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目前阻碍人类登陆火星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头号难题是国会和总统,从阿波罗时代甚至更早美俄就有各种载人火星任务方案了。很多技术问题有钱就可以绕过,例如液氧、液氢、液态甲烷在太空长期低温储存问题可以改用常温储存的自燃推进剂(毒发)甚至固体燃料火箭来解决,只不过比冲低。火箭载荷不够在太空组装堆砌,可以建空间站作为物流中心、汇合点,利用空间站的长桁架挂着固定发射上天的飞船组件而不是放任乱飘、用长机械臂协助组装而不是自主对接组装。然后就像坎星玩家那样喜闻乐见堆罐子了,25吨LEO载荷的火箭就能慢慢发。
途中的补给问题消耗最大的是水,不过水循环处理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氧气的话国际空间站也成功种菜种小麦过还有藻类生物反应器(可以养小球藻之类的)等,能减缓氧和食物消耗。其他补给多带就是了,包括容易出故障的耗材(从高级过滤网、半透膜到机器零备件等)、各种药物等,活性炭的重新活化复原也不难用蒸汽处理就行。
为了防设备故障可以多备份,还有两艘以上飞船一起出发可以互相照应、团队里加专业技师、飞船上装迷你机床、3D打印机、迷你熔炉(空间站上成功搞过冶金实验)等制造零备件。
微重力导致的健康和生活不便问题也好办,两艘飞船进入霍曼转移轨道后互相靠近用绳索连接然后像流星锤一样旋转就行,你想要多大都行反正绳索可以加长到好几百米来大旋转半径避免转速高而晕眩,抵达火星准备减速时停止旋转再分开。
辐射防护问题有钱就好堆防护了,可以拿备用补给和送到火星地表的货物兼顾额外屏蔽,NASA也在研究给宇航员穿防辐射马甲,就像医院放射科穿的铅防护服一样、飞船设立太阳风暴避难所等等。着陆问题的话有钱就能尽可能的用火箭发动机暴力减速 ,毒发、固体火箭都行,起飞也是。尽情浪。
火星地表居住的防护问题也好办,不用找熔岩管钻地洞。带上遥控电动挖掘机、推土机等工程机械给组合对接后的居住舱上堆土或者垒沙袋就行堆个两米厚,就像建造野战工事掩体一样。外部施工还可以带轮式机器人,上半身类似人类,通过VR和动作捕捉服来遥控。这些机械可以自带RTG(核电池,反正有钱)就不需要充电、夜晚照样能工作。
电力问题光伏发电+大容量电池组+迷你核反应堆,蒙尘问题可以给光伏板装上类似汽车雨刷的除尘刷就行。食物问题前面也提过了,水栽种菜种小麦、生物反应器养小球藻。废物处理问题也有很多成熟解决方案,从生物处理堆肥到超临界二氧化碳、湿法氧化等。其他沙尘危害可以开发火星优化型真空吸尘器,绝对有商家愿意倒贴钱研制竞标、免费送,毕竟那是很好的广告,在出舱活动回来后用高科技吸尘器把宇航员和舱门密封圈等都吸干净还能清理其他设备。
至于火星地表的低重力,每人每天强制一定锻炼量就行 ,同时多带相关营养补充剂、药物。还有配备专门医生搞个小医院服务火星科考基地确保人命安全。火星救援那种窘境是不可能存在的。火星气压低风没那么猛,加上基地完善多插几个舱、多几辆火星车、多几个专业人员(特别是会修设备和人体的)、多几部远程通信设备、多运物资储备等等,所以别怕放心的科考吧,火星的科考价值绝对比南极高无数倍。
火星的低温,因为火星大气稀薄气压为地球的0.7%左右,热对流传热低得多。所以实际上火星的保温隔热需求比南极低得多,甚至不会比西伯利亚高。
不过问题来了,离家远、任务时间长情绪可能不稳定例如担心被绿啥的,那让配偶一起去吧,经过训练包括职业培训后一起去火星基地,可以负责种菜、下厨、内务啥的科考站日常运作,让队员可以专心科考和搞基地建设。随着基地的壮大人员的增长、不停的运来更多新设备,慢慢的从科考站变成小城镇,设立政府、警察局、开矿、建厂等开始开发定居火星了,毕竟人多了杂了管理和服务、产业也要跟上。最终成为人类开发火星的桥头堡,以此为依托扩张,像藤一样蔓延。
为了更好的筹集资金提供使用率,火星科考站可以国际合作+商业化像国际空间站一样。有实力的国家可有自己的居住舱、实验室等模块,共享科考站、火星镇的服务。还有可以引入商业化给企业在火星做实验、打广告,负担不起居住舱实验室的国家和企业可以租借买实验服务。
南极麦克默多科考站居民超过1000人
只要钱给够(阿波罗那种重视程度),10年内在火星建个科考站没太大问题。问题是钱不够,于是得降低去的成本,就像90年代的大哥大手机几万一部是土豪的身份象征,大众消费不起,技术成熟了手机又强又便宜大众才用得起才能普及。能用钱解决的只能叫问题不能叫难题,像是决赛里如何让英国队战胜中国队才是真正的难题,用钱解决不了。
② 有关火星基地的资料
怎么你们地球人总想打我们火星的主意,不跟你们玩了,bye-bye
———此信息,以100倍光速的速度,向地球发送成功———
③ 宇宙中通讯是一大难题,如何解决
宇宙的尺度和地球截然不同,在地球通信,利用无线电信号就已经足够,即使跨越半个地球,也可以通过信号基站或卫星实现快速通信。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光学信号通信开始逐渐普及,利用光学信号进行信号传递,大大提高了通信速度和通信质量,很多家庭都能看到的光纤、各国开始发射的激光卫星,都是利用光学信号进行信息传递。
进入到宇宙中,人类依旧只有两种通信方式——无线电信号和光学信号。然而这两种信号的传递速度最快只能到达光速,如果进行火星通信,那么就会出现20分钟左右的延迟,与几百万光年外的星球通信,就需要等待几百万年,在宇宙尺度下,无线电信号和光学信号都很难做到实时通信。
迄今为止,人类只了解无线信号和光学信号,也只从宇宙中接收无线信号和光学信号。
或许正是因为人类不了解宇宙真正的通信方式,因此无法接收到外星生命的信号,人类的孤独,其实正是因为科技不够发达而导致的结果。
无线信号和光学信号都不适合在宇宙中远距离传输,未来科学家发现宇宙真正的交流方式时,或许就会发现,宇宙中充满了无数的信息,整个宇宙其实生机勃勃~
④ 有关火星的电影,开始是火星基地受到不明生物的袭击启动了自我封闭模式,然后地球有人去调查
毁灭战士
http://ke..com/view/96140.htm#sub5092471
版本一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公元2145年,地点是在火星一处荒凉偏远地方的科学探测站。火星舰队总部接到从该地区传来的微弱求救信号,而在那里科学探测站正在进行着遗传密码破解的重要实验,一旦该地区失去控制,无疑将会造成整个人类的一场大劫难。
联合航空公司请求美国政府派出一只部队到达火星基地回收研究成果和消灭未知的敌人。最终选定了由勇猛中士沙加(巨石强森 饰)率领的特种部队——海军陆战队快速反应小组(Rapid Response Tactical Squad,简称RRTS)前往该地营救,该小组包括绰号分别为“ 山羊 ”· “小鬼” · “死神” · “破坏王” · “麦克 ”·“ 波特曼” · “公爵 ”的特种队员。到达地球分部之后地球分部主管设定任务为标准的6小时封闭状态,如果6小时之内他们完不成任务名为“方舟”的时空隧道将自动打开,火星与地球之间的航程将缩短为几秒钟,到了那个时候变异生物将占领地球分部,之后毁灭地球。[1]
当RRTS到达火星基地时,这里还有几十名幸存者,但是研究火星生物的部门已被系统自动封闭,为了取回研究成果消灭敌人还有联合航空公司答应付给队员们的的赏金,队长沙加只好率领队员进入已经变成人间地狱的火星生物部门。大量来历不明的可怕生物来袭,将这里的其他人类全部杀光,之后幸存者被紧急通过“方舟”送回地球。RRTS惟一可以做的是把通往地球的通道用免疫隔离系统封锁,再背水一战,用尽身上每一件终极武器,将这班魔怪一一歼灭
版本二
2145年,在遥远的火星基地上,一群疯狂科学家进驻了基地,在那里开始进行秘密实验,打算发掘人类的心灵感应能力,以此制造一场新技术革命。就在实验临近结束即将大功告成的一刻,实验室突发意外,所有试验项目被迫取消,在实验室与地面失去联系的前一刻,他们发出了求救信号。
很快,在空中巡逻的星际特别行动小组接到火星实验室发来的最后求救信号,得知那里受到了不明生物的袭击。特别行动队队长瑞博尔(卡尔·厄本饰)、士官长萨吉(“岩石” 约翰逊饰)带着六名队员迅速登陆以救援基地内的幸存者,可当他们进入基地时,发现实验室不仅一片狼藉,而且实验室里满是怪物。更可怕的是,这些行为怪异的生物并非来自外星,而是受到某种未知病毒感染后的人类!面对随时可能被感染的危险,萨吉必须和他的队员们利用手中的每一件武器,深入到实验室中心,找出真相,完成他们的使命:没有被感染的生物能从这儿走出一步!
⑤ 中国进行的火星探测都计划了什么
中国火星探测计划是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计划,中国国家航天局会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合作共同探索火星。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但该计划的主要问题还有很多。首先要解决运载火箭的难题,要让探测器脱离地球引力必须达到第二宇宙速度11.2公里/秒,这样才能确保探测器不奔向其他天体”,焦维新指出,而中国运载“嫦娥”的火箭的速度只有10.9公里/秒。在茫茫太空,信号十分微弱,需要建立深空探测网,但中国还没有建立起像美国那样覆盖全球的深空探测网。所以,现在计划的火星任务还是困难重重。
⑥ 人类移民火星以后如何与地球保持通讯
目前实现远距离通讯(月球还不算远,一秒延迟就到了,空间站和飞船等就更近了)通常就是用大型天线,大功率发射信号出去实现控制。
不过对于火星,和地球之间有几十秒延迟吧??这样视频和语音几乎很难实现,延迟那么长,现在打电话延迟几秒的话,估计N多人都很难受
所以延迟那么长,感觉好象你说一段,他看完了再回一段,类似邮件的方法还比较恰当。
这个延迟,就是电磁波的传输,需要时间,这个目前认为最快的东西,他都需要那么长时间,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除非发现其他更快的东西能传递信息才成。
现在比如火星上的探测器,除了说地球和火星的轨道假设能够正常传递信号时,也需要大概几十秒到几分钟后才能收到信号,
⑦ 关于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总结
作为职场新人,第一次接触到这样专业的设计大团队还是蛮兴奋和紧张的,团队的设计氛围很好,师兄师姐们也都很热情。团队里有很多大牛,我们UED有一个平台可以看到大家上传的项目作品,同时也经常会有分享活动,可以学习他们的经验。总之接触这样的团队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接下来整理一下我在公司里实习几个月的一些收获总结,跟大家共同学习进步。拿到项目先思考清楚了再动手记得一开始接手第一个项目的时候,经常会犯这个错误——拿到需求就马上在电脑上画界面,这样一方面会导致缺乏前期分析而思考不够全面,方案产出少且创新性不足;另一方面则是过早陷入细节,进度缓慢。而在后来参加一次虚拟项目时,和一堆开发同学(也都是实习生)讨论方案,发现很多人常陷入技术实现的细节中去,这时我懂得了试着把大家讨论的重点往方案的大框架方向带一带,以提高会议的效率。所以,思考清楚再做,不要过早陷入细节。目标。目标。用户的目标是什么。做项目的时候,我常会纠结于当前的方案是否足够完美,总是感觉还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但是又实在没能想出来更好的它们,这样子纠结着很久,结果啥也没干成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
⑧ 美国为什么会实施火星基地计划
1989年7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美国要在月球上建设基地,着手实施向火星制订载人飞行的计划,这意味着外星人很可能在火星上也设立飞碟基地。
在火星周围经常有飞碟出没,这已不是什么秘密,这是否可以证明,飞临地球的飞碟有的就直接来自火星呢?至少,外星人把火星作为他们的星际考察中的基地是完全可能的事情。
从目前所知的情况来看,金星地表的自然环境比火星还糟得多。它的表面温度高达500摄氏度,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含量达90%以上,那里的热风暴比地球上的12级强台风还猛烈许多倍。它被浓厚的云层包裹着。
因此,1960年至1981年,美国、苏联先后发射了近20个探测器,但仍然不能揭开它的真面目。
1989年1月,苏联发射的一个探测器终于穿过了金星表面浓厚的大气层,通过对其发回照片的科学分析,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金星地表分布着20000座城市的遗迹。
在金星的城市废墟下面是否真的还有活着的金星人,谁都很难否定这种说法,因而外星人把金星作为飞碟基地,那更是完全可能的事情。
⑨ 求生之路阿尔法火星基地
毫不留情
map l4d_hospital01_apartment(1.公寓)
map l4d_hospital02_subway (2:地铁)
map l4d_hospital03_sewers(3:下水道)
map l4d_hospital04_interior(4:医院)
map l4d_hospital05_rooftop(5:屋顶终局)
死亡丧钟
map l4d_smalltown01_caves(1:收费公路)
map l4d_smalltown02_drainage (2:水沟)
map l4d_smalltown03_ranchhouse(3:教堂)
map l4d_smalltown04_mainstreet (4:小镇)
map l4d_smalltown05_houseboat(5:船库终局)
静寂时分
map l4d_airport01_greenhouse (1:花房)
map l4d_airport02_offices(2:起重机)
map l4d_airport03_garage(3:建筑工地)
map l4d_airport04_terminal (4:终点)
map l4d_airport05_runway(5:跑道终局)
血腥收获
map l4d_farm01_hilltop(1:森林)
map l4d_farm02_traintunnel(2:隧道)
map l4d_farm03_bridge(3:桥)
map l4d_farm04_barn (4:火车站)
map l4d_farm05_cornfield(5:农舍终局)
⑩ 赵立坚提到520说祝融号带着爱继续前行,你对于祝融号有何期待
赵立坚提到520说祝融号带着爱继续前行,你对于祝融号有何期待?火星是我们中国一个既定目标,未来很可能会在火星建立基地,所以说现在祝融号,确实让我们有很多期待,下面给大家具体说明一下,朋友们以参考:
第三,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期待,祝融号能够在火星上,有全新发现,从而为中国在火星上,建立基地创造有利条件:
火星研究最重要一点就是能够在火星上建立基地,这样就能够为人类未来天王火星打下坚实基础。祝融这次能够登陆火星成功,是一个非常大的喜事,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期待祝融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火星数据,为中国建立火星基地打下基础。科学数据越多,那么未来建立火星基地就有了更多科学依据,这样就会加速中国在火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中国人如果能够第一时间在火星建立基地,浙江创造中国历史,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非常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