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络安全宣传周标语
1、净化网络空间,杜绝网络谣言。
2、掌握网络安全知识,保护个人安全信息。
3、注意网络诈骗,保护个人隐私。
4、有一种方便叫上网,有一种责任叫爱国。
5、网上大中华,安全靠大家。
6、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7、守护网络安全,呵护精神家园。
8、e言e行见素养,e点e滴筑安全。
9、增强网民安全意识,提升基本防护技能。
10、打击互联网违法犯罪,共同抵制网络谣言。
11、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识骗防骗能力。
12、同心共筑中国梦想,合力共建网络强国。
13、打击互联网违法犯罪,共同抵制网络谣言。
14、网络便捷人人享,网络安全共维护。
15、网络创造幸福时代,安全守护绿色家园。
16、网络服务各行各业,安全保障改革发展。
17、学一点网络防护技能,多一份信息安全保证
18、文明上网引领时尚,强化安全成就梦想。
2. 以网络安全道德教育为这题设立一个宣传牌,请写一句宣传语
1让道德给网络插上健康的翅膀
2网络安全道德教育让网络走的更远
3用网络安全道德教育将网络全副武装
3. 2016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主题
经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同意,今年的网络安全宣传周将于9月16日至24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举行,主题是“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开幕式将于9月16日在上海西郊宾馆举行。
网络安全建设离不开优秀的网络安全人才。对此,今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首次开展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示范高校评选活动。据悉,在宣传周开幕式上,将对评选出的示范高校进行授牌。
(3)关于宣传网络安全的海报扩展阅读:
此外,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还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网络安全专项基金组织开展了2017年网络安全优秀人才、优秀教师等评选活动。经过中央有关部门和院士推荐、专家评审、公示,评选出网络安全优秀人才10名、优秀教师10名予以表彰。
另据了解,9月19日至24日期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人民银行、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将分别组织开展校园日、电信日、法治日、金融日、青少年日、个人信息保护日等主题日活动。
4. 本届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是什么
据介绍,本届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主题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活动周期间,贵州将在全省范围内集中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活动,重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防电信诈骗、防金融诈骗及个人信息保护等政策法规和安全防范知识。
5. 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题是什么意思
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即“中国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是为了“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而开展的主题活动。
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将于2020年9月14-20日郑州举行,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主要活动包括开幕式、网络安全博览会、网络安全技术高峰论坛等。
其中,网络安全博览会是网络安全领域重大成就、最新产品和技术成果的展示体验平台,100余家网络安全和互联网企业参展。博览会还首次设置了3000平方米的互动体验专区,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吸引广大群众深度参与。
网络安全宣传周还将举办校园日、电信日、法治日、金融日、青少年日、个人信息保护日等系列主题日活动,并公布网络安全优秀教师奖获奖名单和第二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名单。
(5)关于宣传网络安全的海报扩展阅读:
9月16日上午,泉州市2019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式在泉州师范学院举办。中共泉州市委网信办联合泉州师范学院、市委宣传部、机关工委、文明办、密码局和市教育、
公安、工信、通管办、数字办、文旅、工会、共青团、妇联、人行等单位,于9月16日至9月22日,开展2019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宣传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推进网络安全知识技能普及,整体提升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水平。
活动内容包括开幕式、网络安全与密码应用研究论坛,“网络强国及网络安全知识”答题学习活动,网络安全、网络文明“下基层”宣传,主题日活动,网络安全主题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培训,网络安全攻防演练等。
6. 用word做一个关于网络安全.网络文明.网络环保的手抄报
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1.5%以上。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1.2~1.8元。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只要来投资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再次,环评质量亟待提高。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主导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项目,显然力不从心。
其实,环评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经济利益在驱使。
掀起真正的“环保风暴”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无法像芬兰那样,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曾回过苏南老家,小时候那种清清河水,坐着船就可到达四乡八镇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令笔者吃惊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国,即使不发展工业,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环境恶化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这样的污染,也需要大笔投资,需要有经济基础。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
7. 急求一个标语~~关于网络安全的~~
虚拟世界的安全,现实世界的保证
8. 2017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是什么
9月24日,2017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落下帷幕。以“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为理念,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已成功举办四届,今年的主题是“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通过一系列网络安全参与活动和成就展示,宣传周吸引了众多业内专家为网络安全事业发展建言献策,有力推动了全民共同参与网络安全建设。
世界因互联网而精彩,生活因互联网而丰富。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是阿里巴巴的宝库,也可能是潘多拉的魔盒。自网络诞生伊始,网络安全就与网络发展相伴随。尤其是在互联网新技术、新经济和新应用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网络攻击、网络犯罪、信息泄露导致的网络安全角势愈发不容乐观。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也没有人民康乐。守护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事关国家兴衰和人民福祉的关键环节,而这离不开公民数字能力的提升。
网络安全是一场高科技的“人民战争”,每个人都不应是无缘的旁观者,而应是积极的践行人。通过提升数字能力为全体公民充分赋能,必将更好夯实网络安全的社会根基。
9. 有关网络安全的手抄报
要网络安全手抄报 还要图
10. 求关于网络安全的宣传语
1、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2、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
3、网络安全同担,网络生活共享。
4、打击互联网违法犯罪,共同抵制网络谣言。
5、同心共筑中国梦想,合力共建网络强国。
6、网络社会法治社会,网络空间网警保卫。
7、网络创造幸福时代,安全守护绿色家园。
8、网络服务各行各业,安全保障改革发展。
9、网络社会也是法治社会。
10、注意网络安全,保护个人隐私。
11、增强社会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全民网络安全知识水平。
12、切实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共同提高识骗防骗能力。
13、打击互联网违法犯罪,共同抵制网络谣言。
14、提倡诚实守信,摒弃弄虚作假,促进网络安全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