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經過哪幾個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其特點是計算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圍繞中心計算機分布在各處,呈分層星型結構,各終端通過通信線路共享主機的硬體和軟體資源,計算機的主要任務還是進行批處理,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分時系統後,則具有互動式處理和成批處理能力。
(2)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網由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組成,以通信子網為中心,不僅共享通信子網的資源,還可共享資源子網的硬體和軟體資源。網路的共享採用排隊方式,即由結點的分組交換機負責分組的存儲轉發和路由選擇,給兩個進行通信的用戶段續(或動態)分配傳輸帶寬,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線路的利用率,非常適合突發式的計算機數據。
(3)形成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為了使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都能互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了一個能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聯成網的標准框架—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這樣,只要遵循OSI標准,一個系統就可以和位於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同一標準的其他任何系統進行通信。
(4)高速計算機網路:其特點是採用高速網路技術,綜合業務數字網的實現,多媒體和智能型網路的興起。
(1)在計算機網路高速擴展閱讀: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時延是指數據(一個報文或分組,甚至比特)從網路(或鏈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時延是個很重要的性能指標,它有時也稱為延遲或遲延。網路中的時延是由以下幾個不同的部分組成的。
① 發送時延。
發送時延是主機或路由器發送數據幀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
因此發送時延也叫做傳輸時延。發送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發送時延=數據幀長度(bit/s)/信道帶寬(bit/s)
由此可見,對於一定的網路,發送時延並非固定不變,而是與發送的幀長(單位是比特)成正比,與信道帶寬成反比。
② 傳播時延。
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花費的時間。傳播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傳播時延=信道長度(m)/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m/s)
電磁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速率是光速,即3.0×10km/s。電磁波在網路傳輸媒體中的傳播速率比在自由空間要略低一些。
③ 處理時延。
主機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組時要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處理,例如分析分組的首部,從分組中提取數據部分,進行差錯檢驗或查找適當的路由等,這就產生了處理時延。
④ 排隊時延。
分組在經過網路傳輸時,要經過許多的路由器。但分組在進入路由器後要先在輸入隊列中排隊等待處理。在路由器確定了轉發介面後,還要在輸出隊列中排隊等待轉發。這就產生了排隊時延。
這樣,數據在網路中經歷的總時延就是以上四種時延之和:
總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
⑵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四個階段是如何劃分的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四個階段: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1、第一階段: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形成了初級的計算機網路模型。此階段網路應用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信、保障網路連通。這個階段的網路嚴格說來仍然是多用戶系統的變種。
2、第二階段:在計算機通信網路的基礎上,實現了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完整的計算機網路。此階段網路應用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信、保障網路連通,網路數據共享和網路硬體設備共享。這個階段的里程碑是美國國防部的ARPAnet網路。
3、第三階段:計算機解決了計算機聯網與互連標准化的問題,提出了符合計算機網路國際標準的「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 RM)」,從而極大地促進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此階段網路應用已經發展到為企業提供信息共享服務的信息服務時代。
4、第四階段:計算機網路向互連、高速、智能化和全球化發展,並且迅速得到普及,實現了全球化的廣泛應用。代表作是Internet。
(2)在計算機網路高速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類型:
1、區域網
(Local Area Network;LAN) 通常我們常見的「LAN」就是指區域網,這是我們最常見、應用最廣的一種網路。區域網隨著整個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提高得到充分的應用和普及,幾乎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區域網,有的甚至家庭中都有自己的小型區域網。
2、城域網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 這種網路一般來說是在一個城市,但不在同一地理小區范圍內的計算機互聯。城域網多採用ATM技術做骨幹網。ATM是一個用於數據、語音、視頻以及多媒體應用程序的高速網路傳輸方法。
3、廣域網
(Wide Area Network;WAN) 這種網路也稱為遠程網,所覆蓋的范圍比城域網(MAN)更廣,它一般是在不同城市之間的LAN或者MAN網路互聯,地理范圍可從幾百公里到幾千公里。
4、互聯網
互聯網,英文是internet,又稱國際網路,屬於傳媒領域。指的是是網路與網路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路,這些網路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路。互聯網始於1969年美國的阿帕網。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聯網,而Internet則特指網際網路。
⑶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經過哪幾個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1、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其特點是計算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圍繞中心計算機分布在各處,呈分層星型結構,各終端通過通信線路共享主機的硬體和軟體資源,計算機的主要任務還是進行批處理,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分時系統後,則具有互動式處理和成批處理能力。2、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網由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組成,以通信子網為中心,不僅共享通信子網的資源,還可共享資源子網的硬體和軟體資源。網路的共享採用排隊方式,即由結點的分組交換機負責分組的存儲轉發和路由選擇,給兩個進行通信的用戶段續(或動態)分配傳輸帶寬,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線路的利用率,非常適合突發式的計算機數據。3、形成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為了使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都能互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了一個能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聯成網的標准框架—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4、高速計算機網路:其特點是採用高速網路技術,綜合業務數字網的實現,多媒體和智能型網路的興起。特點:第一階段為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特點是由單個具有自主處理功能的計算機和多個沒有自主處理功能的終端組成網路。第二階段為計算機-計算機網路,特點是由具有自主處理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組成獨立的網路系統。第三階段為開放式標准化網路,特點是由多個計算機組成容易實現網路之間互相連接的開放式網路系統。第四階段為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與高速網路技術的發展,特點是網路系統具備高度的可靠性與完善的管理機。
⑷ 在如今計算機和網路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傳統的文獻檢索機構(如圖書館)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為何
超過1W字了,看見把你信箱給我發過來,發到網路消息里。
索引服務是中國索引學會走向社會的主要道路
《中國索引》編輯部
學會新一屆領導班子工作會議決定,2004年起要加大索引服務的力度,爭取在我國索引
事業發展中作出更多的貢獻。
我們學會的宗旨和會員活動准則是:真誠、求實、開拓、奉獻。開展索引服務,是學會走向社會,融入信息服務業,促進我國索引事業前進的主要道路。
我們學會創建12年來,在索引服務方面也曾做過一些工作,主要是舉辦了十多期索引業務培訓班,少部分會員曾接受委託,為一些單位代編過一批索引,為某些資料庫進行過代標引與設計咨詢等服務,通過寫文章和會議交流作過一些索引和資料庫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但總的說來,這方面的服務工作只是星星點點,極為有限,形不成規模。
我們國家無論在歷史文獻方面還是在當代出版的書刊方面,就其品種數量來說,都稱得上「文獻之邦」。但是,我國索引事業的規模,與發達國家相比卻有很大差距。促進索引事業迅速發展,是我們這個專業學術團體和全體成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加大索引服務的力度,實在可以說是當務之急。
開展各種形式的索引服務,不僅可以多做些促進我國索引事業發展的實事,而且可以促進學會的學術研究與交流活動,也可以促進會員專業水平的提高。
索引服務的范圍和方式是廣泛多樣的,大體可概括為下列幾個方面:
(1) 索引和資料庫知識的宣傳普及;
(2) 索引和資料庫人員的業務培訓;
(3) 組織會員業余代編各種索引和資料庫;
(4) 研製和供應各種索引和資料庫編制的專用軟體,促進這類軟體的商品化;
(5) 開展索引和資料庫設計、編制方面的咨詢;
(6) 會員索引技術水平的考核和頒證;
(7) 開展索引服務的中介活動;
(8) 學會獨立創辦或與相關單位(如圖書情報機構、出版機構、網站、資料庫公司等)聯合創辦索引與資料庫企業。
為了組織好索引服務,當前應開展兩項調查:對索引服務對象的調查和對願意參加索引服務的會員的調查。
對索引服務對象的調查主要包括:需要委託代編索引或資料庫的文獻資源的類型和載體形態(手稿、印刷型或數字化資源)、學科或專業、文字(文言文或白話文文獻等)、年代、數量;需要編制的索引或資料庫的類型、檢索性能和質量要求;完成時限;可以接受的付酬標准等等。
對願意參加索引服務的會員的調查主要包括:從事過索引或資料庫編制的經歷或受過索引或資料庫專業培訓的情況;可以進行索引服務的時間;學科或專業;是否懂文言文;是否能使用計算機;可以接受的報酬標准等等。
為了搞好培訓,需要制定教學大綱,編制相應的教材和准備教學參考材料。
需要研製若干種索引和資料庫編制軟體,確定哪些索引和資料庫值得推廣。
為了順利推進索引服務,學會各專業委員會以及學會的刊物和網站應緊密配合,分工合作。
我們還應爭取圖書情報教學單位及其他相關單位的援助。
<<回到目錄
·索引與資料庫論壇·
文獻的可標引內容
張 琪 玉
(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信息管理系 200433)
摘 要 准確確定文獻可標引內容是控制文獻標引質量的重要環節;確定文獻可標引內容的准則;文獻可標引內容的層次性、包含性、隱含性和可適應多種需要;文獻可標引內容的相對性;各種學科文獻的可標引內容舉例;各種類型文獻確定可標引內容的特點舉例。
關鍵詞 文獻可標引內容 文獻主題分析
1 准確確定文獻可標引內容是控制文獻標引質量的第一關
文獻標引,是查明所標引文獻的整體或局部內容對哪些學科專業、哪些專門問題的研究、哪些讀者(用戶)的工作、學習有參考價值,並用檢索標識(檢索詞、分類號、索引標目等)表達出來,提供准確、有效的檢索途徑的處理過程。
確定文獻可標引內容一般稱為主題分析,即查明所標引文獻內容對哪些學科專業、哪些專門問題的研究、哪些讀者(用戶)的工作、學習有參考價值的過程,是進一步用檢索標識准確表達該內容以提供准確、有效的檢索途徑的前提。而准確確定文獻可標引內容和用檢索標識准確表達文獻可標引內容,這兩者則是保證檢索系統有較高檢索效率(主要是檢全率和檢准率)的前提。所以,准確確定文獻可標引內容是控制文獻標引質量的第一關。
2 確定文獻可標引內容的准則
2.1 參考價值准則
這是確定文獻可標引內容的最重要的准則。文獻可標引內容必須是:① 文獻中比較具體地論述了的;② 有一定參考價值的;③ 可以成為檢索對象的。
如果文獻內容不具備參考價值,就不能予以標引。因為把沒有參考價值的文獻檢索出來,只會浪費讀者(用戶)的寶貴時間乃至費用,而不會使他有任何收獲。
對於論文檢索工具來說,不具備參考價值的內容包括:
① 文獻中既未明確論及又未隱含的內容,或者只是一提而過,沒有具體論述的內容;
② 文獻中雖有具體論述,但無參考價值的內容,如眾所周知的內容、回溯性的內容;
③ 一般性的介紹、論點、論據、推理、材料、設備、方法、手段、實驗、結論;④ 假設性的內容;
⑤ 被比較的項目或內容;
⑥ 引用、借喻、比喻性的內容;
⑦ 沒有進行的工作;
⑧ 對於特殊的設備和方法,可視具體情況只提取兩者之一,若兩者都提取就屬多餘;
⑨ 不必要的檢索特徵,如:高壓高爐爐頂裝料裝置,如果確定可標引內容為「高爐+爐頂+加料設備」,其中的「爐頂」是多餘的;
⑩ 雖有參考價值但不符合具體檢索工具或檢索系統主題范圍的內容。
對於專著(書)索引,可標引內容的標准可以略為放寬。特別是一些雖未具體論述但確實有檢索意義的各種事項的名稱,也可以歸屬為可標引內容。
所謂參考價值准則,還要依據文獻的權威性和情報量、讀者群的需要特徵等來調整。
2.2 重點內容和新穎內容優先選取准則
即當檢索工具的標引深度有限制時,應優先選取文獻中的重點內容和新穎內容作為可標引內容。
2.3 適度選取准則
某一文獻的一項可標引內容一般稱為一個文獻主題。一篇文獻可分析出的主題數量不限。但實際上,有許多因素影響可標引內容的數量:
① 具體文獻的情報量都不是無限的。對某一具體文獻而言,在確定可標引內容時,若少於它實際具有的可標引內容最終會造成漏檢,若多於它實際具有的可標引內容最終會造成誤檢;
② 所用情報檢索語言類型的制約;
③ 所編制的檢索工具的專業范圍的制約;
④ 讀者群(用戶,如綜合型讀者群、單純研究型讀者群等)的要求的制約;
⑤ 人力和時間的可能性。
2.4 准確概括可標引內容准則
文獻可標引內容確定後,要將該內容概括為一個主題概念,這個概括過程必須准確。
3 文獻可標引內容的層次性、包含性、隱含性和可適應多種需要
3.1 文獻可標引內容的層次性
不論一種文獻是否有章節結構,其可標引內容一般均可區分為依次展開的下列三個層次:
最高層次,包括文獻的整個內容,即整體主題;
中間層次,僅包括文獻的部分內容,即局部主題;
最低層次,是構不成一個主題的內容,即主題因素,指文獻中所涉及的地區、人物、機構、事件、生物、礦物、產品、設備、方法、工藝、公式、數據、著作等各種事項的名稱,這些名稱所指的事物雖在文獻中並未被具體論述,但可以牽引出一些相關的知識和信息,而具有一定的檢索意義。
上述的三個層次與文獻對某一知識內容的敘述是一致的。從重要性看,整體主題大於局部主題,局部主題大於主題因素。
上述三個層次在確定可標引內容時,對於題錄檢索工具和對於專著索引,其取捨是不同的:
3.2 文獻可標引內容的包含性
從3.1節圖示的關系中可以看出,局部主題是整體主題的細化,故整體主題包含局部主題的內容;主題因素是局部主題的細化,故局部主題包含主題因素的內容。在文獻標引時,除整體主題外,之所以要細分出局部主題和主題因素,是因為這樣可以提供更多的檢索途徑,使文獻能匹配更多的檢索要求,使查尋專細內容的讀者能方便地直接查到具體內容的所在。
在標引深度受到一定限制時,對於題錄檢索工具可省略某些或所有局部主題的內容,對於專著索引可省略某些主題因素的內容。
3.3 個別文獻可標引內容的隱含性
文獻可標引內容的隱含性是指:某些文獻具有未用文字正面、明確、直接論述的可標引內容。如《一個取代高殘殺菌劑的理想品種》一文,其可標引內容似乎是「殺菌劑,(新)品種」,它沒有直接用「高效低毒農葯」這樣的術語來表達,但實際隱含有「高效低毒農葯」的可標引內容。
3.4 同一文獻內容可適應多種需要
同一文獻,可以供多種研究課題作參考,可適應多種需要,因此,同一文獻內容,可作為多個可標引內容。例如,《紀念抗日戰爭五十年》一文,其可標引內容可以是「抗日戰爭(1937-1945)」和「七七事變(1937)」;《加壓素治療休克引起冠心病》一文,其可標引內容可以是「休克,葯物治療」、「加壓素,臨床應用」、「冠心病,化學誘導」、「加壓素,副作用」等多個。
4 文獻可標引內容的相對性
(1) 用某一檢索標識表達的內容,在這一文獻中可能是一個整體主題,在那一文獻中可能是一個局部主題,在第三種文獻中可能只是一個主題因素,所以,在同一概括表達文獻可標引內容的標識之間,其情報量往往會相距甚遠;
(2) 某一知識內容,在這一檢索工具中屬於可標引內容,在那一檢索工具中卻不屬於可標引內容。
5 各種學科文獻的可標引內容略舉
各種學科文獻都有一些其特有的可標引內容,如:
歷史文獻——國家、地區、朝代(歷史時代)、民族、人物、機構和團體、事件(如革命、起義、戰爭)、政治經濟軍事文教制度、政策、改革舉措、會議、法規、著作,等等;
地方文獻——歷史變遷、經濟(各業)狀況、自然、氣候、礦藏、物產、民族、風俗、語言、文化、教育、人物、行政管理、機構和團體、事件、山川、河流、交通、名勝古跡,等等;
醫學文獻——疾病、診斷法、治療法、護理法、預防法、病理、病因、診療方法和器械、葯物,等等;
農業文獻——農作物、品種、育種、栽培技術、田間管理、病蟲害、農業氣象、土壤、肥料、農葯,等等;
工業技術文獻——工業產品品種、結構和零部件、設計、製造材料、製造設備、製造工藝,等等;
教育文獻——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機構、教育人物、學校管理、教學法、各級各類教育,等等;
各種學科文獻的可標引內容,是詞表分類表選詞列類的主要依據。
6 各種類型文獻確定可標引內容的特點略舉
學術專著——其全部可標引內容最少應該與專著的詳細提綱相當,並且要求不遺漏各種有檢索價值的主題因素(有檢索意義的概念,特別是新概念);
網路全書——其全部條目都應是可標引內容,某些條目之下的特殊內容也可作為可標引內容;
詞典——有釋義的專業詞典每一條目都可作為可標引內容;雙語對照的專業詞典的每個對照詞一般均可作為可標引內容(如附於英漢詞典的漢英索引)。
年鑒——除全部章節應成為可標引內容以外,在章節之下的局部主題和有檢索意義的主題因素(概念)也應作為可標引內容;
教材——確定其可標引內容應比較寬泛,對專業名詞術語盡可能作為可標引內容,以方便學習者查檢;
期刊論文——其整體主題必然是可標引內容,其局部主題是否作為可標引內容,以檢索工具的具體要求而定。對於相鄰專業的文獻,可只選對本專業有用的局部主題作為可標引內容。主題因素一般不作為可標引內容。
參考文獻
1 張琪玉.論索引項.圖書館雜志,1994(5)
2 錢起霖.《漢語主題詞表》標引手冊.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5:296
張琪玉 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國索引學會副理事長。
國際會議及論文徵集信息
1. 南非索引家和書目家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rn African Indexers and Bibliographers)成立十周年慶典大會
南非索引家和書目家協會成立十周年慶典大會將於2004年9月17日在約翰內斯堡舉行。會議主題為「圖書的標引及其他(Book Indexing and Beyond)」會議熱忱歡迎世界各地的索引家、圖書館員、出版商、研究人員、檔案工作者等參與,一起討論索引事業的未來。聯系方式如下:
Marlene Burger (for papers) at [email protected]
Tel+2712 4296585
Fax+2712 4293221
2. 澳大利亞索引家學會(Australian Society of Indexers)2005年年會
澳大利亞索引家學會下一年年會將於2005年3月18日至19日在墨爾本舉行。會議的主題是:「索引編制:從事、啟發、富裕(INDEXING: engage, enlighten, enrich)」。會議內容並不局限於傳統的書後索引,將討論各種學科各類索引的編制。聯系方式如下:
Australian Society of Indexers Conference Committee
GPO Box 1251
Mel 3001
tel/fax:+613 9500 8715
email:[email protected]
<<回到目錄
引文索引的理論與應用(節載之二)
(美)尤金·加費爾德著 侯漢清譯 劉煜審校
第十章 有關科學家的引文分析(續)
優勢與缺陷
任何把引文分析作為評價科學家工具的公正評價都必須承認,我們對於被引頻次的含義尚有很多地方未弄清楚。我們仍然不能精確地知道它們評價的科研績效的質量。我們對影響被引頻次的社會學因素知之甚少。有關低被引頻次的成因,亦知之甚少。對於不同領域的引文模式的變化,仍有很多東西值得學習,這是一個方面。
另一個方面,我們知道被引頻次表明了某人的科研工作所做出的貢獻,至少在科學界的同仁們發現其中的功效和興趣方面。我們現在知道,高被引頻次與同行專家對科研貢獻的先進性和重要性的評議相關。而且我們現在已經弄清總的引文模式以及影響它們的變數,打算設計一種有用的統計模型去預測一個科學家畢生的被引頻次(按照科學家的每篇論文的平均被引頻次計算)。
這種模型已經由N.L.Geller、J.S.deCani及R.E.Davies研製和試驗。它是基於我們對總的引文模式和科技文獻的年度增長情況的了解。輸入此模型的是科學家個人現有論文(至少4年)的被引用歷史。以這些為出發點,此模型推算出40年期間(一般認為,一篇論文的壽命為40年)每篇論文的總的被引頻次。每篇論文的終生平均被引頻次可以從40年的被引總頻次中計算出來。該模型還開發出一種確認技術,去識別那些值得人們特別注意的論文,因為這些論文的被引用歷史表明其引文模式顯然不同於一般論文。
這樣一種模型的開發是走向系統利用引文統計、減少方法性錯誤的影響的重要一步。但是,我們仍需謹慎從事,仍需弄清引文統計作為相對的科研績效評測的局限性。就像使用任何方法一樣,引文分析結果的有效性與運用引文分析的技巧是高度密切相關的。引文計數的簡明性掩蔽了與引文統計相關的不少敏感性問題。忽略這些敏感性問題的膚淺的引文研究,往往會嚴重誤導別人。正確的引文研究要求充分了解進行被引頻次比較時的各種錯綜復雜的情況,處理那些被引頻次不特別高的情況時,尤其應當如此。
前面已經論述了支持和反對把被引頻次作為評價工具的種種理由。對於這場爭論,其中有兩個事實是基本的。其一,當科研機構變得越來越大,它們在社會上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時,確認機構中做出最大貢獻的人員和小組的評價工作,就變得越加困難、越加昂貴和越加必要。其二,引文測度被證明是一種同行專家評議的有效方式,它把一些有用的、客觀的因素引入到評價過程中,而且只涉及到少量的使用調查技術的費用。而引文分析與憑直覺判斷相比,有時花費的時間和工夫,則顯然要多得多。但是專業的評價肯定是十分重要的,足以表明這種投入是正確的。
結束語:引文索引法的未來
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引文索引法的過去和現在。引文索引法的未來將會如何呢?
引文索引法預示著它的未來將像現在這樣的強勁發展。引文索引作為一種進行科技文獻回溯檢索的工具將會繼續普及,而且可能會加速普及。
引文索引法的加速普及將取決於如下幾個因素:
聯機檢索在全球的普及,將會使SCI檢索系統為大多數科學家和學者所掌握。聯機檢索軟體的改進,將會使熟悉SCI的人們增加對該檢索系統的利用。
不斷增加的、對引文索引用作研究評價工作一個組成部分的了解,將會引導更多的科學家去學會使用SCI。優秀的「裁判」終將有希望阻止那些貌似公允合法、實為折衷的做法。
檢索SCI、SSCI等資料庫將會變得越來越方便。微存儲技術或微型計算機最終將使得科學家個人或科研機構、小組擁有自己的此類資料庫,變得在經濟上是可行的。同時,聯機檢索及對存儲在中央計算機中的資料庫的遠程聯接成本的不斷降低,將會增加檢索的便利性。
另外,ISI正在認真考慮生產基於某一學科期刊文獻的專業引文索引的想法。但是,被引文獻和引用文獻將會反映出這一學科領域范圍的廣泛性及分散性。這種專業引文索引將收錄該學科著者的全部引文以及非該學科的著者指向該學科的引文。
⑸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分哪四個階段,特點
四個階段是:
1、以單機算計為中心的多終端聯機系統:20世紀50~60年代,計算機網路進入到面向終端的階段,以主機為中心,通過計算機實現與遠程終端的數據通信。
特點:主機不僅負責數據處理還負責通信處理的工作,終端只負責接收顯示數據或者為主機提供數據。便於維護和管理,數據一致性號,但主機負荷大,可靠性差,數據傳輸速率低。
2、分組交換網的誕生: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若乾颱計算機相互連接成一個系統,即利用通信線路將多台計算機連接起來,實現了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通信。這是計算機網路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以分組交換網為中心的網路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有兩個標志性成果:提出分組交換技術形成TCP/IP協議雛形這個時期,主機只負責數據處理,而數據通信的部分由分組交換網完成。
3、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20世紀70年代末至20世紀80年代初,微型計算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為了適應辦公自動化的需要,迫切要求將自己擁有的為數眾多的微型計算機、工作站、小型計算機等連接起來,以達到資源共享和相互傳遞信息的目的。
但是,這一時期計算機之間的組網是有條件的,在相同網路中只能存在同一廠家生產的計算機,其他廠家生產的計算機無法接人。這個情況就阻礙了網路的互聯發展,促使了網路標准化的產生。1984年ISO公布了OSI/RM-開發系統互聯參考模型,ARPANET為基礎,形成了TCP/IP網路體系結構,風靡全球。
4、面向全球互連的高速計算機網路: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數字通信的出現,計算機網路進入到第4個發展階其主要特徵是綜合化、高速化、智能化和全球化。
(5)在計算機網路高速擴展閱讀:
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允許多人共用一台計算機的計算機系統,多個終端同時連接同一台計算機。分時系統能夠令人產生「一人一機」的錯覺,當時的PC計算機還沒有普及。分時系統的特點包括:及時性、獨占性、交互性、多路性。
1、及時性:沒有及時性,就沒法讓多用戶產生「一人一機」的錯覺了。
2、獨占性:分時系統本身最重要的特點。題外話,操作系統對進程的抽象就是讓每個進程在某個CPU時間片有「獨占性」,好像此時此刻只有一個進程佔用計算機的硬體資源。
3、交互性:人機交互,不必多說。還有不支持交互的系統或者計算機?那它有何用?計算機的作用就是要為人類提供服務。
4、多路性:這樣才能連接過多個終端。
⑹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分為哪幾個階段
1、早期年代,過去人們開始將彼此獨立發展的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結合起來,完成了數據通信與計算機通信網路的研究,為計算機網路的出現做好了技術准備,奠定了理論基礎。
2、分組交換,美蘇冷戰期間,美國國防部領導的遠景研究規劃局ARPA提出要研製一種嶄新的網路對付來自前蘇聯的核攻擊威脅。一批專家設計出了使用分組交換的新型計算機網路。分組交換是採用存儲轉發技術。把欲發送的報文分成一個個的「分組」,在網路中傳送。
3、網際網路時代,Internet的基礎結構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演進:從單個網路ARPAnet向互聯網發展;建立三級結構的網際網路;多級結構網際網路的形成。
(6)在計算機網路高速擴展閱讀
網際網路時代:從單個網路ARPAnet向互聯網發展。1969年美國國防部創建了第一個分組交換網ARPAnet只是一個單個的分組交換網,所有想連接在它上的主機都直接與就近的結點交換機相連,它規模增長很快,到70年代中期,人們認識到僅使用一個單獨的網路無法滿足所有的通信問題。
2:建立三級結構的網際網路:1985年起,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就認識到計算機網路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1986年,NSF圍繞六個大型計算機中心建設計算機網路NSFnet,它代替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要部分。
3、多級結構網際網路的形成。網際網路已經很難對其網路結構給出很精細的描述,但大致可分為五個接入級:網路接入點NAP,多個公司經營的國家主幹網,地區ISP,本地ISP,校園網、企業或家庭PC機上網用戶。
⑺ 計算機網路系統在高速公路上的作用
在信息高速公路(ISHW)真正建成前,如何在現在條件下,使信息充分發揮作用,是人們
關心的焦點。Internet和Telescript在這里擔負著重要角色。
Internet正在發揮巨大作用
一談起Internet(國際網),有人總認為是離一般人很遙遠的屬於UNIX世界的科研用網路
。其實,美國的Internet已意味著商業。現在做生意的美國人在給別人的名片上,往往印有
Internet的地址。
連接到Internet的大規模商用網,僅北美便超過50個。加入Internet的公司與日俱增,
用戶數目一年內增加一倍。到1993年底Internet的商業用戶便超過1500萬人,堪稱是世界上
最大的網路。通過對分散於各地的網路之間進行對等連接,網路單位的數目還在不斷增加。
由於Internet是由對等的網路所組成,所以可視為"信息高速公路"的模型。
但是,Internet也存在問題。一是這么大的網路將在什麼地方提供什麼樣的服務,而目
前這種檢索用的信息還不完備。這也是意料中的事,因為網路規模與日俱增,這些工作始終
無法跟上。另一問題是用戶界面使用不方便。因為Internet最初是作為學術網路而發展起來
的,以供具有計算機專門知識的用戶使用為前提。同現在的個人機用戶界面相比,當然相形
見絀。
UNIX和PC正在融合
現在有不少企業對使用原先供學術用的Internet還在猶豫不決。因此如何降低使用時的
難度是很重要的。這個問題正通過UNIX同PC融合來解決。
目前,連接到NetWare等個人機網路上的情況比連接到UNIX網路上的多。UNIX和PC究竟
是不是格格不入?答案是否定的。Internet正在促使UNIX同PC融合。一些個人機用的連接Int
ernet的軟體最近已開始出售,這使使用Internet越來越容易。
不過,許多人仍覺得Internet的用戶界面不容易掌握。但是,隨著UNIX和PC的日益融合
,二者相互促進,這一問題將逐漸解決。現在已有World Wide Web等指導使用Internet類的
指導軟體上市。
Telescript成為當前實現ISHW的關鍵性軟體
近來,General Magic公司的名為Telescript的通信用語言,作為攜帶型終端無線通信
時的強有力工具而受到人們極大關注。
雖然它的詳細情況還未公開,但許多人認為,這一語言的應用范圍絕不只限於無線通信
。它將是在終端通信通路傳輸容量還不夠的情況下,成為實現"信息高速公路"的關鍵性軟
件。總之,把這種語言同Internet結合,即使在現有的通信容量下也能建立高水平的多媒體
網路。而且Telescript有可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解決Internet存在的網路響導(找出所需信
息在什麼地方,並帶到那裡取得信息)問題。
簡單了解一下Telescript的工作原理,便可找到這種說法的根據。Telescript是以"代
理人(agent)"為基礎的語言。與以前的語言不同,只在一個封閉的計算機中工作。Telescr
ipt首先要記述所需要的信息特徵,遇到這類信息時應採取的態度,用以確認對方所進行的
"對暗號"辦法等(實際上這並不是由人來記述的)。這些被稱為"高Telescript"。高Tele
script(即客戶機)利用Telescript動力機的變換部分,改寫為經過壓縮的低Telescript。然
後,這一低Telescript(即客戶機代理人)利用Telescript動力機的執行部分(解釋程序)進行
解釋。客戶機代理人以Go命令開頭,Go命令後面跟著地址。只要看到Go命令,Telescript動
力機便把這一客戶機代理人送到位於計算機之外的網路去。
"代理人"在Telescript中所起的作用
並不是客戶機代理人有了地址便萬事大吉,而是對手一方還必須有Telescript動力機,
必須能夠解釋作為客戶機代理人語言的低Telescript。但是CPU沒有必要是一樣的。
客戶機代理人藉助於Telescrip動力機同伺服器對話。如果有所希望的信息,便把它取
出來,送返給它所由出來的客戶機。如果沒有所希望的信息,便向Telescrip動力機請求送
到別的伺服器。當完成作用後,客戶機代理人便消失了。
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注意的是,應使客戶機的計算機同伺服器之間交接手續減到最簡單的
程度。通常的方法是,讓客戶機代理人同伺服器之間,在伺服器的計算機上交互對話,並在
網路上進行通信聯絡。當然這種通信聯絡也需要麻煩的通信手續。
因為好多對話是在伺服器上進行,所以盡管終端的傳輸容量小,也許也能夠實現信息超
高速公路的目標。從以上工作原理概要類推,網路響導也非常可能變得容易。
提供第一種Telescript伺服器的,是AT&T不久前提供的名為"Personal Link"信報服
務。
Telescript的工作過程
上面是用專業語言來說明Telescript的工作原理,下面用日常生活作為譬喻,來說明其
工作原理,也許更直觀容易被理解。
把客戶機、代理人、伺服器等活躍的場所(也就是存在Telescript動力機的場所)稱為"
Place"。客戶機一側為一個Place,而在運行多個伺服器的計算機上有與之相應數目的Plac
e,即許多個Place。存在多個Place的地方稱為"市場廣場",或者叫"購物中心"。每一
個Place根據其經營內容起個店名(telename)。例如,"菜店"、"照相館"、"洗衣鋪"
、"花店"、"酒店"等。在這種購物中心裡,幾乎什麼行業都找得到。
客戶機代理人在這里看著店名,走入自己想去的Place。同店裡的伺服器代理人開始對
話(meeting)。對話通過"Connection"來進行。在這里通過基於Telescript語言進行對話
,客戶機代理人便能判斷對方的服務能否滿足自己的要求。如果"成交"了,客戶機代理人
便向伺服器代理人發出訂單,並通知自己的客戶機所發出訂單的內容。然後到下一個指示要
去的Place。
對代理人許可權的限制
在一個Place完成了使命以後的代理人,要去下一個Place之前,需要取得客戶機的許可
。而且只能去客戶機所規定區域(region)的Place。
這些限制使得一次委託的代理人,不至於永遠在由網路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社會中生存下
來。否則, 過多的代理人會使計算機網路系統窒息而崩潰。
為了防止出現這種情況,Telescript使用了限制Place和代理人許可權的"permit(許可)
"概念。作為代理人的限制條件,用"秒"規定其壽命,用"位元組"規定其規模,並有"預
算"限制其"花費"。超越任何一個限制的代理人,便由Telescript動力機予以取消。由於
禁止代理人使用Go命令,這樣代理人更只能去一個地方的高Telescript。
充分利用信息將促使人類文明的發展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人們能夠利用全世界存在的信息。例如加入了Internet,便能
接觸到許多信息。但Internet也存在許多問題。由於網路過於龐大,如果沒有好的網路響導
,就無法知道需要的信息在哪裡。通過以UNIX為母體的Internet同個人機世界相結合,這個
問題有可能得到逐步解決。因此UNIX世界已有積累豐富信息和建立網路的經驗,而個人機世
界經過激烈競爭,已有不少優秀軟體脫穎而出。把這些軟體用到通信網路領域,有助於解決
巨型網路的響導問題。這樣,世界各國人民便可打破國界、打破行業限制,訪問溝通全世界
的網路。人類的不同文化將更好互相交流,人類文明也將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⑻ 在計算機網路高速發展的今天,少數人出於好奇,經常在網上竊取他人的電子郵件 這種行為侵犯了公民的
D
⑼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分為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其特點是計算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圍繞中心計算機分布在各處,呈分層星型結構,各終端通過通信線路共享主機的硬體和軟體資源,計算機的主要任務還是進行批處理,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分時系統後,則具有互動式處理和成批處理能力。
2、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網由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組成,以通信子網為中心,不僅共享通信子網的資源,還可共享資源子網的硬體和軟體資源。網路的共享採用排隊方式,即由結點的分組交換機負責分組的存儲轉發和路由選擇,給兩個進行通信的用戶段續(或動態)分配傳輸帶寬,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線路的利用率,非常適合突發式的計算機數據。
3、形成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為了使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都能互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了一個能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聯成網的標准框架—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
4、高速計算機網路:其特點是採用高速網路技術,綜合業務數字網的實現,多媒體和智能型網路的興起。
特點:
第一階段為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特點是由單個具有自主處理功能的計算機和多個沒有自主處理功能的終端組成網路。
第二階段為計算機-計算機網路,特點是由具有自主處理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組成獨立的網路系統.。
第三階段為開放式標准化網路,特點是由多個計算機組成容易實現網路之間互相連接的開放式網路系統.。
第四階段為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與高速網路技術的發展,特點是網路系統具備高度的可靠性與完善的管理機 。
(9)在計算機網路高速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
1、根據網路的交換功能分為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和混合交換;
2、根據網路的拓撲結構可以分為星型網、樹型網、匯流排網、環型網、網狀網等;
3、根據網路的通信性能可以分為資源共享計算機網路、分布式計算機網路和遠程通信網路;
4、根據網路的覆蓋范圍與規模可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和廣域網;
5、根據網路的使用范圍分為公用網和專用網。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
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⑽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的四個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的四個階段如下:
第一階段: 20世紀6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初為計算機網路發展的萌芽階段。其主要特徵是:為了增加系統的計算能力和資源共享,把小型計算機連成實驗性的網路。第一個遠程分組交換網叫ARPANET,是由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成的,第一次實現了由通信網路和資源網路復合構成計算機網路系統。
標志計算機網路的真正產生,ARPANET是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
第二階段: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是區域網絡(LAN)發展的重要階段,其主要特徵為:區域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開始進入產業部門。區域網技術是從遠程分組交換通信網路和I/O匯流排結構計算機系統派生出來的。
美國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乙太網(Ethernet),它成功地採用了夏威夷大學ALOHA無線電網路系統的基本原理,使之發展成為第一個匯流排競爭式區域網絡。
英國劍橋大學計算機研究所開發了著名的劍橋環區域網(Cambridge Ring)。這些網路的成功實現,一方面標志著區域網絡的產生,另一方面,它們形成的乙太網及環網對以後區域網絡的發展起到導航的作用。
第三階段: 整個20世紀80年代是計算機區域網絡的發展時期。其主要特徵是:區域網絡完全從硬體上實現了ISO的開放系統互連通信模式協議的能力。
計算機區域網及其互連產品的集成,使得區域網與局域互連、區域網與各類主機互連,以及區域網與廣域網互連的技術越來越成熟。綜合業務數據通信網路(ISDN)和智能化網路(IN)的發展,標志著區域網絡的飛速發展。
第四階段: 20世紀90年代初至現在是計算機網路飛速發展的階段,其主要特徵是:計算機網路化,協同計算能力發展以及全球互連網路(Internet)的盛行。
計算機的發展已經完全與網路融為一體,體現了「網路就是計算機」的口號。
目前,計算機網路已經真正進入社會各行各業,為社會各行各業所採用。另外,虛擬網路FDDI及ATM技術的應用,使網路技術蓬勃發展並迅速走向市場,走進平民百姓的生活。
(10)在計算機網路高速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
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
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