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对网络语言的看法.怎么写
1、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它在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方面展现了巨大的作用。尽管我上网时间不短,但或许是因为年龄稍大,或许是因为思想较为保守,许多网络语言让我感到困惑,如同坠入云雾之中。尤其在QQ聊天和论坛交流中,我深感障碍重重,难以适应。近期,在梦幻、芸芸等论坛以及QQ群聊天中,交流的对象大部分是三十多岁的青年人。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往往在某一领域有特长,可说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但他们用于交流的语言让我不敢恭维,有时简直是天方夜谭,让人摸不着头脑。例如,“偶”即“我”,“94”即“是”,“8是”即“不是”,“为凑是”即“因为是”,“的说成滴”即“说得对”,“你说成米”即“你说什么”,“爱为奈”即“爱是什么”,“帅哥”叫“衰锅”,“人”叫“银”等,不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联想,根本无法准确理解其意义。然而,他们却以此为新潮、有趣、追求的目标。
我认为,语言是用于交流的工具,如果语言新奇到让人无法理解其含义,那么这种新奇就是过分、不能被接受的。自从仓颉造字,汉语言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演变、传承与创新,在拥有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各地的地方方言繁多,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情况很多,也很复杂。尽管文字改革进行了多次,但效果并不明显。加之近年来盗版书籍的泛滥、网络语言的流行、外来语言的涌入等,给广大青少年规范地学习汉语造成了诸多障碍,错别字已经泛滥成灾。因此,汉语的规范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2、这个世界只要存在生命,就会有生命本身的语言。语言,是沟通的一种方式。一种语言的出现,即说明了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比如股市,股市就有很多的专业术语,如牛市、熊市、大盘走势等。对于没有接触过股票的人来说,他们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并且已经渗透到了现实生活中来。由于工作关系,我几乎天天泡在网上,自然而然的能够接触到不少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日新月异,如同互联网这个阳光产业一样。刚刚搞清楚“沙发”是什么意思,就被“米国”整蒙了,刚刚知道自己是在“造砖”,就被“楼上楼下”折腾傻了。我知道,我的这种落伍并不等于我很落后,只能怪网络语言太擅长别出心裁了。一直有人对网络语言指手画脚,这样的指手画脚多数时候当然属于善意。比如说,不少中小学生写作文使用网络语言,让老师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也许这是学生无意受网络影响造成的,或者是学生故意这样写来考考老师,但无论怎样,网络语言与现实中的语言的冲突正日益明显,网络语言到底何去何从?网络语言是否真的是罪恶源泉呢?
笔者曾有幸在大学里学过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课所讲的内容虽然异常丰富,但文章读起来却非常困难。许多词语都是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但那毕竟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况且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学好古代汉语是最基础的。看见媒体上有关网络语言的报道,笔者萌生了这样的想法,倘若网络语言和文言文让你选择一种,你会选哪个呢?唯物论中讲,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网络语言今天能有它的市场,尽管它的存在是合理的,网络语言有多发展,网络就有多发达。我相信,网络语言是与时俱进的。刻意的强调网络语言在现实世界中的位置,其实是对网络语言的不公。对年轻人而言,网络语言与文言文,你说说他会选哪一个?我想,多数的人会选网络语言。如果有这样的考试,网络语言对阵文言文,你想哪个更能吸引人,我想还是网络语言。事实上,当我们指责网络语言的时候,更应该反省人们为何会选择网络语言。如果追求时尚的话,我看文言文的空间更大。假如在网络上使用文言文,一定要比网络语言更具有吸引力。不能只将责备的目光对准网络语言,事实上,在接受时尚冲击的时候,更多的情况意味着传统文化的丧失。网络语言的普及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传统语言(即文言文或古汉语)的光芒暗淡。有批判网络语言的时间,不如普及真正的国文——古代汉语。应该让艰涩无好镇味的汉语言充满大智慧,而不是使网络语言耍小聪明。
3、网络语言的迅速走红在2010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普及,很多以前没有见过的词汇开始频频出现,不仅如此,还深入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里,“浮云”、“神马”等词语开始扩散开来,影响了一大批人。这些网络语的广泛影响力,和极快的传播速度都让人感到吃惊,仿佛在一夜之间这些词语就涌现了出来,有点让人措手不及,却又新奇、形象。近几年来,网络上不断出现类似的语句,像:“你妈喊你……”、“……最讨厌了”、“你妹”等等,啼笑皆非之间,又十分的贴切,更加的融入了生活。其实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不过,从语法、词汇来说,这些词句中有很多都违了人正常的语言习惯。但是,网络的广阔覆盖面,让这些简单又特殊的词语迅速在人群中“走红”。这些词语通常很新奇,而且很形象的将一件事物表示出来。随着外语的不断涌入,吸收外语发音,引入外来词汇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对外开放程度更大,互联网当然也就成了交流中,必须的一种方式,而且它更加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信息交流在瞬间就可以完成。有了网络的帮助,再加上电视媒体的不断渲染,这些词语能够红遍网络,也就无可厚非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网络语能迅速风靡全国,也与我们特殊的文化底蕴有关。五千多年的文化沉淀,造就了特出的文化背景,汉字符号繁多,以语素定型,孤立性强,这就能让我们完成无数种不同的组合,来表达我们的想法和意念,这也是这些词语诞生的一种方式,不光如此,各地的口语、方言也为这些词语的传播提供了基础。广东话中的“虾米”就曾经红极一时,跟现在的“神马”意思基本一致。这也就体现出了网络用语中词语意思的不确定性。不同的说法让语言更加吸引力。我们在生活中接触的这些语句就更多了,因为生活中很多东西就口语化了,将口语化的字、词原封不动的写出来,就又成了一种语言,这也是网络语言产生的一种方式。不过,网络词语的泛滥,也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身边莫名其妙的多了很多“哥”、“姐”和各种的“……帝”级人物。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把这些带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去了,“我上的不是学,是寂寞”,连一个小朋友也脱口而出。在电视,晚会中更是屡见不鲜,甚至还评出了网络流行语的排行。这不仅体现了这些本来难以接受的词汇已经融入了生活,而且已经被人们完全接纳。相对来说,年轻一代更乐于、善于使用这些语言。有人说,它是社会生活的鲜活体现,也是多彩学生生活和学生心理、社会心理的一种折射。对于年轻人来说,网络流行语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朋友之间的调侃多了点言语,给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且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都是网络使用的大客体。网络是学生了解现实、了解生活的重要方式,而网络上常有一些非主流意识得以表达,这些意识往往给人极新鲜的感觉。而同时一些新闻事件,例如 “欺实马”、“躲猫猫”之类,开始出现时没有予以澄清,大家因为好奇就更加关注它,由此类似词语就流行开来。总体来看,这些词语很多还是来自我们的生活中,只是被人们重新拾起,加以重视。国产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让灰太狼这个模范丈夫的形象受到众人追捧,于是网络上开始有了“嫁人要嫁灰太狼”的说法。不仅是对对方的要求,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许多小品,相声中的经典段子,也都几乎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不仅因为它们通俗易懂,而且它们能将生活中很多的东西生动的表现出来,让人耳目一新。一句“我爸是李刚”反映了社会的种种法与德之外的恶劣现象。从字里间,让人学会了很多的社会现象,人生百态,笑一笑,却也让人感触良多。无论是网络流行语还是教科书语言,都是人内心世界的一种体现,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发展,反映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特点。很多的流行语都是从反面讽刺对权力、名人、金钱低俗的祟拜,阐述对生活,对社会现象的一种不满,是对内心想法的宣泄。不过,这些网络语也有很多不好的方面,错别字和曲解的意思层出不穷,而且这些网络语的侵入,势必会对原本规范的汉语产生一定的冲击。这让我们不得不担心,汉语的纯洁性会不会被破坏,从小生活在网络世界中的下一代,会不会不再知道标准汉语的概念!这些问题真的值得我们好好的深思。不过,年轻人依然是网络世界的主力军,在现在的网络世界上,获取信息的数量很庞大,从这批年轻人做起,规范网络信息也是必要的,从现在的年轻一代入手,净化网络环境,逐渐将这些网络语言引入征途,但要注意的是,这方面不能做的太极端,如果一味追求网络用
Ⅱ 如何看待网络用语,主要看气质作文,100字,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既是网络文化赖以传播的基本载体,又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语言从上世纪90年代一诞生就得到了全球广大网民的偏爱,发展神速。尤其是最近几年在中国,网络语言热有增无减,如每年网上热热闹闹的网络热词的评选,让它们“跳”出了网络,开始频频在电视、广播、报刊上亮相,并在学生作文、文学作品中现身。网络语言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最近,北京、香港等地的不少商家也开始看重网络语言的巨大传播效果,利用它作为一种新的强大的营销手段。
如今,不少网络用语已由一种“社会方言”变成一种“社会共同语”,甚至登入主流语言的大雅之堂。新版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就与时俱进,增收了很多网络用语,如“房奴”、“考试门”、“晒隐私”、“山寨”、“给力”、“雷人”、“团购”、“宅男”、“劈腿”等。
然而对于网络语言,有人持否定态度,认为它不规范,不伦不类,不能登大雅之堂,会造成汉语应用危机;应该限制它对汉语规范的进一步“入侵”,甚至全面禁止它的使用。殊不知,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4.20亿,占网民总数的74.5%,而且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地增大。同时,在这个大众传播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语言正愈演愈烈、势头不减,已成为一种不可抵挡的时尚潮流。那么对网络语言是该限制还是该宽容?对此的争议一直不停。
总体来看,网络语言是健康的、不错的;但也毋庸讳言,一些格不高、粗俗不雅的词语在网上频频出现。例如:“TMD”本来是“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英语简称,因它刚好与我们的国骂“他妈的”的拼音简写相同,一时间,“TMD”就成了网上使用最为频繁的脏话了。除此之外,网络语言也给学校传统的语文教学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这些都无疑成了网络语言健康发展的绊脚石以及某些人批评网络语言的理由。周知,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语言,用的人多了,也就。“AA制”、“IC卡”、“卡拉OK”等词语出现之初,曾有人认为是滥用,是不规范的语言,但现在这些词语已经深入人心。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就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来说,的确存在着一些品位低下、信口雌黄、乱造词汇、生搬硬套、语意含糊等的现象,但也有不少富于创造性和生命力的词语。对于后者,显然可以纳入到规范的语言文字序列中来,而不能一概予以排斥,更没必要严加限制。我们不妨把网络语言看成是繁盛于网络世界的方言,给其自由发展的空间,给其优胜劣汰的时间,以促进语言的创新和发展。这就像我们倡导普通话,但也不排斥方言一样。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灵活变通的表达方式,与传统语言相比具有新奇、简单、浅白、生动幽默等的特点,但它的流行对传统语言和中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双面的影响,既促进了传统语言的发展和更新,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活力,也影响人们规范地使用传统语言,并冲击传统语文教学。有鉴于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应加强对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的正确引导,促使其使用规范性的语言文字。
我们应该用公正、客观、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语言的影响,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不加甄别地全部拿来。网络语言虽然给语言的规范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但同时也给语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语言是以交流和沟通为目的的,而追求交际效果的最大化永远是语言发展的原动力;网络语言弥补了传统语言在网络交际上的不足,使之发挥出了更广泛的交际作用。
语言本来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网络语言如果能经历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就可以为社会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语。语言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其词语需要不断的丰富,需要有来源,需要有创新;而网络语言不仅代表了高效率,更充满着一种求新求变、不断突破陈规的潮流感。这种创新精神正是网络语言发展的强大力量,也是网络语言存在的真正意义。毕竟语言是生活中产生的,“语竞网择,适者生存”,还是让网络语言自身去接受历史和公众的检验。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其说是为了迎合网民的需要,倒不如说是语言发展的必然。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语言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交流沟通的语言形式,也为学界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随着网络语言研究的深入和拓宽,一门新学科——网络语言学应运而生。它是由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于2000年首先提出的;在其《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一文中,他对网络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任务、学科属性和定位问题等作了精辟阐述。此后,网络语言学引起了国际学界的关注和研究。近年来,西班牙、英国和美国的学者出版了多部关于网络语言学的专着。目前这门新兴学科已成为当代语言学中最有活力的分支学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