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分為哪幾個階段
1、早期年代,過去人們開始將彼此獨立發展的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結合起來,完成了數據通信與計算機通信網路的研究,為計算機網路的出現做好了技術准備,奠定了理論基礎。
2、分組交換,美蘇冷戰期間,美國國防部領導的遠景研究規劃局ARPA提出要研製一種嶄新的網路對付來自前蘇聯的核攻擊威脅。一批專家設計出了使用分組交換的新型計算機網路。分組交換是採用存儲轉發技術。把欲發送的報文分成一個個的「分組」,在網路中傳送。
3、網際網路時代,Internet的基礎結構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演進:從單個網路ARPAnet向互聯網發展;建立三級結構的網際網路;多級結構網際網路的形成。
(1)公安計算機網路建設於多少年啟動擴展閱讀
網際網路時代:從單個網路ARPAnet向互聯網發展。1969年美國國防部創建了第一個分組交換網ARPAnet只是一個單個的分組交換網,所有想連接在它上的主機都直接與就近的結點交換機相連,它規模增長很快,到70年代中期,人們認識到僅使用一個單獨的網路無法滿足所有的通信問題。
2:建立三級結構的網際網路:1985年起,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就認識到計算機網路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1986年,NSF圍繞六個大型計算機中心建設計算機網路NSFnet,它代替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要部分。
3、多級結構網際網路的形成。網際網路已經很難對其網路結構給出很精細的描述,但大致可分為五個接入級:網路接入點NAP,多個公司經營的國家主幹網,地區ISP,本地ISP,校園網、企業或家庭PC機上網用戶。
❷ 我國計算機網路建設始於哪一年
我國計算機網路建設始於:1994年4月20日,20年了。
我國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開始在一些重要的國民經濟領域建設計算機網路。最初建成的是鐵
路、銀行、氣象等十二大網路,其中最早投入使用的鐵道部MIs系統,使用200台中小型機、2萬台微機及4000台終端,把12個鐵路局、56個分局、
70個網路節點連成了一個網路,
1986年,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實施的國際聯網項目——中國學術網(ANET)啟動,其合作夥伴是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
1987年9月14日21207,時任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的錢天白向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越過長城,通向世界。簡短的一句話標志著中國開始通過網路和世界溝通,揭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錢天白也成為中國第一個「互聯網用戶」。
1990
年11月28日,錢天白代表中國正式在斯坦福網路信息研究中心注冊登記了中國的頂級域名「CN」,並且開通了使用「cN」的國際電子郵件服務,從此中國的
網路有了自己的身份標識。由於當時中國尚未實現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連接,中國頂級域名伺服器暫時建在了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
1992年7月,我國實現了全國電子信箱系統聯網,定名為中國公用電子信箱系統我國互聯網最初應用范圍僅限於科研、教育領域。在這一階段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IHEP網路和北京中關村的NCFC網路。
高
能物理研究所的網路於1988年初步建成,是國內最早的具有現代化高性能的計算機網路,當年便實現了與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國際計算機網的連接。1990年
5月起,開始向其他單位提供非營業性的網路服務。1991年3月,該網又與美國斯坦福大學直線加速器實驗室(SLAC)計算機網路建立了連接,隨後在技術
設備上不斷改進提高,採用了高速通信信道,1993年3月,與美國能源科學網實現連接。
中關村網路於1990年4月由國家科委正式立項,利用世界
銀行貸款及國內配套資金在北京中關村開始建立國內規模最大的全光纜計算機網路,其名稱為「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簡稱「中關村網路」。它包括一
個主幹網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3個院校網,總投資為7000萬元人民幣,1993年12月主幹網開通。
1994年4月20日,中國科
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網路與中關村網路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開通了網路全功能服務,開啟了我國互聯網發展的新時代。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從網路
管理模式上看,可稱為非開放性的學術網路階段。高能物理研究所為了滿足一些單位使用互聯網的需要,進一步開展了用戶入網的工作,使更多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共
享世界信息資源。1994年5月15日,高能物理研究所設立了國內第一個web伺服器,推出中國第一套網頁,內容除介紹中國高科技發展。此後,該欄目開始
提供包括新聞、經濟、文化、商貿等更為廣泛的圖文並茂的信息,並改名為《中國之宙》。也是在1994年5月,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開通曙光BBS
站,這是中國內地的第一個論壇。
1994年8月,郵電部與美國sprint電信公司簽署協議,由sprint協助建立中國公有計算機互聯網(ChiMNet),經過9個月的努力,首先在北京和上海建立國際節點,完成了國際互聯網與國內公用數據網(China DDN)的互聯。
❸ 計算機網路概論
1 什麼叫網路
原來我們所說的「網路」,泛指電信網路、有線電視網路、計算機網路這三個網路。隨著三網融合的建設,以及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路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現在,我們所說的「網路」,更多的特指為計算機網路。
2 電信網路
電信網路指的是連通電話、電報、以及傳真服務的網路,電信網路是由電信運營商(在我國,現在由三大運營商運營,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普通人接觸到最多的設備就是電話機、程式控制交換機、傳真機、發報機(用於發電報的設備)以及電話線。作為80後的前輩,小編在讀中學的時候,還是做過發電報、電匯(通過郵局的電信網路匯款)這么有紀念意義的事情滴。而我們的年輕的90後、00後小夥伴們只有在抗日神劇上看見過我們的地下黨滴、滴滴、滴的使用電報機發電報吧!!!!當然,小編作為軍工行業從業者,知道現在某些軍工研究所仍然在生產新型的無線電台,不過更多的是通過低頻無線在傳輸數據。
無線發報機
3 有線電視網路
有線電視網路指的是我們家裡的電視圖像傳輸網路,由中國有線電視網路公司運營,幕後黑手即是「廣電總局」。在以前,家裡的電視要想看CCTV以及各家衛視,都需要到廣電營業廳去開通有線電視服務,當然,如果你家剛好沒有鋪設線纜過去,那不好意思,你就只能跟小編小時候一樣,自己樹個天線,通過天線收取衛星信號來獲得電視台傳輸的圖像。小編現在仍然記憶猶新,小時候家裡的黑白電視,就靠屋子前的電線桿了。小編的童年完全就沉浸在廣東電視珠江台與廣東電視嶺南台里,小編小時候飈粵語全靠廣東電視珠江台了。當然,社會在發展,技術在進步,讀大學後,小編老家看電視靠「大鍋」了,如下圖,我們老家方言叫「灶車」(我們老家方言,炒菜的鍋叫「車」,「灶車」就是一個很大的鐵鍋,小時候專門用來煮豬食的)。
電視天線
4 計算機網路
4.1 計算機網路定義
關於計算機網路的定義並未同意,最簡單的定義是:一些互相連接的、自治的計算機集合。通俗來講就是計算機之間連接的網路,最原始最小的一個計算機網路就是兩台電腦通過一根網線直接連起來。最初只是計算機用來傳輸文件的網路。現在我們的計算機網路,可以很快捷的傳輸語音、圖像、數字信息等等。大家在談論網路時,都是指得計算機網路了。通常,我們有時候談論的「計算機通信網」、「計算機互聯網」、「互聯網」、「網際網路」現在都是指的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最重要的兩個功能特性:
1) 連通性;即所處同一個網路中的所有計算機,都可以彼此互通,從使用時所表現出來的就如每台計算機都是彼此直接連通的一樣;
2) 共享:即資源共享。
4.2 區域網
區域網LAN(Local Area Network),在地里上局限在一個小范圍的(如我們的家裡、一棟樓內或一個企業內)的計算機、工作站、伺服器等計算機類設備通過交換機、路由器等網路設備互聯起來的網路。我們可以把兩台電腦通過乙太網線直接連起來,即可組建一個最小的區域網,兩台電腦可以通過這根網線進行數據傳輸、文件共享等等。
最小區域網
在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區域網一個是在我們家裡,我們通過無線路由器或者小交換機把家裡的電視、台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手機以及智能冰箱、智能空調等智能家居設備連接起來,如下圖所示,小編把這種區域網叫家庭區域網(家庭網路HAN, Home Area Network),現階段以及後續社會發展家庭最常見的組網方式,電信/移動/連通/長城寬頻這些寬頻運營商牽一根光纖到你家,你去這些運營商開通寬頻的時候,會給你一個光貓以及上網賬號,然後你可以去某寶買一個無線路由器然後設置好上網,如果家裡有線設備較多,路由器的網口不夠用,就再買一個幾十塊錢的交換機,這樣家庭網路組建的基礎設施就構建好了。你家裡添夠的手機、筆記本、平板電腦都可以通過WiFi連接到路由器進行上網,台式機、智能電視(或者小米機頂盒、樂視機頂盒等等)、空調、冰箱等設備就可以通過網線連接到交換機進行聯網。
家庭區域網——家庭網路HAN
在我們工作中,大部分如小編一樣都在小企業上班,作為一個懂網路的計算機從業者來說,在小編工作生涯中所經歷的兩家公司,都有被拉去組建公司網路的經歷。如下圖所示,這一定是最常見的小型企業區域網了,如果企業只有30來個人就如小編的公司(小編如今出來創業了O(∩_∩)O哈哈哈~,大小也是個老闆了,還是一樣苦逼的自己組建公司的網路)這樣你只需要一台48口的千兆交換機就可以了,如下圖虛框內,每個員工工作的計算機、公司伺服器、網路列印機通過網線接到交換機,然後給每台計算機、公司伺服器、網路列印機設置好IP地址即可。
企業區域網
如下圖所示, 90%的的應該都是設置192.168.1.XX (XX就是1~254隨便你填寫)吧,然後再子網掩碼你用滑鼠點擊一下,就會自動填寫255.255.255.0,設置完後點擊確認即可。這里設置IP地址時,一定要同一網段的IP地址,什麼叫同一網段的IP地址,在後續會詳細細說,這里簡單說一下,我們現階段常用的IP地址為4位,每位設置的值是(1~255),如果子網掩碼是三個255(255.255.255.0),則IP地址設置的時候,前面三個數字必須一樣,就如我們的192.168.1這三個數字,只要IP地址前面是192.168.1,則設置的IP地址就是同一網段,如果子網掩碼是兩個255(255.255.0.0)我們只需要設置IP地址前面兩位數字一樣即可即192.168.XX.XX,如果子網掩碼只有一個255(255.0.0.0)則IP地址前面只要一位柱子一樣即可192.XX.XX.XX。所以,當255的個數越少,可設置的I同一網段的IP地址就越多,如果你的公司有上千台電腦通過幾台交換機串聯起來,你就可以通過設置255.255.0.0的子網掩碼來增加同一網段的IP地址數來組建區域網了,當然還有一種辦法,那就是通過路由增加網段來組建大型區域網。
IP地址設置
我們不免會有些幸運兒,在大型企業上班,一個公司員工上千人,甚至上萬人。如我們鼎鼎有名的華為,數個國家,數個城市都有華為的機構,每個機構少的幾百多的幾千,這個時候,對這些大型企業是如何組建自己內部的企業區域網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藉助多種網路設備,以及藉助運營商了。如下圖所示,小編公司再過兩年做大的時候,在北京建立一個分支機構(左邊),在長沙總部200人(右邊),需要把北京與長沙兩地的區域網互聯起來,構建一個統一區域網。
跨區域企業區域網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步驟來建設這個區域網:
長沙本部有300台工作電腦與伺服器,我們可以使用路由器的兩個乙太網區域網口,假定網口1的IP地址為192.168.1.1,網口2的IP地址192.168.2.1,每個網口下掛多台交換機,公司電腦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加入192.168.1.1網段,設置IP地址范圍192.168.1.2~192.168.1.254,子網掩碼255.255.255.0,網關:192.168.1.1,這里跨網段通信我們就需要設置網關了哦,網關就是你這個網段的交換機上接路由器網口的IP地址,這里就是網口1的IP地址192.168.1.1,
另一部加入192.168.2.1網段,設置設置IP地址范圍192.168.2.2~192.168.2.254,子網掩碼255.255.255.0,網關:192.168.2.1。
在北京分部根據工作電腦數量,也可以參照長沙總部來構建網路,等構建完成後,所要做的就是找電信運營商(電信、聯通、移動)開通寬頻了。開通寬頻後,可以找電信運營商購買VPN服務,給公司專門開通一條專線。當然,這種費用會比較昂貴,但是兩地訪問的網速會有保障。還有一種較為實惠的辦法就是,找第三方公司如花生殼這類DDNS服務商,建立VPN服務也可以把兩地的網路通過VPN專線連接。做完這些,長沙總部與北京分部兩個地方的員工所使用的工作電腦在邏輯上都屬於同一個區域網,都可以訪問公司伺服器所共享的資源了。
4.3 廣域網——網際網路
廣域網WAN(Wide Area Network)廣域網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現階段,通常我們說的廣域網即是指互聯網或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起源於美國,最初是由美國防部於1969年創建的一個分組交換網ARPANET,到70年代中期,ARPA研究建立了多種類的網路互聯技術,導致了互聯網的出現,形成了網際網路(Internet)雛形。1983年TCP/IP協議成為ARPANET上的標准協議,使得所有的使用TCP/IP協議的計算機都能利用互聯網互相通信,從而人們把1983年作為網際網路的誕生時間。
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開始圍繞留個大型計算機中心建設計算機網路,即國家科學基金網NSFNET。它是一個三級計算機網路,分為主幹網、地區網、校園網。它覆蓋了美國主要的大學和研究所,並且成為網際網路的主要組成部分。
1991年,NSF和美國的政府機構開始認識到,網際網路不應局限於大學和研究機構。世界上的許多公司開始紛紛接入到網際網路。網路上的通信量急劇增大,使網際網路的容量滿足不了需要。於是美國政府決定將網際網路的主幹網轉交給私人公司經營並開始對接入網際網路的單位收費(美帝的體制與國內不一樣就是,政府與學術機構僅僅做科研,當發現項目的前景可觀,需要擴大時,就轉交給企業來運營,資本是追逐利潤的,當有利可圖時,只有企業才可以發揮最大的智慧,最快的速度把產業做大,小編一直認為,社會的發展都是由公司、企業推動的,只有這些追逐利潤的團體才會發揮最大的力量推動社會的變革,這就是人性,既是群體的共性、也是個人的人性)。1992年網際網路上的主機超過100萬台。1993年網際網路的主幹網速率提高到45Mbps(T3的速率,T1、T2、T3是北美和日本的數字通信標准,最初應用於電話公司的數字化語音傳輸,1個T1=24個時隙*64K/秒+8KB/秒=1544KB/秒,也就是1個T1可以支持24位用戶同時撥號,我國採用的是歐洲的數字通信標准E1、E2、E3,1個E1=32個時隙*64K/秒=2048KB/秒,第 0時隙外,第 16時隙是用於傳輸信令的,只有第 1到 15,第 17到第 31共 30個時隙可用於傳輸有效數據,也就是說1個E1可以支持30位用戶同時撥號,E1/T1表示一次基群,E2/T2則表示兩次基群、E3/T3則表示三次基群,E1/T1*4=E2/T2,E2/T2*4=E3/T3,後續小編會另外細說基群通信相關的知識)
1993年,NSFNET開始被若干個網際網路主幹網代替,政府完全脫離網際網路的運營,這樣就出現了一個新名詞: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ISP,美國的ISP主要有AT&T、Verizon、Comcast等,咱們中國的ISP,在小編讀書的年代有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鐵通、中國衛通,隨著3G的牌照發放,中國衛通並入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並入中國聯通、中國鐵通並入中國移動,到現在,我國僅只有電信、聯通、移動三家頂級ISP。
4.4 中國互聯網歷史進程
1987年,有個叫錢天白的教授,使用互聯網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成為使用中國互聯網產品的第一人。在到1994年這個階段,中國互聯網都還處於試驗階段,也就是向我們常說的一樣,它就是一個「區域網」,直到1994年4月2日,中國才經過Sprint公司連接了一條64k的數據線。正式接入了網際網路。
1989年8月,中國科學院承擔了國家計委立項的「中關村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NCFC)建設。這是中國四大骨幹網路之一——中國科技網(CSTNET)的前身哦!
1992年12月底,清華大學校園網(TUNET)建成並投入使用,是中國第一個採用TCP/IP體系結構的校園網,主幹網首次成功採用FDDI技術,在網路規模、技術水平以及網路應用等方面處於國內領先水平。這是中國四大骨幹網路之一——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的前身哦!
1993年3月12日,朱鎔基副總理主持會議,提出和部署建設國家公用經濟通信網(簡稱金橋工程)。這是這是中國四大骨幹網路之一——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的前身哦!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過美國Sprint公司連入Internet的64K國際專線開通,實現了與Internet的全功能連接。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真正擁有全功能Internet的國家。此事被中國新聞界評為1994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之一,被國家統計公報列為中國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1994年5月15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設立了國內第一個WEB伺服器,推出中國第一套網頁,內容除介紹中國高科技發展外,還有一欄目叫"Tour in China"。此後,該欄目開始提供包括新聞、經濟、文化、商貿等更為廣泛的圖文並茂的信息,並改名為《中國之窗》。這是中國第一個網站哦!!!!
1994年9月,郵電部電信總局與美國商務部簽訂中美雙方關於國際互聯網的協議,協議中規定電信總局將通過美國Sprint公司開通2條64K專線(一條在北京,另一條在上海)。中國四大骨幹網路之一——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的建設開始啟動。這是就是現在中國電信的主幹網路哦!!
1995年5月,中國電信開始籌建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全國骨幹網,在2010年前,我們接的寬頻基本上都是接入的這個網路哦!
1995年7月,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第一條接連美國的128K國際專線開通;連接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沈陽、西安、武漢、成都八個城市的CERNET主幹網DDN信道同時開通,當時的速率為64Kbps;並實現與NCFC互聯。
1995年8月,金橋工程初步建成,在24省市開通聯網(衛星網),並與國際網路實現互聯。1995年12月,中科院百所聯網工程完成。
1995年12月,"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示範工程"建設完成,該工程由中國自行設計、建設。
1996年1月,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全國骨幹網建成並正式開通,全國范圍的公用計算機互聯網路開始提供服務。
1996年2月,中國科學院決定正式將以NCFC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國科學院院網(CASNET)命名為「中國科技網(CSTNET)」。
1996年6月3日,中國電子工業部作出《關於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的有關決定》,將"金橋網"命名為"中國金橋信息網",授權吉通通信有限公司為中國金橋信息網的互聯單位,負責互聯網內接入單位和用戶的聯網管理,並為其提供服務。後來吉通因運營失敗,被網通收購。
1996年9月6日,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連入美國的256K專線正式開通。中國金橋信息網宣布開始提供Internet服務,主要提供專線集團用戶的接入和個人用戶的單點上網服務。
2000年5月17日,中國移動互聯網(CMNET)投入運行。同日,中國移動正式推出「全球通WAP(無線應用協議)」服務。2000年11月10日,中國移動推出「移動夢網計劃」,打造開放、合作、共贏的產業價值鏈。
2001年12月22日,中國聯通CDMA移動通信網一期工程如期建成,並於2001年12月31日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通運營。中國聯通CDMA網路的建成,標志著中國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領域。
2002年5月17日,中國移動率先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推出GPRS業務。11月18日,中國移動通信與美國AT&T Wireless公司聯合宣布,兩公司GPRS國際漫遊業務正式開通。
2003年4月9日,中國網通集團在北京向社會各屆公布中國網通集團與中國電信集團的公眾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實施拆分,並隆重推出中國網通集團新的業務品牌「寬頻中國」。
❹ 金盾工程的有益啟示
啟示之一:轉變觀念,主動迎接信息時代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在公安信息化建設方面先後完成了公安有線通信、無線通信、衛星通信、犯罪信息中心等建設工程,為我國公安信息化工作打下了基礎。但由於受當時的技術、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制約,以模擬信道為基礎的公安通信與計算機網路,其部分軟硬體設備和網路功能已不能滿足公安工作的要求。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公安執法業務量增加很快,工作難度加大,面臨嚴峻的挑戰,公安工作的現代化已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公安部領導充分認識到公安工作信息化對於公安工作現代化的重大作用,於1999年初正式啟動了全國公安工作信息化工程———「金盾工程」。因此「金盾工程」是我國公安部門堅持科技強警,搞好全國公安工作信息化建設,主動迎接信息時代的一項重要工程。
啟示之二:明確目標,讓網路為我所用
「金盾工程」是為滿足公安業務工作對信息的准確性、實效性和迫切性的需要,以城市級信息系統為基礎和核心,以通信網路為依託,跨部門、跨地區的現代化公安信息綜合管理和應用系統。「金盾工程」的目標非常明確,即「向科技要警力」。建設「金盾工程」,就是要在溝通各省市公安系統區域網、內部網的基礎上,借用現代高科技和通信網路技術,為各級公安部門提供及時、准確的信息查詢服務,實現公安系統的數字化、信息化辦公,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和偵察破案水平。因此「金盾工程」是從現實的要求出發,為解決公安部門存在的實際問題而開展的,目的性非常明確。
啟示之三:重視人才培養,讓科技產生效益
網路建設是一個復雜的高科技工程,一個網路要能順利運行必須在其背後有一整套的技術支持,需要有一批懂技術的維護人員。在這方面,與其他政府部門相比,公安部門有明顯的優勢。因為公安部有自己的科技局,還有好幾個研究所從事技術方面的開發。另外,一個網路能否發揮作用還要看使用者的應用水平。「金盾工程」從開始建設之日起就非常重視對內部人員的培訓工作。公安部又發出通知,要求公安幹警必須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和網路技能,以期從科技進步中獲得警力。
政府公務員科技水平偏低,是我國各級政府部門的一個普遍現象。而目前國內IT界,尤其是網路界的高薪及自由的工作環境,使政府網站很難吸引高水平的技術人才。所以,培養人才在政府部門信息化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只有掌握科技並會使用科技的人,才能真正讓科技產生效益。
隨著政府各職能部門領導幹部對網路提高政府管理效率的重要作用的認識不斷提高,網路建設的目的進一步明確,電子網路相關的配套技術不斷完善,政府公務員素質的提高,借鑒和學習公安機關「金盾工程」的成功經驗,政府網站將會得到改善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❺ 計算機網路發展
Internet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偉大的里程碑,它是未來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通過它,人類正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社會。人們用各種名稱來稱呼Internet,如國際因特網路、因持網,互聯網、交互網路、網際網等等,它正在向全世界各大洲延伸和擴散,不斷增添吸收新的網路成員,已經成為世界上覆蓋面最廣、規模最大、信息資源最豐富的計算機信息網路。
從某種意義上說,Internet可以說是美蘇冷戰的產物。這一個龐大的網路,它的由來可以追溯到60年代初。當時,美國國防部為了保證美國本土防衛力量和海外防禦武裝在受到前蘇聯第一次核打擊以後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擊能力,認為有必要設計出一種分散的指揮系統;它由一個個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它點仍能正常工作,並且在這些點之間能夠繞過那些已被摧毀的指揮點而繼續保持聯系。為了對這一構思進行驗證,1969年,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DOD/DARPA)資助建立了一個名為ARPANET(即"阿帕網")的網路,這個網路把位於洛杉礬的加利福尼亞大學、位於聖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以及位於鹽湖城的猶它州州立大學的計算機主機聯接起來,位於各個結點的大型計算機採用分組交換技術,通過專門的通信交換機和專門的通信線路相互連接。這個阿帕網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雛形。
到1972年時,ARPANET網上的網點數已經達到40個,這40個網點彼此之間可以發送小文本文件(當時稱這種文件為電子郵件,也就是我們現在的E-mail)和利用文件傳輸協議發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數據文件(即現在Internet 的FTP),同時也發現了通過把一台電腦模擬成另一台遠程電腦的一個終端而使用遠程電腦上資源的方法,這種方法被稱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FTP和Telnet是Internet上較早出現的重要工具,E-mail和FTP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應用。
1972年,全世界電腦業和通訊業的專家學者在美國華盛頓舉行了第一屆國際計算機通信會議,就在不同的計算機網路之間進行通信達成協議。會議決定成立Internet工作組,負責建立一種能保證計算機之間進行通信的標准規范即"通信協議"。1973年,美國國防部也開始研究如何實現各種不同網路之間的互聯問題。
至1974年,IP(Internet協議)和TCP(傳輸控制協議)問世,合稱TCP/IP協議。這兩個協議定義了一種在電腦網路間傳送報文(文件或命令)的方法。隨後,美國國防部決定向全世界無條件地免費提供TCP/IP,即向全世界公布解決電腦網路之間通信的核心技術。TCP/IP協議的核心技術的公開最終導致了Internet的大發展。
到1980年,世界上既有使用TCP/IP協議的美國軍方的ARPA網,也有很多使用其它通信協議的各種網路。為了將這些網路連接起來,美國人溫頓·瑟夫(Vinton Cerf)提出一個想法:在每個網路內部各自使用自己的通訊協議,在和其它網路通信時使用TCP/IP協議。這個設想最終導致了Internet的誕生,並確立了TCP/IP協議在網路互聯方面的地位。
80年代初,ARPANet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沒有獲得美國聯邦機構合同的學校仍不能使用。為解決這一問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開始著手建立提供給各大學計算機系使用的計算機科學網(CSNet)。CSNet是在其他基礎網路之上加統一的協議層,形成邏輯上的網路,它使用其他網路提供的通信能力,在用戶觀點下也是一個獨立的網路。CSNet採用集中控制方式,所有信息交換都經過CSNet-Relay(一台中繼計算機)進行。
以上這些網路都相繼並入Internet而成為它的一個組成部分,因而Internet成為全世界各種網路的大集合。
Internet的又一次快速發展源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簡稱NSF)的介入,即建立NSFNET。80年代初,美國一大批科學家呼籲實現全美的計算機和網路資源共享,以改進教育和科研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抵禦歐洲和日本先進教育和科技進步的挑戰和競爭。80年代中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為鼓勵大學和研究機構共享他們非常昂貴的4台巨型計算機,希望各大學、研究所的計算機與這4台巨型計算機聯接起來。最初NSF曾試圖使用ARPANet作NSFNET的通信干線,但由於ARPANet的軍用性質,並且受控於政府機構,這個決策沒有成功;於是他們決定自己出資,利用ARPANET發展出來的TCP/IP通訊協議,建立名為NSFNET的廣域網。
1986年NSF投資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匹茲堡大學、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依利諾斯大學和康納爾大學建立5個超級計算中心,並通過56Kbps的通信線路連接形成NSFNET的雛形。1987年NSF公開招標對NSFNxT進行升級、營運和管理,結果IBM、MCI和由多家大學組成的非盈利性機構Merit獲得NSr的合同。1989年7月,NSFNET的通信線路速度升級到了T1(1.5MbpS),並且連接13個骨幹結點,採用MCI提供的通信線路和IBM提供的路由設備,Merit則負責NSFNET的營運和管理。由於NSF的鼓勵和資助,很多大學、政府機構甚至私營的研究機構紛紛把自己的區域網並人N5FNET中,從1986年至1991年,NSFNET的子網從100個迅速增加到3000多個。NSFNET的正式營運以及實現與其他已有和新建網路的連接開始真正成為Internet的基礎。
Internet在80年代的擴張不單帶來量的改變,同時帶來了某些質的變化。由於多種學術團體、企業研究機構,甚至個人用戶的進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於純計算機專業人員。新的使用者發覺計算機相互間的通訊對他們來講更有吸引力。於是,他們逐步把Internet當作一種交流與通信的工具,而不僅僅只是共享NSF巨型計算機的運算能力。
進入90年代初期,Internet事實上已成為一個"網際網":各個子網分別負責自己的架設和運作費用,而這些子網又通過NSFNET互聯起來。NSFNET連接全美上千萬台計算機,擁有幾千萬用戶,是Internet最主要的成員網。隨著計算機網路在全球的拓展和擴散,美洲以外的網路也逐漸接入NSFNET主幹或其子網。
1993年是網際網路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中網際網路完成了到目前為止所有最重要的技術創新,WWW(萬維網)和瀏覽器的應用使網際網路上有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平台:人們在網際網路上所看到的內容不僅只是文字,而且有了圖片、聲音和動畫,、甚至還有了電影。網際網路演變成了一個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影片等多種媒體交相輝映的新世界,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了全世界。
到2000年底,世界上網人數已突破4億,預計在2004年將達到7億。
Internet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我國也非常重視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注重與Internet的連接。目前,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的信息網路,對我國科技、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與國際社會的信息交流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Internet在中國經過了兩個發展階段。
1987年至1993年是Internet在中國的起步階段,國內的科技工作者開始接觸Internet資源。在此期間,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為首的一批科研院所與國外機構合作開展一些與Internet聯網的科研課題,通過撥號方式使用Internet的E-mail電子郵件系統,並為國內一些重點院校和科研機構提供國際Internet電子郵件服務。
1986年,由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即當時的國家機械委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和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合作,啟動了名為CANET(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的國際網際網路項目。
1987年9月,在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內正式建成我國第一個Internet電子郵件節點,連通了Internet的電子郵件系統。隨後,在國家科委的支持下,CANET開始向我國的科研、學術、教育界提供Internet電子郵件服務。
1989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通過其國際合作夥伴-美國斯坦福加速器中心主機的轉換,實現了國際電子郵件的轉發。由於有了專線,通信能力大大提高,費用降低,促進了網際網路在國內的應用和傳播。
1990年,由電子部十五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和德國GMD合作,連通了Internet電子郵件系統;清華大學校園網TUNET也和加拿大UBC合作,實現了MHS系統。因而,國內科技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公用電話網或公用分組交換網,使用Internet的電子郵件服務。
1990年10月,中國正式向國際網際網路信息中心(InterNIC)登記注冊了最高域名"CN",從而開通了使用自己域名的Internet電子郵件。繼CANET之後,國內其他一些大學和研究所也相繼開通了Internet電子郵件連結。
1994年1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接受我國正式接入Internet的要求。1994年3月,我國開通並測試了64Kbps專線,中國獲准加入Internet。4月初中科院副院長胡啟恆院士在中美科技合作聯委會上,代表中國政府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正式提出要求連入Internet,並得到認可。至此,中國終於打通了最後的關節,在4月20日,以NCFC工程連入Internet國際專線為標志,中國與Internet全面接觸。同年5月,中國聯網工作全部完成。中國政府對Internet進入中國表示認可。中國網路的域名也最終確定為cn。此事被我國新聞界評為1994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之一,被國家統計公報列為中國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從1994年開始至今,中國實現了和網際網路的TCP/IP連接,從而逐步開通了網際網路的全功能服務;大型電腦網路項目正式啟動,網際網路在我國進入了飛速發展時期。
1995年1月,中國電信分別在北京、上海設立的64K專線開通,並且通過電話網、DDN專線以及X.25網等方式開始向社會提供Internet接入服務。3月,中國科學院完成上海、合肥、武漢、南京四個分院的遠程連接,開始了將Internet向全國擴展的第一步。4月,中國科學院啟動京外單位聯網工程(俗稱"百所聯網"工程),取名"中國科技網"(CSTNet)。其目標是把網路擴展到全國24個城市,實現國內各學術機構的計算機互聯並和Internet相連。該網路逐步成為一個面向科技用戶、科技管理部門及與科技有關的政府部門服務的全國性網路。1995年 5月,ChinaNET全國骨幹網開始籌建。7月,CERNET連入美國的128K國際專線開通。 12月,中科院百所聯網工程完成。就在這個月,CERNET一期工程提前一年完成並通過了國家計委組織的驗收。
1996年1月,ChinaNET全國骨幹網建成並正式開通,全國范圍的公用計算機互聯網路開始提供服務。 9月6日,中國金橋信息網宣布開始提供Internet服務。1996年11月,CERNET開通2M國際信道,加上12月中國公眾多媒體通信網(169網)開始全面啟動,廣東視聆通、天府熱線、上海熱線作為首批站點正式開通。
1997年5月30日,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中國互聯網路域名注冊暫行管理辦法》,授權中國科學院組建和管理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授權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網路中心與CNNIC簽約並管理二級域名.e.cn。1997年6月3日,受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委託,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組建了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行使國家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的職責。同日,宣布成立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工作委員會。1997年11月,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發布了第一次《中國Internet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中指出: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我國共有上網計算機29.9萬台,上網用戶62萬人,CN下注冊的域名4066個,WWW站點1500個,國際出口帶寬18.64Mbps。
❻ 全國公安計算機網路於哪一年開始組建
2003年開始建設的
❼ 計算機網路是哪年由誰發明的
1969年,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DoD/DARPA)資助建立了一個名為ARPANET的網路。解釋一下就是阿帕網,這是最早的。
❽ 派出所是哪年開始使用電腦來做信息管理及網上辦公的
不是福建的,但是大體上曉得分幾個階段,90年代以前基本都是手工管理,包括身份證編號,所以有很多重號、錯號;90年代中後隨著電腦的使用,派出所逐步使用電腦管理戶籍,但是因公安內部網路並未普及,多是單機管理或小范圍區域網管理戶籍。90年代末隨著電腦的逐步普及、公安網路的逐步完善、戶籍管理軟體的逐步使用,聯網管理戶籍逐步實現。
❾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第1階段:20世紀6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初為計算機網路發展的萌芽階段。
其主要特徵是:為了增加系統的計算能力和資源共享,把小型計算機連成實驗性的網路。第一個遠程分組交換網叫ARPANET,是由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成的,第一次實現了由通信網路和資源網路復合構成計算機網路系統。
2.第2階段: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是區域網絡(LAN)發展的重要階段。
其主要特徵為:區域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開始進入產業部門。區域網技術是從遠程分組交換通信網路和I/O匯流排結構計算機系統派生出來的。
1976年,美國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乙太網(Ethernet),它成功地採用了夏威夷大學ALOHA無線電網路系統的基本原理,使之發展成為第一個匯流排競爭式區域網絡。
3.第3階段:整個20世紀80年代是計算機區域網絡的發展時期。
其主要特徵是:區域網絡完全從硬體上實現了ISO的開放系統互連通信模式協議的能力。
計算機區域網及其互連產品的集成,使得區域網與局域互連、區域網與各類主機互連,以及區域網與廣域網互連的技術越來越成熟。綜合業務數據通信網路(ISDN)和智能化網路(IN)的發展,標志著區域網絡的飛速發展。
4.第4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現在是計算機網路飛速發展的階段。
其主要特徵是:計算機網路化,協同計算能力發展以及全球互連網路(Internet)的盛行。計算機的發展已經完全與網路融為一體,體現了「網路就是計算機」的口號。
拓展資料: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計算機網路向用戶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兩個,即連通性和共享。
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