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埃森哲的共享网络
为了实现策略、人员、流程和技术的完美结合,埃森哲建立了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全球知识共享网络(Knowledge Xchange,简称KX)。埃森哲以先进技术架构为依托构建的全球知识管理系统,构建于Lotus Notes平台上。埃森哲分布于全球的300个Lotus Notes服务器上,装载着数以千计的资料库。埃森哲的IT人员对资料库实现全天候(24x7)的技术支持。埃森哲为所有员工都配备了个人电脑,其分布于全球47个国家的110个办事处共有75000个Lotus Notes用户。为了便于员工分享知识,埃森哲在全球范围实施了标准化工作站配置和技术基础架构。
当埃森哲的一个项目要在美国纽约开工之际,项目组急需一位具备某专项技能的人员,而该类专家在纽约又缺乏。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组便可以进行全球人员调配。eScheling网站就是埃森哲公司进行人员调配的途径。网站包含了埃森哲所有员工的最新个人简历——说明他们的所在地点、项目经验、技能/专长、教育背景、所获培训和专业资质等,以备项目负责人检索。此外,eScheling还提供了双向沟通功能,埃森哲的员工在上面可以自由发表对项目人员调配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一番搜索,该项目组终于在北京找到了所需专家。于是,这位专家要从北京到纽约办事处出差。在赴纽约之前,他可以通过KX预定在纽约的办公座位和所需设备:从KX黄页中找到办公室服务入口 (Workplace Services Portal),进入办公座位或会议室预定功能,选择办公地点(New York)、时段、座位类别、座位编号和所需设备等,提交即可。当他如期到达埃森哲纽约办事处时,他会发现一切已经如他所愿安排妥当。当项目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将在KX上,对团队中所有人员进行表现评价。远在北京的员工上级将据此对该员工的业绩给予半年或年度总评。
埃森哲的知识管理系统能够提供业务文档、业务管理、专业研究、培训学习、沟通交流,以及获取外部资源等六大功能。这些功能有力地支持着来自不同市场、行业(通讯和高科技产业、金融服务业、政府机构、产品制造业及资源产业)和服务领域(企业策略与业务架构、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财务绩效管理、人员绩效管理、业务解决方案、解决方案运作、信息技术研创及创业服务中心等)的员工。
埃森哲的KX拥有诸多强大的功能。例如某位埃森哲员工需要查找有关银行知识管理方面的项目经验,他可以先进入KX黄页,找到金融服务业知识库(FS Knowledge Source)后,输入限定性关键词(bank/knowledge management),执行查询功能;很快他就会获得全部相关内容名单;尔后,他再在名单列表中选定所需文档题头,或者直接打开,或者选择让系统将资料发送到个人电子邮件箱中。
KX黄页为埃森哲的员工提供了多种查询途径,是他们查找信息最便捷的方式。通过KX黄页,他们可以迅速地找到所需资料库,加入到个人工作站中。KX的资料库全球同步随时更新,内容丰富,包括图书库、实务帮助、论坛、行业分析等,并按照市场、行业、服务领域进行了分类。
在强大的知识系统的支持下,埃森哲的任何一名新员工,无论处于何地都不会因为陌生的环境而无所适从,他对公司与业务的熟悉将从井然有序运行的KX黄页开始。
Ⅱ 有哪些好用的社区问答平台像知乎、贴吧这些,还有哪些
社区问答平台
一、解决方案
由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中科维智)研发的社区系统,连接了用户与社区,使它们之间内容与互动。网络社区是指包括论坛、贴吧、公告栏、个人知识发布、群组讨论、个人空间、无线增值服务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交流空间,同一主题的网络社区集中了具有共同兴趣的访问者。社区问答平台作为知识共享平台,其目的是重建人与信息的关系。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提出问题或解答问题,它以社区的形式来帮助用户获取信息、解决困难。社区问答平台为用户营造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环境,引导用户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目前我司已完成CSpace社区的建设运营。
二、特色功能
1、社区问答平台设有专题、板块、搜索等功能,用户可精准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2、可根据个人需求进行功能自定义设置,包括:提问、发帖、回复等自定义操作;
3、支持平台信息定制,一键关注和收藏;
4、可实现信息智能推送,根据之前的阅读记录,自动推送你想看的内容;
5、支持社区作品创作,一键发布和管理;
6、提供便捷、丰富的内容发布形式;
7、支持多种形式的用户互动方式,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社区互动;
在网络中搜索“中科维智”就可以找到详细的官方介绍哦!
Ⅲ 如何运用知识管理打造共享的知识文化
很多人都听说过煮青蛙的故事,这里赘叙一下:将一只青蛙放在大锅里,锅里加水并用小火缓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隐约感觉到外界温度慢慢变化,却因惰性没有立即往外跳,最后只落得被热水煮熟却不自知的结局。对企业来说,剧烈的环境变化往往并不是最可怕的,因为炙热大家都可以立即感知,反而是渐热式的改变更难防范。 现在竞争环境就正发生着一场渐热式的改变,在这个变局中,有一个标志性词语:知识经济。这与其说是一个新概念,不如说是一种竞争环境的改变。在这个环境下,看不见的东西往往比看得见的东西更重要,这无疑对企业经营和管理者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但已经有很多企业在实实在在的做着一种工作——知识管理。摩托罗拉主管在每季推广的TCS(Total Customer Satisfaction)活动中,主动让员工了解知识管理所推动的共享及创新对组织非常重要,这样跨部门的品管圈活动,可分享知识及整合其它部门意见;IBM则通过建立知识分享和信任的文化,培养员工贡献想法的习惯;麦肯锡的资深管理者会说服专业人员去和他们的同事分享知识和经验,以帮助提升他们的人际网络;惠普建立了专家网络,让遍布全球、拥有个别特殊专业知识的员工能在需要的时候迅速被找到;而台积电的每个新人一入司都会被指派一个资深员工来进行传帮带。 这些都是一些先进的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的点滴做法,而这些做法也非常值得目前的很多国内企业加以借鉴和学习。但在以往的知识管理咨询实践中,还是有很多企业会问两个问题:一是知识管理的标杆企业有什么样的知识文化?二是如何塑造这样的知识文化?听到这样的问题,首先是欣喜,欣喜在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不再一谈知识管理就是OA、就是IT,对知识管理的认识更加深入;然后则担忧,担忧在于总会有企业不可避免地抱着“就文化而谈文化”的倾向。 这些问题带给自己的思索则是多方面的,比如:组织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知识导向的文化?知识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知识文化如何塑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步骤?反复思来,觉得有三个方面需要重点抓住:一是知识文化内核;二是知识文化塑造之道;三是知识文化推动之路。知识文化内核:走出共享困境 记得有位外国学者用一种人际活动的观点来探讨企业文化,他觉得可以用四种颜色来代表不同的企业文化形态: 冷淡的绿文化:组织成员通常都非常聪明能干,偏好以自己的方式做事而不依赖别人的指导。 热烈的红文化:组织成员通常都胸怀大志,认为自己强大有力,可承担更大的领导者职责。 真诚的蓝文化:组织成员是人群导向的,渴望相互支持并注重友善的人际关系,乐好助人。 愚钝的灰文化:组织成员通常循规蹈矩,视野狭窄,只关注份内之事而不是公司目标的达成。 而知识管理,尤其是知识文化的核心可以说正在于组织在知识方面的一种人际活动方式。如果从价值的观点来看知识文化,知识文化所倡导的组织人际活动就应该有助于达成两种效果:一是作为个体的每个成员要有更强的能力;二是作为群体的组织应该充分发挥知识聚集效应。因此,理想的知识文化,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图景:以蓝色为底,红色点缀其间。 更直接来说,知识文化的核心就是“共享”,正是共享给个人和组织带来了更大的价值,这可以通过知识共享困境图来说明(图1)。假设企业中有两名员工,各自所具有的知识竞争力指数各为6,即 (6,6);但若其中一位员工愿意共享知识,另一位却害怕共享知识给他人会降低自已的竞争力而选择藏私,则其竞争力会因吸收他人知识而提高为8,但共享的一方则因单方面共享而造成相对竞争力降为5;另外,若两者都愿意共享知识,则可以通过共享而产生互动并激荡出更强的知识竞争力,双方的相对竞争力指数均提高为10。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如果两名员工都藏私而不愿意共享,则总体竞争力为12;如果一名员工共享而另一藏私,则总体竞争力为13,而且共享一方的共享意愿会因得不到知识回报而降低,共享难以维系;而如果两名员工都选择共享,则总体竞争力达到20,并会形成不断的共享反馈环。 因此,对一个企业来说,藏私型的员工越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就会远低于具有共享文化的企业,知识共享文化将是知识文化塑造的核心所在。在具体的共享文化塑造中,企业通常需要以共享为指向,营造和共享价值取向相一致的组织氛围,比如,AMT为某一家企业制订了这样的以共享为核心的知识文化愿景。 学习——员工有主动学习和成长的意愿,并以创新精神挑战不可能之事 和谐——良好的团队合作、相互信任的氛围,以创造充实的工作和人生 行动——与其做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员工积极主动地将知识共享贯彻到日常行为中 反思——不仅总结成功经验,也要形成失败经验反思机制 生态——企业内形成了网络式的知识分享环境,知识社区成为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了明确的知识文化愿景,将使知识管理的系统化管理成为可能,所有企业人员,从高层、主管到员工都要经常性地去问自己:“为保持公司、本部门以及个人的知识管理与公司知识文化愿景目标相一致,我所做的已经足够了吗?”。 遗憾地是,仍然有很多企业并没有制订明确的知识文化愿景,或者即使制订了,也很难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这样,就造成不能走出知识共享困境的情况仍比比皆是。知识文化塑造之道:木桶理论的启示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样走出知识共享困境,塑造知识共享文化呢?我们发现,有很多企业会经常陷入“就文化谈文化”的又一个困境。事实上,我们根据很多咨询经验发现,文化问题的解决常常依赖于文化之外的手段。谈到这,就想起了木桶理论。经典木桶理论说的是,一个木桶所能装的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快木板。类别到知识管理,觉得知识管理首要追求的就是建造一个密封的保证知识不致流失的知识木桶,而且组成这个知识木通的各块木板是具有成长特性的,能够保障这个知识木桶能够盛放因知识共享和创新而产生的更多知识。那么,这样的一个知识木捅到底应该需要由哪些木板来装配而成呢?以前,很多企业尝试用IT这块木板来单独构造木捅,却发现难如人意;也有企业东拼西凑又拿了些其他的木板,却发现不同木板之间仍会留下很大缝隙,知识照旧流失。我们发现,要装配一个密封的知识木捅,常常需要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的木板:战略型木板 这块木板的作用在于让企业所有员工能够清晰地感知要共享知识,要达成一种共识化——共享是企业的价值取向和工作方式。在打造战略型木板时,常常需要从知识管理建设愿景、知识管理长短期目标、知识管理建设策略等几方面来入手。业务型木板 这块木板的作用在于让企业所有员工清楚有哪些知识可以共享,要使知识有序化——知识是经过系统梳理的,是和业务相结合的,而且是有系统地组织的。目的是使知识成为指导员工工作的指南,每个员工都知道在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需要参考哪些信息?利用哪些知识?工作完成需要提交哪些知识?管理型木板 这块木板的作用在于让企业能够在制度层面激励员工共享知识,要形成制度化——企业知识管理的推动组织架构如何设计?需要有哪些具体的知识管理运行、考核和激励制度来保证员工来共享知识?在这些方面,有很多具体的做法和措施,比如可以在企业评选最佳知识共享部门、最佳专业社区、知识贡献杰出员工,并采取财务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如颁发由高层签署的荣誉证书,并发给一定的奖金或者奖品、在公司入口处建设一面“荣誉墙”公布获奖人员名单等等。系统型木板 这块木板的作用在于为企业员工提供有效的知识共享平台,促成员工形成工具化意识——大家的日常工作已经离不开知识管理系统,大家共享知识、实时协作、上传电子文档都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谁也不会觉得奇怪或者是麻烦,这根本就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不用反而是不正常的。 所有这些都是一些很基础的工作,看似和文化无关,但都可以切切实实地改变企业的行为方式,促成共享文化的形成。知识文化推动之路:变革之心,而不是变革之脑 知识木桶给了我们看知识文化塑造的一种更宽广的视角,指出了打破知识共享壁垒的几个关键作用点。但是如何用力?如何在企业中一步步落实?也还是一个艺术性的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就需要有一种科学、实用的促成知识文化变革的方式。全球首屈一指的领导学和变革权威约翰·科特(John Kotter)在其着作《变革之心》中认为,“目睹——感受——变革”的机制才是改变行为的最佳方式,强调直观印象所激起的情感比理论分析更能引导变革的发生,而不是常见的“分析——思考——改变”,更不是“命令——接受——改变”的过程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这里的核心就在于:改变行为更多的依赖于变革之心,而不是变革之脑。 那么,如何在知识文化推动之路中,用变革之心引领前行呢?大致也可以分为八个步骤: 第一 增强紧迫感: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要让大家认识到知识共享不是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事情。比如,可以编制知识共享的相关宣传手册,重点放在外部标杆介绍,尤其是同行业的知识管理标杆介绍,让企业内部形成紧迫感。 第二,建立指导团队:这正是管理型木板发挥作用的地方,需要建立一支有力量的知识管理指导团队,以提供足够的推动力。 第三,确立正确的愿景:在战略型木板中,最关键的工作就是确立正确而鼓舞人心的知识管理愿景和战略目标。这个愿景和目标的确定不是简单地想几句口号就可以了,而是要从企业的整体战略、经营目标出发来考虑,通过不断地沟通来形成对企业知识管理的长期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方针。 第四,有效地沟通愿景:沟通愿景是一项需要广泛开展的工作,要让员工最大程度地认同企业正在发生的变革。如:可以开展包括高层个别访谈、企业关键中级主管座谈会、员工代表座谈会的各种定性定点调查;开展相关的文化研讨营活动。 第五,授权行动:授权行动的核心在于能让企业更多地成员亲身参与进来,用自己的行动来体验,这是业务型木板发挥作用的地方。虽然,我们不赞成采取那种大张旗鼓的所谓“革命性”文化活动,但是在日常工作的开展中,也不能使工作逐渐钝化而没有活力,需要周期性地造点微澜,比如:可以开展部门自主演讲行动,让每个员工在充分展示自己的同时,实现知识的传播和共享;还可以召开领导经验传播会,让企业的每个高层领导周期性的进行主题演讲,实现高层智慧共享。 第六,创造短期成效:创造短期成效是增进员工信心、深化变革的重要一环,在这方面,可以通过业务型木版和系统型木板的结合,让员工感受到知识管理系统给日常业务工作所带来的帮助。 第七,不要放松:一方面需要将阶段性成果通过各种途径在企业内推广,如简报、录像、海报等方式;另一方面,需要将逐渐发挥管理型木板的配套作用,通过执行知识考核和激励制度,对知识贡献度高的员工进行激励。通过这些方式使企业和员工不至于松懈,推动变革进一步向前。 第八,使变革长期化,形成文化:最终的目标是将变革作为一种新的企业文化固定下来,使共享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和工作方式。在这方面,可以辅助相关评估手段来周期性考察和督促相关工作的持续开展。如:每年度对集团、各子公司、各部门的知识管理工作进行评估,重点评估知识共享文化理念是否深入人心?员工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程度如何?企业的管理风格和管理制度是否发生了相应变化?在进行知识共享文化建设中,各级领导和员工是否尽到了责任?等等方面,以形成一种有效的正反馈。
Ⅳ 网络上有什么知识共享软件
很多的呀,简单点就是视频教学,你想学什么都有像”淘宝大学“专门学网销的,像”腾讯课堂“里边学的内容就多了,还有很多主要取决于你想学什么,都有免费教程的
Ⅳ 国内比较有名的知识性网络社区有哪些
看是学习什么了,我知到一个国家海洋局事业编制考试的网站,不错的,www.shtcdi.com,最近站长还象是改版面了,不知到什么时候能正常。
Ⅵ Web 时代下构建石油知识共享平台
郭攀红 唐先明 计秉玉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摘 要 目前石油领域没有一个汇聚知识、交流知识、传播知识、连接企业员工知识的社会化的网络平台。基于Web 2.0架构的软件,构建了知识沉淀、知识共享、知识学习及知识应用的应用环境,可应用于石油知识管理领域中,促进企业的知识能力创新。本文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并构建了石油知识共享平台,详细介绍了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如何实现Web 2.0的架构和理念。
关键词 Web 2.0 知识管理 Wiki
Construction of Petroleum Knowledge Share PlatformIn Web 2.0 Architecture
GUO Panhong,TANG Xianming,JI Bingyu
(SINOPEC Exploration & Proction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Nowadays,the oil fields haven’t a knowledge network platform used for gathering knowledge, exchanging knowledge,propagating knowledge and connecting enterprise staff.This thesis i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some social software based on Web 2.0 architecture,and applied it in oil knowledge management, which constructed a precipitating,sharing,learning and using knowledge environment.In the meantime,this thesis introces that how the oil knowledge Wiki system implement Web 2.0 architecture and some outstanding character.
Key words Web 2.0;knowledge management;Wiki
科研院所承担着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任,支撑着中国科技研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为国家石油经济战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是知识高度密集型单位,是知识、研发成果的加工厂,是高水平人才从事创新研究的基地。因此,在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开展知识管理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可以说知识管理是研究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随着Web 2.0架构的广泛应用,网络上出现了众多的Web 2.0类型的学习交流网站和工具,但是这些通用型的社会网络工具并不能满足石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首先它们的网站定位多以娱乐休闲为主,整个平台内容大而全,无专业性的知识,并且处于一种信息孤岛的状态,没有进行知识和应用的整合,用户每天需要登录不同的网站来获取信息。同样,现在也有许多的石油专业信息网站,但是它们大多是传统的Web 1.0方式,用户不能有效地分享自己的石油专业知识,只能是少数的管理员添加内容,并且无有效地激励和管理机制,导致网站中内容不丰富,而且这些网站多是以石油商务性的知识居多,勘探开发专业知识很少。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作为知识的密集区域,每个人手中都有许多的石油专业资料,头脑中有许多的石油专业知识,但是每个人又都觉得自己的资料不够用,遇到问题时,没有地方去请教,没有地方去查找。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知识是离散的,没有实现知识的汇聚和关联;思维是离散的,没有实现思维的汇聚和关联。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汇聚知识、交流知识、传播知识、知识连接你和我的社会化网络平台,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开放的、集成的石油知识共享平台,能有效地实现石油勘探开发显性知识及隐性知识的汇聚及分享,成为迫切所需。其作为知识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石油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同时,对于企业的内部员工,利用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公平地获取资源和传播信息、知识、思想、智慧;可以认识朋友,扩充人脉;可以交流、学习、协作;可以发展、提升;可以积累社会资本,塑造个人品牌,以更好地进行社会生存。
本文将介绍如何运用Web 2.0相关概念及技术工具构建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帮助石油企业实现高效的知识系统管理。
1 知识管理及Web 2.0概述
所谓知识管理[1],就是通过管理与技术手段,使人与知识紧密结合,让知识的沉淀、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及创新这个 “知识之轮” 循环转动(图1),并通过知识共享的文化,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效率,为企业创造价值,赢得竞争优势。
如上定义可用一个公式表达如下:
图1 驱动“知识之轮”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
其中 “P” 指人(People);“+” 为管理及技术手段;“K” 为知识(Knowledge);“S” 指共享的文化与氛围(Share)。这样看来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即是通过技术手段(+)将人(P)与知识(K)充分结合,通过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和文化(S),使知识的价值成指数级提升,最终实现知识的社会化。知识的社会化对人类甚至高等动物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从2004年Web 2.0架构出现[2],互联网络步入了一个社会化的网络时代,其优秀的技术架构和开放的管理模式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体现了人与知识的紧密结合。
2004年,O'Reilly公司和MediaLive公司采用头脑风暴法,在总结Web 1.0的经验教训的基础提出了Web 2.0的理念[5]。Web 2.0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互联网协会对Web 2.0的定义是:Web 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互联网2.0内在的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参与到体系中来,广大个人所贡献的影响和智慧及个人联系形成的社群的影响就替代了原来少数人所控制和制造的影响,从而极大地解放了个人的创作和贡献的潜能,使得互联网的创造力上升到了新的量级。
Web 2.0作为一种新技术架构,它的服务是由许许多多社会网络服务软件组成的。比如博客(Blog)/播客(Podcast)、顶客(digg)、维基网络(Wiki)、内容聚合(RSS)、图像分享(Flickr)、视频分享(YouTube、薯仔网)、网络办公(Google Docs)、社会书签(Delicio.us)、社交网络(开心网)、社会标注评论(Diigo)、幻灯片共享(Slideshare)等等。
其特点如下[5 ]:
1)多人参与,利用集体力量和智慧。传统网站是自上而下的集中发布的旧体系,用户只能看到设计者让他们看到的内容。Web 2.0网站则是以用户为中心,大部分的内容是由用户贡献的,是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共同来创造内容,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Web 2.0的灵魂是人。
2)可读可写互联网。在Web 1.0里,互联网是 “阅读式互联网”,用户只能读取网络内容,而Web 2.0是 “可写可读互联网”,普通用户对网络内容可读、可写,每个人都能写入内容。
3)海量的数据。Web 1.0网络内容是封闭而死板的,内容增长能力很弱,Web 2.0网站信奉的是 “数据为王”,将数据变为自我增生( “Intel Inside”)。它们通常都具有巨大的数据资源,并且内容是开放且活跃的,商业模式就是让用户消费这些数据。
4)社会化网络。传统网站的用户之间往往是孤立的,Web 2.0网站则加入了社交元素,让用户之间能够建立联系,把互不沟通的离散人际关系体系转变成沟通顺畅的社会关系网络体系。
Web 2.0对于构建学习型、知识型的组织结构也是一种有力的手段,众多的社会性软件服务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与学习的发生和知识的转化相辅相成。
2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架构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是为共享石油方面的知识而建立的Web 2.0类型的学习型共享网络,图2为石油知识共享平台的架构图,包括功能层和知识应用模型层,通过从知识沉淀、知识汇聚、知识审核、知识存储、知识关联、知识互助、知识获取、个人知识管理到知识应用及知识创新的一整套知识管理流程,来实现隐性及显性石油专业知识的汇聚及分享。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的构建目标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实现汇聚,实现关联,实现知识的转化,以及实现个人知识的管理。
2.1 实现汇聚
包括网络资源的汇聚、社会资源的汇聚、知识的汇聚和思维的汇聚。实现汇聚,将能极大地促进知识的利用效率,促进人与知识更和谐地结合。
图2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架构图
2.2 实现关联
除了汇聚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关联,包括网络资源间的关联(即构建互联网络)、社会资源间的关联(即构建人际关系网)、知识的关联(即构建知识网络)、思维的关联(即形成集体性智慧)。同时,不仅要实现同类资源内部的关联,更需要实现资源间的关联。例如,知识与社会资源的关联、知识与思维的关联等。这样用户可以找到与自己兴趣相符合的学习群体和相关链接,轻松方便地查看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至于在茫茫的网海中搜索寻觅。
2.3 实现知识的转化
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即人脑思维。知识的最大未知区在于人脑中,所以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怎样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包括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以及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直接的转化。
2.4 实现个人知识的管理
在信息化社会,网络知识无限扩充,并且处于杂乱而无序状态,所以需要借鉴纸质资料的知识管理过程来构建网络的个人知识管理,把有用的网页收藏起来,对它高亮标识并注释以及分类、聚合,形成自己的网络知识收藏;能方便地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个人收藏,并从其他用户的收藏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采集,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具有典型的社会网络服务的特点,除了具有社会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独特的地方:
1)强调实现实名制。一般的Web 2.0应用中,用户可以任意注册,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容易产生信任危机,而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将采用企业电子邮件等注册方式,限制会员的注册权限,真正实现实名制,从而让人形成责任感并减少不信任感,沟通距离会更近。
2)强调通过知识的互帮互助来建立新型的关系。该平台将打破传统的组织机构的界限,通过知识分享、知识的交流、共同的成长来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关系。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专家学者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专家学者及权威人士之间,都可以更加轻松地互相沟通交流,打破了外在条件约束和情感障碍。
3)强调知识权威性的审核和评定。普通的Web 2.0不强调权威性审核,但是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将强调用户及知识的权威性的审核和评定,以保证石油专业知识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3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主要功能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PKSNS包括以下5个功能模块:石油知识资讯模块,石油知识共享模块,个人知识收藏模块,石油知识问答及论坛,石油知识网络全书。将来随着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提升内容会不断扩充。
3.1 石油知识资讯模块
将分专业、分研究方向设置多个栏目,每个栏目由知识工程师设置知识采集的条件,分发爬虫,到石油专业网站中采集最合适的内容,返回给栏目。同样地,石油知识共享平台的每个栏目都会有爬虫去网站中自动的爬取知识,称为知识爬虫。这部分就体现了知识的汇聚目标。
采集后的知识并不以时间先后顺序放在首页,而是放在一种类似缓存的地方,用户可以判断每个知识的价值,有价值就顶,无价值就踩,越顶排名越靠前,越踩排名越靠后。用户可以做心情评价,做评论。这体现了知识与思维的关联。
3.2 石油知识共享模块
包括书籍共享、文档共享、图片贡献、幻灯片等等,通过这个成果知识共享平台,用户可以把手中的成果资料共享到平台中。贡献与获得成正比。贡献得越多,所获得的知识内容也越多;贡献越少获得越少,没有贡献将没有获得。从而发挥用户共享的积极性,这体现了知识汇聚目标。
在每本项目成果报告页面上,都关联项目的图片册、项目的汇报录音、幻灯片等,在同一平台上把各种显性的知识和隐性的知识关联起来,体现了系统的构建目标,即知识的关联。
3.3 个人知识收藏模块
信息社会,网络知识无限扩充,并且处于杂乱而无序的状态,在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利用个人知识收藏平台,收藏自己喜欢的网页,并且点击编辑后,可以对网页在线进行标注,包括高亮标识及注释,成为自己的知识收藏;也可以搜索到感兴趣的人,点击进入他的知识收藏中进行学习。这体现了系统的构建目标,即个人的知识管理和学习的目标。
3.4 石油知识问答及论坛
通过提问、回答、投票、评分4个阶段来完成问答流程。这个子系统的功能实现了知识转化的目标,即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3.5 石油知识网络全书
采用wiki这种面向社群的协作式方式编纂石油知识网络全书,特点是普通用户自由创建词汇,协作编辑共同完成。实行权限、版本控制,以确保能回滚到最佳内容状态,这样有效地保护了知识内容的权威性。
4 应用效果分析——以石油知识网络为例
很多的网络,如网络平台、互动网络平台等,内容过大而过全,但有关石油的内容很少,分类粗糙,词条的解释并不专业,且功能较简单,不能完全满足应用需求,如没有英文解释,没有相关词汇,没有上位词、下位词、相关词等语义逻辑关系,因而这类通用的网络网站不能满足石油专业知识管理的需求,于是作者建立了针对石油专业应用的知识网络平台,按照勘探、开发、工程及综合四大类把石油专业主题词、石油网络全书、实用案例等,采用基于Wiki架构的知识协同建构方式共同来完成,充分发挥用户的创造力和参与性。
Wiki来源于夏威夷语 “Wee Kee Wee Kee”,即 “快点快点” 之意[5 ],中文译为 “维基” 或 “维客”。Wiki是一种多人参与的知识集成方式,其通过对信息多人协作、多人维护、自由发表的形式对共同的主题进行补充和丰富,有利于读者从不同作者的不同角度实现对一个专题的了解。例如,项目长编写前言,确定目录,每个子部分由项目组成员来共同完成,如图3所示。
石油知识网络平台具有严格的权限、版本控制以及审核流程。用户编辑完成,提交给知识管理员进行审核,审核完以后,编辑才算完成,如果审核不通过,能够确保回滚到最佳内容状态。所以采用这种流程的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保护知识内容的权威性,但又不抹杀个人知识共享的积极性。
石油知识网络平台的成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石油专业知识库,享用这个知识库的人要比为这个知识库做贡献的人多得多。作为一种知识社会性的工具,它在提供知识共享的同时,亦不断地促进、激发知识的创新。
图3 Wiki以协作的方式对词条内容进行编辑
石油知识网络平台将原本杂乱无联系的词条以主题词链接的方式连接起来,以线性的网状组织方式,体现了词条间的类目关系,加强了对知识信息的导向性挖掘,并以部门、知识等为整体,将知识修改的不同版本列出,方便词条修改、创建者相互联系,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
石油知识网络平台与石油网络平台中其他系统进行了有效集成,并且其他任何外部的应用系统都可在线查询石油词汇解释,图4所示是重大专项的管理信息系统,页面上鼠标滑过词汇后,会自动关联到石油网络中的解释,如果没有这个解释,会提示您去创建。同时,石油知识网络平台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有效集成,编辑词条时可以点击修改和添加地图,填写经纬度坐标,然后在GIS中就会自动标注这个词条的地理位置,点击后能进入石油网络中详细查看这个词条的解释。
石油知识网络平台已经由知识管理员把《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网络全书》[7]4本全部录入,共有6000条条目,630万字,2200幅图片。广大的普通用户可以任意添加词条,进而扩充石油知识网络平台,因而,石油网络知识的内容会无限的扩充。
石油知识网络平台建立了词条间的逻辑关联,词条间具有语义的逻辑关系,包括同义词、上位词、下位词、英译名等等,如图5所示。知识管理员已经把1994年出版的《石油主题词表》[8]收录进该平台,收录主题词16939条,详细构建了石油词汇间的语义逻辑关系,并且普通用户也可自行添加词汇逻辑关系,这样,词条间的语义关系会更为庞大,更为合理。
石油知识网络是专为石油知识定制,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共同创造知识,并且是开放而活跃的新体系。普通用户对石油知识网络的访问、词条的修改、词条的创建过程中,也是实现对知识的沉淀、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及创新这个 “知识之轮”的循环驱动。其实PKSNS平台中所有的子系统都具有这个知识流程的驱动过程,是开放而活跃的,是体现群体性智慧的知识管理平台。
图4 重大专项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石油知识网络平台词条解释
图5 词条语义逻辑表
5 小结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利用Web 2.0架构下的各种技术手段将石油企业内部员工与石油专业知识充分结合,实现了隐性及显性石油专业知识的汇聚及分享,并构建了学习型共享组织,倡导了企业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和文化,使得石油专业知识的价值成指数级提升,最终将实现石油知识的应用及社会化。
参考文献
[1]吴庆海,周伟,夏敬华.驱动知识之轮.企业基业常青,http://www.kmcenter.org/ArticleShow.asp? ArticleID=1532.
[2]王伟军,熊瑞,张扬.Web 2.0与知识管理平台集成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7,(5):37240.
[3]武琳.Web 2.0时代信息交流模式分析[J].情报杂志,2006,(3).
[4]胡科,王荣良.基于Web 2.0的wiki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9).
[5]赖晓云.Wiki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6).
[6]Murali Raman,Terry Ryan,Lorne Olfman.Design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Wiki technology.
[7]刘宝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网络全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8]杨义忠,王承勇,林淑凤.石油主题词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Ⅶ 除了凯盛专家还有哪些知识共享APP
知乎。
知乎,最大的中文知识社区,注册用户超过1亿。用户分享着彼此的知识、经验和见解,为中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知乎,带你分享更大的世界。
Ⅷ 如何建立知识库,做到知识共享
有别于传统的知识文库,最初建设时需要费时费力的单个文章上传、手动分类。OhwYaa 企业知识社区,用户在将原有知识初始化导入文库时,可批量导入内容,极大的解决了前期工作量繁重的痛点。
用户知识上传分类更便捷
用户可以点击网站右上角“写博文”进入到博文编辑页面,内容发表支持文字、MP3
以及 MP4 多种媒体形式。还可以上传图书、文档以及模板资源。另外,用户可以为内容添加话题标签,从而让内容更具有辨识度。
通过邀请用户系统则以邮件形式提醒被邀请人前来浏览发表的内容。
用户在发布博文的时候具有智能标签功能,博文输入完毕,系统会根据语义分析,自动生成推荐标签。
使知识管理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是OhwYaa知识社区一直追求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是从每一个小的功能点的不断改良与优化积累而成。知识文库的快速、智能化构建,与用户便利的知识输入与归类,是知识管理工具最基础层面的目标追求,这一点,OhwYaa知识社区在用心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