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上第一個網路是什麼網
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網路是--ARPA網(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網) 於1969年 美國軍方研究出, 只運用於軍方的四台主機 ,到後來經過近二三十年的發展 規定了各種協議 才出現了萬維網 直到現在 網路也是不完善的 還在慢慢發展。
世界上第一個互聯網是在1989年發明出來,是由PeterDeutsch和他的全體成員在Montreal的McFillUniversity創造的,他們為FTP站點建立了一個檔案,後來命名為Archie。這個軟體能周期性地到達所有開放的文件下載站點,列出他們的文件並且建立一個可以檢索的軟體索引。檢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識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
McFill大學,擁有第一個Archie的大學,發現每天中從美國到加拿大的通訊中有一半的通信量訪問Archie。學校關心的是管理程序能否支持這么大的通訊流量,因此只好關閉外部的訪問。幸運的是當時有很多很多的Archie可以利用。
大約在同一時期,BrewsterKahle,當時是在ThinkingMachines(智能計算機)發明了WAIS(廣域網信息服務),能夠檢索一個資料庫下所有文件和允許文件檢索。根據復雜程度和性能情況不同有很多版本,但最簡單的可以讓網上的任何人可以利用。在它的高峰期,智能計算機公司維護著在全世界范圍內能被WAIS檢索的超過600個資料庫的線索。包括所有的在新聞組里的常見問題文件和所有的正在開發中的用於網路標準的論文文檔等等。和Archie一樣,它的介面並不是很直觀,所以要想很好的利用它也得花費很大的工夫。
1991年,第一個連接互聯網的友好介面在Minnesota大學開發出來。當時學校只是想開發一個簡單的菜單系統可以通過區域網訪問學校校園網上的文件和信息。緊跟著大型主機的信徒和支持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擁護者們的爭論開始了。開始時大型主機系統的追隨者占據了上風,但自從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宣稱他們可以很快建立起一個原型系統之後,他們不得不承認失敗。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們很快作了一個先進的示範系統,這個示範系統叫做Gopher。這個Gopher被證明是非常好用的,之後的幾年裡全世界范圍內出現10000多個Gopher。它不需要UNIX和計算機體系結構的知識。在一個Gopher里,你只需要敲入一個數字選擇你想要的菜單選項即可。今天你可以用theUofMinnesotagopher選擇全世界范圍內的所有Gopher系統。
② 數據鏈路層的常用成幀方法有哪些
數據鏈路層的常用成幀方法有:
1、字元計數法;
2、帶位元組填充的分界符法;
3、帶位填充的分界標志法;
4、物理層編碼違例法。
數據鏈路層的基本知識
數據鏈路層使用的信道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
點對點信道:這種信道的通信方式是一對一的通信方式----------ppp協議
廣播信道:這種信道使用一對多的廣播通信方式,對於這種方式需要遵循專用的共享信道協議來協調主機數據的發送。
③ 什麼叫面向連接
Connection-oriented 面向連接:一種網路協議,依賴發送方和接收器之間的顯示通信和阻塞以管理雙方的數據傳輸.網路系統需要在兩台計算機之間發送數據之前先建立連接的一種特性。面向連接網路類似於電話系統,在開始通信前必須先進行一次呼叫和應答。
如果一種服務具有下列特徵,就認為它是面向連接的:
1、建立一條虛電路(比如3次握手)
2、使用排序
3、使用確認
4、使用流量控制。流量控制的類型有:緩沖、窗口機制和擁堵避免。
④ T3POS是什麼
x.25 X.25網路是第一個面向連接的網路,也是第一個公共數據網路.其數據分組包含3位元組頭部和128位元組數據部分.它運行10年後,20世紀80年代被無錯誤控制,無流控制,面向連接的新的叫做幀中繼的網路所取代.90年代以後,出現了面向連接的ATM網路.
X.25協議是CCITT(ITU)建議的一種協議,它定義終端和計算機到分組交換網路的連接。分組交換網路在一個網路上為數據分組選擇到達目的地的路由。X.25是一種很好實現的分組交換服務,傳統上它是用於將遠程終端連接到主機系統的。這種服務為同時使用的用戶提供任意點對任意點的連接。來自一個網路的多個用戶的信號,可以通過多路選擇通過X.25介面而進入分組交換網路,並且被分發到不同的遠程地點。一種稱為虛電路的通信信道在一條預定義的路徑上連接端點站點通過網路。雖然X.25,吞吐率的主要部分是用於錯誤檢查開銷的,X.25介面不可支持高達 64Kbps的線路,CCITT在1992年重新制定了這個標准,並將速率提高到2Mbps。
X.25的分組交換體系結構具有一些優點和缺陷。信息分組通過散列網路的路由是根據這個分組頭中的目的地址信息進行選擇的。用戶可以與多個不同的地點進行連接,而不象面向電路的網路那樣在任何兩點之間僅僅存在一條專用線路。由於分組可以通過路由器的共享埠進行傳 輸的,所以就存在一定的分發延遲。雖然許多網路能夠通過選擇迴避擁擠區域的路由來支持過載的通信量,但是隨著訪問網路人數的增多,用戶還是可以感覺到性能變慢了。和此相反,面向電路的網路在兩個地點之間提供一個固定的帶寬,它不能適應超過這個帶寬的傳輸的要求。
X.25的開銷比幀中繼要高許多。例如,在X.25中,在一個分組的傳輸路徑上的每個結點都必須完整地接收一個分組,並且在發送之前還必須完成錯誤檢查。幀中繼結點只是簡單地查看分組頭中的目的地址信息,並立即轉發該分組,在一些情況下,甚至在它完整地接收一個分組之前就開始轉發。幀中繼不需要 X.25中必須在每個中間結點中存在的用於處理管理、流控和錯誤檢查的狀態表。端點結點必須對丟失的幀進行檢查,並請求重發。
X.25受到了低性能的影響,它不能適應許多實時LAN對LAN應用的要求。然而,X.25很容易建立,很容易理解,並且已被遠程終端或計算機訪問,以及傳輸量較低的許多情況所接收。X.25可能是電話系統網路不可靠的國家建立可靠網路鏈路的唯一途徑。許多國家使用X.25服務。與此不同,在一些國家獲得可靠的專用線路並不是不可能的。
在美國,大多數電訊公司和增值電信局(VAC)提供X.25服務,這些公司包括AT&T、US Sprint、compuserve、Ameritech、Pacific Be1l和其它公司。還可以通過在用戶所在地安裝X.25交換設備,並用租用線路將這些地點連接起來,來建立專用的X.25分組交換網路。
X.25是在開放式系統互聯(OSI)協議模型之前提出的,所以一些用來解釋x.25的專用術語是不同的。這種標准在三個層定義協議,它和OSI協議棧的底下三層是緊密相關的:
物理層 它稱為X.21介面,定義從計算機/終端(數據終端設備,DTE)到X.25分組交換網路中的附件結點的物理/電氣介面。RS-232-C通常用於X.21介面。
鏈路訪問層定義象幀序列那樣的數據傳輸。使用的協議是平衡式鏈路訪問規程(LAP-B),它是高級數據鏈路控制(HDLC)協議的一部分。LAP-B的設計是為了點對點連接。它為非同步平衡模式會話提供幀結構、錯誤檢查和流控機制。LAP-B為確信一個分組已經抵達網路的每個鏈路提供了一條途徑。
分組層 定義通過分組交換網路的可靠虛電路。這樣,X.25就提供了點對點數據發送,而不是一點對多點發送。
在X.25中,虛電路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條虛電路在穿越分組交換網路的兩個地點之間建立一條臨時性或永久性的「邏輯」通信信道。使用一條電路使用可以保證分組是按照順序抵達的,這是因為它們都按照同一條路徑進行傳輸。它為數據在網路上進行傳輸提供了可靠的方式。在X.25中有兩種類型的虛電路:
臨時性虛電路 將建立基於呼叫的虛電路,然後在數據傳輸會話結束時拆除。
永久虛電路 在兩個端點結點之間保持一種固定連接。
X.25使用呼叫建立分組,從而在兩個端點站點之間建立一條通信信道。一旦這個呼叫建立了,在這兩個站點之間數據分組就可以傳輸信息了。注意,由於X.25是一種面向連接的服務,因而分組不需要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虛電路為傳輸分組通過網路到達目的地提供了一條通信路徑。然而,對分組授予了一個號碼,這個號碼可以被連接源地和目的地的信道鑒別。
X.25網路易於安裝和維護。它是根據發送的分組數據來收費的,在一些情況下,還會考慮連通的時間。牢記,其它一些服務更適合於高速區域網傳輸(例如幀中繼)或專用連接。
X.25網路只是一個以虛電路服務為基礎的 對公用分組交換網介面的規格說明。它動態的對用戶傳輸的信息流分配帶寬,能夠有效的解決突發性和大信息流傳輸的問題,可以對傳輸的信息進行加密和有效的差錯控制。
該分組交換網一般只用於要求傳輸費用比較少,而遠程傳輸速率要求又不高的廣域網使用環境
⑤ OSI網路七層結構是什麼
網路七層協議:
1、應用層
與其它計算機進行通訊的一個應用,它是對應應用程序的通信服務的。例如,一個沒有通信功能的字處理程序就不能執行通信的代碼,從事字處理工作的程序員也不關心OSI的第7層。
2、表示層
這一層的主要功能是定義數據格式及加密。例如,FTP允許你選擇以二進制或ASCII格式傳輸。如果選擇二進制,那麼發送方和接收方不改變文件的內容。
3、會話層
它定義了如何開始、控制和結束一個會話,包括對多個雙向消息的控制和管理,以便在只完成連續消息的一部分時可以通知應用,從而使表示層看到的數據是連續的,在某些情況下,如果表示層收到了所有的數據,則用數據代表表示層。示例:RPC,SQL等。
4、傳輸層
這層的功能包括是否選擇差錯恢復協議還是無差錯恢復協議,及在同一主機上對不同應用的數據流的輸入進行復用,還包括對收到的順序不對的數據包的重新排序功能。
5、網路層
這層對端到端的包傳輸進行定義,它定義了能夠標識所有結點的邏輯地址,還定義了路由實現的方式和學習的方式。為了適應最大傳輸單元長度小於包長度的傳輸介質,網路層還定義了如何將一個包分解成更小的包的分段方法。
6、數據鏈路層
它定義了在單個鏈路上如何傳輸數據。這些協議與被討論的各種介質有關。
7、物理層
OSI的物理層規范是有關傳輸介質的特性,這些規范通常也參考了其他組織制定的標准。連接頭、幀、幀的使用、電流、編碼及光調制等都屬於各種物理層規范中的內容。物理層常用多個規范完成對所有細節的定義。
⑥ 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是指什麼樣子的網路它如何演變成今天的網路。
一 以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
計算機網路主要是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從20世紀50年代起步至今已經有5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因為計算機主機相當昂貴,而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相對便宜,為了共享計算機主機資源和進行信息的綜合處理,形成了第一代的以單主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
在第一代計算機網路中,因為所有的終端共享主機資源,因此終端到主機都單獨佔一條線路,所以使得線路利用率低,而且因為主機既要負責通信又要負責數據處理,因此主機的效率低,而且這種網路組織形式是集中控制形式,所以可靠性較低,如果主機出問題,所有終端都被迫停止工作.面對這樣的情況,當時人們提出這樣的改進方法,就是在遠程終端聚集的地方設置一個終端集中器,把所有的終端聚集到終端集中器,而且終端到集中器之間是低速線路,而終端到主機是高速線路,這樣使得主機只要負責數據處理而不要負責通信工作,大大提高了主機的利用率.
二 以通信子網為中心的主機互聯
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計算機網路不再極限於單計算機網路,許多單計算機網路相互連接形成了有多個單主機系統相連接的計算機網路,
這樣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網路體系有兩個特點:
①多個終端聯機系統互聯,形成了多主機互聯網路
②網路結構體系由主機到終端變為主機到主機
後來這樣的計算機網路體系在慢慢演變,向兩種形式演變,第一種就是把主機的通信任務從主機中分離出來,由專門的CCP(通信控制處理機)來完成,CCP組成了一個單獨的網路體系,我們稱它為通信子網,而在通信子網連基礎上接起來的計算機主機和終端則形成了資源子網,導致兩層結構體現出現.第二種就是通信子網逐規模漸擴大成為社會公用的計算機網路,原來的CCP成為了公共數據通用網.
三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
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網路的逐漸普及,各種計算機網路怎麼連接起來就顯得相當的復雜,因此需要把計算機網路形成一個統一的標准,使之更好的連接,因為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就顯得相當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了體系結構標准化的計算機網路.
為什麼要使計算機結構標准化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因為為了使不同設備之間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更加緊密.第二個就是因為體系結構標准化是為了更好的實現計算機網路的資源共享,所以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⑦ 計算機網路分類標准中能反映網路特徵的因素有哪些(A距離,B速度,C技
1.答案是10BASE-T和100BASE-T
10base5;是原始的乙太網標准,使用直徑10mm的50歐姆粗同軸電纜,匯流排拓撲結構,站點網卡的介面為DB-15連接器,通過AUI電纜,用MAU裝置栓接到同軸電纜上,末端用50歐姆/1W的電阻端接(一端接在電氣系統的地線上);每個網段允許有100個站點,每個網段最大允許距離為500m,網路直徑為2500m,既可由5個500m長的網段和4個中繼器組成。利用基帶的10M傳輸速率,採用曼徹斯特編碼傳輸數據。
10Base2;是為降低10base5的安裝成本和復雜性而設計的。使用廉價的R9-58型 50歐姆細同軸電纜,匯流排拓撲結構,網卡通過T形接頭連接到細同軸電纜上,末端連接50歐姆端接器;每個網段允許30個站點,每個網段最 大允許距離為185m,仍保持10Base5的4中繼器/5網段設計能力,允許的最大網路直徑為5x185=925m。利用基帶的10M傳輸速率,採用曼徹斯特 編碼傳輸數據。與10base5相比,10Base2乙太網更容易安裝,更容易增加新站點,能大幅度降低費用。
10base-T;是1990年通過的乙太網物理層標准。10base-T使用兩對非屏蔽雙絞 線,一對線發送數據,另一對線接收數據,用RJ-45模塊作為端接器,星形拓撲結構,信號頻率為20MHz,必須使用3類或更好的UTP電纜; 布線按照EIA568標准,站點—中繼器和中繼器—中繼器的最大距離為100m。保持了10base5的4中繼器/5網段的設計能力,使10base-T局域 網的最大直徑為500m。10Base-T的集線器和網卡每16秒就發出「滴答」(Hear-beat)脈沖,集線器和網卡都要監聽此脈沖,收到「滴答」 信號表示物理連接已建立,10base-T設備通過LED向網路管理員指示鏈路是否正常。雙絞線乙太網是乙太網技術的主要進步之一,10base-T因為價格便宜、配置靈活和易於管理而流行起來,現在占整個乙太網銷售量的90%以上。
100base-T;是乙太網標準的100M版,1995年5月正式通過了快速乙太網/100Bas e-T規范,即IEEE 802.3u標准,是對IEEE802.3的補充。與10base-T一樣採用星形拓撲結構,但100Base-T包含4個不同的物理層規范, 並且包含了網路拓撲方面的許多新規則。
2.答案是中繼器
中繼器工作在網路物理層,主要功能是通過對數據信號的重新發送或者轉發,來擴大網路傳輸的距離。 中繼器是區域網環境下用來延長網路距離的最簡單最廉價的互聯設備。
3.答案是IEEE 802.3 乙太網
現有標准:
IEEE 802.1 區域網協議高層
IEEE 802.2 邏輯鏈路控制
IEEE 802.3 乙太網
IEEE 802.4 令牌匯流排
IEEE 802.5 令牌環
IEEE 802.8 FDDI
IEEE 802.11 無線區域網
4.答案是5km
單模光纖具備10 micron的芯直徑,可容許單模光束傳輸,可減除頻寬及振模色散(Modal dispersion)的限制,但由於單模光纖芯徑太小,較難控制光束傳輸,故需要極為昂貴的激光作為光源體,而單模光纜的主要限制在於材料色散(Material dispersion),單模光纜主要利用激光才能獲得高頻寬,而由於LED會發放大量不同頻寬的光源,所以材料色散要求非常重要。
單模光纖相比於多模光纖可支持更長傳輸距離,在100MBPS的乙太網以至這行的1G千兆網,單模光纖都可支持超過5000m的傳輸距離。
5.答案是路由器
傳輸層:沒設備
網路層 :路由器,三層交換機
數據連接層:交換機,網橋
物理層:集線器
6.答案:物理層 鏈路層 分組層(不叫網路層)
X.25網路是第一個面向連接的網路,也是第一個公共數據網路.其數據分組包含3位元組頭部和128位元組數據部分.它運行10年後,20世紀80年代被無錯誤控制,無流控制,面向連接的新的叫做幀中繼的網路所取代.90年代以後,出現了面向連接的ATM網路.
X.25是在開放式系統互聯(OSI)協議模型之前提出的,所以一些用來解釋x.25的專用術語是不同的。這種標准在三個層定義協議,它和OSI協議棧的底下三層是緊密相關
7.答案:綜合業務數字網(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ISDN)
8.答案:以幀為數據單位
ATM以幀為數據單位,信頭部分包含了選擇路由用的VPI/VCI信息,因而它具有交換的特點。它是一種高速分組交換,在協議上它將OSI第三層的糾錯、流控功能轉移到智能終端上完成,降低了網路時延,提高了交換速度。
9. 數字通信:比特率和誤碼率 模擬通信:帶寬和波特率
(1).帶寬
在模擬信道中,我們常用帶寬表示信道傳輸信息的能力,帶寬即傳輸信號的最高頻率與最低頻率之差。理論分析表明,模擬信道的帶寬或信噪比越大,信道的極限傳輸速率也越高。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是努力提高通信信道帶寬的原因。
(2).比特率
在數字信道中,比特率是數字信號的傳輸速率,它用單位時間內傳輸的二進制代碼的有效位(bit)數來表示,其單位為每秒比特數bit/s(bps)、每秒千比特數(Kbps)或每秒兆比特數(Mbps)來表示(此處K和M分別為1000和1000000,而不是涉及計算機存儲器容量時的1024和1048576)。
(3).波特率
波特率指數據信號對載波的調制速率,它用單位時間內載波調制狀態改變次數來表示,其單位為波特(Baud)。波特率與比特率的關系為:比特率=波特率X單個調制狀態對應的二進制位數。
顯然,兩相調制(單個調制狀態對應1個二進制位)的比特率等於波特率;四相調制(單個調制狀態對應2個二進制位)的比特率為波特率的兩倍;八相調制(單個調制狀態對應3個二進制位)的比特率為波特率的三倍;依次類推。
(4).誤碼率
誤碼率指在數據傳輸中的錯誤率。在計算機網路中一般要求數字信號誤碼率低於10^(-6)。
10.FTP有兩個埠,一個是20(用於鏈路連接的),另一個埠是21(用於傳輸數據)
11.IEEE802區域網標准對應了OSI模型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OSI模型只是功能和概念上的框架結構,本身不是一個國際標准,亦沒有嚴格按照它的網路協議集和國際標准.只是在制定其它協議時把它做為參考基準。
12.網路層
網路層協議包括:IP(Internet Protocol)協議、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控制報文協議、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轉換協議、RARP(Reverse ARP)反向地址轉換協議。
傳輸層協議包括: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13.同10
14.硬體、軟體、數據、通信通道
軟體共享是指計算機網路內的用戶可以共享計算機網路中的軟體資源,包括各種語言處理程序、應用程序和服務程序。
硬體共享是指可在網路范圍內提供對處理資源、存儲資源、輸入輸出資源等硬體資源的共享,特別是對一些高級和昂貴的設備,如巨型計算機、大容量存儲器、繪圖儀、高解析度的激光列印機等。
數據共享是對網路范圍內的數據共享。網上信息包羅萬象,無所不有,可以供每一個上網者瀏覽、咨詢、下載。
⑧ 面向連接網路和無線網路各有什麼特點
面向連接的網路與無連接網路
協議可以分為面向連接的協議和無連接協議。面向連接的協議有很多屬性。首先,它通過組織化方法發送數據。每個報文的數據在發送時都附加了一個序列號。用這種方法,目的端主機可以檢查幀的序列號並且發回一個確認消息給源端主機,以表示它收到了數據。這個過程就是可靠性實現的過程。為了實現序列功能和確認功能,協議必須和對等的目的端協議建立一個連接。這一連接可以讓雙方都同意這些屬性,如從哪個序列號開始、幀的大小以及其他屬性。正是該連接使協議成為面向連接的協議
相反,因為IP協議無法進行連接設置或實現幀的排序及確認功能,所以它沒有能力來提供可靠性。因此,IP協議是無連接協議(Connectionless
Protocol)。
面向連接協議的另一個特徵就是它是一種通過網路轉發數據的方法。面向連接的網路在傳輸第一個報文之前就確定了路徑。面向連接協議最典型的例子是非同步傳輸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當ATM網路的用戶要傳輸數據給目的端主機時,ATM網路首先必須在節點間建立端到端的連接。當報文(實際上應稱為信元)到達每個ATM交換機時,該交換機立即就能知道如何將這些報文轉發給下一個ATM交換機。這其中並沒有像IP里那樣的路由選擇表查找過程。IP路由器的路由選擇表中包含了整個網路中「跳」到「跳」的所有信息,並在此信息的基礎上進行路由選擇。到達IP路由器的報文沒有目的地的幾率和路由器能夠正確轉發報文的幾率一樣大。而在ATM網路中,如果端到端的路由不存在,幀將不能從源主機發送出去。
反饋
IP協議不是可靠的協議也不是面向連接的協議,那麼如果在端到端的數據傳輸中出現了故障,IP協議會怎麼辦呢?答案很簡單,IP協議的設計者特意設計了向傳輸層提供可靠性的功能。然而,他們設計了一種方法讓中介系統(如路由器和目的站點)向源端主機提供網路中某些情形的反饋,而不是讓傳輸層來處理發生在較低層的每種情形。這功能是通過實現ICMP來完成的。
主機可以接收來自網路的兩種類型的反饋(當我們提到網路時是指路由器和其他主機,這些路由器和主機接收並轉發由源端主機發送的報文)。
第1種類型的反饋是被動反饋(Passive
Feedback)。沖突是被動反饋的一種方法。在被動反饋中,網路故障不能明確地通告給源端主機。例如,當數據鏈路層的源端主機在傳輸數據後「聽到」線路上有沖突時,它就知道必須要重傳數據。
第2種類型的反饋是主動反饋(Active
Feedback)。有了主動反饋,源端主機就可以明確地接收關於數據傳輸的信息。在幀中繼網路中,路由器通過使用幀中繼報文中的FECN(Forward
Explicit Congestion Notification,轉發顯式擁塞通知)比特和BECN(Backward Explicit Congestion
Notification,向後顯式擁塞通知)比特,可以接收幀中繼網路中關於擁塞的主動反饋。在IP網路中的主機從ICMP協議接收主動反饋。
⑨ X.25網路的含義是什麼
X.25 是一個使用電話或者ISDN設備作為網路硬體設備來架構廣域網的ITU-T網路協議。它的實體層,數據鏈路層和網路層(1-3層)都是按照OSI體系模型來架構的。在國際上X.25的提供者通常稱X.25為分封交換網(Packet switched network),尤其是那些國營的電話公司。它們的復合網路從80年代到90年代覆蓋全球,在現在仍然應用於交易系統中。
⑩ TCP/IP模型的傳輸層有兩個協議,第一個協議TCP是一種可靠的面向連接的協議,第二個協議UDP是( )。
d不可靠的無連接的協議,與tcp相反 UDP是報文方式傳輸,它的數據傳送不考慮對方是否接收到或接收完整,也就是說我只管發送我的,你接受你的,萬一有什麼意外(如網路堵塞等情況)導致數據丟失或數據不完整,我也不負責。優點是數據傳送快,佔用網路資源小,缺點是數據傳輸質量不保證。
TCP是經過「三次握手」的穩定連接,每次數據的發送都要等待上一個信息包的
反饋確認,也就是說只有對方保證收到數據並確保無誤情況下才繼續發送數據。這種連接優點是穩定、安全、可靠,缺點是速度沒UDP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