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最近网上一些神经病特别多,气氛
"最近网上一些神经病特别多,气氛",这是你的眼光和看法的问题,或者你的知识水平有限,不能辨别哪一类人是正常人,哪一类是你认为的一类人。网络上参差不齐,什么样的人都有。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就认为谁是否是你说的神经病,因为你没有真正地去理解他或她。
也许你的脾气不好,看不惯某些人,不代表你的观点就是正确的。
实事求是是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世界观。
B. 2021全国精神病患者有多少人
截止2021年,我国的重性精神病人约有1600万,绝大多数患者散落在家庭、社会,也有很多人流浪街头。每年重性精神病患者发生严重肇事肇祸的约有一万人次,对社会造成极大威胁。
近年来,我国精神疾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并且有着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的特征。有关智障和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服务需求近年来也得到进一步保障。
最新研究,一个人独处会增加患精神障碍的风险,与年龄和性别无关。
由于人口老龄化、结婚率和生育率的降低,独居人口的数量正在日益增加。而独居则与精神障碍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现象与年龄和性别没有关系。这意味着中国精神病患者数量增长会相对较快,对精神病医院的需求大大增加。据世卫组织发布估计,全球接近10亿人受到至少一种精神障碍困扰。
世卫组织指出,抑郁症是导致疾病和残疾的主要原因,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而死,每年有300万人死于有害饮酒。而现在,全球有数十亿人正在受到新冠大流行的影响,这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
C. 世界的神经病有多少呢
晨报讯 6月10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将《精神卫生法(草案)》(下称《草案》)全文公布,并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精神卫生法》从1985年开始起草至今,其诞生周期基本重合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历程,为什么立法延宕26年之久?在今天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之下,《草案》的公布与征求意见无疑有着耐人寻味的特殊意义。
我们是“精神疾病大国”?
2010年7月,一场围绕“精神病”数量的争论在国内爆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然而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尚不足5成,就诊率则更低。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指标评价各类疾病的总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
一项涵盖中国12%成年人的大型调查显示,成年人群精神障碍总现患率为17.5%。其中心境障碍为6.1%,焦虑障碍5.6%,物质滥用障碍5.9%。对于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40岁及以上人群现患率高于40岁以下人群。
不仅成人群体,儿童一样面临严峻的形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北京一千八百多名家长近三年的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三分之二的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孩子存在各种心理问题。
2002年我国首次开展的大规模自杀调查结果公布,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在15岁至34岁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更是第一原因。中国也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总的自杀率为万分之两点三,而国际平均自杀率仅为万分之一,中国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数的2.3倍。
防治面临“三低”困境
有受访专家分析,我国当前精神疾病防治体系薄弱,专业机构及人员严重匮乏。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精神疾病医疗机构仅572家,共有精神科床位132881张,注册精神科医师16383人。照此计算,全国平均精神科床位密度为每万人1.04张;平均每10万人中才有一位精神科医师。
在一些专业机构就诊人数居高不下的同时,基层精神疾病防治却面临低识别率、低就诊率、低管理率的“三低”困境。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专家徐勇说:“保守估计,能来医院看病的人只占发病人群的三分之一,有三分之二的发病人群,因财力和个人意识等原因没有及时就诊。”
徐勇说,精神疾病患者大多是慢性病,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完全可以痊愈,回归社会和家庭。然而,目前精神卫生专科医生严重不足,一些省份的县级医院尚未设立精神卫生科,乡村医生也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不具备对重性精神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
双管齐下改变困局
据介绍,目前全国仅有4省市对加强精神疾病防治加以立法,其他省份尚为空白。“全国立法可能难度较大,可先从各省规章、办法做起。”太原市精神病医院副院长叶锋华说。
在徐勇看来,做好免费救助,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很多病人能看好。”他说,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时间较长,如果复发3次以上,则需要终身服药,仅靠患者本人承担,压力很大。精神疾病的防治,不仅要靠患者本人的家庭支出,更要靠整个社会来支撑。
除此之外,专家认为,立法的重点还在于加强各部门力量之间的整合协调。“医生既要看病,还要做宣传,需要的时候还得协调组织各部门,担负多重角色,很难把精力投入治疗工作。”一位常年接访患者的“心理医生”,道出了很多同行的心声。据半月谈
D. 网络神经病
没有。
E. 网上怎么总是有那么多神经病啊
在现实中有很多束缚,在网上,没人知道他是谁,可以随便变神经病。怎么管。要是能管,网络就不会这么火了。
F. 为什么网上有那么多神经病
网上看不见摸不着
可以肆无忌惮的说话骂人,游戏里可以随便杀人,有实力还能杀执法者(NPC)
这些都不犯罪……
我觉得,网络就是让人的内心表现出来的一个平台,斯文的人内心的狂燥可以在这发泄,高尚的人可以在这做出种种肮脏的事、话,也可能一个穷凶极恶的人,内心的脆弱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管怎么样,你是来上网的,不一定是要发泄,如果看到自己不喜欢的,ALT+F4 结束命令就OK,QQ的话,烦你就拉到黑名单就是,你想要有什么样的空间,自己动手去造就OK撒~~~
他人的,呵呵`~~管也没用,何必让自己受气,如果你能让你身边的朋友都变快乐,那就已经是很好的哦~
G. 世界上有多少神经病
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常常存在一种错误的概念,就是把神经病和精神病混为一谈。每当听到人家说“神经病”,马上就会想到“疯子”、“傻子”。其实,精神病和神经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 精神病,也叫精神失常,是大脑功能不正常的结果。由于患者脑内的生物化学过程发生了紊乱,这些患者的精神活动明显不正常,如莫名其妙地自言自语,哭笑无常,有时面壁或对空怒骂,有时衣衫不整,甚至赤身裸体于大庭广众之下等。 神经病是神经系统疾病的简称。神经系统协调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功能,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起着“司令部”的作用。凡是能够损伤和破坏神经系统的各种情况,都会引起神经系统疾病。例如,头部外伤会引起脑震荡或脑挫裂伤,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会造成各种类型的脑炎或脑膜炎,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可引起儿童脑发育迟缓,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会造成脑溢血,等等。 头痛、头晕、睡眠不正常、震颤、行走不稳定、下肢瘫痪、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抽风、昏迷、大小便失禁、肌肉萎缩无力等均是神经系统疾病最常见的表现。概括地说,可以将症状分为两类:一类是刺激症状,表现为疼痛、麻木;另一类是破坏症状,表现为瘫痪。当然,有些神经病患者也可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失常,但这种精神失常和精神病人的精神失常有所不同,医生根据症状、检查以及各种化验等可以把这两者区别开来。 由此可见,神经病和精神病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等均不一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把这两种概念区分清楚。精神病患者看病的话,应当建议他到精神病院或精神科去;而神经病患者,则应该到神经科去看病。
希望采纳
H. 上网6小时就有精神病
他们说你是你就是,这也有好处。精神病人不受《刑法》约束,也就是说你可以犯罪不会被抓,最多被抓进精神病院。现在行动吧,上街看哪个MM漂亮就去非礼他。
I. 网络神经病是怎么造成的
第一个是家庭因素。家庭中最主要的是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关系。
可能有的家长喜欢暴力、批评,中国人的教育方式多数是"控制"的、暴力的,学什么、干什么都是由父母决定的,孩子没有长成应该长成的"自我"。
另外,夫妻关系不和谐,夫妻用孩子向另一半开战的情况比比皆是。
第二个是学校因素。老师或多或少存在着情绪暴力,爱发脾气、爱训人;学校评价体系单一,用成绩好坏评价学生。有的孩子可能学习不是太好,但是其他方面非常优秀,这样的孩子就有可能网络成瘾。
第三个是孩子自身的因素。如果一个孩子有多动症、品行障碍,就有可能网络成瘾。
第四个是网络游戏和网吧。多人玩的角色扮演的游戏,孩子容易被其他的孩子控制,几个孩子都玩,出于从众心理、义气--"哥们都玩我不玩不讲义气",这个孩子可能也玩。网吧,一天24小时开,为孩子整夜上网提供了场所。
J. 世界上有多少精神病人
提起精神病,对大多数人来说仿佛很遥远。全国政协委员强亦忠提醒大家:“现在精神病在我国疾病排名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节奏紧张的都市人要放轻松,保持健康心态,从容面对工作和生活。”
“城市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强亦忠分析道,“上海的重症精神病患者达20万,有心理障碍问题的达50万。而且,高层次青年患精神病的增长趋势明显,这是令人扼腕痛惜的事情。”
强亦忠说,精神病不只在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并且正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他说,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世界上有4亿人在遭受精神和神经疾病的痛苦或社会心理问题的折磨,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数达到6000万左右。我国的抽样调查表明,全国精神病人总数达到1600万。
强亦忠曾就北京市16所高校学生病休原因做过调查,发现1982年以前以各类传染性疾病为最,1982年以后以精神疾病为最,其中神经症占74.4%,精神分裂症占17.6%,且研究生比例相当高。他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生活节奏和竞争的日益增强,精神病患者会继续增加。
谈到精神病的治疗,他说:“精神病的致病因素中,心理因素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因此患者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社会要把精神病患者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关心和照顾,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就医、康复和回归社会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