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的特點有能實現數據信息的快速傳輸和集中處理,可共享計算機系統資源,提高了計算機的可靠性及可用性,能均衡負載互相協作。
2. 計算機網路的兩個基本特徵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徵是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
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2)第2台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是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網路也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單機到多機的發展過程,其發展過程大致可以細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
20世紀50~60年代,計算機網路進入到面向終端的階段,以主機為中心,通過計算機實現與遠程終端的數據通信。
第二階段:多台計算機互連的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以通信子網為中心的網路階段(又稱為「計算機-計算機網路階段」),它是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由若乾颱計算機相互連接成一個系統,即利用通信線路將多台計算機連接起來,實現了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通信。
第三階段:面向標准化的計算機網路。
20世紀70年代末至20世紀80年代初,微型計算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為了適應辦公自動化的需要,迫切要求將自己擁有的為數眾多的微型計算機、工作站、小型計算機等連接起來,以達到資源共享和相互傳遞信息的目的,而且迫切要求降低聯網費用,提高數據傳輸效率。
第四階段:面向全球互連的計算機網路。
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數字通信的出現,計算機網路進入到第4個發展階段,其主要特徵是綜合化、高速化、智能化和全球化。1993年美國政府發布了名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行動計劃」 的文件,其核心是構建國家信息高速公路。
3.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是網路通信的雙方都是計算機,即以通信子網為中心。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興起於60年代後期,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以分組交換為主,可以使負載均衡,單機的響應速度提高。
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
(3)第2台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是擴展閱讀
組成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
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4.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是: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是網路通信的雙方都是計算機,即以通信子網為中心。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以分組交換為主,可以使負載均衡,單機的響應速度提高。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
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由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資源子網。
(4)第2台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是擴展閱讀: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是用晶體管製造的計算機。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計算機都採用電子管作元件。電子管元件有許多明顯的缺點。例如,在運行時產生的熱量太多,可靠性較差,運算速度不快,價格昂貴,體積龐大,這些都使計算機發展受到限制。
於是,晶體管開始被用來作計算機的元件。使用了晶體管以後,電子線路的結構大大改觀,製造高速電子計算機的設想也就更容易實現了。第二代基本技術是機器穩定性提高。磁芯存貯器和各種輔助存貯器使用更為發展。採用中斷觀念,主要矛盾逐步轉向軟設備。
5. 第2代計算機的特點是什麼
第二代計算機的特點:採用晶體管,出現高級語言
中央處理單元CPU結構:算術單元,控制單元,存儲單元
硬碟的物理結構,由磁軌,扇區,柱面和磁頭組成。每個磁軌被分成若干個扇區,每個扇區通常是512位元組。硬碟的磁軌數一般介於300至3000之間,每磁軌的扇區數通常是63。
分區的三種fat16常見於dos,win97中,fat32用於win9x的後期版本中,例如win98
Ntfs只存在於win2000和xp中。
第一台計算機主要元器件電子管
Cpu構件:主頻,內存匯流排速度 ,工作電壓,擴展指令集,整數與浮點,一級緩存二級緩存,製造工藝
挑選cpu最重要的選擇的標準是性價比
切斷主機電源之後數據就會消失的存儲器是RAM
ROM只讀式內存 EPROM存儲在ROM中的數據需要被抺去或進行重新寫入時,可擦寫編程rom
挑選內存不需要注意的選項是本身重量
英文縮寫fat的意思文件分配表
出廠硬碟必須的3個步驟低極格式化,分區,高級格式化
光碟中可以重復刻錄的是CD-RW
匯流排,連接對象分類:內部匯流排,系統匯流排,外部匯流排
功能分類數據匯流排,地址匯流排,控制匯流排
中斷的含義:是cpu處理外部突發事件的重要技術,它能使cpu在運行過程中對外部事件發出的中斷請求及時地進行處理,完成後又立即返回斷點,繼續處理cpu原來的工作。
在非同步通訊中,若一個字元佔用8位數據,起始位和終止位至少各佔1位,那麼,實際傳送信息的效率最多是80%,採用一個數據用一個同步字作為起始位的格式,這便是同步通訊方式。
列印機的種類,針式列印機,噴墨列印機,激光列印機
顯卡的刷新率應該大於75HZ
Pci是常見的音效卡介面
程序的特點:目的性,有序性,有限性
操作系統功能:用來控制和管理計算機硬體和軟體資源的軟體。通過處理器管理,存儲器管理,文件管理,設備管理和作業管理來實現對計算機的控制
驅動程序的作用是驅動某一個硬體,使其正常工作
主流的計算機主板結構是ATX
計算機基本輸入/輸出系統的英文縮寫為BIOS
計算機機箱不含的硬體容器7寸托架
計算機光碟機的介面與硬碟的設備一樣,ide
硬碟分區的步驟不包括刪除磁軌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以主機為中心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以通信子網為中心,通信子網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即分散又統一,從而使整個系統性能大大提高
網路中同等層之間的通信規則是該層使用的協方,同一計算機不能功能層之間的通信規則稱為介面
服務元素:請求,指示,響應,確認
Osi: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比特 幀 報文 tp spud pp ap
表示層涉及數據壓縮和解壓,數據加密和解密等工作,功能提供了數據表達方式和編碼的格式
Tcp/ip網路介面層,互連網層,傳輸層,應用層
網路介面層等同物理層,數據鏈路層,互聯網層等同網路層,傳輸層等傳輸層,應用層等同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分組交換的概念是英國戴維斯於1966年提出
面向終端的網路以主機為中心
提高系統通用性不是計算機網路的功能
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是80-90年代
Osi七層的模型的數據鏈路層與錯誤檢測及介質訪問有關
Udp出現在tcp/ip協議模型中的傳輸層
物理層介質特性:吞吐量和帶寬,成本,尺寸和可擴展性,連接器以及抗噪性
10base5定義:10代表10M的吞吐量,base代表是基帶傳輸,5代表電纜的最大段長度為500米,每段最多站點數100,兩站點間最小距離2.5米,最大網路長度2500米
10base2每段最大長度185米,每段最多站點數30,兩站點間最短距離0.5米,最大長度925,最多5個段
6. 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
數據通信和集中處理、資源共享分布式信息處理、提高計算機系統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1、網路
是用物理鏈路將各個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機相連在一起,組成數據鏈路,從而達到資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通信是人與人之間通過某種媒體進行的信息交流與傳遞。網路通信一般指網路協議。
2、網路協議
網路協議就是網路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只有相同網路協議的計算機才能進行信息的溝通與交流。這就好比人與人之間交流所使用的各種語言一樣,只有使用相同語言才能正常、順利地進行交流。從專業角度定義,網路協議是計算機在網路中實現通信時必須遵守的約定,也就是通信協議。主要是對信息傳輸的速率、傳輸代碼、代碼結構、傳輸控制步驟、出錯控制等作出規定並制定出標准。
3、計算機網路
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利用計算機網路進行的通信叫做網路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