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OSI」是什麼意思
OSI是什麼意思: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縮寫,意為開放式系統互聯參考模型。在OSI出現之前,計算機網路中存在眾多的體系結構,其中以IBM公司的SNA(系統網路體系結構)和DEC公司的DNA(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數字網路體系結構最為著名。為了解決不同體系結構的網路的互聯問題,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注意不要與OSI搞混)於1981年制定了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OSI/RM)。這個模型把網路通信的工作分為7層,它們由低到高分別是物理層(Physical Layer),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網路層(Network Layer),傳輸層(Transport Layer),會話層(Session Layer),表示層(Presen tation Layer)和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第一層到第三層屬於OSI參考模型的低三層,負責創建網路通信連接的鏈路;第四層到第七層為OSI參考模型的高四層,具體負責端到端的數據通信。每層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層都直接為其上層提供服務,並且所有層次都互相支持,而網路通信則可以自上而下(在發送端)或者自下而上(在接收端)雙向進行。當然並不是每一通信都需要經過OSI的全部七層,有的甚至只需要雙方對應的某一層即可。物理介面之間的轉接,以及中繼器與中繼器之間的連接就只需在物理層中進行即可;而路由器與路由器之間的連接則只需經過網路層以下的三層即可。總的來說,雙方的通信是在對等層次上進行的,不能在不對稱層次上進行通信。
OSI 標准制定過程中採用的方法是將整個龐大而復雜的問題劃分為若干個容易處理的小問題,這就是分層的體系結構辦法。在OSI中,採用了三級抽象,既體系結構,服務定義,協議規格說明。
ISO將整個通信功能劃分為七個層次,劃分層次的原則是:
1、網中各節點都有相同的層次。
2、不同節點的同等層次具有相同的功能。
3、同一節點能相鄰層之間通過介面通信。
4、每一層使用下層提供的服務,並向其上層提供服務。
5、不同節點的同等層按照協議實現對等層之間的通信。
❷ osi參考模型的第一、二、 三層分別是什麼各自的功能是什麼
osi參考模型的第一、二、 三層及各自的功能:
第一層:物理層,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以便透明的傳送比特流。常用設備有(各種物理設備)網卡、集線器、中繼器、數據機、網線、雙絞線、同軸電纜。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在此層將數據分幀,並處理流控制。屏蔽物理層,為網路層提供一個數據鏈路的連接,在一條有可能出差錯的物理連接上,進行幾乎無差錯的數據傳輸(差錯控制)。本層指定拓撲結構並提供硬體定址。常用設備有網橋、交換機
第三層:網路層,本層通過定址來建立兩個節點之間的連接,為源端的運輸層送來的分組,選擇合適的路由和交換節點,正確無誤地按照地址傳送給目的端的運輸層。
它包括通過互連網路來路由和中繼數據 ;除了選擇路由之外,網路層還負責建立和維護連接,控制網路上的擁塞以及在必要的時候生成計費信息。
(2)計算機網路參考模型最高層擴展閱讀: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於1984年提出了OSI RM(Open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 參考模型很快成為計算機網路通信的基礎模型。
在設計OSI 參考模型時,遵循了以下原則:各個層之間有清晰的邊界,實現特定的功能;層次的劃分有利於國際標准協議的制定;層的數目應該足夠多,以避免各個層功能重復。
通常OSI參考模型1-3層稱為底層(lower layer),又叫介質層(media layer),底層負責數據在網路中的傳送,網路互連設備往往位於下三層,以硬體和軟體的方式來實現。
OSI參考模型的第五層到第七層稱為高層(upper layer),又叫住幾層(host layer),高層用於保障數據的正確傳輸,以軟體方式來實現。
❸ 計算機網路的七層模型是什麼
應用層
網路服務與最終用戶的一個介面。
協議有:HTTP FTP TFTP SMTP SNMP DNS TELNET HTTPS POP3 DHCP
表示層
數據的表示、安全、壓縮。(在五層模型裡面已經合並到了應用層)
格式有,JPEG、ASCll、EBCDIC、加密格式等[2]
會話層
建立、管理、終止會話。(在五層模型裡面已經合並到了應用層)
對應主機進程,指本地主機與遠程主機正在進行的會話
傳輸層
定義傳輸數據的協議埠號,以及流控和差錯校驗。
協議有:TCP UDP,數據包一旦離開網卡即進入網路傳輸層
網路層
進行邏輯地址定址,實現不同網路之間的路徑選擇。
協議有:ICMP IGMP IP(IPV4 IPV6)
數據鏈路層
建立邏輯連接、進行硬體地址定址、差錯校驗[3] 等功能。(由底層網路定義協議)
將比特組合成位元組進而組合成幀,用MAC地址訪問介質,錯誤發現但不能糾正。
物理層
建立、維護、斷開物理連接。(由底層網路定義協議)
❹ OSI模型是怎麼分層的
OSI模型,即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由七層組成,每一層都為上一層提供服務。傳輸層位於OSI模型的最高層,負責數據通信。它直接面向網路通信的低三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與面向信息處理的高三層(表示層、會話層、應用層)之間。
傳輸層的主要功能包括提供可靠的數據傳輸、流量控制、錯誤檢測與糾正等。它通過埠號將不同的應用進程進行區分,確保數據被正確地發送到目標系統中的正確進程。TCP(傳輸控制協議)和UDP(用戶數據報協議)是兩個主要的傳輸層協議。TCP提供可靠的、面向連接的數據傳輸服務,而UDP則提供不可靠、無連接的數據傳輸服務。
在傳輸層之上是會話層,它負責建立、管理和終止會話,以及數據的同步與協調。會話層通過會話標識符(如會話ID)來標識特定的會話,並使用會話層協議來管理會話過程。例如,SSL(安全套接層)和TLS(傳輸層安全協議)就是常見的會話層協議,它們在傳輸層之上提供安全的會話連接。
表示層主要負責數據的表示和轉換,確保數據在不同的系統間具有兼容性。它涉及到數據編碼、數據格式轉換、加密和解密、壓縮和解壓縮等功能。例如,ASCII編碼、Unicode編碼、文本壓縮等都是表示層處理的任務。
應用層是OSI模型的最底層,直接面向最終用戶和應用程序。它提供了一系列的協議和服務,如HTTP(超文本傳輸協議)、FTP(文件傳輸協議)、SMTP(簡單郵件傳輸協議)等,使用戶能夠通過網路與遠程計算機系統進行交互。
綜上所述,OSI模型通過分層的方式,將復雜的網路通信問題分解為多個層次的獨立問題,每一層都專注於解決特定的任務。傳輸層作為OSI模型中的關鍵層次,負責數據的高效傳輸,並與其他層次協同工作,共同確保了網路通信的可靠性和效率。
❺ OSI參考模型各層使用的網路設備是什麼
第一層:物理層,主要設備:中繼器、集線器。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主要設備:二層交換機、網橋。
第三層:網路層,主要設備:路由器。
後四層依次為: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後四層主要是計算機軟體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