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网络产品,服务的提供者不得设置什么程序
网络产品、服务的提供者不得设置恶意程序;发现其网络产品、服务存在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二条网络产品、服务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网络产品、服务的提供者不得设置恶意程序;发现其网络产品、服务存在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网络产品、服务的提供者应当为其产品、服务持续提供安全维护;在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期限内,不得终止提供安全维护。
(1)网络安全法二十二条解读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二十四条网络运营者为用户办理网络接入、域名注册服务,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入网手续,或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在与用户签订协议或者确认提供服务时,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
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网络运营者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国家实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支持研究开发安全、方便的电子身份认证技术,推动不同电子身份认证之间的互认。
② 违反《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第四十一条至第四十三条规定,侵害个人
1、违反网络安全法第23条第3款第41条至第43条规定,侵害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100倍以下罚款。
2、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处100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拓展资料
一、网络安全法的意义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是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网络安全就需要充分发挥法律的强制性规范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突出表现在我们甚至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安全法。全国人大通过网络安全法的重要意义在于,从此我国网络安全工作有了基础性的法律框架,有了网络安全的“基本法”。
二、作为“”基本法”其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了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规定了国家网络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重大指导思想、理念。将成熟的政策规定和措施上升为法律,为政府部门都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体现了依法行政,依法治国要求。
2、建立了国家网络安全的一系列基本制度,这些基本制度具有全局性,基础性特点是推动工作,夯实能力,防范重大风险所必需。
3、违反网络安全法的处罚是根据案情的轻重进行处罚的,首先有关部门会对其进行警告,之后如果没有改正甚至变本加厉地危害网络的公共安全,那么为处以5万以上15万以下的罚款。如果情节恶劣的会追究其他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