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互聯網是怎樣產生的
互聯網泛指由多個計算機網路相互連接而成的,在功能和邏輯上組成的一個大型網路?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互聯網作為一種信息共享的大眾傳媒,已經是無所不在了?
互聯網具有不容置疑的技術優勢?發生在地球某個角落的一件事,通過互聯網可以轉眼之間傳遍全世界?它的快速傳遞功能,比起古人傳說的"順風耳?千里眼",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今天的人們對互聯網已不再陌生?
互聯網的前身,是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軍用電腦網路?1969年,美國的阿里?羅伯茨奉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規劃局之命,為美國軍隊建設一種新的戰略電腦通訊網路?這種網路當時叫做"阿帕網"?
當初的"阿帕網"連接著4所大學的計算機主機,其目的是保證計算機系統在遭受敵人攻擊時不至於全面癱瘓;因為這一網路有4個結點,即使其中一兩個結點遭到摧毀,還可以通過其他結點尋找或傳遞消息?
誰也沒有想到,若干年後,這種網終被人們叫做"互聯網",成為人類歷史上又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後來,隨著計算機網路相關技術的大規模發展,使用"阿帕網"的人以及與之相連接的計算機不斷增加,並從美國擴展到了全世界?
這樣,"阿帕網"就已經失去了原始的軍事意味,於是美國國防部只好宣布重新建立自己的專用網,原來那個"阿帕網"也就轉成了民用網?
互聯網
㈡ 計算機網路互聯是如何產生的
互聯網始於1969年美國的阿帕網。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聯網,而Internet則特指網際網路。這種將計算機網路互相連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網路互聯」,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路稱互聯網,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路結構。互聯網並不等同萬維網,萬維網只是一建基於超文本相互鏈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統,且是互聯網所能提供的服務其中之一。
㈢ 互聯網是怎樣產生的
20世紀60年代,隨著美蘇冷戰的加劇,美國國防部害怕僅有的一個集中軍事指揮中心被前蘇聯的核武器摧毀,那樣的話,全國的軍事指揮將會陷入癱瘓狀態,其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有必要設計一個由多個分散的指揮點構成的指揮系統,某些指揮點遭到破壞後,其他的指揮點則不會受到影響,而這些分散網點的相互連接則要通過某種形式的通信網。為此,美國國防部組建了高級研究規劃署(英文為ARPA,音譯阿帕),其核心部門之一叫作信息處理技術辦公室。從此,對阿帕網的研究開始了。
1962年10月,美國國防部請來了科學家約瑟夫·蘭克里德擔任高級研究規劃署信息處理技術處的負責人。他把一大批專家學者團結到阿帕網周圍,戲稱銀河網路。這些人後來都是研究網路的中堅力量。
1966年,33歲的鮑姆·泰勒接任信息處理辦公室的主管,他的辦公室有3台電腦終端,必須使用不同的操作系統和上機步驟,使用十分不便。這個時候,泰勒從高級研究規劃署申請到100萬美元的經費,准備實施不同類型電腦主機聯網的試驗。
到了1969年,聯網工作開始了實質性的進展。聯網試驗在位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斯坦福大學等地的四台高級計算機上開始。通過招標,羅伯茨把項目交給了BBN公司。當這個項目完成後,電腦網路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便來臨了,相隔數百千米的兩台主機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對話。
1972年10月,第一屆國際計算機通訊會議在華盛頓開幕,網路先驅者一致決定成立國際網路工作組,計劃以阿帕網為基礎連接全球大大小小的網路,已在斯坦福大學任教的文特·塞爾夫博士當選為工作組主席。他和卡恩的研究成果TCP/IP協議為互聯網的成功實現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隨後,互聯網便以極快的速度向全世界的各個角落滲透。
為了表彰塞爾夫和卡恩為發展網際網路作出的傑出貢獻,1997年12月,柯林頓總統為他們頒發了「美國國家技術獎」,而塞爾夫則被後來的人們尊稱為「互聯網之父」。
文特·塞爾夫
㈣ 網路是怎樣產生的
網路的產生:
最早的網路,是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立的。
現代計算機網路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net。ARPAnet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致了網路協議TCP/IP協議的問世。
1980年前後,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議的轉換工作,並以ARPAnet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
1983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並在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應用。2個著名的科學教育網CSNET和BITNET先後建立。
1984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規劃建立了13個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及國家教育科技網。隨後替代了ARPANET的骨乾地位。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
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界用戶,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一發不可收拾。21世紀,網路平台應用於電子商務領域。網商成為潮流。
網路的傳輸介質
有線網、光纖網、無線網,區域網通常採用單一的傳輸介質,而城域網和廣域網採用多種傳輸介質。
1、按通信方式分類:
點對點傳輸網路、廣播式傳輸網路
2、按網路使用的目的分類:
共享資源網、數據處理網、數據傳輸網,網路使用目的等。
3、按服務方式分類:
客戶機/伺服器網路、對等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網路
㈤ 互聯網是如何連接在一起的
互聯網是一個個小型的區域網,通過一組組通用的網路協議進行串聯形成的巨大網路。互聯網始於1969年美國的阿帕網,這種將計算機網路互相聯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網路互聯」,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路稱互聯網,
(5)電腦網路互聯怎麼產生的擴展閱讀:
網路數據運行原理
計算機網路是由許多計算機組成的,要實現網路的計算機之間傳輸數據,必須做兩件事,數據傳輸目的地址和保證數據迅速可靠傳輸的措施,這是因為數據在傳輸過程中很容易丟失或傳錯,Internet使用一種專門的計算機語言(協議),以保證數據安全、可靠地到達指定的目的地。
互聯網基本優點
1、互聯網能夠不受空間限制來進行信息交換。
2、信息交換具有時域性(更新速度快)。
3、交換信息具有互動性(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可以互動交流)。
4、信息交換的使用成本低(通過信息交換,代替實物交換)。
5、信息交換的發展趨向於個性化(容易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
6、使用者眾多。
7、有價值的信息被資源整合,信息儲存量大、高效、快速。
8、信息交換能以多種形式存在(視頻、圖片、文字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互聯網
㈥ 互聯網是怎麼形成的
互聯網始於1969年美國的阿帕網。是網路與網路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路,這些網路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路。
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聯網,而Internet則特指網際網路,這種將計算機網路互相聯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網路互聯」,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路稱互聯網,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路結構。
(6)電腦網路互聯怎麼產生的擴展閱讀:
從某種意義上說,Internet可以說是美蘇冷戰的產物。
這一個龐大的網路,它的由來可以追溯到60年代初。當時,美國國防部為了保證美國本土防衛力量和海外防禦武裝在受到前蘇聯第一次核打擊以後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擊能力,認為有必要設計出一種分散的指揮系統。
它由一個個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它點仍能正常工作,並且在這些點之間能夠繞過那些已被摧毀的指揮點而繼續保持聯系。
為了對這一構思進行驗證,1969年,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DOD/DARPA)資助建立了一個名為ARPANET(即"阿帕網")的網路。
㈦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第1階段:20世紀6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初為計算機網路發展的萌芽階段。
其主要特徵是:為了增加系統的計算能力和資源共享,把小型計算機連成實驗性的網路。第一個遠程分組交換網叫ARPANET,是由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成的,第一次實現了由通信網路和資源網路復合構成計算機網路系統。
2.第2階段: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是區域網絡(LAN)發展的重要階段。
其主要特徵為:區域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開始進入產業部門。區域網技術是從遠程分組交換通信網路和I/O匯流排結構計算機系統派生出來的。
1976年,美國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乙太網(Ethernet),它成功地採用了夏威夷大學ALOHA無線電網路系統的基本原理,使之發展成為第一個匯流排競爭式區域網絡。
3.第3階段:整個20世紀80年代是計算機區域網絡的發展時期。
其主要特徵是:區域網絡完全從硬體上實現了ISO的開放系統互連通信模式協議的能力。
計算機區域網及其互連產品的集成,使得區域網與局域互連、區域網與各類主機互連,以及區域網與廣域網互連的技術越來越成熟。綜合業務數據通信網路(ISDN)和智能化網路(IN)的發展,標志著區域網絡的飛速發展。
4.第4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現在是計算機網路飛速發展的階段。
其主要特徵是:計算機網路化,協同計算能力發展以及全球互連網路(Internet)的盛行。計算機的發展已經完全與網路融為一體,體現了「網路就是計算機」的口號。
拓展資料: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計算機網路向用戶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兩個,即連通性和共享。
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㈧ 互聯網是怎樣產生的
互聯網泛指由多個計算機網路相互連接而成的,在功能和邏輯上組成的一個大型網路。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互聯網作為一種信息共享的大眾傳媒,已經是無所不在了。
互聯網具有不容置疑的技術優勢。發生在地球某個角落的一件事,通過互聯網可以轉眼之間傳遍全世界。它的快速傳遞功能,比起古人傳說的"順風耳、千里眼",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今天的人們對互聯網已不再陌生。
互聯網的前身,是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軍用電腦網路。1969年,美國的阿里•羅伯茨奉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規劃局之命,為美國軍隊建設一種新的戰略電腦通訊網路。這種網路當時叫做"阿帕網"。
當初的"阿帕網"連接著4所大學的計算機主機,其目的是保證計算機系統在遭受敵人攻擊時不至於全面癱瘓;因為這一網路有4個結點,即使其中一兩個結點遭到摧毀,還可以通過其他結點尋找或傳遞消息。
誰也沒有想到,若干年後,這種網終被人們叫做"互聯網",成為人類歷史上又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後來,隨著計算機網路相關技術的大規模發展,使用"阿帕網"的人以及與之相連接的計算機不斷增加,並從美國擴展到了全世界。
這樣,"阿帕網"就已經失去了原始的軍事意味,於是美國國防部只好宣布重新建立自己的專用網,原來那個"阿帕網"也就轉成了民用網。
互聯網
㈨ 互聯網是怎麼產生的
互聯網的前身,是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軍用電腦網路1969年,美國的阿里羅伯茨奉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規劃局之命,為美國軍隊建設一種新的戰略電腦通訊網路這種網路當時叫做"阿帕網"
當初的"阿帕網"連接著4所大學的計算機主機,其目的是保證計算機系統在遭受敵人攻擊時不至於全面癱瘓;因為這一網路有4個結點,即使其中一兩個結點遭到摧毀,還可以通過其他結點尋找或傳遞消息
誰也沒有想到,若干年後,這種網終被人們叫做"互聯網",成為人類歷史上又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後來,隨著計算機網路相關技術的大規模發展,使用"阿帕網"的人以及與之相連接的計算機不斷增加,並從美國擴展到了全世界
這樣,"阿帕網"就已經失去了原始的軍事意味,於是美國國防部只好宣布重新建立自己的專用網,原來那個"阿帕網"也就轉成了民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