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網路是什麼時候在中國出現的
Intetnet是全世界最大的計算機網路,它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於1968年主持研製的用於支持軍事研究的計算機實驗網ARPANET。ARPANET建網的初衷旨在幫助那些為美國軍方工作的研究人員通過計算機交換信息,它的設計與實現是基於這樣的一種主導思想:網路要能夠經得住故障的考驗而維持正常工作,當網路的一部分因受攻擊而失去作用時,網路的其它部分仍能維持正常通信。 1985年在美國政府的幫助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組建了第一個網命名為NFSnet,伴著TCP/IP協議的成長,這樣使NSFNET在1986年建成後取代 ARPANET 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他們把最後的使用TCP/IP支持的NFSnet網叫做Internet網,即當今世界最大的計算機互連網。 近幾年,Internet規模迅速發展已經覆蓋了包括我國在內的154個國家,連接的網路6萬多個,主機達500萬台,終端用戶近5000萬,並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長。 1994年我國Internet只有一個國際出口,300多個入網用戶,到1996年已發展到有7條國際出口線,2萬多個入網用戶,目前中國和國際Internet網路互聯的主要網路有: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運作的中國科研網(CASNET),由清華大學負責運作的中國教育網(CERNET),由電子部、電力部、鐵道部支持,吉通公司負責運作的金橋網(GBNET),以及由郵電部組建的中國網(Chinanet),Chinanet是我國的第一個商業網,1995年6月第一期工程完成,開通了北京、上海兩條帶寬64Kbps的國際出口線。預計第二期工程完成後,將覆蓋各省市的全國骨幹網, 同時出口線帶寬由64K升至2M。 在我國由於Chinanet撥號用戶上網使用電信的特服號163,所以又被廣大用戶稱為163網。 第一階段:網路探索(1987年~1994年) 中國的互聯網不是八台大轎抬出來的,而是從羊腸小道走出來的。——胡啟恆 4 發出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 1987年9月14日,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越過長城,走向世界),揭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
『貳』 「與網路時間同步」在哪的
在你電腦桌面的右下角,也就是顯示輸入法和隱藏不常使用的圖標的地方。你會看到顯示的時間。雙擊滑鼠左鍵。會彈出日期和時間 屬性,點Internet時間,自動與Internet伺服器時間同步,然後點「立即更新」這樣就可以了。
控制面板里的也試過啦??
『叄』 北京時間是從哪裡發出來的
北京時間的發源地是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授時部(二部)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雖處於東七區,但全國統一使用北京時間,負責發布北京時間。
因北京處於國際時區劃分中的東八區(東經120°),同格林威治時間(世界時)整整相差8小時(即北京時間=世界時+8小時),故命名為「北京時間」。
中國幅員遼闊,東西相跨5個時區(即東五區、東六區、東七區、東八區、東九區5個時區)授時台必須建在地理中心地帶,從而也就產生了長短波授。「北京時間」與「北京當地時間」是兩個概念,「北京時間」的發播不在北京,而在陝西蒲城(處於東七區)。
(3)網路時間哪裡發出來的擴展閱讀:
區時的規定
人為規定,在日界線西側的東十二區在任何時刻,總是比日界線東側的西十二區早24小時,這樣東、西十二區,雖為一個時區鍾點相同,但日期總是相差一天,即東十二區任何時候都比西十二區要早一天。
所以,自西向東過日界線,日期要減一天;反之,自東向西過日界線,日期要加一天。為了避免日界線穿過陸地,日界線與180°經線並不完全一致,而是增加了幾處曲折。
每當太陽當頭照的時候,就是中午12點鍾。但不同地方看到太陽當頭照的時間是不一樣的。例如,上海已是中午12點時,莫斯科的居民還要經過5個小時才能看到太陽當頭照;而澳大利亞的悉尼人早已是下午2點鍾了。
『肆』 網路什麼時候出現的
1969年 這個網路把位於洛杉礬的加利福尼亞大學、位於聖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以及位於鹽湖城的猶它州州立大學。
Internet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偉大的里程碑,它是未來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通過它,人類正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社會。人們用各種名稱來稱呼Internet,如國際因特網路、因持網,互聯網、交互網路、網際網等等,它正在向全世界各大洲延伸和擴散,不斷增添吸收新的網路成員,已經成為世界上覆蓋面最廣、規模最大、信息資源最豐富的計算機信息網路。
從某種意義上說,Internet可以說是美蘇冷戰的產物。這一個龐大的網路,它的由來可以追溯到60年代初。當時,美國國防部為了保證美國本土防衛力量和海外防禦武裝在受到前蘇聯第一次核打擊以後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擊能力,認為有必要設計出一種分散的指揮系統;它由一個個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它點仍能正常工作,並且在這些點之間能夠繞過那些已被摧毀的指揮點而繼續保持聯系。為了對這一構思進行驗證,1969年,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DOD/DARPA)資助建立了一個名為ARPANET(即"阿帕網")的網路,這個網路把位於洛杉礬的加利福尼亞大學、位於聖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以及位於鹽湖城的猶它州州立大學的計算機主機聯接起來,位於各個結點的大型計算機採用分組交換技術,通過專門的通信交換機和專門的通信線路相互連接。這個阿帕網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雛形。
到1972年時,ARPANET網上的網點數已經達到40個,這40個網點彼此之間可以發送小文本文件(當時稱這種文件為電子郵件,也就是我們現在的E-mail)和利用文件傳輸協議發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數據文件(即現在Internet 的FTP),同時也發現了通過把一台電腦模擬成另一台遠程電腦的一個終端而使用遠程電腦上資源的方法,這種方法被稱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FTP和Telnet是Internet上較早出現的重要工具,E-mail和FTP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應用。
1972年,全世界電腦業和通訊業的專家學者在美國華盛頓舉行了第一屆國際計算機通信會議,就在不同的計算機網路之間進行通信達成協議。會議決定成立Internet工作組,負責建立一種能保證計算機之間進行通信的標准規范即"通信協議"。1973年,美國國防部也開始研究如何實現各種不同網路之間的互聯問題。
至1974年,IP(Internet協議)和TCP(傳輸控制協議)問世,合稱TCP/IP協議。這兩個協議定義了一種在電腦網路間傳送報文(文件或命令)的方法。隨後,美國國防部決定向全世界無條件地免費提供TCP/IP,即向全世界公布解決電腦網路之間通信的核心技術。TCP/IP協議的核心技術的公開最終導致了Internet的大發展。
到1980年,世界上既有使用TCP/IP協議的美國軍方的ARPA網,也有很多使用其它通信協議的各種網路。為了將這些網路連接起來,美國人溫頓·瑟夫(Vinton Cerf)提出一個想法:在每個網路內部各自使用自己的通訊協議,在和其它網路通信時使用TCP/IP協議。這個設想最終導致了Internet的誕生,並確立了TCP/IP協議在網路互聯方面的地位。
80年代初,ARPANet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沒有獲得美國聯邦機構合同的學校仍不能使用。為解決這一問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開始著手建立提供給各大學計算機系使用的計算機科學網(CSNet)。CSNet是在其他基礎網路之上加統一的協議層,形成邏輯上的網路,它使用其他網路提供的通信能力,在用戶觀點下也是一個獨立的網路。CSNet採用集中控制方式,所有信息交換都經過CSNet-Relay(一台中繼計算機)進行。
以上這些網路都相繼並入Internet而成為它的一個組成部分,因而Internet成為全世界各種網路的大集合。
Internet的又一次快速發展源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簡稱NSF)的介入,即建立NSFNET。80年代初,美國一大批科學家呼籲實現全美的計算機和網路資源共享,以改進教育和科研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抵禦歐洲和日本先進教育和科技進步的挑戰和競爭。80年代中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為鼓勵大學和研究機構共享他們非常昂貴的4台巨型計算機,希望各大學、研究所的計算機與這4台巨型計算機聯接起來。最初NSF曾試圖使用ARPANet作NSFNET的通信干線,但由於ARPANet的軍用性質,並且受控於政府機構,這個決策沒有成功;於是他們決定自己出資,利用ARPANET發展出來的TCP/IP通訊協議,建立名為NSFNET的廣域網。
1986年NSF投資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匹茲堡大學、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依利諾斯大學和康納爾大學建立5個超級計算中心,並通過56Kbps的通信線路連接形成NSFNET的雛形。1987年NSF公開招標對NSFNxT進行升級、營運和管理,結果IBM、MCI和由多家大學組成的非盈利性機構Merit獲得NSr的合同。1989年7月,NSFNET的通信線路速度升級到了T1(1.5MbpS),並且連接13個骨幹結點,採用MCI提供的通信線路和IBM提供的路由設備,Merit則負責NSFNET的營運和管理。由於NSF的鼓勵和資助,很多大學、政府機構甚至私營的研究機構紛紛把自己的區域網並人N5FNET中,從1986年至1991年,NSFNET的子網從100個迅速增加到3000多個。NSFNET的正式營運以及實現與其他已有和新建網路的連接開始真正成為Internet的基礎。
Internet在80年代的擴張不單帶來量的改變,同時帶來了某些質的變化。由於多種學術團體、企業研究機構,甚至個人用戶的進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於純計算機專業人員。新的使用者發覺計算機相互間的通訊對他們來講更有吸引力。於是,他們逐步把Internet當作一種交流與通信的工具,而不僅僅只是共享NSF巨型計算機的運算能力。
進入90年代初期,Internet事實上已成為一個"網際網":各個子網分別負責自己的架設和運作費用,而這些子網又通過NSFNET互聯起來。NSFNET連接全美上千萬台計算機,擁有幾千萬用戶,是Internet最主要的成員網。隨著計算機網路在全球的拓展和擴散,美洲以外的網路也逐漸接入NSFNET主幹或其子網。
1993年是網際網路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中網際網路完成了到目前為止所有最重要的技術創新,WWW(萬維網)和瀏覽器的應用使網際網路上有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平台:人們在網際網路上所看到的內容不僅只是文字,而且有了圖片、聲音和動畫,、甚至還有了電影。網際網路演變成了一個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影片等多種媒體交相輝映的新世界,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了全世界。
到2000年底,世界上網人數已突破4億,預計在2004年將達到7億。
Internet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我國也非常重視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注重與Internet的連接。目前,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的信息網路,對我國科技、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與國際社會的信息交流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Internet在中國經過了兩個發展階段。
1987年至1993年是Internet在中國的起步階段,國內的科技工作者開始接觸Internet資源。在此期間,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為首的一批科研院所與國外機構合作開展一些與Internet聯網的科研課題,通過撥號方式使用Internet的E-mail電子郵件系統,並為國內一些重點院校和科研機構提供國際Internet電子郵件服務。
1986年,由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即當時的國家機械委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和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合作,啟動了名為CANET(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的國際網際網路項目。
1987年9月,在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內正式建成我國第一個Internet電子郵件節點,連通了Internet的電子郵件系統。隨後,在國家科委的支持下,CANET開始向我國的科研、學術、教育界提供Internet電子郵件服務。
1989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通過其國際合作夥伴-美國斯坦福加速器中心主機的轉換,實現了國際電子郵件的轉發。由於有了專線,通信能力大大提高,費用降低,促進了網際網路在國內的應用和傳播。
1990年,由電子部十五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和德國GMD合作,連通了Internet電子郵件系統;清華大學校園網TUNET也和加拿大UBC合作,實現了MHS系統。因而,國內科技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公用電話網或公用分組交換網,使用Internet的電子郵件服務。
1990年10月,中國正式向國際網際網路信息中心(InterNIC)登記注冊了最高域名"CN",從而開通了使用自己域名的Internet電子郵件。繼CANET之後,國內其他一些大學和研究所也相繼開通了Internet電子郵件連結。
1994年1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接受我國正式接入Internet的要求。1994年3月,我國開通並測試了64Kbps專線,中國獲准加入Internet。4月初中科院副院長胡啟恆院士在中美科技合作聯委會上,代表中國政府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正式提出要求連入Internet,並得到認可。至此,中國終於打通了最後的關節,在4月20日,以NCFC工程連入Internet國際專線為標志,中國與Internet全面接觸。同年5月,中國聯網工作全部完成。中國政府對Internet進入中國表示認可。中國網路的域名也最終確定為cn。此事被我國新聞界評為1994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之一,被國家統計公報列為中國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從1994年開始至今,中國實現了和網際網路的TCP/IP連接,從而逐步開通了網際網路的全功能服務;大型電腦網路項目正式啟動,網際網路在我國進入了飛速發展時期。
1995年1月,中國電信分別在北京、上海設立的64K專線開通,並且通過電話網、DDN專線以及X.25網等方式開始向社會提供Internet接入服務。3月,中國科學院完成上海、合肥、武漢、南京四個分院的遠程連接,開始了將Internet向全國擴展的第一步。4月,中國科學院啟動京外單位聯網工程(俗稱"百所聯網"工程),取名"中國科技網"(CSTNet)。其目標是把網路擴展到全國24個城市,實現國內各學術機構的計算機互聯並和Internet相連。該網路逐步成為一個面向科技用戶、科技管理部門及與科技有關的政府部門服務的全國性網路。1995年 5月,ChinaNET全國骨幹網開始籌建。7月,CERNET連入美國的128K國際專線開通。 12月,中科院百所聯網工程完成。就在這個月,CERNET一期工程提前一年完成並通過了國家計委組織的驗收。
1996年1月,ChinaNET全國骨幹網建成並正式開通,全國范圍的公用計算機互聯網路開始提供服務。 9月6日,中國金橋信息網宣布開始提供Internet服務。1996年11月,CERNET開通2M國際信道,加上12月中國公眾多媒體通信網(169網)開始全面啟動,廣東視聆通、天府熱線、上海熱線作為首批站點正式開通。
1997年5月30日,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中國互聯網路域名注冊暫行管理辦法》,授權中國科學院組建和管理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授權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網路中心與CNNIC簽約並管理二級域名.e.cn。1997年6月3日,受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委託,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組建了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行使國家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的職責。同日,宣布成立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工作委員會。1997年11月,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發布了第一次《中國Internet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中指出: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我國共有上網計算機29.9萬台,上網用戶62萬人,CN下注冊的域名4066個,WWW站點1500個,國際出口帶寬18.64Mbps。
『伍』 怎麼樣讓Internet時間 頁面顯示出來
如果您的計算機不是域的一員,可以使您的計算機時鍾與 Internet 時間伺服器同步。 如果啟用了同步,您的計算機時鍾每周就會和 Internet 時間伺服器進行一次同步。然而,如果您沒有與 Internet 保持連續連接的話,則自動同步不會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單擊「Internet 時間」選項卡(位於「控制面板」中的「日期和時間」上)中的「立即更新」按鈕來執行立刻同步。 如果時間同步失敗 當您單擊「立即更新」按鈕時,時鍾應立即同步。如果該操作失敗,可能出於以下幾個原因: 1.沒有連接到 Internet。在試圖同步時鍾前創建 Internet 連接。 2.個人或網路防火牆阻止時鍾同步。大多數公司或組織的防火牆同一些個人防火牆一樣會阻礙時鍾同步。家庭用戶應閱讀防火牆文檔以得到關於消除網路時間協議 (NTP) 障礙的信息。如果切換到了 Windows 防火牆,則應該可以同步時鍾。 3.Internet 時間伺服器正忙,或者暫時不可用。如果屬於這種情況的話,可以試著稍後再同步您的時鍾或通過雙擊任務欄上的時鍾來手動更新。也可以試著採用另外一個不同的時間伺服器。 4.計算機上顯示的時間與 Internet 時間伺服器的當前時間有很大的差別。如果計算機的時間與 Internet 時間伺服器的時間相比,滯後值超過 15 個小時,則 Internet 時間伺服器無法同步計算機時鍾。若要正確地同步時間,請確保時間和日期設置值接近位於「控制面板」中「日期和時間屬性」中的當前時間。 主板電池沒電不在此例,買個紐扣電池解決。(時間調整後隔段時間又錯,可判斷電池問題。
『陸』 網路是什麽時間發明
【網路概念】
網路:英文一般翻譯為:internet 或network。簡單的來說,就是用物理鏈路將各個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機相連在一起,組成數據鏈路,從而達到資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
凡將地理位置不同,並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而連接起來,且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網路協議、信息交換方式及網路操作系統等)實現網路資源共享的系統,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網路一詞有多種意義,可解作:
1、流量網路(flow network)也簡稱為網路(network)。一般用來對管道系統、交通系統、通訊系統來建模。有時特指計算機網路 (Computer Network),或特指其中的互聯網 (Internet)由有關聯的個體組成的系統,如:人際網路、交通網路、政治網路。
2、由節點和連線構成的圖。表示研究諸對象及其相互聯系。有時用帶箭頭的連線表示從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存在某種順序關系。在節點或連線旁標出的數值,稱為點權或線權,有時不標任何數。用數學語言說,網路是一種圖,一般認為它專指加權圖。網路除了數學定義外,還有具體的物理含義,即網路是從某種相同類型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模型,習慣上就稱其為什麼類型網路,如開關網路、運輸網路、通信網路、計劃網路等。總之,網路是從同類問題中抽象出來的用數學中的圖論來表達並研究的一種模型。
計算機網路是用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多台自治計算機系統互相連接起來,按照共同的網路協議,共享硬體、軟體和數據資源的系統。
實現網路的四個要素:
1、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
2、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
3、網路軟體軟體支持
4、實現數據通信與資源共享
【計算機網路發展】
第一代:遠程終端連接
20世紀60年代早期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主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鍵盤和顯示器)分布在各處並與主機相連,用戶通過本地的終端使用遠程的主機.
只提供終端和主機之間的通信,子網之間無法通信.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階段(區域網)
20世紀60年代中期
多個主機互聯,實現計算機和計算機之間的通信。
包括:通信子網、用戶資源子網.
終端用戶可以訪問本地主機和通信子網上所有主機的軟硬體資源。
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廣域網、Internet)
1981年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訂:開放體系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RM),實現不同廠家生產的計算機之間實現互連.
TCP/IP協議的誕生.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業務,大數據量)
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信息高速公路
ATM技術、ISDN、千兆乙太網
交互性:網上電視點播、電視會議、可視電話、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路圖書館等高速、可視化.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事實上,Internet的時代早已經來臨,只是限於連接速率和費用的問題,很多人並沒有真正能夠好好地利用、享受它。如今,各種各樣的連接方式和越來越快的連接速率使得人們能夠很好地享受寬頻網(Broadband Networking)所帶來的沖擊和給我們生活、學習、工作方式的沖擊,讓我們生活真正地生活、工作、享受在一個寬頻的時代!
在學習寬頻網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網路的發展歷史,對於我們深入理解和使用網路大有裨益!
一、Internet的用處
Internet是世界各地的電腦相互間通信的方法和手段,是信息的載體和傳輸系統,是連接全世界計算機的紐帶,同時也是一個功能強大的「工具」。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網路,幾乎覆蓋了整個世界的范圍,它集新聞、通信、娛樂、資源共享於一體,是現代社會進行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企業不僅可以從網上索取大量的商業信息,更可以通過Internet向國際社會展現自己。是當今世界上覆蓋范圍最大,用戶最多,資源最豐富、最實用的計算機網路。
Internet的信息內容非常龐大,我們不僅可以把它當作一個計算機網路,而要把它視為一個龐大的、實用的、可享受的信息源。我們也希望你把 Internet當作一個面向芸芸眾生的社會來理解,世界各地上百萬的人可以用Internet通信和共享信息源。可以送出或接受電子郵件通信;可以與別人建立聯系並互相索取信息;可以在網上發布公告,宣傳你的信息;可以參加各種專題小組討論;可以免費享用大量的信息源和軟體資源。
二、Internet發展簡史
隨著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後的十多年時間內,由於價格很昂貴,電腦數量極少。早期所謂的計算機網路主要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而產生的,其形式是將一台計算機經過通信線路與若乾颱終端直接連接,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方式看做為最簡單的區域網雛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立的。現代計算機網路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net。 ARPAnet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致了TCP/IP問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1980年前後,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議的轉換工作,並以ARPAnet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並在 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應用。2個著名的科學教育網CSNET和BITNET先後建立。1984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規劃建立了13個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及國家教育科技網。隨後替代了ARPANET的骨乾地位。 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界用戶,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一發不可收拾。
三、中國的Internet
1.Internet的階段性發展
我國的INTERNET的發展以1987年通過中國學術網CANET向世界發出第一封E-mail為標志。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四大主流網路體系,即:中科院的科學技術網CSTNET;國家教育部的教育和科研網CERNET;原郵電部的CHINANET和原電子部的金橋網CHINAGBN。
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 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中國目前有五傢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Internet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140家。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八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
2.今後發展重點
盡管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績,但政府還是對中國Internet今後的發展重點作了部署,了解它們對我們今後的寬頻生活非常有用:
(1)根據國務院已頒布的《電信條例》和《Internet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修訂已有的網路管理法規,並根據網路發展實際不斷完善和制定新的法規;
(2)擴大網路規模,優化網路結構,避免重復建設,使網路向綜合化,寬頻化,智能化發展;
(3)在基礎網路方面,要進一步引入競爭機制,促使價格降低,改善服務,解決帶寬這個制約網路發展納瓶頸問題;
(4)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如圖書館、公共資料庫等,豐富網上中文內容;
(5)要十分重視網路安全問題。目前,國內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已有多項科研計劃專門研究,一些成果已開始應用。
(6)加強中國與國際網路界的聯系。中國教育和科研部門已經開始與國外的關於下一代Internet的合作研究。第一代Internet主要是由國外研究發展的,中國起步雖晚,但是通過努力已經逐漸拉近了與國際水平的距離。
四、Internet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Internet給全世界帶來了非同尋常的機遇。人類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當前正在邁進信息社會。信息作為繼材料、能源之後的又一重要戰略資源,它的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取得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它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首先,網路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傳遞,使得社會的各種資源得以共享。其次,網路創造出了更多的機會,可以有效地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有力地拉動消費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生產力進步。同時,網路也為各個層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Internet的確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在奇跡背後,存在著日益突出的問題,給人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比如,信息貧富差距開始擴大,財富分配出現不平等;網路的開放性和全球化,促進了人類知識的共享和經濟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網路的競爭己成為國家間和企業間高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網路帶來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劇了文化滲透,各國都在為捍衛自己的網路文化而努力。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這種厚重的文化在網路上得以延伸,這個問題顯得尤其突出。
中國Internet發展中還存在著另一些問題。首先,中國Internet和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在用戶總數上,目前全球網民已超過兩億,其中有一半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等國家的網民數量都領先於中國。但是已經有機構預測,在未來幾年內,中國的網民數量將躍居世界前五位,乃至前三位,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太大,所以網路用戶的普及率還十分低。加拿大、美國和日本的網路用戶普及率達到了30%以上,而中國僅僅有1.4%。
其次,中國的網路規模距離網路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但是隨著基礎設施的增加,寬頻技術的使用,在網路規模上會有穩步的發展。第三,中國的網路管理法規還相對滯後和不夠完善,要根據國家已頒布的《電信條例》修訂現有部門規章中不適應的部分,為新業務制定新規定,做到法規到位。第四,由於語言和觀念的原因,中文信息資源上網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另外,中國網路業在資本投入、經營模式、經營理念、技術創新等方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外國成功的方式有的在中國未必奏效,因此不能照搬,要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模式。
CMWAP接入指的是wap網的接入網關,智能瀏覽wap網站,CMNET是可以接入internet瀏覽www網頁的。
(1) 兩個接入點
在國際上,通常只有一種GPRS接入方式,為什麼在中國會有CMWAP和CMNET兩兄弟呢?(彩信之所以單獨配置接入點是因為彩信服務需要連接專用的伺服器,在這里不作探討。)
其實,CMWAP 和 CMNET 只是中國移動人為劃分的兩個GPRS接入方式。前者是為手機WAP上網而設立的,後者則主要是為PC、筆記本電腦、PDA等利用GPRS上網服務。它們在實現方式上並沒有任何差別,但因為定位不同,所以和CMNET相比,CMWAP便有了部分限制,資費上也存在差別。
(2) WAP
WAP只是一種GPRS應用模式,它與GRPS的接入方式是無關的。WAP應用採用的實現方式是「終端+WAP網關+WAP伺服器」的模式,不同於一般 Internet的「終端+伺服器」的工作模式。主要的目的是通過WAP網關完成WAP-WEB的協議轉換以達到節省網路流量和兼容現有WEB應用的目的。
WAP網關從技術的角度講,只是一個提供代理服務的主機,它不一定由網路運營商提供。但據我所知,中國移動GPRS網路目前只有唯一的一個WAP網關: 10.0.0.172,有中國移動提供,用於WAP瀏覽(HTTP)服務。有一點需要注意,WAP網關和一般意義上的區域網網關是有差別的,標準的WAP 網關僅僅實現了HTTP代理的功能,並未完成路由、NAT等區域網網關的功能。這就決定了它在應用上所受到的限制。
(3) 中國移動對CMWAP的限制
為了從應用中區別兩者的定位,中國移動對CMWAP作了一定的限制,主要表現在CMWAP接入時只能訪問GPRS網路內的IP(10.*.*.*),而無法通過路由訪問Internet。(少數地區的移動網路可能不存在這一限制。)我們用CMWAP瀏覽Internet上的網頁就是通過WAP網關協議或它提供的HTTP代理服務實現的。
說到這里,就讓我自然而然的聯想到我們公司的網路,相信不少工作的朋友都有類似的體會。公司的網路在網關上不提供路由和NAT,僅僅提供一個可以訪問外網的HTTP代理。這樣,我們就無法直接使用QQ、MSN等非HTTP協議的應用軟體了(好在它們還提供的有HTTP代理的連接方式)。CMWAP也正是
(4) 適用范圍
適用范圍才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CMNET擁有完全的Internet訪問權,這里就不多說了,主要讓我們來看看CMWAP。因為有了上面提到的限制, CMWAP的適用范圍就要看WAP網關所提供的支持了。目前,中國移動的WAP網關對外只提供HTTP代理協議(80和8080埠)和WAP網關協議(9201埠)。
『柒』 我們每天都在用的北京時間,是在哪裡發布的呢
在日常生活中,一到整點,家裡的電子表或者收音機就會“滴~”的一聲,隨後播音員會說上這么一句話“北京時間,幾點整”。隨著計時工具的進步,報時方式也在發展。古人用“晨鍾暮鼓”報時,現代的城市會在中心或繁華地帶掛巨大的鍾表來報時,現在我們使用“北京時間”,而它是用無線電波來傳播的。播音員所報的北京時間,到底是怎麼做到統一的呢?
『捌』 中國標准時間(北京時間)是從哪裡發出來的
中國標准時間是從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發出來的。
北京時間並不是北京的地方時間,而是東經120°的地方時間,故東經120度地方時比北京的地方時早約14分半鍾。
因為北京處於國際時區劃分中的東八區,同格林尼治時間整整相差8小時,故命名為「北京時間」。東八區包括的范圍從東經112.5°到東經127.5°,以東經120°為中心線,東西各延伸7.5°,總寬度為15°的區域。
而中國幅員遼闊,東西相跨5個時區授時台必須建在地理中心地帶,從而也就產生了長短波授。「北京時間」與「北京當地時間」是兩個概念,「北京時間」的發播不在北京,而在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
北京時間授時台的選址:
我國現代無線電授時最早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負責,而後由上海天文台租用郵電部的一個短波無線電台發播。然而上海偏居東南一隅,發播信號無法覆蓋全國范圍,難以適應當時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
因此,在1955年,全國科技發展12年遠景規劃中,將在內陸籌建一個能覆蓋全國、精度達到毫秒量級的授時台列入國家重點建設項目。
科學院組織相關專家經過實地考察和多方論證,初步將台址選在了甘肅蘭州市,但是由於和當時的蘇聯專家意見相左,建台計劃暫時擱置。
1965年,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重提建設授時台計劃,科學院再次派專家赴新疆、青海、甘肅和陝西勘址,並將台址預選在陝西楊陵。1966年授時台台址最終確定在陝西蒲城縣,並以「326工程」為代號開工建設短波授時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北京時間
『玖』 網路是在什麼時候誕生的
隨著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後的十多年時間內,由於價格很昂貴,電腦數量極少。早期所謂的計算機網路主要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而產生的,其形式是將一台計算機經過通信線路與若乾颱終端直接連接,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方式看做為最簡單的區域網雛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立的。現代計算機網路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net。 ARPAnet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致了TCP/IP問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1980年前後,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議的轉換工作,並以ARPAnet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並在 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應用。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組織 NSF採用TCP/IP協議將分布在美國各地的6個為科研教育服務的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並支持地區網路,形成NSFnet。1986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界用戶,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一發不可收拾。
『拾』 北京時間從哪裡發出來的
「北京時間」的「生產者」是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位於陝西驪山腳下,附近是有著上千年歷史的秦始皇兵馬俑和華清池。
原名陝西天文台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成立於1966年。中國現代的標准時間——北京時間,就是在這里產生,再通過70公里外的陝西蒲城長短波授時發播系統發出的。
在授時中心的時間科學館中,人們能看到從古到今的各種計時工具。比如較早的圭表、日晷、滴漏、定時蠟、沙漏、擺鍾,以及近現代的電子表、石英鍾、電波鍾、原子鍾等,種種展品展現出人類對精細計時的不懈追求。
國家授時中心擁有國內第一、世界第四規模的守時原子鍾組,負責確定和保持我國原子時標准和協調世界時標准。一個國家的精準時間,與國計民生、科研國防息息相關,因此獨立精準的計時能力和穩定可靠的授時能力意義重大。
計算方式
如今我們所說的1秒,其實就是銫原子躍遷振盪9192631770次所用經歷的時間,這是1967年10月召開的第十三屆國際計時大會正式定義的。國際上規定,取1958年1月1日世界時零時零分零秒的瞬間作為原子時的起點。1968年10月,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建成。
國家授時中心承擔著我國的標准時間的發播任務,其授時系統是國家不可缺少的基礎性工程和社會公益設施,並被列為由國家財政部專項經費支持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之一。
自七十年代初正式承擔我國標准時間、標准頻率發播任務以來,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國防建設、國家安全、互聯網金融等諸多行業和部門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的授時服務,基本滿足了國家的需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北京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