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計算機網路ID的二進制原理
二進制是計算機技術中廣泛採用的一種數制,它的原理是用0和1兩個數來表示其他的數,基數為2,進位規則是「逢二進一」,借位規則是「借一當二」。
網路ID就是計算機在網際網路中的地址,即IP地址。在聯網狀態下,網路ID是唯一的,但無論是固定的還是網路隨機分配的,都必須要有,這樣計算機請求的信息和下傳的信息才不會走錯地方。
二進制(binary),發現者萊布尼茨,是在數學和數字電路中以2為基數的記數系統,是以2為基數代表系統的二進位制。這一系統中,通常用兩個不同的符號0和1來表示。數字電子電路中,邏輯門的實現直接應用了二進制,現代的計算機和依賴計算機的設備里都使用二進制,每個數字稱為一個比特(Bit,Binarydigit的縮寫)。
㈡ 大學計算機怎麼學,什麼二進制,十進制!什麼模的,好難,求解
1.推薦多去一些技術性的網站看看,學學,缺什麼再學什麼。
2.如果專業是計算機,因為計算機門類太多,全部學,四年學不到什麼東西的,要報就報比較細的專業,像軟體工程,計算機動畫等專業,一般是分的越細,大學畢業學的越專業。
計算機專業主要課程如下:
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離散數學、計算機原理、人工智慧、程序設計基礎、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數字邏輯電路、電路電子技術、數據結構與演算法。
WEB程序設計、計算機組成與結構、操作系統、資料庫系統原理、編譯原理、計算機網路、網路工程、軟體工程、資料庫應用微型計算機技術、單片機技術、嵌入式系統、嵌入式操作系統、嵌入式設計與應用、移動設備應用軟體開發等。
實踐教學包括工程訓練、計算機應用基礎、訓練、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教學實驗、社會實踐、課程設計、綜合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環節。
㈢ 大學計算機基礎計算題,數制之間的轉換怎麼做二進制到十進制,十進制到六進制,怎麼算快速的
二進制 2的n次方 0 1 2 3 4 5 6 7 => 1 2 4 8 16 32 64 128
00000001(2) = 1(10)
00000010(2) = 2(10)
00000100(2) = 4(10)
00001000(2) = 8(10)
00010000(2) = 16(10)
00100000(2) = 32(10)
01000000(2) = 64(10)
10000000(2) = 128(10)
下方是隨便舉例:
00000011(2) = 1+2=3(10)
01010100(2) = 64+16+4 = 84
有一個規律,會發現,2+8=10; 4+16=20; 8+32=40........
十進制轉二進制(從大位往小位找):
43 = 32+8+2+1 = 00101011
109=64+32+8+4+1= 01101101
㈣ 計算機網路原理,二進制倒計數協議(介質訪問控制協議中的一種)題目求解釋…
4,1,2,5,0,3
和 4,0,2,5,1,3
㈤ 大學計算機進制怎麼計算的,十進制,二進制,八進制,十六進制是怎麼回事,有什麼公式
二進制基礎權: 128 64 32 16 8 4 2 1
數字: 0 1 0 0 1 0 1 1
換算: 64 + 8 + 2 + 1 = 75(10)二進制:1 1 0 0 0 0 0 0
換算:192(10)=11000000(2)
10進制->2進制:192-128=64-64=016進制的權:256 16 1
16進制數: 1 1
16進制數: c 0
換算:11(16)=1*16 + 1*1 = 17(10)
換算: c0(16)=12*16 = 192(10)
二進制與16進制的對應關系:
1100 0000(2)
12 0
c 0 (16)關於16進制的意義:
16進制是二進制的簡寫形式
16進制是二進制的助記符號
計算機內部只有二進制
為了方便輸入和查看,二進制的顯示和輸入
習慣上採用16進制12×-2 = -24補碼:
一個數的最高位是符號位:
0表示正數,1表示負數
正數的補碼是正數本身
負數的補碼是原數字(不包含符號位)取反加一
計算機內部的所有整數都採用補碼存儲補碼的優點:
補碼運算時,符號位參與運算(+-x/)結果
經過溢出(自動)以後,符合數學運算結果。如:
整數: 1(10)
1Byte: 0000 0001(2)
整數:-1(10)
1Byte: 1111 1111(-1 的補碼) -1 1111 1111
+ 8 +0000 1000
---------------------
7 0000 0111 -1 1111 1111
+ -1 1111 1111
-------------------------
1111 1110八位有符號補碼的最大值:
0111 1111(2) 7f(16) 127(10)
八位有符號補碼的最小值:
1000 0000(2) 80(16) -128(10)
八位有符號補碼的-1:
1111 1111(2) ff(16) -1(10)
八位有符號補碼的0:
0000 0000(2) 00(16) 0(10)
㈥ 計算機網路題求解答 謝謝
2017年12月28日,星期四,
兄弟,你這照片上的第一題中多項式的指數看不清呀,
沒事,我就現在的情形,給你說一下大概的思路,你參考著,再結合題目中實際的參數,再套一遍就能把題目解出來了,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基帶沖突檢測的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技術(載波監聽多點接入/碰撞檢測)。所有的節點共享傳輸介質。
原理,如下,
1、所有的站點共享唯一的一條數據通道,
2、在一個站點發送數據時,其他的站點都不能發送數據,如果要發送就會產生碰撞,就要重新發送,而且所有站點都要再等待一段隨即的時間,
3、對於每一個站而言,一旦它檢測到有沖突,它就放棄它當前的傳送任務。換句話說,如果兩個站都檢測到信道是空閑的,並且同時開始傳送數據,則它們幾乎立刻就會檢測到有沖突發生。
4、它們不應該再繼續傳送它們的幀,因為這樣只會產生垃圾而已;相反一旦檢測到沖突之後,它們應該立即停止傳送數據。快速地終止被損壞的幀可以節省時間和帶寬。
5、它的工作原理是: 發送數據前 先偵聽信道是否空閑 ,若空閑,則立即發送數據。若信道忙碌,則等待一段時間至信道中的信息傳輸結束後再發送數據;若在上一段信息發送結束後,同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節點都提出發送請求,則判定為沖突。若偵聽到沖突,則立即停止發送數據,等待一段隨機時間,再重新嘗試。
6、原理簡單總結為:先聽後發,邊發邊聽,沖突停發,隨機延遲後重發。
7、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就是,要發送和發送中都要進行監聽,
8、有人將CSMA/CD的工作過程形象的比喻成很多人在一間黑屋子中舉行討論會,參加會議的人都是只能聽到其他人的聲音。每個人在說話前必須先傾聽,只有等會場安靜下來後,他才能夠發言。人們將發言前監聽以確定是否已有人在發言的動作稱為"載波監聽";將在會場安靜的情況下每人都有平等機會講話成為「多路訪問」;如果有兩人或兩人以上同時說話,大家就無法聽清其中任何一人的發言,這種情況稱為發生「沖突」。發言人在發言過程中要及時發現是否發生沖突,這個動作稱為「沖突檢測」。如果發言人發現沖突已經發生,這時他需要停止講話,然後隨機後退延遲,再次重復上述過程,直至講話成功。如果失敗次數太多,他也許就放棄這次發言的想法。通常嘗試16次後放棄。
9、核心問題:解決在公共通道上以廣播方式傳送數據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主要是數據碰撞問題)
包含四個處理內容:監聽、發送、檢測、沖突處理
監聽:
通過專門的檢測機構,在站點准備發送前先偵聽一下匯流排上是否有數據正在傳送(線路是否忙)?
若「忙」則進入後述的「退避」處理程序,進而進一步反復進行偵聽工作。
發送:
當確定要發送後,通過發送機構,向匯流排發送數據。
檢測:
數據發送後,也可能發生數據碰撞。因而,要對數據邊發送,邊檢測,以判斷是否沖突了。
沖突處理:
當確認發生沖突後,進入沖突處理程序。有兩種沖突情況:
① 偵聽中發現線路忙
② 發送過程中發現數據碰撞
① 若在偵聽中發現線路忙,則等待一個延時後再次偵聽,若仍然忙,則繼續延遲等待,一直到可以發送為止。每次延時的時間不一致,由退避演算法確定延時值。
② 若發送過程中發現數據碰撞,先發送阻塞信息,強化沖突,再進行監聽工作,以待下次重新發送
10、
先聽後說,邊聽邊說,邊說邊聽;
一旦沖突,立即停說;
等待時機,然後再說;
註:「聽」,即監聽、檢測之意;「說」,即發送數據之意。
11、在發送數據前,先監聽匯流排是否空閑。若匯流排忙,則不發送。若匯流排空閑,則把准備好的數據發送到匯流排上。在發送數據的過程中,工作站邊發送邊檢測匯流排,是否自己發送的數據有沖突。若無沖突則繼續發送直到發完全部數據;若有沖突,則立即停止發送數據,但是要發送一個加強沖突的JAM信號,以便使網路上所有工作站都知道網上發生了沖突,然後,等待一個預定的隨機時間,且在匯流排為空閑時,再重新發送未發完的數據。
12、
CSMA/CD網路上進行傳輸時,必須按下列五個步驟來進行
(1)傳輸前監聽
(2)如果忙則等待
(3)如果空閑則傳輸並檢測沖突
(4)如果沖突發生,重傳前等待
(5)重傳或夭折
補充一個重要的知識點:
要使CSMA/CA 正常工作,我們必須要限制幀的長度。如果某次傳輸發生了碰撞,那麼正在發送數據的站必須在發送該幀的最後一比特之前放棄此次傳輸,因為一旦整個幀都被發送出去,那麼該站將不會保留幀的復本,同時也不會繼續監視是否發生了碰撞。所以,一旦檢測出有沖突,就要立即停止發送,
舉例說明,
A站點發送數據給B站點,當A站通過監聽確認線路空閑後,開始發送數據給B站點,同時對線路進行監聽,即邊發送邊監聽,邊監聽邊發送,直到數據傳送完畢,那麼如果想要正確發送數據,就需要確定最小幀長度和最小發送間隙(沖突時槽)。
CSMA/CD沖突避免的方法:先聽後發、邊聽邊發、隨機延遲後重發。一旦發生沖突,必須讓每台主機都能檢測到。關於最小發送間隙和最小幀長的規定也是為了避免沖突。
考慮如下的情況,主機發送的幀很小,而兩台沖突主機相距很遠。在主機A發送的幀傳輸到B的前一刻,B開始發送幀。這樣,當A的幀到達B時,B檢測到沖突,於是發送沖突信號,假如在B的沖突信號傳輸到A之前,A的幀已經發送完畢,那麼A將檢測不到沖突而誤認為已發送成功。由於信號傳播是有時延的,因此檢測沖突也需要一定的時間。這也是為什麼必須有個最小幀長的限制。
按照標准,10Mbps乙太網採用中繼器時,連接的最大長度是2500米,最多經過4個中繼器,因此規定對10Mbps乙太網一幀的最小發送時間為51.2微秒。這段時間所能傳輸的數據為512位,因此也稱該時間為512位時。這個時間定義為乙太網時隙,或沖突時槽。512位=64位元組,這就是乙太網幀最小64位元組的原因。
以上信息的簡單理解是:A發送一個幀的信息(大小不限制),B收到此幀,發現有沖突,馬上發送包含檢測到了沖突的信息給A,這個沖突信息到達A也是需要時間的,所以,要想A成功發送一個幀(並知道這個幀發送的是否成功,沖沒沖突)是需要這個幀從A到B,再從B到A,這一個來回的時間,
也就是說,當一個站點決定是否要發送信息之前,一定要先進行線路的檢測,那麼隔多長時間檢測一次合適呢(在沒有檢測的期間是不進行數據的發送的,因此也就不存在沖突),這就要看, 一個電子信號在這兩個站點之間跑一個來回的時間了,試想一下,如果這個信號還沒有跑到地方,你就開始檢測,顯然是浪費檢測信號的設備資源,然後,A站點發送一個電子信號給B站點,信號經過一段時間到達了B站點,然後假設B發現了沖突,馬上告訴A,那麼這個電子信號再跑回A也需要一段時間,如果當這個信號在路上的時候,A就開始檢測是不是有沖突,顯然是不合適的,因為,B發送的沖突信號還在路上,如果A在這個時間段就檢測,一定不會發現有沖突,那麼,A就會繼續發送信號,但這是錯誤,因為已經有沖突被檢測出來,因此,A這么做是錯誤的,所以,A要想正確發送一個電子信號給B,並且被B正確接收,就需要,A發送一個電子信號,並等待它跑一個來回的時間那麼長,才能確認是沒有沖突,然後再繼續發送下一個信號,
這個電子信號跑一個來回的時間,是由站點間的距離s、幀在媒體上的傳播速度為v(光速)以及網路的傳輸率為r(bps)共同決定的,
那麼,假設電子信號跑一個來回的時間是t,則有如下式子,
t=2s/v;
又有,假設在時間t內可以傳送的數據量(最小幀)為L,則有如下式子,
L=t*r;解釋:這個就是說,一個電子信號從A跑到B需要t這么長時間,又因為電子信號幾乎接近光速,因此,即使在t這么短的時間內,我仍然可以不停的發送很多個電子信號,這樣就形成了一串二進制數列在t這個很小的時間段內被從A發送出去,那麼我在t這個時間段內究竟能發送出去多少的電子信號,就要看我的傳輸率r是多少了,因為有這種關系,所以就形成了最小幀的概念,
將 L=t*r 變形為 t=L/r,並將 t=L/r 帶入 t2s/v,得到式子:L/r=2s/v,
再將,題目中給出的數據帶入上式,得到
2500位元組/(1G bps)=2s/200000(Km);將單位統一後,有下式:
(2500*8)/(1024*1024*1024)=2s/200000(Km);繼續計算,得:
s=1.86Km,
若1Gbps取值為1000*1000*1000,則s=2Km;
兄弟,我這個利用工作空隙給你寫答案,你別著急啊,現在是12:48,第三題,我抓緊時間幫你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