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安全 > 分析网络流行语如何渗透生活用语

分析网络流行语如何渗透生活用语

发布时间:2022-05-08 05:55:06

Ⅰ 网络语言对中学生有什么影响

网络语言在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语言”是一种结合了汉语、英语和汉语拼音,在计算机互联网上使用的语言,它具有新奇、简单、幽默的特点。网络语言迅速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娱乐当中,学生的话语方式、生活习惯、情感特征也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这样的一些变化也正在悄无声息地冲击着语言教学,冲击着悠久的汉语和汉字,也为语文工作者提出新的课题,如何正确对待 网络语言,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网络语言,让网络语言为语文教学服务,是新课标改革中语文教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一、网络语言的概念及类型 (一)概念 21 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网络时代。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走进人们的生活,它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信息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信息符号系统,是在世界通行的网络自由空间中记录在磁盘这种媒体上的语言文字,它是传统语言与高科技产品相结合后的产物。而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时所使用的语言。与常规语言的运用方式相比,网络语言具有新奇、简洁、幽默等特点。 从网络语言与其所反映对象的关系来看,可将之分为三类:一是网络专业术语,如硬件、软件、鼠标、病毒、宽带、登录、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主机、锚点、插件、软盘登录、端口、固件、位图、文档文本、象素、二进制、防火墙、公共域、坏扇区、局域网、通配符、域名系统、远程登录、爪哇语言等。二是网络应用常用言语,如网民、触网、黑客、电子商务、虚拟空间、注意力经济、网上出版、网上死亡、网上海盗、网上购物、网上营销、网上警察、网关、网恋、网客、虚拟社区、虚拟企业、虚拟银行、电子地图、电子货币、电子期刊、电子欺骗、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电子跳蚤市场、电子贸易系统、点击率、卫星网、远程网、资源共享、数字经济、存储系统、互动电视、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化生存等。三是网民日常交流用语,如大虾、斑竹、恐龙、菜鸟、公鸡、东东、酱紫等,这也是狭义的网络语言。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狭义的网络语言。 (二)类型 借助于网络传输和网上交际的特点,网络交流出现了一些使用频率非常高而又独具特点的网络习惯用语,这些用语有的是汉语中已有的,但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有的则是新出现的,属于新词语的范畴;有的则是仅存于网络领域的特异现象。网络习惯用语数量多,产生的速度快,突出体现了网络语体的特色,对网络语言的分类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 字母缩略类词语 这类词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把词语中每个字的拼音首字母组合起来形成缩略语,最为常用的有GG(哥哥) 、JJ (姐姐) 、DD (弟弟) 、MM (妹妹) 、PF (佩服) 、BC (白痴) 、BD (笨蛋) 、ZT (转贴) 、PMP (拍马屁) 、SJB (神经病) 、JJWW (唧唧歪歪,指人说话的样子)等。另一种是英文词语的缩略, 如BF (男朋友) 、GF (女朋友) 、SP ( support ) 、DL( download) 、TTYL ( talk to you later ) 、 VG ( very good) 、BBL( be back later) 、BTW ( by the way) 、 TIA ( thanks in advance) 、VIP ( very important person)等。有的英文缩略词只有一个字母,如U ( you) 、R ( are)等。这类网络缩略词的大量出现,起初只是网民为了提高网上交流的效率而采取的一种应急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较为固定的网上用语了。 2. 谐音转写类词语 此类网络习语是利用谐音的方法改变原词语的书写形式,以风趣、形象为目的。这种谐音只要求声母和韵母相同就可以,不顾及声调,主要有汉字谐音和数字谐音。汉字谐音的方式为近音替代,如“版主”可谐音为“斑竹、板猪”,相应的“主页”则成了“竹叶”,再如菌男(俊男) 、霉女(美女) 、幽香(邮箱) 、青筋(请进) 、酱紫(这样子) 、果酱(过奖) 、板斧(版副)等。这一类型的词语有的并不是网民有心而为之,主要原因是拼音字库中没有指定的词组,但运用拼音输入法的网民却在首先跳出的生造词中惊喜地发现,原来偷懒也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进而推而广之,终被广大网民所接受并使用。当然, 也有一些谐音词语是网民们出于搞笑或其他目的而有意对其原意进行歪曲的,如“菌男”、“霉女”等。汉字谐音还包括谐译,如homepage (主页)音译为烘焙鸡,modem (调制解调器)为猫。 数字谐音是另一种常见的网络词语类型,其方式包括:(1)以数字代词。常见的如“88”(拜拜) 、9494 (就是就是) 、7456 (气死我了) 、687 (对不起) 、55555 (表示呜呜地哭) 、7758 (亲亲我吧) 、 4242 (是啊是啊) 、748 (去死吧) 、987 (就不去) 、847 (别生气) 、 7998 (去走走吧)等。 英语词语同样可以以数字替代,如f 2 f ( face to face,“to” 的发音与“two”相同) ,me 2 是me too 的谐音, B 4 则是before 的谐音简写, fore 与英文four 的发音一样。这种由十个阿拉伯数字排列组合构成的数字网络词语形式简单,表意诙谐活泼,充满生活情趣, 有时比用词语表达更为简便和快捷。 (2)以词代数字。如win 95 谐音成“温酒屋”, win 98 则是“温酒吧”。PⅡ (奔腾2)说成“屁兔”。这种数字谐音目的不在于简洁而在于风趣。 3. 比喻联想类词语 上网者以联想丰富、思维活跃的年轻人为主,他们富有创新精神, 喜欢标新立异。在网络交际中为了表现自己的前卫、时尚等,创造出了一大批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比喻联想类词语。流传广泛的有:“青 蛙”表示不够帅气的男性,而“恐龙”则指长得不太好看的女性;“菜鸟、小虾”指网络新手,而“老鸟、大侠”是对网络高手的称呼。“灌水”是指在论坛上随便发一些不足50 字的帖子;“坛子”就是指论坛,在每一个“坛子”里,上下两个帖子之间的关系被称作“楼上” 和“楼下”,发帖子的人则是“楼主”;“造砖”指认真地写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果在论坛上能够引起大家的争论,就叫作“拍砖”。这类词语有很强的衍生性,如由“灌水”就衍生出了水桶、水鬼、水仙、水王、水母(皆指灌水狂人,水母特指女性) 、水手(灌水者) 、潜水员(喜欢看别人灌水自己不灌水的家伙)等,由“网虫”产生出了爬虫、网络新手、小虫(中级网虫) 、飞虫(高级网虫)等词语。这类词语大多是通过比喻、联想的方法形成的,具有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的特征。 4. 符号象形类词语 这类词语是网民们利用计算机键盘上已有的各种符号创造出来的一系列具有感情意义和形象色彩的符号组合或利用电脑技术创造的表情图像。这些符号组合都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代表固定的意思, 在网络语体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充分体现了网络的特色。如“: - ) ” 通常加在句尾或文章结束的地方,表示微笑或开玩笑, “^o^”表示惊讶,“^! ^”表示赞许,“: - S”则代表语无伦次的意思。诸如此类的还有“3 : 0”(小丑) 、“: 3 ) ”(陶醉的神情) 、“: @”(牙痛) 、“x- ) ”(我死了) 、“ ~~~~(>_<)~~~~ ”(哭泣) 、“( ?? - ?? ) ”(恋爱) 、“O(∩_∩)O~”(哈哈大笑) 、“~(@^_^@)~”(害 羞)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完善又出现了一些更为形象的符号词语,如: (坏笑)、 (晕倒)等。网民用这种符号来代替某些要表达的意思,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是一种非常形象直观且简约生动的表达方式。 二、网络语言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网络语言在作文中广泛使用。不少学生将英文字母符号,用谐音字代替规范词语,使用自创的词语,或使用汉语拼音缩写代替汉字。例如,在中小学生(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的)作文中, 常常是可以看到这样例子的: “昨晚,偶GG(哥哥)带着他滴GF(女朋友,英文girlfriend 的简写)到偶(我)家来 7 饭,那个 MM 在吃饭时一直向偶妈妈 PMP (拍马屁),那样子真是好 BT(变态),实在是让偶粉寒(很汗,即就是没有办法表达的无奈),偶粉8 稀饭(我很不喜欢)她的话???? 饭桌上,GG 的GF 一个劲地向我妈妈PMP(拍马屁),那酱紫(样子)真是 PT(变态),7456(气死我了)。我只吃了几口饭,就到 QQ 上"打铁 "(发帖子)去了”。 在 QQ 聊天中,BBS 上的言论里,QQ 空间、BLOG 日志里,乃至我们所要研究的语文作文中,密密麻麻几乎全是网络语言:“晕”、 “倒”、“偶”、“东东”、 “灌水”、“恐龙”、“MM”“GF”、 “RPWT”、“555”,“ ∧_∧”。 “晕”“倒”是指对方说的话有点不可思议,不能理解;“偶”是指我,“东东”即东西,的意思; 在网上乱留言叫“灌水”,“恐龙”指的是丑女,“MM”表示“美眉”,“GF”则是英语女朋友的缩写,RPWT 是“人品问题”的缩写, “555”表示“呜呜呜”, “∧_∧”表示微笑等。还例如“9494” 表示“就是就是”,“886”表示“拜拜了”,“PK”表示“单挑”;或词义他用,如用“粉丝”指“歌迷”(Fans)等网络用语,这些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 、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在当今用汉语交流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交流的困难,所以不能过度地、无序地用谐音来幽默, 那将取消汉字的表意性。把汉字和西洋字母、阿拉伯数字混合、杂糅着使用,则会造成更大的混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此类的网络语言,词汇混乱,语法逻辑乱杂,主题单薄庸俗化。 据媒体报道:在一场参赛者多达100 余万人次的全国性作文比赛中,曾有至少50 万篇参赛作品因使用网络语言而在初选中落马。究其原因,这50 余万篇参赛作品无不是在文中使用了诸如“囧”、“偶”(我) “努力ing”等的网络语言。“并非是我们排斥网络语言,甚至有些网络语言还挺有意思,但更多的是用网络语言写的作文不忍卒读。”组委会成员祝玖宏老师如是说。语言运用清楚、活泼是该届作文比赛的一 个重要标准,但参赛者用网络语言写作时,随意性强、错别较字多、有些用语啰嗦且无实际意义,严重干扰了阅读,让人不知所云。“这些作品在初选时就被淘汰了。” 透过以上现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已深深地体会到网络语言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然改变了广大中小学生的网络生活,也正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说话和写作方式。在他们的日记、周记里,甚至 作文里面充斥着大量“汉字+数字+符号+外文+其它”的大杂烩式的网络语言,可以说,网络语言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中小学的作文教学。 不少网络语言还带有粗俗性、低级性,戏谑性等不文明用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礼仪。不少学生常常改编电影中、文学作品的经典对话和句子,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反映了学生嘘哗取众,蔑视传统和经典的叛逆心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克服学生这种青春不良心理,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三、学校、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地面对网络语言呢? 1.加强传统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辨别能力 网络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迎合了当代人求新、求变的社会心理,和凝重、深奥、严谨、规范的传统语言相比,具有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生动形象的特点,并因此而备受青年学生的喜爱。网上快速的交流,使学生不再对语言进行仔细的推敲,这样,没有扎实深厚的语言功底,势必会导致对语言的错用和乱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定义语文课程的性质时,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要发挥好作用,就必须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必须严格遵守既定的语言规范。所以,作为培养青少年语文素养的学校,就要加强传统语言教学,从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内部结构的各个方面加强这些传统知识的教学,把传统语言教学渗透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并且要贯穿始终,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语言规范。 2.适当教授一些社会方言的知识,提高青少年运用语言的能力 “社会方言是各种言语社团在全民基础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变体。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 用上的变异”。网络语言是网民这一言语社团在网上交流时创制的一 种社会方言,是传统语言的变体,它适用于网络交流的语境,在网民这个言语社团内部它可以作为交际工具,但是如果把它拿来广泛运用到网络之外的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势必会引起语义的误解。比如网民们说的“美女”是指“霉女”,和网络以外的传统语言中的意思完全不同;“GG”这个网络字母词更是让没有上网经验的人不知所云,但是,经常上网的网民知道它是“哥哥”的意思。所以,网民使用网络语言应该局限于网络中,否则,就会引起交际的混乱。教师在中学和大学对学生进行以上语言变异理论的教育,使他们了解传统语言和社会方言的不同,认清只有传统语言才是全民的交际工具,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方言具有局限性。 3.了解网络语言知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顺应网络时代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接触网络 、使用网络是处于这个时代的人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语言工作者,教师要学习并掌握网络语言知识,站在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网络语言的本质,使他们了解网络语言的构成、网络语言特点, 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变异手段,还应有意识地把传统语言和网络语言进行比较,找出网络语言不合乎传统语言规范的表达,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4.强化学校对学生网络语言的规范教育,引导学生使用积极健康的网络词语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文明教育的的重要场所,必须牢牢抓住这块阵地不放,加强网络文明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语言教学课,加强网络语言文明规范教育,让学生遵守网络文明规范,引导 学生使用积极健康的网络语言,坚决抵制网络糟粕,远离网络垃圾,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5.有效利用网络语言的创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 传统语言教学中,教师是权威,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对于活泼好动、求新求异的青少年来讲,这会束缚他们的思维,不利于语言创新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会导致其语言表达能力下降。网络语言新鲜奇特,生动形象,活泼幽默,能较好地表达思想和意识,如果运用得当,还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说某女长得漂亮可以称其为美眉, “形容某人有点笨,不直接说明,而说他的内存不够”。通过使用一些好的网络词语,不但不会引起歧义,反而会丰富表达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网络语言风行天下,它在发挥自己交际作用的同时,也对传统语言产生了很深的影响,面对网络语言带来的冲击,学校和教师要继续加强传统语言教学,提高青少年运用规范语言的能力,使其能够自觉维护传统语言的纯洁性。同时,还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利用网络语言的创新性,吸取其精华,不断丰富和完善现代汉语系统。

Ⅱ 网络语言丰富传统语言

资料一
●华南理工大学讲师谢老师认为,网络有语简洁,生动形象,是在特定环境下使用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汉语的发展和丰富,学生借此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对于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有利的话,是可以使用的。老师和家长应该用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正确地引导和规范,让孩子明白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适用的不同环境,并文明用语,这样不但不会让孩子走错路,还会让孩子们学习到语言发展的规律。

●某网络专家认为,网络文化的盛行当然离不开“语言”,包括网络文章、网络聊天……而网络文化追求的正是简单、快乐,至于传统,在网络文化之前很难有立足之地。两人聊天,无论打的是什么字什么意思,你看懂就好;两人聊天,我说话是不是颠三倒四,你听得懂就好,这都是网络文化所能理解的。因此,他认为,网络语言存在有其合理性,只要有网络存在,任何人都必须学会接受。

●天河取某小学周老师说,“网络语言只是一种符语,并不具备语言特征,不能把他们当作一种语言,如果过多使用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为我看到现在孩子们不仅在网络上使用,还用于日常对话,如果学校和家长不加以规范教育,我担心汉语的传统规范可能被颠覆和破坏。”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一些专家认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看不懂,影响了沟通,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

资料二
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网络语言已成为人类交流的一种新兴工具时,它已作为网络文化的急先锋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角落里了。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网络语言出现在电脑里、手机上,也慢慢走进我们的心里。妙趣横生的短信让我们忘记烦恼,用快乐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爱和关怀的短信让我们感受人间真情,用温暖抚慰着我们的心灵。非典期间,收到朋友发来的十多则短信,每一则都让我心里暖乎乎的。他们的短信让寂寞的日子不再单调,让忐忑的心灵不再恐惧。在特殊的日子里收到的短信让人的心永远沉浸在关爱和幸福之中,酿出人间真情。现在,朋友多的人,哪一天不收一两条短信呢!阅读短信的那一刻就是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候。因此,爱屋及乌,我喜爱短信,也就对网络语言产生了兴趣。

网络语言来源于两条途径:传统词汇被赋予新义、新词汇产生。比如“冲浪”一词,原指一种水上运动,但由于它寻求刺激和愉悦的特点与上网的感觉有相似之处,所以“冲浪”在网络词汇中被赋予了“在网上进行查询、娱乐等各种活动”的新义。此外,“地址簿”、“抄送”、“论坛”、“浏览器”、“账号”等也都是将其本义置入网络环境中,而使它们获得了网络词汇中的新义。现在,非传统的新词汇渐趋网络词汇的主流,它的来源十分广泛。有英文外来词,如E-mail——伊妹儿,Internet——因特网,hacker——黑客;有港台借词,如“网路”一词来自台湾,“菜鸟”一词来自香港;有规范造词,即按原有语法和词汇的特点,创造出适应新环境和新事物的词汇,以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如上网、在线、掉线、离线、网站、服务器、主页、电子商务、电子邮件;还有不规范造词。如标音词,来自台湾的“美眉”;如为了追求戏谑和可爱,没有道理可讲的表示东西的“东东”一词。

总之,网络语言有其产生环境的特殊性。因其具有快捷性、丰富性、自由性、交互性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被人们广为接受和喜爱。除此,网络上广泛使用的缩略语和表情符号,也让人耳目一新,它们既大大地简略了人们交流的语言,也大大地弥补了网络交流不能谋面的缺憾。人们的奇思妙想让网络交流的语言丰富、形象且有趣。

缩略语主要来自3个方面:英文、汉语拼音、数字。英文如BBL:be beck later一会就回来,CU:see you再见,,F2F:face to face面对面,DS:nce smiley傻笑,TY:thank you谢谢你,WYMM:will you marry me你愿意嫁给我吗?。汉语拼音如MM美眉。数字如886拜拜了,596我走了,9958救救我吧,687对不起。缩略语最大的特点是简洁,寥寥几个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就表达了双方各自的意思,无线电报或许也不如它来得干净、来得快。这些缩略语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时间宝贵、制造新奇感、隐讳。不懂缩略语的人上网,特别是进入聊天室后,可能就被这些英文、数字缩写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表情符号的出现是对传统语言学的冲击,这也是引我探究网络语言的美丽切入点。表情符号是通过各种符号组合,以人脸为轮廓,表示一定意义的符号,它直观可视、不标记语音,模样可爱新奇,让人一见难忘。表情符号分“正视表情”、“侧视表情”两种,前者正视即可看明白,如“^_^”,后者则需转脸90°,或把手机转90°,如“:-)”。表情符号十分丰富,光表示笑的就有十余种:“|-)”眯着眼笑、“:-9”舌头舔着嘴唇笑、“^Q^”吐舌头笑、“~c~”坏笑、“:-<”苦笑等等;表示惊讶的:“:-@”惊讶的张大嘴,连小舌头都看见了、“:-0”吃惊或恍然大悟、“:-o”目瞪口呆等等。表示生气和痛苦的:“:-*”生气了,嘟着嘴巴、“〉:-〈”眉毛竖起来了要发狂、“*c*”哭了等等。非常有趣,看完它们,笑从心底溢出。我非常佩服它们的发明者,把符号作为汉字、英文字母、数字之后的第四种语言运用到网络语言中,给人们的思维环境开创了一个更开阔的视野。

网络语言的现状是网络发展的必然,随着网络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网络语言将更多地介入到人们的交流中。但网络语言还处于发展阶段,且其过于自由和主观,所以,它的发展还需适当的引导。语言的生命力体现在其交际价值上,网络语言流行是因为它动感地反映出现在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但它能否持久地发展,只有靠时间去做见证了。不管网络语言能否走到底,它毕竟在我们孤独时、痛苦时、欢乐时、战斗时,给过我们扶持、安慰、快乐、鼓舞,它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扩大了爱的空间。

资料三
专家研讨 部分网络语言将加入《新词词典》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梁睿 陈建栋
今日,网络语言已成为网民在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然而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中,由于一些词汇沟通障碍,网络语言在带给人们新奇感觉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交流造成不便。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将于8月27日召开关于英文字母词以及网络语言的专家研讨会,邀请语言学家、作家及节目主持人共同探讨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
对于4000多万网民来说,网络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一位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文化。首先,为了省事,比如网上说“再见”,一般只用数字“88'代替,时间久了也就约定俗成。其次,不少网络用语有它自身的意义,比如”菜鸟“、”恐龙“之类,要是直截了当去说”你真是一个差劲的新手“,或是”这个真是丑女“,就感觉失去了应有的味道。还有用”灌水“来形容在论坛上滥发帖子,就很形象,换了其他词可能表达不出这个感觉。网上毕竟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虚拟空间,用现实的规范去规范它,反而不大现实。
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屑一顾”到“研讨研究”的过程。
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网络语言已引起了他们的重视,但是还处于研究探讨阶段,首先对网络语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和认识,然后才能决定何时规范,怎样规范。
既然现在还拿不出一个好的方案去规范网络语言,那么网络语言将走向何方?美、英等国一些权威词典已经收录了部分网络语言,作为国内普通话用词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是否也会收录它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一些专家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词典室助理研究员张铁文认为:“网络语言能否被收录还要经历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前几年大家都把手机叫作“大哥大”,但是现在大家却都叫手机,反而少有人叫“大哥大”了。主管部门没有规定说“大哥大”不能叫,也没用行政力量来强制执行。但大家觉得“大哥大”这个词不好听,带点黑社会的性质。现在手机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没有必要把它叫成“大哥大”,于是这个词就被淘汰出局,中间还不到两三年的时间,这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新词的诞生更多的是靠约定俗成,大家共同认可,它就有生命力,《现代汉语词典》要收录的也就是这一部分新词。网络语言的发展将来也会有这样的一个趋势:即一部分像“大哥大”一样自生自灭;另外一部分将从网上走下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
张铁文表示,现在词典室正在编纂一部《新词词典》,一些网络语言,比如“菜鸟”、“大虾”、“灌水”之类能够反映出新事物,又能被大家所接受,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将被收录进来。该词典将于明年正式出版发行。

Ⅲ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网络用语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既是网络文化赖以传播的基本载体,又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语言从上世纪90年代一诞生就得到了全球广大网民的偏爱,发展神速。尤其是最近几年在中国,网络语言热有增无减,如每年网上热热闹闹的网络热词的评选,让它们“跳”出了网络,开始频频在电视、广播、报刊上亮相,并在学生作文、文学作品中现身。网络语言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最近,北京、香港等地的不少商家也开始看重网络语言的巨大传播效果,利用它作为一种新的强大的营销手段。
如今,不少网络用语已由一种“社会方言”变成一种“社会共同语”,甚至登入主流语言的大雅之堂。新版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就与时俱进,增收了很多网络用语,如“房奴”、“考试门”、“晒隐私”、“山寨”、“给力”、“雷人”、“团购”、“宅男”、“劈腿”等。
然而对于网络语言,有人持否定态度,认为它不规范,不伦不类,不能登大雅之堂,会造成汉语应用危机;应该限制它对汉语规范的进一步“入侵”,甚至全面禁止它的使用。殊不知,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4.20亿,占网民总数的74.5%,而且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地增大。同时,在这个大众传播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语言正愈演愈烈、势头不减,已成为一种不可抵挡的时尚潮流。那么对网络语言是该限制还是该宽容?对此的争议一直不停。

Ⅳ 如何看待网络语言在生活中的运用

网络语言比较灵活而具有创造性。
很多时候起源于人内心的状态。
这跟社会生活本身是分不开的。
好比:有木有,这个木字就代表着人在面对事物时的呆木。
有米有,这个米字就代表着人们内心的满足线低,要求的不多。
hold住,hold本身有抓住、控制住的意思,如果说你抓住机会了吗?比较拖沓,反而hold住更能给人亲切感。
不管怎么说,个人认为,中国的文字还是具有活性的,有些状态的表达比较考验人想象能力,网络语言在生活中的运用,代表着人们的审思与一种对于潮流时尚的追求。一成不变的生活是无聊的,以前语言的平台有戏曲、诗歌等促进活性,今天,这个平台换成了网络。
或许会说,为什么不是报刊电视,因为这些平台没有交流的空间,有些开场白是百用不厌的,一些词语是不能用错的。换一个立场,这不是很无聊吗?

Ⅳ 网络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网络语言也特别流行。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语言现象的

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语言,已经被网络语言一点点在代替!或者说传统语言不断融入网络语言

Ⅵ 新词新语分析反映了怎样的生活观念

反映了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文化发展中的一种吐故纳新,又是一种承袭与创造.是生活最直接的反映.因为这些才使与反更有时代性,普遍性和群众性.语言的规范,也必定是来自生活又回归生活的.这是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表现.最终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交际和交流.

词汇的变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精神文化变迁的一面镜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出一大批汉语新词汇。而校园作为社会的一扇窗口,青少年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在学校这个独特的环境自然就出现不少具有校园特色、反映青少年学生精神文化的新词汇和流行语。这些新词汇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和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自然应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教师的关注。

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就进入了词语的新天地,各种新词新语在青少年口中层出不穷,口语、外来语、专业术语、网络词语、自造词语,来自各种不同渠道的新词汇源源不断,使用频率也很高。这些新词汇折射出近年来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从中也可感受到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科技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具体来说,当前校园新词汇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网络用语风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学生网上交流的增多,网络词汇大量涌入青少年的口语及书面语中,并向社会各个层面迅速渗透,使用的领域渐趋广泛,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学生的网络用语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登录、在线、聊天室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虫、网友、黑客等;三是网络聊天室里的常用语,如“东东”(东西)、“大虾”(大侠)、“斑竹”(版主)、“恐龙”(很丑的女人)“GG”(哥哥)等。

二 、大量运用缩略语。为追求高效、简洁,青少年学生往往愿意使用缩略词,将原来复杂的文字简化。如编程(编制计算机程序)、招办(招生办公室)、数控(数字控制)等。运用更多的是外来缩写字母词。如MBA、NBA、CAD、GRE、CPU、IQ等,这些缩写字母词发音简洁,表意丰富,使用频率很高。

三、外来词运用广泛。外来词通过不译、直译、音译等各种方式进入学生语言。如“新鲜人”(大学一年级新生)来自英语freshman,是美国大学内对新生的称呼,现在我国的一些大学内也对它直接运用。“秀”是英语show的音译,意思为演出、表演。而现在由它产生出一大批新词在青年中流行,做秀、秀服、脱口秀、生活秀等。英语单词与汉语表达混用也比较常见。如“哦,my god!”,“Hi,大家好!”半英半中本是一种网络时尚,而现在又扩展到日常交流与交往中。不少新词由中英文混合生成,如“AA制”、“T恤”、“IT人才”、“e时代先锋”。一首校园打油诗可以真实反映英汉混用的情形:“人生本该happy,何必整天study,只要考试pass,拿到文凭go away。”

四、港台话和强势方言挺进势头强劲。来自香港的“爽”是目前大陆青少年的常用口语,有带劲、好极了、感觉不错等种种含义,很多场合下都很乐意用它,像“太爽了”、“友情送爽”。同样也来自香港的“酷”,是英文cool的发音,表示好、非常舒适之意。调查显示“酷毙了”位列当今大学校园流行语排行榜榜首。由它派生的词还有许多,如酷评(有力度)、酷装(新潮)、长得酷(很帅、很棒)。来自粤语的词汇也不少,像“搞掂”、“埋单”等。

五、语气词和感叹词大量运用。校园口语中充斥着大量的语气词和感叹词,走进学生当中,“吔”、“哇噻”、“我靠”、“郁闷啊”等感叹词此起彼伏,“呵呵”、“嘻嘻”、“嘛”、“吧”等语气词在网络里更是广泛使用的。

六、代用语层出不穷。在不少学生的日常用语中,玄机种种,密码多多。“革命”代上自习,“根号2”代矮个子,“早恋”代早锻炼,“天才”指天生的蠢材,“偶像”则是呕吐的对象。有些专家把这类词汇称之为“新人类语言”,认为它曲解正常词汇,这种反常规语言会引起语言文字的混乱,而学生对此却见怪不怪。

七、负面词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大学生的流行语中,带有讽刺挖苦的词不少,据有关专家的一项调查显示,“去死吧”、“恶心”等词语位列大学生流行语的前列,这类词语的流行是大学生烦躁心情的表现,从某个角度也折射出当代学生的无奈和自嘲心理。

新词汇在校园迅速而广泛地流行,有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有社会、经济、文化、心理各个层面的一些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一、新词汇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创新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经济现象不断出现,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更新,产生了大量反映新事物、新观念的词汇。校园作为科技文化的前沿,年轻人又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在目前知识创新的年代,学生口中来自高科技高技术的词语令人目不暇接。如“入世”、“IC卡”、“生态”、“U盘”、“克隆”、“意识流”等。

二、文化交流的增多,众多媒体的推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内外、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学生走出国门,回国后带来各种语言信息,加入到汉语词汇中,港澳台语言也随着探亲、旅游、影视、书刊等方式大量渗入普通话,汉语词汇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壮大。在各种文化交流手段中,媒体的作用最不可忽视。电影、电视、游戏、报刊等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各种信息,大量外来词汇通过它们进入到汉语词汇中,进入到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网络语言的大举进攻,更丰富了校园新词汇。

三、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少年更崇尚简洁、方便、快捷,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显示出快节奏的风格,迫切需要缩短表述和写作时间。因而,缩略语等的使用也就显得特别有必要。青年学生在网上用汉字和数字交流,更是越简单越好,于是就出现了让许多成年人难以理解的词汇和表述:886(拜拜喽)、7456(气死我了)、MM(美眉)、我T(踢)你。

四、青少年求新求异的心态,使他们对新词语充满着好感,在日常交往和表达中更愿意使用鲜活、生动、新奇的词汇,而陈旧、古板的词汇却往往不受青年人的青睐。因此“减负”“知本家”这些新词汇就流行起来。甚至有不少大学生把创造新词作为一种时尚。

五、青少年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也是新词汇广泛流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与之相应吸收的新知识新信息增多,专业术语使用频率增大,这使他们的语言信息量大,新词新语不断涌现。此外,目前青少年外语水平大大提高,他们也更愿意用外语来表达相应的意思。如“你今天穿得很in”,在这里in就表示流行、合乎时尚之意。

校园新词汇无疑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流行文化渗透于校园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青年人不断刷新词语新记录,很多人觉得跟不上、看不懂,也有人指责年轻人过分或刻意追求词语的新潮。其实求新是新鲜词语生命力的体现,我们不应对大量出现的词语感到大惊小怪。随着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不少新鲜、活泼的语言词汇,有些能被群众接受的词汇已经成为普通话中的“新鲜血液”。校园新词汇也同样,只要是反映健康有益的社会现象、文明向上的生活态度,都可被考虑吸收进我们的语言中来。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一些合理和看似不合理的新词语,随着运用它的人的增多,逐渐会被普遍接受,并成为主流词汇,也有相当一部分词汇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相继被淘汰。无论如何,我们相信新现象会给我们的语言生活增添活力,也相信在实践中这些词语会逐步沿着健康而有生命力的方向发展。

Ⅶ 如何看待人们在日常交谈中越来越多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

弥漫于文化外壁上的一种娱乐性的文字游戏。
梗经常意味着超级大的信息密度,快乐就是别人跟不上你的节奏。
这些网络用语让你融入到了一种特定的群体当中,让你立马有了辨识度,你的那些队友就是通过这种辨识度组在一起的。
网络用语是他们这个队伍的暗号,在茫茫人海中,他们以此来作为自己的摩斯密码。
他们平时像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但只要无线电接通,他们立马摇身一变,变成了肩负重任的作战队员。

Ⅷ 从哪些方面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您好,天津银星财务为您解答:
从四个方面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一)网络流行语的谐音现象。和现实社会一样,网络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统一语言社区。网络流行语使用谐音,这里的谐音有“词语谐音”和“数字谐音”。例如“豆你玩”“蒜你狠”,都是利用谐音的方式反映了菜价普遍上涨的客观事实,也反映出这种现象对一般人的正常生活的不良影响。数字型谐音,通常指的是十个阿拉伯数字发音,组合成为一系列简单、输入方便的字词。如“3166”是“撒优那拉”之谐音表示日语中的“再见”;“7758”,意思是“亲亲我吧”;“55555……”表示“呜呜,他在哭”;“886”表示“Bye-bye喽”等。
(二)网络流行语言的产生和方言有很大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是通过口头语言,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中发音可能不同,但书面文字是相同的,比如“鞋子”在有些方言中读成“孩子”,但书面语言还中写出“鞋子”这两个字。但在网络沟通中,语言没有声音,所有语言用文字所代替。互联网用户来自全国各地,从他们自己的习惯,他们经常会根据自己的方言的发音来写,这造成了一些不相关的语素拼凑起来的新词语辞。例如,有些人把“非常”写成“灰常”,“飞机飞走了”写成“灰机灰走了”,它表明这个地区的人h和f不分;有些人把“感觉”写“赶脚”,这是湖南方言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词就成为网络流行语,不说这些方言的网民也开始使用这些词。“有木有”就是由地方方言“有没有”演化来的。大多是用来放在句末,向身边的人发出肯定的意见。也逐渐被用来表示自己不能抑制的情感。
(三)一些网络流行语受外国语言的影响。世界上任何语言不是孤立的存在,总是与其他语言发生不同程度的联系。现在互联网联通整个世界,人与人之间不需要面对面的沟通,但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语言之间的联系。可以说,网络社会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相互通信融合交流融合虚拟的地方,出现许许多多受外国语言影响的网络流行语。PK(来自网络游戏,意指对决)、PS(指被修改过的图片)、blog:博客(一种网络日志)、btw(by the way):顺便说一下、CUL(see you later):回头见、SJB:神经病、PMP:拍马屁、MPJ:马屁精、kick:扁、slap:打耳光等等
(四)一些网络流行语来自社会热点现象。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针砭时弊的舆论场所。人们选择一个幽默诙谐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社会热点现象的评论,使特定的语言表达特定的意义。例如:“我爸是李刚”几乎是一夜爆红,是由河北大学醉酒驾车撞人事件而流行的,是人们自发强烈地表达对官二代草菅人命的愤怒。这些词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这种网络语言流行通常有集中性和及时性,当新的社会热点出现,它将被新的网络流行语取代。“我们刚刚做了一个很艰难的决定”是由腾讯公司发布将在配备有360软件的电脑停止运行QQ软件的通知中的第一个句话而火起来。上面的例子表明,网络人总是在寻找新的兴奋点而使网络语言变得流行,这充分体现了网络流行语强劲的的变性特征。

阅读全文

与分析网络流行语如何渗透生活用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双通道网络加速设置 浏览:598
电脑网络正常为什么卡 浏览:827
牡丹江网络和电信哪个网速快 浏览:775
小米手机设置点击忘记网络 浏览:259
无线网络错误440是什么意思 浏览:135
网络抗干扰能力哪个好 浏览:600
网络应用怎么设置 浏览:354
关于路由器网络异常 浏览:332
代谢网络包括哪些内容 浏览:143
网络库网络异常 浏览:667
苹果手机老是网络差是什么原因 浏览:776
手机百度提示无网络信号 浏览:233
网络车主如何揽客 浏览:298
一插金税盘无线网络就自动断开 浏览:751
买什么手机网络最好导航不卡 浏览:671
网络会员工资多少 浏览:947
网络预约出租车运输证在哪里考 浏览:920
手机皿示网络不给力是什么原田 浏览:730
电脑无限网络显感叹号 浏览:60
网店网络营销方法 浏览:53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