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看待舆论场上的"吃瓜群众
在网络舆论场上,遇到突发事件和公众议题,经常有一堆人排队跟帖。他们似乎觉得事不关己,但又极喜欢凑热闹,被戏称为“吃瓜群众”。诸如,“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吃瓜群众”“然而吃瓜群众早已看穿了一切”“吃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网络舆论的汹涌澎湃,是每一位“吃瓜群众”刷屏、盖楼的功劳。
他们不是鲁迅小说《药》里“颈项都伸得很长”的冷漠看客,“围观只需要一个简单的转发动作,但是照见的是自己并不冷漠的心,是虽无权势和本领却为权势所忌惮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力量”(蒋方舟)。
“围观”的力量和局限
在网络世界,大概没有比部分网民更热心的人群了。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宣布发现华南虎,并公布了据称为镇坪县农民周正龙拍摄的虎照。由于当地环境早已不适合华南虎生存,照片露出破绽,网上质疑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一网友称,“华南虎”的原型实为自家墙上年画,而浙江义乌年画厂也证实确曾生产过老虎年画,厂商还向法院起诉周正龙侵权。公众的七嘴八舌,让政府官员参与的弄虚作假难以遁形。8个月后,省林业厅副厅长被免职。
对南京江宁区房产局原局长周久耕“天价烟”和陕西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天价表”的围观,帮助纪检部门发现了贪腐线索。网民中藏龙卧虎,比如,@花总丢了金箍棒,手表鉴定专家,一一指认杨局长每块手表的型号、价格。网络围观以某种特殊方式践行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但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专业分工的社会,不是普通人根据常识和朴素的爱憎都能对一些人和事做出精准判断的。互联网上常常是“喇叭多、事实少”,七嘴八舌不一定能够拼凑出事实真相,群情激昂却可能得出偏差的结论。
2012年8月,重庆警方击毙悍匪周克华,DNA和指纹比对无误,但有人质疑被击毙的其实是便衣警察,甚至指名道姓说是长沙警察陈子河。其实,陈子河只是较早质疑死者不是周克华的博联社网民署名。现场疑为长沙到重庆的火车票,其实是电影票。还有“高人”考证周克华随身携带的钱包上疑似印有警徽,其实“公安机关从未给民警配发过这种印有警徽的钱包,便衣警察更是巴不得身上没有警方标志”。
2014年3月,河南宝丰县一乡镇退休干部李三虎身首异处死于矿井内。警方经过侦查,排除他杀可能。网民哗然:“碎尸还能自杀?警方没脑子?自己把自己碎了?”这完全是外行的想当然。知名警务微博@江宁公安在线解释说,碎尸≠被别人肢解的尸体。矿井深340米,而上海东方明珠塔最高的一层观光层是350米。矿井里有多少绳索、钢筋、尖石?什么样的人能从这样的高度坠落,还能保持尸体完整无损?“这就不是人而是超人了”。
缺少专业知识和媒介素养的围观,以讹传讹的概率极高;公众借个案宣泄对社会深层矛盾的不满,容易让舆论跑偏。
2010年12月一天深夜,以复旦大学学生为主的18名上海驴友黄山遇险。据说其中一人的二姨夫是上海市委常委,这才有上海警方与安徽警方联动,打破“夜不上黄山”的惯例组织搜救。上海警方公布了110接警录音,神秘的二姨夫在电视台亮相,只是一位普通的下岗工人。在公共事件中,一部分人心中有一根弦始终紧绷,对事件背后的人际关系、权力影响,可能存在的潜规则保持高度警觉,甚至到了过敏的程度。
“吃瓜群众”的围观还有可能以舆论狂欢的方式侵犯隐私。如,围观明星的“狗仔队”爆料,常对当事人和家庭造成伤害。再如,领导干部一旦被发现抽了一包高价烟,有某种豪华的配饰,就可能被众口一词斥为贪官,这种“有罪推定”让你压根没有招架辩护之力。
本地居民和外地网民
热点舆情的推手,大致可以区分为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与利益无关者。前者通常表现为维权行为,是个案中的利益诉求;后者通常表现为泄愤行为,只要个案符合他们对社会的“刻板印象”(如城管欺负摊贩),就趁机借个案表达对政府、对体制的不满情绪。
网上热点事件参与者,还可以区分为本地居民和外地网民。本地居民对热点事件知根知底,常常持就事论事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而外地网民并不真正关心个案本身的是非曲折,更多的是借个案吐槽、起哄。例如,2014年8月15日凌晨,甘肃临洮县县长柴生芳猝死在办公室。有外地网民怀疑“真的是工作而死吗?”“是不是因为平时‘声色犬马’掏空了身体?”甚至有人恶意揣测“是不是犯了事儿,害怕公检法来查,所以‘畏罪自杀’?”但临洮人了解这位父母官。柴生芳出生于农民家庭,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公派到日本国立神户大学留学,博士回乡,主动请缨到了“贫困苦瘠甲天下”的定西市。在临洮,他跑遍了全县323个行政村,病故当天工作到凌晨1时30分,终因长期超负荷,诱发心源性猝死。当地群众自发守在道路两侧,高举着“临洮人民的好儿子”“柴县长一路走好”等标语和横幅,送别这位因公殉职的好县长。
在突发事件中,本地居民的帖文比外地网民更容易较为准确地传递现场信息,而外地网民隔岸观火式的评论可能离事实真相更远。
本地居民作为利益相关者,会权衡利弊,进行成本收益比较,有沟通余地;而外地网民可能采取“大拒绝”的态度,持对抗性心态,较难说服,不易达成妥协。
2014年5月,杭州余杭区垃圾焚烧项目曾引发群体性事件,群众担心二恶英污染环境,聚集阻断交通。事后,当地政府组织了82批、4000多人次赴外地,实地察看国内先进的垃圾焚烧厂。有的村民听介绍说经过处理的水养鱼没问题,伸手就从水池里捧起一捧水,凑上去使劲闻。垃圾厂出门就是商铺,对面还有楼盘,居民就住厂隔壁,听说那里房价这两年没有降,还在升。“不看不知道,一看放心了。”该项目可望在今年下半年投入点火试运行。《人民日报》刊出通讯《社会治理创新:杭州解开了“邻避”这个结》。
包容本地“吐槽”,鼓励“在地参与”
适度包容本地居民在本地网站吐槽,有利于政府了解基层治理瑕疵,及时解决问题,避免矛盾的激化。如果一味阻碍本地居民在本地网站发声,他们就会移步到一些全国性网络平台吐槽。而外地网民的心态更容易推波助澜,把事态闹大,损害地方形象,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成都老太胡丽天7年时间参加了约20场政府听证会,一度被网民挖苦为“政府的托儿”“最佳群众演员”。后来发现,胡老太是热心人,报名约40场听证会,中签率偏高。但这不是因为政府和老太串通作弊,而是这些听证会名额经常报不满。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网民成天“激情四溅”批评现实,但遇到身边的社会参与,优化政府决策的听证会场合,却置之不顾?
不妨鼓励当代网民“以全球为架构思考,以在地为关怀行动”(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如果只知道空谈,对身边的事视而不见,只做“键盘侠”(keyboardman),可能于事无补,也不利于找到自己在现实国情中的位置。
2008年11月,甘肃发生陇南事件。部分居民担心陇南市行政中心迁出武都区而利益受损,出现打砸烧行为。事后检索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发现,从当年9月起就有不少网民对陇南搬迁问题表达不满,且留言越来越偏激。甘肃省委办公厅感慨:如果早些了解到这些民意,及时做出回应,或许能有更好的结果。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开设了官民互动的直通车,基层老百姓可直接给省市县三级党政“一把手”提交切身利益攸关的问题,请政府解决,这样做又避免了公开网络平台的炒作。
搜狐自媒体“藤影荷声”写道:网络围观的确推动了社会进步,但也可能提示其他的诉求渠道不畅通,有时竟然需要靠自媒体上的起哄来解决问题。围观不是长久之计,当务之急是设计优秀的民意表达制度。
3月2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在人民网考察时,对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表示赞赏,希望人民网“多搭建联系群众的桥梁,推动解决实际问题,更好服务群众”。贯彻这一重要指示任重而道远。
㈡ 如何评价“吃瓜群众”以及“吃瓜”这一社会现象
吃瓜群众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盆景,也是对人们无聊无法安放的精力的一种排泄而已,更重要的是之所以,有大量的吃瓜群众是因为中国人民喜欢凑热闹,对事情只讲究观看而不讲究具体的处理,从而衍生出了大量的吃瓜群众可以肆意的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懂得思考之后,表达出让人们深思的观点。
㈢ 现在的网络吃瓜群众是什么样的存在
怎么说呢吃瓜群众就那些对现状不满,对社会不满的一群拿着2000多工资的人,总是埋怨这不公平那不公平的,却自己不作出改变的一群人。
㈣ 如何看待舆论场上的“吃瓜群众”
舆论场上的“吃瓜群众”缺少专业知识和媒介素养的围观,以讹传讹的概率极高;公众借个案宣泄对社会深层矛盾的不满,容易让舆论跑偏。
1.本地居民和外地网民
“吃瓜群众”的围观还有可能以舆论狂欢的方式侵犯隐私。如,围观明星的“狗仔队”爆料,常对当事人和家庭造成伤害。再如,领导干部一旦被发现抽了一包高价烟,有某种豪华的配饰,就可能被众口一词斥为贪官,这种“有罪推定”让你压根没有招架辩护之力。
热点舆情的推手,大致可以区分为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与利益无关者。前者通常表现为维权行为,是个案中的利益诉求;后者通常表现为泄愤行为,只要个案符合他们对社会的“刻板印象”(如城管欺负摊贩),就趁机借个案表达对政府、对体制的不满情绪。
在突发事件中,本地居民的帖文比外地网民更容易较为准确地传递现场信息,而外地网民隔岸观火式的评论可能离事实真相更远。本地居民作为利益相关者,会权衡利弊,进行成本收益比较,有沟通余地;而外地网民可能采取“大拒绝”的态度,持对抗性心态,较难说服,不易达成妥协
网上热点事件参与者,还可以区分为本地居民和外地网民。本地居民对热点事件知根知底,常常持就事论事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而外地网民并不真正关心个案本身的是非曲折,更多的是借个案吐槽、起哄。热点事件和热点舆情的监测阔以采购软件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进行监测。
2.包容本地“吐槽”,鼓励“在地参与”
适度包容本地居民在本地网站吐槽,有利于政府了解基层治理瑕疵,及时解决问题,避免矛盾的激化。如果一味阻碍本地居民在本地网站发声,他们就会移步到一些全国性网络平台吐槽。而外地网民的心态更容易推波助澜,把事态闹大,损害地方形象,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㈤ 吃瓜是什么意思
吃瓜有两重意思:
1、表示人的行为动作,泛指正在吃某种瓜,可以是西瓜,哈密瓜等。
2、表示看热闹,看戏的意思。
”吃瓜群众“是一个网络用语。在网络论坛中,人们发帖讨论问题,后面往往有一堆人排队跟帖,或发表意见,或不着边际地闲扯。2016年,有人将“不发言只围观”的普通网民称为“吃瓜群众”。人们频频以“吃瓜群众”自嘲或互嘲,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
2017年7月18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北京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7)》,吃瓜群众入选2016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2016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造句
1、夏日炎炎时,注意调饮食,咸甜莫贪吃,瓜果蔬菜好,天天少不了,提防热伤风,别洗冷水澡,知识来记牢,祝您夏日身体好,心情好!
2、我们整个晚上都在下西洋棋,吃瓜子和花生。
3、盛夏高温多吃瓜,清凉解暑降血压,牢记水分莫缺乏,水果蔬菜要增加,养心怡神多喝茶,防暑药品别落下,祛暑散寒功能佳,祝你夏季笑哈哈!
4、炎炎夏日多吃瓜,补水防暑降血压。生津止渴吃西瓜,去烦解暑吃冬瓜,清热泻火吃丝瓜,排毒养颜吃苦瓜。一日三餐不离瓜,健康生活笑哈哈!
5、老婆是瓜情人是花,累了吃瓜闲了赏花。工资种瓜奖金养花。吃瓜别想花陪花勿念瓜,没花哪有瓜瓜也曾是花,守着瓜何必再惹花。
㈥ 如何看待网络舆论
网络什么论?我和这个字好像有一面之缘,但就想不起来了。
对于这些,我基本上就是一个吃瓜群众,偶尔磕磕瓜子,但总体思想就一个,看热闹不嫌事儿大。
我有一点特别好,就是从来不参与,你们互喷,把天打下来,跟我也没关系。
㈦ 王思聪为何总是站在吃瓜的第一线
一是王思聪地位高,知道很多大家不知道的消息;二是王思聪敢说;三王思聪说的瓜基本都正确。
01、吃瓜第一人,富二代思聪。吃瓜哪家强,去某博找思聪,只要是有瓜的地方,总能看见思聪的身影,我们根本不需要去找瓜吃,思聪会给我们找的。娱乐圈只要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情,思聪都能说出几句名言,比如罗志祥洗白文案《男孩女孩》,思聪迅速留了个言说:“四十岁啦,还自称男孩,666.”还说自己学到了。
除了准确外,思聪每次吃的瓜都是比较大的,一些小瓜思聪看不上,这证明他是有品位的。每次给的瓜都是又大又熟,那是真的香啊。而且那些被吃瓜的人,在思聪吃完瓜后也不敢说什么,主要是别人说的都对,加上思聪又不是一般人,能不得罪尽量不得罪。希望思聪能将“娱乐圈纪检委员”这份职业好好做下去。
㈧ 最近网络中的“吃瓜”事件频发,这类事件对你们有什么影响你怎么看待这样的事
理性吃瓜,没有置身处地,不发表任何评论。顶多是添加一下生活话题,和真实生活没什么影响,毕竟贵圈离的很远。对于粉丝来说可能会有影响,路人顶多是知道这件事,真真假假不影响自己的生活。
㈨ 网络造谣乱象屡见不鲜。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这些事情呢
事实上,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每个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所以上网的人也越来越普遍。然而,与此同时,我们都知道上网是没有门槛的,所以这就导致了网络谣言的现象层出不穷,普遍存在。所以经历过这种事情的人,对于网络谣言肯定是深恶痛绝的,那么如何更好地遏制这种现象呢?网络谣言对当事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实我们都知道,网络上有很多无聊的媒体都会断章取义,对一些信息进行报道,从而引起大面积的关注。所以像这样的一些网络谣言事件确实会对当事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经历过网络谣言事件的人都会或多或少患上各种心理疾病。
不怀好意地捏造、散布虚假信息,应该给其果断,坚强,因此,澄清谣言定性法,结合监管网络谣言,故事的法律基础,是谣言,问责制的故事的前提下,一方面,依靠国家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希望广大人民本身,在执法机关的宽容性方面,既要保持法律对公民言论自由的尊重,及时,又要发现执法的灵活性,从而实现立法保障公共信息的真实目的。
好了,我要说的就这些。非常感谢你阅读这篇文章。如果你有任何其他意见或建议,请随时在评论部分告诉我。
㈩ 如何评价“吃瓜现象”这一现象
导语:说起“吃瓜现象”,我就想到了“吃瓜群众”,可以说是屡出不鲜的词语了,我们慢慢了解和去感受“吃瓜现象”吧!
那么“吃瓜群众”哪里来?并非是现在才有,而是以前就有,只是因为互联网的便捷性将更多的吃瓜群众相互勾连在一起,成为了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以前因为通信工具的局限性,“吃瓜者”往往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内发表见解,没办法跟别人一起“共鸣”。所谓吃瓜就是看客,拼命你上,批评我来,对于批评所体现出的责任感远比为社会做出的奉献高得多。
整体表现就是十分冷漠的社会氛围,而网络上所谓的激烈讨论更多的是网民在刷自己的存在感,真正有用的意见几乎没有,不是针对谁,是因为网民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另,有的网民就是哗众取宠,也可能是居心不良,反正很复杂。网上发言基本都是片面的,看看笑笑就行了,想要真正了解情况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吃瓜是互相的,今天你看别人热闹,明天别人看你热闹。我也相信这个愈加冷漠的社会会在一个或几个事件之后慢慢迎来改变的转机,但是不要傻到觉得是因为群众觉醒了社会就变暖了,你们没那个能耐,公众可以轻易毁掉一个人,但是他们不会关心任何人或者说对一个人的成长起不到任何作用。真正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是规矩,守规矩才是伪善与冷漠的解药。
想到了以前啊,以前吃瓜,没有键盘,口耳相传,多在亲朋好友,邻舍路人间形成。瓜虽然不少,但多数小众,没有激烈的争吵,没有泾渭分明的站队,没有面红耳赤的脏话,没有奔腾不息的弹幕。闲聊几句,便吃了一小瓜。现在吃瓜,是群体性行为表演艺术。瓜多,瓜大,瓜有多样性,可塑性,反转性,持续追踪性。让人们吃得不亦乐乎,键盘的敲击,带来的不是理性的思考和对话,而是局部比特世界的热度如火山爆发般高涨,冷漠无情的互怼,毫无缘故的谩骂。几天之后,瓜破碎在地上,留下一滩果浆,没有人清理,人们仿佛从未见过它一般无视。吃瓜吵吵闹闹,岁月如梭无声。少些吃瓜,好好生活。多关注自己的成长,关心亲人朋友的冷暖。瓜是吃不完的,而自己独处学习的时间,家人相伴的时刻,是一去不复返的。大家对“吃瓜现象”该怎么看呢,我们一起来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