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負面效應

計算機網路負面效應

發布時間:2023-03-31 01:14:09

㈠ 上網利大於弊如何反駁反方

上網弊大於利:
聯網對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構成潛在威脅。互聯網是一張無邊無際的」網」,內容雖豐富卻龐雜,良莠不齊,青少年在互聯網上頻繁接觸西方國家的宣傳論調、文化思想等,這使得他們頭腦中沉澱的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和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形成沖突,使青少年的價值觀產生傾斜,甚至盲從西方。長此以往,對於我國青少年的人生觀和意識形態必將起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對於國家的政治安定顯然是一種潛在的巨大威脅。

二,互聯網使許多青少年沉溺於網路虛擬世界,脫離現實,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廢學業。與現實的社會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網上面對的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它不僅滿足了青少年盡早盡快佔有各種信息的需要,也給人際交往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而且不必承擔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責任。虛擬世界的這些特點,使得不少青少年寧可整日沉溺於虛幻的環境中而不願面對現實生活。而無限制地泡在網上將對日常學習、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嚴重的甚至會荒廢學業。

三,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和網路犯罪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危害和威脅。當前,網路對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兩點,一是某些人實施諸如詐騙或性侵害之類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黃色垃圾對青少年的危害。據有關專家調查,網際網路上非學術性信息中,有47%與色情有關,網路使色情內容更容易傳播。據不完全統計,60%的青少年雖然是在無意中接觸到網上黃色信息的,但自製力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於好奇或沖動而進一步尋找類似信息,從而深陷其中。調查還顯示,在接觸過網路上色情內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為或動機。
上網的危害
一,互聯網對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構成潛在威脅。互聯網是一張無邊無際的"網",內容雖豐富卻龐雜,良莠不齊,青少年在互聯網上頻繁接觸西方國家的宣傳論調、文化思想等,這使得他們頭腦中沉澱的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和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形成沖突,使青少年的價值觀產生傾斜,甚至盲從西方。長此以往,對於我國青少年的人生觀和意識形態必將起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對於國家的政治安定顯然是一種潛在的巨大威脅。
二,互聯網使許多青少年沉溺於網路虛擬世界,脫
離現實,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廢學業。與現實的社會
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網上面對的是一個虛擬的世界,
它不僅滿足了青少年盡早盡快佔有各種信息的需要,

也給人際交往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而且不必承
擔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責任。虛擬世界的這些特點,
使得不少青少年寧可整日沉溺於虛幻的環境中而不
願面對現實生活。而無限制地泡在網上將對日常學
習、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嚴重的甚至會荒廢學業。
三,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和網路犯罪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危害和威脅。當前,網路對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兩點,一是某些人實施諸如詐騙或性侵害之類的犯罪;另一方

面就是黃色垃圾對青少年的危害。據有關專家調查,網際網路上非學術性信息中,有47%與色情有關,網路使色情內容更容易傳播。據不完全統計,60%的青少年雖然是在無意中接觸到網上黃色信息的,但自製力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於好奇或沖動而進一步尋找類似信息,從而深陷其中。調查還顯示,在接觸過網路上色情內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為或動機。
計算機網路和國際互聯網的出現,使信息網路化的浪潮席捲全球。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中國互聯網調查報告顯示,目前的中國互聯網上網人數已經達到了9900萬人,其中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有1650萬人,佔19%。如此驚人的數字,實在讓人震驚,具調查其中網路成癮的患者達到250萬人。據2001年統計,我國上網人數已達2650萬,並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其中青少年佔80%。網路已成為青少年學習、交流、娛樂的重要平台。但網路是一把雙刃劍,也存在著讓人痴迷的危險。青少年用戶上網目的分為實用目的、娛樂目的、網路技術使用和信息尋求。超過50%的使用率的功能有網路游戲(62%)和聊天室(54.5%),其次是使用電子郵件(48.6%)。約50%的青少年用戶有保持電子郵件聯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戶在聊天室或BBS上經常發言;37.6%的青少年用戶使用ICQ與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聯系。
所以說:「對沒有成年人監護的青少年來說,國際互連網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

1.使自控能力差的同學沉溺網中,不能自拔,花費大量時間上網,從而影響學習成績。

2.網路良莠並存,容易接觸不良網頁,如色情、暴力等。又因為學生常常容易受人影響、自控能力差、分辨能力弱,他們常常會因為網上不良內容而走上犯罪道路。

3.長時間上網容易造成大腦缺氧,從而造成精神萎靡、眼睛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容易造成近視。

4.一些長期長時間上網的學生容易產生孤獨症,整天沉溺於幻想中脫離現實,而當他真正面對社會和人群的時候,就會因為想像和距離的問題產生退縮感,不敢正常與人溝通。

5.許多中學生因為打一些暴力游戲使自己模糊了真人與游戲對象的區別,常常無意識地模仿游戲來對待身邊的人。

6.長期上網需要大量金錢,沒有錢的時候,自控能力弱的人會採取違法的方式,不擇手段地獲取金錢從而走上犯罪道路。

7.網吧這些上網的地方往往是無業遊民、癮君子、罪犯的藏匿地點,在這些地方逗留時間太久往往會出意外,或受人引誘。

8.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和網路犯罪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危害和威脅.

9.互聯網使許多青少年沉溺於網路虛擬世界,脫離現實,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廢學業。

10.青少年在充分享受著網路時代的快捷與方便的同時,其身心也正承受著網路負面效應的煎熬。信息網路對於玩酷追星、宣展自我、極富好奇心和冒險精神的年輕一代而言,是一個「擋不住誘惑」的新奇世界。由於網路技術尚存在著一些不成熟、不完善之處,加之網路管理、規范的相對滯後,信息網路對青少年網民心理的負面作用也日漸凸現並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是需要我們審慎對待的。

11.一些青少年網民過分迷戀與網上的「 人——機」式交往,爆炸般的網路信息,會加大青少年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引發「信息污染綜合症」等心理障礙。

12.長時間的上網會使一些青少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產生對網路的過分依賴心理,成為「電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網成癮症」等心理疾病。患者的行為與吸毒成癮類似,一接觸網際網路就興奮異常,沒機會接觸就寂寞難耐。可見,網癮問題的心理危害不容小視。

13.青少年的自製力、理性發展都還未達到成人狀態,所以很難控制自己,容易導致網癮問題的出現。

14.互聯網對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構成潛在威脅。互聯網是一張無邊無際的"網",內容雖豐富卻龐雜,良莠不齊。

15.互聯網使許多青少年沉溺於網路虛擬世界,脫離現實,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廢學業。與現實的社會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網上面對的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它不僅滿足了青少年盡早盡快佔有各種信息的需要,也給人際交往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而且不必承擔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責任。虛擬世界的這些特點,使得不少青少年寧可整日沉溺於虛幻的環境中而不願面對現實生活。而無限制地泡在網上將對日常學習、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嚴重的甚至會荒廢學業。

16.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和網路犯罪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危害和威脅。當前,網路對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兩點,一是某些人實施諸如詐騙或性侵害之類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黃色垃圾對青少年的危害。據有關專家調查,網際網路上非學術性信息中,有47%與色情有關,網路使色情內容更容易傳播。據不完全統計,60%的青少年雖然是在無意中接觸到網上黃色信息的,但自製力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於好奇或沖動而進一步尋找類似信息,從而深陷其中。

17.據一項調查顯示,不少的中學生成了小「網蟲」,沉湎於網上,將90%的時間用到網路游戲上,做了網路的俘虜,為網路所累,痴迷於「網吧」、 「聊天室」不能自拔。據2000年4月《廣州日報》報道,一名15歲的中學生為了上網玩「隨心所欲」網路游戲,竟然殺害自己的表姐,以達到佔有她電腦的目的。青少年沉浸到網路的虛擬化生活空間中,容易患上「網路上癮症」,「網路疏離症」等新型的精神性疾病。一旦回到現實社會就產生一種孤獨感,成天高唱:網路是我家,我的眼裡只有它。這樣對心理造成嚴重損害。同時在生理上小學生正處於快速發育時間,但是他們一上網就是四、五個小時,不僅眼睛超負荷運轉,危害視力。對青少年的身體也有不良影響。

18.長時間進行網上交友聊天、網路游戲,瀏覽不健康的色情、暴力等內容,使得未成年人沉溺於虛幻的環境中而不願面對現實生活,造成心理焦慮、脾氣暴躁、性格扭曲,對其它一切事物失去興趣;而家長嚴管時就極易使孩子走向另一個極端,造成親子關系破裂和犯罪現象的發生。

19.絕大多數上網者,都是全神貫注,長期盯住屏幕,眼睛得不到休息,眼球離屏幕越來越近,導致視力急劇下降;身體長時間坐在屏幕前而得不到活動,尤其是長時間沉浸於極端緊張和刺激的超級游戲中,導致廢寢忘食,夜不歸宿,進而四肢無力,精神恍惚,直至身體被徹底拖垮。

根據我們上述的觀點,所以說:「對沒有成年人監護的青少年來說,國際互連網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上網的弊大於利!」
【上網弊大於利】:

反方:青少年上網的弊大於利

組長:。 計算機網路和國際互聯網的出現,使信息網路化的浪潮席捲全球。網路已成為青少年學習、交流、娛樂的重要平台。
但網路是一把雙刃劍,也存在著讓人痴迷的危險。

先看看這些2個案例:

前年,某校一位初三女生失蹤,其父親沒有去公安局報案,而是找遍了全縣的網吧,最後在城東南角一家網吧里找到了她。

還有一件事:有一名初二男生,讓同學捎來了其父親給寫的病假條,三天後,老師帶著全班的班幹部去看望這位有病的同學,然而在他家裡,碰上了如夢初醒的父親,原來孩子已經三天沒上學了,事後老師也才弄明白,原來請假條是網吧老闆代替完成的。三天沒來上學的孩子不是去看醫生,而在網吧里過了三天。

請問正方同學有什麼想法?

如果正方同學覺得這只是極少數人,並不能證明大多數青少年都沉迷於網路,那麼,請看看下面兩則數據

1)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研究中心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
目前的中國互聯網上網人數已經達到了9900萬人,其中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有1650萬人,佔19%。
具調查其中網路成癮的患者達到250萬人。據2001年統計,我國上網人數已達2650萬,並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
其中青少年佔80%。超過50%的使用率的功能有網路游戲(62%)和聊天室(54.5%),其次是使用電子郵件(48.6%)。
約50%的青少年用戶有保持電子郵件聯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戶在聊天室或BBS上經常發言;
37.6%的青少年用戶使用ICQ與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聯系。
2)
中國網民達2200萬,國際域名60多萬個,止2000年底中國上網計算機800多萬台互聯網站點數突破了3萬個,其中18—24歲用戶佔41.2%,18歲以下用戶佔14.9%,可見大中小學生迷戀上網已是相當普及的問題。

由此看來,青少年大多沉迷網路,那麼這樣有什麼壞處?

簡單理由:
1..互聯網使許多青少年沉溺於網路虛擬世界,脫離現實,影響學習成績。

案例:有一個初中生即將高中畢業,但卻兩年深迷於網路游戲,茶飯不思,經常通宵打游戲,曠課不斷致使學業荒廢,性格也越來越孤辟。父母苦苦哀求仍毫無用處,現在成了互相怒目圓睜,甚至父母都產生了「就算沒生過這個兒子」的念頭。
2.容易接觸不良網頁,因為網上不良內容而走上犯罪道路。

3.長時間上網容易造成大腦缺氧,容易造成近視。 據統計,經常上網的學生中近視的比例大約佔60%。另外電腦的輻射對人身也有極大影響,無數事實說明:網路已成為無數未成年人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4.一些長期長時間上網的學生容易產生孤獨症,整天沉溺於幻想中脫離現實,而當他真正面對社會和人群的時候,就會因為想像和距離的問題產生退縮感,不敢正常與人溝通。

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克勞特和他的同事對一些實驗對象在開始使用互聯網及之後的一兩年進行了人格評估.發現:人們花在網上的時間越多.與親人的溝通越少.實際生活中的朋友就越少.同時感到孤獨和沮喪。
5.許多中學生因為打一些暴力游戲使自己模糊了真人與游戲對象的區別,常常無意識地模仿游戲來對待身邊的人。

6.長期上網需要大量金錢,沒有錢的時候,自控能力弱的人會採取違法的方式,從而走上犯罪道路。

7.網吧這些上網的地方往往是無業遊民、癮君子、罪犯的藏匿地點,在這些地方逗留時間太久往往會出意外,或受人引誘。
一個網吧的收入如果沒有學生的「支持」,就會縮水66.8%;一個網吧如果不經營游戲,那客流量就會只有現在的19%。這是網吧?還是游戲廳?這一切都不言而喻。

8.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和網路犯罪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危害和威脅.

9.身心也正承受著網路負面效應的煎熬。信息網路對於年輕一代而言,是一個「擋不住誘惑」的新奇世界。由於網路技術尚存在著一些不成熟、不完善之處,加之網路管理、規范的相對滯後,信息網路對青少年網民心理的負面作用也日漸凸現並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11.一些青少年網民過分迷戀與網上的「 人——機」式交往,爆炸般的網路信息,會加大青少年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引發「信息污染綜合症」等心理障礙。

12.青少年的自製力、理性發展都還未達到成人狀態,長時間的上網會使一些青少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產生過分依賴心理,成為「電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網成癮症」等心理疾病。

14.互聯網對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構成潛在威脅。互聯網是一張無邊無際的"網",內容雖豐富卻龐雜,良莠不齊。

17.據一項調查顯示,不少的中學生成了小「網蟲」,沉湎於網上,將90%的時間用到網路游戲上,做了網路的俘虜,為網路所累,痴迷於「網吧」、 「聊天室」不能自拔。

案例:據2000年4月《廣州日報》報道,一名15歲的中學生為了上網玩「隨心所欲」網路游戲,竟然殺害自己的表姐,以達到佔有她電腦的目的。青少年沉浸到網路的虛擬化生活空間中,容易患上「網路上癮症」,「網路疏離症」等新型的精神性疾病。一旦回到現實社會就產生一種孤獨感,成天高唱:網路是我家,我的眼裡只有它。這樣對心理造成嚴重損害。同時在生理上小學生正處於快速發育時間,但是他們一上網就是四、五個小時,不僅眼睛超負荷運轉,危害視力。對青少年的身體也有不良影響。

18.長時間進行網上交友聊天、網路游戲,暴力等內容,使得未成年人沉溺於虛幻的環境中而不願面對現實生活,造成心理焦慮、脾氣暴躁、性格扭曲,對其它事物失去興趣;而家長嚴管時就極易使孩子走向另一個極端,造成親子關系破裂和犯罪現象的發生。
案例:一個在國內曾參加過數學奧林匹克比賽的優秀生,隨父母移民到加拿大,3年來迷戀網路游戲,不思學業,不但英語不見有長進,原來優秀的數學也大幅退步,對此,父母也只能長吁短嘆。甚至還有一個小留學生,為了能在網路游戲中成為英雄,竟然近兩年時間不上學,閉門不分晝夜「挑戰」,其遠在中國的父母一直被蒙騙至今……
還有一則,是一名四年級的小學生寫的:
某學生迷戀上網玩游戲,有一天,他告訴家長要在同學家寫作業,可能會很晚才回家。晚上十點,他又給家長打電話說,自己太困了,要在同學家睡覺,並把電話號碼告訴了家長。第二天早晨,家長不放心,就撥通了電話,接電話的人卻說這里是網吧,還說:「昨天有一名學生在這里上網,一直玩到深夜,然後就在這里住下了。」家長馬上趕了過去,看見孩子正在網吧的長沙發鼾然大睡,真是又生氣,又心痛。你看,他傷害了自己的身體,又影響了學習,還撒謊,讓家長操心,可真不好。

上網,這一新興網路,是給人們帶來了一定的利益,但它的弊始終是大於利的。首先,是主觀的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打擊,大量的輻射帶來視力下降,網路上的許多不良的網站,無時無刻的不再催殘著我們的心靈。其次,客觀的電話費的猛增,時間的不斷浪費,甚至是通宵玩樂,睡眠不足已經成為很普通的問題了!當然,還有著許多別的問題,金錢的大量「揮霍」,這一切的一切都歸功於「上網」的功勞。

綜上,所以,上網對於我們來說是弊大於利。

㈡ 計算機網路,有弊端是什麼

1.使自控能力差的同學沉溺網中,不能自拔,花費大量時間上網,從而影響學習成績。

2.網路良莠並存,容易接觸不良網頁,如色情、暴力等。又因為學生常常容易受人影響、自控能力差、分辨能力弱,他們常常會因為網上不良內容而走上犯罪道路。

3.長時間上網容易造成大腦缺氧,從而造成精神萎靡、眼睛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容易造成近視。

4.一些長期長時間上網的學生容易產生孤獨症,整天沉溺於幻想中脫離現實,而當他真正面對社會和人群的時候,就會因為想像和距離的問題產生退縮感,不敢正常與人溝通。

5.許多中學生因為打一些暴力游戲使自己模糊了真人與游戲對象的區別,常常無意識地模仿游戲來對待身邊的人。

6.長期上網需要大量金錢,沒有錢的時候,自控能力弱的人會採取違法的方式,不擇手段地獲取金錢從而走上犯罪道路。

7.網吧這些上網的地方往往是無業遊民、癮君子、罪犯的藏匿地點,在這些地方逗留時間太久往往會出意外,或受人引誘。

8.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和網路犯罪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危害和威脅.

9.互聯網使許多青少年沉溺於網路虛擬世界,脫離現實,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廢學業。

10.青少年在充分享受著網路時代的快捷與方便的同時,其身心也正承受著網路負面效應的煎熬。信息網路對於玩酷追星、宣展自我、極富好奇心和冒險精神的年輕一代而言,是一個「擋不住誘惑」的新奇世界。由於網路技術尚存在著一些不成熟、不完善之處,加之網路管理、規范的相對滯後,信息網路對青少年網民心理的負面作用也日漸凸現並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是需要我們審慎對待的。

11.一些青少年網民過分迷戀與網上的「 人——機」式交往,爆炸般的網路信息,會加大青少年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引發「信息污染綜合症」等心理障礙。

12.長時間的上網會使一些青少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產生對網路的過分依賴心理,成為「電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網成癮症」等心理疾病。患者的行為與吸毒成癮類似,一接觸網際網路就興奮異常,沒機會接觸就寂寞難耐。可見,網癮問題的心理危害不容小視。

13.青少年的自製力、理性發展都還未達到成人狀態,所以很難控制自己,容易導致網癮問題的出現。

㈢ 上網的危害有哪些

網癮的危害有哪些? 1、誘發說謊隱瞞上網的情況和程度等行為、偷錢或盜用別人賬號上網等。 2、造成青少年視力下降、生物鍾紊亂、神經衰弱等生理特徵。不能維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停止上網時出現失眠、頭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惡心厭食、體重下降。 3、會出現品行障礙,誘發孩子逃學、不與人交往、暴躁,產生攻擊性等反常行為。一些人甚至會滑向犯罪的深淵。 4、過去引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中,主要是學業壓力、人際關系、感情問題等,沉迷網路是近年來出現的新現象,並且迅速上升為主因之一。一些學生終日沉迷網路聊天、網路游戲,不但耽誤學業,考試掛紅燈、留級甚至退學。以致於荒廢了他們的學業。 5、導致青少年出現情緒障礙和社會適應困難。在心理方面,會出現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記憶力減退,對其他活動缺乏興趣,為人冷漠,缺乏時間感,情緒低落。 6、網癮綜合症患者由於上網時間過長,大腦神經中樞持續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會引起腎上腺素水平異常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血壓升高,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此外,還會誘發心血管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症、緊張性頭痛等病症。 7、網路作為人類智慧的產物,雖不是洪水猛獸,但卻是一把「雙刃劍」。當代青少年在友運充分享受著網路時代的快捷與方便的同時,其身心也正承受著網路負面效應的煎熬。 8、 一些青少年網民過分迷戀與網上的「 人——機」式交往,會忽視真實存在的人際關系,產生現實人際交往萎縮和角色錯位的現象;爆炸般的網路信息的擠壓揉搓,會加大青少年網民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引發「信息污染綜合症」等心理障礙;網路世界的虛擬性也會使青少年網民產生一種「特別自由」的感覺和「為所欲為」的沖動,做一些平時不能做,也明顯是不道德的行為;長時間的上網會使一些青少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產生對網路的過分依賴心理,成為「電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上網成癮症」等心理疾病。英國諾丁漢大學心理學專家麥克�6�1格里弗斯博士認為,「過分迷戀上網有損身心健康,嚴重的會導致心理變態,危害程度不亞於酗酒和吸毒。」「患者的行為與吸毒成癮類似,一接觸網際網路就興奮異常,沒機會接觸就寂寞難耐。」可見,網癮問題的心理危害不容小視。 9、網路欺騙、賭博、色情、人身攻擊、反動言論、犯罪行為以及各種網路垃圾等都可能使青少年受到傷害。正如一位網路罪犯在法庭上所說:「對沒有成年人監護的青少年來說,國際互連網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 10、人的心理狀況是在環境與人的相互影響中形成的。由於人腦細胞使用能力特別強,人對自己所在環境很快會形成一種心理狀態,孩子長時間和電腦在一起,他的思維將與電腦的符號式機械思維趨同,常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受到抑制和削弱,弱化了人與人溝通相處的能力和現實生活的反應寬返能力和應對能力,不利於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況且,網路游戲良莠不齊,暴力和色情游戲充斥著網路,長時間陷入暴力和色情游戲中,對道德觀的形成有極其不良的影響,長時間處於這樣的畫面和情景中,很可能會認為現實生活也就是如此,也有可能潛意識地去模仿。 11、很多上網成癮的孩子與他人甚至是父母的溝通較差,情緒不穩定、易怒、多變,沒有自控能力、自己做的承諾不能兌現。 其實,作為家長只要有正確的認識,再加上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幫助,還是可以使孩子擺脫網路游戲的。 首先,家長一定要冷靜,多和孩子交流。父母對於互聯網要有一定的認識,不要一味依靠家長的權威壓制。正是因為網游新奇、刺激、富於創新和變化的特點滿足了孩子們的心理特徵,而且很多慎告飢孩子都是在不知不覺中迷上的。所以家長要理解孩子,切不可把責任全部推在孩子身上,更不可對孩子打罵、體罰。耐心地和孩子好好談談,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傾聽孩子的心聲,這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其次,要正確引導,合理安排孩子上網。家長要多引導孩子上網,使孩子學會利用網路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教給孩子怎麼去查詢資料以及怎樣去下載學習軟體;比如和孩子一起制訂一個上網計劃,規定每次時間不超過二個小時。 第三,家長對孩子的進步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孩子離開網路游戲要有一個過程。因此,家長要有耐心,給孩子足夠的信任和時間。比如當孩子開始利用網路查關於自己學習的資料,下載學習軟體等這時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從而使孩子增強決心和信心。這樣才能幫孩子一步步離開網路游戲。 第四,父母和孩子一塊給孩子做一個人生規劃。發掘孩子的優點去轉換孩子的興
採納哦

㈣ 信息技術給社會帶來哪些不利影響

計算機網路和國際互聯網的出現,使信息網路化的浪潮席捲全球。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中國互聯網調查報告顯示,目前的中國互聯網上網人數已經達到了9900萬人,其中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有1650萬人,佔19%。 如此驚人的數字,實在讓人震驚,具調查其中網路成癮的患者達到250萬人。據2001年統計,我國上網人數已達2650萬,並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其中青少年佔80%。網路已成為青少年學習、交流、娛樂的重要平台。但網路是一把雙刃劍,也存在著讓人痴迷的危險。 青少年用戶上網目的分為實用目的、娛樂目的、網路技術使用和信息尋求。超過50%的使用率的功能有網路游戲(62%)和聊天室(54.5%),其次是使用電子郵件(48.6%)。約50%的青少年用戶有保持電子郵件聯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戶在聊天室或BBS上經常發言;37.6%的青少年用戶使用ICQ與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聯系。
所以說:「對沒有成年人監護的青少年來說,國際互連網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

1.使自控能力差的同學沉溺網中,不能自拔,花費大量時間上網,從而影響學習成績。

2.網路良莠並存,容易接觸不良網頁,如色情、暴力等。又因為學生常常容易受人影響、自控能力差、分辨能力弱,他們常常會因為網上不良內容而走上犯罪道路。

3.長時間上網容易造成大腦缺氧,從而造成精神萎靡、吵州眼睛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容易造成近視。

4.一些長期長時間上網的學生容易產生孤獨症,整天沉溺於幻想中脫離現實,而當他真正面對社會和人群的時候,就會因為想像和距離的問題產生退縮感,不敢正常與人溝通。

5.許多中學生因為打一些暴力游戲使自己模糊了真人與游戲對象的區別,常常無意識地模仿游戲來對待身邊的人。

6.長期上網需要大量金錢,沒有錢的時候,自控能力弱的人會採取違法的方式,不擇手段地獲取金錢從而走上犯罪道路。

7.網吧這些上網的地方往往是無業遊民、癮君子、罪犯的藏匿地點,在這些地方逗留時間太久往往會出意外,或受人引誘。

8.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和網路犯罪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危害和威脅.

9.互聯早碰念網使許多青少年沉溺於網路虛擬世界,脫離現實,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廢學業。

10.青少年在充分享受著網路時代的快捷與方便的同時,其身心也正承受著網路負面效應的煎熬。信息網路對於玩酷追星、宣展自我、極富好奇心和冒險精神的年輕一代而言,是一個「擋不住誘惑」的新奇世界。由於網路技術尚存在著一些不成熟、不完善之處,加之網路管理、規范的相對滯後,信息網路對青少年網民心理的負面作用也日漸凸現並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是需要我們審慎對待的。

11.一些青少年網民過分迷戀與網上的「 人——機」式交往,爆炸般的網路信息,會加大青少年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引發「陸困信息污染綜合症」等心理障礙。

12.長時間的上網會使一些青少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產生對網路的過分依賴心理,成為「電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網成癮症」等心理疾病。患者的行為與吸毒成癮類似,一接觸網際網路就興奮異常,沒機會接觸就寂寞難耐。可見,網癮問題的心理危害不容小視。

13.青少年的自製力、理性發展都還未達到成人狀態,所以很難控制自己,容易導致網癮問題的出現。

14.互聯網對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構成潛在威脅。互聯網是一張無邊無際的"網",內容雖豐富卻龐雜,良莠不齊。

15.互聯網使許多青少年沉溺於網路虛擬世界,脫離現實,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廢學業。與現實的社會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網上面對的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它不僅滿足了青少年盡早盡快佔有各種信息的需要,也給人際交往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而且不必承擔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責任。虛擬世界的這些特點,使得不少青少年寧可整日沉溺於虛幻的環境中而不願面對現實生活。而無限制地泡在網上將對日常學習、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嚴重的甚至會荒廢學業。

16.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和網路犯罪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危害和威脅。當前,網路對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兩點,一是某些人實施諸如詐騙或性侵害之類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黃色垃圾對青少年的危害。據有關專家調查,網際網路上非學術性信息中,有47%與色情有關, 網路使色情內容更容易傳播。據不完全統計,60%的青少年雖然是在無意中接觸到網上黃色信息的,但自製力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於好奇或沖動而進一步尋找類似信息,從而深陷其中。

17.據一項調查顯示,不少的中學生成了小「網蟲」,沉湎於網上,將90%的時間用到網路游戲上,做了網路的俘虜,為網路所累,痴迷於「網吧」、「聊天室」不能自拔。據2000年4月《廣州日報》報道,一名15歲的中學生為了上網玩「隨心所欲」網路游戲,竟然殺害自己的表姐,以達到佔有她電腦的目的。青少年沉浸到網路的虛擬化生活空間中,容易患上「網路上癮症」,「網路疏離症」等新型的精神性疾病。一旦回到現實社會就產生一種孤獨感,成天高唱:網路是我家,我的眼裡只有它。這樣對心理造成嚴重損害。同時在生理上小學生正處於快速發育時間,但是他們一上網就是四、五個小時,不僅眼睛超負荷運轉,危害視力。對青少年的身體也有不良影響。

18.長時間進行網上交友聊天、網路游戲,瀏覽不健康的色情、暴力等內容,使得未成年人沉溺於虛幻的環境中而不願面對現實生活,造成心理焦慮、脾氣暴躁、性格扭曲,對其它一切事物失去興趣;而家長嚴管時就極易使孩子走向另一個極端,造成親子關系破裂和犯罪現象的發生。

19.絕大多數上網者,都是全神貫注,長期盯住屏幕,眼睛得不到休息,眼球離屏幕越來越近,導致視力急劇下降;身體長時間坐在屏幕前而得不到活動,尤其是長時間沉浸於極端緊張和刺激的超級游戲中,導致廢寢忘食,夜不歸宿,進而四肢無力,精神恍惚,直至身體被徹底拖垮。

㈤ 上網對學習的影響

青少年沉溺於網路虛擬世界,脫離現實,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廢學業。而無限制地泡在網上將對日常學習、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嚴重的甚至會荒廢學業。

不良信息和網路犯罪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危害和威脅。據有關專家調查,網際網路上非學術性信息中,有47%與色情有關, 網路使色情內容更容易傳播。據不完全統計,60%的青少年雖然是在無意中接觸到網上黃色信息的。

對個人的影響

開闊視野,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滑鼠一點,大千世界便盡收眼底網路為教育資源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不僅老師,而且學生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登錄各類教育網站獲取學習資訊

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提高學習能力的同時也分享自己的興趣。網路的遠程教育會給學生帶來無窮的益處。普通的學校學生學習知識不在局限於自己的學校和一些課外書籍,可以從互聯網中學習重點學校的課程。

㈥ 數字化對人類社會的負面效應是什麼

數字化時代也為人類社會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將在一定時間引發全球性的社會動盪。如前所述,數字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新的財富,網路逐漸侵蝕了國家的界限。在數字化時代,一部分人的權力被剝奪了,新一輪的權力分配重新開始,全球文化將吞並弱小文化。同時,全球性的暴力手段並未消失,一些政治團體或民族、種族實體為維護自身利益可能會製造動盪。而且,對比特控制權的爭奪也將加劇這場混亂。因此,在一定時期內,將造成人類社會的不穩定。但是,如果人們能夠為了人類的整體利益攜起手來,這場動盪或許會成為比特時代到來的催化劑。

(2)人群分裂,人際關系冷漠化。網路將把人們分為各個不同的利益群體。隨著國界的淡忘,網路將變得越來越大而且越來越重要,世界也許會分裂為華人網路、印度人網路、環境網路、醫療網路、婦女網路、金融網路等不同的網路群體。網路將改變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加深人與人之間的疏離。社會互動以電腦作為中間媒介,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溝通減少,人際關系淡化,人情趨於冷漠,世態更加「炎涼」。

(3)高科技犯罪增多。數字技術的發展也為犯罪提供了方便,利用信息網路從事高科技犯罪將成為比特時代的一大社會問題。犯罪分子可以進入網路空間,從事盜竊活動和經濟詐騙,也可以從事色情販賣,或進行電子賭博等。任何利用計算機技術知識作為基本手段的非法活動即稱為計算機犯罪。在發達國家,利用計算機進行犯罪活動始於20世紀60年代,70年代案件惡性膨脹,80年代已構成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目前,計算機犯罪主要集中在機密信息系統和金融系統。它對國家安全和防禦、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構成源信梁了嚴重的破壞和威脅。

1983年5月12日,倫敦的大通銀行接到哥倫比亞中央銀行的計算機指示,將1350萬美元通過紐約的大通銀行過戶到紐約的摩根信託保證銀行,又繼續周轉到蘇黎世的以色列哈普林銀行,再轉至巴拿馬的一家銀行,由於同案犯沒有提取現金的正確文件,這筆款項又一次回轉到歐洲,同年11月案發,涉及12人作案。

星球大戰1986年5月聯邦德國的4名罪犯,利用計算機改變信用卡上的磁帶密碼,騙取10萬馬克。後案發被捕。

1988年聯邦德國漢諾威大學計算機系雹運的學生巴蒂亞斯·斯佩爾,將自己的計算機同美國軍方和軍工承包商的計算機聯網,在2年時間里竊取了大量美國國防機密,其中有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北美防空司令部的核武器和通信衛星方面的情報。

由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全世界的數據網的保密系統存在缺陷,被聯邦德國的計算機愛好者鑽了空子,這些人竊取了某些關鍵字,進入美國航天局的數據網,於是通過自己的計算機屏幕就可以看到有關太空梭研究合同系統的安全調查和助推火箭事故等內容,並可接觸這一數據網用戶的電子信件,甚至可以使整個數據網陷入癱瘓。

在我國,1986年深圳發生第一起利用計算機竊取儲戶存款的案件。幾年來,我國銀行系統共發生利用計算機盜竊、貪污、挪用現金等犯罪案件上百起,涉及款項數千萬元,最大一筆竟達1500萬元之多。

1992年底,某證券公司發現一起內部工作人員利坦扮用計算機挪用80多萬元公款炒股謀利的特大案件。據有關部門透露,自深圳開通股市以來,各地證券公司已發生多起內部工作人員,特別是計算機程序員和操作員,採用內外勾結的方法,挪用公款炒股案件。

還有目前最為棘手的電信欺詐問題,案犯自空中拉截電波,利用計算機及特殊軟體解譯密碼,再把這些竊取的密碼植入手機空機,炮製與合法用戶同樣號碼的手機無償使用,而通訊費用由原號碼的合法持有者支付。這些利用計算機進行犯罪活動的不法分子,不僅偷取電話錄音,盜竊私人長途電話密碼,非法解密軟體,而且利用先進裝置來進行欺詐及其他犯罪活動。

面對猖獗的計算機犯罪,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這樣可使我國的計算機安全問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可以有效地遏制計算機犯罪的勢頭,增加打擊力度,促使我國的計算機事業健康發展。

(4)人性異化。比特時代個人淹沒於信息當中,形成「數字化人」。人們往往對高新技術能作出迅速反應,但逃避現實,不願與人交往,對他人漠不關心,個人主義流行,安全感差;個人隱私雖具有一定匿名性,但傳播受眾面積大,速度快;各種變態行為、心理疾病增多;人與人之間缺少信任感,人性異化。

(5)貧富差距加大、「信息至上主義」流行、信息污染、信息欺騙等種種負面效應對未來社會都將產生不良影響,應當引起足夠重視與研究。

㈦ 信息技術對人們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辯論用的

有 一、信息泛濫
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原有傳統媒體如電視媒體、廣播媒體和平面媒體等的基礎上,現代社會又出現了一些新興的媒體,如網路媒體和移動媒體。這些媒體每天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大量的信息沖擊,通過各種媒體充斥著這個世界的角角落落的廣告如電視廣告、告襲賣廣播廣告、平面廣告、網路廣告(包括搜索廣告)、語音廣告、宣傳單等隨處泛濫,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
二、信息污染
信息污染又稱信息障礙,主要表現為信息過載、重復、失實和誤導。信息污染包括:信息超載或信息過剩、信息垃圾。信息超載由於超過了人們的處理能力或有效運用,增加了人們的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性,更帶來難以估量的浪費。據統計,在網路信息技術十分發達的美國和日本,近年來的信息吸收率禪猛僅為10%左右。大量劣質信息、失實信息、冗餘信息、盜版信息、過時信息、污穢信息和污垢信息等通過現代信息技術使人們處於低劣的、無關甚至有害的信息包圍之中。
三、信息病毒
信息病毒的出現給因特網路和移動網路乃至整個社會帶來巨大危害。目前,世界上已經有上萬種病毒在傳播,造成軟體和數據的破壞,甚至是硬體的破壞。其中,計算機病毒如今已是PC機用戶的一大公害,它造成的損失和破壞難以估計。信息病毒主要來源有:業務愛好者惡作劇;保護版權採取的報復性懲罰;蓄意進行破壞;用於研究而設計的程序出於某種原因失去控制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信息襪逗病毒具有非授權可執行性、隱蔽性、傳染性、潛伏性、破壞性、針對性、可觸發性和抗反病毒軟體性的特點。信息病毒按病毒對系統的破壞性劃分,有良性病毒和惡性病毒;按病毒攻擊的機型劃分,有計算機病毒和手機病毒等移動媒體病毒;按危害對象劃分,有損害軟體的病毒、損害硬體的病毒和損害網路通信的病毒。
四、信息犯罪
信息犯罪主要表現為信息傳播犯罪、信息詐騙和信息攻擊犯罪。信息傳播犯罪主要表現為信息傳播相關利益方不顧國家有關規定,傳播有關違規信息,如污穢信息、污垢信息(如反動信息)和盜版信息(如網吧違規播放版權媒體作品、侵犯作者著作權等)。信息詐騙是通過各種媒體進行的虛假產品宣傳、誤導消費、金融詐騙等各種詐騙,信息詐騙輕則使人們產生不該有的消費,重則造成人們金融資產損失乃至人身傷害。信息攻擊犯罪是出於個人目的而通過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的犯罪,如通過網路信息技術竊取用戶密碼、「釣魚」等。
五、信息滲透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網路規模擴大、帶寬增長、用戶數量急劇暴漲、大量網路工具軟體發展以及網路協議安全性研究滯後,Internet無序化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由於互聯技術的設計初衷是把互聯網建設成一個沒有國界、沒有地域限制的自由領域,因此通過信息技術採用植入程序後門等手段進行信息滲透的現象非常普遍。因為信息滲透的發生,很多用戶的信息被暴露或盜用,如通過在網上亂逛從而知道你的需求、通過植入程序後門盜取網銀用戶賬號、密碼等。
希望採納

㈧ 網路可能或者會產生哪些負面影響怎樣才能避免或者消除這些影響

今天當我們步入網路社會,發現青年與網路之間存在眾多的契合點,正是這些契合點使青年對互聯網「一網情深」。青年在網路影響下千狀百態雖然向社會展示了其眾多絢麗之處,也令人倍感驚喜。但不少青年網民的失色表現卻無論如何不能給社會增輝,不能讓人高枕無憂。

內容一 青少年用戶使用互聯網的特徵

一、用戶開始使用互聯網的時間:約80%的用戶從1999年或2000年開始使用互聯網,網齡大都不長。具體分布如下:1997年以前佔6.3%;1998年佔14.0%;1999年佔36.20%;2000年佔43.50%。

二、上網地點:58.8%的青少年用戶在家裡上網,31.5%的用戶在親戚朋友家上網,在網吧、咖啡廳或電子游戲廳上網的佔20.45%,在父母或他人辦公室上網的佔15.0%,在學校上網的佔10.8%。

三、上網時間和對上網時間的滿意度估計:青少年用戶平均每周上網時間212分鍾左右,如果平均到每日,約30分鍾左右。37.0%的用戶認為自己上網時間「正好」,認為「比較多還能滿足」的用戶佔12.0%,認為「太多了」的僅為0.7%。31.7%的用戶認為「比較少」,18.5%的青少年用戶認為「太少了」。也就是說,50%的青少年用戶對上網時間並不滿足。

四、互聯網功能的使用:玩游戲佔62%;使用聊天室佔54.5%;收發電子郵件佔48.6%;下載儲存網頁佔39.7%;使用搜索引擎佔25.0%;訂閱新聞佔21,9%;網路電話佔14.7%;網上尋呼佔14.3%;製作和更新個人網頁佔12.6%;上傳文件佔9.4%;公告板(BBS)佔9.2%;代理伺服器佔2.3%。

五、用戶和非用戶對互聯網的需求;用戶選擇「獲得更多的新聞」為最重要的需求的比例最高,其均值為3.81(滿分為5分,以下同)。以下依次是:「滿足個人愛好」為3.74;「提高課程的學習效率」為3.71;「課外學習和研究有興趣的問題」為3.67;「結交新朋友」為3.65。最不重要的需求是「享受成年人的自由」,均值為2.8l。

內容二 網路的影響

一 網路的正面影響
1、網路有助於創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網路進行德育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以網友的身份和青少年 在網上「毫無顧忌」地進行真實心態的平等交流,這對於德育工作者摸清、摸准青少年的思想並開展正面引導和全方位溝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此外,由於網路信息的傳播具有實時性和交互性的特點,青少年可以同時和多個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動,從而提高思想互動的頻率,提高教育效果;由於網路信息具有可下載性、可儲存性等延時性特點,可延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動的時間,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導和教育。還可以網上相約,網下聚會,實現網上德育工作的滋潤和補充,從而及時化解矛盾,起到溫暖人心,調動積極性,激發創造力的作用。
2、提供了求知學習的新渠道。目前在我國教育資源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網路提供了求知學習的廣闊校園,學習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學到在校大學生學習的所有課程、修滿學分、獲得學位。這對於處在應試教育體制下的青少年來說無疑是一種最好的解脫,它不但有利於其身心的健康發展,而且有利於家庭乃至於社會的穩定。
3、開拓青少年全球視野,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上網使青少年的政治視野、知識范疇更加開闊,從而有助於他們全球意識的形成。同樣,又可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通過上網,可以培養他們和各式各樣的人交流的能力;通過在網上閱覽各類有益圖書,觸類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養。

二 網路的負面影響
1、對於青少年「三觀」形成構成潛在威脅。青少年很容易在網路上接觸到資本主義的宣傳論調、文化思想等,思想處於極度矛盾、混亂中,其人生觀、價值觀極易發生傾斜,從而滋生全盤西化、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網路改變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及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網上公開、坦白地發表觀點意見,要求平等對話,對青少年工作者的權威性提出挑戰,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達到預期。同時,上網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體意識淡薄,個人自由主義思潮泛濫。
3、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識。有關專家調查,網上信息47%與色情有關,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網上無意中接觸到黃色信息。還有一些非法組織或個人也在網上發布擾亂政治經濟的黑色信息,蠱惑青少年。這種信息垃圾將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識,污染青少年心靈,誤導青少年行為。
4、網路的隱蔽性,導致青少年不道德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增多。一方面,少數青少年瀏覽黃 色和非法網站,利用虛假身份進行惡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網路犯罪增多,例如傳播病毒、黑客入侵、通過銀行 和信用卡盜竊、詐騙等。這些犯罪主體以青少年 為主,大多數動機單純,有的甚至是為了「好玩」、「過癮」和「顯示才華」。另外,有關網路 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給青少年 違法犯罪以可乘之機。

內容三 上網青年的各種「症狀」

第一,認知上的「快餐——硬結」症

對於眾多步履匆忙的青年而言,互聯網好比知識快餐一樣,大大激發了他們急於求知的強烈慾望,在滑鼠輕點之間就能立刻在浩如煙海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從而大大提高了單位時間里的學習、工作效率。 而對網上各種時髦展品,他們在好奇心、求知慾驅使下流連忘返,從不審視、懷疑它的構造成份和運轉功效,整個大腦於囫圇吞棗之際成了一個受動而麻木的機器,致使許多硬結不但吞噬著青年人本應充滿活力和主見的青春大腦,而且阻塞著他們對真知的內化。

第二,情感上的「狂瀉——冷漠」症

對於那些至今尚未完全擺脫父權主義、順應主義教育的青年來說,雖然在現實中其情感表露總要受到他人及社會的左右,但他們身上被壓抑的諸多情感卻可以在網路世界中肆意暴發。上網交友,網上聊天、在BBS中高談闊論成了人們忘記權威壓制、排遣孤獨,宣洩不滿的暢通渠道。只是我們觀察到,盡管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青年緩解壓力、平衡心理、但過多虛擬的網上情感交流無疑讓許多青年在放飛情感的同時,總想試圖將自己真實的情感深埋心底,不願向真實世界坦露,並懶得與活生生的人進行情感交流。 生活中,這些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談、不為世間情感所動,顯出一副冷漠姿態。互聯網成了一部分人面對現實情感世界的心靈之鎖。

第三、意志上的「自主——膨脹」症

在互聯網這一無人管理的區域內,青年人能夠以己為中心,以己需要為尺度,完全按自己的個人意志自主地利用網上資源、自主地在游戲中扮演各類角色、自主地設計令人驚嘆的「小製作」、「小發明」等等,這種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的意志自主表現雖然在相當程度上利於青年個性的張揚。 但我們也為一部分人在極度的意志自主中其「唯我獨尊、唯我是大」的意志膨脹表現所震驚:一些青年僅僅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個性,總想通過自己的意志自主表現而一鳴驚人,於是利在互聯網上隨意製造思想和議論的巨大泡沫,甚至為了達到讓世人把他當主角的目的而不惜作出損害別人數據、破壞他人網站,侵入別人系統等過激行為,以至釀發可怕的阻塞網路交通的網路地震。

內容四 充分認識網路發展中的「青年問題」,積極尋求對策
1、充分認識網上思想滲透問題,強化對青少年的教育引導。必須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使他們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努力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強化愛國主義意識和宏揚民族精神。
2、切實加強網上文明行為規范的建設。要廣泛開展以宣傳《青少年網路文明公約》為主題的各項活動,積極引導青少年遵守網路道德,提倡「五要五不」,即:要善於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要增強保護意識,不隨意約見網友;要維護網路安全,不破壞網路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空間。努力創造干凈、健康、文明、有序的網路環境。
3、構建網路和社會互動的青少年教育體系。網路時代的青少年思想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 工程,因此政府、社會、家庭要協作聯動,努力做到三個結合:一是要把傳統的青少年教育的政治優勢和互聯網的特徵有機結合起來;二是把黨、政府和群眾團體的組織力量和培養網上青年志願者的工作結合起來;三是把網站的建設工作與對現有青少年組織和機構運行機制進行必要的改革結合起來,以適應網路發展需求。另外,還要著重加強對青少年 的社會化教育,提高青少年適應現代社會的能力,使他們勇敢地直面現實世界,積極投入到改造社會的實踐中去。
4、培養一批適應網路時代要求的青少年工作者。調查顯示,目前青少年工作者中有5.6%的人根本不會用電腦,38.4%的人根本沒有接觸過網路,這種情況很難適應網路時代的教育要求,所以,我們必須加強對青少年工作 者隊伍網路技術的培訓,讓他們盡快掌握和互聯網有關的知識和技能,豐富自己的知識容量,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了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這樣才能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針對性。
5、開辟更多的更好的青年網站,積極佔領網路陣地。目前,大多數青少年網站沒有新鮮感、時代感,顯得比較呆板,不容易產生強烈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因此我們要盡快建設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獨特而富有新意的青少年網站,以「主題鮮明、形式活潑、清新高雅、健康向上」的風格對青少年進行正面教育,真正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上有所突破。同時,要加強青少年教育軟體的開發製作,利用法律和技術上的可行性打擊網上違法犯罪現象,走「以法治網」的良性發展軌道。

資料來源: 《當代青年研究》2002、4

關於中學生上網利與弊的

關於中學生上網利與弊的調查與研究
中學生上網的好處
網路的信息化特徵催生中學生的現代觀念的更新,如學習觀念、效率觀念、全球意識等。它使中學生不斷接觸新事物、新技術,接受新觀念的挑戰。中山大學心理學系主任楊中芳教授認為,除非法黃色和暴力網站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外,網路帶給孩子正面的東西遠比負面的要多。並且,對於中學生來說,網路是不可迴避的東西,無論你喜不喜歡,它都要註定成為中學生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不讓中學生上網,反而對他們的成長不利。那麼中學生上網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一、開闊視野
網際網路是一個信息極其豐富的網路全書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強,實現了全球信息共享,中學生在網上可以隨意獲得自己的需求,在網上瀏覽世界,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聞信息,科技動態,極大地開闊了中學生的視野,給學習、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和樂趣。
二、加強對外交流
網路創造了一個虛擬的新世界,在這個新世界裡,每一名成員可以超越時空的制約,十分方便地與相識或不相識的人進行聯系和交流,討論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由於網路交流的「虛擬」性,避免了人們直面交流時的摩擦與傷害,從而為人們情感需求的滿足和信息獲取提供了嶄新的交流場所。中學生上網可以進一步擴展對外交流的時空領域,實現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同時現在的中學生以獨生子女為多,在家中比較孤獨,從心理上說是最渴望能與人交往的。現實生活中的交往可能會給他們特別是內向性格的人帶來壓力,網路給了他們一個新的交往空間和相對寬松、平等的環境。
三、促進中學生個性化發展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的發展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網際網路就提供了這個無限多樣的發展機會的環境。中學生可以在網上找到自己發展方向,也可以得到發展的資源和動力。利用網際網路就可以學習、研究乃至創新,這樣的學習是最有效率的學習。網上可供學習的知識浩如煙海,這給中學生進行大跨度的聯想和想像提供了十分廣闊的領域,為創造性思維不斷地輸送養料,一些電腦游戲在一定程度上能強化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拓展當今中學生受教育的空間
我們的問卷調查中有15%的人因為上網而提高了學習成績,這也是我們上網值得驕傲的一點。網際網路上的資源可以幫助中學生找到合適的學習材料,甚至是合適的學校和教師,這一點已經開始成為現實,如一些著名的網校。這里值得提出的是,有許多學習困難的學生,學電腦和做網頁卻一點也不叫苦,可見,他們的落後主要是由於其個性類型和能力傾向不適從某種教學模式。可以說,網際網路為這些「差生」提供了一個發揮聰明才智的廣闊天地。
科技發展史不斷證明,科學技術像一把雙刃劍,既有有益於人類發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類利益的一面。網路作為信息社會的技術新生兒,也毫無例外地具有這種雙面特徵。同時由於中學生身心發展的不成熟性、網路的特殊性和網路發展的不完善性,我們在看到電腦網路對中學生有利一面的同時,更應該看到它的消極影響,並引起足夠重視。
中學生上網的弊端
一、網路信息的豐富性易對中學生造成「信息污染」。
網路是一個信息的寶庫,同時也是一個信息的垃圾場。網上各種信息良莠並存,真假難辨,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網上色情、反動等負面的信息屢見不鮮。同時,網路的互動性與平等性,又使得人們可以在一個絕對自由的環境下接收和傳播信息。這些不良信息對於身體、心理都正處於發育期,是非辨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選擇能力都比較弱的中學生來說,難以抵擋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個別網吧經營者更是抓住中學生這一特點,包庇、縱容、支持他們登陸色情、暴力網站,使他們沉迷於網上不能自拔。一些中學生也因此入不敷出,直至走上偷盜、搶劫、強奸、殺人的犯罪道路。如我們在人民網上找到《狼群出沒的互聯網》文章(http://www.people.com.cn/GB/it/52/303/20021128/876736.html),裡面的內容主要是介紹了2000年以來我國以及別的國家由於青少年上互聯網而發生的犯罪事件。
二、網路信息傳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學生的道德意識。
豐富多彩的互聯網信息極大地豐富了中學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由於信息傳播的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觀念也充斥其間,對於自我監控能力不強、極富好奇心的中學生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導致喪失道德規范。同時互聯網上信息接受和傳播的隱蔽性,使中學生在網路上極易放縱自己的行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卻了社會責任。部分中學生並不認為「網上聊天時說謊是不道德的」,認為「在網上做什麼都可以毫無顧忌」等,使得中學生對自我行為的約束力大大減弱,網上不良行為逐漸增多。
三、網路的虛擬性造成中學生社會化的「不足」。
網路可以即時傳送文字、聲音、圖像,為中學生人際交往提供多媒體化、互動性的立體途徑。網上收發電子郵件方便、快捷, QQ新奇、及時,聊天室輕松愉快,BBS的討論自由、廣泛,中學生通過這些途徑可以與許多互不相識的人交談、來往,互相幫助,互相傾訴。但是,這種社會化只是一種虛擬的社會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存在機器的阻隔,是一種「人——機——符號——符號——機——人」形式的交往。這種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動雙方的諸多社會屬性,帶有「去社會化」的特徵,與真實社會情境中的社會化相去甚遠。而且,網路上的青年交往范圍大多隻限於青年與青年之間的同輩交往,中學生與家長、親戚朋友、老師等之間的社會互動較少,代際間的學習、互動明顯不足。這一點從我們的調查中可以看到,20.4%中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還是聊天。
四、網路的誘惑性造成中學生「網路上癮」、「網路孤獨」等症狀。
網路到處都是新鮮的事物,而且在不斷地增加著。因此對易於接受新鮮事物的中學生有著無限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往往會導致中學生對網路的極度迷戀。男性中學生是網迷的主要人群,由於他們心理素質不強,自製能力相對較弱,所以成為網路性心理障礙的多發群體。患者因為將網路世界當作現實生活,脫離時代,與他人沒有共同語言,從而表現為孤獨不安、情緒低落、思維遲鈍、自我評價降低等症狀,嚴重的甚至有自殺意念和行為。醫學上把這種症狀叫作「互聯網成癮綜合征」,簡稱IAD。
分析引起弊端的原因
一、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原因
中學生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個體從小學進入初中、高中階段,其身心發展起了重大的變化。首先是出現了對其心理與行為有重要影響的兩方面需要,第一是性的成熱,使中學生性意識與性沖動出現,即出現了性的需要;第二是由於身體的全面發展,使中學生產生了成人感,出現了強烈的獨立性需要。這些身心發展特點就勢必導致了他們容易受網上信息的干擾。
二、互聯網本身原因
互聯網具有全球性、互動性、信息資源及表現形式豐富和使用方便等特點,這為以盈利為目的色情服務業提供了難得的營業場所。這些網站為吸引顧客,往往在主頁上張貼色情圖片,使任何在網上沖浪的人有意無意地就能看到,中學生當然也不例外。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學生一旦接觸這些內容,受到的影響可想而知。
三、家長和學校原因
我們的調查數據中有79.4%的中學生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上網引導。當今社會,中學生家長將大量的時間放在了工作上,很少有大人陪伴的中學生便用上網來消磨時間。學校作為中學生最為集中並接受教育的場所,是中學生受教育中的最重要一環。但是有的學校忽視對學生的網路道德教育,忽視我們的傳統教育往往迴避的青春期教育問題,導致中學生缺乏正確的引導和網路道德意識。
四、社會原因
目前網吧經營競爭激烈,致使一些業戶出於營利目的,不顧法律和道德,投中學生好奇心,專搞不正當競爭。同時通信、公安、文化和工商在對網吧的管理上,還不夠和諧一致,「三證」不全的網吧還大量存在。防範措施和監管制度仍滯後於網路技術的發展。
電腦網路對中學生心理發展及心理健康的影響是雙重的,有消極影響更有積極影響,關鍵在於廣大心理衛生工作者、學校、家庭、社會如何進一步發揮電腦網路積極的心理效應,控制和減少其消極作用,這是面臨的一個全新課題。我們根據調查的數據和結果來就如何正確引導和防治上網帶來的弊端,提出如下建議:
消除弊端的建議
一、中學生自身要遵守網路道德規范,養成上網的良好習慣。
中學生不要沉浸於網上聊天、游戲等虛擬世界,不瀏覽、製作、轉播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侮辱、謾罵語言聊天,不輕易和不曾相識的網友約會,盡量看一些和自己的日常學習生活有益的東西並且一定要注意保持自製力;在上網之前,最好能擬個小計劃,把要做的事情先寫下來,一件一件的去做。中學生要在學校和家長的教育下,在感性與理性認識相結合中學會五個拒絕:一是拒絕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二是拒絕網路侵害;三是拒絕不良癖好、不良行為;四是拒絕黃、暴力的毒害;五是拒絕進入未成年人不應該進入的網吧。總之,中學生要自覺遵守互聯網道德規范,自覺抵制不良網路信息的侵蝕。
二、家長要積極主動關心孩子,正確引導上網。
作為家長一定要關心自己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避免學生在不被父母知道的情況下私自去網吧上網。另外部分中學生往往在家中使用互聯網,家長應該對網路有一定的認識,要正確引導孩子上網的目的,同時也要關心孩子到底看些什麼,學到了什麼,並且要和孩子一起學習、交流、成長。心理咨詢實踐表明,許多家庭教育失敗的原因,就是家長對孩子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家長與孩子上網,可以提供兩代人交往探討的話題,共同上網,查找信息、評論是非這就是一個實施家庭教育的好機會。家長要有超前意識,不斷學習,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養和能力,爭取成為自己子女最佩服的人。加強對孩子上網監管,更是每個家長責無旁貸的事情,嚴格控制孩子的上網內容、上網時間,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網路作用,既藉助網路幫助中學生成才,又消除它的負面影響。同時父母應該加大對孩子的網路安全教育,加強與學校的信息溝通,避免孩子在家或在網吧登陸不良網站,以免受到網路侵害或引發違法犯罪。
三、學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重點,加強中學生全面素質教育。
學校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與遵紀守法及網路自護的教育,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各學校的法制校長和德育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在學生中以專題講座等形式開展網路法制教育,並組織專題討論。同時要用鄧小平理論教育和引導廣大中學生,充分考慮中學生的身心特點,以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使他們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增強他們道德判斷能力,指導他們學會選擇,識別良莠,提高自我約束、自我保護能力,鼓勵他們進行網路道德創新,提高個人修養,養成道德自律。同時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建立校園網吧,提供學生安全健康的上網環境。
三、建立適合中學生的綠色網站,佔領網路前沿。
目前,形形色色的網站很多,但健康、具有教育功能的網站缺少點擊率。因此,需要加強網路工作的隊伍建設,努力建設一支既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修養、了解熟悉中學生心理特點,思想情況,又了解網路文化特點,能比較有效地掌握網路技術的隊伍,建設一批能吸引中學生「眼球」的綠色網站,在網上進行生動活潑的教育,弘揚主旋律。適合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網站,用主旋律和喜聞樂見、深入淺出的內容吸引中學生、凝聚中學生,生活在信息高速路上的一代中學生就一定能夠茁壯、健康地成長起來。
四、國家和地方要加大網路管理力度,規范互聯網及相關事業的有序發展。
自從互聯網誕生以來,網路犯罪就成為網路發展的伴生物。網路犯罪蔓延迅速,涉及面廣,隱蔽性強,危害性大,已經成為網路社會的一顆毒瘤。我國在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發布了《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的法規,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網路的健康發展。我們的通信、公安、文化和工商等相關部門還要加強協調配合,加大對網吧的管理與查處力度,堅決取締違規操作的「黑」吧,並對有營業執照的網吧進行經常性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另外要利用計算機技術手段,加強網路「防火牆」的研製,特別是加強對網上不良信息進行過濾的軟體的開發。要建立網路監察機制,成立網路監察安全部門,招募網上警察,加大打擊力度,以對付日益猖獗的網上犯罪。
研究結論:
網路社會已經悄然而至,我們既不能因為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對中學生發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視它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也不能因為它的負面作用而敬而遠之。我們應該加強對中學生上互聯網的研究,探索新情況,創造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增強中學生上網的成效。
我們要引導和規范相結合,使中學生養成良好的用「腦」和上網習慣。通過各種途徑告訴中學生網路的虛幻性、信息的龐雜性,對其上網繼續指導和適當規范,使其有防範意識,學會區分現實生活和網路世界的區別,培養他們的網路道德意識。對中學生進行網路知識的普及教育,增強他們的網路信息意識。同時給予適當的關心和愛護,多聽聽他們到底在想什麼。既帶好路,又提供「保護」,在目前網路法規和技術不完善的情況下,這也許是目前家庭和學校解決上網不利影響的較為可行的一條重要途徑。

小學生上網的利與弊
小學生正處於快速成長的階段,對什麼東西都是很好奇的,特別現在電腦比較普遍了,上網也是一種時尚,很多人都會想,現在的年輕人有誰不會用QQ呢,小學生由於他們的好奇,如果讓他們上網,很容易產生一種心理,就是上網很好玩,以至於在學校學校的時候都會想著快點放學了吧,我要回家上網了,會產生對學習厭惡的行為。
當然讓小學生上網也有一定的好處,可以讓他在網上學習一些知識,比如說英語和一些與教材相關的知識,但是盡量不要讓小學生接觸游戲,小學生玩游戲很多都比高年級學生瘋狂。

㈨ 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互聯網的發展為我們人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正負面影響

實踐在人的認識的形成中具有決定作用。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為認識提供了可能,使認識得以產生和發展。互聯網作為一種現代化的傳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國別等界限,大大縮短了人們之間相互交往聯系的距離。人的認識來源於實踐,指導實踐。互聯網技術對人的思想的沖擊證明了這個原理。由於互聯網的出現,使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發生了改變,增加了人類認識世界的途徑,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個工具。
互聯網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涉及社會結構、政治形態、交往方式、管理模式、經濟運行、教育模式等諸多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互聯網不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也是一種思想和文化的存在,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互聯網是一個廣闊而嶄新的空間。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源自其獨特的技術特性:一是數字化,任何信息都可以轉化成數字進行加工處理;二是網路化,能把世界各地的用戶「一網打盡」,形成即時互聯互通;三是高速化,強大的處理能力和極高的傳輸速度,把距離和時間瞬間融化;四是互動性,改變了傳統的單向傳播方式,實現了雙向互動;五是海量化,帶寬和容量很大,為信息洪流提供了充足的快速通道和存儲港灣。
互聯網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與傳統的三大媒體——廣播、電視、報紙主要以「平面傳播」信息的方式不同,被稱為「第四種媒體」的互聯網是一種「立體媒體」。它能使聲音、文字、圖像等綜合性很強的各種知識信息在瞬間生成、光速傳播、實時互動、高度共享。人們坐在家中,憑借著一台電腦一個滑鼠就可以在信息海洋里遨遊,達到「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境地。人們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思想觀念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
互聯網也擴大了人們思想文化的交流。互聯網還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個從未體驗過的虛擬空間。在網上,網民身份被數字化、電子化、虛擬化,使人們更容易在互聯網上比較真實地自由地表達意見,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公眾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
任何新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在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往往會帶來麻煩。互聯網也同樣具有這樣的兩面效應。它既可以用來傳播先進的文化和觀念,也可以被利用來散布種種文化垃圾;既為人們思想觀念的豐富發展提供了新的廣闊天地,又為許多負面信息的傳播打開了方便之門。
因此,在充分肯定互聯網對人類文明發展的積極意義的同時,也要看到它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正如許多現今人們所議論的一樣網路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在影響著人們生活習慣。網路成癮;信息垃圾;人際淡化。互聯網的傳播使得人們了解的越多,好的學到的同時,不良風氣也學到了不少,如現今活躍的非主流風潮,使得大多數未成年人盲目跟風。網路成癮使人性情躁動,在游戲中遇到的不順易帶入現實生活。信息充斥使人與人信任度不斷降低,人與人之間關系冷漠。人們在生活中受到互聯網的影響不可不謂巨大。
互聯網構成的「虛擬世界」容易造成人際隔離和社會責任感的缺失。今天互聯網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已經大大超越任何一種傳統的媒體。在互聯網的虛擬環境中,有些人完全喪失了應有的社會責任感。還應看到。此外,還有一些低級庸俗、淫穢色情、虛假欺詐等有害信息在網上不斷出現,危害網路與信息安全,擾亂社會秩序,敗壞社會風氣。
愛因斯坦曾說,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類帶來幸福還是災難,全取決於人類自己,而不是工具本身。作為一種技術手段,互聯網似乎自在自為;但人們使用網路的行為,則需要有一定的規則。
實踐決定認識,認識也指導實踐,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人們思想觀念的影響也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增強了人們思想的主體性、平等性、開放性、選擇性。但與此同時,它也產生和放大了人們思想的隨意性、盲從性等。前者是正確的思想認識,它會促進互聯網世界更好的發展,並進而促進人們的正確認識,如此良性循環;後者是錯誤的思想認識,它會阻礙互聯網的良性發展,甚至導致惡性循環。堅持實踐與認識的統一。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一步步深化和提高。互聯網不斷地發展,帶給人們各種積極與消極的影響。但無論如何,堅持實踐與認識的統一,辯證地看待問題,人們的認識必然越來越理智,思想觀念也將會趨於成熟。
互聯網正對社會輿論和人們思想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如何進一步做好引導和管理工作,是一個長期的課題。要立足國情借鑒世界各國的有效做法,深入探索和遵循互聯網發展的規律,改進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增強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大力推進互聯網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加快建立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技術保障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強基固本才能增強競爭力。要不斷增強正面建設的力度,進一步辦好重點新聞網站,壯大網上評論隊伍,積極引導網上輿論,形成網上正面輿論的強勢。總之,面對洶涌而來的互聯網浪潮,我們既要積極參與、努力建設,又要正確應對、趨利避害,使互聯網建設始終沿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成為促進先進生產力發展和傳播先進文化的強大武器。
大學生對於互聯網,一定要辯證地認識,既要發揮它的優勢,更要克服它的缺點,使它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依據認識源於實踐的原理,當代大學生在 實踐中經常接觸互聯網中先進的文化與觀念,能激發自己積極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科學人文精神;如果經常性接觸其中的文化垃圾,則會對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長帶來若干不良影響。
互聯網的影響已滲透進整個社會,而對於正處於社會潮流,知識,接受新鮮事物最快的大學生群體而言,面對互聯網所帶來的種種,無疑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大學生學習、生活上都比較自主,而年齡也正處於成年與未成年左右,對待新鮮事物無所畏懼,敢作敢為。而且特別是中國大學生,經過高考那座獨木橋後,在強壓後突然得到的輕松,很容易使一些大學生走上極端。所以,面對互聯網正確樹立價值觀是大學生的當務之急。
首先大學生應該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堅持社會的整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在保障國家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尊重和保護個人的正當利益,在兩者發生矛盾時,自覺地無條件地服從於社會整體利益。不要受網路迷惑而去侵犯他人的利益,影響社會的和諧。
對待互聯網的雙重效應,當代大學生應該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加以正確分析,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因此,當代大學生對待互聯網的發展,不能僅憑個人興趣,受互聯網中負面因素的影響,而應該把個人的價值追求 同汲取科學知識、積極精神和藝術熏陶等先進的文化與觀念結合起來,實現個人價值以堅持真理標准為前提,堅持真理與價值的辯證統一觀,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積極作用而避開其負面影響。

閱讀全文

與計算機網路負面效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in7設置無線網路名 瀏覽:212
計算機網路自下而上 瀏覽:555
企業的網路營銷規劃 瀏覽:212
手機怎麼連接網路不能用 瀏覽:213
怎麼通過伺服器訪問網路 瀏覽:643
mac連不上網路和手機熱點 瀏覽:252
如何解決網路異常現象 瀏覽:84
網路連接顯示500 瀏覽:586
車載ce導航無線網路 瀏覽:529
特徵融合分類網路怎麼做 瀏覽:647
自己家的wifi沒有網路了怎麼設置 瀏覽:511
電腦怎麼蹭wifi的網路 瀏覽:992
電視只能用有線網路不能連接wifi 瀏覽:555
二級交換網路的交叉點怎麼計算 瀏覽:919
威寧企業網路營銷 瀏覽:441
有線電視網路能上wifi嗎 瀏覽:148
不想要電腦怎麼設置網路 瀏覽:803
天長教體局無線網路 瀏覽:183
月卡無線網路 瀏覽:65
湖南計算機網路技術專業哪個好 瀏覽:241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