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計算機的I/O過程中的編址方式有哪些
有兩種,分別是:... ...。
這個事,是關於CPU內部設計的理念。
但是,一般的大學生,畢業後,根本就沒有設計、製作CPU的機會。
所以,學習、掌握這種知識,就是收集了一灘垃圾。
還不如去探討一下:外星人長了幾條腿。
㈡ 什麼是IP地址全稱是什麼
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是一種在Internet上的給主機編址的方式,也稱為網際協議地址。
Ip分為五類,但常用的為三類,這五類分別是A、B、C、D、E類。前三類為常用的。後兩類為實驗用的。具體分類方式就不在這說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㈢ 計算機網路
1、A類IP地址
一個A類IP地址由1位元組(每個位元組是8位)的網路地址和3個位元組主機地址組成,網路地址的最高位必須是「0」,即第一段數字范圍為1~127。每個A類地址可連接16387064台主機,Internet有126個A類地址。
2、B類IP地址
一個B類IP地址由2個位元組的網路地址和2個位元組的主機地址組成,網路地址的最高位必須是「10」,即第一段數字范圍為128~191。每個B類地址可連接64516台主機,Internet有16256個B類地址。
3、C類IP地址
一個C類地址是由3個位元組的網路地址和1個位元組的主機地址組成,網路地址的最高位必須是「110」,即第一段數字范圍為192~223。每個C類地址可連接254台主機,Internet有2054512個C類地址。
4、D類地址用於多點播送。
第一個位元組以「1110」開始,第一個位元組的數字范圍為224~239,是多點播送地址,用於多目的地信息的傳輸,和作為備用。全零(「0.0.0.0」)地址對應於當前主機,全「1」的IP地址(「255.255.255.255」)是當前子網的廣播地址。
5、E類地址
以「11110」開始,即第一段數字范圍為240~254。E類地址保留,僅作實驗和開發用。
A類到C類地址用於單點編址方法,但每一類代表著不同的網路大小。
A類地址(1.0.0.0-126.255.255.255)用於最大型的網路,該網路的節點數可達16,777,216個。
B類地址(128.0.0.0-191.255.255.255)用於中型網路,節點數可達65,536個。
C類地址(192.0.0.0-223.255.255.255)用於256個節點以下的小型網路的單點網路通信。
D類地址並不反映網路的大小,只是用於組播,用來指定所分配的接收組播的節點組,這個節點組由組播訂閱成員組成。D類地址的范圍為224.0.0.0-239.255.255.255。
E類(240.0.0.0-255.255.255.254)地址用於試驗。
㈣ 什麼是編址方式
儲存器是由一個個位元組構成的,cpu在讀取儲存器里的內容的時候,是按照它的字長來讀取的,為了節省時間,儲存器里的位元組會按照cpu的字長分成一個一個的單元,每個單元里的位元組數由它的字長來決定,比如當cpu的字長為32位的時候,每個單元就有4個位元組,這樣cpu一次讀取一個單元就會比較快。這種是按字編址,按位元組編址就是每個單元只有1個位元組,但是不能說按位元組編址是按字編址的一種情況。
㈤ 2、 在計算機網路中,術語「編址」的含義是什麼
位:在數字電路和電腦技術中採用二進制,代碼只有「0」和「1」,其中無論是 「0」或是「1」在CPU中都是 一「位」。
字長:電腦技術中對CPU在單位時間內(同一時間)能一次處理的二進制數的位數叫字長。所以能處理字長為8位數據的CPU通常就叫8位的CPU。同理32位的CPU就能在單位時間內處理字長為32位的二進制數據。
位元組和字長的區別:由於常用的英文字元用8位二進制就可以表示,所以通常就將8位稱為一個位元組。字長的長度是不固定的,對於不同的CPU、字長的長度也不一樣。8位的CPU一次只能處理一個位元組,而32位的CPU一次就能處理4個位元組,同理字長為64位的CPU一次可以處理8個位元組。
㈥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組成,以及各個組成部分的作用
計算機網路由七層組成:
1、物理層:傳遞信息需要利用一些物理傳輸媒體,如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等。物理層的任務就是為上層提供一個物理的連接,以及該物理連接表現出來的機械、電氣、功能和過程特性,實現透明的比特流傳輸。
2、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負責在2個相鄰的結點之間的鏈路上實現無差錯的數據幀傳輸。在接收方接收到數據出錯時要通知發送方重發,直到這一幀無差錯地到達接收結點,數據鏈路層就是把一條有可能出錯的實際鏈路變成讓網路層看起來像不會出錯的數據鏈路。
3、網路層:網路中通信的2個計算機之間可能要經過許多結點和鏈路,還可能經過幾個通信子網。網路層數據傳輸的單位是分組。網路層的主要任務是為要傳輸的分組選擇一條合適的路徑,使發送分組能夠正確無誤地按照給定的目的地址找到目的主機,交付給目的主機的傳輸層。
4、傳輸層:傳輸層的主要任務是通過通信子網的特性,最佳地利用網路資源,並以可靠與經濟的方式為2個端系統的會話層之間建立一條連接通道,以透明地傳輸報文。傳輸層向上一層提供一個可靠的端到端的服務,使會話層不知道傳輸層以下的數據通信的細節。
5、會話層:在會話層以及以上各層中,數據的傳輸都以報文為單位,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以及維護應用之間的通信機制。如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
6、表示層:這一層主要解決用戶信息的語法表示問題。它將要交換的數據從適合某一用戶的抽象語法,轉換為適合OSI內部表示使用的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轉換數據服務。數據的壓縮和解壓縮、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層負責。
7、應用層:這是OSI參考模型的最高層。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的需求,以及提供網路與用戶軟體之間的介面服務。
(6)計算機網路實驗編址是什麼擴展閱讀:
傳輸層作為整個計算機網路的核心,是惟一負責總體數據傳輸和控制的一層。因為網路層不一定保證服務的可靠,而用戶也不能直接對通信子網加以控制,因此在網路層之上,加一層即傳輸層以改善傳輸質量。
傳輸層利用網路層提供的服務,並通過傳輸層地址提供給高層用戶傳輸數據的通信埠,使系統間高層資源的共享不必考慮數據通信方面和不可靠的數據傳輸方面的問題。
㈦ 什麼是統一編址、獨立編址各有什麼特點
1.獨立編址(專用的I/O埠編址)----存儲器和I/O埠在兩個獨立的地址空間中
(1)優點:I/O埠的地址碼較短,解碼電路簡單,存儲器同I/O埠的操作指令不同,程序比較清晰;存儲器和I/O埠的控制結構相互獨立,可以分別設計
(2)缺點:需要有專用的I/O指令,程序設計的靈活性較差
2.統一編址(存儲器映像編址)----存儲器和I/O埠共用統一的地址空間,當一個地址空間分配給I/O埠以後,存儲器就不能再佔有這一部分的地址空間
(1)優點:不需要專用的I/O指令,任何對存儲器數據進行操作的指令都可用於I/O埠的數據操作,程序設計比較靈活;由於I/O埠的地址空間是內存空間的一部分,這樣,I/O埠的地址空間可大可小,從而使外設的數量幾乎不受限制
(2)缺點:I/O埠佔用了內存空間的一部分,影響了系統的內存容量;訪問I/O埠也要同訪問內存一樣,由於內存地址較長,導致執行時間增加
㈧ 計算機網路基礎實驗
a.單擊「開始」單擊「設置」再單擊「控制面板」再雙擊「網路連接」再雙擊「本地連接」在單擊「屬性」,再找到「internet協議(Tcp/ip)雙擊它,你就可以看到你使用電腦的網路連接屬性,IP地址/子網掩碼/網關/DNS和MAC地址。
網路連接屬性指的是,網路的狀態和速度,例如連接狀態,斷開狀態。
在區域網中ip地址指你的電腦的私有地址,例如(192.168.1.222等);子網掩碼是和ip地址進行邏輯運算後決定網路號(即電腦所屬網段);DNS是域名解析伺服器的地址,由網路運營商提供。MAC是網卡的物理地址。
b.單擊開始,單擊運行,輸入cmd,單擊確定,輸入ipconfig,按回車鍵,你就可以查看到網路配置的一些信息,再輸入ipconfig/all回車你也可以看到一些網路信息。
c、d可以按照 b的方法操作自己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