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造成网络欺凌的原因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情绪和行为在许多方面都会表现出偏极性。而青春期又是一个变化不定、爆发性和冲动性都很容易走极端的特殊时期。其情绪会容易兴奋、意志容易动摇,他们内在的不满情绪让他们对周围的人总想反抗,总有一种胡闹的欲望。在行动方面,虽比小学生有目的性和自觉性,但由于其心理和经验以及意志力等品质方面的不成熟,仍会表现出有头无尾、心无定性等不良情绪,自我控制能力欠缺。
1.成功的快感体验。现今的网络游戏多半以暴力为主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除了少数情感类或益智类的类型外,大多数游戏都是枪声、砍声不绝于耳,甚者震耳欲聋。大多数青少年热衷于网络游戏,喜欢沉溺在虚幻的世界里打打杀杀,尽情地挥霍暴力,多是因为对此感觉有趣又好奇,网络游戏新鲜刺激,其中的暴力场面和个人英雄主义都是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位青少年说,在游戏中,想方设法战胜无数的对手取得胜利,看着敌人一个个在我的枪口躺下,看到我挣的分越来越多,那份成功的感觉真痛快。
⑵ 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欺凌
行为表现:
1、肢体欺凌。推撞、拳打脚踢以及抢夺财物等,是容易察觉欺凌形式。
2、言语欺凌。当众嘲笑、辱骂以及替别人取侮辱性绰号等,是不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
3、社交欺凌。孤立、杯葛以及令其身边没有朋友等,是不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
4、网络欺凌。在网络发表对受害者不利的网络言论、曝光隐私以及对受害者的照片进行恶搞等,是容易察觉欺凌形式。
校园欺凌的定义是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欺凌(暴力)。
(2)如何构成网络欺凌扩展阅读
各地各中小学校将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已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
据了解,此次专项治理覆盖全国中小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4月—7月,主要是各校开展治理;第二阶段为9月—12月,主要是开展专项督查。
《通知》要求,各校要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
《通知》还要求,要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
要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要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专项治理期间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
⑶ 在网上辱骂同学算校园欺凌吗
在网上辱骂同学当然算是校园欺凌啊,只要对对方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伤害的都可以视为欺凌事件,并不是说没有造成肉体上的伤害就不算。
碰到这种事情你一定要自己强势一点不要当待宰的羔羊,你委屈求全一再退让他们只会更加的得寸进尺,这绝对不是小摩擦是恶意伤害,这种事情有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绝对不能向恶势力低头,你可以找你的辅导员反应情况,如果她坐视不理,那你就直接报警,然后保留证据,等警方来调查的时候你就把证据移交警方,让警察去处理,记住,千外不要以暴制暴。
⑷ 网络欺凌行为有哪些
1、对其他网民使用语言暴力。
2、对特定
网民或网络群体进行杯葛。
3、把受害人之个人资料(如真实姓名,容貌等)公开,俗称“起底”。
4、把受害人容貌移花接木至他人相片中,或在这些相片旁加上诽谤性文字,俗称“改相(改图)”。
5、在论坛中以言语用发帖甚至以洗版等方式公开侮辱受害人。
6、受害人当看见其他网友违反网规时管理员便置诸不理,但看见受害人违反网规时却即时向警方举报,使受害人感到欺凌者有双重标准之嫌。
⑸ 学生之间实施哪些行为构成欺凌
法律分析:一、身体欺凌。是指直接攻击学生的身体,比如通过推搡、抓挠、咬、拳打、脚踢、掐捏等方式给其他同学的身体造成伤害。
二、语言欺凌。是指使用恶意的言语;语言威胁、恐吓;传播谣言和错误的信息等等。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欺凌方式,语言欺凌往往给被欺凌同学造成严重心理伤害。
三、社交欺凌。是指对受害人并不进行直接面对面的攻击,而是通过联合其他同学,有组织地排斥或孤立受害人来实施欺凌。这种欺凌方式较为复杂,常常是通过群体行动的方式来达到欺凌的目的。这种欺凌方式使被欺凌的学生感到身边没有朋友、孤立无援等。
四、财务欺凌。是指破坏、索要学生的财物,比如通过破坏、抢夺,使其他学生交出或购买学习用品、手机、电脑、香烟等,或通过强行索要钱财使其他同学的财产受到损失。
五、网络欺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欺凌者逐渐开始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社交软件、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等方式实施欺凌。比较常见的是通过发信息、照片、视频来贬低某些同学,让这些同学蒙羞,然后借由社交网络广泛传播。这种欺凌方式的特点在于传播的广泛性及迅速性。当一个学生在网上发出相关的视频或照片后,这种视频和照片能够迅速传递给其他更多的学生,给受欺凌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第三十九条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
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
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⑹ 网络暴力是怎样形成的
由于未成年人长期玩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以“攻击、打斗、暴力、色情”为主要内容的暴力游戏,接触火爆刺激的内容,很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一旦形成这种错误观点,他们便会不择手段地模仿欺诈、偷盗,甚至模仿对他人施暴的行为,不但会在网上,甚至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此外,据犯罪心理学分析,少年性机能渐渐发育成熟,但往往性道德观念的形成却落后于性机能发育的成熟,色情文化的污染最容易使这个时期的少年放肆地追求性刺激,再加上少年本身喜欢模仿,好奇心强,易受暗示,在外界强烈刺激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犯罪动机,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网上色情文化污染,是导致未成年人性犯罪的直接诱因。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关押的一名15岁的少年犯,因伙同另外两名少年轮奸少女,被依法判处重刑。追根溯源,是他10岁就开始看有色情内容的图书,看色情内容的音像制品已成为他的嗜好。
近年来,黑网吧等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诱发了许多刑事案件,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应出台整顿、治理、监督网吧和电子游艺厅的严格管理条例,并制定有效的监督办法和惩罚措施,严令执行。
⑺ 我国对网络暴力是否有法律上的明确规定,是如何规定的
网络暴力通常都被认定为民事侵权的范围,但如果有人捏造事实在网络上公开、长期地对他人进行恶意的侮辱、诽谤,当事人可以诽谤罪提起刑事自诉,加强多边合作机制与协调处理机制。
防治“网络暴力”必须疏堵结合、综合防治。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提高网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他们的分辨能力、选择能力和对低俗文化的免疫力,培养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在全社会倡导文明的、负责的网络行为。
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快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研究,尽快出台相应的法规、制度,加大依法惩治的力度,通过法律手段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⑻ 为什么会有有网络欺凌
数字技术多年来呈指数级发展 - 虽然这些进步为现代世界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知识,但它们也导致了网络欺凌的增加。“网络欺凌的定义因来源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最基本的定义是利用技术伤害或伤害他人,” PACER全国欺凌预防中心协调员Bailey Huston说。网络欺凌可能发生在网上任何地方,涉及社交网络配置文件,视频和图像共享网站,博客,电子邮件,即时消息,视频游戏或短信。
根据Huston的说法,虽然网络欺凌并不一定比亲自欺凌更具破坏性,但它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网络欺凌通常是目标所知的人,但它也可能是一个陌生人。网络欺凌可以匿名行动。
网络欺凌可能会有更大的受众 - “因为帖子可以被看到,分享并且可能会传播病毒,”Huston解释道
校铃响起时,网络欺凌不会停止。它并不局限于餐厅或走廊,因为数字技术无处不在。“网络欺凌的目标可能常常让人觉得他们无法逃避正在发生的事情,”休斯顿说。
网络欺凌的类型
根据纽约州刑事司法服务司的说法,一些常见的网络欺凌类型包括:
诋毁:在线传播有害,不真实或有害的谣言和言论,这将损害个人的声誉。
排除:从在线组中故意排除某人。这被认为是网络欺凌的间接形式。
火焰:战斗涉及在私人或公共在线环境中向一个人或几个人发送愤怒,残忍,粗鲁和粗俗的信息。
快乐拍:将个人身体视为“恶作剧”或“笑话”,而其他人拍摄攻击或拍照以在线发布/发布。
骚扰:发送一系列针对个人的有害,侮辱性的在线消息。
假冒:假装并伪装成其他人,然后在线发送或发布材料,意图损害个人声誉。
郊游:在线发送或发布有关包含敏感,私密或尴尬信息的人的材料(如信息和图像)。
文字大战/攻击:通过大量平均短信和电子邮件追捕目标个体。
诡计:从事欺骗手段以获取令人尴尬的材料,然后在网上公开。
为什么孩子们会网络欺凌?
“当涉及到欺凌行为时,并不是”孩子和青少年可能参与的'一刀切'的理由,“休斯顿说。“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欺负孩子 - 无论是亲自还是在线 - 经常寻求表现力量并希望控制自己。”例如,学生可能喜欢网络欺凌带来的信心和力量,或者他们可能会是试图以配合他们的同龄人。
使网络欺凌特别有吸引力的一个因素是与受害者的物理距离。经常欺凌涉及面对面的对抗和口头/身体暴力。另一方面,网络欺凌是以电子方式进行的,肇事者可以在闭门造车。“由于物理距离很远而且没有看到网络欺凌行为目标立即做出反应,因此使用技术更加残酷,”Huston说。“因此,网络欺凌的学生可能不会认识到他们行为的严重危害。”
网络欺凌有多常见?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被引入手机和社交网站 - 这与网络欺凌的增加有关。以下是一些统计数据:
从数据中心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于2018年发现,高中学生的大约15%的人报告在过去一年内,网络欺凌
根据网络欺凌研究中心的统计,在2019年3月接受调查的人中,有36.5%的人在他们生命的某个阶段经历过网络欺凌。这是数字技术刚刚开始受到牵引的2007年(18.8%)经历过这一数字的人数的两倍
休斯顿参考了一项2015年的研究,该研究表明,网络欺凌的人可能会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欺凌。
虽然男孩和女孩都参与网络欺凌,但女孩更容易网络欺凌,成为网络欺凌的目标。
网络欺凌的后果
网络欺凌对受害者有许多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情绪困扰,抑郁,学校暴力和学校避免。许多参与欺凌行为的年轻人 - 无论是从事侵略行为还是受害者 - 往往都有情感和社会困难。孩子自杀的决定很少见,是许多因素的结果; 然而,有时网络欺凌可能是一个触发因素。
⑼ “网络暴力”是怎么形成的!
目前,对于网络暴力学术上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有人称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有人称网络暴力是在狂热、非理性的情绪支配下,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网络事件发表网络言论。这些言论超越了正常的理性范围,也超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不仅在虚拟空间上对当事人给予道德的审判和批判,而且也对当事人的现实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它往往是匿名的、群体性的攻击行为,虽然攻击者的身份是虚拟的,但给当事人所带来的伤害却是真实的。网络暴力的形式:网络暴力除了语言暴力以外,还表现出了行为上的暴力。在网络中,人们往往无视法律责任的存在,事先并不征求当事人同意,就随意在网上公布属于当事人隐私的信息,造成对当事人法律权利的侵犯。有的网络事件还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网络暴力中这种暴戾的心态和行为方式是与文明社会直接相违背的。网络暴力的特点:1.传播活动自发形成网络暴力事件的始终,不存在任何强迫行为。无论是首次传播,还是二次传播或多次传播都是网民的自发使然。无论是出于道德使命感还是情绪宣泄需要,网络暴力事件的传播都是在自发状态下进行的,纵使存在一些背后别有用心的事件操控者的主观行为,也是在不被发现的隐性状态下进行的,大多数参与者并没有意识到其行为的被操控性,所以说网络暴力传播活动基本上都是自发的,至少是在参与者自认为自发状态下进行的。传播内容的社会敏感性现实生活中,有一些话题是敏感的,一提起就能引起轩然大波。纵观网络暴力事件的传播内容往往就是这样的一些话题:虐待、第三者、极度自私等等,不是违法的,就是悖逆公德的,或者是人们的情感较难接受的。这些话题都是社会极为敏感的话题,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这些现象尚且嗤之以鼻,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就更难怪要群起声讨了。2.信息结构的开放性在网上,谁都有说话的权利和自由。只要你注册了一个论坛,就有在这个论坛里说话的权利和自由。在整个网络暴力的传播过程中,只要你的言论于论坛无害,一般版主就不会删除你的发言。你可以补充任何信息,只要它是真实的,甚至只要是网民希望真实的,都可以造成新一轮的传播活动。总之,网络暴力的传播处于一个极度开放的传播结构中,这就为传播影响的不可控制性埋下了伏笔。谁都可以发言的情况下,因为不能保证发言的公正和客观,就不能保证传播影响总是积极的,也才导致走向了网络暴力的歪路。3.恶劣影响的虚拟促成在虚拟的网络自由世界里,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地位,并拥有同等的受到尊重的机会,这种特征使网络成为人们灵魂最自由的地方。网络还由于天然的虚拟性,而使得很多在现实中不好做的事情,或者不好说的话在网络上便可以旁若无人地做,肆无忌惮地说。在这种虚拟环境下,因为多了虚拟性的保护,人们往往容易产生“这里很安全”的意识,又因为少了很多现实世界的惩罚机制,在网络的顾忌就显得纯属多虑。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做出一定的行为根本就用不着深思熟虑、谨慎再三,完全实现了“思想有多远,路就能走多远”的愿望,以至于有学者称网络为“历史上最接近真正无政府主义状态的东西”。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不管现实生活中网民有多大的物质重压与精神压抑,都可以自由而肆无忌惮地在这里宣泄,还有可能由此引发大众对同一焦点事件的集体泄愤。与此同时,网络虚拟性也使得有效的监督机制变得力不从心,再加上在虚拟环境下,网民的诚信意识及道德意识极容易走向缺失,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一些无从证实的传闻、流言、诽谤、谎言等各种不健康信息在网络里却可以大行其道。4.传播效果容易失控现在看来,网络暴力似乎总有失控的趋势,对当事人造成很大的身心伤害。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多数网络暴力看起来似乎总发端于对不合情理现象的讨伐,这本身无可非议,但由于总是在狂热、非理性的支配下,再加上网络传播结构的开放性和流言传播的易失实性,使得网络暴力很容易出现差错或被人利用,使无辜的当事人蒙冤。网络暴力的背后是以讹传讹在作祟,这些虚假或片面消息的扩散传播,影响受众在不理性的情况下做出非理性举动。导致结果是,无论被讨伐人如何道歉都不足以缓解网络暴力的事态发展,连事件的发起者站出来要求人们取消打击行为,也都不得要领,最终走向了暴力的极端而无法收拾。“铜须门事件”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当事人即使在道歉后也不能摆脱困境,事件的发起者声明事件原委“纯属杜撰”,要求网民取消进一步的行动,也不能缓解事态发展。
⑽ 人民日报谈网络欺凌的现象,面对网络欺凌我们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我们非常震惊的现象,尤其是这段时间,相信大家都在网络上看到了这样一则非常让人震惊的新闻,那就是人民日报谈网络欺凌的现象,其实对于网络欺凌我们应该有否定的态度,对于这种网络欺凌,我们一定要严厉的打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明显的知道,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勇敢地拒绝,一定要告诉对方,我们是拒绝网络欺凌等,同时面对于网络欺凌的欺凌者,我们还要去有应有的法律,进行严格的惩罚,任何人做出这样错误的行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都要让自己遭受到巨大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