❶ 清朝时期的义和团运动,为何有那么多网上的喷子污蔑
首先来说,义和团的出现,跟19世纪下半叶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有关。这些传教士并不是简单的来“传教”,而是直接配合外国的侵略势力的侵略渗透。
他们仰仗着清政府给予的种种特权,加上有自己国家为自己撑腰,于是便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为非作歹。
他们无视中国的法律法规,利用治外法权,庇护不法教徒;或者是直接干预地方事务,强行霸占百姓的田产房屋,甚至还以放高利贷、私自征税等方式,来进行经济盘剥等等!可以说是无恶不作!
关于这个问题,大致有两个原因:
第一,在古代,无论是起义还是其他军事行动,都讲究一个“名正言顺”,只有找一个合适的理由或借口,那么你的行为才是“合法”和“正义”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出师有名”。
第二,晚清时期这些团体打出的“扶清灭洋”,跟清朝初年的一些前明起义团体打出的“反清复明”口号,实际上都是一个性质的。在一个新的势力涌入到自己国家里的时候,肯定就要将自己与国家联合来,一起反抗它!
❷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反侵略的伟大气魄和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爱国运动,这场运动由义和团发起。义和团是一个民间秘密的会社,原名为义和拳。这场运动的结果不仅很好地排了外,还削弱了请政府的统治,让中国人民和政府有了改革的意识。
(2)网络义和团怎么越来越多扩展阅读: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和泪的历史,在1894年被日本打败后中国被迫签署了《马关条约》,洋务运动因此失败,这引起了欧洲列强又想瓜分中国的野心。对于中国这块土地,列强总是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在1896年的时候,欧洲的列强又向中国提出了没有依据的要求,并且要求准许修建铁路和采矿。
❸ 大家对义和团怎么看
这是一场在封建统治者和狭隘民族主义的煽动下的反人类、反现代化运动。
一,义和团的起源
在当时的中国能够进入内陆地区的只有传教士,而义和团运动仇恨的一个重要目标正是教会组织。教会在中国吸纳教众引起了当地人的很大不满,这里面固然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传教者中间良莠不齐,不过就以几个传教士的能力,又能做出多少伤天害理的事情来呢,为何能够掀起这么一场巨大的排洋风潮?
回顾当时发生的“教案”,绝大多数并非利益冲突,而是思想冲突,当时的中国人指责洋人的宗教是宣扬“无君无父”,还有妇女若是信教则被视做“伤风败俗”之事。比如1875年元月,荆州教案,旗营妇女诵经,被其夫逼杀。
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的对立是造成后来仇洋情绪泛滥的根源。除此之外,当时人们的无知和愚昧也是造成这种敌视情绪的重要因素。比如通过自己的想象虚构一些现在看来极其荒谬的“洋鬼子罪行”:
(洋)银必取中国人睛配药点之,而西洋人睛罔效,故彼国人死,无取睛事,独中国人入教则有之。……(洋人)能咒水飞符,摄生人魂与奸宿,曰神合。又能取妇女发爪置席底,令其自至。取男童女童生辰粘树上,咒之,摄其魂为耳报神,……甚或割女子子宫、小儿肾子,及以术取小儿脑髓心肝!(《反洋教书文揭帖选》9页)
(北京西什库教堂)墙壁,具用人皮粘贴,人血涂抹,又有无数妇人赤身露体,手持秽物站于墙头,又以孕妇剖腹钉于楼上,故(义和团)团民请神上体,行至楼前,被邪秽所冲,神即下法,不能前进,是以难以焚烧。又兼教堂有老鬼子在内,专用邪术伤人,固难取胜,反多受伤。(《庚子记事》28页)
在当时广为流传的义和团揭帖中记载了众多类似这样的控诉洋教的文字,经受过现代科学教育的人们不会相信这一套,不过当时的义和团自己也到处开坛做法,人们自然深信不疑。
义和团运动于90年代后半期起源于山东和直隶,以“练拳”为名组织起来,攻打教堂,反洋教。1898年10月下旬,山东冠县梨园屯拳民起义,使义和团运动迅速兴起,从山东发展到直隶,并于1900年夏进入北京天津。
二,义和团的兴旺
如果说这种极端情绪只是在民间的话,那还不至于惹出什么大麻烦。不过很不幸的,这股力量卷入了一场更加巨大的政治斗争之中并被迅速催生成更为可怕的政治运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慈禧通过政变重新实行训政。但慈禧对于屡屡反抗自己意愿的光绪皇帝仍然非常不满,打算另立新君,不料各国公使都喜欢光绪的开明,联合起来反对,慈禧只得作罢。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召集群臣,宣布封端郡王载漪之子为皇子,再次试图废光绪,两天之后,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等1200余人发电报反对废立,称“各国有调兵干预之说。”慈禧一心要废光绪,但又被洋人打得怕了,就在此时,端郡王向其推荐了义和团,说他们可以到枪不入,不畏洋枪洋炮。
义和团原本在山东声势最为浩大,原因就是山东巡抚毓贤纵容当地义和团攻击教会,直到后来他们闯了祸(杀死了洋人),惹的外国公使问罪,清廷才罢了毓贤的官,将其召回京城,改派袁世凯去当山东巡抚。袁到了山东后毫不留情的.,当地拳民纷纷逃往直隶京津一带。再说毓贤到了京城,到处向王公大臣们吹嘘义和团的刀枪不入。当时京城中顽固派势力的代表端郡王、庄亲王和大学士徐桐如获至宝,鼓动慈禧利用义和团来对付洋人。说起这个徐桐,后来鲁迅曾说他“只知道世界上有英格兰、法兰西,却不知葡萄牙、西班牙,认为那是洋人要得太多不好意思了,所以才编出来的”,而这位徐中堂正是后来义和团的实际指挥者。
2 义和团的真相——笼罩中国一百年的阴影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慈禧派军机大臣赵舒翘等前往涿州、良乡宣抚义和团。该月二十日深夜,有人送了一份洋人的照会给荣禄,要求慈禧立刻归政于光绪。二十三日,清廷召开会议,决定宣战。后来慈禧才发现原来那份照会是假的,是端郡王为了让自己儿子当皇帝所使的激将法,但为时已晚。次日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崇文门大街被杀。清军及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及西什库教堂。二十五日,清廷正式下诏与各国宣战。六月起,义和团大规模进京,其强盗本性才真正暴露出来。抢教民之财物是常事,坐地卖所抢之物亦有之。他们称"所烧皆奉教之家,并未延及良民。"(《庚子记事》第13页)在义和团的逻辑中,凡是信了教的中国人全都该杀。7月15日开始,义和团进攻聚集在宋家河的三千多名教民;三天后陈泽霖又带2500名新军加入;到20日,义和团用炸药包炸毁围墙攻入,杀死了所有做最后抵抗的修女,然后对困在教堂中的1000名男女老少施以焚烧,只有五十人从窗口逃出;加上被陈泽霖带回北京的、被义和团卖为奴隶的、夜间逃出的,只有五百人幸存。
义和团把传教士称为“毛子”,教民称为“二毛子”,“通洋学”、“谙洋语”、“用洋货”……者依次被称为“三毛子”、“四毛子”……直到“十毛子”,统统在严厉打击之列。他们经常随便找一家大户人家,指其“里通外国”,然后冲入家中洗劫一空。因为义和团仇视一切育洋人有关的东西,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士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甚至有“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对开明官绅,维新派人士,义和团更是明言打杀,要“拆毁同文馆、大学堂等,所有师徒,均不饶放”。
由于义和团是“奉旨造反”,其威势无人能匹,他们甚至胆大到冲进紫禁城去捉拿光绪这个“头号卖国贼”,结果被慈禧骂了出去。其他大小官员,外国使节,更是不放在他们眼中。本来洋务大臣李鸿章也是义和团的目标,不过他倒是有先见之明,提前讨了个两广总督的差事避难去了,直到后来慈禧逃出京城之时下旨让他全权负责收拾残局。
三,义和团的衰亡
义和团的衰亡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刀枪不入”的神话在一支临时拼凑起来的约20000人的“八国联军”面前彻底破灭了。可笑的是,八国联军已经打来了,义和团却还仍然热衷于烧教堂、杀教民的运动,甚至于为了保私仇,天津的义和团还从背后攻击正在抵抗八国联军的清军聂士诚部。
六月十二日,慈禧调两广总督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办理对外交涉。十八日,八国联军陷天津。二十七日,主和派官员许景澄、袁昶奏劾大臣信崇邪术,误国殃民。七月初四日,慈禧将许景澄、袁昶处死。十七日,又将同样为主和派的徐用仪、立山、联元处死。二十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次日,慈禧与光绪帝出北京西奔逃走。
这场运动最终以签订辛丑条约告终,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每人为义和团陪一两银子,同时俄国还趁机占领了东北。
四,后世对义和团的看法
邹容在其着作《革命军》中说“有野蛮之革命,有文明之革命。”“野蛮之革命有破坏,无建设,横暴恣睢,知足以造成恐怖之时代,如庚子之义和团,意大利加波拿里,为国民添祸乱。”
鲁迅在《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中说:“清光绪中,曾有康有为者变过法,不成,作为反动,是义和团起事……”。
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华工学校讲义》)
李大钊在他着名的宣言性论文《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年7月1日)中说:“时至近日,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
陈独秀在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克林德碑》一文,更是全面分析了义和团运动在五个根本方面反时代潮流的特征,陈独秀最后总结说:“照上列的事实看起来,现在中国制造义和拳的原因,较庚子以前,并未丝毫减少,将来的结果,可想而知。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要想义和拳不再发生,非将制造义和拳的种种原因完全消灭不可。 现在世上是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的道路。我国民若是希望义和拳不再发生,讨厌克林德碑这样可耻的纪念物不再竖立,到底是向哪条道路而行才好呢?”
3 义和团的真相——笼罩中国一百年的阴影
甚至于,闻一多谈到自己从支持国民党到支持共产党的转变时说,因为蒋介石1943年出版了《中国之命运》一书,要大力弘扬八德四维等中国传统文化,他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一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八年的回忆与感想》)
可见就在义和团之乱的几十年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者们对于义和团的认识有着惊人的相似。
❹ 愚昧又野蛮,用狗血对付洋枪洋炮的义和团,究竟是谁在嘲笑他们呢
《走向共和》这部剧,其实并非是为了刻意洗白某某,而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画面。一幅历代国人为争取国家的未来,对抗中外阻碍势力,而做出的众多努力。
既然如此,也没必要纠正,我们就将错就错,继续打着谈《走向共和》的幌子,来谈一下走向共和!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浪潮,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义和团运动起来了……
三、
自从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廷对地方的统治越发薄弱,尤其是民间,这时候传教士来了。由于传教士不受大清法律约束,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教会,在教会的庇护下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
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为了对抗教会势力,不得不抱团取暖,这就是义和团最初的来源。
但义和团运动总得给一个时间节点,这个节点应该是1899年10月上旬,在山东冠县蒋家庄,当地的教民和老百姓发生了冲突。
冠县知县蒋楷派兵前往镇压,而义和团首领朱红灯则率团民数百人与前来镇压的清军进行战斗,最终打赢了,于是当地流传这么一句谚语:
“义和团起平原,不到三月遍地传。”
说到底就是老百姓没法活了,要么入教,让教会庇护,但入西方教得先回家砸了自己祖宗牌位,换上耶稣的,还不能退教。要么就等死,被官府欺压,被教徒欺负,要么就奋起一搏,这就是义和团起来的原因所在。
可是,这样的拳民哪里是武装到牙齿的洋人厉害,端着狗血硬刚洋枪洋炮,结果可想而知……
于是,义和团在清廷和八国联军的共同围剿下,砍杀殆尽,连老弱病残都不放过。不仅杀得他们片甲不留,还给他们扣上了“愚昧”、“无耻”、“野蛮”的帽子,让他们在历史长河中,饱受谩骂。
❺ 如何评价义和团
如何评价义和团,讲真话不是讲好话,讲好话也不是讲真话。该用哪种立场来评判一个历史事实?《一个英国观察家眼中的义和团运动》是篇旧文,发表后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很多网站都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也全文转载了。不过,也有网友提出了一些问题,跟夏河年先生的意见有相似之处,不可不适当辩之。
夏河年先生认为,“对义和团的谴责是西方文化入侵的胜利。”这种貌似很正确的判断,其实是一种民族主义情绪蕴涵其中。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大动力之一,是一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凝聚力量。但狭隘的民族主义却是极有害的东西。现在网络也盛行民族主义,爱国喊得很响,某些外国就骂得很凶。这种现象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情绪的泛化表明立场可以,但不解决问题。再说了,喊爱国喊得最响的未必是最爱国的,骂外国骂得最凶的,不少是投入敌方阵容最快的,当然,不可一概而论。
回过头来,对义和团运动这样一种历史事实来说,也是如此,是用事实说话还是站在一个什么立场说话,是立场决定我们的思维呢,还是事实决定我们的思维?立场不可不要,但事实却也不能不要啊。我在回答朋友的时候,有过这样的话,先引在这里:“义和团研究曾与太平天国研究一样,曾是近代史学研究的一大热点。近年来都有中落的趋势,这其间,既有其自身内涵的原因,也有现实对历史的一种支配。所谓对一历史事实的评价,往往是一种现实对历史的支配,一种意识的嫁接。我们不拒绝对一历史事实进行评价,但我们得尽量避免现实的尺度,来以今律古,更不可削足适履,剪裁史料来将就自己的成见。”我对义和团的正义性当然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但对其方式、方法和组织等确实是持否定态度,我们不顾此失彼,不因后者而否定其前者,但也不因其前者就肯定后者,这是需要申明的。
义和团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件很短暂但内涵很丰富,也是一个代表中国转型的一个大事件。落实到义和团运动上来,没有取义和团同种态度和反帝方法的,是否是就给挂上二鬼子、不爱国的“桂冠”,这些问题是值得思考的。方法的选择,不足以进行动机的考量。义和团运动,我们始终认为其勇气可嘉,是民气可畏,但其方法不足取,有人说不用此法,又有何法。法是有的,前有变法,后有革命,都有其诟病处,都有其可取处。相比起来,我们不能不说义和团运动很多方面很荒唐。我们不能因为其民气可嘉就遮掩其这方面的毛病,不能因为所谓时代局限就不指出这样的毛病(实际上同样的时代,并非都有这样的毛病)。
先写到这里,我的基本结论就是:任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可以批评的,可以表扬的,前提是 拿证据来。需要说明,我在本文中并无对义和团的“谴责”之词,只是一种客观描述,对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正义性 是给予了充分的评价和肯定的
❻ 历史上的义和团,到底是不是群愚昧无知的暴民
关于义和团究竟是“反帝国主义的爱民者”还是一群“愚昧无知的暴民”,历来争议不断。那么义和团到底是“爱国者”还是一群“暴民”,今天我们不妨来讨论一波!
的确义和团的成员们没有文化,还搞封建迷信、断电线、喝纸灰,打仗也不行基本上一遇到洋人即刻崩溃,也有不少不法之徒混进他们之中,不分好歹滥杀无辜,最后还被清政府出卖送给了洋人。
❼ 小时候学的历史课本讲清末的义和团打洋人是民族英雄,但现在怎么看到网络对义和团评论那么差还带有贬义
也不能讲是升了~还是降了,不那么大肆宣扬,但还是表扬的,义和团是当时大背景下造成的,就是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满清政府和人民的矛盾)降至次要矛盾,自然是主要矛盾,肯定就要激发冲突,而山东又是帝国主义争夺及侵略的重点,矛盾也是最激烈的地区,故而爆发义和团, 从这一点来看义和团是人民反侵略的斗争,是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反侵略的精神体现,应该归属于民族英雄, 但是农民阶级或城市贫民,或小资产阶级他们的局限性也导致盲目排外,和过于依赖清政府,没有一个有力的领导核心,和严密组织,太松散,定然要失败,外加很大程度借助跳大神,各地神坛很多,迷信色彩浓厚, 当然他的后果很严重,与八国联军侵华有直接关系,可以说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不过慈溪在其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就是了, 这个不影响义和团的正面影响, 就像林则徐,你不能讲林的禁烟导致鸦片战争一样,林是民族英雄,因为他是正义的, 我们初中或高中的历史书都是正面的,义和团是好样的,八国联军或是英国他们发动的侵略根本原因都是非正义扩张,扩大殖民地,掠夺资源和销售产品。
❽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引起了怎么样的社会变化
义和团运动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滥觞。
守旧顽固派被清除
义和拳运动的结果之一是朝廷体制内的守旧顽固派被清除,因而在1901年清政府延续戊戌变法的思潮,启动了一场政治体制改革——新政,以求避免清朝灭亡。
统治威信下降
前往镇压义和团的日本海军陆战队。
在中国仕绅阶级看来,清政府在事件中对联军势力无能为力,统治威信大幅下降。东南各省总督在事件中擅自违令行动,事后反而得到褒奖。各地督抚开始出现不受中央控制的政治意向,统一集权的态势开始解体。十年后,南方革命党反政府的活动激进化,团结各省新军于1911年武昌爆发辛亥革命,南方各省直接违抗清政府自行宣布独立或观望。最终袁世凯进逼清帝退位,中华民国得以肇建。而地方政治实力上升所造成的割据局面,导致民国军阀混战的政局。
俄日在中国的扩张
俄国乘机占据了大量中国东北(或称满洲)的领土。俄国对辽东的租界得到承认。俄国的行动威胁英美所希望维持的中国的领土完整及贸易开放(门户开放)政策;并最终与在辽东和满洲东部省份希望扩展势力范围的日本冲突。经过两年的谈判,最终双方关系破裂并在1904年2月爆发了惨烈的日俄战争。
日本驻屯军
根据辛丑条约,日本可以在中国一部分地区驻军,保护侨民和交通路线,这为日后的中日冲突埋下了祸患。
列强对华政策的改变
义和团事件亦改变了列强的对华政策,减缓了当时列强殖化中国的步伐,正如当时谚语所讲:“老百姓怕官,官怕洋鬼子,洋鬼子怕老百姓”。列强意识到利用虚弱不堪的清政府统治中国百姓,显然比列强直接派总督统治百姓有利。
❾ 在当下中国,为什么“流氓爱国者”和“义和团式爱国者”越来越多
混账逻辑。爱国者和流氓相提并论就是别有用心!
❿ 人人都知“义和团”,但是你知道义和团是怎么形成的吗
众所周知,中国的晚清时期国家危机存亡,那个时候为了保护国家抵御外敌,产生一批又一批的组织,着名的义和团就是应运而生。其实,义和团一开始就是一个小团体,但是为了可以抵御外敌组织也就发展越来越大,所以也就有了历史上的义和团。
在早期,团民们几乎每一次战争都会失败。到了中期的时候,义和团出现了避战、怯战等现象,所以在历史上对于义和团的评价更是没有多少人非常赞扬,在别人很多人看来义和团可能对于当时根本没有任何作用,但是要我说这是对于当时社会的一种反抗。
总之,任何时候思想都需要进步,要随时跟上潮流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