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防雷接地规范 防雷接地必读
根据建设部建标标〔2000〕43号语文,关于同意编制《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的函,并由四川省建设厅(原建委)负责组织成立了规范编制组,规范编制组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之后,制订了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8章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雷电防护分区;4.雷电防护分级;5.防雷设计;6.防雷施工;7.施工质量验收;8.维护与管理。
本规范主要对微生物电子信息系统综合防雷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与管理作出规定和要求。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四川省建设厅负责具体管理,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四川中光高技术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具体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四川省建设厅(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36号,邮政编码:640041)。
1总则
1.0.1为防止和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千万的危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和管理。
本规范不适用于易燃、易爆危险环境和场所的电子信息系统防雷。
1.0.3在进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特点,将外部防雷措施和内部防雷措施协调统一,按工程整体要求,进行全面规划,做到安全可行、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当需要时,可在设计前对现场雷电电磁环境进行评估。
1.0.5电子信息系统应采用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护(图1.0.5)。
1.0.6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应根据环境因素、雷电活动规律、设备所在雷电防护区和系统对雷电电磁脉冲的抗扰度、雷电事故受损程度以及系统设备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1.0.7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电子信息系统electronicinformationsystem
由计算机、有/线通信设备、处理设备、控制设备及其相差的配套设备、设施(含网络)等的电子设备构成的,按照一定应用目的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
2.0.2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EMC)
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环境中的其他设备和系统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2.0.3电磁屏蔽electromagneticshielding
用导电材料减少交变电磁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屏蔽。
2.0.4防雷装置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LPS)
外部和内部雷电防护装置的统称。
2.0.5外部防雷装置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主要用以防直击雷的防护装置。
2.0.6内部防雷装置
由等电位连接系统、共用接地系统、屏蔽系统、合理布线系统、浪涌保护器等组成,主要用于减小和防止雷电流在需防空间内所产生的电磁效应。
2.0.7共用接地系统commonearthingsystem
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等电位连接带、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及接地装置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系统。
2.0.8等电位连接equipotentialbonding(EB)
设备和装置外露可导电部分的电位基本相等的电气连接。
2.0.9等电位连接带equipotentialbondingbar(EBB)
将金属装置、外来导电物、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及其他电缆连于其上以能与防雷装置做等电位连接的金属带。
2.0.10自然接地体naturalearthingelectrode
具有兼作接地的但不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置的与大地有良好接触的各种金属构件、金属井管、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埋地金属管道和设施等的统称。
2.0.11接地端子earthingterminal
将保护己二酸,包括等电位连接导体和工作接地的导体(如果有的话)与接地装置连接的端子或接地排。
2.0.12总等电位连接端子板(MEB)
将多个接地端子连接在一起的金属板。
2.0.13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板(FEB)
建筑物内,楼层设置的接地端子板,供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作等电位连接用。2.0.14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LEB)
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内,作局部等电位连接的接地端子板。
2.0.15等电位连接网络bondingnetwork(BN)
由一个系统的诸外露导电部分作等电位连接的导体所组成的网络。
2.0.16浪涌保护器surgeprotectivedevice(SPD)
至少应包含一个非线性电压限制元件,用于限制暂态过电压和分流浪涌电流的装置。按照浪涌保护器在电子信息系统的功能,可分为电源浪涌保护器、天馈浪涌保护器和信号浪涌保护器。
2.0.17电压开关型浪涌保护器voltageswitchingtypeSPD
采用放电间隙、气体放电管、晶闸管和三端双向可控硅元件构成的浪涌保护器。通常称为开关型浪涌保护器。
2.0.18电压限制型浪涌保护器voltagelimitingtypeSPD
采用压敏电阻器和抑制二极管组成的浪涌保护器。通常称为限压型浪涌保护器。
2.0.19雷电防护区lightningprotectionzone(LPZ)
需要规定和控制雷电电磁环境的区域。
2.0.20综合防雷系统
建筑物采用外部和内部防雷措施构成的防雷系统。
2.0.21雷电电磁脉冲(LEMP)
作为干扰源的雷电流及雷电电磁场产生的电磁场效应。
3雷电防护分区
3.1地区雷暴日等级划分
3.1.1地区雷暴日等级应根据年平均雷暴日数划分。
3.1.2地区雷暴日等级宜划分为少雷区、多雷区、高雷区,并符合下列规定:
1少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在20天及以下的地区;
2多雷区:年平均雷暴日20大于天,不超过40天的地区;
3高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40天,不超过60天的地区;
4强雷区:年平均雷暴日超过60天以上的地区。
3.1.3地区雷暴日数按国家公布的当地年平均雷暴日数为准,见附录D。
3.2雷电防护区划分
3.2.1雷电防护区的划分是将需要保护的控制雷电电磁脉冲环境的建筑物,从外部到内部划分为不同的雷电防护区(LPZ)。
3.2.2雷电防护区应划分为:直击雷非防护区、直击雷防护区、第一防护区、第二防护区、后续防护区(图3.2.2),并符合下列规定:
1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属完全暴露的不设防区。
4直击雷防护区(LPZ0B):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很少遭受直接雷击,属充分暴露的直击雷防护区。
5第一防护区(LPZ1):由于建筑物的屏蔽措施,流经各类导体的雷电流比直击雷防护区(LPZ0B)减小,电磁场得到了初步的衰减,各类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
6第二防护区(LPZ2):进一步减小所导引的雷电流或电磁场而引入的后续防护区。7后续防护区(LPZn):需要进一步减小雷电电磁脉冲,以保护第三度水平高的设备的后续防护区。
4雷电防护分级
4.1一般规定
4.1.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等级应按防雷装置的拦截效率划分为A、B、C、D四级。
4.1.2雷电防护等级应按下列文法之一划分:
1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所处环境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2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使用性质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4.1.3对于特殊重要的建筑物,宜采用4.1.2条规定的两种文法进行雷电防护分级,并按其中较高防护等级确定。
4.2按雷击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4.2.1按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1和建筑物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N2确定N(次/年)值,N=N1+N2(计算文法见附录A)。
4.2.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系统设备,因直击雷和雷电电磁脉冲损坏可接受的年平均最大雷击次数NC可按下式计算:NC=5.8×10-1.5/C(次/年)。计算文法见附录A。
4.2.3将N和NC进行比较,确定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是否需要安装雷电防护装置:1当N
2当N>NC时,应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4.2.4按防护装置拦截效率E的计算公式E=1-NC/N确定其雷电防护等级:
1当E>0.98时定为A级
2当0.90
3当0.80
4当E≤0.80时定为D级
4.3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使用性质确定雷电防护分级
4.3.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宜按表4.3.1选择雷电防护等级。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建筑物防雷接地规范,请大家仔细阅读。感谢您土巴兔装修网的关注。
❷ 防雷接地的标准规范
一、防雷接地国家标准
GB 50343-2012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二、 相关标准具体要求
本工程为监控系统雷电防护,包含立杆直击雷防护和监控系统电源系统防护。
人工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宜为2.5m。其间距以及人工水平接地体的长度宜为5m,当受地方限制时可适当减小。
人工接地体在土壤中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m,并宜敷设在当地冻土层以下,其距墙或基础不宜小于1m,接地体宜远离由于烧窑、烟道等高温影响使土壤电阻率升高的地方。
直击雷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电源及信号电涌保护器接地电阻不大于4Ω。
直击雷专设接地装置与电涌保护器接地分开,避免地电位反击,接地体在地下间距宜为3m。
本工程接地系统分为直击雷接地及电涌保护器接地,采用Φ20×1500镀铜钢棒两支串接作为一组垂直接地体,直击雷接地采用3组垂直接地体,电涌保护器接地采用3组垂直接地体,接地体间距宜为5m,地方受限时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3m,水平接地体采用95mm2镀铜钢绞线。
直击雷接地与电涌保护器接地应尽量远离不同类型接地引入点间距不小于3m。接地装置连接方式为焊接并做好防腐处理。监控系统接地引入线采用BVR16mm2多股铜芯线从立杆内部引入,在防水盒内设置接地排或接地端子,各系统接地就近接入该接地排。
❸ 雷雨季企业网络设备如何防雷
谈到网络安全,更多的时候我们会注意力聚焦到网络防病毒、防黑客攻击上来,而雷击对网络设备的安全威胁,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10年以后,恶劣天气越来越多,气候反常。在经历了干旱、高温,台风、强对流等恶劣天气后,暴雨气候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全面进入雷雨季节频繁的夏季。每到雷雨多发季节,网络设备遭受到雷击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企业办公网络防了在保障网络安全的措施外,还需要防范来自大自然的袭击雷击,进而保障网络高效、安全的运行。 防雷的话题虽然是年年讲,但是对于业务繁忙的用户来说,还是需要不断提醒与帮助。国内新型网络设备厂商飞鱼星科技,早早就开始了对渠道及技术层的防雷工作部署。在夏季雷雨季节高发之前,我们特别总结了一线工程师的经验,再一次借助媒体朋友们的帮助,向广大企业和网吧用户呼吁,防雷很重要 一、加强防雷意识,防范于未然 1、雷击产生因素分析 由于网络设备大部分是精密的电子设备,这些电子设备抗电流、抗电压或抗电磁脉冲的能力十分有限,而且网络设备大部分都需要持续不断地工作,这样的话许多重要的网络设备都必须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这么一来只要雷雨天气来临,网络设备就可能会遭受到雷电的袭击。倘若雷电发生在离网网络设备不远的位置时,那么由雷电产生的强电流,可能会通过各种导体,入侵到网系统中。如果网络设备没有采取完善的防雷措施,那么这些设备将无法抵挡高达几万伏的强电压或者几万安培的强电流,轻则导致网络设备发生错误操作、数据丢失或者出现死机现象,严重的话能烧毁计算机或其他网络设备,甚至还能对网管理维护工作人员的生命造成威胁。即使某些网络设备没有被强大的雷击电流或电压损坏,但只要它们遭受过雷电袭击之后,它们内部的某些电器性能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样的话就容易影响到网整体性能的稳定性。 2、全面防护,加强防雷意识 雷电虽然破坏性强,但并不是不能预防。雷击主要途径有高大建筑物、电源线、天线和长距离传输信号的信号线。只要我们牢固树立防雷击意识,正确安装防雷设备,保证防雷设施的安全有效,切断雷击入侵内的途径,就能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雷击的破坏。 第一,做好建筑物本身的防雷击 高大的机房或办公楼,其本身的防雷性能直接影响到室内网络设备的防雷。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时就要把建筑物本身防雷击设施安装好,并做好接地。在每年雷雨季节即将来临之际,要认真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对建筑物的避雷针、接地线进行检修和维护,检验防雷设施是否老化、失效,是否受到人为破坏或损伤。一旦发现防雷设施不能正常工作的话,应该及时更换安装新的设备,以杜绝雷击隐患。 第二,规范安装网络设备 在组建网的初时时期,规范合理的综合布线是 预防雷击的基础。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各单位上网的计算机越来越多,网络管理人员随意布置网线的情况比较普遍。有的借助电线杆,有的缠绕在外窗防盗金属网等,不安全隐患较多。并且大部分网络连接线没有采取防雷措施,凌乱的室外网络连接线几乎变成了引雷器。雷击电流或雷击感应电流会很轻易的通过这些网线,入侵到网系统中,从而给网络设备造成致命打击。因此,我们在布线时,要充分考虑防雷击的要求,选择绝缘性能好的网线,并要尽量避免在室外分线。确需在室外走线的,网线外皮应做好接地。同时,网络设备要避免安装在紧靠墙壁、窗户等容易遭受雷击的位置。 第三,正确安装接地设施 由于雷击电流或雷击电压等都是通过地线来向地面倾泄的,接地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防雷效果的好坏,因此妥善做好网络设备的接地是预防雷击的关键环节。一般来说,网中的各个网络设备不宜单独接地,不然各个设备的接地系统容易产生电位差,这个差值达到一定数值后,也会对网络设备造成损伤;为了避免不同接地系统存在电位差,最好将网中的所有设备共用同一个接地系统,这样就能保证各个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地电位相等。此外,网中使用的独立屏蔽双绞线线路两端屏蔽层,可以和网络设备的金属外壳相互连在一起,并进行单独的建筑接地。 第四,牢固树立防雷意识 预防雷击,除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外,关键在于通信设备管理维护人员要牢固树立起防雷意识,把通信系统设备防雷击作为汛期工作的重点来抓,经常性地开展防雷设施的检查和维修。每年的雷雨季节来临前,最好邀请气象部门的技术人员,对通信系统的防雷设施进行检测,发现隐患及时排除。
❹ 求相关防雷规范及防雷发展历程(含带年限、以及相关机构、检测机构、鉴定机构等)
防雷原理
防雷,是指通过组成拦截、疏导最后泄放入地的一体化系统方式以防止由直击雷或雷电电磁脉冲对建筑物本身或其内部设备造成损害的防护技术。
编辑本段
历史
本杰明·富兰克林1752年7月本杰明?富兰克林[1](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着名的风筝实验及其后于1753年避雷针的公布揭开了人类对抗雷电的历史。1873年麦克斯韦[2](James Clerk Maxwell 1831--1879)发表的科学名着《电磁理论》系统、全面、完美的阐述了电磁场理论,之后伴随电磁理论的应用和普及,针对电磁脉冲的防护也正式纳入防雷范畴,直接雷防护和电磁脉冲防护构成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整体并沿用至今。
而在我国,防雷行业和技术起步较晚,80年代末期才有第一家防雷企业诞生,2002年5月深圳第一届防雷技术论坛的召开标志着在我国,防雷行业正式步入成熟,本世纪初,我国先后颁布了两大防雷通用标准,GB 50057-19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修订)和GB 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至此我国防雷技术发展成熟。
编辑本段
雷电防护系统
雷电防护系统图例雷电防护系统(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是指用以对某一空间进行雷电效应防护的整套装置,它由外部雷电防护系统和内部雷电防护系统两部分组成。
注:在特定的情况下,雷电防护系统可以仅由外部防雷装置或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目前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技术即防雷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国内各大防雷企业都能够实现从设计、产品提供到施工及售后服务的防雷一体化体系解决方案(防雷体系)。在一个完整的防雷体系按照功能的不同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编辑本段
直击雷防护
(direct lightning protection (lightning))
直击雷防护是防止雷闪直接击在建筑物、构筑物、电气网络或电气装置上。直击雷防护技术主要是保护建筑物本身不受雷电损害,以及减弱雷击时巨大的雷电流沿着建筑物泄入大地的过程中对建筑物内部空间产生影响的防护技术,是防雷体系的第一部分。 防雷直击雷防护技术以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避雷线为主要,其中避雷针是最常见的直击雷防护装置。当雷云放电接近地面时它使地面电场发生畸变,在避雷针的顶端,形成局部电场强度集中的空间,以影响雷电先导放电的发展方向,引导雷电向避雷针放电,再通过接地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从而使被保护物体免遭雷击。避雷针冠以“避雷”二字,仅仅是指其能使被保护物体避免雷害的意思,而其本身恰恰相反,是“引雷”上身。
目前,主要的避雷针包括常规避雷针,提前放电避雷针、主动优化避雷针,限流型避雷针和预防典型避雷针,世面上比较常用和比较出名的是河南万佳防雷公司生产的预放电避雷针WJZ系列避雷针,如WJZ2500-1C。
接地
(earth ;ground)
接地一 种有意或非有意的导电连接,由于这种连接,可使电路或电气设备接到大地或接到代替大地的、某种较大的导电体。注 :接地的目的是:(a)使连接到地的导体具有等于或近似于大地(或代替大地的导电体)的电位;(b)引导人地电流流入和流出大地(或代替大地的导电体)。
从定义上可以将接地分为:人工接地、自然界地;从工作性质上可分为接地保护(如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设备接地、配点接地等)、工作接地(如电力设施的发、送、配电接地等工作接地还有不需要实际物理连接的电子线路逻辑地)两大类。
接地系系统是通过平衡包括阻值、结构、及相互之间配合等因素通过释放由直击雷击、雷电电磁脉冲、积累在设备上的静电、电力系统短路等状况带来的威胁及其他各类异常能量从而达到防护的目的。
目前,通用的接地系统主要包括铜包钢接地系统、长效高导活性离子接地系统等,而在接地单元与帝王链接工艺上通用热熔焊接施工工艺。
等电位连接
(equipotential bonding)
等电位连接是指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等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以减小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的电位差。
等电位连接原理是通过将正常情况下彼此独立的接地系统,通过等电位连接器自动导通系统之间的电位差,从而形成更大的联合接地系统,更有效地进行异常能量释放。
电磁屏蔽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电磁屏蔽是用导电材料减少交变电磁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屏蔽。雷电电磁脉冲以雷击点为中心向周围传播,其影响范围可达2公里外甚至更远,而不仅仅局限于被雷击中的建筑物本身或其内部设 防雷工程流程图备。
电磁屏蔽技术主要包括空点电磁屏蔽技术和线路电磁屏蔽技术两部分
空间电磁屏蔽技术是通过分布在各个方位具有可靠的、连续电气连接的金属材料层来阻挡电磁波的侵入,通过将电磁能在屏蔽体上进行能量转换使此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接地装置泄放入地。
线路电磁屏蔽技术是通过穿金属管(槽)敷设,并将连续的金属管(槽)两端可靠接地而形成屏蔽体以防止电磁脉冲对金属线路的电磁感应而生成过电压。线路电磁屏蔽技术除具有空间屏蔽功能外,还具有在线路引入过电压时产生反向电动势以抵消线路过电压的功能。
过电压保护
(over voltage protection)
过电压保护是指电源装置和所连接的设备为防止电源故障以至于产生过高的输出电压(包括开路电压)而施加的一种保护。
过电压保护实际上涉及多种系统的过电压保护,其中最主要的是电源系统过电压保护和通信系统过电压保护。
过电压保护技术主要是通过使用相关设备将电能分配到系统的各个用电设备当中,已最大限度的削减能量最大值,再通过对各用电设备的安全保护设备多级保护,达到能量释放、低残压保护的功能。而在实际应用当中,考虑到各种系统的特殊性,需要针对不同系统设计专门的过电压保护方案,已达到防护目的。
编辑本段
方法
自身安全防护
1、在两次雷击之间一分钟左右的间隙,应尽可能躲到能够防护的地方去。不具备上述 防雷工程流程图条件时,应立即双膝下蹲,向前弯曲,双手抱膝。
2、在野外也可以凭借较高大的树木防雷,但千万记住要离开树干、树叶至少两米的距离。依此类推,孤立的烟囱下、高大的金属物体旁、电线杆下都不宜逗留。此外,站在屋檐下也是不安全的,最好马上进入建筑物内。
3、雷雨中若手中持有金属雨伞、高尔夫球棍、斧头等物,一定要扔掉或让这些物体低于人体。还有一些所谓的绝缘体,像锄头等物,在雷雨天气中其实并不绝缘。
4、雷雨时,室内开灯应避免站立在灯头线下。
5、不宜使用淋浴器。因为水管与防雷接地相连,雷电流可通过水流传导而致人伤亡。
家用电器保护
1、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在电源入户处安装电源避雷器,并在有线电视天线、电话机、传真机、电脑MODEN调制解调器入口处、卫星电视电缆接口处安装信号避雷器。但是安装时要有好的接地线,同时做好接地网。
2、每天收听气象预报,得知当天有雷暴时应在上班前将家用电器的电源插头、信号插头拔掉,并且出门时不要忘记关门窗,以防止滚球雷的侵入。
建筑物的保护
1、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避雷网(带)应按本规范附录二的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10m×10m或12m×8m(网格密度按建筑物类别确定)的网格。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相互连接。
2、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8m(引下线间距按建筑物类别确定)。当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但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
3、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防直击雷接地宜和防雷电感应、电气设备、信息系统等接地共用同一接地装置,并宜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当不共用、不相连时,两者间在地中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2m:
在共用接地装置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的情况下,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
详见以下规范。
编辑本段
规范
GB 15599-1995 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3]
GB 50057-19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2000版)[4]
GB 50343-200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
GB/T 21431-2008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J 79-1985 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设计规范
GA 267-2000 计算机信息系统 雷电电磁脉冲安全防护规范
JR/T 0026-2006 银行业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防护技术规范
QX 2-2000 新一代天气雷达站防雷技术规范
QX 30-2004 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规范
QX 3-2000 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
QX 4-2000 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
YD 2011-1993 微波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YD 5068-1998 移动数据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
YD/T 5098-2001 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保护工程设计规范
GA173-2002 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保安器
QX 10[1].1-2002_ 电涌保护器第1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编辑本段
相关标准
IEC 62305-1-2006 雷电防护
IEC/TR 61400-24-2002 风力涡轮机发电机系统。第24部分:避雷装置 IEC61400-24
IEC 60364-5-54-2002 建筑物的电气设施。第5-54部分:电气设备的选择和安装。接地措施、保护导体和保护跨接线 IEC60364-5-54
IEC 60099 避雷器
GB 15599-1995 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
GB 50057-19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2000版)
GB 50343-200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
GB/T 19271-2003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GB/T 19663-2005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GB/T 19663-2005 信息系统雷电防护术语
GB/T 19856-2005 雷电防护
GB/T 21431-2008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T 21714-2008 雷电防护
GB/T 2900.12-2008 电工术语 避雷器、低压电涌保护器及元件
GB/T 7450-1987 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
GJB 5080-2004 军用通信设施雷电防护设计与使用要求
GJB 1210-1991 接地 搭接和屏蔽设计的实施
GJB 2269-1996 后方弹药仓库防雷技术要求
防雷产品认证与产品检测机构:
1、北京雷电防护装置测试中心
2、上海雷电防护装置测试中心
3、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
编辑本段
装置
防雷设备从类型上看大体可以分为:电源防雷器、电源保护 防雷器插座、天馈线保护器、信号防雷器、防雷测试工具、测量和控制系统防雷器、地极保护器。一套完整的防雷装置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上述的针、线、网、带都只是接闪器,而避雷器是一种专门的防雷装置。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连接导体的总和。
接闪器
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和避雷带都是接闪器,它们都是利用其高出被保护物的突出地位,把雷电引向自身,然后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把雷电流泄入大地,以此保护被保护物免受雷击。接闪器所用材料应能满足机械强度和耐腐蚀的要求,还应有足够的热稳定性,以能承受雷电流的热破坏作用。
避雷器
避雷器的作用是用来保护电力系统中各种电器设备免受雷电过电压、操作过电压、工频暂态过电压冲击而损坏的一个电器。避雷器的类型主要有保护间隙、阀型避雷器和氧化锌避雷器。保护间隙主要用于限制大气过电压,一般用于配电系统、线路和变电所进线段保护。阀型避雷器与氧化锌避雷器用于变电所和发电厂的保护,在500KV及以下系统主要用于限制大气过电压,在超高压系统中还将用来限制内过电压或作内过电压的后备保护
避雷器并联在被保护设备或设施上,正常时装置与地绝缘,当出现雷击过电压时,装置与地由绝缘变成导通,并击穿放电,将雷电流或过电压引入大地,起到保护作用。过电压终止后,避雷器迅速恢复不通状态,恢复正常工作。避雷器主要用来保护电力设备和电力线路,也用作防止高电压侵入室内的安全措施。避雷器有保护间隙、管型避雷器和阀型避雷器和氧化锌避雷器。
引下线
防雷装置的引下线应满足机械强度、耐腐蚀和热稳定的要求。
电源防雷器
电源防雷器是防止雷电和其他内部过电压侵入设 三相电源防雷器备造成损坏,从室外防雷与线路防雷相结合的综合防雷方案,介绍了外部避雷和内部避雷、保护区、防雷等电位连接等概念。分析了电源防雷工作原理。采用电源防雷能在最短时间内释放电路上因雷击感应而产生的大量脉冲能量短路泄放到大地,降低设备各接口间的电位差,从而保护电路上的设备。电源防雷器分为B、C、D三级。依据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的分区防雷、多级保护的理论,B级防雷属于第一级防雷器,可应用于建筑物内的主配电柜上;C级属第二级防雷器,应用于建筑物的分路配电柜中;D级属第三级防雷器,应用于重要设备的前端,对设备进行精细保护。
正确安装电源防雷器,设备因雷击导致电源损坏的机会,可以减少到接近零,即可免除更换设备之费用,保障系统不间断连续运行。并可减少建筑物因雷击所引起的电源火警机会,确保人身及其他财产的安全。
信号防雷器
信号防雷器在产品的设计上,依据IEC 61644的要求 千兆网络防雷器,分为B、C、F三级。B级(Base protection)基本保护级(粗保护级),C级(Combination protection)综合保护级,F级(Medium&fine protection)中等&精细保护级。专业用于网络、通讯、光缆、广播、电视、监控、视频等设备的雷电保护设备。
视频防雷器
也称同轴电缆电涌保护器,阻抗有两种,一种是75欧姆,一种 视频防雷器组合图是50欧姆。其中50欧姆的用于有线电视的室外电缆传输保护,75欧姆的用于视频传输,比如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传输,俗称:视频防雷器。视频防雷器安装于视频传输线的两端(前后端),可以有效保护摄像机、球机、矩阵、数字录像机、监视器不受雷电的破坏。视频防雷器完整的内部结构一般可分为三部分:放电部分、稳流部分、稳压部分;性能好的视频防雷器里面还添加了可提高信号防雷器传输频率的电路,以减少因接口等处的损耗。
防雷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是防雷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地装置向大地泄放雷电流,限制防雷装置对地电压不致过高。除独立避雷针外,在接地电阻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防雷接地装置可以和其他接地装置共用。为所雷电流迅速导入大地以防雷止雷害为目的的接地叫做防雷接地。
防接地装置包括以下部分:
1、雷电接受装置:直接或间接接受雷电的金属杆(接闪器),如避雷针、避雷带(网)、架空地线及避雷器等。
2、接地线(引下线):雷电接受装置与接地装置连接用的金属导体。
3、接地装置:接地线和接地体的总和。
测量和控制装置
测量和控制装置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生产厂、建筑物管理、供暖系统、报警装置等。由于雷电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过电压不仅会对控制系统造成危害,而且对昂贵的转换器、传感器也会造成危害。控制系统的故障通常会导致产品损失和对生产的影响。测量和控制单元通常比电源系统对浪涌过电压的反应更加敏感。
编辑本段
发展
由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通过消除雷击危险性,使保护目标不再遭受雷击的新一代避雷技术,称为“智能避雷技术” 。以原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电学组专家团队,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开发,从理论分析、模拟计算、实验测试、模型实验、工程实用化研究、外场实验等各个角度和方法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技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期间经多次大小各类专家会议的评审鉴定,得到充分肯定,被誉为“21世纪防雷事业的曙光” 。
2002年联合国发明协会评选全世界的发明创造。智能避雷技术获得金奖的同时,荣获我国唯一的一项特别金奖,被联合国国际专家组誉为“人类生存和保障的最佳发明” 。
通过了国家气象局测试中心的检测。通过了国军标要求的温度、震动、冲击、和电磁兼容的测试。列入了国家火炬计划。获得了环保认证。企业标准获得了质监局的登记备案。获得了中国专利证书。获得了美国专利证书。申报了国际专利,并申报了美、日、德、英、意、西班牙、俄等国专利。
智能避雷技术是目前为止国际上唯一可以把雷害拒之于门外,为现代化和信息化保驾护航的环保类新型避雷技术。它不仅能够弥补传统避雷方式不能保护信息装备的不足,而且由于其不靠接地,所以特别适用于高山雷达站等接地困难的场所,以及车辆、舰船、飞机、导弹等不能接地的移动目标。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对提高我国军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望列入国际标准,成为继福兰克林之后的第二个通行防雷方法,实现人类避雷技术史上的革新。
编辑本段
提示
1、应该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3、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它类似金属装置。
4.、减少使用电话和手提电话。
5、切勿游泳或从事其它水上运动,不宜进行室外球类运动,离开水面以及其它空旷场地,寻找地方躲避。
6、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上或其他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
7、切勿处理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
8、在旷野无法躲入有防雷建设的建筑物内时,应远离树木和桅杆。
9、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羽毛球、高尔夫球棍等扛在肩上。
10、不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
11、在两次雷击之间一分钟左右的间隙,应尽可能躲到能够防护的地方去。不具备上述条件时,应立即双膝下蹲,向前弯曲,双手抱膝。
12、在野外也可以凭借较高大的树木防雷,但千万记住要离开树干、树叶至少两米的距离。依此类推,孤立的烟囱下、高大的金属物体旁、电线杆下都不宜逗留。此外,站在屋檐下也是不安全的,最好马上进入建筑物内。
13、雷雨中若手中持有金属雨伞、高尔夫球棍、斧头等物,一定要扔掉或让这些物体低于人体。还有一些所谓的绝缘体,像锄头等物,在雷雨天气中其实并不绝缘。
14、雷雨时,室内开灯应避免站立在灯头线下。
15、不宜使用淋浴器。因为水管与防雷接地相连,雷电流可通过水流传导而致人伤亡。
夏季预防雷击
当前,夏季多雷雨天气已经临近,预防雷击是我们人类的首要问题。几年来,被雷击或者被间接雷击而死亡的人数在不断的增长,如何防止雷击问题是人们经常谈论的事情。在夏季,雷电分为两种危害,一种是直接雷击,另一种则是间接雷击。直击雷的危害程度远大于间接雷击,而直击雷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间接雷击主要是由于雷雨云层电荷在放电时产生的强电磁场通过金属导线而感应出的数万伏超高电压放电。下面我们较详细的来阐述关于雷电的防护问题。
1,直击雷
关于直击雷的防护问题,在很多的专业教科书中已有所描述。唯一的方法就是构建防雷措施,在高大的建筑物上设立金属避雷入地导线,可将巨大的雷雨云层电荷释放掉。或者在人类居住的小区四周装有大型的避雷塔,以防止人类的生命财产不受到任何的伤害和损失。在雷雨天气,要尽量的远离那些高大的树木林区和没有避雷措施的建筑物,还有就是架空的高低压输电网络和通讯网络。在雷雨来临之际,最好的防雷击方法就是尽快的躲进屋里,并关好门窗以防球形雷进入。假如你是在野外遇到雷雨天时,首先你要观看一下你所处的地理位置,千万不要往高处去,尽快的进入到低洼地带,找一处能够避雨的地方躲藏起来以防雷击。
2,感应雷
对于感应雷来说,一般人了解的还不算太清楚,只有专业人士才知道感应雷电的潜在危害。什么是感应雷电呢?就是带电的雷雨云层在放电时产生瞬间强大的高脉冲电磁场,这种强磁场会在我们周围的金属导线中产生感应电荷。由于感应电荷的聚集,会在金属导线上形成较高的对地电位差,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高压电。大家可能知道高压输电网络的电位是多少吗?其大概的范围是在10千伏至数百千伏电位之间。请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感应雷击,这里的学问还是挺多的呢。现在我给大家说一段现实生活中的小故事;
在一次偶然的强雷电放电过程中,让我们了解到了由强雷电引起的瞬间强磁电转换过程。那是在1985年的夏季,有一住户的室外电视天线架设高度为6米左右,天线的高度不超过四周的近距离建筑物和树木的高度。根据目测,树木的高度为十米,建筑物的高度为8米,而积雨云层距地面电视天线的垂直高度为100米以上,距强雷电发生的有效距离为1000米。在雷雨天气,一般的平房住户,会将入室的电视天线和电视电源插头共同拔掉的。而被拔掉的天线接头距离电视机的接线端子为20公分左右,电视天线的馈线长度不超过20米,天线接收器为一般简易的民用振子天线。忽然,在一道闪光过后,巨大的雷声从相距300米左右的高空炸起,就听电视机的后面“啪”的一声!一道弧光闪过,近前一看,电视天线接头与电视机的各接线端子表面都有被高压电弧击伤过的痕迹。当时屋里所有的人都被这一突然的放电声吓了一跳,也都在庆幸着距离电视机较远,不然的话,后果不敢设想。按着20公分的距离来计算,一万伏高压电能击穿1公分距离的干燥空气介质,而20公分距离的空气介质其击穿电压应该在20万伏左右。由于当时是雷雨天气,屋里的空气湿度较大,击穿1公分空气介质的电压应该在7000伏左右,那么击穿20公分空气介质的电压也要在10万伏以上。上述的数据只是粗略的计算,但在双股20米长的金属导体上究竟能产生多高的磁感应电荷,我们还要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性工作。
故事虽然讲完了,但我们预防雷电的具体措施还不够完备。通过上述的一段小故事,我们知道了感应雷间接性的危害。那么在雷雨季节,我们就要尽量的远离那些象高低压输电网络和架空带有金属导体的各种通讯网络以及各种通信发射塔的固定地埋牵引线。也包括无线电的接受天线等金属导线网络,千万要远离和不要用手去触摸它们下垂延伸线路的金属端头部分。在我们城区、农村的所有架空金属导电网络中,其延绵环绕于我们周围长达数十里或者数百里。在其上面所产生的雷电感应电荷数量是非常之高的。于瞬间并能够感应出电压高达数万伏,它会将与其连接的电器和电子设备瞬间摧毁。下面,我们用列表的方式来说明当雷雨来临之时应当注意到的几点问题。
1,远离高大的建筑物和树木,尽量的进入到低洼地带。
2,远离高低压输电网络。
3,远离输电网络的金属延伸固定装置(金属拉力线)。
4,远离所有的金属导线通讯网络。
5,远离各种通讯发射塔金属设施。
6,远离各种架空的金属建筑设施和存放于室内外的金属材料。
7,千万不要触摸室外延伸与室内的各种导体金属端头,并尽量的远离。
9,在行车过程中,尽量的不要走出车外。
10,遇到雷雨时,尽量放掉手中的金属物体,就连晾衣服的金属线绳也要注意,尽量的在雷雨到来之时将所晾晒的衣物收回屋内。
11,在雷雨来临前,断掉所有与室外连接的设备引线,最好的断接控制装置设于室外,千万不要触摸这些断点的金属部分。
有关雷雨季节的人身防护问题,我们已经基本上潦草的说了说。不论怎样,在雷雨季节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大人一定要反复的告诫儿童,向他们讲解关于雷雨季节的防雷电知识。
❺ 局域网的防雷措施,怎么做防雷安全
首先做直击雷的防护,也就是避雷针。虽然概率很小但是还是要做好防护。
第二在局域网机房或者网络设备比较集中的位置,应该在总电源处或配电柜处安装专业的电源防雷器,通过该设备可以使入侵到局域网系统中的雷击瞬间电压迅速转化成电流形式并通过地线倾泄到地面中,并使雷击电压快速降到局域网设备能够承受的程度。
预算足够的话做机房电源三级防雷,电源总配电,UPS,和防雷插座。光纤的话就不用做信号防雷。若是网线的话就买一个网络防雷箱做信号防雷。
最后正确进行接地 ,由于雷击电流或雷击电压等都是通过地线来向地面倾泄的,接地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防雷效果的好坏,因此妥善做好局域网设备的接地是预防雷击的关键环节。一般来说,局域网中的各个网络设备不宜单独接地,不然各个设备的接地系统容易产生电位差,这个差值达到一定数值后,也会对网络设备造成损伤;为了避免不同接地系统存在电位差,最好将局域网中的所有设备共用同一个接地系统,这样就能保证各个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地电位相等。此外,局域网中使用的独立屏蔽双绞线线路两端屏蔽层,可以和网络设备的金属外壳相互连在一起,并进行单独的建筑接地(当然建筑物本身必须符合接地要求)。
❻ 防雷检测标准
根据《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 21431-2015)的规定,建筑物防雷检测主要分为以下八项:
1.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2.接闪器
3.引下线
4.接地装置
5.防雷区的划分
6.雷击电磁脉冲屏蔽
7.等电位链接
8.电涌保护器(SPD)
❼ 防雷接地的国际规范
没有防雷接地的国际规范,防雷接地常用的规范有以下两种:
GB50057-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GB50343-200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防雷接地分为两个概念,一是防雷,防止因雷击而造成损害;二是静电接地,防止静电产生危害。
一、工厂防雷分为整体结构防雷,就是主厂房防雷,主要基础打接地极、接地带,形成一个接地网,接地电阻小于10欧。再与主厂房的钢筋或钢构的主体连接。水泥混凝土屋顶接避雷带或避雷针,墙外地面还得留有接地测试点,钢构应用镀锌扁铁作直接引到屋顶。
二、供电系统接地分为保护接地和工作点接地,保护接地是带电设备外壳接地。工作点接地指零线接地,接地网做法与避雷接地方式一样,接地电阻小于4欧。如达不到要求,则应加接地极,条件不好的,应加电解物及(或)更换土壤。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在配电室独立引出,系统可并为一个。工作方式,如地线和零线分开,也可合为一引到用电系统(或设备)。接地系统须重复接地。也有独立分开的方式,TN-S系统。零地不能再合为一。
三、仪器仪表接地系统。该系统接地电阻小于1欧,不能与防雷接地连接。
四、防静电接地,如油管等,每隔(弯头)35米就得有一处可靠接地(可系统也可独立),电阻小于30欧。
❽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如何防雷
铁路信号防雷系统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多年来经过广大铁路信号工作者和杭州易龙防雷公司等防雷企业的共同努力和探索,在铁路信号系统采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雷措施,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规范的防雷体系。您可以咨询优秀的杭州易龙防雷公司!以下是信号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的基本原则:
(1)电子信息的雷电防护必须按综合防雷系统的要求进行设计,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指导方针。为确保防雷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设计前宜进行现场雷电环境评估。
(2)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应在认真调查地理条件、地质状况、土壤状况、气象条件、环境条件、雷电活动规律、雷击事故受损原因、系统设备的重要性、发生雷害后果的严重程度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的基础上分别采取相应的防护措。
(3)电子信息系统所在建筑物均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的规定安装外部防雷装置。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设计应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技术先进、优化设计、多重保护、经济合理、定期检测、随机维护的原则进行综合设计及维护。
(4)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应采用直击雷防护技术、等电位连接技术、屏蔽技术、合理布线技术、共用接地技术以及安装浪涌保护器技术等六大综合防护技术进行设计。
(5)电子信息系统应根据所在地区的雷电等级、设备所在不同的雷电防护区以及系统对雷电电磁脉冲的抗干扰程度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❾ 网线如何防雷
网络防雷器(RJ45)一般用于10M/100M网络系统防雷。安装于LPZ1-2区或更高界面,防止设备收到过压干扰,是用于网络交换机、服务器、路由器、MODEM、网络终端等。
1.网线的防雷可以使用网络防雷器(RJ45),安装在网络交换机、服务器、路由器、MODEM的前端。
2.最好也要在电源前加个电源防雷器或者电源防雷插座,这样有双重保护比较保险。
❿ gb50057-2010防雷规范是什么
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15)。
2、08ZD01、99D501-1及03D603做法。
3、GB 50343-2012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4、 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工程防雷设防分三级,屋顶一般采用25×4热镀锌扁钢作为避雷带沿女儿墙四周敷设,25×4热镀锌扁钢避雷带支持卡子间距为1米左右,但必须一致,转角处悬空段不大于1米,避雷带高出屋面装饰或女儿墙0.15米,同时屋面采用25×4热镀锌扁钢组成不等避雷网格。避雷网格沿屋面敷设,所有高出屋面的各种金属构件均需与避雷带焊接相连。
目前,一般民用建筑利用结构柱内或剪力墙内主钢筋作为引下线,钢筋上下焊接相连,直径大于16毫米二根为一组,柱子上端预埋100×100×8钢板,用于柱子内主钢筋与避雷带连接的转换。
工程接地体形式主要有人工接地体和利用基础作为接地体的形式。利用承台钢筋网、桩基钢筋连接构成等电位接地网络,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
每层建筑物外墙连续梁内钢筋与楼层钢筋焊接成一体形成均压环,并与引下线可靠相连,外墙上的金属门窗、金属结构、外墙栏杆与均压环相连接以防侧击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