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首次实现了战争史上三军能共享,互通的信息系统
是的 可以这么说 首次在实战上实现网络中心战概念
网络中心战最早由美国海军于1997年提出,在阿富汗战争中初步体现出优越性,它是美军未来联合作战的核心。
海军早在1997年就提出网络中心战概念,2001年五角大楼将其提升为信息时代的战争形态,2002年布什政府将网络中心战能力视为军队转型的重点和未来联合作战的核心。鉴于网络中心战在阿富汗战争中初见成效,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进一步检验了这一全新的作战概念。
·美军构建网络化作战结构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强调网络中心战,突出信息的地位和作用,借助灵敏高效的数字化网络结构将信息收集、指挥控制与通信、火力打击三大系统融为一体,缩短了从侦察发现目标、形成作战指令到打击摧毁目标的时间。网络化的作战结构可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增强态势感知能力,加快指挥和决策速度,实现作战协同,增强杀伤力、生存能力和响应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作战效能,缩短战争进程。图1和图2分别显示了美军构建的网络中心战的网络结构原理图和三层网络结构图。
全维的探测网 夺取信息优势是充分发挥网络中心战的首要条件。美军动用了几乎所有高技术探测手段,建立了天、空、海、陆一体化全维探测网。除在外层空间构成庞大的卫星监视网外,空中同时有低空、中空、高空三个层次的各种侦察飞机对伊军阵地进行扫描,地面上也部署了大量传感器。正是借助全维的探测网,美军夺取了不对称的信息优势,并将其转化为不对称的火力优势,随心所欲地实施远程打击,不但使得伊拉克空军无法作战,地面部队也不敢大规模集结,陷于被动境地。
灵活的指控网 在海湾战争中,信息在指控链中需经过数小时或数天的传递后,指挥官才能下达攻击命令,因此美军即使通过侦察发现了机动导弹发射车,也无法及时实施打击。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利用灵活的指控网有效整合了指控系统,大大缩短打击准备时间。通过网络,指挥官可以同时与下属各级部队进行联络,同时指挥分散在各地域的作战部队,形成整体合力。
高效的作战网 目前,美军各军种均有一半以上的装备实现了信息化,这些信息化装备在战场上构成互联、互通的网络环境,不同军种、部署在不同空间的各种武器平台和火力单元相当于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可以及时交换战场信息,指示目标,按照统一的火力计划实施精确打击,更有效地发挥效能。在这次作战中,DDG-75“宙斯盾”驱逐舰为“爱国者”导弹提供预警信息,是平台通过网络化途径实现互通的一个例证。
·伊拉克战争中网络中心战的具体应用
检验联合作战的协同性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借助网络化结构首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陆、海、空和海军陆战队协同作战。开战不久,美军就有效地实施空地协同,空中力量在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对敌军实施打击的同时,对地面部队提供有效的近距离支援。
增强单向透明度和态势感知能力 自开战以来,美军运用最先进、最强大的网络技术,获取透明持续的战场态势图。美军联合作战中心位于卡塔尔,是指挥对伊作战的神经中枢。各种信息经过近700名情报人员的分析,传送到最高指挥官的显示屏上,6个显示屏上的战场信息几分钟就更新一次。通过显示屏可观察战场情况,如运动中的伊拉克坦克、部署在巴格达的突击队以及处于飞行段的“战斧”巡航导弹。
实现战场实时化 海湾战争中,美军空袭从发现到攻击目标需要3天,若临时发现目标时很难及时调整空袭计划。在科索沃战争中,这一时间缩短到2h,使得相当一部分空袭任务可以在飞机升空后重新调整。阿富汗战争时这一时间进一步缩短到19min,攻击的实时性大大提高。而在这次战争中,这一时间控制在1Omin内。高速数字化网络系统使美军能对战场瞬息变化作出更快、更灵敏的反应,及时高效地指挥、控制与协调各军兵种的行动,大大提高了临时改变作战计划时的快速反应能力。
尝试基于效果的作战和快速决定性作战 与海湾战争不同,此次伊拉克战争美军提出用信息化武器装备打信息化战争,不仅要求确保胜利,而且要求实现快速决定性作战。为此,美军依靠网络化作战结构,追求基于效果的作战,对目标打击更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美军直取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萨达姆和其他高官以及主要捍卫者,“斩首行动”由始至终贯穿整个战争;二是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美军没有像传统的城市战那样首先夺取和占领市郊,然后步步为营,层层推进,而是首先夺取市内的战略要地。
快速打击时间敏感目标 当战场上出现时间敏感目标时,美军在沙特空军基地的联合空中作战中心内的时间敏感瞄准小组只用几分钟时间就可准确识别目标,决定最佳攻击行动。3月20日,伊拉克两辆机动导弹发射车刚向科威特境内发射“阿巴比尔”-100导弹,即被美国空中侦察机发现,在距发射地点40km的一个美空军基地立即临时调整了几架待飞飞机的作战任务,飞机起飞后投掷炸弹将导弹发射车炸毁。
首次检验数字化师 美国在海湾战争后提出了“以数字化网络为中心的战争”概念,并于上世纪末率先提出了“数字化战场和数字化部队”的构想。2001年,第4机步师成为世界上第一支数字化师,它可以共享位置和目标信息,具有独一无二的战场接入战术因特网的能力,但尚未经过实战检验。4月13日,美军第4机步师先头部队到达提克里特,接受实战检验。
·伊拉克战争中网络中心战的部分装备
“21世纪旅及旅以下作战指挥控制系统”(FBCB2) 该系统的基本组件包括计算机硬/软件、GPS接收机和通信接口,主要功能是向指挥官、小分队和单兵显示敌我位置、收发作战命令和后勤数据、提高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进行目标识别等。FBCB2可提供电子邮件服务,与陆军的高层战术通信系统相连接,允许作战人员向战地指挥官发送大量消息和数字化侦察报告。
战术互联网 战术互联网由陆军3个主要的战术通信系统,即机载无线电系统、增强型定位报告系统和移动用户设备互联而成,包括无线电、通信卫星、移动电话、光缆和交换设施。战术互联网能够实现战术级用户间的无缝连接,提供语音、数据、图像和实时视频传输,支持文电、网络管理和安全以及电子邮件业务,可快速、准确地将战地情报和指示传递给每个作战单元。
“全球指挥与控制系统”(GCCS -J) 为支持对伊作战,美军战前采用了最新版本的GCCS-J6.0全球指挥和控制系统,提高了情报能力,使通用作战图传来的数据可以更好地同步。 GCCS-J联合了所有军兵种的指挥与控制系统,并使无人机、地面和卫星传感器的数据相互关联并传递到图像与情报综合系统,后者能够帮助指挥官分析作战情报数据、管理和生成目标数据以及规划任务。
“可部署的联合指挥与控制系统”(DJCCS) 在这次战争中,美军首次实战使用了DJCCS。该系统是一个计算机信息共享平台,具有召开电视会议、上网和收发邮件功能,可使战场指挥官在运动状态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监控行动进展,随时了解各军兵种作战情况,及时下达作战命令。
“联合火力网”(JFN) JFN是美海军的一个以网络为中心的作战系统,由“战术利用系统”(TES)、“全球指挥与控制系统”(GCCS)和“联合作战图像处理系统”(JSIPS)组成,能够提供实时信息交互、传感器控制、目标产生、任务计划制定以及作战毁伤评估功能,可将识别和攻击目标的时间从数小时减少到10nin,打击时间敏感目标。TES可使战区指挥中心直接从wu1人机或U -2等侦察平台接收目标信息,攻击机的飞行员能从战区指挥中心接收目标指示数据。GCCS为指挥官提供下达目标攻击指令的指挥控制网络。JSIPS进行数据处理。未来,JFN将能更快地把情报数据处理成瞄准数据,用于打击移动目标,最终实现使所有人员都置身于网络中,共享通用作战态势图和请求火力支援。
“战术输入系统”(TIS) TIS已安装在“尼米兹”号航母上,并有望部署到美海军其他航母和主要两栖舰上。该系统可通过陆基和海基机载传感器平台的无线电线路接收数字式图像,包括光电、红外及合成孔径雷达图像。海军情报人员可通过点击界面分析图像,获得重要信息,标记潜在目标。TIS使美海军拥有了完整的、端对端的电子图像,极大地提高在整个战场上搜集、识别和打击目标的能力,减少传感器到射手的时间。
“协同作战能力”(CEC)系统 4月7日,装有CEC系统的美海军“尼米兹”号航母进入指定海域,这是该系统首次实战部署。 CEC系统主要由数据分发系统和协同作战处理器组成,是网络中心战概念比较成熟的一个系统,将使海上防空作战发生革命性变化,它将航母战斗群编队中各平台(包括舰艇和预警机等)所装载的目标探测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武器系统有机联系起来,允许各平台以极短的延时共享编队内各种探测设备获取的所有数据,使作战系统突破单舰的限制,在编队内实现集成。
战术数据信息链 在网络中心战中,战术数据信息链是美军及盟军实现信息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Link-16和Link -11。Link-16可在指挥控制系统与飞机、导弹等武器系统平台之间以及在各作战单元之间传输各种战术数据信息,有效连接信息源、指控中心与武器系统平台,实现战场资源共享。该战术数据信息链采用时分多址技术,具有相对导航和抗干扰能力,以中继方式进行通信,工作频段为960MHz-1215MHz,数据速率为115.2lkbps-238kbps。Link-11在高频/特高频频段工作,数据速率为1.8kbps,可用于实时交换预警信息、空中/地面/水下目标数据、控制指令以及各单元武器状况信息,并具有一定的保密能力,整个网络在网络控制站的管制下组网通信,采用主从式轮询,可进行超视距传输。
·美军发展网络中心战的特点
分析表明,网络中心战概念已逐渐成为美军面向21世纪的新型作战形式。在发展和应用网络中心战概念上,美军表现出以下特点:
建立全维的探测网,夺取制信息权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运用多种探测和通信手段使整个战场透明化,从始至终都以信息为主导。这说明在未来战争中谁能够在探测和通信上占有优势,夺取制信息权,谁就能够取得更大的战场主动权。
注重武器装备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 数字化是网络中心战的基础,预计美国各军种将在2010-2020年间全面实现数字化。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是实现以网络为中心的联合作战的核心,美军将进一步在世界上率先建成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队。
加强网络中心战相关装备研发 此次美军有效实施网络中心战依赖于近年有针对性地研发各种相关装备,如联合火力网、协同作战能力、战术互联网、战术输入系统、全球指挥与控制系统、数据信息链等。
望采纳!!
屏蔽了,周边的手机怎么用
⑶ 美军划分的18种网络攻击手段
“软件漏洞”(威胁指数3.9):通过对方软件已有的漏洞进行攻击,这仍然是目前最常见也最危险的网络攻击手段。
“内部植入威胁”(3.7):一种比较原始但威胁很大的手段,通过向对方基地渗透人员,见机向网络注入恶意病毒或者代码。在对方网络被物理隔绝的情况下,这种方式非常有效。据称,以色列为袭击伊朗核设施,计划派特工潜入伊朗,通过u盘向核设施网络植入病毒。
“逻辑炸弹”(3.7):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触发恶意代码,破坏计算机存储数据或者妨碍计算机正常运行。
“特洛伊木马”(3.7):老牌攻击手段,通过网络植入,远程操纵计算机,偷窃计算机中的文件和数据。
“伪造硬件”(3.6):通过伪造的硬件来发动攻击,目前已不常用。
“盗版软件” (3.6):通过盗版软件发动攻击,目前已不常用。
“隧道攻击” (3.5):通过获取底层系统功能而在安全系统的更低层发动攻击,比如利用计算机防火墙本身的缺陷侵入系统。
“后门程序”(3.5):在编制程序时事先留下可以自由进入系统的通道。
“连续扫描”(3.5):在受感染计算机中植入蠕虫病毒,逐一扫描IP地址,确定主机是否在活动、主机正在使用哪些端口、提供哪些服务,以便制定相应的攻击方案。
“字典式扫描”(3.4):利用目标客户端的缓冲溢出弱点,取得计算机的控制权。
“数字扫描”(3.3):跟踪和刺探网络用户的行踪,以获取密码或者其它数据,主要用于对无线局域网的攻击。
“数据回收”(3.3):搜集废弃的存储介质,还原大量未受保护的数据,获取相应系统的漏洞线索。
“僵尸网络”(3.0):采用各种传播手段,将大量网络主机感染僵尸程序,从而控制大量的网络用户形成一个网络。众多的计算机在不知不觉中如同僵尸群一样被人驱赶和指挥,成为被人利用的一种工具。
“电磁脉冲武器”(3.0):通过将炸药的化学能转化为强大的电磁能并对外辐射,烧毁计算机或者服务器的芯片,进而在物理上对网络实施破坏。不久前韩国军方就曾透露,韩国正在研制电磁脉冲炸弹和高功率微波炸弹,可以摧毁朝鲜核设施和导弹基地的所有电子设备。不过报告对电磁脉冲武器的威胁评估值不算高,只有3.0,属于轻度威胁范围,恐怕主要是因为这种武器目前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近年还很少用于网络战的缘故。
“细菌病毒”(3.0):感染计算机操作系统,通过不断地自我复制使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瘫痪。
“欺骗式攻击”(3.0):指一个人或者程序通过伪造数据成功地伪装成另外一个人或者程序,然后获取非对称性的优势。美军在1995年举行了一次名为“网络勇士”的演习,一名空军中尉用一台普通的电脑和调制解调器;不到几分钟就进入到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的指挥控制系统,并接管了大西洋舰队的指挥权,其中最关键的技术就是伪造数据,欺骗美军指挥系统。
“分布式拒绝服务”(2.9):简称 DDoS,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网络武器,不过其威胁指数只有2.9。最近发生在韩国的网络攻击事件就属于这种攻击。该攻击手段侧重于向受害主机发送大量看似合法的网络包,从而造成网络阻塞或服务器资源耗尽,最终导致拒绝服务。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一旦被实施,攻击网络包就会犹如洪水般涌向受害主机和服务器。
“野兔病毒”(2.8):通过不断自我复制耗尽有限的计算机资源,但并不会感染其他系统。
⑷ 军队中的使用的电话通信和网络通讯,都是用卫星电话转接电话信号和物理上隔离的
你好:
首先,应该都是物理隔离的;
其次,军队的网络与地方的网络基本一样:有电话网、数据网;有地面网、有无线网络、有移动网络、也有卫星网路。
最后,不都是用卫星电话转接电话信号;只有需要的时候,才会使用卫星网络。
另:你可以参考美军的通信网络。全世界的各国家军队的通信网络基本差不多。
希望能帮到你。祝好
⑸ 美国军方为什么突然叫停5G
因为美国军方突然觉得5g不是特别的有用处,所以就叫停了。
⑹ WALN无线网络信号从哪来,它的来历又是什么
Wi-Fi是一种可以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如PDA、手机)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Wi-Fi是一个无线网路通信技术的品牌
,由Wi-Fi联盟(Wi-Fi Alliance)所持有。目的是改善基于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网路产品之间的互通性。现时一般人会把Wi-Fi
及IEEE 802.11混为一谈。甚至把Wi-Fi等同于无线网际网路。
Wi-Fi标志Wi-Fi联盟成立于1999年,当时的名称叫做Wireless Ethernet Compatibility Alliance (WECA)。在2002年10月,
正式改名为Wi-Fi Alliance。
通俗说法:
无线路由器WIFI就是一种无线联网的技术,以前通过网线连接电脑,而现在则是通过无线电波来连网;常见的就是一个无线路
由器,那么在这个无线路由器的电波覆盖的有效范围都可以采用WIFI连接方式进行联网,如果无线路由器连接了一条ADSL线路或者
别的上网线路,则又被称为“热点”。
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无线路由器多为54M速度,再上一个等级就是108M的速度,当然这个速度并不是上互联网的速度,上互联网
的速度主要是取决于WIFI热点的互联网线路。
WIFI由来
蓝牙+wifi 无线设备IEEE 802.11 第一个版本发表于1997年,其中定义了介质访问接入控制层(MAC层)和物理层。物理层定义
了工作在2.4GHz的ISM频段上的两种无线调频方式和一种红外传输的方式,总数据传输速率设计为2Mbit/s。两个设备之间的通信可
以自由直接(ad hoc)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在基站(Base Station,BS)或者访问点(Access Point,AP)的协调下进行。
1999年加上了两个补充版本:802.11a定义了一个在5GHz ISM频段上的数据传输速率可达54Mbit/s的物理层,802.11b定义了一
个在2.4GHz的ISM频段上但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1Mbit/s的物理层。
2.4GHz的ISM频段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使用,因此802.11b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苹果公司把自己开发的802.11标准起名
叫AirPort。
⑺ 伊拉克战争之中 美军怎样运用数据链
摘要:在21世纪的现代化战争中,无论是防御性作战还是进攻性作战,都越来越依赖于不断增长的大容量战术数据。目前各种参与作战的空中、海上和地面平台以及指挥中心都必须通过可*、安全和可互操作的通信链路来实现有效的连接,以交换和共享各种重要的数据,并使指挥官有效地指挥其作战部队,从而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目前,美军及其北约盟军使用多种数据链。本文在简要分析早期开发的主要战术数据链之后,重点分析了北约开发的新型战术数据链,如Link-16(JTIDS/MIDS)和Link-22。
Abstract:
目录:
内容: 1 概述
战术数据链路系统是一种供战区联合作战中各军种共同使用的战术数据信息传输系统。它是军队在作战行动中用于传输各种格式化数字信息的一种手段或途径。在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网络化战争中,指挥与控制中心必须实时地获取、处理、传输和显示来自所有作战单元和武器系统平台的各种信息,使指挥员能随时了解掌握战场态势,迅速做出作战行动决策,以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战术数据链路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以美军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C4ISR系统的构建过程中,普遍将数据链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美军和北约部队现已广泛应用各种战术数据链,构成各军种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的装备体系,并具备了较强的作战保障能力。目前,美军及其北约盟军使用的数据链有Link-4/11/14/16等,可在各级指挥控制系统的显示控制台上显示完整的战场战术态势。
战术数据链的发展总趋势是主要围绕着建立一个实时、保密、抗干扰多功能,以及能使用高频、特高频和极高频等频段的小型化标准战术数据链方向继续开发与不断改进。例如,由于Link-11采用点名呼叫方式传输数据,用户必须排队等候,网络成员之间要传输48位的M序列消息,这非常不适应高速度的现代化高技术战争。为此,北约与英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国正在联合开发一种能克服Link-11缺点的Link-22新数据链。又如,多功能的JTIDS数据分发系统,尽管其2类终端比1类终端体积缩小了很多,重量也减轻了不少,但仍然无法适用于F-16战斗机之类平台。于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挪威等国联合开发一种与JTIDS2类终端类似的小型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MIDS)。总之,美海军认为早期开发的各种数据链不能满足现代战斗管理数据传输的需要,预计2005年,16号链路将完全取代Link-4A/C、Link-14,到2015年将大量装备Link-16的改进型,到2030年Link-16的改进型将完全取代早期研制的各种数据链。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早期开发的主要战术数据链,然后重点介绍美国开发的新型战术数据链,如Link-16(JTIDS/MIDS)和Link-22。
2 早期开发的主要战术数据链
2.1 Link-11(TADIL-A/B)
Link-11是一条用于交换战术数据的数据链,采用网络通信技术和标准消息格式。Link-11有Link-11A和B两种类型。Link-11A是一种网状的半双工数据链,采用常规链路波形(CLEW)进行数据交换。它使用差分QPSK调制技术,数据传输速率为2400bps。Link-11 B是一种专用的点到点全双工数字数据链,采用单音链路波形(SLEW)。这种数据链采用串行传输帧特性和标准的消息格式,数据在一个全自动、相位连续、全双工和频移调制的数据链上进行交换,数据链的标准速率为1200bps。
2.2 Link-4(TADIL-C)
Link-4是一种非保密的网状数据链路。在UHF频段,它采用FSK调制,数据传输速率为5000bps或10000bps。Link-4A和Link-4C是两种独立的链路:
· Link-4A是一种半双工或全双工飞机控制链路、供所有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使用。它采用“V”和“R”序列消息,支持自动舰上降落系统、空中交通管制、空中拦截控制、地面控制轰炸系统和航空母舰上的飞机惯性导航系统。为了连接各种装置和交换目标信息,Link-4A采用了单频时分多址技术。
· Link-4C是一种机对机数据链,是对Link-4A的补充,但这两种链路互相之间不能进行通信联络。Link-4C使用“F”序列消息,具有部分抗干扰能力。它是专门为F-14研制的,F-14不能同时使用Link-4A和Link-4C进行通信。
2.3 Link-14
Link-14是一种网状的单工数据链。在HF频段,采用SSB话音信道;在UHF频段,以单向电传通播方式工作,数据传输速率为75bps和150bps,传输数据时的字长为5、6、7、8比特。它用于没有海军战术数据系统的舰艇接收监视情报信息,具有可加密能力,但无抗干扰能力。
Link-11A/B、Link-4和Link-14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如表1所示。
3 新型战术数据链
3.1 Link-16 (TADIL)
Link-16是一种高速视距UHF数据链,目前英国和美国正在研究超视距Link-16。Link-16包括传输设备、通信协议和报文标准三大要素,是信息源、C2中心以及飞机、导弹等平台之间实现有效连接的关键设施,是加强C4ISR综合一体化系统的重要手段。Link-16主要由“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JTIDS/MIDS)终端设备、指挥与控制处理器和战术数据管理(TADS)系统组成。它可通过“层叠网”在预先分配的时隙内实时发送、接收战术数据。其特性有:支持各种环境;大量用户;JTIDS跳频抗干扰能力;具有多个“层叠网”的JTIDS单一网络;通过许多机载中继设备来扩大连通性范围。
目前,Link-16使用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终端和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MIDS)终端,因此,它可在C2系统与飞机、导弹等武器系统平台之间,以及在各作战单元之间传输作战所需要的各种战术数据信息,实现信息源、指挥控制中心与武器平台之间的有效连接,以达到战场资源共享的目的。它主要用于战场情报监视、电子战、任务管理、武器协调、空中交通管制、相关导航以及话音加密等。下面将分别介绍JTIDS和MIDS两个终端设备的应用情况。
3.1.1 JTIDS
JTIDS是美国研制的供三军联合使用的一种通信、导航和识别多功能综合系统,能提供高保密、抗干扰、大容量数据和话音通信及相对导航等服务。它采用MSK调制、TDMA协议、跳频、直接序列扩频和跳时等许多先进技术,再加上发射加密、消息加密和信道编码,使系统构成一个无节点的、多联系路径的、具有高保密和抗干扰能力的战术网。当采用7位网络识别码时,它能支持128个网,但实际上最多使用15~20个网络。网内成员可多达上百甚至上千个,覆盖480´960km区域。每个成员利用一个或多个所分配到的时隙依次发送信息,通过机载平台中继在水面舰船之间可实现超视距数据传输。直接序列扩频带宽为3.5MHz,跳频频率数为51个,频率间隔3MHz,数据传输速率为28.8bps、57.6kbps、119kbps或238kbps。
JTIDS具有以下两大功能:
⑴通信:直接连接Link-4的抗干扰双向数字数据;抗干扰数字话;抗干扰的DTDMA数字数据;直接连接Link-11的抗干扰数字数据;连接TADIL-B的抗干扰数字数据;精确时间同步;同时加入多个网络。
--------------------------------------------------------------------------------
本文由 [yangchwei] 发表,[yangchwei] 与〖中国国防科技论坛〗依《论坛守则》享有相关权利;
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征得 [yangchwei] 与〖中国国防科技论坛〗的同意;
发贴者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论坛的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
2006-2-20 20:58:00 yangchwei
等级:注册用户
文章:13
积分:15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2月20日第 2 楼
--------------------------------------------------------------------------------
⑵导航:常规塔康;精确测距和相对导航;空对空测距和测位;测向(D/F);敌我识别;Mark XSIF应答器能力;Mark XII 模式4;其他工作方式(模块化)。
JTIDS系统传送四类信息:
⑴“0”类数字信息:这类信息是非编码自由电文,未采用纠错编码;
⑵“1”类数字信息:这是一种固定格式的数字信息,采用了纠错编码,适合于格式化信息变换,为JTIDS系统常用格式;
⑶“2”类数字信息(RTT):这类信息用于往返校时(RTT),即用于有源时间同步;
⑷“3”类数字信息:这类信息是采用纠错编码自由电文,除采用纠错编码外,其余和“0”类相同。
JTIDS的基本时分单位为时隙,如图1所示。每个时隙分为三段,即同步段、数据段和保护段。同步段为0.52ms,数据段为2.83ms,保护段为4.4585ms。同步段又分为粗同步和精同步两部分,粗同步为416ms,精同步为104ms。
TDMA时隙排成12.8分钟的时元,每个时元包含64个时帧,每个时帧为12s,共有1536个时隙,每个时隙为7.8125ms,每秒有128个时隙。用户在一个时帧或时元内分配到一组时隙,将消息发送到网内的其他成员。TDMA信号结构(即JTIDS的常规信号格式)如图2所示。
信号的基本单位是字符,TDMA结构有两种类型:单脉冲字符和双脉冲字符。单脉冲字符长度为13ms,它由6.4ms的脉冲和6.6ms的间隔组成;双脉冲字符的长度为26ms,它由两个脉冲组成。这两个脉冲载有相同的5比特信息,但是,每个脉冲的发射频率和基码序列各不相同。当采用单脉冲格式跳频时,跳频速率为38461.5次/秒;当采用双脉冲格式跳频时,跳频速率为76923次/秒。
表1 Link-11A/B、Link-4A和Link-14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通信参数
Link-11A
Link-11B
Link-4A
Link 14
功 能
传输战斗信息(在装备海军战术数据系统的舰船和飞机之间形成通信网)
连接执行军事任务的战术和飞机控制单元,传输话音和数字信号
传输飞机控制信息和目标信息(向截击机提供引导和控制信息)
在装有指挥控制计算机和无指挥控制计算机的舰艇之间传输战术态势数据
发 射 场
地-地、地-空、空-空、空-舰
地-地、地-空
地-空、空-空
舰-舰、舰-空
传输信息
跟踪信息、指挥控制信息、管理数据以及状态信息
指挥信息、目标信息、咨询信息及战斗状态信息
战术态势信息
信息形式
M序列
V和R序列
频率范围
UHF(225~399.975MHz)
HF(2~30MHz)
UHF(225~399.975MHz)
UHF(225~399.975MHz)
用 户
空军、海军战术数据系统
空、海、陆军战术数据系统
空军、海军战术数据系统
海军、空军战术数据系统
结 构
星网:离散配置发射,连接全部接收机
点-点离散接收/发射
点-点离散接收/发射
点-点离散接收/发射
工作方式
半双工,TDMA
全双工
信息传输采用半双工,单频率上用TDMA,联机性能监控用全双工
单向电传通播方式
额定用户
不同的终端额定用户数不同
一个指挥控制中心对4个备用站
传输速率
标准:2400/1200bps
实际用2240/1364bps
1200bps, 2400bps及更高标准速率
信息传输用5kbps
联机性能监控用10kbps
37.5,75,100,150bps
保密设备
有
有
有
有
调制样式
QPSK
对1200bps用FSK
对2400bps用QPSK
FSK
1kHz调幅音再经音频多变换
码 型
(30,24)汉明码
国际标准电传码
2006-2-20 20:59:00 yangchwei
等级:注册用户
文章:13
积分:15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2月20日第 3 楼
--------------------------------------------------------------------------------
此外,JTIDS还有两种特殊的信号格式,即Packed-2和Packed-4。如图3所示。它们都使用双脉冲信号格式,但双脉冲彼此的载频不同,所载信息也不一样。这种信号格式成了重复周期为13ms的单脉冲。由图3可知,Packed-4的数据段扩展了2.418ms,保护段只剩下2.04ms,由此可见,数据速率提高了。这样,Packed-2格式的数据速率提高到119.04kb/s,而Packed-4格式的数据速率提高到238.08kb/s(未计题头,也未算纠错编码)。Packed-4格式是JTIDS的TDMA最大的可能数据传输速率。
3.1.2 MIDS
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MIDS)是美、英、法、德和西班牙等国联合研制的,已于2002年在美国空军取得了初始运行能力。2002年1月15日,美空军已在F-15C战斗机上完成了该系统的部署。MIDS实质上是JTIDS的缩型,但同样具有战术数据链能力,计划部署在2003年服役的48架F/A-18C/D/E/F舰载机上。
MIDS是一个小体积终端(LVT),其功能与JTIDS2类终端相同,而体积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一,重量仅为后者的一半。因此,它适于装备空中的平台有F-15、F-16、F/A-18、AMX、“飓风”、“幻影”2000、“旋风”、“台风”欧洲战斗机。MIDS小体积终端还装备法国海军的“戴高乐”航空母舰、德国海军F124护卫舰、意大利的“加里瓦”航空母舰和护卫舰、四个欧洲国家的地面指挥控制系统以及供法国、美国及其他国家陆军使用。
MIDS可在L波段内提供安全的、数字的、抗干扰的实时话音/数据通信,并通过自动中继技术实现超视距通信。通信范围为555.9千米(300海里),最大可中继距离达2223.6千米(1200海里)。MIDS系统除了能提供增强的态势感知外,还能够提供极强的敌我识别能力。
MIDS采用先进的电子战保护技术,如快速跳频扩谱调制,有效的误差检测和纠错码,格式化的信息目录以及话音与文本的加密传输。MIDS也综合运用了超高速集成电路(VHSIC)和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技术,从而使之能够提供与JTIDS相同的操作功能。每个MIDS终端能够实现高达238kbs的发送或接收速率。其未来发展主要是提高系统的有效性,包括将数据传输速率从238kbs提高到1.1Mbs,以及提高飞行员需要看的目标自动排序能力。
3.2 Link-22
近年来,北约开发了一种新型数据链,被称为Link-22,它是一种抗电子对抗的超视距战术通信系统,在HF(3~30MHz)或UHF(225~400MHz)频段采用定频或跳频技术。典型的单个高频网络支持1.2~3.6kbs数据率,单个特高频网络提供2.4~10kbs数据率。在高频频段,系统最大无缝隙覆盖555.9千米(300海里),中继协议可延长这个距离。在结构上,采用时分多址或动态时分多址,提供更高的灵活性并减少网管附加操作。起初Link-22是作为北约改进型Link-11开发的,在某种程度上,Link-22是Link-16和Link-11的混合链路,尽管Link-22运转需要北约改进型Link-11的通信设备,但它还是尽可能地使用现有的无线电设备。
Link-22可以使4个网同时工作,组成超级网络,使任一参与者在任何网络都能与任何其它参与者通信。估计在2002年到2006年间具体实施。它从下列三方面进行了改进:
⑴ 采用当前HF数据通信应用中最常用的一类单音调制解调器来代替Link-11中使用的并行音调调制解调器。这两种调制解调器的带宽额定值相同, 都为3kHz;
⑵ Link-22使用TDMA网络协议,而不是使用Link-11所采用的询问-应答协议。根据TDMA协议,每个网络成员都分配若干个TDMA格式的112.5ms时隙;
⑶ Link-22可以传送72位F序列消息,类似于Link-16传送的70位J序列消息(Link-11采用的是48位M序列消息)。
在给定的时间内,Link-22系统网络控制器能够确定网络中将要使用检错与纠错(EDAC)和波形格式的6种不同组合形式中的任何一种组合形式。根据所选的组合形式,网络在一个时隙内,工作速率最低可传输2种F序列消息,最高可传输6种F序列消息。通过利用由正交调幅所提供的较高调制比特率,网络的工作速率可以将最快的F序列消息速率从每时隙6种增大到16种。当前Link-22的信号格式如下:
3.2.1 当前格式
表2列出了当前Link-22系统中所使用的6种RS编码和波形的组合方式。RS码的符号为GF(28)个元素。因此,每个码符号为一个8位的数值,任何码字的最大长度为255个码符号。正如表2中所给出的一样,所有码都远比255个码符短,因此,具有非常良好的错误标号特性。
图4给出了当前三种波形WF-1,WF-2和WF-3的详细时隙结构。在每一时隙内使用了2种调制符号:数据符号(D)和检测符号(P)。数据符号(D)传输数据,检测符号(P)是接收调制解调器用来检测信道的多径结构,并据此调整其均衡器的抽头(接收调制解调器可预先知道它的值)。
图5示出的截面可以识别出数据符号和检测符号,而且还给出了精确数字(240个数据符号,30个检测符号)。根据波形可知,数据符号为4PSK或8PSK,然而检测符号始终为4PSK。在所有情况下,键控速率为每秒2400个符号。
表2 当前的EDAC和波形组合形式
每时隙的F序列消息编号(#)
RS编码速率
波形
2
(36, 21)
WF-2
3
(36, 30)
WF-2
3
(48, 39)
WF-1
4
(48, 39)
WF-1
5
(72, 48)
WF-3
6
(72, 57)
WF-3
利用表1和图4,并作一些运算,可观察到每个RS编码信息符号(字节)数比传输F序列消息指定的数目大3个。在每个时隙内,这额外的3个“报头字节”可用来满足网络管理的需要。
3.2.2 高速率格式
增大F序列消息流通量的任何一种技术都必须保留当前系统的某些特点,尤其是:
⑴ 时隙的时间必须保持为TDMA协议要求的112.5ms;
⑵ 每个时隙必须提供3个额外的编码“报头字节”;
⑶在给定时间内,传输F序列消息集(加上报头字节)时,未检错误概率必须很小。
表3列出了高速率Link-22格式的RS码和波形的10种组合形式。虽然这些码比当前使用的码长,但是它们仍然比最大长度255短得多,因此,也具有非常良好的错误标号特性。
表3 高速率EDAC和波形的组合方式
每时隙的F序列消息编号(#)
RS编码速率
波形
7
(90, 66)
WF-4
8
(90, 75)
WF-4
9
(120, 84)
WF-5
10
(120, 93)
WF-5
11
(120, 102)
WF-5
12
(150, 111)
WF-6
13
(150, 120)
WF-6
14
(150, 129)
WF-6
15
(180, 138)
WF-7
16
(180, 147)
WF-7
图5给出了4种附加高速率波形WF-4~WF-7的详细时隙结构。每种情况中的数据调制符号类型为8PSK或M元QAM(如图5所示)。与当前使用的波形的情况一样,调制符号键控速率为每秒2400符号。任何时隙的数据符号都夹在两个检测序列之间,这两个检测序列分别终止当前时隙和前一个时隙。取自这两个序列的多径结构相结合,就能提高数据符号均衡器的性能。
图6所示分别为16、32和64元QAM的QAM信令结构。
⑻ 美军的C4ISR系统是什么
C4代表指挥,控制,通讯,计算机,四个字的英文开头字母均为“C,”所以称“C4。”“I”代表情报;“S”代表电子监听;“R”代表侦察。C4ISR是军事术语,意为自动化指挥系统。它是现代军事指挥系统中,7个子系统的英语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缩写,即指挥Command、控制Control、通信 Communication、计算机computer、情报Intelligence、监视Surveillance、侦察Reconnaissance。C4ISR,就是美国人开发的一个通讯联络系统。
C4ISR是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及监视与侦察的英文单词的缩写。C4ISR系统是现代军队的神经中枢,是兵力的倍增器。美国战略C4ISR系统是美国军事指挥当局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以及战略部队的指挥员对其所属部队实施指挥控制、进行管理时所用的设备、器材、程序的总称,是美国整个军事C4ISR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战略C4ISR系统的“大脑”
指挥中心是战略C4ISR系统的“大脑”。它主要包括国家军事指挥中心、备用国家军事指挥中心和国家空中作战中心三处。在指挥中心,美国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利用指挥链逐级向第一线作战部队下达命令,最快只需3~6分钟;若越级向核部队下达命令,最快只需要1~3分钟;只需40秒钟便可实现与主要司令部的电话会议。指挥中心是美国军事当局分析判断局势,定下决心,下达命令的中心,是C4ISR系统的核心。 国家军事指挥中心始建于1962年,设在五角大楼内。该中心负责平时至三级战备的指挥,分设四个室,分别是参谋长联席会议室、通信室、当前态势显示室以及电子计算机和屏幕投影显示设备技术室。该中心有3台“霍尼韦尔”6000系列大型计算机作为主机,用于处理各种军事数据。有6个2.4米×3米的大屏幕显示器,用于在紧急会议室显示敌我力量及其他情报。它拥有先进的通信联络设备如参谋长联席会议警报网、自动电话会议系统、紧急文电传输系统等终端设备。该中心存有8份进行全面战争的计划和60份在各种危机情况下行动的计划。
备用国家军事指挥中心始建于1967年,位于华盛顿以北约110千米的马里兰州里奇堡地下,工程设施加固,生存能力较强。它与国家军事指挥中心相连,设有军事指挥的重要数据库。当美军进入二级战备时便接替指挥任务。
国家空中作战中心,设在阿拉斯加州的奥弗特空军基地,原名国家紧急空中指挥所,在核战争中承担对战略部队的指挥与控制职责。1993年易名为国家空中作战中心,其职责也不再限于核战。该作战中心为4架E-4B型飞机,称作“尼普卡”,停驻在格里索姆空军基地,由奥弗特空军基地的指挥控制中心控制。国家空中作战中心平时不参与指挥,只了解情况。当美军处于临战状态时,它便升空待命。一旦国家指挥当局登上“尼普卡”,该中心便成为主要的指挥作战中心。因它能在空中机动,是美国战略C4ISR系统中生存能力最强的一部分。它配有大量的先进的电子设备,能同卫星、导弹潜艇、导弹发射中心、国家军事指挥中心、备用国家军事指挥中心等进行通信。
2.战略C4ISR系统的“神经”
通信系统把各指挥中心、预警系统、作战部队以及情报部门等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在美国战略C4ISR系统中,有通用和专用的40多个通信系统,这些通信系统构成纵横交错的网络,就象人体内的神经一样,将大脑的各种指令传给肢体,同时又将反馈信息有效地传给大脑。
美国战略C4ISR系统中主要的通用通信系统有国防通信系统、国防卫星通信系统、最低限度紧急通信网等。其中国防通信系统建于60年代初,由国防通信局负责管理和技术保障,三军负责维修。它主要保障美国总统同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情报机关、战略部队的通信联络,保障国防部长与各联合司令部、特种司令部的通信联络,为战略防御提供情报。其中的北方弹道导弹预警系统建立最早,由3个大型雷达站组成,可提供15分钟的预警时间。但该系统对付低空目标和多目标的能力较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军于70年代起对其进行改进。改进后其功能大大提高,如图勒站的作用距离从原来的4800千米增到5200千米,扫描范围扩展到240°。
潜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由预警卫星和陆基预警雷达网承担。前者发现来袭目标,后者进一步跟踪、识别和获取精确数据。此外,空间监视系统和海洋监视卫星对系统提供支援。潜射弹道导弹预警雷达网,由潜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和大型固态相控阵预警雷达组成。其中,前者可对从大西洋和太平洋发射的潜射弹道导弹提供约6分钟的预警时间,后者作用距离500千米,探测高度4.5万米。
预警卫星系统由于具有监视区域大、不易受干扰、生存能力强和提供的预警时间长等优点,现已成为美国战略预警系统中最重要的预警手段。美国的预警卫星系统是3星组网,导弹发射后几秒钟,该系统就能探测到,并在3~4分钟的时间内将信息传到北美航空航天司令部。它在对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进行预警时,可分别提供25分钟和15分钟的预警时间。
3.战略C4ISR系统的前景
美国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建成了体积庞大、自动化程度高的战略C4ISR系统,为实现其霸权主义政策和军事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要看到事物的另一方面,C4ISR系统并非十全十美。一是它易受攻击,生存能力弱。由于精确打击技术、反卫星技术和“黑客”技术的发展,在先进作战理论的牵引下,C4ISR系统将是兵家打击的重点目标。二是它的互通性能差。由于美国各军兵种长期以来各自为政,并且受战略武器的特性所限,使美军战略、战术与盟军的C4ISR系统之间相互沟通有一定的困难。目前美军针对系统的弱点,加快改革的步伐。美军以“勇士C4I”计划为蓝本,在近期内对各军种C4ISR的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实现最大程度的互通,远期目标则是建立一个多级保密的全球无缝信息网。美军1996年开通了“全球指挥与控制系统”,取代服役多年的“世界军事指挥与控制系统”,新系统大大提高了数据兼容能力,为全军提供了通用的操作环境,为实现“勇士C4I”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下世纪初,天基红外探测系统、海军协同作战系统、新型无人飞机等信息系统将进入现役。其中全球广播系统是由卫星、光纤及无线电话网络组成的大型全球信息系统,该系统将联通各军种C4ISR系统,为各联合司令部提供近实时战场图像,可将目前通信系统的容量提高500倍以上。海湾战争中需数小时才能完成的情报信息搜索、处理、传递功能,该系统将只需数秒即可完成。美国国防部称,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一体化C4ISR的系统,能使美军具备近实时发现、跟踪、定位和攻击地球表面任何目标的能力,在正确的时间、地点精确地使用兵力,并提高国防管理的效益和效率。
⑼ 美军进攻性网络空间作战力度加大的意义何在
美网络司令部司令:曾对俄罗斯发起“进攻性”网络活动
当地时间6月1日,美国网络司令部司令兼国家安全局局长保罗·中曾根表示,美国曾对俄罗斯发起过进攻性”的网络活动。
当地时间6月1日,美国网络司令部司令兼国家安全局局长保罗·中曾根表示,美国曾对俄罗斯发起过“进攻性”的网络活动。
中曾根表示,美方针对俄方的网络活动是全方位的,“进攻性”与“防御性”同时存在。中曾根同时表示,这些活动是合法的。这是首次美国官员公开表示对俄罗斯进行“进攻性”网络活动。
有舆论认为中曾根透露的“进攻性”网络活动与美方此前的表态不符。美国此前曾声称,在俄乌冲突中美方将避免扩大战事,避免与俄方正面冲突。(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作者: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