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理論價值

計算機網路理論價值

發布時間:2022-07-11 06:59:16

計算機網路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計算機是人們現在生活中很普遍的一種工具,它的用途很廣泛,對於工作,學習方面有著很大的作用,利於人們利用在網路上查找一些有意義的資料,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了解,是現在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一樣運用工具。計算機(Computer)是一種利用電子學原理根據一系列指令來對數據進行處理的機器。計算機可以分為兩部分:軟體系統和硬體系統。第一台計算機ENIAC於1946年2月15日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宣告誕生。理論基礎是馮諾依曼提出的計算機體系結構奠定了現代計算機的結構理論基礎: 1.計算機由運算器、控制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存儲器組成; 2.程序存儲控制; 3.以二進制為計算機基本單位。 4.計算機是各種通訊、娛樂凝結成一身的結晶它的出現已經覆蓋各種產品。計算機詞性以及解釋 computer
【計】 robot brain
【經】 accounting machine; computer; electronic computer
詳細解釋電子計算機的俗稱。
徐遲《生命之樹常綠》:「以勞動的手指揮電腦,作用於大自然以的為生,不僅保護大自然,且按照進步人類的意志,徹底地、完美地改造人類社會。」幫助人們的生活 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計算機應用主要是科學計算、工程設計等數值應用,這一階段使用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數字機和模擬機),硬體體積龐大,運算速度慢,系統維護需要較高的技術,軟體尚未形成系統,應用程序編制耗費大量人力。主要應用於國防尖端武器的研製、生產和使用。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 開始向非數值應用方面發展。這一階段使用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除繼續用於科學計算外,主要用於數據處理、工商業事務處理、企業信息管理。60年代後期出現小型機後,硬體逐步形成系列,介面設備和外圍設備品種增多,組塊式的軟體設計使軟體的編制趨於工程化,並應用於生產過程的實時控制。70年代 計算機應用普及到社會經濟更多的領域。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具有良好的性能價格比和可靠性,它促進了計算機的推廣應用。隨著微處理機的迅速發展,計算機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文化教育、衛生保健、服務行業、社會公用事業等。家用電器採用微處理機後使計算機應用深入到家庭生活和娛樂之中。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的結合,使計算機網路得到發展。信息服務業的興起使社會信息資源得到更廣泛的利用。

❷ 計算機網路發展趨勢有價值和有趣的發展方向該怎麼通過自學在計算機網路方面做研究需要哪些基礎課程

如果只是發論文,可以考慮一下,做可靠性研究,這是數學建模的內容,不需要實踐,只需要做理論

❸ 計算機網路從職業發展角度來說能實現什麼樣的經濟價值

計算機網路是未來必不可少,而且專門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 ,人才較為缺乏,這個算是比較有前途的。前提是要好好學,真正學到東西,職業比較穩定,薪水高。

❹ 學習計算機網路意義是什麼

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後,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計算機網路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已從最初的教育科研網路逐步發展成為商業網路,並已成為僅次於全球電話網的世界第二大網路。網際網路正在改變著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已經給很多國家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並加速了全球信息革命的進程。網際網路是人類自印刷術發明以來在通信方面最大的變革。現在,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和交往都已離不開網際網路了。

21世紀人類將全面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重要特徵就是數字化、網路化和信息化。要實現信息化就必須依靠完善的網路,因為網路可以非常迅速地傳遞信息。因此網路現在已經成為信息社會的命脈和發展知識經濟的重要基礎。網路對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以及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4)計算機網路理論價值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的應用范圍:

一、商業運用

1、主要是實現資源共享(resource sharing)最終打破地理位置束縛(tyranny of geography),主要運用客戶-伺服器模型(client-server model)。

2、提供強大的通信媒介(communication medium)。如:電子郵件(E-mail)、視頻會議。

3、電子商務活動。如:各種不同供應商購買子系統,然後再將這些部件組裝起來。

4、通過Internet與客戶做各種交易。如:書店、音像在家裡購買商品或者服務。

二、家庭運用

1、訪問遠程信息。如:瀏覽Web頁面獲得藝術、商務、烹飪、政府、健康、歷史、愛好、娛樂、科學、運動、旅遊等等信息。

2、個人之間的通信。如:即時消息(instant messaging)運用<QQ、MSN、YY>、聊天室、對等通信(peer-to-communication)<通過中心資料庫共享,各大網盤,但是容易造成侵犯版權>。

3、互動式娛樂。如:視頻點播、即時評論及參加活動<電視直播網路互動>、網路游戲。

4、廣義的電子商務。如:電子方式支付賬單、管理銀行賬戶、處理投資。

三、移動用戶

無線網路為基礎。

1、可移動的計算機:筆記本計算機、PDA、3G手機。

2、軍事:一場戰爭不可能靠區域網設備通信。

3、運貨車隊、計程車、快遞專車等應用。

四、社會問題

網路的廣泛運用已經導致了新的社會、倫理和政治問題。

❺ 計算機網路系統研究和應用的開題報告

你論文選題定好了嗎?開題報告選題老師同意了?開題報告格式要求准備好了沒

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可以問我,希望能夠幫到你?


提供一個開題報告寫作心得,僅供參考,希望對你開題報告寫作能有幫助。

論文開題報告主要是給指導委員會闡明你的論文將要寫什麼以及為什麼要寫和如何寫的問題。這里有幾個方面:

第一,你要寫什麼
這個重點要進行已有文獻綜述,把有關的題目方面的已經有的國內外研究認真介紹一下(先客觀介紹情況,要如實陳述別人的觀點),然後進行評述(後主觀議論,加以評估,說已有研究有什麼不足),說現在有了這些研究,但還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你選題將要探討的問題。由於目前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所以,你的論文要寫什麼是根據文獻綜述得出來的,而不是你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如果不做綜述,很可能你的選題早被別人做得很深了。

第二,為什麼要寫這個
這個主要是說明你這個選題的意義。可以說在理論上,你發現別人有什麼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論價值了。那麼你要說清楚你從文獻綜述中選出來的這個題目在整個相關研究領域占什麼地位。這就是理論價值。
然後你還可以從實際價值去談。就是這個題目可能對現實有什麼意義,可能在實際中派什麼用場等等。

第三,如何寫
在開題報告里你還應當說清楚你選了這個題目之後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有了問題,你准備怎麼去找答案。要說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時,重點闡述你要用什麼方法去研究。如文獻分析法、訪談法、問卷法、定量研究、實驗研究、理論分析、模型檢驗等等。

在上述三個方面中間,文獻綜述是重點。沒有文獻綜述,你就無法找到自己的題目,也不知道這個題目別人已經做得怎麼樣了,所以你要認真進行綜述。當然,綜述的目的還是引出你自己的話題,所以不能忘記評述喲。
------------------------
論文開題報告的基本結構大致可以包括這樣幾個部分:

1、前言
簡單介紹本研究的研究背景、本研究的問題的意義以及一些核心概念界定。

2、文獻綜述
應該是報告的重點。要將跟你的研究問題相關的研究現狀都給予綜述。一般可以採用由寬到窄的綜述方法。就是逐漸FOCUS DOWN到你的問題上去。基本的格式是:主要觀點綜述歸納起來予以介紹之後加以評述,說明有那些研究上的不足和空白點。有了這些不足和空白點就可以提出你的問題了。你的研究就是要解決這其中的某個空白點和不足的。所以,文獻綜述的最後應當是你的研究問題。

3、基本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
你通過文獻綜述提出了問題之後,你要設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大概的思路是什麼?如何解題?如何去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為什麼要這樣的方法去找答案?

4、大致的提綱構想
最後,可以在你的報告里簡單提出一個論文提綱來就可以了。如果這個提綱你沒有辦法做,你可以介紹一下你已經有的研究准備和前期研究成果,以及今後的大致時間安排。
這樣,你通過以上四個方面就基本可以給別人說清楚你的學位論文要做什麼事情了。
--------------------------
另外,在做文獻綜述的最常犯的錯誤有:
1)不能做到NARROW DOWN。文獻綜述要從大處著手,但最後要FOCUS到你的研究問題上去。所以是一個NARROW DOWN的過程。而常見的不正確的文獻綜述方法就是把有關領域泛泛地進行綜述。
2)只有列舉沒有綜述。文獻綜述要對相關研究進行整合,不能老是列舉張XX發現XX,李XX認為XX,王XX主張XX。要根據所搜集到的研究文獻,做出相應的歸納。
3)過多主觀評論。文獻綜述是客觀介紹跟你的研究問題相關的研究現狀,所以應該客觀地展示。主觀評論可以專門放在「已有研究的不足」里進行表述。
--------------------------
祝你開題成功喲!

❻ 學習計算機網路有什麼意義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等國家的研究者就開始了網路教育的嘗試,90年代則成為網路教育快速發展的時期。網路學習環境具有哪些主要的新特性?它對於教育而言具有哪些深層意義?當前的網路教育是否實現了這些優勢?本文就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來回答這些問題。
2 網路學習環境的特性
對於教育來說,網路具有哪些重要意義?要回答這一問題,首先要看網路究竟在學習環境上導致了哪些重要變化。許多文章都具體論及了網路學習環境的特性。跳出這些具體的特性描述,網路學習環境所帶來的新變化可以歸為三個主要側面。
2.1 信息資源傳遞與共享機制的變化
有效的教育活動離不開學生、教師與信息資源的互動。在傳統學習環境中,信息資源的存在及其傳遞形式主要局限於文字印刷形式和面對面的口頭傳授,以教科書為藍本的課堂面授成了教學的主要形式。這樣的信息傳遞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溝通形式上缺乏靈活性,同時不宜於信息資源的跨地域共享,容易造成地區間教育信息資源的巨大不平衡。網路為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功能強大的、集成性的信息傳遞媒介,通過WWW、FTP、計算機會議、視頻會議等形式,網路可以實現各種數字化信息資源的跨越時間與空間、跨越平台的溝通傳遞,實現優秀教學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共享。網路大大提高了信息資源傳遞的便捷性、靈活性、集成性、即時性,大大豐富和擴展了教育活動可以利用的信息資源內容。教師和學生所面對的不再只是此時、此地的信息資源,而是一個無限延伸、無縫連接的、巨大的信息資源庫。
2.2 信息表徵與加工方式的變化
網路不僅更好地實現了信息資源的傳遞共享,而且,信息本身的存在表徵與加工方式也發生了重要變化。
(1)信息表徵的超媒體化:網路學習環境的核心是一種超媒體的信息組織與表徵方式,即每個信息結點(如概念、事實、規則等)本身是以文字、圖像、圖形、聲音、視頻等不同形式表現的,而各個信息結點之間又依據其意義聯系建立了豐富的非線性鏈接(超鏈接)。因此,學生在學習環境中所面對的不只是語言、文本信息,而是集多感官通道信息於一體的多媒體信息;不再只是具有預定順序信息序列,而是一個可以按照思維與理解路線自由跳轉、自由展開的立體信息空間,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展開自己的學習路徑、學習過程。
(2)信息加工(processing)與處理(transaction)方式更為便捷和靈活:網路可以支持高水平的信息操作處理。通過搜索引擎、資料庫檢索等可以更方便地查詢、獲取、下載自己需要的信息(當然需要學習者對信息的可靠性、真實性、相關性和即時性等進行批判性評價),並對下載信息進行選擇、編輯和概括分析。另外,很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用戶友好的網路創作工具可以支持學生的創新、創作活動,學生藉助少量的技術支持就可以創作、發布自己的網站,建立自己的網頁,甚至結合自己的任務目的參與建立網上圖書館、資料庫、雜志、博物館以及其他基於Internet的公共信息庫,將自己的創新成果公布在網上,從而增加了學習者在知識建構上的主動性和發言權,這是以往的學習環境所難以做到的。
2.3 人際溝通互動方式的變化
網路越來越成為一種促進人類溝通交流的有力工具,而人際交往與互動則在教育過程中佔有核心地位。以計算機為媒介的通訊(CMC)可以作為功能強大的人際互動媒介,可以支持同步交互(如網上聊天室、視頻會議等),也可以支持非同步交互(如E-mail, BBS等),可以是一對一的交互,也可以是一對多、多對多的交互。這將大大促進學生與同伴、教師、專家的跨越時空的溝通交流。而且,利用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工作(CSCW)工具(如共享白板、MOO/MUD等),可以實現學生的網上遠程協作學習以及教師之間的合作工作。網路不僅僅是計算機的聯網,更重要的是人的心靈與智慧的聯網,它大大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從而可以實現更便捷、更廣闊、更靈活開放的人際溝通互動。
3 網路學習環境能帶來什麼
網路學習環境的這些新特性能給教育帶來什麼呢?顯然,網路也可以像原來的CAI一樣來輔助傳統的教學活動。然而,與以往的教學媒體相比,網路應該更有潛力引發教育的深層變革。
3.1 學校教育模式的虛擬化、開放化
學校教育中的傳統核心概念是課堂、教師、學生班級、課本、課程表,其典型形式是在特定教室中進行的班級授課。由於網路環境中信息資源傳遞與共享機制的變化,以及人際溝通互動方式的變化,隨著網路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這種傳統的學校教育模式可能會被打破,教育將變得更為虛擬化和開放化。學校教育無需再局限在學校圍牆所及的物理空間中,學生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通過網路聽課,學習課程內容,完成和提交作業,與同學、老師或其他人討論,甚至參加考試;同時也可以在學校中通過網路使用位於不同地方的教育資源,如數字圖書館、遠程實驗室等。另一方面,學校中將可以採用更靈活、更個性化的時間安排和時間進度,而不是統一的課程表。研究者用分布式學習(distributed learning)來描述這種虛擬化的學習方式。
3.2 合作探究性教學模式的實施
與建構主義等學習與教學理論的發展相適應,合作探究學習成為新型教學模式的核心。由於網路所引起的人際溝通互動方式的變化、信息表徵與加工方式的變化以及信息資源傳遞與共享機制的變化,網路學習環境在合作探究學習上具備了更多的潛在優勢,可以為這種學習活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網路可以為作為有力的合作學習工具。學生以計算機為媒介的通訊(CMC)大大擴展了參與溝通的成員的范圍,擴展了理解與思想的廣度。另外,對於那些比較內向和高焦慮的學生而言,網路提供了一種更為適宜的溝通工具,可以減少面對面對話時的壓力和尷尬。而且,網路既可以支持生動的同步交互,讓學生能夠與身處遠方的學生或教師、專家實時交流;同時又可以實現靈活的非同步交互。研究表明,在非同步交互中,學生可以在發出自己的發言之前對自己的想法進行更深入的反思和完善,因而有利於實現更為深入的討論、研討(Owston, 1997)。另外,研究者還發現了網路互動中的「聽眾效應」,即與作為作業「給老師」寫作文相比,學生通過網路為身處異地的同伴(「聽眾」)寫文章會產生更好的寫作效果。這是因為在這種溝通中,學生的寫作具有真實感和明確的目的性,因而會對自己的表達進行更好的監控和反思。這種促進性效果不僅表現在作文上,研究者在科學、數學以及社會研究等學科中均發現了相同的效應(Fabos & Young, 1999)。網路可以支持當地學生乃至世界范圍內的協作學習,創建各種主題的學習共同體,使學生和教師廣泛地參與到合作活動中,甚至將教育系統之外的人也吸引到共同體之中。這種跨文化的溝通合作既有利於促進學習效果,也可以促進學生對於多元文化的理解。
網路環境也有利於實現開放靈活、積極主動的探究性學習。開放靈活的超媒體信息表徵與組織方式、及時更新的最新前沿信息、各種豐富的網路資料庫、便捷的溝通方式等等,都可以為探究性學習提供更為適宜的信息資源環境。網路環境中的搜索引擎、問題解決工具、計算工具等都可以為探究活動提供有力的認知工具支持。各種網頁創作工具可以幫助學習者很方便地將自己的探究結果發布在網上,個性化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當前,研究者強調要利用網路來支持學習者的基於問題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基於課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等,即針對學習目的和內容為學習者設計一定的問題、任務,讓他們利用網路資源和工具展開探究活動,合作研究問題、完成任務,形成探究報告或某種產品等,通過問題解決來建構相應的知識理解和思維能力。
當然,學生網上合作探究活動的過程是怎樣的?學生是如何尋找信息、合作探究的?是如何分享他們所建構的理解的?教師應該在何種程度上發揮引導作用?應該如何評價合作探究學習的效果?等等,對於這些問題我們都還需要深入研究(Windschitl, 1998)。
3.3 學校與社會的重新整合
20世紀初,面對傳統教育機械、被動、割裂生活經驗的弊端,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做中學等具有巨大沖擊力的命題。然而,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我們的教育在這些方面卻並沒有太大實質性的改觀。學校文化與整個社會文化之間仍舊存在人為的隔閡,學生的學校生活經驗與其在現實世界的生活經驗之間依舊沒有得到良好的溝通。甚至學校中的各種學科都在一定程度上既背離了其學術本源,也背離了其生活本源(比如,學校數學既不同於數學家的數學,也不同於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數學)。網路環境的新特性似乎有可能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的重新整合,促進「做」與「學」的重新整合。網路是一種具有強大交互性的媒體,在網路上信息可以沿著不同方向流通,從長遠來看,網路對學習和教學帶來的深刻影響可能是教育機構與社會之間的信息溝通(Levin & Thurston, 1996)。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網路接觸工作、生活、科研等現場的情境性信息,可以與當事人(實踐者、研究者等)對話交流。另外,如前所述,當前的課程與教學改革非常重視基於問題式學習、基於課題式學習。網路使得教育者可以在學校之外的世界中廣泛地採集這種「問題」或「課題」,而且,更重要的是,網路可以使學生和教師的探索成果立刻被推廣應用到社會中,這種探究活動不僅具有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而且會產生實際意義。學校可以作為中介幫助當地社區與其他地區、文化之間進行交流合作。學校往往會具備當地社區中較好的網路設施,而且學生、教師也往往能更熟練地使用網路。作為學習活動的一部分,學生可以與當地的成人交流,找出當地社區面臨的挑戰或問題,而後利用網路獲取有關信息,與其他地方的人士聯系,以促進社區問題的解決。因此,學生、教師所進行的網上探究活動不僅可以實現高效的、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同時也可以服務於社區發展,使學生、教師成為更有貢獻的社區成員。比如,美國加州、伊利諾和日本、墨西哥、以色列等地學生通過網路協作探究當地的缺水問題。一開始,這些學生分別搜集當地的資料,具體描述當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而後,他們通過網路交流情況,相互分析各地的資料,判斷其他地方是否有什麼當地尚未採用的有效措施。比如加州的學生發現,以色列採用「滴水灌溉」的方法,而當地沒有採用這一技術,於是他們以此為基礎向當地政府提出了關於採用這一技術的建議。
網路深刻地改變了教育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它打破了隔離學校與社會的許多壁壘。其中有些壁壘曾經發揮著保護學生的作用,這樣的保護措施需要在新的網路環境中進行重建;而更多的壁壘則是割裂了「學」與「做」,割裂了「學校」與「社會」。學校與社會的重新整合將需要角色與職能的重新分配,社會結構的重構,以及對整個教育體系的重新思考。
4 關於網路教育現狀的反思
網路似乎向我們預示著教育的變革與發展,而現有的網路教育是否已經實現了這些潛能了呢? Paulsen(2000)對26個國家的130個網路教育機構的網路課程進行了分析,發現其中大多數網路教育機構仍在嘗試階段,所提供的網路課程和支持服務都還不夠豐富,所採用的入學和學習方式還不夠靈活,都稱不上是虛擬或網上大學。Mioser等(2000)對全球436個教育網站進行了定量分析,發現:(1)從教學的角度來看,當前的網路教育並未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只有28.2%的網站包含有探究活動,3/4以上的網站是高度結構化的、嚴格規定好的學習過程,多數網站所引發的認知過程是信息提取(52.5%)、或機械學習(42%),較少關注分析推理過程(32.6%),更少涉及問題解決和決策活動(5%)。只有極少網站有學生建模或適應性機制。盡管網路在協作學習上有獨到的優勢,但令人失望的是只有2.8%的網站支持協作學習。(2)從信息表徵與加工來看,網路應該說具有最佳的信息表徵、組織和處理功能,是一種高級的整合性媒體。但在所分析的網站中,它們並沒有充分發揮這一優勢,絕大多數網站都高度依賴於文本。另外,網路作為超文本信息結構,其中可以採用合適的導航和搜索工具。但是,這些教育網站內部鏈接不豐富,外部鏈接非常少,也缺少網路特有的導航和搜索工具(如認知地圖、搜索引擎等)。83%的網站完全依賴於網站內的資源,只有31%的網站提供了其他網站鏈接,22%的網站給學習者指明了網路以外的資源,即網路僅作為學習環境中的一個部分。很少有網站將同伴、專家作為學習資源。(3)從交流功能來看,這些教育網站只採用了有限的交互功能,最集中的交流工具是email,其他工具使用都很少。而且,這些網站中幾乎沒有發現支持協同工作和學習共同體的成分。盡管網路可以支持高水平的交互活動,然而這些網站最多採用的是更低級別的交互方式:瀏覽(76%)。因此,這一研究讓我們看到的是「超前一步的技術,落後兩步的教學」,現有的網路教育並沒有很好地發揮網路的潛在優勢。而我國當前的網路教育也面臨同樣的尷尬境地。
5 結論
教學媒體本身並不能自動導致好的學習效果。究竟應該如何創建有效的網路教育模式?如何利用網路的潛在優勢促進教育模式的深層轉變?這些都是必須深入研究的問題。美國國會成立的「網路教育委員會」在其提交的報告中也強烈呼籲 「要為有效的網路學習建立堅實的教育理論基礎」。Mioser等甚至提出可以建立與網路環境相適應的「網路教育學」 (Webagogy)。網路教育是一個如此復雜的領域,需要多學科的研究者開展跨學科深入研究,更深入地、批判性地檢討信息技術、教學理論、學習活動之間的互動關系,以便為有效的網路教育提供更有力的指導。
參考文獻
[1] Fabos, B. & Young, M. D. (1999). Tele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 Rhetoric versus reality. Review of Ecational Research, 69(3), 217-259.
[2] Levin, J. & Thurston, C. (1996). Ecational electronic networks: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cational Leadership, 54(3), 46-50.
[3] Mioser, D., Nachmias, R., Lahav, O., & Oren, A. (2000). 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Current pedag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stat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cation, 33(1), 55-77.
[4] Owston, R. D. (1997). The World Wide Web: A technology to enha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cational Researcher, (1), 27-33.
[5] Paulsen, M. F. (2000). 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Web-based Ecation and strategic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online ecation. Keynote on the 16th World Computer Congress (ICEUT), Beijing.
[6] The Web-Based Ecation Commission (2000).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for learning. Report of the Web-Based Ecation Commission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7] Windschitl, M. (1998). The WWW and classroom research: What path should we take? Ecational Researcher, 27 (1), 28-33.
The fundamental changes under Web-Based Learning (WBL) environment can be summarized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he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sharing, the represen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and the method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ll the changes will transform ecation significantly: the schooling system will be more open and virtual,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will be more inquiry and collaboration-oriented, and there need be a re-integration between the schools and the society. However, WBL of the time being has not yet realized its promises.

❼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意義

一、計算機網路教育應用的重大意義
21世紀已經到來,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多媒體技術、通訊技術、網路技術等已滲透到教育的各個方面,使課堂教學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改變著教育的方法、方式以至內容,轉變著人們的教育、教學觀念.面對這些變化,我們應抓住這一時機,適應現代的教育,跟上時代的步伐,把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於教育教學之中,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進素質教育.
至今,計算機技術已發展迅速,其應用已遍及國民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正在對人類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帶來巨大的變革.特別是由於計算機具有圖、文、聲並茂甚至有活動影象這樣的特點,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它必然會對教育、教學過程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深刻影響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計算機技術將會改變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最終導致整個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甚至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下面我就從計算機四個方面的特性與功能來說明它對教育應用的重大意義.
1、計算機的交互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
人機交互、立即反饋是計算機的顯著特點,是任何其他媒體所沒有的.計算機進一步把電視機所具有的視聽合一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並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這樣一種交互方式對於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交互性是計算機和多媒體計算機所獨有的,正是因為這個特點使得多媒體計算機不僅是教學的手段方法,而且成為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乃至教學思想的一個重要因素.
大家知道,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決定.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即處於被灌輸的狀態.而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的互動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則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如果教學軟體編得更好,連教學模式也可以選擇,比如說,可以用個別化教學模式,也可以用協商討論的模式.使計算機象學習夥伴一樣和你進行討論交流.也就是說,學生在這樣的互動式學習環境中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師安排好,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按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人的認識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與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產生的,必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獲得有效的認知,這種主動參與性就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即能真正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
2、計算機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樣性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與保持
計算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單一的刺激,而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對於知識的獲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Treicher)作過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一個是關於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就是人類獲取信息到底主要通過哪些途徑.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強得多,信息和知識是密切相關的,獲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識.他還作了另一個實驗,是關於知識保持即記憶持久性的實驗.結果是這樣的: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這就是說,如果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於傳統教學的效果.這說明多媒體計算機應用於教學過程不僅非常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而且非常有利於知識的保持.
3、超文本功能可實現對教學信息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
超文本(Hypertext)是按照人腦的聯想思維方式非線性地組織管理信息的一種先進技術.如果所管理的信息不僅是文字,而且還包含圖形、圖象、聲音等其它媒體信息,那就成為一個超媒體系統,換句話說,超媒體就是多媒體加超文本.事實上目前的絕大多數多媒體系統都是採用超文本方式對信息進行組織與管理.因此在一般情況下,也可以對超媒體系統與多媒體系統不加區分,即把超文本看作是多媒體系統的一種特有功能.
如果按超文本方式組織一本書,就和傳統的文件或印刷的書籍完全不同,這時的正文(文章、段落、或一句話、一個詞)都按相互間的聯系被組織成正文網.這本書無所謂第一頁和最後一頁,從哪段正文開始閱讀,以及接下來讀什麼都由讀者的意願來決定.選擇下一段正文的依據不是順序,也不是索引,而是正文之間的語義聯系.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類思維具有聯想特徵.人在閱讀或思考問題過程中經常由於聯想從一個概念或主題轉移到另一個相關的概念或主題.所以按超文本的非線性、網狀方式組織管理信息和按傳統文本的線性、順序方式組織管理信息相比較,前者更符合人類的思維特點和閱讀習慣.
眾所周知,在過去的廿年中,強調刺激-反應並把學習者看作是對外部刺激作出被動反應即作為知識灌輸對象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已經讓位給強調認知主體的內部心理過程並把學習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體的認知學習理論.隨著心理學家對人類學習過程認知規律研究的不斷深入,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西方逐漸流行.由於多媒體計算機和網路通信技術所具有的多種特性特別適合於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換句話說,多媒體計算機和網路通信技術可以作為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理想認知工具,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所以隨著多媒體計算機和Internet網路的飛速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正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並在世界范圍內日益擴大其影響.
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實際課例說明如何把計算機及網路通信技術作為認知工具以實現這樣的學習環境.
課例:澳大利亞"門尼·彭茲中心小學"所作的試驗
試驗班為六年級,有30名學生,教師名字叫安德莉亞,當前要進行的教學內容是關於奧林匹克運動會.像往常一樣,安德莉亞鼓勵她的學生圍繞教學內容擬定若干題目(例如奧運會的歷史和澳大利亞在歷次奧運會中的成績等問題),確定媒體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並要求學生用多媒體形式直觀、形象地把自己選定的問題表現出來.經過一段時間在圖書館和Internet網上查閱資料以後,其中米徹爾和沙拉兩位小朋友合作製作了一個關於奧運會歷史的多媒體演示軟體.在這個軟體向全班同學播放以前,教師提醒大家注意觀察和分析軟體表現的內容及其特點.播放後立即進行討論.一位學生說,從奧運會舉辦的時間軸線,他注意到奧運會是每4年召開一次.另一位學生則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並不總是這樣,例如1904年、1906年和1908年這幾次是每兩年舉行一次.還有一些學生則注意到在時間軸線的1916,1940和1944這幾個年份沒有舉行奧運會,這時教師提出問題:"為什麼這些年份沒有舉辦奧運會?",有的學生回答,可能是這些年份發生了一些重大事情,有的學生則回答發生了戰爭,有的則更確切地指出1916年停辦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940和1944年停辦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經過大家的討論和協商,決定對米徹爾和沙拉開發的多媒體軟體作兩點補充:①說明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對舉辦奧運會的影響;②對奧運歷史初期的幾次過渡性(兩年一次)奧運會作出特別的解釋.這時候有位小朋友提出要把希特勒的照片通過掃描放到時間軸上的1940年這點上,以說明是他發動了二次大戰.教師詢問全班其他同學:"有無不同意見?"沙拉舉起手,高聲回答說:"我不同意用希特勒照片,我們應當使用一張能真實反映二次大戰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例如大規模轟炸或集體屠殺猶太人)的照片,以激起人們對希特勒的痛恨".教師對沙拉的發言表示贊許.
從以上課例可以看到,教師為這個教學單元進行的教學設計主要是讓學生用多媒體計算機建立一個有關奧運會某個專題(例如奧運歷史或澳大利亞在歷次奧運中的成績)的情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索精神,再通過展開討論,把對有關教學內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在這個課例中,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建構意義的認知主體位置,但是又離不開教師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學設計和在協作學習過程中畫龍點睛的引導;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說的話很少,但是對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卻很大,充分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結合.整個教學過程圍繞建構主義的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這幾個認知環節自然展開,而自始至終又是在多媒體計算機環境下進行的(同時用Internet實現資料查詢),所以上述例子是以多媒體計算機和Internet網作為認知工具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很好範例.
二、多媒體教育應用的發展趨勢
1.計算機技術與網路通信技術的結合
1995年末,在國際信息界有一件最引人注目的大事,就是美國SUN公司在Internet上推出了"WWW瀏覽器HotJava",這是SUN公司用Java語言開發的一種全新的可動態執行的瀏覽器.其突出特點是具有動畫功能,可向用戶提供超文本格式的圖形、圖像、語音、動畫與卡通等多種媒體信息;並能把靜態文檔變成可動態執行的代碼,這就徹底改變了Internet瀏覽器只能用來查詢檢索Internet網上信息的狀況,為Internet的教育應用開辟了新的廣闊前景,這是因為HotJava的動態可執行特性無異於賦給用戶一種遠程交互的功能.例如,一個用戶可以利用HotJava編寫一段Java應用程序以實現模擬化學反應的頁面,而其它的3W用戶只要使用HotJava瀏覽器就不僅可以看到這個模擬頁面,還可以與之進行交互(例如可改變該化學反應過程中的某些參數以觀察不同的反應過程和結果).利用HotJava的這種動態可執行特性用戶在檢索到某些重要文獻或教學資料時,不僅能看到靜止頁面還可通過點擊某個圖標或熱鍵而看到圖文聲並茂的彷真實驗或演算法執行過程的直觀演示.顯然,這樣一種交互功能和用第一代Internet瀏覽器(如Mosaic和Netscape)只能觀看靜態頁面的效果相比是有本質不同的,它對於教育應用(尤其是遠距離教育應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可以說,HotJava的出現不僅是Internet瀏覽器的重大革新,也為多媒體技術與網路通信技術的結合找到了最理想的結合點:從此基於Internet網的多媒體教育應用就日益發展起來(今年6月於美國波士頓召開的ED_MEDIA世界大會上,在121篇大會交流的多媒體教育應用論文中基於3W伺服器和HotJava以實現多媒體技術與網路通信技術相結合的教育應用論文共有七篇).目前不僅西方發達國家在大力開發基於Internet的多媒體教育應用,就是台灣、香港等地區也在這方面投入相當多的人力和物力(當前台灣教育技術界的主要力量差不多都已投向這一研究領域).這是多媒體教育應用中十分值得引起我們重視的一個新趨勢,也是當前發展最快的一個趨勢,我們必須迎頭趕上去.
2、計算機技術與模擬技術的結合
計算機和模擬技術結合可以產生一種強烈的幻覺,使得置身其中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當前的虛擬現實世界中,並對其真實性絲毫不產生懷疑,通常把這種技術稱之為"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簡稱VR).換句話說,虛擬現實是由多媒體技術與模擬技術相結合而生成的一種互動式人工世界,在這個人工世界中可以創造一種身臨其境的完全真實的感覺.要進入虛擬現實的環境通常需要戴上一個特殊的頭盔(head_mounted display),他可以使你看到並感覺到計算機所生成的整個人工世界.為了和虛擬環境進行交互,還需要戴上一副數據手套它使穿戴者不僅能感知而且能操作虛擬世界中的各種對象.
由於設備昂貴,目前VR技術還主要是應用於少數高難度的軍事和醫療模擬訓練以及一些研究部門,但是在教育與訓練領域VR技術有不可替代的非常令人鼓舞的應用前景,所以這一發展趨勢也應引起我們的注意.例如,達特茅斯醫學院所開發的一種"互動式多媒體虛擬現實系統",可以使醫務工作者體驗到並學習到如何對各種戰地醫療的實際情況做出反應.利用該系統的實習者可以感受到由計算機模擬所產生的各種傷病員的危險症狀,實習者可以從系統中選擇某種操作規程對當前的傷病情況進行處理並可立即看到這種處理方式所產生的後果.為了使實習者獲得更深刻的體驗,系統還可模擬各種外科手術,其內容包括一般的開刀直至復雜的人體器官替換.這種虛擬環境使醫學院的大學生不必冒任何醫療事故的風險就可以反復實習病房中的各種實際操作,並可嘗試選擇不同的技術處理方案以檢驗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和進行某種技能的訓練.
VR技術在化學教學中也取得了顯著效果.北卡羅萊納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研製了一種可以讓用戶用手操縱分子運動的VR系統.用戶戴上頭盔並通過數據手套進行反饋控制,可以使分子按某種方式結合在一起.不難看出,這種VR系統不僅在教學上有重要意義

❽ 網路的作用與意義

世界變的更小,我們變的更近

計算機網路的作用可以在許多方面體現出來,Internet上WWW(World Wide Web)服務就是一個最典型也是最成功的例子。計算機網路可以提供各種服務,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作用。

(1)數據通信

數據通信功能實現了伺服器與工作站、工作站與工作站間的數據傳達室輸,這是計算機網路的基本功能。計算機的應用,已經從科學計算發展數據處理,從單機發展到網路,這使得空間上隔得很遠的用鹿茸可以互相傳輸數據住處互相交流,協同工作。

(2)資源共享

資源共享,包括硬體共享、軟體工享和數據共享。資源共享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網格上的種種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3)集中管理

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得現代的辦公手段、經營管理發生了變化。通過管理住處系統(MIS)、辦公自動化系統(OA)等可以實現日常工作的集中管理,這樣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增加了經濟效益。

(4)實現分布式處理

網路技術的發展,使得分布式計算成為可能。對於大型的課題,可以分為許許多多的小題目,由不同的計算機分別完成,然後再集中起來,解決問題。

以上的作用是概念上的,具體來說,在日常生活中,計算機網路主要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應用。

(1)遠程登錄

遠程登錄是指允許一個地點的計算機與另一個地點的計算機進行通信,盡管它們在空間上相隔很遠,但是它們可以運行相應的應用程度進行互動式對話。

(2)電子郵件

計算機網路可以作為通信媒介,用戶可以在自己的計算機上把電子郵件(E-MAIL)發送到世界各地,這些郵件中可以包括文字、聲音、圖形、圖像等信息。

(3)電子數據交換

電子數據交換(EDI)是計算機網路在商業中的一種重要的應用形式。它以共同認可的數據格式,在貿易夥伴的計算機之間傳達室輸數據,代替了傳達室統的貿易單據,從而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提高了效率。

(4)聯機會議

利用計算機網路,人們可以通過個人計算機參加會議討論。聯機會議除了可以使用權文字外,還可以傳達室送聲音和圖像。

總之,計算機網路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它已經滲透到國民經濟以及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由於計算機網路提供的資源共享能力,使得在一台或多台伺服器上管理其它計算機上的資源成為可能。這一功能在某些部門顯得尤為重要,例如銀行系統通過計算機網路,可以將分布於各地的計算機上的財務信息傳到伺服器來實現集中管理。事實上,銀行系統之所以能夠實現「通存通取」,就是由於廣泛採用了網路技術。

在計算機網路中,還可以將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或任務分解為若干個子問題或子任務,分散到網路的各個計算機中進行處理。這種分布處理能力對於一些重大課題的研究開發是卓有成效的。

遠程通信

❾ 能說說當前的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前景嗎

計算機網路就是計算機之間通過連接介質(如網路線、光纖等)互聯起來,按照網路協議進行數據通信,實現資源共享的一種組織形式。計算機網路是二十世紀60年代起源於美國,原本用於軍事通訊,後逐漸進入民用,經過短短40年不斷的發展和完善,現已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並正以高速向前邁進。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看到一個充滿虛擬性的新時代。在這個虛擬時代,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會極大地改變,那時我們將進行虛擬旅行,讀虛擬大學,在虛擬辦公室里工作,進行虛擬的駕車測試等。對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前景,我有如下看法:
1、全球網際網路裝置之間的通信量將超過人與人之間的通信量。網際網路將從一個單純的大型數據中心發展成為一個更加聰明的高智商網路,將成為人與信息之間的高層調節者。其中的個人網站復制功能將不斷預期人們的信息需求和喜好,用戶將通過網站復制功能篩選網站,過濾掉與己無關的信息並將所需信息以最佳格式展現出來。同時,個人及企業將獲得大量個性化服務。這些服務將會由軟體設計人員在一個開放的平台中實現。由軟體驅動的智能網技術和無線技術將使網路觸角伸向人們所能到達的任何角落,同時允許人們自行選擇接收信息的形式。
2、帶寬的成本將變得非常低廉,甚至可以忽略不計。隨著帶寬瓶頸的突破,未來網路的收費將來自服務而不是帶寬。交互性的服務,如節目聯網的視頻游戲、電子報紙和雜志等服務將會成為未來網路價值的主體。
3、在不久的未來,無線網路將更加普及,其中cnet:短距無線網路前景看俏。短距無線通訊標准Zigbee與超寬頻UWB(Ultra wideband)即將制訂完成,未來將與藍芽(Bluetooth)共同建構短距離無線網路環境,包括藍芽、Zigbee與UWB等相關產品出貨量都將大幅成長。隨著電子電機工程師協會(IEEE)推出802.15個人區域網絡(WPAN)標准後,新一代的短距離無線通訊發展趨勢逐漸確定,除了藍芽(802.15.1)外,Zigbee(802.15.4)與UWB(802.15.3a)標准也將於今年或明年初陸續通過,未來Zigbee與UWB將以各自不同特性,如速度、價格等切入短距離無線網路環境。
4、計算機網路飛速發展的同時,安全問題不容忽視。網路安全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跨多門學科的綜合性科學,它包括:通信技術、網路技術、計算機軟體、硬體設計技術、密碼學、網路安全與計算機安全技術等。
在理論上,網路安全是建立在密碼學以及網路安全協議的基礎上的。密碼學是網路安全的核心,利用密碼技術對信息進行加密傳輸、加密存儲、數據完整性鑒別、用戶身份鑒別等,比傳統意義上簡單的存取控制和授權等技術更可靠。加密演算法是一些公式和法則,它規定了明文和密文之間的變換方法。由於加密演算法的公開化和解密技術的發展,加上發達國家對關鍵加密演算法的出口限制,各個國家正不斷致力於開發和設計新的加密演算法和加密機制。
從技術上,網路安全取決於兩個方面:網路設備的硬體和軟體。網路安全則由網路設備的軟體和硬體互相配合來實現的。但是,由於網路安全作為網路對其上的信息提供的一種增值服務,人們往往發現軟體的處理速度成為網路的瓶頸,因此,將網路安全的密碼演算法和安全協議用硬體實現,實現線速的安全處理仍然將是網路安全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
在安全技術不斷發展的同時,全面加強安全技術的應用也是網路安全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即使有了網路安全的理論基礎,沒有對網路安全的深刻認識、沒有廣泛地將它應用於網路中,那麼談再多的網路安全也是無用的。同時,網路安全不僅僅是防火牆,也不是防病毒、入侵監測、防火牆、身份認證、加密等產品的簡單堆砌,而是包括從系統到應用、從設備到服務的比較完整的、體系性的安全系列產品的有機結合。
總之,網路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不再僅僅是一個工具,也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僅供少數人使用的技術專利,它將成為一種文化、一種生活融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

❿ 計算機網路形成的原因及意義

一、原因

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二、意義

只有兩台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

通過線路互連起來的、資質的計算機集合,確切的說就是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計算機、終端及其附屬設備用通信設備和通信線路連接起來,並配置網路軟體,以實現計算機資源共享的系統。

(10)計算機網路理論價值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層次劃分:

為了使不同計算機廠家生產的計算機能夠相互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圍內建立計算機網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78年提出了「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即著名的OSI/RM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

它將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通信協議劃分為七層,自下而上依次為:

1、物理層(Physics Layer)

2、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

3、網路層(Network Layer)

4、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5、會話層(Session Layer)

6、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7、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閱讀全文

與計算機網路理論價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故城網路營銷與網站製作推廣公司 瀏覽:252
王牌對王牌哪個網路平台同步直播 瀏覽:993
無線網路電視連接wifi 瀏覽:456
蘋果8USB怎樣共享網路 瀏覽:950
湖南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網路技術 瀏覽:520
剛買的蘋果11網路卡卡的 瀏覽:644
手機如何加隱藏網路 瀏覽:848
校園學生網路安全知識 瀏覽:541
無線網路屬性從哪裡找 瀏覽:275
電信老年手機無網路 瀏覽:120
香港無線網路用什麼好 瀏覽:850
電表箱顯示未連接網路 瀏覽:994
電腦網路電纜插進去不亮 瀏覽:655
5g信號網路拒絕接入是什麼原因 瀏覽:927
蘋果藍牙共享網路很慢 瀏覽:908
網路安全領域需要考取的證件 瀏覽:820
網路專業實習哪個方面好 瀏覽:933
網路有多少個硬碟 瀏覽:6
無線網路ssid名字 瀏覽:840
大四網路工程有哪些 瀏覽:115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