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astronaut是什么意思
astronaut[英][ˈæstrənɔ:t][美][ˈæstrəˌnɔt]
n.宇航员; 太空人; 航天员;
复数:astronauts
网络释义
1. 宇航员.
2. 宇宙航行员
3. 太空人
4. 航天员
5. 宇航员
例句:
1.
Then I asked him if he thought I might make a good astronaut.
之后我问他他是否认为我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宇航员。
祝你英语学习成功!
~~~~~~~~~~~~~~~~~~~~~
如有疑问请继续追问,望采纳,谢谢,您的采纳是我的力量!
❷ 宇航员和月亮是什么梗
月亮能够等到宇航员,就是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归宿,只是时间而已。是一句话用来表达感情的话,一般月亮代表自己,宇航员代指自己喜欢或等待的人,不是所有月亮都能等到宇航员就表示自己不一定能等到自己喜欢的人,月亮能等到宇航员,我也会等到你,就是表达自己很喜欢对方,相信自己一定能得到对方的喜欢。
关于爱情的网络流行语:
1、假如没法忘记他,就不要忘记好了。真正的忘记,是不需要努力的。
2、喜爱一个人,是不会有痛苦的。爱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他给我的欢乐,也是世上最大的欢乐。
3、爱一个人很难,放弃自己心爱的人更难。
4、明知会失去自由,明知这是一生一世的合约,为了得到对方,为了令对方欢乐,也甘愿作出承诺。恋爱旳一个追求不自由的过程,当你埋怨太不自由了的时候,就是你不爱他的时候。
❸ taikonaut的意思是什么
Taikonaut [taikɔnɔ:t]
基本翻译
n. (汉)中国宇航员(由汉语拼音taikong和astronaut缩合而成)
网络释义
Taikonaut:太空飞行员|太空人|中国太空人
taikonaut/astronaut:太空人
(China)taikonaut:太空人|航天员
网络
taikonaut
这并非是拼错了的英文单词。1999年11月21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号”无人宇宙飞船,世界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个消息。在英文的有关中国不久就会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的报道中,第一次使用了Taikonaut,特指即“中国宇航员”或“中国太空人”。据称,马来西亚的赵里昱(Chiew Lee Yih)在1998年3月创造了“Taikonaut”(太空人)一英文词,并首先在某个网络科技论坛里使用。差不多同时,陈蓝(Chen Lan,音)在其“Go Taikonaut”的网页里使用它。这个词普遍被西方媒体用来称呼中国的太空人。“Taikonaut”由“太空”的汉语拼音“taikōng”和“船员”的英文缩写“naut”(或“航行者”的希腊文“naus”,“宇航员”的英文“Astronaut”删节组成。但在中国官方所发布的稿件中,多半坚持使用更带技术性的名词“航天员”(astronaut),意思为“太空航行者”。自神七升空后,Taikonaut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国外的英语媒体上。显然,这是中文太空的汉语拼音与希腊语航行者(naut)的组合..
❹ 太空人是什么意思
ET
❺ 什么是太空人
太空人是对宇航员的俗称,也是指驾驶、维修和管理航天器并在航天过程中从事科研、生产和军事等活动的人员。
太空人英文名
“中国航天员”有了英文名Taikonaut。
“Taikonaut”最先是由马来西亚华人科学家赵里昱1998年在网络科技论坛里使用的。这一年,中国组建了中国航天员大队。2003年,神舟五号把第一名中国航天员送入地球轨道时,英文“太空人”也和杨利伟的名字一样,一举成名。
两年后,神舟六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带着2名中国“太空人”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太空遨游了5天。时隔3年,已经成功发射的神舟七号将实现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届时,中国将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
太空人由来
当中国人即将迈出太空第一步的时候,一个以中文为词根新造出的英文单词“Taikonaut”(“太空人”),也在世界各地关于“神七”的报道中频频出现。
新单词是汉语拼音“太空”(“Taikong”)和希腊词“naus”(航行者)组成。西方媒体越来越多地用这个新词来称呼中国航天员。这个诞生不久的英语单词已被收入主流英文辞典中。在牛津简明英语辞典第11版中就有“Taikonaut”,并解释为“专指中国航天员”。英文朗文辞典也收录了这一词汇。与此对应的是“Cosmonaut”,专指前苏联和俄罗斯的航天员。
“太空人”被西方接受,并收录到主流英文辞典,反映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增强的科技影响力和国家整体实力。
中国太空人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神舟5号进入太空,历时21小时返回地球。
2005年10月12日,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中国航天员被送入太空,历时5天返回地球。
2008年9月25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进入太空,历时2天20小时28分返回地球。
❻ 回来的宇航员是假的
航天员(亦称太空人),特指中国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飞行的人员,境外也叫宇航员。航天员有职业和非职业两类,一般分驾驶员、任务专家和载荷专家,或指令长、驾驶员、随船工程师和飞行工程师。2016年10月19日6时32分,在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后,中国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先后进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2018年3月,中国航天员中心表示,中国航天员已全面开展空间站任务训练。
约定俗成的,被俄罗斯航空及航天局雇佣的宇航员或前苏联的宇航员都被称为“космонавт”(kosmonavt),其英文版本为Cosmonaut)。“космонавт”来自希腊语单词“kosmos”(代表“全宇宙”)和“nautes”(代表“船员”)。事实上,“cosmonaut”和“astronaut”意义相同,选择所使用词语的原则常常是政治因素。1995年3月14日,宇航员诺曼·萨伽德成为首位乘坐俄罗斯发射的航天器上太 空的美国人,可以认为在此过程中,他成为首位美国“cosmonaut”。
据称,马来西亚的赵里昱(Chiew Lee Yih)在1998年3月创造了“Taikonaut”(太空人)一英文词,并首先在某个网络科技论坛里使用。差不多同时,陈蓝(Chen Lan,音)在其“Go Taikonaut”的网页里使用它。这个词普遍被西方媒体用来称呼中国的太空人。“Taikonaut”由“太空”的汉语拼音“taikōng”和“船员”的英文缩写“naut”(或“航行者”的希腊文“naus”,“宇航员”的英文“Astronaut”删节组成。但在中国官方所发布的稿件中,多半坚持使用更带技术性的名词“航天员”(astronaut),意思为“太空航行者”。
太空里程碑
世界上第一名宇航员是苏联的尤里·加加林,他在1961年4月乘坐东方1号(Vostok 1)进入太空。第一位女性宇航员是瓦伦蒂娜·特雷斯科娃,她在1963年6月乘坐东方6号(Vostok 6)进入太空。在1961年5月上太空的艾伦·谢泼德则成为美国首位宇航员。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 五号成为中国首名宇航员。其他曾经进入过太空的华裔人士包括卢杰、王赣骏、焦立中、张福林,所有人都来自美国。
上太空的宇航员里面最年轻的是戈尔曼·季托夫,当他乘坐东方2号上太空时只有26岁。最老的则是约翰·格伦,他乘坐STS-95上太空时已经77岁了。在太空中逗留最长纪录是瓦里李·保利耶可夫的438天。到2003年,个人上太空的最多次数是七次,纪录由杰里·L·罗斯和富兰克林·张-迪亚斯两人所保持。宇航员离地球最远的距离是401,056公里(在阿波罗13号紧急事件时产生)。
首个自制太空船上太空的宇航员是迈克·梅尔维尔,乘坐的是太空船一号(SpaceShipOne Flight 15P)。这应该与各式各样百万富翁太空游客形成对比,那些太空游客只是作为公开提供资金的飞行乘客或少数人员(通常由俄罗斯提供飞到电离层(ISS)的服务)。
在美国,被选为宇航员候选人将收到银质宇航员之翅。当他们进入太空后,他们将收到金质宇航员之翅。美国空军也对飞越海拔80公里的飞行员授予宇航员之翅。
目的
基础训练的目的,首先是使宇航员候选人掌握并完成载人航天所必须的科学知识和技巧,其次是要进一步提高其体能和改善其心理品质。宇航员所必须接受的体能和心理训练:例如置身重力达10磅地球重力的离心机和长期处于绝音室的训练,其艰苦程度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首先,要有本科学习经历,需要接受科学、医药、工程学等领域的知识;其次,必须具备操作经验,尤其是担任试飞员的经验;第三,优秀的宇航员还善于帮助别人。”
隔离室训练
飞船进入宇宙空间后,远离一大堆人群,除和地面联系外,与世隔绝,长期的寂寞生活对人的心理、生理都有一定的影响。为了让宇航员能够适应这种特殊的生活,隔离室训练便应运而生。隔离室几乎不受任何声响刺激,如同与外界隔绝一样。性格是否合得来是不是选定机组人员时要考虑的因素?宇航心理学家说,不是,许多人听到都会感到吃惊,因为毕竟宇航员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一起生活工作,同一个你受不了的人共处可不是什么开心的事,弄不好连工作都要受到影响。但是,宇航员都是职业素养很高的人,他们不会让个人的心情影响到任务的执行。再说,一次航天时间都相对比较短,一般是一个星期,最多也不过两个星期。对大多数宇航员来说,在这样短暂的期间里,哪怕是与魔鬼同眠都不是问题。但是,如果是去空间站或去火星,一去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那可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性格合不来的人长期相处难免产生矛盾冲突,会影响到大家的合作关系。所以,对宇航员心理素质的要求就非常重要。
揭秘
中国训练揭秘
距离今秋十月载人飞船升空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宇航员们现阶段在训练什么呢?陈辉教授透露说,当前仍然有宇航员的基础训练,熟悉飞船舱内设施也是他们的主要训练内容。去年年底,陈辉教授曾经进入航天城参观,他向记者讲述了宇航员花样繁多的训练内容。
入选条件
想成为宇航员,入选条件除飞行时间超过1000小时、基本身体素质良好外,还必须通过航天城特有设施的“技术考验”,包括:每分钟转速24圈的转椅,以检查其对震动及眩晕的耐受能力;前后甩动幅度15米的电动秋千,以测试飞船进入轨道时可能使人体产生的空间运动病等。
极度眩晕
“转椅+秋千”
进入航天城,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间不大的房子,四面封闭,除了靠墙一台控制仪外,地中央的一张转椅格外引人注目。这张转椅不但可以做180度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快速运转,而且可以同时上下前后摆动。转椅主要是用于检查宇航候选者的前庭神经功能,以了解他对震动及眩晕的耐受能力。
从转椅室出来进入的是电动秋千室,在高达数十米钢架的护卫下,一台貌似汽车的厢式秋千被四条钢臂凌空提起。电动秋千荡起时,前后能甩出15米,它主要是用于适应空间运动和开展对空间运动病的研究。
体验“蹦极”
航天城里还有一个“冲击塔室”,内有一座约4层楼高的绿色铁塔。它的作用是模拟飞船返回地球的冲击环境,从而加强人的抗冲击耐力,研究各种方式的防护措施。
比玩“飞碟”难受多了3层楼高的离心机室里装备着亚洲规模最大的国产载人离心机。
人体离心机是一种巨大的旋转装置,既可以上下伸缩,也可以左右转动。顶上有一条长达16米的旋转手臂,它用结实的钢架紧紧托住了位于手臂前方的一只椭圆形不锈钢封闭吊舱,这只吊舱也可以呈一定的角度转动,因此可以建立同方向作用于宇航员的超重条件。当整个离心机开起来时,有些像游乐场中的“飞碟”,无论是“房子”、“手臂”还是吊舱,都在不停地加剧转动摇摆,但其转动的速度和摇摆角度则是“飞碟”无论如何都无法比拟的。
忍受狭小和孤寂
宇航员的安全和健康的研究是空间技术发展的一个重点,宇航员训练中心里有各种各样为使宇航员适应太空生活而设置的模拟舱。
低压舱是一座淡绿色的T形舱,内有工作舱、休息舱和卫生舱3部分。当宇航员穿上特制的航天服走进低压舱之后,舱内的空气就被抽掉,宇航员此时就开始进入“太空”。狭小的舱内既没有电视也没有音响,就连做一些摇摆幅度较大的健身活动也很受限制,没有电话,不准通信,与社会完全隔绝。学会如何适应这种环境,是走进太空之前必须攻克的课题。
认识回家的路
天象仪室是宇航员模拟训练中的最后一个关卡,宇航员升空执行任务之前必须在这里熟悉星空图,找出自己将要走过的路线,一旦载人飞船的自动导航系统出现故障,宇航员就可以自己操控。
❼ 宇航员在爱情里代表什么意思
宇航员代指自己喜欢或等待的人。
出自网络流行语不是所有月亮都能等到宇航员,一般月亮代指自己,宇航员代指自己喜欢或等待的人。不是所有月亮都能等到宇航员就表示自己不一定能等到自己喜欢的人。
(7)太空人什么意思网络语扩展阅读:
关于爱情的网络流行语:
1、假如没法忘记他,就不要忘记好了。真正的忘记,是不需要努力的。
2、喜爱一个人,是不会有痛苦的。爱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他给我的欢乐,也是世上最大的欢乐。
3、爱一个人很难,放弃自己心爱的人更难。
4、明知会失去自由,明知这是一生一世的合约,为了得到对方,为了令对方欢乐,也甘愿作出承诺。恋爱旳一个追求不自由的过程,当你埋怨太不自由了的时候,就是你不爱他的时候。
❽ 太空人的含义有哪些
太空人是对宇航员的俗称,也是指驾驶、维修和管理航天器并在航天过程中从事科研、生产和军事等活动的人员。太空人英文名“中国航天员”有了英文名 Taikon“Taikonaut”最先是由马来西亚华人科学家赵里昱1998年在网络科技论坛里使用的。
❾ 太空人的英文名称
“中国航天员”有了英文名 Taikonaut
“Taikonaut”最先是由马来西亚华人科学家赵里昱1998年在网络科技论坛里使用的。
2008年9月26日,当中国人即将迈出太空第一步的时候,一个以中文为词根新造出的英文单词“Taikonaut”(“太空人”),也在世界各地关于“神七”的报道中频频出现。
新单词是汉语拼音“太空”(“Taikong”)和希腊词“naus”(航行者)组成。西方媒体越来越多地用这个新词来称呼中国航天员。这个诞生不久的英语单词已被收入主流英文辞典中。在牛津简明英语辞典第11版中就有“Taikonaut”,并解释为“专指中国航天员”。英文朗文辞典也收录了这一词汇。与此对应的是“Cosmonaut”,专指前苏联和俄罗斯的航天员。
“‘太空人’被西方接受,并收录到主流英文辞典,反映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增强的科技影响力和国家整体实力。”
❿ taikonaut是什么意思
taikonaut
太空人
taikonaut
n.中国太空人;
例句:
1.
2025: Plans to land first taikonaut on the moon.
2025年:首位中国宇航员登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