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變形計算機網路由哪三部分組成

變形計算機網路由哪三部分組成

發布時間:2022-09-21 23:22:25

A. 計算機網路與通信的分組交換

20世紀60年代,美蘇冷戰期間,美國國防部領導的遠景研究規劃局ARPA提出要研製一種嶄新的網路對付來自前蘇聯的核攻擊威脅。因為當時,傳統的電路交換的電信網雖已經四通八達,但戰爭期間,一旦正在通信的電路有一個交換機或鏈路被炸,則整個通信電路就要中斷,如要立即改用其他迂迴電路,還必須重新撥號建立連接,這將要延誤一些時間。這個新型網路必須滿足一些基本要求:
1:不是為了打電話,而是用於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送。
2:能連接不同類型的計算機。
3:所有的網路節點都同等重要,這就大大提高了網路的生存性。
4:計算機在通信時,必須有迂迴路由。當鏈路或結點被破壞時,迂迴路由能使正在進行的通信自動地找到合適的路由。
5:網路結構要盡可能地簡單,但要非常可靠地傳送數據。
根據這些要求,一批專家設計出了使用分組交換的新型計算機網路。而且,用電路交換來傳送計算機數據,其線路的傳輸速率往往很低。因為計算機數據是突發式地出現在傳輸線路上的,比如,當用戶閱讀終端屏幕上的信息或用鍵盤輸入和編輯一份文件時或計算機正在進行處理而結果尚未返回時,寶貴的通信線路資源就被浪費了。
分組交換是採用存儲轉發技術。把欲發送的報文分成一個個的「分組」,在網路中傳送。分組的首部是重要的控制信息,因此分組交換的特徵是基於標記的。分組交換網由若干個結點交換機和連接這些交換機的鏈路組成。從概念上講,一個結點交換機就是一個小型的計算機,但主機是為用戶進行信息處理的,結點交換機是進行分組交換的。每個結點交換機都有兩組埠,一組是與計算機相連,鏈路的速率較低。一組是與高速鏈路和網路中的其他結點交換機相連。注意,既然結點交換機是計算機,那輸入和輸出埠之間是沒有直接連線的,它的處理過程是:將收到的分組先放入緩存,結點交換機暫存的是短分組,而不是整個長報文,短分組暫存在交換機的存儲器(即內存)中而不是存儲在磁碟中,這就保證了較高的交換速率。再查找轉發表,找出到某個目的地址應從那個埠轉發,然後由交換機構將該分組遞給適當的埠轉發出去。各結點交換機之間也要經常交換路由信息,但這是為了進行路由選擇,當某段鏈路的通信量太大或中斷時,結點交換機中運行的路由選擇協議能自動找到其他路徑轉發分組。通訊線路資源利用率提高:當分組在某鏈路時,其他段的通信鏈路並不被當前通信的雙方所佔用,即使是這段鏈路,只有當分組在此鏈路傳送時才被佔用,在各分組傳送之間的空閑時間,該鏈路仍可為其他主機發送分組。可見採用存儲轉發的分組交換的實質上是採用了在數據通信的過程中動態分配傳輸帶寬的策略。
1.3計算機網路的分類4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的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的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氣)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要學習網路,首先就要了解當前的主要網路類型,分清哪些是我們初級學者必須掌握的,哪些是現有的主流網路類型。
1.3.1按地理范圍劃分4
1.3.2按拓撲結構劃分7
1.3.3按資源共享方式劃分9
1.3.4區域網的分類10
1.4計算機網路結構12
1.4.1通信子網與資源子網12
1.4.2主機和終端12
1.4.3現代網路的結構特點12
1.5我國建立的計算機數據通信網簡介13
1.5.1電話網上的數據傳輸13
1.5.2中國公用分組交換網13
1.5.3中國公用數字數據網14
1.6計算機網路的標准15
1.6.1世界重要的標准化組織15
1.6.2網際網路的標准化16
小結16
習題16
第2章數據通信基礎18
2.1數據通信基礎知識18
2.1.1數據通信模型18
2.1.2並行傳輸和串列傳輸18
2.1.3同步傳輸和非同步傳輸19
2.1.4傳輸方式20
2.1.5模擬傳輸和數字傳輸20
2.2數據通信中的基本概念21
2.2.1頻率、頻譜和帶寬21
2.2.2數據傳輸速率24
2.2.3基帶傳輸和寬頻傳輸25
2.3傳輸介質25
2.3.1雙絞線25
雙絞線(Twisted Pair)是由兩條相互絕緣的導線按照一定的規格互相纏繞(一般以逆時針纏繞)在一起而製成的一種通用配線,屬於信息通信網路傳輸介質。雙絞線過去主要是用來傳輸模擬信號的,但現同樣適用於數字信號的傳輸。
雙絞線是綜合布線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種傳輸介質。
雙絞線是由一對相互絕緣的金屬導線絞合而成。採用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抵禦一部分來自外界的電磁波干擾,而且可以降低自身信號的對外干擾。把兩根絕緣的銅導線按一定密度互相絞在一起,一根導線在傳輸中輻射的電波會被另一根線上發出的電波抵消。「雙絞線」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
雙絞線一般由兩根22-26號絕緣銅導線相互纏繞而成,實際使用時,雙絞線是由多對雙絞線一起包在一個絕緣電纜套管里的。典型的雙絞線有四對的,也有更多對雙絞線放在一個電纜套管里的。這些我們稱之為雙絞線電纜。在雙絞線電纜(也稱雙扭線電纜)內,不同線對具有不同的扭絞長度,一般地說,扭絞長度在3.81cm至14cm內,按逆時針方向扭絞。相鄰線對的扭絞長度在1.27cm以上,一般扭線的越密其抗干擾能力就越強,與其他傳輸介質相比,雙絞線在傳輸距離,信道寬度和數據傳輸速率等方面均受到一定限制,但價格較為低廉。
2.3.2同軸電纜27
同軸電纜從用途上分可分為基帶同軸電纜和寬頻同軸電纜(即網路同軸電纜和視頻同軸電纜)。同軸電纜分50Ω基帶電纜和75Ω寬頻電纜兩類。基帶電纜又分細同軸電纜和粗同軸電纜。基帶電纜僅僅用於數字傳輸,數據率可達10Mbps。
同軸電纜由里到外分為四層:中心銅線(單股的實心線或多股絞合線),塑料絕緣體,網狀導電層和電線外皮。中心銅線和網狀導電層形成電流迴路。因為中心銅線和網狀導電層為同軸關系而得名。
同軸電纜傳導交流電而非直流電,也就是說每秒鍾會有好幾次的電流方向發生逆轉。
如果使用一般電線傳輸高頻率電流,這種電線就會相當於一根向外發射無線電的天線,這種效應損耗了信號的功率,使得接收到的信號強度減小。
同軸電纜的設計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心電線發射出來的無線電被網狀導電層所隔離,網狀導電層可以通過接地的方式來控制發射出來的無線電。
同軸電纜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如果電纜某一段發生比較大的擠壓或者扭曲變形,那麼中心電線和網狀導電層之間的距離就不是始終如一的,這會造成內部的無線電波會被反射回信號發送源。這種效應減低了可接收的信號功率。為了克服這個問題,中心電線和網狀導電層之間被加入一層塑料絕緣體來保證它們之間的距離始終如一。這也造成了這種電纜比較僵直而不容易彎曲的特性。
2.3.3光纖27
光纖是光導纖維的簡寫,是一種利用光在玻璃或塑料製成的纖維中的全反射原理而達成的光傳導工具。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和George A. Hockham首先提出光纖可以用於通訊傳輸的設想,高錕因此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微細的光纖封裝在塑料護套中,使得它能夠彎曲而不至於斷裂。通常,光纖的一端的發射裝置使用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或一束激光將光脈沖傳送至光纖,光纖的另一端的接收裝置使用光敏元件檢測脈沖。
在日常生活中,由於光在光導纖維的傳導損耗比電在電線傳導的損耗低得多,光纖被用作長距離的信息傳遞。
通常光纖與光纜兩個名詞會被混淆。多數光纖在使用前必須由幾層保護結構包覆,包覆後的纜線即被稱為光纜。光纖外層的保護層和絕緣層可防止周圍環境對光纖的傷害,如水、火、電擊等。光纜分為:光纖,緩沖層及披覆。光纖和同軸電纜相似,只是沒有網狀屏蔽層。中心是光傳播的玻璃芯。
在多模光纖中,芯的直徑是15μm~50μm, 大致與人的頭發的粗細相當。而單模光纖芯的直徑為8μm~10μm。芯外麵包圍著一層折射率比芯低的玻璃封套, 以使光線保持在芯內。再外面的是一層薄的塑料外套,用來保護封套。光纖通常被紮成束,外面有外殼保護。 纖芯通常是由石英玻璃製成的橫截面積很小的雙層同心圓柱體,它質地脆,易斷裂,因此需要外加一保護層。
2.4無線通信與衛星通信技術30
2.4.1電磁波譜30
2.4.2無線電波的傳輸32
2.4.3衛星通信32
2.4.4微波傳輸(地面微波)33
2.4.5紅外線及毫米波(室內通信)33
2.5編碼和調制技術33
2.5.1數字數據編碼為數字信號34
2.5.2數字數據調制為模擬信號36
2.5.3模擬數據轉換為數字信號39
2.5.4模擬數據轉換為模擬信號40
2.6數據交換技術41
2.6.1數據交換技術的類別41
2.6.2數據交換技術的比較45
2.7多路復用技術47
2.7.1頻分多路復用47
2.7.2同步時分多路復用48
2.7.3非同步時分多路復用48
2.7.4密集波分多路復用49
2.7.5碼分多址訪問52
2.8光纖通信54
2.8.1光纖通信的特點54
2.8.2光纖通信中的編碼技術55
2.9移動通信及蜂窩無線通信57
2.9.1模擬蜂窩電話57
2.9.2數字蜂窩無線通信58
2.9.3第三代移動通信60
2.10差錯控制的基礎知識62
2.10.1差錯產生的原因與差錯類型62
2.10.2差錯控制的方法62
小結64
習題64
第3章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66
3.1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66
3.1.1ISO/OSI參考模型的產生66
3.1.2各層功能概述68
3.1.3層間關系69
3.2TCP/IP的體系結構71
3.2.1TCP/IP與OSI參考模型的比較71
3.2.2TCP/IP的分層結構72
小結73
習題73
第4章物理層協議75
4.1物理層協議的基本概念75
4.1.1物理層的功能75
4.1.2物理層的服務76
4.1.3物理層對數據鏈路層提供的服務76
4.1.4常用的物理層標准77
4.2同步數字序列和同步光纖網79
4.2.1SDH/SONET的產生79
4.2.2SONET/SDH的傳輸速率80
4.2.3SONET數字體系第一級STS-1/OC-1的幀格式81
4.2.4SDH中的信元傳輸81
小結85
習題85
第5章數據鏈路層86
5.1數據鏈路層的功能與協議86
5.2流量控制方法88
5.3差錯控制方法90
5.3.1自動請求重發協議91
5.3.2差錯控制方法——循環冗餘校驗碼92
5.4高級數據鏈路控制協議94
5.4.1面向字元和面向位的鏈路控制協議94
5.4.2HDLC協議的基本概念95
5.4.3HDLC協議的幀格式96
5.4.4HDLC協議的主要內容97
5.5網際網路中的點對點協議99
5.5.1PPP的工作原理100
5.5.2PPP的應用102
小結103
習題103
第6章介質訪問控制子層和區域網105
6.1區域網參考模型105
6.2邏輯鏈路控制子層協議106
6.3介質訪問控制子層協議107
6.4CSMA/CD介質訪問控制方法108
6.4.1CSMA/CD協議的工作原理108
6.4.2MAC子層的幀格式112
6.5區域網協議標准114
6.5.1IEEE 802協議標准114
6.5.2IEEE 802.3乙太網標准115
6.6虛擬區域網122
6.6.1VLAN的作用123
6.6.2VLAN的連接和劃分124
6.6.3VLAN的標准802.1Q和802.1P126
6.6.4VLAN之間的通信127
6.7無線區域網129
6.7.1無線區域網的優點130
6.7.2無線區域網的組成結構130
6.7.3CSMA/CA協議的工作原理133
小結134
習題134
第7章網路層協議138
7.1網路層提供的服務138
7.1.1網路層為傳輸層提供的服務138
7.1.2網路層的兩種傳輸方式139
7.2網路層路由演算法139
7.2.1路由演算法的要求和分類139
7.2.2最短路徑演算法140
7.2.3擴散法141
7.2.4距離向量路由演算法142
7.2.5鏈路狀態路由演算法143
7.3擁塞控制145
7.3.1擁塞控制的一般概念145
7.3.2擁塞控制的方法和演算法147
7.4網際網路中的網際協議149
7.4.1IP數據報的格式149
7.4.2IP地址151
7.4.3劃分子網和子網掩碼153
7.4.4專用地址與網際網路地址轉換NAT技術157
7.5地址解析159
7.5.1IP地址與物理地址的映射159
7.5.2地址解析協議161
7.5.3反向地址解析協議163
7.6無分類域間路由選擇163
7.7網際網路控制報文協議165
7.7.1差錯報告報文166
7.7.2ICMP的查詢報文168
7.8IPv6和ICMPv6169
7.8.1IPv6概述169
7.8.2IPv6基本報頭格式171
7.8.3IPv6的地址結構172
7.8.4IPv6的擴展報頭174
7.8.5IPv4向IPv6的過渡簡介177
7.8.6ICMPv6177
7.9網際網路的路由選擇協議180
7.9.1內部網關路由協議180
7.9.2開放式最短路徑優先協議186
7.9.3單區域中OSPF的工作原理189
7.9.4多區域中OSPF的工作原理195
7.9.5邊界網關協議197
7.10虛擬專用網201
7.10.1VPN的基本概念201
7.10.2VPN連接和路由202
7.10.3VPN中的隧道技術204
7.11IP多播和IGMP206
7.11.1IP多播的用途207
7.11.2IGMP207
7.11.3多播地址208
7.11.4分布路由和多播路由協議210
小結211
習題211
第8章傳輸層協議214
8.1傳輸控制協議的基本功能214
8.1.1傳輸層的功能和服務214
8.1.2傳輸層的幾個重要概念215
8.2傳輸控制協議217
8.2.1TCP報文段的報頭217
8.2.2TCP的特性220
8.2.3TCP的流量控制222
8.2.4TCP的差錯控制223
8.2.5TCP的擁塞控制224
8.3用戶數據報協議225
8.3.1UDP概述225
8.3.2UDP通信過程和埠號226
8.3.3UDP用戶數據報的報頭格式227
8.3.4UDP的通信過程228
8.4服務質量保證230
8.4.1QoS的技術要求230
8.4.2QoS保證的相關技術231
8.4.3綜合服務和區分服務235
8.4.4多協議標簽交換協議238
小結242
習題242
第9章應用層協議245
9.1域名系統245
9.2TCP/IP應用層協議247
9.2.1文件傳輸協議247
9.2.2電子郵件248
9.2.3萬維網249
9.2.4遠程終端協議251
9.2.5信息檢索252
9.2.6簡單網路管理協議252
9.3博客和播客253
9.3.1新聞與公告服務253
9.3.2博客服務和播客服務254
9.4即時通信服務與網路電視服務256
9.4.1即時通信軟體256
9.4.2網路電視服務256
9.5對等連接軟體259
9.5.1P2P概述259
9.5.2P2P網路模型259
9.5.3P2P文件共享程序261
9.5.4P2P網路模型存在的問題和展望262
9.6動態主機配置協議262
9.6.1DHCP的用途262
9.6.2DHCP的工作流程263
小結264
習題264
第10章網路安全技術266
10.1網路安全概述266
10.1.1網路安全的概念266
10.1.2網路安全的分層理論267
10.1.3網路安全策略269
10.2信息加密技術270
10.2.1密碼技術基礎270
10.2.2加密演算法271
10.2.3數字簽名274
10.3報文鑒別275
10.4防火牆技術276
10.5入侵檢測278
10.5.1入侵檢測的概念278
10.5.2入侵檢測系統模型278
10.5.3入侵檢測原理279
10.6網路安全協議280
10.6.1網路層安全協議簇280
10.6.2安全套接字層282
10.6.3電子郵件安全283
小結285
習題285
第11章聯網設備287
11.1網路介面卡287
11.1.1網卡的分類287
11.1.2網卡的工作原理290
11.2數據機292
11.2.1Modem的基本工作原理292
11.2.2電纜電視Modem293
11.2.3ADSL技術294
11.3中繼器和集線器296
11.4網橋296
11.4.1網橋的功能296
11.4.2網橋的路徑演算法298
11.5交換機301
11.5.1交換機的功能和應用301
11.5.2交換機的工作原理303
11.5.3交換機的工作方式305
11.5.4交換機的模塊結構305
11.6路由器309
11.6.1路由器的工作原理309
11.6.2路由器的結構310
11.6.3路由器的功能311
11.6.4網關312
11.7三層交換機313
11.7.1三層交換機的產生313
11.7.2Switch Node的總體結構314
小結314
習題315
第12章網路實驗316
12.1網路實驗室介紹316
12.1.1網路實驗室拓撲結構316
12.1.2RACK實驗櫃的組成結構317
12.1.3配線架插座的說明317
12.1.4實驗室的布局318
12.1.5訪問控制伺服器簡介319
12.1.6基於Web的RCMS訪問管理319
12.2雙絞線製作實驗320
12.2.1雙絞線網線的製作標准320
12.2.2雙絞線網線製作實驗321
12.3交換機基礎配置實驗323
12.3.1交換機配置的基礎知識323
12.3.2交換機的基礎配置實驗329
12.3.3VLAN實現交換機埠隔離實驗332
12.3.4生成樹協議的應用實驗334
12.4路由器基礎配置實驗338
12.4.1路由器配置的基本知識339
12.4.2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實驗342
12.4.3路由器的靜態路由配置實驗347
12.4.4路由器的動態路由——RIP配置實驗350
12.4.5配置PPP的PAP認證實驗354
習題358
參考文獻360

B. 計算機網路的有線介質包括什麼

有線傳輸介質是指在兩個通信設備之間實現的物理連接部分,它能將信號從一方傳輸到另一方,有線傳輸介質主要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和光纖。雙絞線和同軸電纜傳輸電信號,光纖傳輸光信號。

雙絞線:

雙絞線簡稱TP,將一對以上的雙絞線封裝在一個絕緣外套中,為了降低信號的干擾程度,電纜中的每一對雙絞線一般是由兩根絕緣銅導線相互扭繞而成,也因此把它稱為雙絞線。雙絞線分為非屏蔽雙絞線(UTP)和屏蔽雙絞線(STP)。

雙絞線可分為非屏蔽雙絞線UTP和屏蔽雙絞線STP,適合於短距離通信。

非屏蔽雙絞線價格便宜,傳輸速度偏低,抗干擾能力較差。

屏蔽雙絞線抗干擾能力較好,具有更高的傳輸速度,但價格相對較貴。

同軸電纜:

同軸電纜由繞在同一軸線上的兩個導體組成。具有抗干擾能力強,連接簡單等特點,信息傳輸速度可達每秒幾百兆位,是中、高檔區域網的首選傳輸介質。

同軸電纜:由一根空心的外圓柱導體和一根位於中心軸線的內導線組成,內導線和圓柱導體及外界之間用絕緣材料隔開。按直徑的不同,可分為粗纜和細纜兩種:

粗纜:傳輸距離長,性能好但成本高、網路安裝、維護困難,一般用於大型區域網的干線,連接時兩端需終接器。

光纖:

光纖又稱為光纜或光導纖維,由光導纖維纖芯、玻璃網層和能吸收光線的外殼組成。是由一組光導纖維組成的用來傳播光束的、細小而柔韌的傳輸介質。應用光學原理,由光發送機產生光束,將電信號變為光信號,再把光信號導入光纖,在另一端由光接收機接收光纖上傳來的光信號。

並把它變為電信號,經解碼後再處理。與其它傳輸介質比較,光纖的電磁絕緣性能好、信號衰小、頻帶寬、傳輸速度快、傳輸距離大。

主要用於要求傳輸距離較長、布線條件特殊的主幹網連接。具有不受外界電磁場的影響,無限制的帶寬等特點,可以實現每秒萬兆位的數據傳送,尺寸小、重量輕,數據可傳送幾百千米,但價格昂貴。

(2)變形計算機網路由哪三部分組成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傳輸介質特性:

1、吞吐量和帶寬

在選擇一個傳輸介質時所要考慮的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吞吐量。吞吐量是在一給定時間段內介質能傳輸的數據量,它通常用每秒兆位(1 000 000位)或M b p s進行度量。吞吐量也被稱為容量,每種傳輸介質的物理性質決定了它的潛在吞吐量。

例如,物理規律限制了電沿著銅線傳輸的速度,也正如它們限制了能通過一根直徑為1英寸的膠皮管傳輸的水量一樣,假如試圖引導超過它處理能力的水量這種膠皮管,最後只能是濺你一身水或膠皮管破裂而停止傳輸水。

同樣,如果試圖將超過它處理能力的數據量沿著一根銅線傳輸,結果將是數據丟失或出錯。與傳輸介質相關的雜訊和設備能進一步限制吞吐量,充滿雜訊的電路將花費更多的時間補償雜訊,因而只有更少的資源可用於傳輸數據。

帶寬這個術語常常與吞吐量交換使用。嚴格地說,帶寬是對一個介質能傳輸的最高頻率和最低頻率之間的差異進行度量;頻率通常用H z表示,它的范圍直接與吞吐量相關。

例如,若F C C通知能夠在8 7 0 ~ 8 8 0 M H z之間傳輸無線信號,那麼分配給的帶寬將是1 0 M H z。帶寬越高,吞吐量就越高,如圖4 - 5所示。

2、成本

不同種類的傳輸介質牽涉的成本是難以准確描述的。它們不僅與環境中現存的硬體有關,而且還與你所處的場所有關。

3、尺寸和可擴展性

三種規格決定了網路介質的尺寸和可擴展性:每段的最大節點數、最大段長度、以及最大網路長度。在進行布線時,這些規格中的每一個都是基於介質的物理特性的。每段最大節點數與衰減有關,即通過一給定距離信號損失的量有關。

對一個網路段每增加一個設備都將略微增加信號的衰減。為了保證一個清晰的強信號,必須限制一個網路段中的節點數。

網路段的長度也應因衰減受到限制。在傳輸一定的距離之後,一個信號可能因損失得太多以至於無法被正確解釋。在這種損失發生之前,網路上的中繼器必須重發和放大信號。一個信號能夠傳輸並仍能被正確解釋的最大距離即為最大段長度。

若超過這個長度,更易於發生數據損失。類似於每段最大節點數,最大段長度也因不同介質類型而不同。在一種理想的環境中,網路可以在發送方和接收方之間實時傳輸數據,不論兩者之間相隔多遠。不幸的是我們沒有生活在一個理想的環境中。

4、連接器

連接器是連接電線纜與網路設備的硬體。網路設備可以是一個文件伺服器、工作站、交換機或列印機。每種網路介質都對應一種特定類型的連接器。所使用的連接器的種類將影響網路安裝和維護的成本、網路增加段和節點的容易度。

以及維護網路所需的專業技術知識,用於U T P電纜的連接器(看上去更像一個大的電話線連接器)在接入和替換時比用於同軸電纜的連接器的插入和替換要簡單得多,U T P電纜連接器同時也更廉價並可用於許多不同的介質設計。在本章後面部分將對不同介質所需的連接器作更多的討論。

5、抗噪性

正如前面提到的,雜訊能使數據信號變形。雜訊影響一個信號的程度與傳輸介質有一定關系。某些類型的介質比其他介質更易於受雜訊影響。

無論是何種介質,都有兩種類型的雜訊會影響它們的數據傳輸:電磁干擾(E M I)和射頻干擾(R F I)。E M I和R F I都是從電子設備或傳輸電纜發出的波。發動機、電源、電視機、復制機、熒光燈以及其他的電源都能產生E M I和R F I。R F I也可由來自廣播電台或電視塔的強廣播信號產生。

對任何一種雜訊,你都能夠採取措施限制它對網路的干擾。例如,可以遠離強大的電磁源進行布線。如果環境仍然使網路易受影響,應選擇一種能限制影響信號的雜訊量的傳輸。

電纜可以通過屏蔽、加厚、或抗雜訊演算法獲得抗噪性。假如屏蔽的介質仍然不能避免干擾,你可以使用金屬管道或管線以抑制雜訊並進一步保護電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網路傳輸介質

C. 什麼的網路拓撲結構,常見的有哪幾種

網路拓撲結構是指用傳輸媒體互連各種設備的物理布局,即用什麼方式把網路中的計算機等設備連接起來。

常見的網路拓撲結構主要有星型結構、環型結構、匯流排結構、分布式結構、樹型結構。

(3)變形計算機網路由哪三部分組成擴展閱讀:

1、星型網路拓撲結構

星型網路拓撲結構的特點是具有一個控制中心,採用集中式控制,各站點通過點到點的鏈路與中心站相連。

2、環型拓撲結構

環型拓撲結構是各站點通過通信介質連成一個封閉的環型,各節點通過中繼器連入網內,各中繼器首尾相連。環型網路通信方式是一個站點發出信息,網上的其他站點完全可以接收。

3、匯流排型拓撲結構

匯流排型拓撲結構是網路中所有的站點共享一條雙向數據通道。

4、樹狀結構

樹狀結構是匯流排狀結構的擴充形式,傳輸介質是不封閉的分支電纜。它主要用於多個網路組成的分級結構中,其特點與匯流排型結構網的特點大致相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網路拓撲結構

D. 計算機網路主要由什麼系統構成

網路的構成
計算機網路的構成

計算機網路系統是由網路硬體和網路軟體組成的。在網路系統中,硬體的選擇對網路起著決定的作用,而網路軟體則是挖掘網路潛力的工具。

網路硬體

網路硬體是計算機網路系統的物質基礎。要構成一個計算機網路系統,首先要將計算機及其附屬硬體設備與網路中的其他計算機系統連接起來,實現物理連接。不同的計算機網路系統,在硬體方面是有差別的。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的發展,網路硬體日趨多樣化,且功能更強,更復雜。常見的網路硬體有伺服器、工作站、網路介面卡、集中器、數據機、終端及傳輸介質等。

伺服器

在計算機網路中,分散在不同地點擔負一定數據處理任務和提供資源的計算機被稱為伺服器。伺服器是網路運行、管理和提供服務的中樞,它影響著網路的整體性能。一般在大型網路中採用大型機、中型機和小型機作為網路伺服器,可以保證網路的可靠性。對於網點不多、網路通信量不大、數據的安全可靠性要求不高的網路,可以選用高檔微機作網路伺服器。

工作站

在計算機區域網中,網路工作站是通過網卡連接到網路上的一台個人計算機,它仍保持原有計算機的功能,作為獨立的個人計算機為用戶服務,同時它又可以按照被授予的一定許可權訪問伺服器。工作站之間可以進行通信,可以共享網路的其他資源。

網路介面卡

網路介面卡也稱為網卡或網板,是計算機與傳輸介質進行數據交互的中間部件,主要進行編碼轉換。在接收傳輸介質上傳送的信息時,網卡把傳來的信息按照網路上信號編碼要求和幀的格式接受並交給主機處理。在主機向網路發送信息時,網卡把發送的信息按照網路傳送的要求裝配成幀的格式,然後採用網路編碼信號向網路發送出去。

數據機

數據機(MODEM)是調制器和解調器的簡稱,是實現計算機通信的外部設備。數據機是一種進行數字信號與模擬信號轉換的設備。計算機處理的是數字信號,而電話線傳輸的是模擬信號,在計算機和電話線之間需要一個連接設備,將計算機輸出的數字信號變換為適合電話線傳輸的模擬信號,在接收端再將接收到的模擬信號變換為數字信號由計算機處理。因此,數據機成對使用。

終端

終端設備是用戶進行網路操作所使用的設備,它的種類很多,可以是具有鍵盤及顯示功能的一般終端,也可以是一台計算機。

傳輸介質

傳輸介質是傳送信號的載體,在計算機網路中通常使用的傳輸介質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微波及衛星通信等。它們可以支持不同的網路類型,具有不同的傳輸速率和傳輸距離。

網路軟體

在網路系統中,網路中的每個用戶都可享用系統中的各種資源,所以系統必須對用戶進行控制,否則就會造成系統混亂,造成信息數據的破壞和丟失。為了協調系統資源,系統需要通過軟體工具對網路資源進行全面的管理,進行合理的調度和分配,並採取一系列的保密安全措施,防止用戶不合理的對數據和信息的訪問,防止數據和信息的破壞與丟失。

網路軟體是實現網路功能所不可缺少的軟環境。通常網路軟體包括網路協議軟體、網路通信軟體和網路操作系統。

網路結構

在不同的網路系統中,網路結構及所選擇使用的網路軟體是有差別的。對於實用的網路系統來說,選擇什麼硬體和軟體是根據系統的規模、系統的結構決定的。比如Novell區域網,如果網路系統所涉及的地理范圍小,同時系統所擁有的數據量和通信數據量不大,那麼只要一台網路伺服器,並具備系統所規定的工作站數,選擇適當的通信介質和相匹配的網路介面卡、網路軟體、網路操作系統就可以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網路系統。

在一個遠程網路系統中所需要的設備和技術更為復雜。在遠程通信網中,伺服器與工作站、伺服器通過集中器與工作站直接通信的部分是短程通信;而伺服器與各工作站通信需要經過數據機或前端處理機的通信部分屬於遠程通信。

計算機網路結構通常有星型結構、匯流排型結構、環型結構、樹型結構和網狀結構。

星型結構

星型結構是以一個節點為中心的處理系統,各種類型的入網機器均與該中心處理機有物理鏈路直接相連,與其他節點間不能直接通信,與其他節點通信時需要通過該中心處理機轉發,因此中心節點必須有較強的功能和較高的可靠性。

星型結構的優點是結構簡單、建網容易、控制相對簡單。其缺點是屬集中控制,主機負載過重,可靠性低,通信線路利用率低。

匯流排結構

將所有的入網計算機均接入到一條通信傳輸線上,為防止信號反射,一般在匯流排兩端連有終結器匹配線路阻抗。匯流排結構的優點是信道利用率較高,結構簡單,價格相對便宜。缺點是同一時刻只能有兩個網路節點在相互通信,網路延伸距離有限,網路容納節點數有限。在匯流排上只要有一個節點連接出現問題,會影響整個網路的正常運行。目前在區域網中多採用此種結構。

環型結構

環型結構將各個連網的計算機由通信線路連接成一個閉合的環。在環型結構的網路中,信息按固定方向流動,或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其傳輸控制機制較為簡單,實時性強,但可靠性較差,網路擴充復雜。

樹型結構

樹型結構實際上星型結構的一種變形,它將原來用單獨鏈路直接連接的節點通過多級處理主機進行分級連接。這種結構與星型結構相比降低了通信線路的成本,但增加了網路復雜性。網路中除最低層節點及其連線外,任一節點或連線的故障均影響其所在支路網路的正常工作。

網狀結構

網狀結構其優點是節點間路徑多,碰撞和阻塞可大大減少,局部的故障不會影響整個網路的正常工作,可靠性高;網路擴充和主機入網比較靈活、簡單。但這種網路關系復雜,建網不易,網路控制機制復雜。廣域網中一般用網狀結構。

網路拓撲結構圖

常用的網路拓撲結構圖如下,在組建區域網時常採用星型、環型、匯流排型和樹型結構。樹型和網狀結構在廣域網中比較常見。但是在一個實際的網路中,可能是上述幾種網路構型的混合。

星型結構圖 匯流排型結構圖

環型結構圖 樹型結構圖

網狀結構圖

http://210.41.4.20/course/53/53/whjc/computer/information/DOC/1-3-2.HTM#

E. 網路的不安因素有哪些

計算機網路的安全性,是一個系統的概念,是由數據運行的安全性、通信的安全性和管理人員的安全意識三部分組成。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都將影響整個網路系統的正常運行。
1.計算機網路軟、硬體技術的不完善
由於人類認識能力和技術發展的局限性,計算機專家在設計硬體和軟體的過程中,難免會留下種種技術缺陷,由此造成信息安全隱患,如Internet作為全球使用范圍最廣的信息網,自身協議的開放性雖極大地方便了各種計算機入網,拓寬了共享資源。但TCP/IP協議在開始制定時沒有考慮通信路徑的安全性,缺乏通信協議的基本安全機制,沒有加密、身份認證等功能;在發送信息時常包含源地址、目標地址和埠號等信息。由此導致了網路上的遠程用戶讀寫系統文件、執行根和非根擁有的文件通過網路進行傳送時產生了安全漏洞。
2.計算機病毒的影響
計算機病毒利用網路作為自己繁殖和傳播的載體及工具,造成的危害越來越大。Internet帶來的安全威脅來自文件下載及電子郵件,郵件病毒憑借其危害性強、變形種類繁多、傳播速度快、可跨平台發作、影響范圍廣等特點,利用用戶的通訊簿散發病毒,通過用戶文件泄密信息,郵件病毒已成為目前病毒防治的重中之重。
3.計算機網路存在著系統內部的安全威脅
計算機網路系統內部的安全威脅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計算機系統及通信線路和脆弱性(自然和人為破壞)。②系統軟硬體設計、配置及使用不當。③人為因素造成的安全泄漏,如網路機房的管理人員不慎將操作口令泄漏,有意或無意的泄密、更改網路配置和記錄信息,磁碟上的機密文件被人利用,臨時文件未及時刪除而被竊取。
4.物理電磁輻射引起的信息泄漏
計算機附屬電子設備在工作時能經過地線、電源線、信號線將電磁信號或諧波等輻射出去,產生電磁輻射。電磁輻射物能夠破壞網路中傳輸的數據,這種輻射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①網路周圍電子設備產生的電磁輻射和試圖破壞數據傳輸而預謀的干擾輻射源;②網路的終端、列印機或其他電子設備在工作時產生的電磁輻射泄漏,這些電磁信號在近處或者遠處都可以被接收下來,經過提取處理,可以重新恢復出原信息,造成信息泄漏。
5.缺少嚴格的網路安全管理制度
網路內部的安全需要用完備的安全制度來保障,管理的失敗是網路系統安全體系失敗的非常重要的原因。網路管理員配置不當或者網路應用升級不及時造成的安全漏洞、使用脆弱的用戶口令、隨意使用普通網路站點下載的軟體、在防火牆內部架設撥號伺服器卻沒有對賬號認證等嚴格限制、用戶安全意識不強、將自己的賬號隨意轉借他人或與別人共享等,都會使網路處於危險之中。
加強網路安全管理
面對網路安全的脆弱性,應切實加強計算機網路的安全管理,網路安全是對付威脅、克服脆弱性、保護網路資源的所有措施的總和,涉及政策、法律、管理、教育和技術等方面的內容。網路安全是一項系統工程,針對來自不同方面的安全威脅,需要採取不同的安全對策。
1.計算機網路系統的物理安全管理
計算機網路系統物理安全管理的目的是保護路由器、交換機、工作站、網路伺服器、列印機等硬體實體和通信線路免受自然災害、人為破壞和搭線竊聽攻擊,確保網路設備有一個良好的電磁兼容工作環境。抑制和防止電磁泄漏是物理安全的一個主要問題。
目前主要防護措施有兩類:①對傳導發射的防護,主要採取對電源線和信號線加裝性能良好的濾波器,減小傳輸阻抗和導線間的交叉耦合。②對輻射的防護,這類防護措施分為兩種:一是採用各種電磁屏蔽措施,如對設備的金屬屏蔽和各種接插件的屏蔽,同時對網路機房的下水管、暖氣管和金屬門窗進行屏蔽和隔離;二是干擾的防護措施,即在計算機系統工作的同時,利用干擾裝置產生一種與計算機系統輻射相關的偽雜訊向空間輻射來掩蓋計算機系統的工作頻率和信息特徵。
2.計算機網路系統的訪問控制策略
訪問控制是網路安全防範和保護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務是保證網路資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常訪問。
①入網訪問控制。它為網路訪問提供了第一層訪問控制,它控制哪些用戶能夠登錄到伺服器並獲取網路資源,控制准許用戶入網的時間和准許他們在哪台工作站入網。
②網路的許可權控制。它是針對網路非法操作所提出的一種安全保護措施。用戶和用戶組被賦予一定的許可權,網路控制用戶和用戶組可以訪問哪些目錄、子目錄、文件和其他資源,可以指定用戶對這些文件、目錄、設備能夠執行哪些操作。
③網路伺服器安全控制。包括可以設置口令鎖定伺服器控制台,以防止非法用戶修改。刪除重要信息或破壞數據;可以設定伺服器登錄時間限制、非法訪問者檢測和關閉的時間間隔。
④屬性安全控制。它能控制以下幾個方面的許可權:向某個文件寫數據、拷貝一個文件、刪除目錄或文件、查看目錄和文件、執行文件、隱含文件、共享、系統屬性等。網路的屬性可以保護重要的目錄和文件,防止用戶對目錄和文件的誤刪除、執行修改、顯示等。
3.防火牆技術
防火牆技術是建立在現代通信網路技術和信息安全技術基礎上的應用性安全技術,是在兩個網路之間實行控制策略的系統,通常安裝在單獨的計算機上,與網路的其餘部分隔開,它使內部網路與Internet之間或與其他外部網路互相隔離,限制網路互訪,用來保護內部網路資源免遭非法使用者的侵入,執行安全管制措施,記錄所有可疑事件。利用防火牆技術,經過仔細的配置,一般能夠在內外網路之間提供安全的網路保護,降低網路安全的風險。目前使用的防火牆產品可分為兩種類型:包過濾型和應用網關型。
4.數據加密技術
數據加密技術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技術措施和理論基礎,由加密演算法來具體實施。由於數據在傳輸過程中有可能遭到侵犯者的竊聽而失去保密信息,如當一個企業在傳送涉及到自己的商業秘密的數據時,一定要用密文傳送,也就是利用技術手段把重要的數據變為亂碼傳送,到達目的地後再用相同或不同的手段還原。以數據加密和用戶確認為基礎的開放型安全保障是利用現代化的數據加密技術來保護網路系統中包括用戶數據在內的所有數據流,只有指定的用戶和網路設備才能解譯加密數據。這樣,可以較小的代價獲得較大的安全保護。
5.數字簽名
數字簽名技術是將摘要用發送者的私鑰加密,與原文一起傳送給接收者,接收者只有用發送者的公鑰才能解密被加密的摘要。數字簽名機制提供了一種鑒別方法,以解決偽造、抵賴、冒充和篡改等安全問題。數字簽名技術採用一種數據交換協議,使得收發數據的雙方能夠滿足兩個條件:接收方能夠鑒別發送方所宣稱的身份;發送方以後不能否認他發送過數據這一事實。數字簽名技術一般採用不對稱加密技術,發送方對整個明文進行加密變換,得到一個值,將其作為簽名。接收者使用發送者的公開密鑰對簽名進行解密運算,如其結果為明文,則簽名有效,證明對方身份是真實的。應用廣泛的數字簽名方法主要有三種,即RSA簽名、DSS簽名、HASH簽名。這三種方法可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在一起使用。
6.鑒別技術
鑒別技術主要是在信息交流過程中防止信息被非法偽造、篡改和假冒的一種技術。如果黑客進入了計算機系統,發布虛假信息或更改真實的信息,通過鑒別技術即可做出判斷。鑒別技術主要有:①報文鑒別。是指在兩個通信者之間建立通信聯系之後,每個通信者對收到的信息進行檢證,以保證所收到的信息是真實的過程。②身份鑒別。主要指在網路系統對用戶身份真實性的鑒別。③數字鑒別。是信息接收和發送雙方在收到和發出信息時的身份驗證技術。可使信息發收雙方不能根據各自利益互相修改簽名後的文檔和推卸責任,當發生爭執時可由第三方仲裁。
7.加強網路安全管理,逐步完善網路系統安全管理規章制度
對網路安全的脆弱性,除了在網路設計上增加安全服務功能,完善系統的安全保密措施外,建立和實施嚴密的網路機房計算機安全管理制度與策略是真正實現網路安全的基礎。因為諸多不安全因素恰恰反映在組織管理等方面,良好的系統管理有助於增強系統的安全性。建立完備的網路機房安全管理制度,妥善保管備份磁碟和文檔資料,防止非法人員進入機房進行偷竊和破壞活動。只有把安全管理制度與安全管理技術手段結合起來,整個網路的安全性才有保障。

F. 計算機基礎問答,盡量詳細點,追加分

11.計算機網路按地理位置分成

LAN 本地網(區域網)
MAN 城域網 (也算是區域網)
WAM 廣域網 (互聯網

按網路拓撲結構分:
a 、星形結構。
b 、層次結構或樹形結構。
c 、匯流排形結構。
d 、環形結構。
e 、點 -- 點部分連接的不規則形。
f 、點 -- 點全連接結構。
其他還有按不同角度分類:按距離分為廣域網 WAN 、區域網 LAN 、城域網 MAN ;
按通信介質分為有線網和無線網;按傳播方式分為點對點方式和廣播式;按速率分為低、中、高速;
按使用范圍分為公用網和專用網;按網路控制方式分為集中式和分布式。

12.目前常見的網路傳輸介質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等。

13.多媒體的英文單詞是Multimedia,它由media和multi兩部分組成。一般理解為多種媒體的綜合。

多媒體技術不是各種信息媒體的簡單復合,它是一種把文本(Text)、圖形(Graphics)、圖像(Images)、動畫(Animation)和聲音(Sound)等形式的信息結合在一起,並通過計算機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互動式操作的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改變了計算機的使用領域,使計算機由辦公室、實驗室中的專用品變成了信息社會的普通工具,廣泛應用於工業生產管理、學校教育、公共信息咨詢、商業廣告、軍事指揮與訓練,甚至家庭生活與娛樂等領域。

多媒體技術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1)集成性 能夠對信息進行多通道統一獲取、存儲、組織與合成。

(2)控制性 多媒體技術是以計算機為中心,綜合處理和控制多媒體信息,並按人的要求以多種媒體形式表現出來,同時作用於人的多種感官。

(3)交互性 交互性是多媒體應用有別於傳統信息交流媒體的主要特點之一。傳統信息交流媒體只能單向地、被動地傳播信息,而多媒體技術則可以實現人對信息的主動選擇和控制。

(4)非線性 多媒體技術的非線性特點將改變人們傳統循序性的讀寫模式。以往人們讀寫方式大都採用章、節、頁的框架,循序漸進地獲取知識,而多媒體技術將藉助超文本鏈接(Hyper Text Link)的方法,把內容以一種更靈活、更具變化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5)實時性 當用戶給出操作命令時,相應的多媒體信息都能夠得到實時控制。

(6)信息使用的方便性 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興趣、任務要求、偏愛和認知特點來使用信息,任取圖、文、聲等信息表現形式。

(7)信息結構的動態性 「多媒體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書」,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認知特徵重新組織信息,增加、刪除或修改節點,重新建立鏈

14.常見的多媒體電腦構成有主機、顯示器、鍵盤、滑鼠、音箱。還有列印機和掃描儀,是電腦重要的輸出、輸入設備。

15.MID音樂格式原理是源文件只提供一串或幾串樂譜信息流,一個樂符對應你電腦音效卡中的一個標准音,當播放器讀取迷笛時,就是一個從音效卡里提取、加工、合成工作。所以迷笛可以壓縮到很小(一首5分鍾的曲子才幾十到一百K),不過您可千萬不要以為它音質不好,反而,因為是音效卡的標准音,音質恰恰是無損的!!這在僅源音質來講,優於MP3。
但是迷笛最大的缺憾是它無法把復雜多變的人聲編入樂譜,也不能隨心所欲地添加變換效果,就像鋼琴不能彈奏人聲一樣。

16.點陣圖圖像

點陣圖圖像(技術上稱為柵格圖像)使用顏色網格(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像素)來表現圖像。每個像素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和顏色值。例如,一幅點陣圖圖像中的自行車輪胎就是由該位置的像素拼合在一起組成的。在處理點陣圖圖像時,您所編輯的是像素,而不是對象或形狀。

點陣圖圖像是連續色調圖像(如照片或數字繪畫)最常用的電子媒介,因為它們可以表現陰影和顏色的細微層次。點陣圖圖像與解析度有關,也就是說,它們包含固定數量的像素。因此,如果在屏幕上對它們進行縮放或以低於創建時的解析度來列印它們,將丟失其中的細節,並會呈現鋸齒狀。

矢量圖形

矢量圖形由被稱為矢量的數學對象定義的線條和曲線組成。矢量根據圖像的幾何特性描繪圖像。
矢量圖形與解析度無關,也就是說,您可以將它們縮放到任意尺寸,可以按任意解析度列印,而不會丟失細節或降低清晰度。
非點陣圖圖象 包含矢量圖象 但不是特指

17.有損壓縮和無損壓縮。 1.有損壓縮 有損壓縮可以減少圖像在內存和磁碟中佔用的空間,在屏幕上觀看圖像時,不會發現它對圖像的外觀產生太大的不利影響。因為人的眼睛對光線比較敏感,光線對景物的作用比顏色的作用更為重要,這就是有損壓縮技術的基本依據。 有損壓縮的特點是保持顏色的逐漸變化,刪除圖像中顏色的突然變化。生物學中的大量實驗證明,人類大腦會利用與附近最接近的顏色來填補所丟失的顏色。例如,對於藍色天空背景上的一朵白雲,有損壓縮的方法就是刪除圖像中景物邊緣的某些顏色部分。當在·屏幕上看這幅圖時,大腦會利用在景物上看到的顏色填補所丟失的顏色部分。利用有損壓縮技術,某些數據被有意地刪除了,而被取消的數據也不再恢復。 無可否認,利用有損壓縮技術可以大大地壓縮文件的數據,但是會影響圖像質量。如果使用了有損壓縮的圖像僅在屏幕上顯示,可能對圖像質量影響不太大,至少對於人類眼睛的識別程度來說區別不大。可是,如果要把一幅經過有損壓縮技術處理的圖像用高解析度列印機列印出來,那麼圖像質量就會有明顯的受損痕跡。 2.無損壓縮 無損壓縮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顏色信息只需保存一次。壓縮圖像的軟體首先會確定圖像中哪些區域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包括了重復數據的圖像(如藍天)就可以被壓縮,只有藍天的起始點和終結點需要被記錄下來。但是藍色可能還會有不同的深淺,天空有時也可能被樹木、山峰或其他的對象掩蓋,這些就需要另外記錄。從本質上看,無損壓縮的方法可以刪除一些重復數據,大大減少要在磁碟上保存的圖像尺寸。但是,無損壓縮的方法並不能減少圖像的內存佔用量,這是因為,當從磁碟上讀取圖像時,軟體又會把丟失的像素用適當的顏色信息填充進來。如果要減少圖像佔用內存的容量,就必須使用有損壓縮方法。 無損壓縮方法的優點是能夠比較好地保存圖像的質量,但是相對來說這種方法的壓縮率比較低。但是,如果需要把圖像用高解析度的列印機列印出來,最好還是使用無損壓縮幾乎所有的圖像文件都採用各自簡化的格式名作為文件擴展名。從擴展名就可知道這幅圖像是按什麼格式存儲的,應該用什麼樣的軟體去讀/寫等等。

18.mov. asf. 3gp.

19.資料庫管理系統(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是一種操縱和管理資料庫的大型軟體,是用於建立、使用和維護資料庫,簡稱dbms。它對資料庫進行統一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證資料庫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用戶通過dbms訪問資料庫中的數據,資料庫管理員也通過dbms進行資料庫的維護工作。它提供多種功能,可使多個應用程序和用戶用不同的方法在同時或不同時刻去建立,修改和詢問資料庫。它使用戶能方便地定義和操縱數據,維護數據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以及進行多用戶下的並發控制和恢復資料庫。

數據(data)是對客觀事物的符號表示,是用於表示客觀事物的未經加工的原始素材,如圖形符號、數字、字母等。或者說,數據是通過物理觀察得來的事實和概念,是關於現實世界中的地方、事件、其他對象或概念的描述。

資料庫是按照數據定義,內容和結構按照一定模式存放數據的倉庫

資料庫系統是一個實際可運行的存儲、維護和應用系統提供數據的軟體系統,是存儲介質、處理對象和管理系統的集合體。它通常由軟體、資料庫和數據管理員組成。其軟體主要包括操作系統、各種宿主語言、實用程序以及資料庫管理系統。資料庫由資料庫管理系統統一管理,數據的插入、修改和檢索均要通過資料庫管理系統進行。數據管理員負責創建、監控和維護整個資料庫,使數據能被任何有權使用的人有效使用。資料庫管理員一般是由業務水平較高、資歷較深的人員擔任。

20.計算機程序就是指 電腦可以識別運行的指令集合。
程序,為進行某活動或過程所規定的途徑,程序是由序列組成的,告訴計算機如何完成一個具體的任務。由於現在的計算機還不能理解人類的自然語言,所以還不能用自然語言編寫計算機程序。

21.編譯:把程序轉化成為可被計算機內部識別並執行的代碼。或者說是生成可執行文件。
解釋:在程序中加上自己的注釋,以讓人易於理解。

22.計算機病毒(Computer Virus)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中被明確定義,病毒指「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破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並且能夠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

一般大范圍傳播的病毒都會讓用戶在重新啟動電腦的時候能夠自動運行病毒,來達到長時間感染計算機並擴大病毒的感染能力。

通常病毒感染計算機第一件事情就是殺掉他們的天敵--安全軟體, 比如卡巴斯基,360安全衛士,NOD32 等等。這樣我們就不能通過使用殺毒軟體的方法來處理已經感染病毒的電腦。那麼我說一下手動殺毒方法。

我們要解決病毒可以首先解決在計算機重啟以後自我啟動。

通常病毒會這樣進行自我啟動

直接自啟動,1.引導扇區 2.驅動 3.服務4.注冊表 。

間接自啟動:印象劫持,autorun.inf文件,HOOK,感染文件。

23.計算機病毒的寄生方式和傳播對象來分,計算機病毒可以分為系統引導型病毒、可執行文件型病毒、宏病毒、混合型病毒、特洛伊木馬型病毒和Internet語言病毒等等。

24. 目前,廣域網應用已遍全省各級地稅系統。廣域網覆蓋地域廣、用戶多、資源共享程度高,所面臨的威脅和攻擊是錯綜復雜的,歸結起來主要有物理安全問題、操作系統的安全問題、應用程序安全問題、網路協議的安全問題。

(一)物理安全問題網路安全首先要保障網路上信息的物理安全。物理安全是指在物理介質層次上對存貯和傳輸的信息安全保護。目前常見的不安全因素(安全威脅或安全風險)包括三大類:

1.自然災害(如雷電、地震、火災、水災等),物理損壞(如硬碟損壞、設備使用壽命到期、外力破損等),設備故障(如停電斷電、電磁干擾等),意外事故。

2.電磁泄漏(如偵聽微機操作過程)。

3.操作失誤(如刪除文件,格式化硬碟,線路拆除等),意外疏漏(如系統掉電、死機等系統崩潰)

25.防火牆的功能

防火牆對流經它的網路通信進行掃描,這樣能夠過濾掉一些攻擊,以免其在目標計算機上被執行。防火牆還可以關閉不使用的埠。而且它還能禁止特定埠的流出通信,封鎖特洛伊木馬。最後,它可以禁止來自特殊站點的訪問,從而防止來自不明入侵者的所有通信。

防火牆是網路安全的屏障:

一個防火牆(作為阻塞點、控制點)能極大地提高一個內部網路的安全性,並通過過濾不安全的服務而降低風險。由於只有經過精心選擇的應用協議才能通過防火牆,所以網路環境變得更安全。如防火牆可以禁止諸如眾所周知的不安全的NFS協議進出受保護網路,這樣外部的攻擊者就不可能利用這些脆弱的協議來攻擊內部網路。防火牆同時可以保護網路免受基於路由的攻擊,如IP選項中的源路由攻擊和ICMP重定向中的重定向路徑。防火牆應該可以拒絕所有以上類型攻擊的報文並通知防火牆管理員。

防火牆可以強化網路安全策略:

通過以防火牆為中心的安全方案配置,能將所有安全軟體(如口令、加密、身份認證、審計等)配置在防火牆上。與將網路安全問題分散到各個主機上相比,防火牆的集中安全管理更經濟。例如在網路訪問時,一次一密口令系統和其它的身份認證系統完全可以不必分散在各個主機上,而集中在防火牆一身上。

對網路存取和訪問進行監控審計:

如果所有的訪問都經過防火牆,那麼,防火牆就能記錄下這些訪問並作出日誌記錄,同時也能提供網路使用情況的統計數據。當發生可疑動作時,防火牆能進行適當的報警,並提供網路是否受到監測和攻擊的詳細信息。另外,收集一個網路的使用和誤用情況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的理由是可以清楚防火牆是否能夠抵擋攻擊者的探測和攻擊,並且清楚防火牆的控制是否充足。而網路使用統計對網路需求分析和威脅分析等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防止內部信息的外泄:

通過利用防火牆對內部網路的劃分,可實現內部網重點網段的隔離,從而限制了局部重點或敏感網路安全問題對全局網路造成的影響。再者,隱私是內部網路非常關心的問題,一個內部網路中不引人注意的細節可能包含了有關安全的線索而引起外部攻擊者的興趣,甚至因此而暴漏了內部網路的某些安全漏洞。使用防火牆就可以隱蔽那些透漏內部細節如Finger,DNS等服務。Finger顯示了主機的所有用戶的注冊名、真名,最後登錄時間和使用shell類型等。但是Finger顯示的信息非常容易被攻擊者所獲悉。攻擊者可以知道一個系統使用的頻繁程度,這個系統是否有用戶正在連線上網,這個系統是否在被攻擊時引起注意等等。防火牆可以同樣阻塞有關內部網路中的DNS信息,這樣一台主機的域名和IP地址就不會被外界所了解。

除了安全作用,防火牆還支持具有Internet服務特性的企業內部網路技術體系VPN(虛擬專用網)。

防火牆的英文名為「FireWall」,它是目前一種最重要的網路防護設備。從專業角度講,防火牆是位於兩個(或多個)網路間,實施網路之間訪問控制的一組組件集合。

防火牆在網路中經常是以下圖所示的兩種圖標出現的。左邊那個圖標非常形象,真正像一堵牆一樣。而右邊那個圖標則是從防火牆的過濾機制來形象化的,在圖標中有一個二極體圖標。而二極體我們知道,它具有單向導電性,這樣也就形象地說明了防火牆具有單向導通性。這看起來與現在防火牆過濾機制有些矛盾,不過它卻完全體現了防火牆初期的設計思想,同時也在相當大程度上體現了當前防火牆的過濾機制。因為防火最初的設計思想是對內部網路總是信任的,而對外部網路卻總是不信任的,所以最初的防火牆是只對外部進來的通信進行過濾,而對內部網路用戶發出的通信不作限制。當然目前的防火牆在過濾機制上有所改變,不僅對外部網路發出的通信連接要進行過濾,對內部網路用戶發出的部分連接請求和數據包同樣需要過濾,但防火牆仍只對符合安全策略的通信通過,也可以說具有「單向導通」性。

找得好辛苦.....

G. 一台完整的電腦由幾部分組成分別是什麼

一台完整的計算機是由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組成。

硬體系統:控制器 、運算器 、存儲器 、輸入設備 、輸出設備,控制器與運算器合稱中央處理器,簡稱CPU 存儲器分外部存儲器與內部存儲器, 內部存儲器例如只讀存儲器(ROM-BIOS程序) 隨機存儲器(RAM-內存)等 。

軟體系統: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組成 ,沒有安裝軟體(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的稱裸機 ,系統軟體如XP、VISTA 。應用軟體如金山打字通、QQ、WORD、控制器 運算器 、存儲器 、輸入設備 、輸出設備。

(7)變形計算機網路由哪三部分組成擴展閱讀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而又嶄新的時代,計算機已經從功能單一、體積較大發展到了功能復雜、體積微小、資源網路化等。計算機的未來充滿了變數,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置疑的,而實現性能的飛躍卻有多種途徑。

不過性能的大幅提升並不是計算機發展的唯一路線,計算機的發展還應當變得越來越人性化,同時也要注重環保等等。計算機從出現至今,經歷了機器語言、程序語言、簡單操作系統和Linux、Macos、BSD、Windows等現代操作系統四代,運行速度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第四代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已經達到幾十億次每秒。

計算機也由原來的僅供軍事科研使用發展到人人擁有,計算機強大的應用功能,產生了巨大的市場需要,未來計算機性能應向著微型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巨型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計算機

H. 電腦由幾部分構成主要要哪些

許多讀者總覺得了解各種各樣的硬體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其實只要你了解一些該類硬體的基本知識與參數,便能對電腦硬體有一個比較理性的認識。

一、看參數識CPU

CPU是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處理器)的縮寫,CPU一般由邏輯運算單元、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組成。在邏輯運算和控制單元中包括一些寄存器,這些寄存器用於CPU在處理數據過程中數據的暫時保存。大家需要重點了解的CPU主要指標/參數有:

1.主頻

主頻,也就是CPU的時鍾頻率,簡單地說也就是CPU的工作頻率,例如我們常說的P4(奔四)1.8GHz,這個1.8GHz(1800MHz)就是CPU的主頻。一般說來,一個時鍾周期完成的指令數是固定的,所以主頻越高,CPU的速度也就越快。主頻=外頻X倍頻。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AMD的AthlonXP系列處理器其主頻為PR(PerformanceRating)值標稱,例如Athlon
XP1700+和1800+。舉例來說,實際運行頻率為1.53GHz的Athlon
XP標稱為1800+,而且在系統開機的自檢畫面、Windows系統的系統屬性以及WCPUID等檢測軟體中也都是這樣顯示的。

2.外頻

外頻即CPU的外部時鍾頻率,主板及CPU標准外頻主要有66MHz、100MHz、133MHz幾種。此外主板可調的外頻越多、越高越好,特別是對於超頻者比較有用。

3.倍頻

倍頻則是指CPU外頻與主頻相差的倍數。例如AthlonXP2000+的CPU,其外頻為133MHz,所以其倍頻為12.5倍。

4.介面

介面指CPU和主板連接的介面。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卡式介面,稱為SLOT,卡式介面的CPU像我們經常用的各種擴展卡,例如顯卡、音效卡等一樣是豎立插到主板上的,當然主板上必須有對應SLOT插槽,這種介面的CPU目前已被淘汰。另一類是主流的針腳式介面,稱為Socket,Socket介面的 CPU有數百個針腳,因為針腳數目不同而稱為Socket370、Socket478、Socket462、Socket423等。

5.緩存

緩存就是指可以進行高速數據交換的存儲器,它先於內存與CPU交換數據,因此速度極快,所以又被稱為高速緩存。與處理器相關的緩存一般分為兩種—— L1緩存,也稱內部緩存;和L2緩存,也稱外部緩存。例如Pentium4"Willamette"內核產品採用了423的針腳架構,具備400MHz的前端匯流排,擁有256KB全速二級緩存,8KB一級追蹤緩存,SSE2指令集。

@1內部緩存(L1Cache)

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級高速緩存。在CPU裡面內置了高速緩存可以提高CPU的運行效率,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 L1緩存越大,CPU工作時與存取速度較慢的L2緩存和內存間交換數據的次數越少,相對電腦的運算速度可以提高。不過高速緩沖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復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L1緩存的容量單位一般為KB。

@2外部緩存(L2Cache)

CPU外部的高速緩存,外部緩存成本昂貴,所以Pentium4 Willamette核心為外部緩存256K,但同樣核心的賽揚4代只有128K。

6.多媒體指令集

為了提高計算機在多媒體、3D圖形方面的應用能力,許多處理器指令集應運而生,其中最著名的三種便是Intel的MMX、SSE/SSE2和AMD的 3DNOW!指令集。理論上這些指令對目前流行的圖像處理、浮點運算、3D運算、視頻處理、音頻處理等諸多多媒體應用起到全面強化的作用。

7.製造工藝

早期的處理器都是使用0.5微米工藝製造出來的,隨著CPU頻率的增加,原有的工藝已無法滿足產品的要求,這樣便出現了0.35微米以及0.25微米工藝。製作工藝越精細意味著單位體積內集成的電子元件越多,而現在,採用0.18微米和0.13微米製造的處理器產品是市場上的主流,例如 Northwood核心P4採用了0.13微米生產工藝。而在2003年,Intel和AMD的CPU的製造工藝會達到0.09毫米。

8.電壓(Vcore)

CPU的工作電壓指的也就是CPU正常工作所需的電壓,與製作工藝及集成的晶體管數相關。正常工作的電壓越低,功耗越低,發熱減少。CPU的發展方向,也是在保證性能的基礎上,不斷降低正常工作所需要的電壓。例如老核心Athlon
XP的工作電壓為1.75v,而新核心的AthlonXP其電壓為1.65v。

9.封裝形式

所謂CPU封裝是CPU生產過程中的最後一道工序,封裝是採用特定的材料將CPU晶元或CPU模塊固化在其中以防損壞的保護措施,一般必須在封裝後 CPU才能交付用戶使用。CPU的封裝方式取決於CPU安裝形式和器件集成設計,從大的分類來看通常採用Socket插座進行安裝的CPU使用PGA(柵格陣列)方式封裝,而採用Slotx槽安裝的CPU則全部採用SEC(單邊接插盒)的形式封裝。現在還有PLGA (PlasticLandGridArray)、OLGA(OrganicLandGridArray)等封裝技術。由於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目前CPU封裝技術的發展方向以節約成本為主。

10.整數單元和浮點單元

ALU—運算邏輯單元,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整數"單元。數學運算如加減乘除以及邏輯運算如"OR、AND、ASL、ROL"等指令都在邏輯運算單元中執行。在多數的軟體程序中,這些運算佔了程序代碼的絕大多數。

而浮點運算單元FPU(FloatingPointUnit)主要負責浮點運算和高精度整數運算。有些FPU還具有向量運算的功能,另外一些則有專門的向量處理單元。

整數處理能力是CPU運算速度最重要的體現,但浮點運算能力是關繫到CPU的多媒體、3D圖形處理的一個重要指標,所以對於現代CPU而言浮點單元運算能力的強弱更能顯示CPU的性能。

二、看參數識主板

主板是所有電腦配件的總平台,所以你在選購或使用主板時首先要了解你的主板其核心功能如何,其能支持何種類型的CPU、內存、顯卡、能支持多少數量PCI設備等等。

1.板型

線路板要想在電腦上做主板使用,還需製成不同的板型,下面我們就來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常見的主板板型。AT板型是一種最基本板型,其特點是結構簡單、價格低廉,其標准尺寸為33.2cmX30.48cm,AT主板需與AT機箱電源等相搭配使用,而Baby
AT是AT架構主板的改進型,它結構布局更為合理,可支持AT/ATX電源,但由於ATX架構的流行其也已沒落。

而ATX板型則像一塊橫置的大AT板,這樣便於ATX機箱的風扇對CPU進行散熱,而且板上的很多外部埠都被集成在主板上,並不像AT板上的許多COM口、列印口都要依靠連線才能輸出。另外ATX還有一種Micro
ATX小板型,它最多可支持4個擴充槽,減少了尺寸,降低了電耗與成本。

而NLX板,它比較受品牌機廠商青睞,其外形像是插了一塊顯示卡的主板,由兩個部分構成:一個部分是布有邏輯控制晶元和基本輸入輸出埠的基板,另一部分具有AGP、PCI、ISA等插槽的附加板則像顯示卡一樣插在基板的特殊埠中,這樣做可以增加空間,拆裝方便。

2.核心

主板晶元組是電腦主板的核心,它代表了該主板所具備的主要技術特點。隨著採用主板晶元組的不同,各種電腦主板支持的功能也相應不同。例如一款主板採用的是Intel的i845D主板晶元組,i845D主板晶元組與它的前身i845相比其主要變化在於它提供了對主流的DDR內存的支持。其主要特點其主板說明書上有相關介紹"i845D晶元組由I845D晶元和ICH2晶元組成,支持Socket478插座的Pentium4處理器,支持400MHz
FSB(前端匯流排),支持AGP4X,集成AC97聲效,支持ATA100硬碟傳輸規格。"

3.插座類型

CPU插座就是主板上安裝處理器的地方。主流的CPU插座主要有Socket370、Socket478、Socket423和SocketA幾種。其中Socket370支持的是PIII及新賽揚,CYRIXIII等處理器;Socket423用於早期Pentium4處理器,而Socket478 則用於目前主流Pentium4處理器。而Socket
A(Socket462)支持的則是AMD的毒龍及速龍等處理器。另外還有的CPU插座類型為支持奔騰/奔騰MMX及K6/K6-2等處理器的Socket7插座;支持PII或PIII的SLOT1插座及AMD
ATHLON使用過的SLOTA插座等等。

4.支持的內存類型

現在大家主要使用的內存主要有168線的SDRAM和184線的DDRSDRAM內存兩種。SDRAM內存,168線,帶寬64位,工作電壓 3.3v,它支持PC66/100/133/150等不同的規范;而DDR內存的主要特點在於它能利用時鍾脈沖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傳輸數據,因此不需提高工作頻率就可成倍提高DRAM的速度。

現在DDR內存主要有PC1600/PC2100/PC2700/PC3200幾種規范。例如一款主板說明書指出其"支持2條184針腳的DDR內存插槽,可以支持2GB的內存容量。"這句話表明了其不支持168線的SDRAM,其具備兩根DDR內存插槽可插接兩根DDR內存,此外從其它關於DDR的文字中你可看見這款主板只能支持PC1600/PC2100規范的DDR內存。

5.支持的AGP插槽類型

AGP1X(266Mbps)、AGP2X(533Mbps)、AGP4X(1066Mbps)、AGPPro及AGP通用插槽(1066Mbps)、AGP8X(2133Mbps)等幾種顯卡插槽都不相同,排在後面的顯卡規范插槽一般可以兼容前面的顯卡規范插槽,例如AGP4X規范的顯卡插槽可以使用AGP2X的顯卡,而AGP4X的顯卡就不能在AGP2X的顯卡插槽上正常使用(註:還有種 AGP2X/4X的通用插槽)。

所以,你的主板支持何種顯卡類型是你正確選擇顯卡的關鍵。例如一款主板採用的是AGP4X插槽,那麼你就可以購買AGP1X/2X/4X的顯卡在其上正常使用。

三、看參數識硬碟

眾所周知,市場上的硬碟主要分為IDE和SCSI兩大類。SCSI硬碟有速度快、容量大、使用穩定的特點,是硬碟技術的排頭兵,但其價格太貴,主要用於較專業的場合。

而IDE硬碟雖然說在技術水準上尚同SCSI硬碟有一些的差距,但無庸置疑其差距已越來越小,現如今的IDE硬碟同樣具有轉速快、容量大的特點,而且其價格便宜,已成為家用場合的首選。

而IDE硬碟按其內部碟片直徑的大小,又可分為5.25、3.5、2.5和1.8英寸的硬碟等。2.3和1.8英寸碟片直徑大小的硬碟主要用於筆記本電腦等設備;5.25和3.5碟片直徑的硬碟主要用在台式機上,現在台式機上最常用的就是3.5寸碟片直徑大小的硬碟。

1.硬碟的容量

我們在購買硬碟時首先會問,這硬碟是多大的呀?回答:40GB、80GB,就是指的硬碟的容量。它一般指的是硬碟格式化後的容量。硬碟的容量越大越好。

其次,在選擇容量時你還可優先選擇單碟容量大的產品。單碟容量越大技術越先進而且更容易控製成本。舉例來講,同樣是40GB的硬碟,若單碟容量為 10GB,那麼需要4張碟片和8個磁頭,要是單碟容量上升為20GB,那麼需要2張碟片和4個磁頭,對於單碟容量達40GB的硬碟來說,只要1張碟片和2 個磁頭就夠了,能夠節約很多成本及提高硬碟工作穩定性。

2.硬碟的轉速

這也是大家比較留心的問題。它是指硬碟內主軸的轉動速度。如今市場上的IDE硬碟主要分為5400RPM(轉),7200RPM(轉)兩種轉速。在容量價格都差不多的情況下,可首選轉速快的7200轉的硬碟產品。

3.硬碟的傳輸率

硬碟的傳輸率也是硬碟重要參數之一。它主要指硬碟的外部和內部數據的傳輸率,它們的單位為Mb/s(兆位/秒)或MB/s(1MB=8Mb)。硬碟的外部傳輸率(burstdatatransferrate)即硬碟的突發數據傳輸率,它一般指硬碟的數據介面的速率。現在的ATA/66/100/133 介面的硬碟的傳輸率可達66-133MB/S。

而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率(internaldatatransferrate)是指磁頭至硬碟緩存間的最大數據傳輸率,在這方面市場上主流硬碟的最大內部數據傳輸率一般都可達350Mb/S以上,優秀的硬碟其最大內部數據傳輸率可達500Mb/S。

4.硬碟的緩存

硬碟的緩存的大小也是硬碟的重要指標之一。硬碟的緩存是指在硬碟內部的高速存儲器。如今硬碟採用的緩存類型多為SDRAM,但也有例外的如採用 EDODRAM的。緩存的容量越大越好,它直接關繫到硬碟的讀取速度,如今的硬碟緩存容量大都是2M,並向8M的更大容量過度。但也有少數只有512K緩存的產品,這點大家需注意。

5.硬碟的磁頭

硬碟上採用的磁頭類型,主要有MR和GMR兩種。GMR巨磁阻磁頭已開始取代MR磁頭成為硬碟磁頭的主流。

MR磁阻磁頭,採用的是寫入和讀取磁頭分離式的磁頭結構,它是通過阻值的變化去感應信號幅度,對信號的變化相當敏感,使其讀取數據的准確性也相應提高,而且由於其讀取的信號幅度與磁軌寬度無關,因而磁軌可以做得很窄,從而就提高了碟片的密度,這就使硬碟的容量能夠做得很大。

而GMR磁頭同MR磁頭相比它使用了磁阻效應更好的材料和多層薄膜結構,它比MR磁頭更敏感,因而可以實現更高的存儲密度。現在的MR磁頭的碟片存儲密度可達到3Gbit-5Gbit/in2(每平方英寸每千兆位),而GMR磁頭則可達10Gbit-40Gbit/in2以上。

6.硬碟的尋道時間

硬碟的尋道時間也是了解硬碟的重要參數之一。它主要指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seektime),道間尋道時間 (singletrackseek),最大尋道時間(maxfullseek),以及平均等待時間(averagelatency)等等。它們的單位皆為 ms(毫秒)。

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指的是硬碟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磁軌時所用的時間,這個數值越小越好,如今IDE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大多在9ms以下。而硬碟的道間尋道時間,指的是磁頭從一磁軌轉移至另一磁軌的時間,這個時間也是越短越好。

硬碟的最大尋道時間,指的是硬碟磁頭從開始移動直到最後找到所需要的數據塊所用的全部時間,它的數值也是越小越好,市場上的主流IDE硬碟的最大尋道時間大多在20ms以內。至於硬碟的平均等待時間,是指當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的磁軌後,然後等待所要的數據塊繼續轉動到磁頭下的時間,它的數值也是越小越好。

四、看參數識顯示器

顯示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該從哪些方面來了解它呢?

1.CRT顯示篇

可視面積

可視面積是指你的顯示器可以顯示圖形的最大范圍,我們平常說的15英寸/17英寸實際上是指顯像管的尺寸,而實際可視區域遠遠到不了這個尺寸。14英寸的顯示器可視范圍往往只有12英寸,15英寸顯示器的可視范圍在13.8英寸左右,17英寸顯示器的可視區域大多在16英寸左右。購買顯示器時挑那些可視范圍大的讓你視界更寬廣自然合算。

點距/柵距(DotPitch/BarPitch)

點距是顯像管最重要的技術參數之一,它的單位為mm(毫米),它是指顯像管兩個最接近的同色熒光點之間的直線距離。點距越小越好,點距越小,顯示器顯示圖形越清晰,目前的顯示器通常採用0.28的點距。此外還有個水平點距概念,0.28點距的顯像管其水平點距為0.24。

顯像管有蔭罩式(ShadowMask)和蔭柵式(ApertureGrilleMask)兩種類型。柵距是指蔭柵式顯像管平行的光柵之間的距離。蔭罩式和蔭柵式像管各有優劣,採用蔭柵式顯像管的好處在於其柵距經過長時間使用也不會變形,就算使用多年也不會出現畫質的下降;另一方面由於蔭柵式可以透過更多的光線,從而可以達到更高的亮度和對比度,令圖像色彩更加鮮艷、逼真和自然。

解析度(Resolution)

解析度定義了顯示器畫面的解析度,只要顯示器的帶寬大於某解析度下的可接受帶寬,它就能達到這一解析度。其通常用一個乘積來表示,它標明了水平方向上的像素點數(水平解析度)和垂直方向上的像素點數(垂直解析度),例如800X600dpi、1024X768dpi等。

顯示器的解析度受顯示器的尺寸、顯像管點距、電路特性等方面影響,值得一提的是,一台顯示器在75Hz以上的刷新頻率下所能達到的解析度才是它真正的解析度。而現在一些廠家廣告中所標的最大解析度往往是在刷新頻率極低的條件下能達到的最大解析度,一般無法提供75Hz以上穩定的圖像,意義不大。

刷新率

刷新率就是指顯示器屏幕刷新的速度,它的單位是Hz(赫茲)。刷新頻率越低,圖像的閃爍和抖動就越厲害,眼睛疲勞得越快,一般來說,如能達到80Hz以上的刷新頻率就可基本消除圖像閃爍和抖動感。

水平刷新率,又叫行頻(Horizontaiscanningfrequency),它是顯示器1秒鍾內掃描水平線的次數,它的單位是kHz。垂直刷新率,又叫場頻(Verticalscanningfrequency),單位是Hz,它是由水平刷新率和屏幕解析度所決定的,垂直刷新率表示屏幕圖像每秒鍾重繪多少次,也就是指每秒鍾屏幕刷新的次數。

視頻帶寬(Bandwidth)

帶寬就是指特定電子裝置能處理的頻率范圍,它決定著一台顯示器可以處理的信息范圍。而視頻帶寬(BandWidth)是指每秒鍾電子槍掃描過的像素總數,其單位是兆赫(MHz),理論上視頻帶寬是水平解析度、垂直解析度、垂直刷新率的乘積。帶寬越寬能處理的頻率越高,圖像質量自然也更好。專業顯示器和普通顯示器其視頻帶寬的差距是巨大的,帶寬越高,顯示器的價格也越貴,高檔顯示器其帶寬可達200MHz以上,但日常家用的顯示器能有100MHz左右的帶寬就能滿足我們的需求了。

2.LCD液晶顯示器篇

了解液晶顯示器主要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亮度/對比度

液晶顯示器亮度以平方米燭光(cd/m2)或者nits(流明)為單位,液晶顯示器由於在背光燈的數量上比筆記本電腦的顯示器要多,所以亮度看起來明顯比筆記本電腦的要亮。其亮度普遍在150nits到500nits之間。亮度值高固然表明其產品性能較高。

但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市面上某些低檔液晶顯示器存在較嚴重的亮度不均勻的現象,其中心的亮度和邊框部分區域的亮度差別比較大。所以大家在選購液晶顯示器時更應看重亮度的均勻度,也就是該產品的顯示效果無論是屏幕中央還是四邊要求亮度均勻,四邊無明顯偏暗的現象,這一點對大家選購液晶顯示器時需重點注意。

而對比度是直接體現該液晶顯示器能否體現豐富的色階的參數,對比度越高,還原的畫面層次感就越好,即使在觀看亮度很高的照片時,黑暗部位的細節也可以清晰體現,目前市面上的液晶顯示器的對比度普遍在150:1到350:1間,高端的液晶顯示器還更高。在價格差不多的情況下大家應首先考慮選擇對比度較高的產品。

可視角度

由於LCD是採用光線透射來顯像,因此存在視角問題,所以普通LCD有一個缺點就是可視角度小。在LCD中,直射和斜射的光線都會穿透同一顯示區的像素,所以從大於視角以外的角度觀看屏幕時會發現圖像有重影和變色等現象。因此,可視角度是指可清晰看見LCD屏幕圖像的最大角度,可視角是越大越好。

通常,LCD的可視角度都是左右對稱的,但上下可就不一定了。目前市面上的15寸液晶顯示器的水平可視角度一般在120度或以上,而垂直可視角度則比水平可視角度要小得多,普遍水平是上下不對稱共95度或以上。

響應時間

訊號響應時間是指像素由亮轉暗再由暗轉亮所需的時間。響應時間反應了液晶顯示器各像素點對輸入信號反應的速度,此值越小越好,以前大多數LCD顯示器的反應時間介於20至100ms之間,不過現在的新型機種可以做到20ms以內。響應時間越小,運動畫面才不會使用戶有尾影的感覺。

判斷的簡單方法是將滑鼠快速移動,在一般低檔次的液晶顯示器上,游標在快速移動時,過程中會消失不見,直到滑鼠定位,不再移動後一小段時間,才會再度出現;而在一般速度動作時,移動過程亦會清楚的看到滑鼠移動痕跡。這些對於你在玩動作或3D游戲或看VCD時影響很大,訊號反應慢的液晶顯示器將出現很明顯的圖像拖尾,"鬼影"等現象,嚴重影響顯示效果。大家在選購時除了看產品說明書或宣傳單上給出的指標外,實際的測試是最重要的。

尺寸

顯示器的尺寸是顯像管對角線的長度,其單位是英寸(1英寸=2.539厘米),而LCD的尺寸和CRT顯示器的不同,其尺寸一般為真實顯示尺寸,目前市面上液晶顯示器的主要尺寸有13.3、14、15、17、18英寸等,液晶顯示器價格主要決定於液晶屏的尺寸。

解析度

LCD與CRT顯示器不同,其具有固定的解析度,只有在指定使用的解析度下其畫質才最佳,在其它的解析度下可以以擴展或壓縮的方式,將畫面顯示出來。

在顯示小於最佳解析度的畫面時,液晶顯示採用兩種方式來顯示,一種是居中顯示,比如在顯示800*600次解析度時,顯示器就只是以其中間那800*600個像素來顯示畫面,周圍則為陰影,這種方式由於信號解析度是一一對應,所以畫面清晰,唯一遺憾就是畫面太小。

另外一種則是擴大方式,就是將該800*600的畫面通過計算方式擴大為1024*768的解析度來顯示,由於此方式處理後的信號與像素並非一一對應,雖然畫面大,但也造成了影像的扭曲現象,清晰度和准確度會受到影響。目前市面上的14寸/15寸的液晶顯示器的最佳解析度都是1024*768,17 寸的最佳解析度則是1280*1024。

五、看參數識內存

有了內存晶元,再加上不太復雜的工藝製造,許多稍有實力的廠家就可生產出成品的內存來了,除此而外,大家無論是在選購或使用內存時還應了解。

1.工作頻率

內存的工作頻率即該內存的標准規范。例如PC100標準的內存頻率是100MHz,PC133的頻率是133MHz。而DDR內存它是在SDRAM內存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它是在同頻的SDRAM的基礎上的數據雙倍傳送,那麼它的帶寬就比同頻的SDRAM多一倍,例如DDR266內存它以 133MHz運行時其實際工作頻率就是266MHz,帶寬就是2.1GB/S。

如果你要買一根DDR333的內存,商家卻拿了一根DDR266的給你,比較簡單可行的辨別辦法是,可從DDR內存的存取時間上來了解,例如-7和-7.5納秒的一般為DDR266的內存,-6納秒的一般為DDR333的內存,-5納秒一般為DDR400內存。

而DDR的後續標准DDRII同DDR相比更加先進,它在DDR數據雙倍傳送的基礎上發展成為數據四倍傳送,比DDR又快了一倍!如果同樣運行在133MHz的外頻下,其工作頻率為532MHz/S,它的帶寬就可達4.2GB/S。

2.CAS值

大家知道,內存有個CAS(ColumnAddress
Strobe,列地址選通脈沖)延遲時間,內存在存儲信息時就象一個大表格一樣,通過行(Column)和列(Row)來為所有存儲在內存里的信息定位,CL就是指要多少個時鍾周期後才能找到相應的位置。

對於SDRAM而言一般有2和3兩個值選擇,而DDR內存可分為2和2.5兩種。CAS值越小越好,也就是說DDR內存值為2的產品性能要好於2.5 的產品,如果你需要的是CAS值為2的產品,那麼大家在選擇時要注意JS用2.5的產品做2的產品來賣給大家(可實際使用或用內存測試軟體進行測試)。

3.內存的標示常識

此外,了解一些DDR內存晶元的編號知識也能讓大家更深的了解DDR內存。下面我們就以最常見的HY的DDR內存為例為大家做一講解:

HYXXXXXXXXXXXXXX-XX

1234567891011

1:代表HY的廠標
2:為內存晶元類型—5D:DDRSDRAMS
3:工藝與工作電壓—V:CMOS,3.3V;U:CMOS,2.5V
4:晶元容量和刷新速率—64:64MB,4kref;66:64MB,2kref;28:128MB,4kref;56:256MB,8kref;12
:512MB,8kref
5:晶元結構(數據寬度)—4:X4(數據寬度4bit);8:x8;16:x16;32:x32
6:BANK數量—1:2BANKs;2:4BANKs
7:I/O界面—1:SSTL_3;2:SSTL_2
8:晶元內核版本—空白:第一代;A:第二代;B:第三代;C:第四代
9:能量等級—空白:普通;L:低能耗
10:封裝形式—T:TSOP;Q:TQFP;L:CSP(LF-CSP);F:FBGA
11:工作速度—33:300MHz;4:250MHz;43:233MHz;45:222MHz;5:200MHz;55:183MHz;KDR266A;HDR266B;LDR200

六、看參數識顯卡

1.核心頻率

顯卡的核心頻率即顯卡的默認工作頻率,其數值一般越高越好。例如ATI的RV250(Radeon9000/9000Pro),它們使用0.18微米製造工藝,可處理高達10億像素/s的四條並行渲染管線。Radeon
9000和9000Pro除了核心頻率有所不同外,其它特徵完全相近。Radeon9000配備了核心頻率250MHz
GPU和400MHzDDR顯存(200MHz*2),而9000Pro的核心/顯存頻率為275MHz/550MHz
DDR(275MHz*2),所以後者的性能更高。

2.關於顯存

顯存是影響顯卡性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顯存的容量

說到顯存,大家肯定能夠說出這塊顯卡是16M的,那塊是32M的顯卡等等,這些指的都是顯存的容量。顯存就好像一個大倉庫,裡面存放著數據信息,包括幀緩沖、Z緩沖和紋理緩沖,這些都要佔據顯存的容量,並且隨著畫面解析度和色深提高而增大,因此顯存容量大小影響著顯卡的性能。

顯存的速度

顯存速度就是指顯存的工作頻率,在顯存顆粒上用納秒錶示,一般有6ns、5ns、4ns、3.5ns、3ns等等,顯存工作頻率=1/顯存速度,例如5ns顯存工作頻率=1/5ns=200MHz。

顯存的位寬和帶寬

大家知道,顯存中的信息並不是靜態的,其需要不斷的和顯卡核心(GPU或VPU)進行數據交換,這就涉及到了顯存位寬的概念。顯存位寬就是指顯存顆粒與外部進行數據交換的介面位寬,一般有8bit、16bit、32bit等等。

而顯存帶寬就是顯存每秒鍾提供最大的數據交換量。我們知道,顯卡GPU計算後的數據要和顯存之間做數據交換,因此如果顯存帶寬不夠高,就會嚴重影響顯卡的性能。而顯存帶寬由顯存位寬和顯存頻率以及顯存顆粒數共同決定,即顯存帶寬=顯存位寬X顯存頻率X顯存顆粒數/8。

如一款GeForceMX440SE顯卡採用了hynix4nsDDRSDRAM顯存,編號為HY5DV"64""16"22AT,從編號上看這是64兆位的顯存顆粒,單顆的帶寬是16位,如果其使用了八顆顯存晶元,那麼它的顯存容量就是64兆,而顯存帶寬就是16X8=128位DDR;而如果它只使用了四顆顯存晶元,那麼它的顯存容量就是32兆,而顯存帶寬就是16X4= 64位DDR。

3.像素填充率

像素填充率是我們在選購顯示卡時經常聽到的一個詞。什麼是像素填充率呢?像素填充率即每秒鍾顯示晶元/卡能在顯示器上畫出的點的數量。

舉例來說,如果你將屏幕分辯率高在800X600。則在屏幕上構成每幅圖像均需800X600=480000像素。再以

I. 微型計算機的外部設備和內部設備各有哪些

一. CPU
無論在中低端路由器還是在高端路由器中,CPU都是路由器的心臟。通常在中低端路由器中,CPU負責交換路由信息、路由表查找以及轉發數據包。在上述路由器中, CPU的能力直接影響路由器的吞吐量(路由表查找時間)和路由計算能力(影響網路路由收斂時間)。在高端路由器中,通常包轉發和查表由ASIC晶元完成,CPU只實現路由協議、計算路由以及分發路由表。由於技術的發展,路由器中許多工作都可以由硬體實現(專用晶元)。CPU性能並不完全反映路由器性能。路由器性能由路由器吞吐量、時延和路由計算能力等指標體現。

二. 主板
也稱主機板,是安裝在主機機箱內的一塊矩形電路板,上面安裝有電腦的主要電路系統。主板的類型和檔次決定著整個微機系統的類型和檔次,主板的性能影響著整個微機系統的性能。主板上安裝有控制晶元組、BIOS晶元和各種輸入輸出介面、鍵盤和面板控制開關介面、指示燈插接件、擴充插槽及直流電源供電接插件等元件。CPU、內存條插接在主板的相應插槽(座)中,驅動器、電源等硬體連接在主板上。主板上的介面擴充插槽用於插接各種介面卡,這些介面卡擴展了電腦的功能。常見介面卡有顯示卡、音效卡等。

三. 內存
隨機訪問內存(RAM)相當於PC機上的移動存儲,用來存儲和保存數據的。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讀寫, RAM通常用作操作系統或其他正在運行的程序的臨時存儲介質(可稱作系統內存)。不過,當電源關閉時時RAM不能保留數據,如果需要保存數據,就必須把它們寫入到一個長期的存儲器中(例如硬碟)。正因為如此,有時也將RAM稱作"可變存儲器"。RAM內存可以進一步分為靜態RAM(SRAM)和動態內存(DRAM)兩大類。

只讀內存(ROM)相當於PC機上的硬碟,用來存儲和保存數據的。ROM數據不能隨意更新,但是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讀取。即使是斷電,ROM也能夠保留數據。

DDR內存: DDR(Dual date rate) SDRAM 稱為"雙倍速率SDRAM",在133MHz的前端匯流排頻率下,帶寬可達2.128GB/S。它的工作原理是其能在控制時鍾觸發沿的上、下沿都能進行數據傳輸(而SDRAM只在控制時鍾的下降沿進行數據傳輸),因此在一次控制信號過程中,DDR SDRAM能進行兩次的數據交換,這也就是它為什麼又如此高的帶寬。

四. 硬碟
從計算機系統的結構來看,存儲器分為內存儲器和外存儲器兩大類。內存儲器與CPU直接聯系,負責各種軟體的運行。外存儲器包括軟盤、硬碟、光碟、磁帶機等。硬碟和軟盤很相似,它們的工作原理大致相同,不同的是軟盤與軟盤驅動器是分開的,而硬碟與硬碟驅動器卻是裝在一起。另外,在使用時,二者速度差異很大。

硬碟主要由:碟片,磁頭,碟片轉軸及控制電機,磁頭控制器,數據轉換器,介面,緩存等幾個部分組成。

五. 鍵盤
windows快捷鍵

六. 網卡
網卡(Network interface card)也被稱作網路介面卡,是安裝在計算機上的適配器,它們提供對網路的連接點。每個NIC的設計都是為了一種特定的網路,例如乙太網絡、令牌環網路、FDDI、ARCNENT等等。它們在和開放式系統互聯(OSI)協議棧相應的物理層進行操作,並向特定的電纜提供一個連接點,如同軸電纜、雙絞線電纜、光纜。無線區域網的NIC有一個天線以與一個基地站進行通信。

七. 顯卡
又稱顯示器適配卡,是連接主機與顯示器的介面卡。其作用是將主機的輸出信息轉換成字元、圖形和顏色等信息,傳送到顯示器上顯示。顯示卡插在主板的ISA、PCI、AGP擴展插槽中,ISA顯示卡現已基本淘汰。

八. 音效卡
多媒體電腦中用來處理聲音的介面卡。音效卡可以把來自話筒、收錄音機、激光唱機等設備的語音、音樂等聲音變成數字信號交給電腦處理,並以文件形式存檔,還可以把數字信號還原成為真實的聲音輸出。音效卡尾部的介面從機箱後側伸出,上面有連接麥克風、音箱、游戲桿和 MIDI設備的介面。

九. 軟碟機
軟碟機主要由控制電路板、馬達、磁頭定位器和磁頭。 磁頭其實是很小的,上下各有一個,我們看到的是它的滑軌。

十. 光碟機
讀取光碟信息的設備。是多媒體電腦不可缺少的硬體配置。光碟存儲容量大,價格便宜,保存時間長,適宜保存大量的數據,如聲音、圖像、動畫、視頻信息、電影等多媒體信息。光碟驅動器有三種,CD-ROM、CD-R和CD-RW,CD-ROM是只讀光碟驅動器; CD-R只能寫入一次,以後不能改寫;CD-RW是可重復寫、讀的光碟驅動器。

CD-R即可寫入式CD光碟,可以對其進行寫入操作,但不能擦寫已寫入的內容;CD-RW則既可以寫入,又可以擦寫,但可擦寫的次數是有限的。對CD-RW進行寫入和擦寫操作需要使用CD-RW驅動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CD刻錄機。刻錄機也可以寫入CD-R碟片。

DVD光碟機指讀取DVD光碟的設備。DVD碟片的容量為4.7GB,相當於CD-ROM光碟的七倍,可以存儲133分鍾電影,包含七個杜比數字化環繞音軌。DVD碟片可分為:DVD-ROM、DVD-R(可一次寫入)、DVD-RAM(可多次寫入)和DVD-RW(讀和重寫)。目前的DVD光碟機多採用EIDE介面,能像CD-ROM光碟機一樣連接到IDE1或IDE2口上。

COMBO DRIVERS,即康寶。是指集CD-ROM、DVD-ROM、刻錄機(CD-RW)三者為一體的一種新型光碟驅動器,在功能方面,它既能讀CD-ROM 光碟,又能讀DVD-ROM光碟機,甚至還可以刻錄CD-R和CD-RW光碟。正因為它具那麼多的功能,不少廠商稱之為全能光碟驅動器。

十一. 機箱
機箱一般由外殼、支架、前面板組成。外殼硬度較高,主要起保護機箱內部元件及防輻射的作用。

一隻機箱的好與壞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材質所決定的。選購機箱是做到一掂和三按(一掂:掂分量;三按:一按鐵皮是否凹陷,二按鐵皮是否留下按印,三按塑料面板是否堅硬),劣質和優質自然水落石出。機箱的主要用料就是鋼板,一隻品質優良的機箱,應該使用耐按壓鍍鋅鋼板製造。並且鋼板的厚度應該在1mm以上,較好的機箱甚至使用1.3mm以上的鋼板製造。鋼板的品質是衡量一隻機箱優與劣的重要指標,直接決定著機箱質量的好壞。

十二. Modem
MOlator/DEMolator(調制器/解調器)的縮寫,作用是在發送端通過調制將數字信號轉換為模擬信號,而在接收端再將模擬信號解調轉換為數字信號。

十三. 電源
ACPI: 是由Intel、Microsoft等聯合推出的一種電源管理規范,它將電源管理集成到硬體、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中,實現了由操作系統對電源的全面管理。具備ACPI功能的電腦在不使用時處於功耗極低的掛起狀態,modem等接收到信號時可自動開機,並可以實現軟體關機,適應了日益增長的網路應用要求。

十四. 滑鼠
純機械式滑鼠,現在世面上很少見到了,在它的底部有一個滾球,當推動滑鼠時,滾球就會不斷觸動旁邊的小滾輪,產生不同強度的脈波,通過這種連鎖效應,電腦才能運算出遊標的正確位置。

光電滑鼠由光斷續器來判斷信號,最顯著特點就是需要使用一塊特殊的反光板作為MOUSE移動時的墊。這塊墊的主要特點是其中那微細的一黑一白相間的點。原因是在光電MOUSE的底部,有一個發光的二極體和兩個相互垂直的光敏管,當發光的二極體照射到白點與黑點時,會產生折射和不折射兩種狀態,而光敏管都這兩種狀態進行處理後便會產生相應的信號。從而使電腦作出反應,一旦離開那塊墊,那光電滑鼠就不能使用了。
它是利用光學的技術製造,其特點就是你找不到它的滾球,因為它利用了底部的光點偵測滑鼠在移動中所產生的位移量。使用它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常常清潔滑鼠球,因為沒有滾輪,而且精確度高。

就平常所說的機械式滑鼠,它是一種光電和機械相結合的滑鼠,市場的佔有率達到95%。它的原理是緊貼著滾動橡膠球有兩個互相垂直的傳動軸,軸上有一個光柵輪,光柵輪的兩邊對應著有發光二極體和光敏三極體。當滑鼠移動時,橡膠球帶動兩個傳動軸旋轉,而這時光柵輪也在旋轉,光敏三極體在接收發光二極體發出的光時被光柵輪間斷地阻擋,從而產生脈沖信號,通過滑鼠內部的晶元處理之後被CPU接受。信號的數量和頻率對應著屏幕上的距離和速度。

十五. 顯示器
顯示器是用來顯示影像的裝置。目前台式機市場上顯示器的類型主要有三種,普通的數控彩顯、純平顯示器以及液晶顯示器。

VGA:英文全稱是Video Graphics Array,這種屏幕現在一般在本本裡面已經絕跡了,是很古老的本本使用的屏幕,支持最大像素為640×480,但現在仍有一些小的便攜設備還在
使用這種屏幕。
SVGA:全稱Super Video Graphics Array,屬於VGA屏幕的替代品,最大支持800×600像素,屏幕大小為12.1英寸,現在仍有部分本本還在使用。
XGA:全稱Extended Graphics Array,現在最常見的本本屏幕,80%以上的本本採用這種屏幕,支持最大1024×768像素,屏幕大小有10.4英寸、11.3英寸、12.1英寸、13.3英寸和14.1英寸。其升級版本為SXGA,即Super XGA,支持最大1400×1050像素。
UVGA:全稱Ultra Video Graphics Array,也有被稱作UXGA(Ultra Extended Graphics Arry),這種屏幕應用在15英寸的屏幕的本本上,支持最大1600×1200像素,價格也是比較昂貴。
WXGA:全稱Wide Extended Graphics Array,按16:10比例的加寬本本屏幕,適合於DVD影片的長寬比,所以看DVD時不會有圖象變形或兩邊圖象顯示不出來的問題,這種屏幕支持1280×800和1680×1050兩種像素的15.4英寸的屏幕,現在大多數寬屏幕的本本採用這種屏幕。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顯示)。

等離子顯示器(Plasma Display Panle)是繼傳統CRT顯示器與LCD液晶顯示器之後,業界推出的最新銳的平板直視式顯示技術。等離子顯示器產品因其獨特的方型像素矩陣,氣體放電顯示原理,使其擁有物理性的完全平面顯示效果,在顯示面積的拓展性上大大優於CRT顯示器,同時顯示在色彩,刷新率上也要大大優於LCD液晶顯示技術。

液晶光閥投影機: 採用CRT管和液晶光閥作為成像器件,是CRT投影機與液晶與光閥相結合的產物。為了解決圖像解析度與亮度間的矛盾,它採用外光源,也叫被動式投影方式。一般的光閥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光電轉換器、鏡子、光調制器,它是一種可控開關。通過CRT輸出的光信號照射到光電轉換器上,將光信號轉換為持續變化的電信號;外光源產生一束強光,投射到光光閥上,由內部的鏡子反射,能過光調制器,改變其光學特性,緊隨光閥的偏振濾光片,將濾去其它方向的光,而只允許與其光學縫隙方向一致的光通過,這個光與CRT信號相復合,投射到屏幕上。它是目前為止亮度、解析度最高的投影機,亮度可達6000ANSI流明,解析度為 2500×2000,適用於環境光較強,觀眾較多的場合,如超大規模的指揮中心、會議中心及大型娛樂場所,但其價格高,體積大,光閥不易維修。對追求高解析度、高亮度、大畫面的用戶,液晶光閥投影機是他們的首選。

閱讀全文

與變形計算機網路由哪三部分組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安全前三的公司 瀏覽:239
中國網路廣播電視台是什麼單位 瀏覽:191
網路忘記密碼能打開嗎 瀏覽:65
公司內網用的什麼網路 瀏覽:730
網路營銷與策劃四種風險決策方法 瀏覽:497
網路wifi修復app 瀏覽:354
提示電腦網路錯誤 瀏覽:544
騰訊網路安全中心游戲安全知識答題 瀏覽:111
為什麼手機注冊不到4g網路 瀏覽:389
用友網路是什麼公司 瀏覽:274
蘋果手機為什麼沒有網路呢 瀏覽:271
網路安全更 瀏覽:380
坦克世界賬號密碼連不上網路 瀏覽:727
雲堤具備哪些網路安全能力 瀏覽:230
adsl用無線網路嗎 瀏覽:682
甘肅售後服務好的網路公司哪個好 瀏覽:454
如何打通一個網路 瀏覽:831
新華網路電視怎樣連接wifi 瀏覽:31
北京網路seo優化電話多少 瀏覽:697
派出所網路安全培訓簡報 瀏覽:899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