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中RIP協議

計算機網路中RIP協議

發布時間:2022-11-29 01:00:14

計算機網路-網路層-內部網關協議RIP

RIP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內部網關協議IGP中最先得到廣泛使用的協議,它的中文名稱叫做 路由信息協議 ,但很少被使用。RIP是一種分布式的基於距離向量的路由選擇協議,是互聯網的標准協議,其最大優點就是簡單。

RIP協議要求網路中的每一個路由器都要維護從它自己到其他每一個目的網路的距離記錄(因此,這是一組距離,即「距離向量」)。RIP協議將「 距離 」定義如下:從一路由器到直接連接的網路的距離定義為1。從一路由器到非直接連接的網路的距離定義為所經過的路由器數加1。「加1」是因為到達目的網路後就進行直接交付,而到直接連接的網路的距離已經定義為1。例如路由器R1到網1或網2的距離都是1(直接連接),而到網3的距離是2,到網4的距離是3。

RIP協議的「距離」也稱為「跳數」(hop count)吧,因為每經過一個路由器,跳數就加1。RP認為好的路由就是它通過的路由器的數目少,即「距離短」, RIP允許一條路徑最多隻能包含15個路由器 。因此「距離」等於16時即相當於不可達,可見RIP只適用於小型互聯網。

"需要注意的是,到直接連接的網路的距離也可定義為0(採用這種定義的理由是:路由器在和直接連接在該網路上的主機通信時,不需要經過另外的路由器。既然每經過一個路由器要將距高加1,那麼不再經過路由器的距離就應當為0)。但兩種不同的定義對實現RIP協議並無影響,因為重要的是要找出最短距離,將所有的距離都加1或都減1,對迭擇最佳路由其實是一樣的。"

RIP不能在兩個網格之間同時使用多條路由 ,RIP選擇一條具有最少路由器的路由(即最短路由),哪怕還存在另一條高速(低時廷)但路由器較多的路由。

RIP協議和OSPF協議,都是分布式路由選擇協議。 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每一個路由器都要不新地和其他一些路由器交換路由信息。我們一定要弄清以下三個要點,即和哪些路由器交換信息?交換什麼信息?在什麼時候交換信息?

RIP協議的特點是:

(1) 僅和相鄰路由器交換信息 。如果兩個路由器之間的通信不需要經過另一個路由器,那麼這兩個路由器就是相鄰的。RIP協議規定,不相鄰的路由器不交換信息。

(2) 路由器交換的信息是當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現在的路由表。 也就是說,交換的信息是:「我到本自治系統中所有網路的(最短)距離,以及到每個網路應經過的下一跳路由器」。

(3) 按因定的時間間隔交換路由信息 ,例如,母隔30秒。然後路由器根據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表。當網路拓撲發生變化時,路由器也及時向相鄰路由器通告拓撲變化後的路由信息。

路由器在剛剛開始工作時,它的路由表是空的,然後路由器就得出到直接相連的幾個網路的距離(這些距離定義為1)。接著,每一個路由器也只和數目非常有限的相鄰路由器交換並更新路由信息。但經過若干次的更新後,所有的路由器最終都會知道到達本自治系統中任何一個網路的最短距離和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

看起來RIP協議有些奇怪,因為「我的路由表中的信息要依賴於你的,而你的信息又依賴於我的。」然而事實證明,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我告訴別人一些信息,而別人又告訴我一些信息。我再把我知道的更新後的信息告訴別人,別人也這樣把更新後的信息再告訴我」,最後在自治系統中所有的結點都得到了正確的路由選擇信息。在一般情況下,RIP協議可以收斂,並且過程也較快。 「收斂」就是在自治系統中所有的結點都得到正確的路由選信的過程。

路由表中最主要的信息就是: 到某個網鉻的距離(即最短距離),以及應經過的下一跳地址 。路由表更新的原則是找出到每個目的網路的最短距離。這種 更新演算法又稱為距離向量演算法 。

對每一個相鄰路由器發送過來的RIP報文,進行以下步驟:

現在較新的RIP版本是1998年1I月公布的RIP2RFC2453](已成為互聯網標准),新版本協議本身並無多大變化,但性能上有些改進。RIP2可以支持變長子網掩碼和無分類域間路由選擇CIDR。此外,RIP2還提供簡單的鑒別過程支特多播。圖4-32是RP2的報文格式,它和RIP1的首部相同,但後面的路由部分不一樣。

RIP報文由首部和路由部分組成。

RIP的首部佔4個位元組,其中的命令欄位指出報文的意義。例如,1 表示請求路由信息,2表示對請求路由信息的響應或未被請求而發出的路由更新報文,首部後而的「必為0」是為了4位元組字的對齊。

RIP2報文中的路由部分由若干個路由信息組成,每個路由信息需要用20個位元組。 地址族標識符(又稱為地址類別)欄位用來標志所使用的地址協議。 如採用IP地址就令這個欄位的值為2(原來考慮RIP也可用於其他非TCPP協議的情況), 路由標記填入自治系統號ASN (Autonomous System Number))( 自治系統號ASN原來規定為一個16位的號碼(最大的號碼是655),由1ANA分配.現在已經把ASN擴展到32位),這是考慮使RIP有可能收到本自治系統以外的路由選擇信息。再後面指出某個網路地址、該網路的子網掩碼、下一跳路由器地址以及到此網路的距離,一個RIP報文最多可包括25個路由,因而RIP報文的最大長度是4+20×25=504位元組。如超過,必須再用一個RIP報文來傳送。

RIP2還具有簡單的鑒別功能。若使用鑒別功能,則將原來寫入第一個路由信息(20位元組)的位置用作鑒別。這時應將地址族標識符置為全1(即0 xFFFF),而路由標記寫入鑒別類型,剩下的16位元組為鑒別數據。在鑒別數據之後才寫入路由信息,但這時最多隻能再放入24個路由信息。

優點: RIP協議最大的優點就是實現簡單,開銷較小;如果發現更短的路由,這種更新信息傳播的很快。

缺點: 限制了網路的規模,它能使用的最大距離為15(16表示不可達);路由器之間交換的路由信息是路由器中的完整路由表,因而隨著網路規模的擴大,開銷也就增加; 當出現網路故障時,要經過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將此信息傳送到所有的路由器。

設三個網路通過兩個路由器互連起來,並且都已建立了各自的路由表。圖中路由器交換的信息只給出了我們感興趣的一行內容。路由器R1中的「 1,1,直接 」表示「到網1的距離是1,直接交付」。路由器R2中的「 1,2,R1 」表示「到網1的距離是2,下一跳經過R1」。

現在假定路由器R1到網1的鏈路出了故障,R1無法到達網1。於是路由器R1把到網1的距離改為16(表示到網1不可達),因而在R1的路由表中的相應項目變為「 1,16,直接 」。但是,很可能要經過30秒鍾後R1才把更新信息發送給R2。然而R2可能已經先把自己的路由表發送給了R1,其中有「1,2,R1」這一項。

② 路由選擇協議——RIP協議

  從本文開始介紹路由選擇協議,也就是討論路由表中的路由是怎麼形成的。
本文內容

  從路由演算法能否隨網路的通信量或拓撲自適應地進行調整變化來劃分,可以分為: 靜態路由選擇策略 動態路由選擇策略
  (1) 靜態路由選擇策略 :即手工配每一條置路由。
  優點:簡單,開銷小。
  缺點:只適用小網路,難以適應網路狀態的變化。

  (2) 動態路由選擇策略 :又叫自適應路由選擇。
  優點:能較好適應網路狀態的變化,適用於大網路。
  缺點:實現復雜,開銷大。

  由於互聯網規模非常大,可以把互聯網劃分為許多較小的 自治系統 (autonomous system),記為 AS 。每個自治系統通常在相同管理控制下的路由器組成,在一個AS中的路由器都全部運行在同樣的路由演算法。各個AS之間彼此是互聯的,因此一個AS中有一個或多個路由器用於不同AS之間的通信,即負責將本AS之外的目的地址轉發分組,這些路由器稱為 網關路由器

  根據上面描述,可以將路由選擇協議劃分為兩個大類: 內部網關協議 外部網關協議
  (1) 內部網關協議IGP (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即在一個自治系統內不使用的路由選擇協議,常見的協議有RIP、OSPF協議。
  (2) 外部網關協議EGP (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用於實現不同自治系統之間通信的傳遞,這樣的協議就是EGP協議,目前使用最多的就是BGP的版本4(BGP-4)。

  自治系統之間的路由選擇也叫 域間路由選擇 ,在自治系統之內的路由選擇也叫 域內路由選擇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協議——路由信息協議,是一種分布式的 基於距離向量的路由選擇協議 ,最大的優點是簡單。
  RIP協議要求網路中的每一個路由器都要維護從它自己到其他每一個目的網路的距離記錄( 距離向量 )。RIP協議對距離的定義如下:

  RIP協議是通過 每個路由器要不斷的和其他路由器交換路由信息 ,從而達到自治系統中所有節點都得到正確的路由信息。
  RIP協議考慮了和哪些路由器交換信息、交換什麼信息以及什麼時候交換信息這三個問題,RIP協議特點:

  路由器在剛開始工作時,它的路由表是空的,然後路由器就得出到直接相連的幾個網路的距離(這些距離為1),接著每個絡器也只是和自己相鄰的路由器交換並更新信息。經過若干次交換後,所有路由器都會知道到達本自治系統匯總任何一個網路的最短距離和下一跳地址。

  對每一個相鄰路由器發送過來的RIP報文,會進行一下步驟:
  (1) 路由器R1接收到其相鄰路由器R2發送過來的報文,先修改此報文的所有項目:把「下一條」欄位中的地址都改為R2,並把所有的「距離」欄位的值加1 。每個項目都有三個關鍵欄位:到目的網路 N ,距離是 d ,下一跳路由器是 X

  (2) 對修改後的RIP報文中的每一項,進行以下步驟:
    1) 若原來的路由表中沒有網路N,則把該項目添加到路由表中

    2) 如果R1路由表中已經有目的網路N,這時查看下一跳的地址,如果下一跳地址是R2,則把收到的項目替換原路由表中的項目

     如果下一跳的地址不是R2,那麼如果收到項目中距離小於路由表中的距離,則進行替換,否則什麼也不做。

  (3) 若3分鍾還沒有收到相鄰路由器的更新路由表,則把此路由器記為不可達的距離,即把距離設置為16
  (4) 返回

  RIP存在一個問題是當網路出現故障時,要經過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將磁信息傳送到所有的路由器。這一特點叫做: 好消息傳得快,壞消息傳得慢。
  如下圖所示,在正常的情況下,R1和R2交換信息,其中只畫出了達到的網路1的表項。

  如果路由器R1到網1的鏈路出現了故障,R1無法達到網1,於是路由器R1把到網1的距離改為16(表示網1不可達),因而R1路由表響應的項目變為 「1,16,直接交付」。但是,可能需要經過30s後R1,才能把更新信息發送給R2,,然而R2可能已經先把自己的路由表發送給了R1,其中有到達網1的這一項 「1,2,R1」。

  R1收到R2的更新報文後,會誤認為自己無法直接到達網1,但是可經過R2到達網1,於是把收到的路由信息 「1,2,R1」 修改為 「1,3,R2」,表明「我到網1的距離是3,下一跳的R2」。
  同理,R2接收到又會更新自己的路由表為 「1,4,R1」,以為「我到網1的距離為4,下一跳為R1」....就這樣一直更新下去,知道R1和R2到網1的距離為16時,R1和R2才知道網1是不可達的。所以,這就是:好消息傳得快,壞消息傳得慢的原因。

③ RIP是什麼協議

路由信息協議。

路由信息協議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基於距離矢量演算法的路由協議,利用跳數來作為計量標准。

(3)計算機網路中RIP協議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Xerox公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80年代初都開發了RIP的早期版本。

1988年的RFC 1058對RIP協議做了說明,後來被稱為RIPv1。

1998年,IETF推出了RIP改進版本的正式標准RFC 2453,即RIPv2:支持子網掩碼信息;支持路由對象標志;支持路由更新鑒別。

參考資料:RIP-網路

④ 什麼是RIP協議

RIP協議:
路由選擇信息協議 (RIP/RIP2: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距離向量路由協議, 測試和尋找數據包到達目的地的最短路由路徑。路由信息協議(RIP)是一種在網關與主機之間交換路由選擇信息的標准。RIP 是一種內部網關協議。在國家性網路中如當前的網際網路,擁有很多用於整個網路的路由選擇協議。作為形成網路的每一個自治系統,都有屬於自己的路由選擇技術,不同的 AS 系統,路由選擇技術也不同。作為一種內部網關協議或 IGP(內部網關協議),路由選擇協議應用於 AS 系統。連接 AS 系統有專門的協議,其中最早的這樣的協議是「EGP」(外部網關協議),目前仍然應用於網際網路,這樣的協議通常被視為內部 AS 路由選擇協議。RIP 主要設計來利用同類技術與大小適度的網路一起工作。因此通過速度變化不大的接線連接,RIP 比較適用於簡單的校園網和區域網,但並不適用於復雜網路的情況。
RIP 2 由 RIP 而來,屬於 RIP 協議的補充協議,主要用於擴大 RIP 2 信息裝載的有用信息的數量,同時增加其安全性能。RIP 2 是一種基於 UDP 的協議。在 RIP2 下,每台主機通過路由選擇進程發送和接受來自 UDP 埠520的數據包。

⑤ 路由信息協議RIP解析

關於路由信息協議RIP解析

路由信息協議RIP是內部網關協議IGP中最先得到廣泛應用的協議,是一種距離矢量路由協議,RIP最大的特點是,無論實現原理還是配置方法,都非常簡單。RIP的度量基於跳數,每經過一台路由器,路徑的跳數加一。如此一來,跳數越多,路徑就越長,RIP演算法會優先選擇跳數比較少的路徑。RIP支持的最大跳數是15,跳數為16的網路被認為不可達。所以RIP協議適用於小型的網路環境。

為了維持所學路由的正確性以及與鄰居的一致性,運行RIP協議的路由器之間要周期性地向鄰居傳遞之間的整個路由表。周期性(默認為30秒)傳遞的路由表被封裝在Updata包--路由更新包中。具體說明到本自治系統中所有網路的.最短距離,以及到每個網路應經過的下一個路由器。

在路由協議剛剛開始啟動時,只知道到直連網路的距離。接著,每一個路由器只會和相鄰的路由器交換信息。經過若干次的更新交換後,所有的路由器最終可以知道到達本自治系統中任何一個網路的最短距離和到達每個網路應該經過的下一個路由器地址。

現在較新的RIP版本為1998年公布的RIPv2,與RIPv1相比,RIPv2可以支持變長子網掩碼和CIDR,同時還提供簡單的鑒別過程支持多播。

RIP協議存在的一個問題是當網路出現故障時,路由表會頻繁的變化,導致很長時間整個路由表都無法收斂。例如在2003年網路工程師下午試題五則體現了RIP協議的這一特點。同時廣大網友可以可參閱《網路工程師考試沖刺指南》最新版P306頁。

為了讓網路出現故障時能路由器能快速收斂,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措施:

1.水平分割:

就是對於一台路由器來說,從一個方向上學習到的路由信息,不讓同一路由信息再通過此介面向反方向傳送。例如我們對照《網路工程師考試沖刺指南》最新版P306頁的圖,當路由器R3發現網段192.168.40.0出現故障時,就會把這條路由清除出路由器。由於水平分割的原因,路由器R2在向路由器R3發送路由更新包時,不能將關於192.168.40.0的網段放入該更新包,因為他是從路由器R3那裡學過來。

2.路由中毒:

水平分割能避免路由環路。但在R1和R2路由器的路由表中,關於故障網段192.168.40.0的信息依然存在。這時候引入路由中毒的方法。當路由器R3發現網段192.168.40.0出現故障時,會首先對自己“下毒”,標記該路由不可達。然後再通過路由更新包給自己的鄰居路由器R2“下毒”,這樣通過一連串的“下毒”,整個網路都會知道192.168.40.0網段出現了故障。

3.反向下毒:

當路由器R2、R1被成功“下毒”後,他們會向“毒源”的方向反向“下毒”,這樣保證所有的路由器都接受到了毒化的路由信息,雖然違反水平分割原則,但在路由協議中是被允許的。

4.保持時間:

指的是當路由器R3發現網段192.168.40.0出現故障時,使自己的路由表關於該網段的路由變成“可能DOWN”狀態後,還要繼續保持該狀態一段時間。在此時間段內,路由器收到鄰居發來的關於該網段的更新信息後,如果再次收到從鄰居發送來的更新信息,包含一個比原來路徑具有更好度量值的路由,就標記為可以訪問,並取消保持時間。如果在保持時間超時之前從不同鄰居收到的更新信息包含的度量值比以前的更差,更新將被忽略,這樣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讓更新信息傳遍整個網路。

5.觸發更新:

正常情況下,路由器會定期將路由表發送給鄰居路由器。而觸發更新就是立刻發送路由更新信息,以響應某些變化。測到網路故障的路由器會立即發送一個更新信息給鄰居路由器,並依次產生觸發更新通知它們的鄰居路由器,使整個網路上的路由器在最短的時間內收到更新信息,從而快速了解整個網路的變化。

事實上,只依靠以上幾種方法中的任何一種或幾種,都不能完全解決路由表正確的問題,只有將幾種方法聯合起來才能湊效。

;

⑥ 計算機網路-4-6-互聯網的路由選擇協議

路由選擇協議的核心是 路由演算法 。即 需要一種演算法來獲取路表中的各項 ,一個比較好的路由選擇演算法應該有以下特點[BELL86]:

一個實際的路由選擇演算法,應該盡可能的接近於理想的演算法,在不同的應用條件下,可以對上面提出的六個方面有不同的側重。

倘若從路由演算法能否隨網路的通信量或拓撲自適應的進行調整變化來劃分,則只有兩大類: 靜態路由選擇策略 動態路由選擇策略 。靜態路由選擇策略也叫做 非自適應路由選擇 ,其特點是簡單和開銷較小,但不能即使適應網路狀態的變化。對於很簡單的小網路,完全可以採用靜態路由選擇,用人工配置每一條路由。動態路由選擇也叫做 自適應路由選擇 ,其特點是能夠較好的適應網路狀態的變化,但實現起來較為復雜,開銷也比較大,因此動態路由選擇適用於較復雜的大網路。

互聯網採用的路由選擇協議主要是自適應的(動態的),分布式路由選擇協議。由於以下兩種原因,互聯網採用分層次的路由選擇協議:

為此,可以把整個互聯網劃分為許多較小的 自治系統AS(autonomous system) ,自治系統AS是在單一技術管理下的一組路由器,而這些路由器使用一種自治系統內部的路由選擇協議和共同的度量,一個AS對其他AS表現的出是 一個單一的和一致的路由選擇策略

在目前的互聯網中,一個大的ISP就是一個自治系統。這樣,互聯網就把路由選擇協議劃分為兩大類:

自治系統之間的路由選擇協議也叫做 域間路由選擇(interdomain routing) ,而在自治系統內部的路由選擇叫做 域內路由選擇(intradomain routing) 。如圖4-31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內部網關協議IGP中最先得到廣泛使用的協議[RFC1058],也叫 路由信息協議 ,RIP是一種分布式的 基於距離向量的路由選擇協議 。最大的優點就是簡單。

RIP協議要求網路中的每一個路由器都要維護從它自己到其他每一個目的網路的距離記錄(因此這是一組距離,叫做距離向量),RIP將距離定義如下:

從一路由器到直接連接的網路的距離為1,從路由器到非之間的網路的距離定義為所經過的路由器數+1。

RIP協議的距離也稱之為 跳數 ,但是一條跳數最多隻能包含15個路由器,因此,當距離=16時,就相當於不可達。因此RIP只能適用於小型互聯網。

注意的是,到直接連接的網路也定義為0(採用這種定義的理由是:路由器在和直接連接在該網路上的主機進行通信並不需要經過另外的路由器,既然經過每一個路由器都要將距離增加1,那麼不經過路由器就不需要+1,就是0)。

RIP不能在兩個網路之間同時使用多條路由。RIP選擇一條具有最少路由器的路由(最短路由),哪怕還存在另一條高速低延時的但是路由器較多的路由。

路由器在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其內部路由表是空的。然後路由器就可以和直接相連的幾個網路的距離(這些距離為1),接著,每個路由器和與自己相連的路由器不斷交換路由表信息,經過若干次更新後,所有的路由器最終就可以知道本自治系統中任何一個網路地址和最短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

路由器最主要的信息是:到某個網路的距離(最短距離),以及下一跳的地址,路由表更新的原則是找出到每個網路的 最短距離 ,這種演算法又稱之為 距離向量演算法

每一個相鄰的路由器 發送過來的RIP報文,進行以下步驟:

演算法描述:其實就是求一個路由器到另一個路由器的最短距離。

例題:
已知路由器R6有表4-9(a)所表示的路由表,現在收到相鄰路由器路由表R4發過來的路由更新信息,如圖4-9(b)所示。試更新路由器R6的路由表。

解:首先把R4發過來的路由表中的距離都+1:

把這個表和R6的路由表進行比較:

RIP協議讓每一個自治系統中的所有路由都和自己的相鄰路由器定期交換路由表信息,並不斷更新路由表,使得每從 每一個路由器到每一個目的網路的路由都是最短距離(也就是跳數最小)。

現在比較新的RIP協議報文格式是1998年提出的RIP2。

RIP協議使用運輸層的用戶數據報(UDP埠為520)進行傳輸。

RIP報文由首部和路由部分組成。
RIP首部佔4個位元組,其中的命令欄位指出報文的意義。

RIP2報文中的路由部分有若幹路由信息組成,每個路由信息需要用20位元組。 地址標識符(又稱地址列別) 欄位用來標識所用的地址協議。如果採用IP地址就為2。 路由標記填入自治系統號ASN(Autonomous System Number) ,這是考慮使用RIP有可能收到本自治系統以外的路由選擇信息,再後面指出某個 網路地址 下一跳路由器地址 以及 到此網路的距離 ,一個RIP報文最多可以包含25個路由,因而RIP報文的最大長度是4+20x25=504位元組。如果超過,則必然再使用以惡搞RIP報文來傳送。

RIP還具有簡單的鑒別功能,若使用鑒別功能,則將原來寫入第一個路由信息(20位元組)的位置用作鑒別,這時應該將地址標識符置為全1(0xFFFF),而路由標記寫入鑒別類別,剩下的16位元組作為鑒別數據,在鑒別數據之後才能寫入路由信息,但這時只能寫入24個路由信息。

RIP存在的一個問題是 當網路出現故障的時候,要經過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將信息傳送到所有的路由器 ,RIP協議的這一特點是: 好消息傳播的很快,而壞消息傳播的很慢 ,網路出現故障的傳播時間往往需要經過較長時間,這是RIP協議的一個主要缺點。

為了使壞消息傳播的更快些,可以採用多種措施,例如,讓路由器記錄收到某特定路由信息的介面,而不是讓同一個路由信息再通過此介面反方向傳送。

總之,RIP協議最大的優點是 實現簡單,開銷較小 ,但RIP協議缺點也很明顯,首先 限制了網路規模,因為路由器最大的跳數是15跳,一般中大型網路規模RIP協議就不適用了 。其次就是 路由器之間交換的路由信息是路由器中完整的路由表,因而隨著網路規模變大,開銷也就增加 。最後就是 好消息傳播的很快,壞消息傳播的很慢

⑦ RIP協議是什麼意思

路由信息協議(RIP)協議是一種動態路由選擇,它基於距離向量演算法(D-V),總是按最短的路由做出相同的選擇。這種協議的路由器只關心自己周圍的世界,只與自己相鄰的路由器交換信息,范圍限制在15跳(15度)之內,再遠,它就不關心了。
補充內容:
RIP(RoutinginformationProtocol)是應用較早、使用較普遍的內部網關協議(InteriorGatewayProtocol,簡稱IGP),適用於小型同類網路,是典型的距離向量(distance-vector)協議。文檔見RFC1058、RFC1723。
RIP通過廣播UDP報文來交換路由信息,每30秒發送一次路由信息更新。RIP提供跳躍計數(hopcount)作為尺度來衡量路由距離,跳躍計數是一個包到達目標所必須經過的路由器的數目。如果到相同目標有二個不等速或不同帶寬的路由器,但跳躍計數相同,則RIP認為兩個路由是等距離的。RIP最多支持的跳數為15,即在源和目的網間所要經過的最多路由器的數目為15,跳數16表示不可達。

⑧ 網路裡面RIP是什麼

簡單說,RIP 是路由信息協議(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的縮寫。它是一種動態路由選擇協議。RIP協議基於距離矢量演算法衡量到達目標地址的路由距離。這種協議的路由器只關心自己周圍的網路,只與自己相鄰的路由器交換信息。RIP 應用於 OSI 參考模型的第七層(即應用層)。

⑨ RIP協議是什麼意思

路由信息協議(RIP)
簡介
(RIP/RIP2/RIPng: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RIP作為IGP(內部網關協議)中最先得到廣泛使用的一種協議,主要應用於
AS
系統,即自治系統(Autonomous
System)。連接
AS
系統有專門的協議,其中最早的這樣的協議是「EGP」(外部網關協議),目前仍然應用於網際網路,這樣的協議通常被視為內部
AS
路由選擇協議。RIP
主要設計來利用同類技術與大小適度的網路一起工作。因此通過速度變化不大的接線連接,RIP
比較適用於簡單的校園網和區域網,但並不適用於復雜網路的情況。
RIP是一種分布式的基於距離向量的路由選擇協議,是網際網路的標准協議,其最大的優點就是簡單。RIP協議要求網路中每一個路由器都要維護從它自己到其他每一個目的網路的距離記錄(這一組距離,即「距離向量」)。RIP協議將「距離」定義為:從一路由器到直接連接的網路的距離定義為1。從一路由器到非直接連接的網路的距離定義為每經過一個路由器則距離加1。「距離」也成為「跳數」。RIP允許一條路徑最多隻能包含15個路由器,因此,距離等於16時即為不可達。可見RIP協議只適用於小型互聯網。
RIP
2

RIP
而來,屬於
RIP
協議的補充協議,主要用於擴大
RIP
2
信息裝載的有用信息的數量,同時增加其安全性能。RIP
2
是一種基於
UDP
的協議。在
RIP2
下,每台主機通過路由選擇進程發送和接受來自
UDP
埠520的數據包。RIP協議默認的路由更新周期是30S。

閱讀全文

與計算機網路中RIP協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無法使用wifi網路是什麼原因 瀏覽:308
蘋果手機沒有網路沒信號怎麼辦呢 瀏覽:390
手機無法搜索網路 瀏覽:281
網路安全第二級等保基本要求 瀏覽:911
嘉興網路布線如何收費 瀏覽:968
m開頭的網路是什麼 瀏覽:566
重慶網路教學哪個學校好 瀏覽:783
wifi公共網路的壞處 瀏覽:57
哪個高校有網路安全的專業 瀏覽:318
台式電腦連接網路用戶名填什麼 瀏覽:695
進賢有哪些網路通緝犯 瀏覽:797
畢節網路安全系統公司 瀏覽:445
手機和電腦網路連接不上怎辦 瀏覽:87
路由器網路參數怎麼找 瀏覽:690
手機打電話打不出網路繁忙 瀏覽:787
無線網路癱瘓了么 瀏覽:804
小度wifi網路正在改變 瀏覽:537
手機連接wifi電腦網路老是斷網 瀏覽:374
信息與網路空間倫理包含哪些內容 瀏覽:959
1060d列印機怎麼設置網路 瀏覽:346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