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芯片security很重要么security到底是啥啊
Security是网络安全技术及其协议的简称,包括网络通信安全、信息在网络传输中的保密性和完整性、控制访问受限网域与敏感信息以及在公共网络如因特网上使用隐秘通讯。
㈡ 传播欲望安全芯片有什么用
安全芯片是数据安全的最后一道堡垒。
安全芯片是一种可独立进行密钥管理、加密传输及安全计算的硬件装置。赛迪智库网络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权向记者表示,安全芯片是重要敏感数据的载体和最后一道堡垒,是保证关键数据计算的最终可信运算设备,对于网络安全至关重要。
㈢ 现在的中国有防止木马和黑客进入的芯片吗
这个靠的不是芯片,而是软件,现在有,比如说360安全卫士跟360杀毒,就是比较不错的安全软件。
㈣ 四个方向:网络安全,身份识别,加密芯片设计,信息隐藏
网络安全,
理由:1、学过C++、JAVA,
2、参与过网站安全设计,
将来出路是加密、解密、反病毒木马、安全技术,
身份识别是搞IC卡,将来做计算机软硬件工程,
加密芯片设计是对可编程硬件、嵌入式系统做加解密,将来做数字电路硬件开发,
信息隐藏,从课程来看,估计是搞数字水印一类的东西,这个对数学有一定的要求,主要是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
㈤ 网络安全水平核心技术的缺失
随着近年来一系列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也日渐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这些事件映射出,中国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感知能力、防护水平与保障措施相对欠缺,自主可控能力严重不足。中国可谓是网络大国,信息产业占GDP6.24%,产品出口占我国外贸35.3%,手机、计算机等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但中国操作系统市场为国外巨头垄断,核心芯片、云计算核心设备依赖进口,网络安全受制于人,难以做到安全可控,所以中国在网络安全领域问题频发,也并不是没有原因。
安全防范意识薄弱
网民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也是信息安全不断受威胁的重要原因。目前,网民虽有一定的认知网络安全知识,但却没能将其有效转化为安全防范意识,更少落实在网络行为上。以在中国普及程度极高的安卓手机为例,大量安卓应用在安装前都要求读取用户的位置、短信等隐私,如不同意授权,则无法安装。对于很多用户而言,明明知道这些软件并没有必要知道这些隐私,且本意不想泄露隐私,但由于怀有侥幸心理,仍然同意软件读取自己的隐私。尽管媒体长期呼吁,但大量用户依然我行我素,导致难以对手机厂商和应用开发者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网络立法不完善
中国在网络社会的立法并不完善且层级不高。一些专家指出,中国还没有形成使用成熟的网络社会法理原则,网络法律仍然沿用或套用物理世界的法理逻辑。在信息安全立法上,缺乏统一的立法规划,现有立法层次较低,以部门规章为主,立法之间协调性和相通性不够,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目前,中国已经出台了不少指导性或规范性文件,如2006年实施的《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2013年的《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的通知》,但由于在立法层面缺乏支持,导致执行力比较差。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国仍然没有一部独立的网络犯罪法律,有关计算机犯罪的法律条文主要是刑法285条和286条。这些条文远远无法应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犯罪模式。
核心技术的缺失
我国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使中国的网络安全水平大打折扣。互联网在美国诞生,这使得美国在互联网世界掌握绝对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目前,全球13台根服务器没有一台在中国,这使美国可以轻易掌握其他国家的网络信息流。在基础设施方面,关键芯片、路由器有较大比例来自国外,这一状况至今未能根本性改善,一旦国外在芯片、路由器上暗藏后门,造成的泄密隐患可想而知。另外,无论是PC端还是移动端,中国都大量使用美国操作系统。中国在PC时代被微软垄断的局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又被另一家美国巨头谷歌复制。由于操作系统掌握最底层、最核心的权限,如果美国意图利用在操作系统上的优势窃取中国信息,犹如探囊取物。
如何解决现有问题
首先应运用媒体、教育的方式提高广大网民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再者国家应加快完善我国网络立法制度。值得高兴的是:为确保国家的安全性和核心系统的可控性,国家网信办发布网络设备安全审查制度,规定重点应用部门需采购和使用通过安全审查的产品。
但是作为网络攻击的主要受害国,不能只依靠网络安全审查制度,须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网络安全自我防护能力,用自主可控的国产软硬件和服务来替代进口产品。只有建立起完全自主、安全可控的核心系统,才能确保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然而国情摆在那里,一时间要自主研发出和大面积的普及高端服务器等核心硬件设备和操作系统软件也是不可能。所以大面积的部署国产信息化网络安全管理设备,如UniAccess终端安全管理、UniNAC网络准入控制、UniBDP数据防泄露这类网络安全管理监控系统,也成了重中之重的一件事。用这类管理系统,对各个终端的安全状态,对重要级敏感数据的访问行为、传播进行有效监控,及时发现违反安全策略的事件并实时告警、记录、进行安全事件定位分析,准确掌握网络系统的安全状态,为我们的网络安全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㈥ 芯片漏洞堪比“千年虫”怎么才能顺利解决
今年新年刚过,爆出了几乎席卷整个IT产业的芯片漏洞事件,让人们刚刚放松的神经紧张起来。
根据国内外媒体的披露,事件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2017年,Google旗下的ProjectZero团队发现了一些由CPU Speculative Execution引发的芯片级漏洞,“Spectre”(变体1和变体2:CVE-2017-5753和CVE-2017-5715)和“Meltdown”(变体3:CVE-2017-5754),这三个漏洞都是先天性质的架构设计缺陷导致的,可以让非特权用户访问到系统内存从而读取敏感信息。
而一旦漏洞被发现,只有积极应对解决,才能避免损失,防患于未然。
芯片是整个信息系统的“心脏”和核心。解决这样芯片级的、前所未有的,涉及面极广的、高危级别的重大安全漏洞,难度系数可想而知!
这已不是芯片领头厂商英特尔一家可以解决的,也不只是英特尔、ARM、AMD等芯片厂商应该积极应对的问题。而且,根据英特尔、微软等厂商公布的信息看,到现在还不能说完全解决漏洞问题。好在,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实际被攻破的案例,各家公司都表示未发现利用上述漏洞发动攻击的证据。
AI商业认为,这次芯片漏洞事件堪比当年的“千年虫”问题,已成为“一损俱损”的全行业事件,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密切配合、共同解决。解决得好,大家都化险为夷,而万一出现安全攻击事件,损害的不仅是英特尔或哪一家厂商,而是整个产业。
这不仅让人回想起当年整个产业“集体”应对“千年虫”问题时的场景。
“千年虫”算是一种程序处理日期上的bug。由于其中的年份只使用两位十进制数来表示,因此当系统进行跨世纪的日期处理运算时,就会出现错误的结果,进而引发各种各样的系统功能紊乱甚至崩溃。
90年代末,千年虫问题是许多专家广泛讨论的话题,它可能引发飞机碰撞、轮船偏离航向、证券交易所崩盘等问题,一旦出错后果不堪设想。
而千年虫问题之所以基本平稳地度过,与政府和整个产业的重视和大力修复分不开的,当然也离不来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就算这样,也有少数落后国家不够重视或者资金技术不足,导致千年虫发作,一些政府机构和电力系统运行瘫痪。
所以,AI商业认为,相关厂商、用户和政府部门都应该拿出当年应对“千年虫”问题的态度来积极应对,防患于未然。
一要密切跟踪该漏洞的最新情况,及时评估漏洞的影响。二要对芯片厂商、操作系统厂商和安全厂商等发布的补丁及时跟踪测试,制定修复工作计划,及时更新安装。
我们相信,只要齐心协力,积极应对,芯片漏洞问题最终也将是“虚惊一场”。
㈦ 什么是芯片,芯片有什么作用
芯片为半导体元件产品的统称(在集成电路上的载体),集成电路英语:integrated circuit,缩写作 IC;或称微电路(microcircuit)、微芯片(microchip)、晶片/芯片(chip)在电子学中是一种将电路(主要包括半导体设备,也包括被动组件等)小型化的方式,并时常制造在半导体晶圆表面上。
芯片作用:可以控制计算机到手机到数字微波炉的一切。虽然设计开发一个复杂集成电路的成本非常高,但是当分散到通常以百万计的产品上,每个集成电路的成本最小化。集成电路的性能很高,因为小尺寸带来短路径,使得低功率逻辑电路可以在快速开关速度应用。
(7)芯片网络安全扩展阅读:
芯片举例:中国芯-龙芯系列
龙芯系列通用处理器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通用处理器,对维护我国的信息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前,我国使用的通用处理器绝大多数是美国英特尔公司和AMD公司生产的。
由于处理器中包含有数千万个至数亿个电子元件,每个电子元件在处理器中具有什么功能、起着什么作用很难说清楚,也就是说处理器的技术透明度非常低,在技术上;
国外公司完全有可能在出口到我国的处理器中植入可用特定手段激活的破坏性或间谍性指令,一旦出现非常情况,这些指令就有可能被激活,进而会使我国陷入被动之中。龙芯系列通用处理器的研制成功将解决上述问题
外部威胁包括网来络攻击源,计算机病毒,信息战,信息网络恐怖,利用计算机实施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威胁等。
内部威胁包括内部人员恶意破坏、内部人员与外部勾结、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执行人员操作不当、安全意识不强、内部管理疏漏、软硬件缺陷以及雷击、火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构成的威胁等。
信息内容安全威胁包括淫秽、色情、赌博及有害信息、垃圾电子邮件等威胁。
信息网络自身的脆弱性导致的威胁包括在信息输入、处理、传输、存储、输出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容易被篡改、伪造、破坏、窃取、泄漏等不安全因素;在信息网络自身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通信协议等方面存在安全漏洞、隐蔽信道和后门等不安全因素。
其他方面威胁包括如磁盘高密度存储受到损坏造成大量信息的丢失,存储介质中的残留信息泄密,计算机设备工作时产生的辐射电磁波造成的信息泄密等。
(8)芯片网络安全扩展阅读:
网络安全由于不同的环境和应用而产生了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
1、系统安全
运行系统安全即保证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的安全。它侧重于保证系统正常运行。避免因为系统的崩演和损坏而对系统存储、处理和传输的消息造成破坏和损失。避免由于电磁泄翻,产生信息泄露,干扰他人或受他人干扰。
2、网络的安全
网络上系统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户口令鉴别,用户存取权限控制,数据存取权限、方式控制,安全审计。安全问题跟踩。计算机病毒防治,数据加密等。
3、信息传播安全
网络上信息传播安全,即信息传播后果的安全,包括信息过滤等。它侧重于防止和控制由非法、有害的信息进行传播所产生的后果,避免公用网络上大云自由传翰的信息失控。
4、信息内容安全
网络上信息内容的安全。它侧重于保护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攻击者利用系统的安全漏洞进行窃听、冒充、诈骗等有损于合法用户的行为。其本质是保护用户的利益和隐私。
㈨ 网络安全事件为什么频繁发生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安全事件接连“爆发”,现在进入21世纪第18个年头,没有谁可以轻易离开网络,尽管它以一种悄无声息的状态存在,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分量。但如今的的网络世界,危机四伏、暗流涌动,存在着很多危险,勒索病毒、网络诈骗肆意盛行,威胁着网络的健康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使得信息良莠不齐,而我们自己又没有很好的识别能力,因此不要随便打开一些不知名的网站,安装一些未知来源的软件。除了企业为公众设计和研发的相关防护措施以外,公众自身也需要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避免出现一些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用户首先要确保网络使用环境的安全性,尽量避免随意连接公共场合的WIFI,谨防落入不法分子架设的采集个人信息的假WIFI中,是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要及时更新手机木马查杀等系统,不要使用一些万年都不变的个人密码。除了黑科技为网络安全加持以外,维护网络安全也离不开人才的培育。会玩电脑的都去做黑客了,那我们就要培养一些维护网络安全的高技术人才,才能对抗黑客的恶意攻击。现在得时代是我们的时代,我们应该承担起维护网络安全的重任,为维护网络环境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㈩ 高速密码芯片在物联网网络安全怎样应用
1)传感网络是一个存在严重不确定性因素的环境。
广泛存在的传感智能节点本质上就是监测和控制网络上的各种设备,它们监测网络的不同内容、提供各种不同格式的事件数据来表征网络系统当前的状态。然而,这些传感智能节点又是一个外来入侵的最佳场所。从这个角度而言,物联网感知层的数据非常复杂,数据间存在着频繁的冲突与合作,具有很强的冗余性和互补性,且是海量数据。它具有很强的实时性特征,同时又是多源异构型数据。因此,相对于传统的TCP/IP网络技术而言,所有的网络监控措施、防御技术不网络安全和其他相关学科领域面前都将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挑战。
2)被感知的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平台进行传输时,信息的安全性相当脆弱。
其次,当物联网感知层主要采用RFID技术时,嵌入了RFID芯片的物品不仅能方便地被物品主人所感知,同时其他人也能进行感知。如何在感知、传输、应用过程中提供一套强大的安全体系作保障,是一个难题。
3)同样,在物联网的传输层和应用层也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隐患,亟待出现相对应的、高效的安全防范策略和技术。
只是在这两层可以借鉴TCP/IP网络已有技术的地方比较多一些,与传统的网络对抗相互交叉。综上所述,物联网除了面对传统TCP/IP网络、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等传统网络安全问题之外,还存在着大量自身的特殊安全问题,并且这些特殊性大多来自感知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