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阿姆斯特丹計算機網路

阿姆斯特丹計算機網路

發布時間:2022-07-24 19:10:16

Ⅰ 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的具體情況

阿姆斯特丹是荷蘭首都,荷蘭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港口,人口約70萬。

鹿特丹(Rotterdam)是荷蘭第二大城市,世界最大的港口,位於歐洲萊茵河與馬斯河匯合處。整座城市展布在馬斯河兩岸,距北海約25公里,有新水道與北海相連。港區水域深廣,內河航船可通行無阻,外港深水碼頭可停泊巨型貨輪和超級油輪。

鹿特丹是連接歐、美、亞、非、澳五大洲的重要港口,素有「歐洲門戶」之稱。城市市區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港區100多平方公里。市區人口57萬,包括周圍衛星城共有102.4萬。

Ⅱ 奧運中科技有哪些

1912年第5屆瑞典奧運會在科技應用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就是在場內試驗性地安裝了電動計時器和終點攝影設備,使計量時間精確到1/10秒。

1920年在比利時安特衛普舉行的第7屆奧運會,在裝備等方面比一戰前的幾屆都有了很大突破。安特衛普市興建了一個能容納3萬人左右的體育場和其他體育設施,體育場的煤渣跑道周長400米,這是奧運會第一次使用標准跑道。

1928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辦的第9屆奧運會,東道主為了進一步擴大奧運會的影響,特意建造了一座高塔。在奧運會期間,高塔一直燃燒著熊熊焰火。火種取自奧林匹亞,用聚光鏡聚集陽光點燃火炬,這也代表了當時的科技水平。

1936年,德國柏林奧運會,由於20年代初期電視機的發明,給奧運會帶來了一次全新的革命。在本次的奧運會上,德國第一次通過電視播放了奧運會的比賽盛況,不僅在全世界范圍內擴大了奧運會的影響,而且也為以後電視轉播奧運會開創了先河。

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在運用新科技發明方面又有了新的嘗試。自從1903年第一架用發動機驅動的飛機成功試飛以來,飛機第一次被運用到奧運會中來,成為神聖的傳遞聖火的使者。火種仍然按照慣例從奧林匹亞採集,並用飛機傳遞到墨爾本,總行程共約2萬多千米。

在20世紀50年代,新材料技術革命給奧林匹克運動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材料技術的應用,一方面使得運動員的服裝開始脫離了普通服裝系列,而逐步發展成了一個新的服裝體系。運動服逐漸變得隨意、舒服而利於運動。另一方面,在運動設備製造過程中顯示出強大的威力,極大地推動了各個運動項目的發展。例如,巴克於1948年引進一種利用300片相互聯接的戰爭剩餘的正方形鋁管來製成了新型的跳板----巴克跳板。但此後不久,這種跳板就讓位於更結實更輕的鋁合金設計製成的跳板。

1960年第17屆羅馬奧運會在科技應用的另外一個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興奮劑的使用。古都羅馬正值夏季,酷暑難當,奧運會的自行車比賽正緊張激烈地進行著。突然,丹麥選手馬克.詹森摔下了飛馳的自行車當場倒斃。當時人們都以為他是中暑所致,後經屍體解剖,才發現這名運動員為了取得勝利,賽前服用了過量的苯丙胺興奮劑,加上炎熱和激烈的競爭,才導致了這場悲劇的發生。

1964年在日本東京舉行的第18屆奧運會又有了更加令人振奮的科技突破,美國發射的「辛科姆」通訊衛星,向世界各地轉播了奧運會盛況,這在奧運會史上還是第一次

. 1968年的墨西哥奧運會,由於當時較為先進的電子計時設備的應用,使得田徑比賽,尤其是短距離項目的竟爭格外的精彩紛呈。美國的吉姆.海因斯在田徑的男子100米跑決賽中首次突破10秒大關,以9秒9的成績獲勝。這項成績電子計時為9秒95,直到1983年才被美國另一運動員卡爾文.史密斯以9秒93刷新。技術的精確性使得各路好手再也不用為哪怕只是一點點的成績誤差而與裁判發生不必要的爭執,同時也使裁判員們的裁判工作變得更為公正和輕松。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奧運會首次正式進行了性別和興奮劑檢查,科學技術開始在消除自身所造成的不良後果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1972年第20屆慕尼黑奧運會上,更是令人信服地看到了電子設備的優越性。本屆奧運會上首次採用了光電測距儀和精度可達1/1000秒的電子計時器。自動測試和顯示時間、速度和距離的電子裝置,逐步代替了人的眼和手。高速攝影攝像設備、激光裝置、計算機等,已經成為奧運賽場和裁判員們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夥伴。依靠它們的幫助,使計時更精確、計分更方便、判斷更准確。如男子400米個人混合泳第一名瑞典的貢?拉爾松,僅比第二名美國的蒂?麥基快0.002秒。因此,本屆奧運會也被稱為「技術奧運會」。這可以被看作是「科技奧運」的開始,而「科技奧運」的觀念也由此逐漸地走進人們的思維之中。 在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的第21屆奧運會上,主辦方完成了衛星傳遞聖火的壯舉。他們將在奧林匹亞點燃的聖火轉化為電子包裹,通過衛星傳播到加拿大,地面接收器把信號接收下來,轉換器把它變為激光,再用激光槍將火炬點燃。

二戰後,全球科學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技術也開始更多地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廣泛地使用起來。藉助於技術的力量而得到快速發展的奧林匹克運動開始全方位地引進現代技術成果,特別是一些尖端技術也開始被廣泛的使用,例如利用飛機、衛星傳遞聖火、利用通訊衛星對比賽進行轉播等等。現代技術也己經不再僅僅是一種有效的輔助手段,更主要的是成為人的「替代者」。具有突出特點的是電子測距技術和傳媒技術的使用,例如田徑運動中的計時測距技術,前者使運動比賽成績的評定更加准確、客觀,促進了公平競爭;後者的迅猛發展,在世界范圍內有力地推動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全球化發展。而在另外一個方面,凝聚著高新技術結晶的興奮劑在提高人們運動成績方面的巨大作用使之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東西。所以,技術不僅在場地、設施和運動員裝備等領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而且在運動訓練和比賽等方面也開始顯現威力。正是因為折服於技術所表現出來的巨大力量,人們開始更多地依賴技術手段來促進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和獲得更加突出的運動成績,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己經走上了無法脫離技術的道路。

第25屆奧運會於1992年7月25日至8月9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在這次奧運會上,原來分散在各個賽場的電子計時器、光電測距儀和自動計分裝置等,己經發展成為由計算機網路聯結在一起的「全能運動操作系統」,可滿足一切項目的計時、測速和計分需要。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漸發達及其他更多尖端科技的應用,使2000年悉尼奧運成為歷年來最科技化的奧運會。悉尼奧運會的信息科技解決方案主要包括三套核心系統,分別為:奧運信息檢索系統、奧運競賽結果系統、奧運管理系統,再加上悉尼奧運官方網站。除了信息技術在悉尼奧運會上大顯身手以外,其他諸如新材料技術等尖端科技也為改善運動員們的裝備、提高運動成績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游泳運動員的鯊魚服等。 在這個階段,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已經與技術整合成為一體。技術不再僅僅是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一種支持力量,而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奧運科技體系,由輔助、支持轉變為自主行動的力量,並依據自身的邏輯自主地發展著,從而最終成為一種統治。實際上,現在好的運動成績的取得就完全依賴於技術的創新,因此沒有人可以拒絕技術所帶來的巨大效益。
參考資料:體育資源網

Ⅲ 08奧運運用的科技

第1屆現代奧運會於1896年4月6日至15日在希臘首都雅典隆重舉行。受當時條件的限制,游泳比賽還沒有游泳池,比賽是在公海里舉行的,起終點是浮艇拉著的纜繩,泳道是用水面上漂浮的南瓜作為標記,泳距未經過仔細測量,只是憑感覺進行估計。比賽的方法另人驚嘆:先用小輪船把運動員載離海岸,發令員估計距離合適了,便發令讓選手游回岸邊,不求泳姿,自由發揮,以到達岸邊的先後決定名次。

同樣,第2屆法國巴黎奧運會設施也很差,田徑賽場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這個場地十分狹小,林木橫生,土質松軟,跑道不平,場內設施幾乎一無所有。跳遠比賽需選手自己動手挖掘沙坑;跨欄比賽的個別欄架臨時用樹枝架起來湊合;參加投擲比賽的選手更是苦不堪言,器械經常碰撞到樹木的枝權,有時擲出的鏈球纏繞在樹權上。

所以,現代奧林匹克運動雖然興起於技術逐漸占據統治地位的現代社會中,但是一開始卻幾乎看不到技術的影子,技術與奧林匹克運動的關系一直處於一種相對平淡的狀態之中。在奧林匹克運動中表現出來的技術一般都是其他領域的一般性技術的借用,例如借用建築技術修建體育場、修建游泳池等等。總體而言,技術在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初期所起的作用大多是輔助性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奧林匹克運動逐漸地引進了各種技術成果來促進自身的發展,突出表現在場地、設施和運動員裝備等方面。

1912年第5屆瑞典奧運會在科技應用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就是在場內試驗性地安裝了電動計時器和終點攝影設備,使計量時間精確到1/10秒。

1920年在比利時安特衛普舉行的第7屆奧運會,在裝備等方面比一戰前的幾屆都有了很大突破。安特衛普市興建了一個能容納3萬人左右的體育場和其他體育設施,體育場的煤渣跑道周長400米,這是奧運會第一次使用標准跑道。

1928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辦的第9屆奧運會,東道主為了進一步擴大奧運會的影響,特意建造了一座高塔。在奧運會期間,高塔一直燃燒著熊熊焰火。火種取自奧林匹亞,用聚光鏡聚集陽光點燃火炬,這也代表了當時的科技水平。

1936年,德國柏林奧運會,由於20年代初期電視機的發明,給奧運會帶來了一次全新的革命。在本次的奧運會上,德國第一次通過電視播放了奧運會的比賽盛況,不僅在全世界范圍內擴大了奧運會的影響,而且也為以後電視轉播奧運會開創了先河。

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在運用新科技發明方面又有了新的嘗試。自從1903年第一架用發動機驅動的飛機成功試飛以來,飛機第一次被運用到奧運會中來,成為神聖的傳遞聖火的使者。火種仍然按照慣例從奧林匹亞採集,並用飛機傳遞到墨爾本,總行程共約2萬多千米。

在20世紀50年代,新材料技術革命給奧林匹克運動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材料技術的應用,一方面使得運動員的服裝開始脫離了普通服裝系列,而逐步發展成了一個新的服裝體系。運動服逐漸變得隨意、舒服而利於運動。另一方面,在運動設備製造過程中顯示出強大的威力,極大地推動了各個運動項目的發展。例如,巴克於1948年引進一種利用300片相互聯接的戰爭剩餘的正方形鋁管來製成了新型的跳板----巴克跳板。但此後不久,這種跳板就讓位於更結實更輕的鋁合金設計製成的跳板。

1960年第17屆羅馬奧運會在科技應用的另外一個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興奮劑的使用。古都羅馬正值夏季,酷暑難當,奧運會的自行車比賽正緊張激烈地進行著。突然,丹麥選手馬克.詹森摔下了飛馳的自行車當場倒斃。當時人們都以為他是中暑所致,後經屍體解剖,才發現這名運動員為了取得勝利,賽前服用了過量的苯丙胺興奮劑,加上炎熱和激烈的競爭,才導致了這場悲劇的發生。

1964年在日本東京舉行的第18屆奧運會又有了更加令人振奮的科技突破,美國發射的「辛科姆」通訊衛星,向世界各地轉播了奧運會盛況,這在奧運會史上還是第一次

. 1968年的墨西哥奧運會,由於當時較為先進的電子計時設備的應用,使得田徑比賽,尤其是短距離項目的竟爭格外的精彩紛呈。美國的吉姆.海因斯在田徑的男子100米跑決賽中首次突破10秒大關,以9秒9的成績獲勝。這項成績電子計時為9秒95,直到1983年才被美國另一運動員卡爾文.史密斯以9秒93刷新。技術的精確性使得各路好手再也不用為哪怕只是一點點的成績誤差而與裁判發生不必要的爭執,同時也使裁判員們的裁判工作變得更為公正和輕松。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奧運會首次正式進行了性別和興奮劑檢查,科學技術開始在消除自身所造成的不良後果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1972年第20屆慕尼黑奧運會上,更是令人信服地看到了電子設備的優越性。本屆奧運會上首次採用了光電測距儀和精度可達1/1000秒的電子計時器。自動測試和顯示時間、速度和距離的電子裝置,逐步代替了人的眼和手。高速攝影攝像設備、激光裝置、計算機等,已經成為奧運賽場和裁判員們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夥伴。依靠它們的幫助,使計時更精確、計分更方便、判斷更准確。如男子400米個人混合泳第一名瑞典的貢?拉爾松,僅比第二名美國的蒂?麥基快0.002秒。因此,本屆奧運會也被稱為「技術奧運會」。這可以被看作是「科技奧運」的開始,而「科技奧運」的觀念也由此逐漸地走進人們的思維之中。 在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的第21屆奧運會上,主辦方完成了衛星傳遞聖火的壯舉。他們將在奧林匹亞點燃的聖火轉化為電子包裹,通過衛星傳播到加拿大,地面接收器把信號接收下來,轉換器把它變為激光,再用激光槍將火炬點燃。

二戰後,全球科學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技術也開始更多地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廣泛地使用起來。藉助於技術的力量而得到快速發展的奧林匹克運動開始全方位地引進現代技術成果,特別是一些尖端技術也開始被廣泛的使用,例如利用飛機、衛星傳遞聖火、利用通訊衛星對比賽進行轉播等等。現代技術也己經不再僅僅是一種有效的輔助手段,更主要的是成為人的「替代者」。具有突出特點的是電子測距技術和傳媒技術的使用,例如田徑運動中的計時測距技術,前者使運動比賽成績的評定更加准確、客觀,促進了公平競爭;後者的迅猛發展,在世界范圍內有力地推動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全球化發展。而在另外一個方面,凝聚著高新技術結晶的興奮劑在提高人們運動成績方面的巨大作用使之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東西。所以,技術不僅在場地、設施和運動員裝備等領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而且在運動訓練和比賽等方面也開始顯現威力。正是因為折服於技術所表現出來的巨大力量,人們開始更多地依賴技術手段來促進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和獲得更加突出的運動成績,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己經走上了無法脫離技術的道路。

第25屆奧運會於1992年7月25日至8月9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在這次奧運會上,原來分散在各個賽場的電子計時器、光電測距儀和自動計分裝置等,己經發展成為由計算機網路聯結在一起的「全能運動操作系統」,可滿足一切項目的計時、測速和計分需要。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漸發達及其他更多尖端科技的應用,使2000年悉尼奧運成為歷年來最科技化的奧運會。悉尼奧運會的信息科技解決方案主要包括三套核心系統,分別為:奧運信息檢索系統、奧運競賽結果系統、奧運管理系統,再加上悉尼奧運官方網站。除了信息技術在悉尼奧運會上大顯身手以外,其他諸如新材料技術等尖端科技也為改善運動員們的裝備、提高運動成績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游泳運動員的鯊魚服等。 在這個階段,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已經與技術整合成為一體。技術不再僅僅是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一種支持力量,而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奧運科技體系,由輔助、支持轉變為自主行動的力量,並依據自身的邏輯自主地發展著,從而最終成為一種統治。實際上,現在好的運動成績的取得就完全依賴於技術的創新,因此沒有人可以拒絕技術所帶來的巨大效益。

Ⅳ 央行數字貨幣什麼時候正式發行

央行正准備發行的數字貨幣,首先會在票據市場做一個嘗試,所以中央銀行還沒有出台數字貨幣發行時間的相關規定。
央行行長周小川也稱未有數字貨幣發行既定時間表。數字貨幣和現金在相當長時間內都會是並行、逐步替代的關系。

拓展資料:
數字貨幣(digital money,electronic money或electronic currency)是一種以數字形式存在的貨幣(與紙幣和硬幣等實物不同)。它展示了類似於實物貨幣的屬性,但可以允許即時交易和無邊界所有權轉移。實例包括虛擬貨幣、密碼貨幣以及中央銀行發行的在計算機資料庫中記賬的貨幣(包括數字基礎貨幣)。像傳統貨幣一樣,這些貨幣可能被用來購買實物商品和服務,但也可能在某些社區被限制,例如在網路游戲中使用。

數字貨幣是電子記錄在儲值卡或其他設備上的貨幣余額。電子貨幣的另一種形式是網路貨幣,它允許在計算機網路,尤其是互聯網上進行價值轉移。電子貨幣也是對私人銀行或銀行存款等其他金融機構的債權。

數字貨幣既可以是集中的,即有控制貨幣供應的中心點,也可以是分散的,即控制權可以有不同的來源。

歷史
1983年,大衛·喬姆(David Chaum)的一篇研究論文引入了數字現金的概念。 1990年,他在阿姆斯特丹創立了電子現金公司DigiCash,將他研究中的想法商業化。該公司於1998年申請破產。

電子黃金是第一種廣泛使用的互聯網貨幣,於1996年推出,並在美國政府於2008年關閉之前增長到幾百萬用戶。電子黃金郵件列表的用戶使用術語「數字貨幣」來描述各種工具中的對等支付。 [6] 1997年,可口可樂可以使用移動支付從自動售貨機購買。貝寶在1998年推出了以美元計價的服務。
2009年,比特幣問世,標志著區塊鏈分散式數字貨幣的開始。它沒有中央伺服器,也沒有有形資產作為儲備。總部設在區塊鏈的數字貨幣也被稱為密碼貨幣,事實證明它不允許政府試圖對其進行監管,因為沒有中央組織或個人有權關閉它們。

Ⅳ mte是什麼幣

MTE是一個數字貨幣或加密貨幣,在幣圈算是一種山寨幣,可以在數字貨幣交易所買賣,但投資風險較大。
拓展資料
數字貨幣(digital money,electronic money或electronic currency)是一種以數字形式存在的貨幣(與紙幣和硬幣等實物不同)。它展示了類似於實物貨幣的屬性,但可以允許即時交易和無邊界所有權轉移。數字貨幣既可以是集中的,即有控制貨幣供應的中心點,也可以是分散的,即控制權可以有不同的來源。
實例包括虛擬貨幣、密碼貨幣以及中央銀行發行的在計算機資料庫中記賬的貨幣(包括數字基礎貨幣)。像傳統貨幣一樣,這些貨幣可能被用來購買實物商品和服務,但也可能在某些社區被限制,例如在網路游戲中使用。
數字貨幣是電子記錄在儲值卡或其他設備上的貨幣余額。電子貨幣的另一種形式是網路貨幣,它允許在計算機網路,尤其是互聯網上進行價值轉移。電子貨幣也是對私人銀行或銀行存款等其他金融機構的債權。
1983年,大衛·喬姆(David Chaum)的一篇研究論文引入了數字現金的概念。1990年,他在阿姆斯特丹創立了電子現金公司DigiCash,將他研究中的想法商業化。該公司於1998年申請破產。
電子黃金是第一種廣泛使用的互聯網貨幣,於1996年推出,並在美國政府於2008年關閉之前增長到幾百萬用戶。電子黃金郵件列表的用戶使用術語「數字貨幣」來描述各種工具中的對等支付。1997年,可口可樂可以使用移動支付從自動售貨機購買。貝寶在1998年推出了以美元計價的服務。
2009年,比特幣問世,標志著區塊鏈分散式數字貨幣的開始。它沒有中央伺服器,也沒有有形資產作為儲備。總部設在區塊鏈的數字貨幣也被稱為密碼貨幣,事實證明它不允許政府試圖對其進行監管,因為沒有中央組織或個人有權關閉它們。

Ⅵ 《計算機網路(第5版)》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計算機網路(第5版)》(Andrew S. Tanenbaum)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提取碼:gs93

書名:計算機網路(第5版)

作者:Andrew S. Tanenbaum

譯者:嚴偉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3-1

頁數:739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內外使用最廣泛、最權威的計算機網路經典教材。全書按照網路協議模型自下而上(物理層、數據鏈路層、介質訪問控制層、網路層、傳輸層和應用層)有系統地介紹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原理,並結合Internet給出了大量的協議實例。在講述網路各層次內容的同時,還與時俱進地引入了最新的網路技術,包括無線網路、3G蜂窩網路、RFID與感測器網路、內容分發與P2P網路、流媒體傳輸與IP語音,以及延遲容忍網路等。另外,本書針對當前網路應用中日益突出的安全問題,用了一整章的篇幅對計算機網路的安全性進行了深入討論,而且把相關內容與最新網路技術結合起來闡述。

作者簡介:

Andrew S.Tanenbaum獲得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理學學士學位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哲學博士學位,目前是荷蘭阿姆斯特丹Vrije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系的教授,並領導著一個計算機系統的研究小組。同時,他還是一家計算與圖象處理學院的院長,這是由幾家大學合作成立的研究生院。盡管社會工作很多,但他並沒有中斷學術研究。多年來,他在編譯技術、操作系統、網路及局域分布式系統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設計規模達數百萬用戶的廣域分布式系統。在進行這些研究項目的基礎上,他在各種學術雜志及會議上發表了70多篇論文。他同時還是5本計算機專著的作者。

Ⅶ 高速寬頻網路技術帶來的影響

自從有了互聯網,遠程醫療這個詞就不再新鮮了。現在遠程醫療的方式一般都是把病人的資料通過互聯網傳輸到異地,網路另一端的醫療專家通過研究資料,再把診斷結果由網路傳回。

但是,我們未來的遠程醫療的方式將遠遠超過現階段的水平:醫療專家可以在某一個城市或某一個國家操縱X光機等醫療器械,直接給病人診病,而不只限於網上信息的交流。這就是高速寬頻網路將帶給我們的受益。

環球網路用於科研領域

日前,由中國、美國和俄羅斯三國聯手建立的第一個環繞全球的高速寬頻網路「中美俄環球科教網路」在北京宣布開通。業界給予該科研項目高度評價:這個網路會給世界科研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並大大推動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

據悉,中美俄環球科教網路以美國芝加哥為起點,穿越大西洋抵達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然後繼續往東經莫斯科和俄羅斯科學城,穿越西伯利亞,進入中國到達北京,再經過中國香港,穿越太平洋,最後回到美國芝加哥。該網路採用光纖傳輸,目前的傳輸速度是每秒155兆,預計今年7月前後,傳輸速度將再增加十六倍左右,達到每秒2.5G,此後會提升到10G。

對於如此發達的寬頻網路,用戶最關心的問題可能就是「我何時能用上這個寬頻網」。對此,中美俄環球科教網路中方合作機構、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CNIC)給出的回答是:環球網路只用於科研,並不向公眾開放。

據CNIC新聞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個環球高速寬頻網路目前主要用於國際科學研究與交流,已經確定了四個重點應用領域:分別是高能物理、大氣科學、天文以及生物信息領域。而環球網路不會向公眾開放。

民用高速下一代互聯網

「中美俄環球科教網路」項目是在美俄5年前開始著手研究的「科學網」項目的基礎上,增加了中美和中俄的連接而建成的。三國希望通過擴展現有的能力,建設一個新的、能夠支持先進科學應用、基於光傳輸的全球環網,並在該網路基礎上進行科學研究。

CNIC新聞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並沒有計劃用於商業性運作,也不向公眾開放,因此應用范圍有限,總投資額並不會很龐大。

這位負責人稱,高速網路之所以不向公眾開放,主要是考慮目前民用寬頻網還沒有那麼高的需求。「民眾應用到高速寬頻網可能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因為假設僅僅有了足夠的帶寬還是不夠的,還要看運營商的技術何時能同步提高。」他表示,雖然環球網路項目目前只用於科研,但在此基礎上進行的下一代互聯網研究卻將影響著大眾未來對網路的應用。

國內外許多科研機構都向用戶描繪過下一代互聯網的藍圖,而將來可以向大眾開放的也是下一代互聯網。事實上,第一代互聯網最早被引入中國時,也是首先應用於科研,經過了2年多的時間,從1996年才向大眾普及。那麼高速寬頻網何時能普及到民用呢?CNIC給出了謹慎地回答:要看全球對下一代互聯網研究的進程以及市場需求的發展,這個時間不好預測。

高速寬頻改變我們生活

雖然我們普通用戶現在還不能用上高速網路,但專家認為,建設環球網路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誰能使用或是誰不能使用,更重要的是通過它所進行的科學研究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重大改變。

例如,除了前面提到的對於遠程醫療的影響,通過高速網路還能建立虛擬天文台。假設國外某地在某個時間出現流星雨,在美國可以觀測到而在中國卻看不到整個過程。依靠過去的技術,中國只能等美國發布完相關的信息後再進行轉播,而有了環球網路,中、美、俄三國可以實現同步觀測,達到設備和資源的共享。

CNIC主任閻保平博士表示,這樣一個高速網路不僅對於科學計算,對於大規模的數據的傳輸、數據的處理,以及對其他的有關的科學資源的共享都非常重要。

該項目可以為多項科研領域的應用奠定基礎,而這些應用又都是與人類密切相關的研究,它包括聯合應對自然和人為災難、核材料的防護、人類基因圖譜、對太空的聯合探索、地震的分布監控、天文觀測、核聚變能源科學、高能物理、氣候和其他諸如地球科學、生物科學和環境學科等領域的研究與模擬等。

閱讀全文

與阿姆斯特丹計算機網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做好網路安全應急保障 瀏覽:173
梧桐山有網路信號 瀏覽:456
移動網路怎麼看iptv 瀏覽:668
小米還原網路設置數據用不了 瀏覽:781
app網路什麼特點 瀏覽:607
怎麼連自家wifi網路拒絕接入 瀏覽:2
電信網路貓的信號顯示 瀏覽:15
網路安全責任書甲方責任 瀏覽:295
實際網路信號波形 瀏覽:476
一個月通訊費和網路多少合適 瀏覽:952
蘋果手機解鎖後重新連接網路 瀏覽:703
如何查找網路文獻發布時間 瀏覽:438
山上無網路華為4G路由器 瀏覽:126
宿舍同一個網路為什麼別人不卡 瀏覽:21
陰陽師渠道服網路連接錯誤 瀏覽:996
承德網路營銷經理怎麼做 瀏覽:244
長安逸動plus網路是哪個營業廳 瀏覽:574
網路共享熱點限制 瀏覽:995
忘記網路密碼怎麼連接華為 瀏覽:184
無線網路機頂盒設計 瀏覽:760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