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時延
時延(delay 或 latency)是指數據從網路一端傳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通常,時延由發送時延、傳播時延、排隊時延、處理時延四個部分組成。
(1)發送時延
發送時延是結點將數據分組發送到傳輸媒介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分組的第一個比特開始發送算起,到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要的時間。顯然,發送時延與網路介面/信道的傳輸速率成反比,與數據分組的長度成正比。
(2)傳播時延
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距離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傳播時延和信道的傳輸速率無關, 而是取決於傳輸媒介的長度,以及某種物理形式的信號在傳輸媒介中的傳播速度。如電磁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速度是光速,即3×105km/s。電磁波在網路傳輸媒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自由空間中的傳播速度要略低一些,在銅線中的傳播速度約為2.3×105km/s ,在光纖中的傳播速度約為2.0×105km/s 。傳播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3)排隊時延
排隊時延是分組在所經過的網路結點的緩存隊列中排隊所經歷的時延,排隊時延的長短主要取決於網路中當時的通信量,當網路的通信流量大時,排隊時間就長,極端情況下,當網路發生擁塞導致分組丟失時,該結點的排隊時延視為無窮大。此外,在有優先順序演算法的網路中,排隊時延還取決於數據的優先順序和結點的隊列調度演算法。
(4)處理時延
處理時延是分組在中間結點的存儲轉發過程中而進行的一些必要的處理所花費的時間,這些處理包括提取分組的首部,進行差錯校驗,為分組定址和選路等。
綜上所述,網路端到端的時延是幾種時延的總合,其計算公式是:
總時延=傳播時延+發送時延+排隊時延+處理時延
根據網路的不同情況,有時有些時延可以忽略不計,如在區域網中,傳播時延很小可以忽略不計;當網路沒有擁塞時,分組在各個結點的排隊時延可以忽略不計。
2.往返時延
往返時延(Round-Trip Time,RTT)也是一個重要的性能指標,它表示從發送方發送數據開始,到發送方收到來自接收方的確認,總共經歷的時延。對於復雜的網路,往返時延要包括各中間結點的處理時延和轉發數據時的發送時延。
3.時延變化/時延抖動
時延抖動(jitter)指不同分組穿越網路的延遲的變化。當傳輸多媒體信息時,如音視頻應用,更需要關心時延的變化。因為應用層信息的解碼和無失真展示要求數據的時延變化在某個范圍內,這時會引入時延抖動參數來描述網路性能。
『貳』 關於計算機網路中的發送時延
發送時延=數據幀長度(b)/發送速率(b/s)
傳播時延=信道長度(m)/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m/s)
時延是指一個報文或分組從一個網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個端所需要的時間。它包括了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一般,發送時延與傳播時延是我們主要考慮的。對於報文長度較大的情況,發送時延是主要矛盾;報文長度較小的情況,傳播時延是主要矛盾。(計算機網路方面的時延概念)
時延是指從說話人開始說話到受話人聽到所說的內容的時間。一般人們能忍受小於250ms的時延,若時延太長,會使通信雙方都不舒服。此外,時延還會造成回波,時延越長所需的用於消除回波的計算機指令的時間就越多。傳送時延由internet的路由情況決定,如果在低速信道或信道太擁擠時,可能會導致長時間時延或丟失數據包的情況。
『叄』 計算機網路 數據發送傳輸 發送速率
在物理單位(線路)上的速率是用波特率來表示,在計算機端上是用位元組來表示。
在傳輸線路上是用流量計算的,只要是電路上傳播的是有一定規律的電波,是物理傳輸單位(即比特流,Bit),4M帶寬的完整單位表示為4M/bps(bps指每秒傳輸比特流是4M)。而在計算機這端使用的是位元組(即Byte),所以在計算機這端我們看到的網速是轉化成我們能識別的位元組單位,換算公式如下:
1 Byte(位元組)=8Bit(比特),
1KB=1024B=2的十次方(計算機使用二進制)
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目前電腦上最大的容量單位)
4X1024/8=512KB/S (這是理論最大速度)
例如家裡有4MB寬頻,指的是每秒理論最大發送電波數是4MB個,到了計算機這端就轉換成人能識別的位元組單位,即4X1024/8=512KB(位元組),所以物理單位和計算機的邏輯單位轉換正好對應。
註:兩者都是用B,但表示的單位不同。
『肆』 乙太網中幀發送的間隔時間怎麼計算 什麼是背靠背方式
一、乙太網規定幀間最小間隔為9.6 微秒 ,相當於96比特時間,其目的是為了使剛剛收到數據幀的站的接受緩存來得及清理,做好接受下一幀的准備。 當一個幀發送之後,10 Mbps 乙太網中的所有設備都必須等待至少 96 個比特時間(9.6 微秒),然後才可以發送下一個幀。
二、背靠背方式表示突發數據處理能力。這是乙太網的測試常見的四個性能指標之一。
三、乙太網的其它三個個性能測試指標:
乙太網的測試最常見有以下四個性能指標:吞吐量、時延、丟包率、背靠背。
1、吞吐量(Throughput):網路不丟幀的情況下最大的幀轉發速率。
2、時延(Latency):包括存儲轉發時延和比特轉發時延。
存儲轉發時延就是數據幀最後一個bit進入設備開始計時到數據幀第一個bit出現在 輸出埠結束間的時間差。
比特轉發時延就是從第一個bit位進入開始到第一bit位出現在輸出埠結束之間的時間差。
3、丟包率: 穩定狀態下幀丟失情況。
『伍』 計算機網路的RTT問題
1.時延時延(delay 或 latency)是指數據從網路一端傳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通常,時延由發送時延、傳播時延、排隊時延、處理時延四個部分組成。(1)發送時延發送時延是結點將數據分組發送到傳輸媒介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分組的第一個比特開始發送算起,到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要的時間。顯然,發送時延與網路介面/信道的傳輸速率成反比,與數據分組的長度成正比。(2)傳播時延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距離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傳播時延和信道的傳輸速率無關, 而是取決於傳輸媒介的長度,以及某種物理形式的信號在傳輸媒介中的傳播速度。如電磁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速度是光速,即3×105km/s。電磁波在網路傳輸媒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自由空間中的傳播速度要略低一些,在銅線中的傳播速度約為2.3×105km/s ,在光纖中的傳播速度約為2.0×105km/s 。傳播時延的計算公式是:(3)排隊時延排隊時延是分組在所經過的網路結點的緩存隊列中排隊所經歷的時延,排隊時延的長短主要取決於網路中當時的通信量,當網路的通信流量大時,排隊時間就長,極端情況下,當網路發生擁塞導致分組丟失時,該結點的排隊時延視為無窮大。此外,在有優先順序演算法的網路中,排隊時延還取決於數據的優先順序和結點的隊列調度演算法。(4)處理時延處理時延是分組在中間結點的存儲轉發過程中而進行的一些必要的處理所花費的時間,這些處理包括提取分組的首部,進行差錯校驗,為分組定址和選路等。綜上所述,網路端到端的時延是幾種時延的總合,其計算公式是:總時延=傳播時延+發送時延+排隊時延+處理時延根據網路的不同情況,有時有些時延可以忽略不計,如在區域網中,傳播時延很小可以忽略不計;當網路沒有擁塞時,分組在各個結點的排隊時延可以忽略不計。 2.往返時延往返時延(Round-Trip Time,RTT)也是一個重要的性能指標,它表示從發送方發送數據開始,到發送方收到來自接收方的確認,總共經歷的時延。對於復雜的網路,往返時延要包括各中間結點的處理時延和轉發數據時的發送時延。 3.時延變化/時延抖動時延抖動(jitter)指不同分組穿越網路的延遲的變化。當傳輸多媒體信息時,如音視頻應用,更需要關心時延的變化。因為應用層信息的解碼和無失真展示要求數據的時延變化在某個范圍內,這時會引入時延抖動參數來描述網路性能。
『陸』 麻煩大神詳細講解一下計算機網路分組交換和報文交換所需要的時間的計算題!
由於不需要考慮結點處理延遲(即確定報文的輸出鏈路以及差錯檢測等)、傳播延遲(在物理介質上的傳播時延),故只需要考慮排隊延遲以及傳輸延遲:
1)存儲階段,A發送的報文到達邊緣路由器需要的時間為0.2s,即在時間點t = 0.2s時報文發送完畢;B發送的報文到達邊緣路由器需要的時間為0.1s,即在時間點t = 0.2s + e報文發送完畢。由於輸出鏈路是唯一的,因此B發送的報文有一個排隊延遲,等於報文A的傳輸延遲0.1s,報文到達另外一端的邊緣路由器之後無需排隊,加上其傳輸延遲即是它的總時間。
ta = 0.2 + 0.1 + 0.2 = 0.5s
tb = 0.1 + 0.1 + 0.05 + 0.1 = 0.35s
2)沒有理解具體的通信過程,在第二個階段是統計多路復用;第一個階段A發送的報文分組獨佔中間數據鏈路的帶寬資源,但是由於其第一段鏈路的帶寬也只有1Mb/s,所以其實際上使用的帶寬也是1Mb/s,全過程直接按照公式進行計算。
ta = 0.2002s, tb = 0.1002s
『柒』 計算機網路發送時延和傳播時延怎麼算
總時延
=
排隊時延
+
處理時延
+
傳輸時延
+
傳播時延
1.
排隊時延
分組在路由器的輸入隊列和輸出隊列中排隊等待的時間,取決於網路當前的通信量。
2.
處理時延
主機或路由器收到分組時進行處理所需要的時間,例如分析首部、從分組中提取數據、進行差錯檢驗或查找適當的路由等。
3.
傳輸時延
主機或路由器傳輸數據幀所需要的時間。
其中
l
表示數據幀的長度,v
表示傳輸速率。
4.
傳播時延
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所需要花費的時間,電磁波傳播的速度接近光速。
其中
l
表示信道長度,v
表示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速度。
(7)計算機網路發送時間怎麼算擴展閱讀
網路延時高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本機到伺服器之間路由跳數過多。由於光/電的傳輸速度非常快,他們在物理介質中的傳播時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路由器轉發數據包的處理時間是不可忽略的。當本機到伺服器鏈路中有太多路由轉發處理時,網路延時就會很明顯。
2.
網路帶寬不夠。排除其它因素,如果客戶端和伺服器端直接通過一個路由器連接,但帶寬只有10Kbps,卻同時有多個應用需要傳輸遠超帶寬的數據量200Kbps,這時候會造成大量數據丟失,從而表現為響應延時。
3.
處理帶寬不夠。排除其它因素,如果客戶端和伺服器端直接通過一個路由器連接,且帶寬足夠,但伺服器端處理能力不足,也會造成響應延時。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時延
『捌』 計算機網路中分組鏈路的數據傳輸速率是100Mbit/s 求傳輸時間
分組大小為1000B,頭大小為20B,因此每個分組最大載荷980B。
因此980000B的文件需要1000個1000B的分組才能傳輸完成,傳輸時間為1000*1000*8÷100M
=
80ms
H1到H2之間的最短路徑為3個鏈路,分組延時為1000*8÷100M
=
0.08ms,因此鏈路物理延遲為0.08×3
=
0.24ms
綜上,從H1開始發送首個比特到H2接收完最後一個比特,總共至少需要80.24ms。
『玖』 發送時延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發送時延=數據幀長度(b)/發送速率(b/s)
傳播時延=信道
時延是指一個報文或分組從一個網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個端所需要的時間。它包括了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一般,發送時延與傳播時延是我們主要考慮的。對於報文長度較大的情況,發送時延是主要矛盾;報文長度較小的情況,傳播時延是主要矛盾。(計算機網路方面的時延概念)
時延是指從說話人開始說話到受話人聽到所說的內容的時間。一般人們能忍受小於250ms的時延,若時延太長,會使通信雙方都不舒服。此外,時延還會造成回波,時延越長所需的用於消除回波的計算機指令的時間就越多。傳送時延由Internet的路由情況決定,如果在低速信道或信道太擁擠時,可能會導致長時間時延或丟失數據包的情況。
發送時延的計算公式為 發送時延=數據塊長度/信息傳輸速率(2)傳播時延它是指承載傳輸信號的電磁波在一定長度的信道上傳播所需要的時間。傳播時延的計算公式為傳播時延=信道長度/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在自由空間中,電磁波以光速傳播,光速為3.0×108 m/s。在銅線或光纖中,電磁波的速度大約降低到光速的72%。(3)轉發時延這是數據塊在中間節點(中繼器/交換機/路由器)轉發數據時產生的時延。數據塊經歷的總時延為上述3個部分時延之和,即總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轉發時延時延是計算機網路的一項重要指標,各種時延也影響到網路參數的設計。7.同步同步要求通信雙方的基準定時時鍾的頻率和相位是相同的,其頻率差和相位差保持在允許的容差之內。同步分為幀同步和位同步
『拾』 求解這題 計算機網路的計算 我計算不出來
1、先根據鏈路的長度,求解傳播時延,就是電磁波在這段鏈路上需要傳播多長時間。直接用50km除以速度2*10的8次方,求出傳播時延25us。
2、發送時延是表示節點把一定長度的分組發送到鏈路上的時間,比如從內存里取出數據放到埠上,就是這個意思,求發送時延=分組長度除以鏈路帶寬。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把分組的長度換算成比特單位。發送時延=100*8除以鏈路帶寬,因此可以求出鏈路帶寬=800/25us=32Mbps
3、如果是512位元組,那也按照上述方法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