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網路中的7層是哪些呢
第一層:物理層(PhysicalLayer)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DataLinkLayer)
第三層是網路層(Network layer)
第四層是處理信息的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第五層是會話層(Session layer)
第六層是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第七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縮寫,意為開放式系統互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定了OSI模型。這個模型把網路通信的工作分為7層,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由ISO發起的國際組織,其任務是生成國際計算機通訊標准,例如OSI模型,特別是促進不兼容系統間的互聯。隨著網路技術的進步和各種網路產品的不斷涌現,亟需解決不同系統互聯的問題。1977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專門設立了一個委員會,提出了一種機系統互聯的標准框架,即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SI /RM)該模型把網路通信的工作分為7層,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1至4層被認為是低層,這些層與數據移動密切相關。5至7層是高層,包含應用程序級的數據。每一層負責一項具體的工作,然後把數據傳送到下一層。各層間不能把各自的工作內容絕對分別開來,又要密切合作,這是不容易理解的地方。
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即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開放,是指非壟斷的。系統是指現實的系統中與互聯有關的各部分。世界上第一個網路體系結構由IBM公司提出(74年,SNA),以後其他公司也相繼提出自己的網路體系結構如:Digital公司的DNA,美國國防部的TCP/IP等,多種網路體系結構並存,其結果是若採用IBM的結構,只能選用IBM的產品,只能與同種結構的網路互聯。為了促進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於1977年成立了一個委員會,在現有網路的基礎上,提出了不基於具體機型、操作系統或公司的網路體系結構,稱為開放系統互聯模型。
分層優點
(1)人們可以很容易的討論和學習協議的規范細節。
(2)層間的標准介面方便了工程模塊化。
(3)創建了一個更好的互連環境。
(4)降低了復雜度,使程序更容易修改,產品開發的速度更快。
(5)每層利用緊鄰的下層服務,更容易記住個層的功能。
OSI是一個定義良好的協議規范集,並有許多可選部分完成類似的任務。它定義了開放系統的層次結構、層次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各層所包括的可能的任務。是作為一個框架來協調和組織各層所提供的服務。OSI參考模型並沒有提供一個可以實現的方法,而是描述了一些概念,用來協調進程間通信標準的制定。即OSI參考模型並不是一個標准,而是一個在制定標准時所使用的概念性框架。
2. 」OSI「的7個層次分別是什麼
在計算機網路中,OSI模型被廣泛用於描述網路通信的基本概念。該模型將網路通信分為七個層次,每個層次都有特定的功能和職責。
首先是物理層,它負責確保數據能夠在物理媒介上進行傳輸。物理層定義了設備間的物理連接、信號電壓、線纜類型以及傳輸距離等。
數據鏈路層位於物理層之上,它負責確保數據幀在兩個相鄰節點間正確傳輸。數據鏈路層還處理差錯檢測與糾正,以及流量控制等問題。
網路層則負責處理數據包在網路中的路由,確保數據能夠從源地址到達目的地。網路層還需要管理IP地址和路由選擇。
傳輸層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務,確保數據能夠可靠地從發送方傳輸到接收方。傳輸層還負責流量控制、錯誤恢復以及分段與重組等。
會話層管理設備間的對話,包括建立、管理和終止會話。會話層還負責同步和管理數據傳輸。
表示層負責數據的加密、解密、壓縮和解壓縮。它確保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保持一致性和安全性。
最後是應用層,它是OSI模型的最高層,直接面對用戶,提供各種網路服務,如文件傳輸、電子郵件、遠程登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