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網路機櫃屬於什麼稅收分類編碼
網路機櫃屬於稅收分類編碼:109051099。
商品編碼選擇時的基礎操作:
1、先按照關鍵字進行查找。
2、無法直接查找的,根據政策進行行業、大類的劃分;再進行小類細劃分。
3、仍無法清楚界定、歸類的情況:貨物類可以按照商品的材料或用途選擇最近似的編碼;勞務或服務類按照交易實質選擇最近似編碼。
稅收分類編碼查找技巧:
1、直接輸入開票內容,檢索關鍵字。
如要開具的商品為餐費、香蕉等,可直接分別搜索「餐飲」、「香蕉」,找到對應編碼,方便快捷。這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建議您開票時優先選擇此方式。
2、縮短關鍵字,找准切入點。
有時候我們會碰到開票內容特別長的商品,選對關鍵字是關鍵。應將開票內容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不要一次性輸入全稱,多拆分嘗試不同的側重點。
如「醫用植入鋼釘」在商品編碼表中,輸入「鋼釘」,最終的落點是歸屬建築材料,顯然不是我們需要的。正確的切入點應該是「植入」兩字,在此大分類下查找選擇。
3、更換名詞、應稅服務名稱。
稅收編碼的意義之一是為了統一企業開票的商品信息。世界紛繁,物品豐富,就算是同一貨物,名稱各地也都有所不同。但在編碼表中商品只有一個名稱,所以我們要嘗試更換關鍵字為同義詞或近義詞。
如「馬鈴薯」的叫法有好幾種,別名:土豆、洋芋、地蛋等 。如果搜索「洋芋」,是沒有結果的。更換一個名詞:「土豆」或「山葯蛋」,我們就找到了,因為在編碼表中,它叫做「馬鈴薯」!之所以可以通過別名查找是因為在軟體中這一商品的說明欄目中有備注對應內容。
Ⅱ 計算機外部設備稅收分類編碼
計算機外部設備稅收分類編碼如下:
商品編碼 名稱 編碼簡稱 稅率
1090510010000000000 網路控制設備 計算機網路設備 13%
1090511020000000000 輸入設備及裝置 計算機外部設備 13%
商品和服務稅收分類與編碼是指在增值稅發票升級版中,納稅人開具發票時票面上的商品應與稅務總局核定的稅收編碼進行關聯,按分類編碼上註明的稅率和徵收率開具發票。 編碼選擇時,盡量考慮按使用的材料和用途去選擇,提供服務方面按服務分類去選擇。
Ⅲ 杭州市西湖區郵編多少
310000
Ⅳ 計算機網路硬體系統包括哪些主要硬體他們的用途分別是什麼
網線
要連接區域網,網線是必不可少的。在區域網中常見的網線主要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纜三種.
網卡(有線無線)
網卡是工作在數據鏈路層的網路組件,是區域網中連接計算機和傳輸介質的介面,不僅能實現與區域網傳輸介質之間的物理連接和電信號匹配,還涉及幀的發送與接收、幀的封裝與拆封、介質訪問控制、數據的編碼與解碼以及數據緩存的功能等。
集線器(hub)
集線器的主要功能是對接收到的信號進行再生整形放大,以擴大網路的傳輸距離,同時把所有節點集中在以它為中心的節點上。它工作於OSI(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參考模型第一層,即「物理層」。集線器與網卡、網線等傳輸介質一樣,屬於區域網中的基礎設備,採用CSMA/CD(一種檢測協議)訪問方式。
交換機
交換機是一種基於MAC地址識別,能完成封裝轉發數據包功能的網路設備。交換機可以「學習」MAC地址,並把其存放在內部地址表中,通過在數據幀的始發者和目標接收者之間建立臨時的交換路徑,使數據幀直接由源地址到達目的地址
路由器
路由器的一個作用是連通不同的網路,另一個作用是選擇信息傳送的線路。選擇通暢快捷的近路,能大大提高通信速度,減輕網路系統通信負荷,節約網路系統資源,提高網路系統暢通率,從而讓網路系統發揮出更大的效益來
防火牆
防火牆對流經它的網路通信進行掃描,這樣能夠過濾掉一些攻擊,以免其在目標計算機上被執行。防火牆還可以關閉不使用的埠。而且它還能禁止特定埠的流出通信,封鎖特洛伊木馬。最後,它可以禁止來自特殊站點的訪問,從而防止來自不明入侵者的所有通信
Ⅳ 計算機網路由幾部分組成各有什麼功能
計算機網路通常由三個部分組成,它們是資源子網、通信子網和通信協議。
所謂通信子網就是計算機網路中負責數據通信的部分;資源子網是計算機網路中面向用戶的部分,負責全網路面向應用的數據處理工作;而通信雙方必須共同遵守的規則和約定就稱為通信協議,它的存在與否是計算機網路與一般計算機互連系統的根本區別。
(5)杭州計算機網路設備編碼擴展閱讀:
一般地說,將分散的多台計算機、終端和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起來,彼此間實現互相通信,並且計算機的硬體、軟體和數據資源大家都可以共同使用,實現資源共享的整個系統就叫做計算機網路。
連入網上的每台計算機本身都是一台完整獨立的設備。它自己可以獨立工作。例如 們可以對它進行啟動、運行和停機等操作。 們還可以通過網路去使用網路上的另外一台計算機。
計算機之間可以用雙絞線、電話線、同軸電纜和光纖等有線通信,也可以使用微波、衛星等無線媒體把它們連接起來。
參考資料:計算機網路系統_網路
Ⅵ 我們常見的計算機網路設備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的哪一層
我們常見的計算機網路設備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的第三層。
OSI參考模型的數據傳輸過程分為三層:
1、第一層物理層:包括物理連網媒介 如雙絞線、同軸電纜、電纜連線連接器等,計算機連網的基礎,在這一層,數據還沒有被組織。
(1)、中繼器:它的作用是放大信號,補償信號衰減,支持遠距離的通信。
(2)、集線器:提供信號放大和中轉的功能,有信號廣播。中繼器與集線器的區別在於連接設備的線纜的數量。一個中繼器通常只有兩個埠,而一個集線器通常有4至20個或更多的埠。
2、第二層數據鏈路層:它控制網路層與物理層之間的通信。
(1)、交換機:物理編址、網路拓撲結構、錯誤校驗、幀序列以及流控。
(2)、網卡:有幀的發送與接收、幀的封裝與拆封、介質訪問控制、數據的編碼與解碼以及數據緩存的功能
3、第三層網路層其主要功能是將網路地址翻譯成對應的物理地址。
(1)、路由器(網關):連通不同的網路、選擇信息傳送的線路。
(2)、三層交換機有路由功能,一次路由,多次轉發。
(6)杭州計算機網路設備編碼擴展閱讀:
1、劃分原則
ISO為了更好的使網路應用更為普及,就推出了OSI參考模型,其含義就是推薦所有公司使用這個規范來控制網路,這樣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規范,就能互聯了,提供各種網路服務功能的計算機網路系統是非常復雜的。
根據分而治之的原則,ISO將整個通信功能劃分為七個層次,劃分原則是:
(1)、網路中各節點都有相同的層次。
(2)、不同節點的同等層具有相同的功能。
(3)、同一節點內相鄰層之間通過介面通信。
(4)、每一層使用下層提供的服務,並向其上層提供服務。
(5)、不同節點的同等層按照協議實現對等層之間的通信。
(6)、根據功能需要進行分層,每層應當實現定義明確的功能。
(7)、向應用程序提供服務。
2、模型用途:
(1)、OSI模型用途相當廣泛,比如交換機、集線器、路由器等很多網路設備的設計都是參照OSI模型設計的。
(2)、網路設計者在解決網路體系結構時經常使用ISO/OSI(國際標准化組織/開放系統互連)七層模型,該模型每一層代表一定層次的網路功能,最下面是物理層,它代表著進行數據傳輸的物理介質,換句話說,即網路電纜,其上是數據鏈路層,它通過網路介面卡提供服務。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OSI參考模型
Ⅶ 怎麼查看電腦設備編號
1.通過主機背面、側面或頂部的標識牌查看主機型號和主機編號
標識牌中包括包含主機編號,主機型號和生產日期等信息,主機編號以NS、NA、ES、SS、FS、EA、BA開頭,加上8位數字組成。如圖1所示
Ⅷ 終端編碼是什麼意思
終端編碼是終端設備機器號碼的意思。
終端也稱終端設備,是計算機網路中處於網路最外圍的設備,主要用於用戶信息的輸入以及處理結果的輸出等。而終端編碼就是這個終端設備的設備編碼,類似與身份ID。
(8)杭州計算機網路設備編碼擴展閱讀
終端,即計算機顯示終端,是計算機系統的輸入、輸出設備。計算機顯示終端伴隨主機時代的集中處理模式而產生,並隨著計算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迄今為止,計算技術經歷了主機時代、PC時代和網路計算時代這三個發展時期,終端與計算技術發展的三個階段相適應,應用也經歷了字元啞終端、圖形終端和網路終端這三個形態。
終端設備分為通用的和專用的兩類。通用終端設備泛指附有通信處理控制功能的通用計算機輸入輸出設備。配置的種類和數量視需要而定。
通常可以選用的輸入和輸出裝置有:鍵盤、卡片閱讀機,紙帶閱讀機、光學文字元號或標記識別機、語聲識別器、串列或行式列印機、語聲合成器、軟磁碟機、磁帶機、磁碟機等。通用終端設備按配置的品種和數量,大體上分為遠程批處理終端和互動式終端兩類。
又名會話式終端,使用戶與計算機系統之間能以人機交互作用或會話方式進行數據處理作業。最簡單的互動式終端在早期採用機電式鍵盤列印終端,用手按動鍵盤上標有字元的鍵鈕,便可產生相應字元編碼的電信號,輸入到計算機,同時在列印機的紙上列印出字元;
計算機輸出的字元編碼信號也由列印機在紙上列印成為字元。在不需要記錄保存人機會話結果的情況,則用顯像管取代打字機來顯示字元信息,即採用電子式鍵盤字元顯示終端。
為了使顯像管顯示無閃爍感,在終端內須設置顯示存儲器和字形發生器用的只讀存儲器,此外還要設置顯示邏輯處理控制器,以便按電視光柵掃描的時序和同步,控制電子射束在顯像管熒光屏面上顯示出所需的字元畫面格式。
由於利用顯示存儲器可同時存儲並顯示鍵入的和輸出的字元信息,還可藉助鍵控的定位游標對顯示出的信息內容進行定位、修改、上下左右移動和編輯等操作處理。
在鍵盤字元顯示終端基礎上已研製成功漢字顯示終端,圖形顯示終端、彩色圖像顯示終端等新的多功能終端。
網路終端設備(Network terminal)是一種專用於網路計算環境下的終端設備。與PC相比沒有硬碟、軟碟機、光碟機等存儲設備,它通過網路獲取資源,應用軟體和數據也都存放在伺服器上。比如手機,電腦,等各種你用的設備都叫終端設備。
Ⅸ 計算機網路名詞解釋知識點簡答題整理
基帶傳輸:比特流直接向電纜發送,無需調制到不同頻段;
基帶信號:信源發出的沒有經過調制的原始電信號;
URL :統一資源定位符,標識萬維網上的各種文檔,全網范圍唯一;
傳輸時延:將分組的所有比特推向鏈路所需要的時間;
協議:協議是通信設備通信前約定好的必須遵守的規則與約定,包括語法、語義、定時等。
網路協議:對等層中對等實體間制定的規則和約定的集合;
MODEM :數據機;
起始(原始)伺服器:對象最初存放並始終保持其拷貝的伺服器;
計算機網路:是用通信設備和線路將分散在不同地點的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互相連接起來,並通過網路協議進行數據通信,實現資源共享的計算機集合;
解調:將模擬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
多路復用:在一條傳輸鏈路上同時建立多條連接,分別傳輸數據;
默認路由器:與主機直接相連的一台路由器;
LAN :區域網,是一個地理范圍小的計算機網路;
DNS :域名系統,完成主機名與 IP 地址的轉換;
ATM :非同步傳輸模式,是建立在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基礎上的一種面向連接的快速分組交換技術;
Torrent :洪流,參與一個特定文件分發的所有對等方的集合;
Cookie :為了辨別用戶、用於 session 跟蹤等而儲存在用戶本地終端的數據;
SAP :服務訪問點;
n PDU : PDU 為協議數據單元,指對等層之間的數據傳輸單位;第 n 層的協議數據單元;
PPP :點對點傳輸協議;
Web caching :網頁緩存技術;
Web 緩存:代替起始伺服器來滿足 HTTP 請求的網路實體。
Proxy server :代理伺服器;
Go-back-n :回退 n 流水線協議;允許發送方連續發送分組,無需等待確認,若出錯,從出錯的分組開始重發;接收方接收數據分組,若正確,發 ACK ,若出錯,丟棄出錯分組及其後面的分組,不發任何應答;
Packet switching :分組交換技術;
CDMA :碼分多路復用技術;各站點使用不同的編碼,然後可以混合發送,接收方可正確提取所需信息;
TDM :時分多路復用,將鏈路的傳輸時間劃分為若干時隙,每個連接輪流使用不同時隙進行傳輸;
FDM :頻分多路復用,將鏈路傳輸頻段分成多個小的頻段,分別用於不同連接信息的傳送;
OSI :開放系統互連模型,是計算機廣域網體系結構的國際標准,把網路分為 7 層;
CRC :循環冗餘檢測法,事先雙方約定好生成多項式,發送節點在發送數據後附上冗餘碼,使得整個數據可以整除生成多項式,接收節點收到後,若能整除,則認為數據正確,否則,認為數據錯誤;
RIP :路由信息協議;
Socket (套接字):同一台主機內應用層和運輸層的介面;
轉發表:交換設備內,從入埠到出埠建立起來的對應表,主要用來轉發數據幀或 IP 分組;
路由表:路由設備內,從源地址到目的地址建立起來的最佳路徑表,主要用來轉發 IP 分組;
存儲轉發:分組先接收存儲後,再轉發出去;
虛電路網路:能支持實現虛電路通信的網路;
數據報網路:能支持實現數據報通信的網路;
虛電路:源和目的主機之間建立的一條邏輯連接,創建這條邏輯連接時,將指派一個虛電路標識符 VC.ID ,相關設備為它運行中的連接維護狀態信息;
毒性逆轉技術: DV 演算法中,解決計數到無窮的技術,即告知從相鄰路由器獲得最短路徑信息的相鄰路由器到目的網路的距離為無窮大;
加權公平排隊 WFQ :排隊策略為根據權值大小不同,將超出隊列的數據包丟棄;
服務原語:服務的實現形式,在相鄰層通過服務原語建立交互關系,完服務與被服務的過程;
透明傳輸:在無需用戶干涉的情況下,可以傳輸任何數據的技術;
自治系統 AS :由一組通常在相同管理者控制下的路由器組成,在相同的 AS 中,路由器可全部選用同樣的選路演算法,且擁有相互之間的信息;
分組丟失:分組在傳輸過程中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到達接收方的現象;
隧道技術:在鏈路層或網路層通過對等協議建立起來的邏輯通信信道;
移動接入:也稱無線接入,是指那些常常是移動的端系統與網路的連接;
面向連接服務:客戶機程序和伺服器程序發送實際數據的分組前,要彼此發送控制分組建立連接;
無連接服務:客戶機程序和伺服器程序發送實際數據的分組前,無需彼此發送控制分組建立連接;
MAC 地址:網卡或網路設備埠的物理地址;
擁塞控制:當網路發生擁塞時,用響應的演算法使網路恢復到正常工作的狀態;
流量控制:控制發送方發送數據的速率,使收發雙方協調一致;
Ad Hoc 網路:自主網路,無基站;
往返時延:發送方發送數據分組到收到接收方應答所需要的時間;
電路交換:通信節點之間採用面向連接方式,使用專用電路進行傳輸;
ADSL :非同步數字用戶專線,採用不對稱的上行與下行傳輸速率,常用於用戶寬頻接入。
多播:組播,一對多通信;
路由器的組成包括:輸入埠、輸出埠、交換結構、選路處理器;
網路應用程序體系結構:客戶機 / 伺服器結構、對等共享、混合;
集線器是物理層設備,交換機是數據鏈路層設備,網卡是數據鏈路層設備,路由器是網路層設備;
雙絞線連接設備的兩種方法:直連線和交叉線,同種設備相連和計算機與路由器相連都使用交叉線;不同設備相連用直連線;
MAC 地址 6 位元組, IPv4 地址 4 位元組, IPv6 地址 16 位元組;
有多種方法對載波波形進行調制,調頻,調幅,調相;
IEEE802.3 乙太網採用的多路訪問協議是 CSMA/CD ;
自治系統 AS 內部的選路協議是 RIP 、 OSPF ;自治系統間的選路協議是 BGP ;
多路訪問協議:分三大類:信道劃分協議、隨機訪問協議、輪流協議;
信道劃分協議包括:頻分 FDM 、時分 TDM 、碼分 CDMA ;
隨機訪問協議包括: ALOHA 、 CSMA 、 CSMA/CD(802.3) 、 CSMA/CA(802.11) ;
輪流協議包括:輪詢協議、令牌傳遞協議
ISO 和 OSI 分別是什麼單詞的縮寫,中文意思是什麼?用自己的理解寫出 OSI 分成哪七層?每層要解決的問題和主要功能是什麼?
答: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國際標准化組織;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開放系統互連模型;
OSI分為 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
層名稱解決的問題主要功能
應用層實現特定應用選擇特定協議;針對特定應用規定協議、時序、表示等,進行封裝。在端系統中用軟體來實現,如HTTP;
表示層壓縮、加密等表示問題;規定數據的格式化表示,數據格式的轉換等;
會話層會話關系建立,會話時序控制等問題;規定通信的時序;數據交換的定界、同步、建立檢查點等;
傳輸層源埠到目的埠的傳輸問題;所有傳輸遺留問題:復用、流量、可靠;
網路層路由、擁塞控制等網路問題;IP定址,擁塞控制;
數據鏈路層相鄰節點無差錯傳輸問題;實現檢錯與糾錯,多路訪問,定址;
物理層物理上可達;定義機械特性,電氣特性,功能特性等;
網際網路協議棧分層模型及每層的功能。
分層的優點:使復雜系統簡化,易於維護和更新;
分層的缺點:有些功能可能在不同層重復出現;
假設一個用戶 ( 郵箱為: [email protected]) 使用 outlook 軟體發送郵件到另一個用戶 ( 郵箱為: [email protected]) ,且接收用戶使用 IMAP 協議收取郵件,請給出此郵件的三個傳輸階段,並給出每個階段可能使用的應用層協議。
用戶 [email protected] 使用outlook軟體發送郵件到 163 郵件伺服器
163郵件伺服器將郵件發送給用戶 [email protected] 的yahoo郵件伺服器
用戶 [email protected] 使用IMAP協議從yahoo郵件伺服器上拉取郵件
第1、2階段可以使用SMTP協議或者擴展的SMTP協議:MIME協議,第3階段可以使用IMAP、POP3、HTTP協議
三次握手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三次(二次為什麼不行)?
為了實現可靠數據傳輸,TCP協議的通信雙方,都必須維護一個序列號,以標識發送出去的數據包中,哪些是已經被對方收到的。三次握手的過程即是通信雙方相互告知序列號起始值,並確認對方已經收到了序列號起始值的必經步驟。
如果只是兩次握手,至多隻有連接發起方的起始序列號能被確認,另一方選擇的序列號則得不到確認。
選擇性重傳 (SR) 協議中發送方窗口和接收方窗口何時移動?分別如何移動?
發送方:當收到ACK確認分組後,若該分組的序號等於發送基序號時窗口發生移動;向前移動到未確認的最小序號的分組處;
接收方:當收到分組的序號等於接收基序號時窗口移動;窗口按交付的分組數量向前移動;
簡述可靠傳輸協議 rdt1.0, rdt2.0, rdt2.1, rdt2.2 和 rdt3.0 在功能上的區別。
rdt1.0:經可靠信道上的可靠數據傳輸,數據傳送不出錯不丟失,不需要反饋。
rdt2.0(停等協議):比特差錯信道上的可靠數據傳輸,認為信道傳輸的數據可能有比特差錯,但不會丟包。接收方能進行差錯檢驗,若數據出錯,發送方接收到NAK之後進行重傳。
rdt2.1:在rdt2.0的基礎上增加了處理重復分組的功能,收到重復分組後,再次發送ACK;
rdt2.2:實現無NAK的可靠數據傳輸,接收方回發帶確認號的ACK0/1,
收到出錯分組時,不發NAK,發送接收到的上一個分組的ACK;
rdt3.0:實現了超時重發功能,由發送方檢測丟包和恢復;
電路交換和虛電路交換的區別?哪些網路使用電路交換、報文交換、虛電路交換和數據報交換?請各舉一個例子。
電路交換時整個物理線路由通訊雙方獨占;
虛電路交換是在電路交換的基礎上增加了分組機制,在一條物理線路上虛擬出多條通訊線路。
電路交換:電話通信網
報文交換:公用電報網
虛電路交換:ATM
數據報交換:Internet
電路交換:面向連接,線路由通信雙方獨占;
虛電路交換:面向連接,分組交換,各分組走統一路徑,非獨占鏈路;
數據報交換:無連接,分組交換,各分組走不同路徑;
交換機逆向擴散式路徑學習法的基本原理:
交換表初始為空;
當收到一個幀的目的地址不在交換表中時,將該幀發送到所有其他介面(除接收介面),並在表中記錄下發送節點的信息,包括源MAC地址、發送到的介面,當前時間;
如果每個節點都發送了一幀,每個節點的地址都會記錄在表中;
收到一個目的地址在表中的幀,將該幀發送到對應的介面;
表自動更新:一段時間後,沒有收到以表中某個地址為源地址的幀,從表中刪除該地址;
非持久 HTTP 連接和持久 HTTP 連接的不同:
非持久HTTP連接:每個TCP連接只傳輸一個web對象,只傳送一個請求/響應對,HTTP1.0使用;
持久HTTP連接:每個TCP連接可以傳送多個web對象,傳送多個請求/響應對,HTTP1.1使用;
Web 緩存的作用是什麼?簡述其工作過程:
作用:代理原始伺服器滿足HTTP請求的網路實體;
工作過程:
瀏覽器:與web緩存建立一個TCP連接,向緩存發送一個該對象的HTTP請求;
Web緩存:檢查本地是否有該對象的拷貝;
若有,就用HTTP響應報文向瀏覽器轉發該對象;
若沒有,緩存與原始伺服器建立TCP連接,向原始伺服器發送一個該對象的HTTP請求,原始伺服器收到請求後,用HTTP響應報文向web緩存發送該對象,web緩存收到響應,在本地存儲一份,並通過HTTP響應報文向瀏覽器發送該對象;
簡要說明無線網路為什麼要用 CSMA/CA 而不用 CSMA/CD ?
無線網路用無線信號實施傳輸,現在的技術還無法檢測沖突,因此無法使用帶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協議CSMA/CD,而使用沖突避免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協議CSMA/CA;
簡述各種交換結構優缺點,並解釋線頭 HOL 阻塞現象。
內存交換結構:以內存為交換中心;
優點:實現簡單,成本低;
缺點:不能並行,速度慢;
匯流排交換結構:以共享匯流排為交換中心;
優點:實現相對簡單,成本低;
缺點:不能並行,速度慢,不過比memory快;
縱橫制:以交叉陣列為交換中心;
優點:能並行,速度快,比memory和匯流排都快;
缺點:實現復雜,成本高;
線頭HOL阻塞:輸入隊列中後面的分組被位於線頭的一個分組阻塞(即使輸出埠是空閑的),等待交換結構發送;
CSMA/CD 協議的中文全稱,簡述其工作原理。
帶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協議;
在共享信道網路中,發送節點發送數據之前,先偵聽鏈路是否空閑,若空閑,立即發送,否則隨機推遲一段時間再偵聽,在傳輸過程中,邊傳輸邊偵聽,若發生沖突,以最快速度結束發送,並隨機推遲一段時間再偵聽;
奇偶校驗、二維奇偶校驗、 CRC 校驗三者比較:
奇偶校驗能檢測出奇數個差錯;
二維奇偶校驗能夠檢測出兩個比特的錯誤,能夠糾正一個比特的差錯;
CRC校驗能檢測小於等於r位的差錯和任何奇數個差錯;
GBN 方法和 SR 方法的差異:
GBN:一個定時器,超時,重發所有已發送未確認接收的分組,發送窗口不超過2的k次方-1,接收窗口大小為1,採用累計確認,接收方返回最後一個正確接受的分組的ACK;
SR:多個定時器,超時,只重發超時定時器對應的分組,發送窗口和接收窗口大小都不超過2的k-1次方,非累計確認,接收方收到當前窗口或前一窗口內正確分組時返回對應的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