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问题 > ab同轴电缆网络属于什么协议

ab同轴电缆网络属于什么协议

发布时间:2022-10-04 07:38:27

❶ 同轴电缆传输的是数字信号还是模拟信号

同轴电缆可以传输数字信号、也可以传输模拟信号,具体是什么信号得看有线台采用的什么方式传输,阻抗一般是75欧。

同轴电缆屏蔽层铜网能屏蔽电磁干扰或EMI的无用外部信号干扰,编织层中绞合线的多少和含铜量决定了其抗干扰的能力。编织层松散的商业电缆能屏蔽80%干扰信号,适合于电气干扰较低的场合,如果使用金属管道效果更好。

高干扰的场合要使用高屏蔽或高编织密度的电缆。铝箔屏蔽或包箔材料的电缆不适用于电视监控系统,但可用于发射无线电频率信号。

(1)ab同轴电缆网络属于什么协议扩展阅读:

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为75欧姆,由于视频带宽很宽,同轴电缆在低频和高频所表现的阻抗不是完全相同的,无法做到完全的匹配。

但图像的细节都在1MHz以上的频域内,所以保证高频段阻抗匹配就基本能够满足传输要求,即使在低频段有微小的失配,也不会对图像造成明显的重影失真。

使用同轴电缆传输常常会因传输距离过长、损耗过大、电缆质量不高、大功率可控硅设备使用造成电源不洁净等原因造成的干扰,这些干扰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解决,如加装电缆补偿器、使用净化电源、选用高质量电缆等。

❷ 同轴电缆,什么是同轴电缆,同轴电缆介绍

同轴电缆从用途上分可分为基带同轴电缆和宽带同轴电缆(即网络同轴电缆和视频同轴电缆)。同轴电缆分50Ω 基带电缆和75Ω宽带电缆两类。基带电缆又分细同轴电缆和粗同轴电缆。基带电缆仅仅用于数字传输,数据率可达10Mbps。
同轴电缆(Coaxial Cable)是指有两个同心导体,而导体和屏蔽层又共用同一轴心的电缆。最常见的同轴电缆由绝缘材料隔离的铜线导体组成,在里层绝缘材料的外部是另一层环形导体及其绝缘体,然后整个电缆由聚氯乙烯或特氟纶材料的护套包住。
详情实际上可以看看网络的
http://ke..com/link?url=8u_3b6nC9sOxXZBPV-dXI21tKcVoB-ljU4Jkkl9GnDbiuR71IU7eE3i3jh

❸ iso/osi七层网络通信协议的含义是什么

一、网络协议
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为了保证通信双方能正确而自动地进行数据通信,针对通信过程的各种情况,制定了一整套约定——网络系统的通信协议。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协议的定义
简单地说,协议是指通信双方必须遵循的、控制信息交换的规则的集合,是一套语义和语法规则,用来规定有关功能部件在通信过程中的操作,它定义了数据发送和接收工作中必经的过程。协议规定了网络中使用的格式、定时方式、顺序和检错。
2、协议的组成
一般说,一个网络协议主要由语法、语义和同步三个要素组成。
语法指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确定通信时采用的数据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
语义由通信过程的说明构成,它规定了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应答,对发布请求、执行动作、以及返回应答予以解释,并确定用于协调和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
同步是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指出事件的顺序以及速度匹配。
3、协议的特点
现代计算机网络采用高度结构化的设计和实现技术,是用分层或协议分层来组织的。每一层和相邻层有接口,较低层通过接口向它的上一层提供服务,但这一服务的实现细节对上层是屏蔽的。较高层又是在较低层提供的低级服务的基础上实现更高级的服务。
网络系统体系结构是有层次的,通信协议也被分为多个层次,在每个层次内又可分成若干子层次,协议各层次有高低之分。
只有通信协议有效,才能实现系统内各种资源共享。如果通信协议不可靠就会造成通信混乱和中断。
在设计和选择协议时,不仅要考虑网络系统的拓扑结构、信息的传输量、所采用的传输技术、数据存取方式,还要考虑到其效率、价格和适应性等问题。
二、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
在计算机网络产生之初,每个计算机厂商都有一套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它们之间互不相容。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9年建立了一个分委员会来专门研究一种用于开放系统互联的体系结构(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简称OSI,ISO/IEC 是 国际化标准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的英文缩写,它是致力于国际标准的、自愿和非盈利的专门机构。"开放"这个词表示: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OSI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连接。这个分委员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即OSI参考模型,它定义了连接异种计算机的标准框架。OSI是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的简称,其中文译名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开放系统互连七层模型的定义和功能是网络技术入门者的敲门砖,也是分析、评判各种网络技术的依据。OSI模型为一种分层结构,通过这种结构,使得网络中不同计算机间相互交换信息的方式标准化。
开发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是在1984年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发布的,现在已被公认为计算机互联通信的基本体系结构模型,该模型是设计和描述网络通信的基本框架,描述了信息如何从一台计算机的应用层软件通过网络媒体传输到另一台计算机的应用层软件中。该模型应用最多的就是描述网络环境。生产厂商根据OSI模型的标准设计自己的产品。它描述了网络硬件和软件如何以层的方式协同工作进行网络通信。
1、 OSI的分层结构
OSI参考模型定义了不同计算机互连标准的框架结构,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被认为是新一代网络的结构。OSI参考模型的系统结构是层次式结构,由七层组成,它从高层到低层依次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等,各个层次包含了不同的网络活动和设备,以及相应的技术接口,此外,各个层次还拥有独立的称之为协议的标准。各层间相对独立,并且下一层为上一层提供服务。通过分层可以把复杂的通信过程分成了多个独立的、比较容易解决的子问题。
开放式系统互连模型的最大优点是将服务、接口和协议这三个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服务说明某一层为上一层提供一些什么功能,接口说明上一层如何使用下层的服务,而协议涉及如何实现本层的服务;这样各层之间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互连网络中各实体采用什么样的协议是没有限制的,只要向上提供相同的服务并且不改变相邻层的接口就可以了。网络七层的划分也是为了使网络的不同功能模块(不同层次)分担起不同的职责,从而带来如下好处:
减轻问题的复杂程度,一旦网络发生故障,可迅速定位故障所处层次,便于查找和纠错;
在各层分别定义标准接口,使具备相同对等层的不同网络设备能实现互操作,各层之间则相对独立,一种高层协议可放在多种低层协议上运行;
l 便于研究和教学。
2、各层的主要功能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OSI模型的最低层是物理层,也是OSI分层结构体系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层,它是建立在通信介质基础上的,它直接面向传输介质,实现设备之间的物理接口,为数据链路层提供一个传输原始比特流的物理连接。。通过通信介质实现二进制比特流的传输,负责从一台计算机向另一台计算机传输比特流(0和1)。物理层定义了数据编码和流同步,确保发送方与接收方之间的正确传输;定义了比特流的持续时间以及比特流是如何转换为可在通信介质上传输的电或光信号;定义了线缆如何接到网卡上。我们知道,要传递信息就要利用一些物理媒体,如双绞线、同轴电缆等,但具体的物理媒体并不在OSI的7层之内,有人把物理媒体当作第0层,物理层的任务就是为它的上一层提供一个物理连接,并为建立、维持和拆除物理连接规定了它们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过 程特性。在这一层,数据还没有被组织,仅作为原始的位流或电气电压处理,单位是比特。
物理层的机械特性:物理连接时所采用的连接器的几何尺寸、插针和插孔数量及排列顺序等。
物理层的电气特性:在物理连接上传输二进制比特流时,线路上信号电压的高低、阻抗的匹配、传输速率和距离的限制。
物理层的功能特性:物理接口上各条信号线的功能分配和确切定义
物理层的规程特性:利用信号线进行二进制比特流传输的一组操作过程,即各信号线的工作规则和先后顺序。
在物理层中,为用户设备提供入网连接点的设备被称为数据通信设备 (DCE);拥有的数据设备被称为数据终端设备 (DTE);
数 据 链 路 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负责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的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负责建立、维持和释放数据链路的连接,向网络层提供可靠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组帧。数据帧是存放数据的有组织的逻辑结构,每一帧包括一定数量的数据和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含有源站点和目的站点的物理地址。通常,数据链路层发送一个数据帧后,等待接收方的确认。接收方数据链路层检测数据帧传输过程中产生的任何问题。没有经过确认的帧和损坏的帧都要进行重传。在传送数据时,如果接收点检测到所传数据中有差错,就要通知发送方重发该帧。
网 络 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负责信息寻址和将逻辑地址和名字转换为物理地址,决定从源到目的计算机之间的路由,根据物理情况、服务的优先级和其他因素等,确定数据应该经过的通道;管理物理通信问题,如报文交换、路由和数据竞争控制等。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通信的两个计算机之间可能会经过很多个数据链路,也可能还要经过很多通信子网。网络层的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网间路由和交换结点, 确保数据及时传送。网络层将数据链路层提供的帧组成数据包,包中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中含有逻辑地址信息- -源站点和目的站点地址的网络地址。
传 输 层(Transport Layer)
传输层是整个协议层次的核心。它根据通信子网的特性最佳的利用网络资源,并以可靠和经济的方式,为两个端系统(也就是源站和目的站)的会话层之间,提供建立、维护和取消传输连接的功能,提供数据流控制和错误处理,以及与报文传输和接收有关的故障处理,负责可靠地传输数据,确保报文无差错、有序、不丢失、无重复地传输。传输层对信息重新打包,将长的信息分成几个报文,并把小的信息合并成一个报文,从而使得报文在网络上有效的传输。在接收端,传输层对信息解包,重新组装信息,通常还要发送、接收、确认信息。
会 话 层(Session Layer)
对话层也可以称为会晤层。在会话层及以上的高层次中,数据传送的单位不再另外命名,统称为报文。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传输,它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话管理在内的建立和维护应用之间通信的机制。如服务器验证用户登录便是由会话层完成的。会话层,允许不同计算机上的两个应用程序建立、使用和结束会话连接,协调数据发送方、发送时间和数据包的大小等。会话层也执行名字识别以及安全性等功能,允许两个应用程序跨网络通信。会话层通过在数据流上放置检测点来保护用户任务之间的同步。这样,如果网络出现故障,只有最近检测点之后的数据才需要重传。
表 示 层(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层在会话层和应用层之间,这一层主要解决拥护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它将欲交换的数据从适合于某一用户的抽象语法,转换为适合于OSI系统内部使用的传送语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转换数据服务。负责协议转换、翻译数据、加密数据、改变或转换字符集以及扩展图形命令;负责数据压缩以便减少网上数据的传输量。它为异种机通信提供一种公共语言,确定计算机之间交换数据的格式,可称其为网络转换器。在发送计算机方,表示层将应用层发送下来的数据转换成可辨认的中间格式;在接收计算机方,表示层将数据的中间格式转换成应用层可以理解的格式。这种类型的服务之所以需要,是因为不同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用的数据表示法不同。对于用户数据来说,可以从两个侧面来分析:一个是数据含义被称为语义同,另一个是数据的表示形式,称做语法,像文字,图形,声音,文种,压缩,加密等都属于语法范畴。例如:ASCⅡ,EBCDIC,JPEG,GIF,PICT,MIDI,MPEG等。表示层上还运行重定向器(Redirector)工具,对网络资源的I/O操作重定向到服务器上。
应 用 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即OSI模型的最高层,是应用程序访问网络服务的窗口,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需要以及提供网络与用户应用软件之间的接口服务。该层服务直接支持用户的应用程序,如文件传输、数据库访问和电子邮件等。应用层处理一般的网络访问、流量控制和错误恢复。在OSI的七个层次中,应用层是最复杂的,所包含的应用层协议也最多,有些还正在研究和开发之中。
3、OSI模型系统间的通信
OSI参考模型的各层使用不同格式的控制信息,以便与其它计算机系统的对等层进行通信,这个控制信息由对等OSI层之间交换的特殊请求和指令组成。控制信息一般采用数据头或数据尾的形式。数据头附加在上层传输下来的数据之前;数据尾附加在上层传输下来的数据之后。一个OSI层并不一定必须附加一个数据头或数据尾到上层的数据中。此外,在一个OSI层信息中,信息单元的数据部分还包括所有从上层传送下来的数据头,数据尾和数据,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封装(Encapsulation)”。
信息交换发生在对等OSI层之间,源系统中的每一层把控制信息附加到数据中,而目的系统的每一层则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并从数据中移除控制信息。例如系统A 的数据从应用层软件发往系统B,数据首先被传输到系统A的应用层,然后由系统A的应用层将系统B应用层所需的控制信息附加在实际传输的数据之前,封装后的信息单元(数据头和数据)被传输到表示层,表示层再将包含有系统B表示层所需的控制信息附加到数据头中,随着每层附加包含系统B同层所需要的控制信息的数据头(或数据尾),信息单元长度不断变化,整个信息单元在物理层被传输给网络介质, 并通过介质发送到系统B。 系统B 的物理层接收到信息单元后,将它传送到数据链路层,然后系统B的数据链路层读取附加的控制信息,移去数据头,并把信息单元的余留部分传送到网络层。每一层都读取并移去该层的数据头,然后将信息单元的余留部分传送到上一层,在应用层执行完这些步骤之后,系统A中的数据就以非常精确的格式传送到系统B的应用软件中了。
三、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的比较研究
使网络中的两台计算机系统通信需要一致的协议,同时不通主机、不同厂商的网络互联需要统一的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OSI模型提出后的20多年来,有关网络协议设计的思想已经有了很大发展,许多现代的网络协议(例如本文将要介绍的TCP/IP协议)也不完全符合OSI模型,但是OSI的概念与思想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1、OSI参考模型
OSI/RM只给出了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原则性说明,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网络。它将整个网络的功能划分成七个层次(如图1所示)。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各层之间的接口来进行的,上层通过接口向下层提出服务请求,而下层通过接口向上层提供服务。两个用户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通信时,除物理层之外,其余各对等层之间均不存在直接的通信关系,而是通过各对等层之间的通信协议来进行通信(用虚线连接),只有两物理层之间通过传输介质进行真正的数据通信。
2、TCP/IP协议分层
网络接口层 这是TCP/IP协议的最低一层,包括有多种逻辑链路控制和媒体访问协议。网络接口层的功能是接收IP数据报并通过特定的网络进行传输,或从网络上接收物理帧,抽取出IP数据报并转交给网际层。
网际网层(IP层) 该层包括以下协议:IP(网际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反向地址解析协议)。该层负责相同或不同网络中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主要处理数据报和路由。在IP层中,ARP协议用于将IP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RARP协议用于将物理地址转换成IP地址,ICMP协议用于报告差错和传送控制信息。IP协议在TCP/IP协议组中处于核心地位。
传输层 该层提供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两个协议,它们都建立在IP协议的基础上,其中TCP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服务,UDP提供简单的无连接服务。传输层提供端到端,即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主要功能是数据格式化、数据确认和丢失重传等。
应用层 TCP/IP协议的应用层相当于OSI模型的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它向用户提供一组常用的应用层协议,其中包括:Telnet、SMTP、DNS等。此外,在应用层中还包含有用户应用程序,它们均是建立在TCP/IP协议组之上的专用程序。
3、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的比较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作为两个为了完成相同任务的协议体系结构,因此二者有比较紧密的关系,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l 分层结构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都采用了分层结构,都是基于独立的协议栈的概念。OSI参考模型有7层,而TCP/IP协议只有4层,即TCP/IP协议没有了表示层和会话层,并且把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合并为网络接口层。不过,二者的分层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l 标准的特色
OSI参考模型的标准最早是由ISO和CCITT(ITU的前身)制定的,有浓厚的通信背景,因此也打上了深厚的通信系统的特色,比如对服务质量(QoS)、差错率的保证,只考虑了面向连接的服务。并且是先定义一套功能完整的构架,再根据该构架来发展相应的协议与系统。
TCP/IP协议产生于对Internet网络的研究与实践中,是应实际需求而产生的,再由IAB、IETF等组织标准化,而并不是之前定义一个严谨的框架。而且TCP/IP最早是在UNIX系统中实现的,考虑了计算机网络的特点,比较适合计算机实现和使用。
l 连接服务
OSI的网络层基本与TCP/IP的网际层对应,二者的功能基本相似,但是寻址方式有较大的区别。
OSI的地址空间为不固定的可变长,由选定的地址命名方式决定,最长可达160byte,可以容纳非常大的网络,因而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根据OSI的规定,网络上每个系统至多可以有256个通信地址。
TCP/IP网络的地址空间为固定的4byte(在目前常用的IPV4中是这样,在IPV6中将扩展到16byte)。网络上的每一个系统至少有一个唯一的地址与之对应。
l 传输服务
OSI与TCP/IP的传输层都对不同的业务采取不同的传输策略。OSI定义了五个不同层次的服务:TP1,TP2,TP3,TP4,TP5。TCP/IP定义了TCP和UPD两种协议,分别具有面向连接和面向无连接的性质。其中TCP与OSI中的TP4,UDP与OSI中的TP0在构架和功能上大体相同,只是内部细节有一些差异。
l 应用范围
OSI由于体系比较复杂,而且设计先于实现,有许多设计过于理想,不太方便计算机软件实现,因而完全实现OSI参考模型的系统并不多,应用的范围有限。而TCP/IP协议最早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在UNIX、Windows平台中都有稳定的实现,并且提供了简单方便的编程接口(API),可以在其上开发出丰富的应用程序,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TCP/IP协议已成为目前网际互联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和工业标准。
4、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大致相似,也各具特色。虽然TCP/IP在目前的应用中占了统治地位,在下一代网络(NGN)中也有强大的发展潜力,甚至有人提出了“Everything is IP”的预言。但是OSI作为一个完整、严谨的体系结构,也有它的生存空间,它的设计思想在许多系统中得以借鉴,同时随着它的逐步改进,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TCP/IP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地址空间问题、QoS问题、安全问题等。地址问题有望随着IPV6的引入而得到解决,QoS、安全保证也正在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因此,TCP/IP在一段时期内还将保持它强大的生命力。OSI的确定在于太理想化,不易适应变化与实现。因此,它在这些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也将会迎来自己的发展机会。
尽管OSI模型在各种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建立时间过早,各种网络的发展不断突破了OSI参考模型,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对OSI模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OSI参考模型的教训是:首先,引入时间过晚,建立标准时TCP/IP已在大学使用,而后来又被广泛使用;其次,在技术上不能完全适应网络发展现状,如会晤层在大多数应用中很少使用,表述层几乎是空的,实际上英国给ISO的建议只有5层,而不是7层。相反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内容过多,有时不得不分成子层,每一子层赋予不同的功能。OSI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功能在不同的层一再出现,如编址、流量控制、纠错等等。有些功能放在那里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如安全性、加密及网络管理层很难达成一致而干脆未包括在内。同时OSI完全忽略了无连接业务的相应的协议,而这在LAN和演播室局域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只是后来才加以补充。另一个严重问题是OSI主要考虑通信,而计算机世界有相当多的不同点。最后在OSI的实现和政策上都有一些问题。
可以看到,其中不存在会晤层和表述层,主要面向连接的网络层也被以包交接为基础的无连接互联网络层代替,称为互联网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也大大简化为主机到网络层(Host-To-Network),除了指出主机必须使用能发送IP包的协议外并不规定什么。在互联网层中定义了包结构和相应的协议,称为互联网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主要作用是将IP包送到相应的地址。TCP/IP传送层的作用类似于OSI传送层的作用,是使源和目标设备相互对话。TCP/IP定义了两种端到端协议,第一种是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是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能确保拜特流无误码从源设备传送到互联网中的其他设备。它将输入拜特流分割成较小的信息并将其每一个都放入互联网层,在接收端,接收TCP重组所接收的信息还原成原拜特流。TCP还进行流量控制,确保较高速的发送端不会使较低速的接收设备过载。第二种协议是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是一个非确保的无连接协议,用于那些不需要TCP顺序和流量控制的应用,广泛用于单项数据传输、服务器用户类型的应答应用。在这些应用中,即时传送比精确传送更重要,典型的应用就是语言和视频传输。 在传送层上面是应用层,包括了所有终端协议。早期的包括虚拟终端(TELNET),文件传送(FTP)和电子邮件(SMTP),虚拟终端协议允许用户登录道远端设备并在那里工作。以后加入的有域名服务(DNS:Domain Name Service)、网络新闻传送协议(NNTP:Network News Transport Protocol) 和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Hyper Text Transport Protocol)。域名服务将主机名字与网络地址相匹配;网络新闻传送协议用于在网上到处发送新闻;超文本传输协议用来传输网页。
TCP/IP也不是对什么情况下都适合的,它没有象OSI模型那样有明确定义的“服务”、“接口”和“协议”,因此软件工程师在设计时,在规范和实现之间有较大的距离,也很少有使用新技术设计新网络的指导意见。TCP/IP也很难用来描述不同需要的其他协议,其中的主机到网络层也很难说是一层,不能区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而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TCP/IP应用的广泛,经常会有一个大学的学生设计一些新的功能,并无偿提供使用,其中有一些被广泛扩散,但由于考虑不是很全面,而很难替代,如虚拟终端协议TELNET原是为每秒10个字符设计的远端打字终端,与图形用户接口和鼠标无关,但25年后的今天,他仍然使用。与OSI的另一个区别是,OSI模型在网络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而TCP/IP在网络层只支持无连接通信,而在传送层可以支持两种通信。

❹ 网络通信协议通常由哪几部分组成________

答案是语义 语法

网络协议及作用:

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称为网络协议。

通俗来讲:网络协议是网络上所有设备(网络服务器、计算机及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之间通信规则的集合,它规定了通信时信息必须采用的格式和这些格式的意义。大多数网络都采用分层的体系结构,每一层都建立在它的下层之上,向它的上一层提供一定的服务,而把如何实现这一服务的细节对上一层加以屏蔽。

一台设备上的第n层与另一台设备上的第n层进行通信的规则就是第n层协议。在网络的各层中存在着许多协议,接收方和发送方同层的协议必须一致,否则一方将无法识别另一方发出的信息。网络协议使网络上各种设备能够相互交换信息。常见的协议有:TCP/IP协议、IPX/SPX协议、NetBEUI协议等。

一个网络协议至少包括三要素:

1)语法:用来规定信息格式;数据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

2)语义:用来说明通信双方应当怎么做;用于协调与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

3)定时:(时序)定义了何时进行通信,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讲话的速度等。比如是采用同步传输还是异步传输。

网络上的计算机之间又是如何交换信息的呢?就象我们说话用某种语言一样,在网络上的各台计算机之间也有一种语言,这就是网络协议,不同的计算机之间必须使用相同的网络协议才能进行通信。当然了,网络协议也有很多种,具体选择哪一种协议则要看情况而定。Internet上的计算机使用的是TCP/IP协议

❺ 光纤,同轴电缆,五类双绞线等是osi模型中的物理层吗为什么

对,上述具体的信息源之间连接用具体的Cable线缆都是OSI模型中的最下层定义的物理层。因为它们就是信息传输/传导的物理(载体)介质。

❻ 什么是以太网以太网协议又是什么

以太网技术的最初进展来自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许多先锋技术项目中的一个。人们通常认为以太网发明于1973年,当年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给他PARC的老板写了一篇有关以太网潜力的备忘录。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认为以太网是之后几年才出现的。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局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包交换技术》的文章。
1979年,梅特卡夫为了开发个人电脑和局域网离开了施乐,成立了3Com公司。3com对迪吉多, 英特尔, 和施乐进行游说,希望与他们一起将以太网标准化、规范化。这个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出台。当时业界有两个流行的非公有网络标准令牌环网和ARCNET,在以太网大潮的冲击下他们很快萎缩并被取代。而在此过程中,3Com也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
梅特卡夫曾经开玩笑说,Jerry Saltzer为3Com的成功作出了贡献。Saltzer在一篇与他人合着的很有影响力的论文中指出,在理论上令牌环网要比以太网优越。受到此结论的影响,很多电脑厂商或犹豫不决或决定不把以太网接口做为机器的标准配置,这样3Com才有机会从销售以太网网卡大赚。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另一种说法“以太网不适合在理论中研究,只适合在实际中应用”。也许只是句玩笑话,但这说明了这样一个技术观点:通常情况下,网络中实际的数据流特性与人们在局域网普及之前的估计不同,而正是因为以太网简单的结构才使局域网得以普及。梅特卡夫和Saltzer曾经在麻省理工学院 MAC项目(Project MAC)的同一层楼里工作,当时他正在做自己的哈佛大学毕业论文,在此期间奠定了以太网技术的理论基础。
以太网(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局域网规范。以太网络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技术,并以10M/S的速率运行在多种类型的电缆上。以太网与IEEE802·3系列标准相类似。
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网络,是一种技术规范。
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该标准定义了在局域网(LAN)中采用的电缆类型和信号处理方法。以太网在互联设备之间以10~100Mbps的速率传送信息包,双绞线电缆10 Base T以太网由于其低成本、高可靠性以及10Mbps的速率而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以太网技术。直扩的无线以太网可达11Mbps,许多制造供应商提供的产品都能采用通用的软件协议进行通信,开放性最好。
[编辑本段]以太网的分类和发展

一、标准以太网

开始以太网只有10Mbps的吞吐量,使用的是CSMA/CD(带有碰撞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的访问控制方法,这种早期的10Mbps以太网称之为标准以太网。以太网主要有两种传输介质,那就是双绞线和光纤。所有的以太网都遵循IEEE 802.3标准,下面列出是IEEE 802.3的一些以太网络标准,在这些标准中前面的数字表示传输速度,单位是“Mbps”,最后的一个数字表示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是100m),Base表示“基带”的意思,Broad代表“带宽”。
·10Base-5 使用粗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基带传输方法;
·10Base-2 使用细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85m,基带传输方法;
·10Base-T 使用双绞线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00m;
· 1Base-5 使用双绞线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传输速度为1Mbps;
·10Broad-36 使用同轴电缆(RG-59/U CATV),最大网段长度为3600m,是一种宽带传输方式;
·10Base-F 使用光纤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为10Mbps;

二、快速以太网

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数据流量速度需求。在1993年10月以前,对于要求10Mbps以上数据流量的LAN应用,只有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可供选择,但它是一种价格非常昂贵的、基于100Mpbs光缆的LAN。1993年10月,Grand Junctio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快速以太网集线器Fastch10/100和网络接口卡FastNIC100,快速以太网技术正式得以应用。随后Intel、SynOptics、3COM、BayNetworks等公司亦相继推出自己的快速以太网装置。与此同时,IEEE802工程组亦对100Mbps以太网的各种标准,如100BASE-TX、100BASE-T4、MII、中继器、全双工等标准进行了研究。1995年3月IEEE宣布了IEEE802.3u 100BASE-T快速以太网标准(Fast Ethernet),就这样开始了快速以太网的时代。
快速以太网与原来在100Mbps带宽下工作的FDDI相比它具有许多的优点,最主要体现在快速以太网技术可以有效的保障用户在布线基础实施上的投资,它支持3、4、5类双绞线以及光纤的连接,能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设施。 快速以太网的不足其实也是以太网技术的不足,那就是快速以太网仍是基于CSMA/CD技术,当网络负载较重时,会造成效率的降低,当然这可以使用交换技术来弥补。 100Mbps快速以太网标准又分为:100BASE-TX 、100BASE-FX、100BASE-T4三个子类。
· 100BASE-TX:是一种使用5类数据级无屏蔽双绞线或屏蔽双绞线的快速以太网技术。它使用两对双绞线,一对用于发送,一对用于接收数据。在传输中使用4B/5B编码方式,信号频率为125MHz。符合EIA586的5类布线标准和IBM的SPT 1类布线标准。使用同10BASE-T相同的RJ-45连接器。它的最大网段长度为100米。它支持全双工的数据传输。
· 100BASE-FX:是一种使用光缆的快速以太网技术,可使用单模和多模光纤(62.5和125um) 多模光纤连接的最大距离为550米。单模光纤连接的最大距离为3000米。在传输中使用4B/5B编码方式,信号频率为125MHz。它使用MIC/FDDI连接器、ST连接器或SC连接器。它的最大网段长度为150m、412m、2000m或更长至10公里,这与所使用的光纤类型和工作模式有关,它支持全双工的数据传输。100BASE-FX特别适合于有电气干扰的环境、较大距离连接、或高保密环境等情况下的适用。
· 100BASE-T4:是一种可使用3、4、5类无屏蔽双绞线或屏蔽双绞线的快速以太网技术。100Base-T4使用4对双绞线,其中的三对用于在33MHz的频率上传输数据,每一对均工作于半双工模式。第四对用于CSMA/CD冲突检测。在传输中使用8B/6T编码方式,信号频率为25MHz,符合EIA586结构化布线标准。它使用与10BASE-T相同的RJ-45连接器,最大网段长度为100米。

三、千兆以太网

千兆以太网技术作为最新的高速以太网技术,给用户带来了提高核心网络的有效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的最大优点是继承了传统以太技术价格便宜的优点。 千兆技术仍然是以太技术,它采用了与10M以太网相同的帧格式、帧结构、网络协议、全/半双工工作方式、流控模式以及布线系统。由于该技术不改变传统以太网的桌面应用、操作系统,因此可与10M或100M的以太网很好地配合工作。升级到千兆以太网不必改变网络应用程序、网管部件和网络操作系统,能够最大程度地投资保护。 为了能够侦测到64Bytes资料框的碰撞,Gigabit Ethernet所支持的距离更短。Gigabit Ethernet 支持的网络类型,如下表所示:
传输介质 距离
1000Base-CX Copper STP 25m
1000Base-T Copper Cat 5 UTP 100m
1000Base-SX Multi-mode Fiber 500m
1000Base-LX Single-mode Fiber 3000m
千兆以太网技术有两个标准:IEEE802.3z和IEEE802.3ab。IEEE802.3z制定了光纤和短程铜线连接方案的标准。IEEE802.3ab制定了五类双绞线上较长距离连接方案的标准。
1. IEEE802.3z
IEEE802.3z工作组负责制定光纤(单模或多模)和同轴电缆的全双工链路标准。IEEE802.3z定义了基于光纤和短距离铜缆的1000Base-X,采用8B/10B编码技术,信道传输速度为1.25Gbit/s,去耦后实现1000Mbit/s传输速度。 IEEE802.3z具有下列千兆以太网标准:
· 1000Base-SX 只支持多模光纤,可以采用直径为62.5um或50um的多模光纤,工作波长为770-860nm,传输距离为220-550m。
· 1000Base-LX 多模光纤:可以采用直径为62.5um或50um的多模光纤,工作波长范围为1270-1355nm,传输距离为550m。
单模光纤:可以支持直径为9um或10um的单模光纤,工作波长范围为1270-1355nm,传输距离为5km左右。
· 1000Base-CX 采用150欧屏蔽双绞线(STP),传输距离为25m。
2. IEEE802.3ab
IEEE802.3ab工作组负责制定基于UTP的半双工链路的千兆以太网标准,产生IEEE802.3ab标准及协议。IEEE802.3ab定义基于5类UTP的1000Base-T标准,其目的是在5类UTP上以1000Mbit/s速率传输100m。 IEEE802.3ab标准的意义主要有两点:
(1) 保护用户在5类UTP布线系统上的投资。
(2) 1000Base-T是100Base-T自然扩展,与10Base-T、100Base-T完全兼容。不过,在5类UTP上达到1000Mbit/s的传输速率需要解决5类UTP的串扰和衰减问题,因此,使IEEE802.3ab工作组的开发任务要比IEEE802.3z复杂些

四、万兆以太网

万兆以太网规范包含在 IEEE 802.3 标准的补充标准 IEEE 802.3ae 中,它扩展了 IEEE 802.3 协议和 MAC 规范使其支持 10Gb/s 的传输速率。除此之外,通过 WAN 界面子层(WIS:WAN interface sublayer),10千兆位以太网也能被调整为较低的传输速率,如 9.584640 Gb/s (OC-192),这就允许10千兆位以太网设备与同步光纤网络(SONET) STS -192c 传输格式相兼容。
· 10GBASE-SR 和 10GBASE-SW 主要支持短波(850 nm)多模光纤(MMF),光纤距离为 2m 到 300 m 。
10GBASE-SR 主要支持“暗光纤”(dark fiber),暗光纤是指没有光传播并且不与任何设备连接的光纤。
10GBASE-SW 主要用于连接 SONET 设备,它应用于远程数据通信。
· 10GBASE-LR 和 10GBASE-LW 主要支持长波(1310nm)单模光纤(SMF),光纤距离为 2m 到 10km (约32808英尺)。
10GBASE-LW 主要用来连接 SONET 设备时,
10GBASE-LR 则用来支持“暗光纤”(dark fiber)。
· 10GBASE-ER 和 10GBASE-EW 主要支持超长波(1550nm)单模光纤(SMF),光纤距离为 2m 到 40km (约131233英尺)。
10GBASE-EW 主要用来连接 SONET 设备,
10GBASE-ER 则用来支持“暗光纤”(dark fiber)。
· 10GBASE-LX4 采用波分复用技术,在单对光缆上以四倍光波长发送信号。系统运行在 1310nm 的多模或单模暗光纤方式下。该系统的设计目标是针对于 2m 到 300 m 的多模光纤模式或 2m 到 10km 的单模光纤模式。
△ 以太网的连接
[编辑本段]拓扑结构
总线型:所需的电缆较少、价格便宜、管理成本高,不易隔离故障点、采用共享的访问机制,易造成网络拥塞。早期以太网多使用总线型的拓扑结构,采用同轴缆作为传输介质,连接简单,通常在小规模的网络中不需要专用的网络设备,但由于它存在的固有缺陷,已经逐渐被以集线器和交换机为核心的星型网络所代替。
星型:管理方便、容易扩展、需要专用的网络设备作为网络的核心节点、需要更多的网线、对核心设备的可靠性要求高。采用专用的网络设备(如集线器或交换机)作为核心节点,通过双绞线将局域网中的各台主机连接到核心节点上,这就形成了星型结构。星型网络虽然需要的线缆比总线型多,但布线和连接器比总线型的要便宜。此外,星型拓扑可以通过级联的方式很方便的将网络扩展到很大的规模,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绝大部分的以太网所采用。
[编辑本段]传输介质
以太网可以采用多种连接介质,包括同轴缆、双绞线和光纤等。其中双绞线多用于从主机到集线器或交换机的连接,而光纤则主要用于交换机间的级联和交换机到路由器间的点到点链路上。同轴缆作为早期的主要连接介质已经逐渐趋于淘汰。
注意区分双绞线中的直通线和交叉线两种连线方法.
以下连接应使用直通电缆:
交换机到路由器以太网端口
计算机到交换机
计算机到集线器
交叉电缆用于直接连接 LAN 中的下列设备:
交换机到交换机
交换机到集线器
集线器到集线器
路由器到路由器的以太网端口连接
计算机到计算机
计算机到路由器的以太网端口

CSMA/CD共享介质以太网

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CSMA/CD)技术规定了多台电脑共享一个通道的方法。这项技术最早出现在1960年代由夏威夷大学开发的ALOHAnet,它使用无线电波为载体。这个方法要比令牌环网或者主控制网要简单。当某台电脑要发送信息时,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开始 - 如果线路空闲,则启动传输,否则转到第4步 发送 - 如果检测到冲突,继续发送数据直到达到最小报文时间 (保证所有其他转发器和终端检测到冲突),再转到第4步. 成功传输 - 向更高层的网络协议报告发送成功,退出传输模式。 线路忙 - 等待,直到线路空闲 线路进入空闲状态 - 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转到第1步,除非超过最大尝试次数 超过最大尝试传输次数 - 向更高层的网络协议报告发送失败,退出传输模式 就像在没有主持人的座谈会中,所有的参加者都通过一个共同的媒介(空气)来相互交谈。每个参加者在讲话前,都礼貌地等待别人把话讲完。如果两个客人同时开始讲话,那么他们都停下来,分别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再开始讲话。这时,如果两个参加者等待的时间不同,冲突就不会出现。如果传输失败超过一次,将采用退避指数增长时间的方法(退避的时间通过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truncated 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来实现)。
最初的以太网是采用同轴电缆来连接各个设备的。电脑通过一个叫做附加单元接口(Attachment Unit Interface,AUI)的收发器连接到电缆上。一根简单网线对于一个小型网络来说还是很可靠的,对于大型网络来说,某处线路的故障或某个连接器的故障,都会造成以太网某个或多个网段的不稳定。
因为所有的通信信号都在共用线路上传输,即使信息只是发给其中的一个终端(destination),某台电脑发送的消息都将被所有其他电脑接收。在正常情况下,网络接口卡会滤掉不是发送给自己的信息,接收目标地址是自己的信息时才会向CPU发出中断请求,除非网卡处于混杂模式(Promiscuous mode)。这种“一个说,大家听”的特质是共享介质以太网在安全上的弱点,因为以太网上的一个节点可以选择是否监听线路上传输的所有信息。共享电缆也意味着共享带宽,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以太网的速度可能会非常慢,比如电源故障之后,当所有的网络终端都重新启动时。
[1][2][3]接口的工作模式
以太网卡可以工作在两种模式下:半双工和全双工。
半双工:半双工传输模式实现以太网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传统的共享LAN是在半双工下工作的,在同一时间只能传输单一方向的数据。当两个方向的数据同时传输时,就会产生冲突,这会降低以太网的效率。

❼ 以太网采用的通讯协议是什么

现在比较通用的以太网通信协议是TCP/IP协议,TCP/IP协议与开放互联模型ISO相比,采用了更加开放的方式,它已经被美国国防部认可,并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TCP/IP协议可以用在各种各样的信道和底层协议(如T1、X.25以及RS一232串行接口)之上。确切地说,TCP/IP协议是包括TCP协议、IP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01)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01)协议和其他一些协议的协议组。

(7)ab同轴电缆网络属于什么协议扩展阅读:

TCP/IP协议并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层参考模型。传统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种通信协议的七层抽象参考模型,其中每一层执行某一特定任务。该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种硬件在相同的层次上相互通信。而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四层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这四层分别为:

(1)应用层: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协议(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

(2)传输层:在此层中,它提供了节点间的数据传送服务,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包协议(UDP)等,TCP和UDP给数据包加入传输数据并把它传输到下一层中,这一层负责传送数据,并且确定数据已被送达并接收。

(3)网络层:负责提供基本的数据包传送功能,让每一块数据包都能够到达目的主机(但不检查是否被正确接收),如网际协议(IP)。

(4)接口层:对实际的网络媒体的管理,定义如何使用实际网络(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来传送数据。

❽ AB PLC的controlnet是基于什么接口的通讯协议

按照标准,用的电缆是同轴电缆,那接口就是同轴电缆的接口。 当然,接口不是那么严格的,能良好的接上线,又有好的屏蔽即可通讯。

❾ iso/osi七层网络通信协议的含义是什么

OSI参考模型是一个逻辑上的定义,一个规范,它把网络从逻辑上分为了7层。每一层都有相关、相对应的物理设备,比如路由器,交换机。
网络发展中一个重要里程碑便是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国际标准组织)对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连)七层网络模型的定义。它不但成为以前的和后续的各种网络技术评判、分析的依据,也成为网络协议设计和统一的参考模型。ISO国际标准组织所定义的开放系统互连七层模型的定义和各层功能。它是网络技术入门者的敲门砖,也是分析、评判各种网络技术的依据—从此网络不再神秘,它也是有理可依,有据可循的。
建立七层模型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异种网络互连时所遇到的兼容性问题。它的最大优点是将服务、接口和协议这三个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服务说明某一层为上一层提供一些什么功能,接口说明上一层如何使用下层的服务,而协议涉及如何实现本层的服务;这样各层之间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互连网络中各实体采用什么样的协议是没有限制的,只要向上提供相同的服务并且不改变相邻层的接口就可以了。网络七层的划分也是为了使网络的不同功能模块(不同层次)分担起不同的职责,从而带来如下好处:
● 减轻问题的复杂程度,一旦网络发生故障,可迅速定位故障所处层次,便于查找和纠错;
● 在各层分别定义标准接口,使具备相同对等层的不同网络设备能实现互操作,各层之间则相对独立,一种高层协议可放在多种低层协议上运行;
● 能有效刺激网络技术革新,因为每次更新都可以在小范围内进行,不需对整个网络动大手术;
● 便于研究和教学。
----------------------------------------------------------------------------------------------------------------------
OSI 七层模型称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OSI 七层模型是一种框架性的设计方法
OSI 七层模型通过七个层次化的结构模型使不同的系统不同的网络之间实现可靠的通讯,因此其最主
要的功能使就是帮助不同类型的主机实现数据传输
编辑本段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O S I 模型的最低层或第一层,该层包括物理连网媒介,如电缆连线连接器。物理层的协议产生并检测电压以便发送和接收携带数据的信号。在你的桌面P C 上插入网络接口卡,你就建立了计算机连网的基础。换言之,你提供了一个物理层。尽管物理层不提供纠错服务,但它能够设定数据传输速率并监测数据出错率。网络物理问题,如电线断开,将影响物理层。
用户要传递信息就要利用一些物理媒体,如双绞线、同轴电缆等,但具体的物理媒体并不在OSI的7层之内,有人把物理媒体当做第0层,物理层的任务就是为它的上一层提供一个物理连接,以及它们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过程特性。如规定使用电缆和接头的类型、传送信号的电压等。在这一层,数据还没有被组织,仅作为原始的位流或电气电压处理,单位是d比特。
编辑本段
数据链路层(Datalink Layer)

O S I 模型的第二层,它控制网络层与物理层之间的通信。它的主要功能是如何在不可靠的物理线路上进行数据的可靠传递。为了保证传输,从网络层接收到的数据被分割成特定的可被物理层传输的帧。帧是用来移动数据的结构包,它不仅包括原始数据,还包括发送方和接收方的物理地址以及纠错和控制信息。其中的地址确定了帧将发送到何处,而纠错和控制信息则确保帧无差错到达。 如果在传送数据时,接收点检测到所传数据中有差错,就要通知发送方重发这一帧。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独立于网络和它的节点和所采用的物理层类型,它也不关心是否正在运行 Wo r d 、E x c e l 或使用I n t e r n e t 。有一些连接设备,如交换机,由于它们要对帧解码并使用帧信息将数据发送到正确的接收方,所以它们是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
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相邻结点之间的数据链路,通过差错控制提供数据帧(Frame)在信道上无差错的传输,并进行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
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帧中继等。
编辑本段
网络层(Network Layer)

O S I 模型的第三层,其主要功能是将网络地址翻译成对应的物理地址,并决定如何将数据从发送方路由到接收方。
网络层通过综合考虑发送优先权、网络拥塞程度、服务质量以及可选路由的花费来决定从一个网络中节点A 到另一个网络中节点B 的最佳路径。由于网络层处理路由,而路由器因为即连接网络各段,并智能指导数据传送,属于网络层。在网络中,“路由”是基于编址方案、使用模式以及可达性来指引数据的发送。
网络层负责在源机器和目标机器之间建立它们所使用的路由。这一层本身没有任何错误检测和修正机制,因此,网络层必须依赖于端端之间的由D L L提供的可靠传输服务。
网络层用于本地L A N网段之上的计算机系统建立通信,它之所以可以这样做,是因为它有自己的路由地址结构,这种结构与第二层机器地址是分开的、独立的。这种协议称为路由或可路由协议。路由协议包括I P、N o v e l l公司的I P X以及A p p l e Ta l k协议。
网络层是可选的,它只用于当两个计算机系统处于不同的由路由器分割开的网段这种情况,或者当通信应用要求某种网络层或传输层提供的服务、特性或者能力时。例如,当两台主机处于同一个L A N网段的直接相连这种情况,它们之间的通信只使用L A N的通信机制就可以了(即OSI 参考模型的一二层)。
编辑本段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O S I 模型中最重要的一层。传输协议同时进行流量控制或是基于接收方可接收数据的快慢程度规定适当的发送速率。除此之外,传输层按照网络能处理的最大尺寸将较长的数据包进行强制分割。例如,以太网无法接收大于1 5 0 0 字节的数据包。发送方节点的传输层将数据分割成较小的数据片,同时对每一数据片安排一序列号,以便数据到达接收方节点的传输层时,能以正确的顺序重组。该过程即被称为排序。
工作在传输层的一种服务是 T C P / I P 协议套中的T C P (传输控制协议),另一项传输层服务是I P X / S P X 协议集的S P X (序列包交换)。
编辑本段
会话层(Session Layer)

负责在网络中的两节点之间建立、维持和终止通信。 会话层的功能包括:建立通信链接,保持会话过程通信链接的畅通,同步两个节点之间的对 话,决定通信是否被中断以及通信中断时决定从何处重新发送。
你可能常常听到有人把会话层称作网络通信的“交通警察”。当通过拨号向你的 I S P (因特网服务提供商)请求连接到因特网时,I S P 服务器上的会话层向你与你的P C 客户机上的会话层进行协商连接。若你的电话线偶然从墙上插孔脱落时,你终端机上的会话层将检测到连接中断并重新发起连接。会话层通过决定节点通信的优先级和通信时间的长短来设置通信期限
编辑本段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翻译官,在表示层,数据将按照网络能理解的方案进行格式化;这种格式化也因所使用网络的类型不同而不同。
表示层管理数据的解密与加密,如系统口令的处理。例如:在 Internet上查询你银行账户,使用的即是一种安全连接。你的账户数据在发送前被加密,在网络的另一端,表示层将对接收到的数据解密。除此之外,表示层协议还对图片和文件格式信息进行解码和编码。
编辑本段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负责对软件提供接口以使程序能使用网络服务。术语“应用层”并不是指运行在网络上的某个特别应用程序 ,应用层提供的服务包括文件传输、文件管理以及电子邮件的信息处理。
简版:
1层物理层:主要定义物理设备标准,如网线的接口类型、光纤的接口类型、各种传输介质的传输速率等。它的主要作用是传输比特流(就是由1、0转化为电流强弱来进行传输,到达目的地后在转化为1、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模数转换与数模转换)。这一层的数据叫做比特。
2层数据链路层:主要将从物理层接收的数据进行MAC地址(网卡的地址)的封装与解封装。常把这一层的数据叫做帧。在这一层工作的设备是交换机,数据通过交换机来传输。
3层网络层:主要将从下层接收到的数据进行IP地址(例192.168.0.1)的封装与解封装。在这一层工作的设备是路由器,常把这一层的数据叫做数据包。
4层传输层:定义了一些传输数据的协议和端口号(WWW端口80等),如:TCP(传输控制协议,传输效率低,可靠性强,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高,数据量大的数据),UDP(用户数据报协议,与TCP特性恰恰相反,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不高,数据量小的数据,如QQ聊天数据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传输的)。 主要是将从下层接收的数据进行分段进行传输,到达目的地址后在进行重组。常常把这一层数据叫做段。
5层会话层:通过传输层(端口号:传输端口与接收端口)建立数据传输的通路。主要在你的系统之间发起会话或或者接受会话请求(设备之间需要互相认识可以是IP也可以是MAC或者是主机名)
6层表示层:主要是进行对接收的数据进行解释、加密与解密、压缩与解压缩等(也就是把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东西转换成人能够能识别的东西(如图片、声音等))
7层应用层 主要是一些终端的应用,比如说FTP(各种文件下载),WEB(IE浏览),QQ之类的(你就把它理解成我们在电脑屏幕上可以看到的东西.就 是终端应用)

❿ 请问专家在同轴电缆上传输有线电视信号的协议和标准有哪些

再次回复(问题补充)yangj_2008: 非常遗憾的告诉您: 目前,有线电视网络传输的光信号波长没有使用650nm。常用的是1310和1550nm。(光纤主干网基于SDH协议)。 另外,650nm光波主要用来测距和医疗设备,例如,激光治疗仪、红外线测距仪。 2008-12-3 16:16 回复yangj_2008的内容如下: 目前,有线电视信号转换为光传输的设备见网络下面链接:

与ab同轴电缆网络属于什么协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装了猎豹免费wifi后网络坏了 浏览:246
为什么邮寄选票而不是网络投票 浏览:203
无线网络指的是ipv4吗 浏览:244
清朗网络行动如何破解 浏览:838
网络安全认证失败 浏览:361
山西网络教育怎么考试 浏览:88
允许无线网络连接但是不能上网 浏览:363
移动网络光猫是千兆还是百兆 浏览:107
大富机电宿舍楼有无线网络吗 浏览:686
多重网络如何从服务里面删除 浏览:576
网络上180元一部的高端手机 浏览:167
联通电话卡没有移动网络 浏览:911
移动apn设置4g最快网络2021 浏览:132
耒阳无线网络 浏览:425
银行网络是用的移动网络吗 浏览:27
四川警察学院网络安全专业好吗 浏览:112
网络安全电影名称 浏览:232
中国的无线网络是从哪里来的 浏览:308
wifi网络获取ip地址失败怎么办 浏览:962
网络连接ip设置静态有什么用 浏览:45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