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不忘初心是什麼意思
不忘初心是不忘記最初的心願。「不忘初心」一詞,已知最早出自唐代白居易《畫彌勒上生幀記》:「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願也。」意思是說時時不忘記最初的發心,最終一定能實現其本來的願望。
2019年12月2日,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了「2019年度十大網路用語」,「不忘初心」位列其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黨員幹部必須牢記人民群眾是我們的根和本,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要堅定群眾立場,強化群眾觀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心繫群眾、服務群眾,努力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發展好、實現好、維護好。要改變工作作風,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的所想、所盼、所憂,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
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准,真正做到與廣大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⑵ 「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出自哪裡
《華嚴經》並沒有這樣的原句。一般來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是解讀自《華嚴經》的部分經文(見下)。解讀之後語言通俗,道理直白,大部分人看到後都會有所感觸,故而出自《華嚴經》的說法就流傳開來。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諸如來,靡不護念初發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九:如菩薩初心,不與後心俱。
⑶ 不忘初心 出處
一般來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是解讀自《華嚴經》的部分經文(見下)。解讀之後語言通俗,道理直白,大部分人看到後都會有所感觸,故而出自《華嚴經》的說法就流傳開來。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諸如來,靡不護念初發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九:如菩薩初心,不與後心俱。
何謂「初心」、「初發心」,有慧月法師這般解讀:
何謂初發心?它是我們踏入佛門之始,心中秉持的那顆當仁不讓的成佛利生之心,那份最真誠質朴的求法向道之願。在佛門中,最看重的就是這份初心。在紛擾變化的世界中,發心最真實;一切發心中,菩提心最穩固;相續的菩提心中,初發之心最珍貴。只要有了它,我們就能開始成佛之路,也只有懷著這份初心,我們才能成為真正同心同願的人,一起穿越生死。
「人生若只如初見」這句話出自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納蘭容若)(1655-1685,滿族)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意思是說「事物的結果並不像人們最初想像的那樣美好,在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會變化得超出人們最初的理解,沒有了剛剛認識的時候的美好、淡然。那麼一切停留在初次的感覺多麼美妙,當時的無所掛礙,無所牽絆,一切又是那麼自然。初見時的美好,結局的超乎想像,勾繪的人生,總有那麼幾許淡淡的遺憾和哀傷問問。
⑷ 「不忘初心」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不忘初心:不要忘記最初時候人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顆與生俱來的善良、真誠、無邪、進取、寬容、博愛之心。多應用在愛情、事業、生活等方面,提醒人們去感恩,去看清人生與自身。
出自:《華嚴經》
《華嚴經》中有一句話,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一度因被喬布斯推崇而風靡,我沒料到他拿這句話做了他第一部電影的名字,稍嫌文氣,卻十分切題。
只有不忘記自己最初的想法,才能有始有終地去完成自己的夢想。說來簡單,但夢想這東西終歸是華麗而脆弱的,在滾滾紅塵面前,一介凡人想要憑借孱弱的肉身去守護自己的夢想,又談何容易。天才如李白,不也成了世俗的犧牲,在排擠中被賜金,連夜放還,在扞衛夢想的戰場上一敗塗地。
於是我們只有在輕狂少年時才敢妄談夢想,不計一切的去實現它,只因我們輸得起,無所牽掛。一旦年華老去,變得心有掛礙後,便站在了世俗的那一方,再無法前進一步,卻也同時阻止著別人的前進。我們實現不了夢想,只因我們忘卻了初心;我們選擇去忘記這最初的夢想,只因現實太過殘酷,將之付諸實現的代價太大。
⑸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出自哪裡
《華嚴經》並沒有這樣的原句。一般來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是解讀自《華嚴經》的部分經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諸如來,靡不護念初發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九:如菩薩初心,不與後心俱。
解讀之後語言通俗,道理直白,大部分人看到後都會有所感觸,故而出自《華嚴經》的說法就流傳開來。
釋義:一個人做事始終如一,堅定信念的話,最後就一定會獲得成功。
⑹ 不忘初心,到底是什麼意思
⑺ dpq什麼意思
是dbq。
dbq,網路流行詞,該詞只是「對不起」一詞的縮寫形式,取的是這三個字的首字母縮寫,是如今的飯圈常用語。
該詞最早出自飯圈,至於為什麼這種詞既不會被和諧也不敏感的詞要用縮寫形式,不得而知,畢竟隔圈如隔山。
引證示例:
dbq,就算是耗死我所有的腦細胞,這些飯圈黑話看懂是不可能看懂的。
(7)不忘初心網路用語來自哪裡擴展閱讀
網路語言從網路中產生或應用於網路交流的一種語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標點、符號、拼音、圖標(圖片)和文字等多種組合。這種組合,往往在特定的網路媒介傳播中表達特殊的意義。
20世紀90年代誕生初,網蟲們為了提高網上聊天的效率或詼諧、逗樂等特定需要而採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語言了。進入21世紀的十多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革新,這種語言形式在互聯網媒介的傳播中有了極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