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營銷 > 三層網路架構用到了哪些協議

三層網路架構用到了哪些協議

發布時間:2022-07-06 07:45:47

㈠ packet tracer模擬環境下組建三層網路運用哪些協議層

傳輸層,
數據鏈路層
物理層
會話層
網路層

㈡ 常用的網路協議有哪些

常用的網路協議有TCP/IP協議、IPX/SPX協議、NetBEUI協議等。

1.TCP/IP協議
TCP/IP協議用得最多,只有TCP/IP協議允許與internet進行完全連接。現今流行的網路軟體和游戲大都支持TCP/IP協議。

2.IPX/SPX協議
IPX/SPX協議是Novell開發的專用於NetWare網路的協議,大部分可以聯機的游戲都支持IPX/SPX協議,例如星際、cs。雖然這些游戲都支持TCP/IP協議,但通過IPX/SPX協議更省事,不需要任何設置。IPX/SPX協議在區域網中的用途不大。它和TCP/IP協議的一個顯著不同是它不使用ip地址,而是使用mac地址。

為了能進行通信,規定每個終端都要將各自字元集中的字元先變換為標准字元集的字元後,才進入網路傳送,到達目的終端之後,再變換為該終端字元集的字元。當然,對於不相容終端,除了需變換字元集字元外還需轉換其他特性,如顯示格式、行長、行數、屏幕滾動方式等也需作相應的變換。

㈢ TCP/IP網路體系結構中,各層內分別有什麼協議,每一種協議的作用是什麼

一、TCP/IP網路體系結構中,常見的介面層協議有:
Ethernet 802.3、Token Ring 802.5、X.25、Frame relay、HDLC、PPP ATM等。
1.網路層
網路層包括:IP(Internet Protocol)協議、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控制報文協議、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轉換協議、RARP(Reverse ARP)反向地址轉換協議。
2.傳輸層
傳輸層協議主要是: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3.應用層
應用層協議主要包括如下幾個:FTP、TELNET、DNS、SMTP、RIP、NFS、HTTP。

二、TCP/IP網路體系結構中,每一種協議的作用有:

  1. TCP/IP協議不依賴於任何特定的計算機硬體或操作系統,提供開放的協議標准,即使不考慮Internet,TCP/IP協議也獲得了廣泛的支持。所以TCP/IP協議成為一種聯合各種硬體和軟體的實用系統。

2.TCP/IP協議並不依賴於特定的網路傳輸硬體,所以TCP/IP協議能夠集成各種各樣的網路。用戶能夠使用乙太網(Ethernet)、令牌環網(Token Ring Network)、撥號線路(Dial-up line)、X.25網以及所有的網路傳輸硬體。

3.統一的網路地址分配方案,使得整個TCP/IP設備在網中都具有惟一的地址

4.標准化的高層協議,可以提供多種可靠的用戶服務。

㈣ TCP/IP每一層用到了哪些協議

TCP/IP的體系結構各種應用層協議如支持萬維網應用的HTTP,支持電子郵件的SMTP,支持文件傳輸的FTP。運輸層為TCP或UDP。TCP為傳輸控制協議,UDP為用戶數據報協議。網際層為IP協議。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主要是控制幀的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錯控制以及比特流傳輸。就這樣了。

㈤ 請問二層網路協議和三層網路協議分別有哪些協議

數據鏈路層協議=二層網路協議

數據鏈路層協議分類

1.面向字元的鏈路層協議

Ø ISO的IS1745,基本型傳輸控制規程及其擴充部分(BM和XBM)

Ø IBM的二進制同步通信規程(BSC)

ØDEC的數字數據通信報文協議(DDCMP)

Ø PPP

2.面向比特的鏈路層協議

Ø IBM的SNA使用的數據鏈路協議SDLC(Synchronous Data Link Control protocol);

Ø ANSI修改SDLC,提出ADCCP(Advanced Data 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cere);

Ø ISO修改SDLC,提出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

Ø CCITT修改HDLC,提出LAP(Link Access Procere)作為X.25網路介面標準的一部分,後來改為LAPB。

第三層

TCP協議

TCP,即傳輸控制協議,是一種面向連接的傳輸層協議。通過使用序列號和確認信息,TCP協議能夠向發送方提供到達接收方的數據包的傳送信息。當傳送過程中出現數據包丟失情況時,TCP協議可以重新發送丟失的數據包直到數據成功到達接收方或者出現網路超時。TCP協議還可以識別重復信息,丟棄不需要的多餘信息,使網路環境得到優化。如果發送方傳送數據的速度大大快於接收方接收數據的速度,TCP協議可以採用數據流控制機制減慢數據的傳送速度,協調發送和接收方的數據響應。TCP協議能夠把數據傳送信息傳遞給所支持的更高層次的協議或應用使用。

IP協議

IP協議位於Internet協議棧的第三層,最早於1970年在UNIX系統平台上開發成功。今天,IP協議已經發展成為網路操作系統相互之間進行通訊的標准機制,是HTTP和TCP等高層協議的基礎。除了可以提供網路路由之外,IP協議還具有錯誤控制以及網路分段等眾多功能,是整個Internet協議棧的核心。

㈥ 網路中第三層協議有哪些第三層協議類型又有哪些我對這兩個概念不太明白。

三層協議:IP ICMP ping tracert IGMP IPX
類型:基於IP的協議,基於IPX的協議等等。
第三層的協議就是工作在第三層的協議,協議類型就是三層的協議封裝在二層中,你從二層中看有個type選項,這裡面的欄位表示了不同的協議類型。

㈦ 乙太網二層、三層、四層都各自有什麼業務,包含什麼協議呢

二層是數據鏈路層,設備為交換機 傳輸乙太網包,三次是網路層,設備為路由器
舉例:三層傳輸二層數據會用 pppoe 協議 即用ppp協議封裝的乙太網幀
協議工作在自己特定的層內,如果要跨層傳輸就要封裝或者解封裝才可以。
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你對網路模型的理解還不夠深,多看幾遍就好
還有 ppp是傳輸協議 ospf是路由器發現協議 說明協議的功能也搞混淆了。。

㈧ TCP/IP協議的三層模式

其實在互聯網中,由於實際使用的是TCP/IP模型,也就是DOD模型(現在不知道沒關系,後面會說).所以7層模型在現實網路環境中只是一個理論上,學究派的東西.這個模型中,我們真正關心的是下面的3層.

1.物理層

哦.是的.這個名詞還算容易了解.網卡還有那些網線構成了這一層.那些在網線中傳播的二進制數據流是這層的具體表象.也就是說,這一層上面沒有什麼協議(不是很精確的說法,但是你可以這么理解).有的都是電流而已.我們把兩台機器用網線連起來.或者用HUB把機器都連起來,這些工作就是物理層的工作.

有2個設備屬於物理層的,一個是中繼器,一個是HUB.大家知道.物理上面的連線距離一長就會產生電信號的衰減.為了重新加強這個信號,我們就需要在一定距離之後加上一個信號放大器,這就是中繼器(repeater)

恩...這個比較容易理解.repeater就是連接在2根網線之間的么.沒有做任何處理.所以只是一個物理設備.屬於1層的.

那麼集線器(HUB)呢?這個怎麼會是在1層???似乎非常難以理解.

當我說出HUB的本質,大家就能夠清楚了解了

HUB的本質其實只是一個多口中繼器(MULTI PORT REPEATER).啊...這樣大家能夠理解了.HUB不叫多口中繼器其實只是為了銷售上面的策略.他的本質就是連接多根網線的一個物理設備.也是不對經過的電信號做任何邏輯處理的.

2.數據鏈路層

歐~這個名詞有些別扭了.DATA LINK層.英文似乎更加容易理解.

這個層面上面的東西不再是電信號了.而是DATA了.對,既然是DATA就有了邏輯關系了.這個層面上面的基本單位是幀(Frame).這層和物理層的接觸是最緊密的.他是把從網線上面傳輸的電流轉換成0和1的組合.

物理層只是網卡對網線發出或者接受各種電平信號,那就是說物理層是無法判別電流的來源和目標的.那麼把電流打成0和1的幀之後.裡面就有邏輯數據了.有了數據,就可以判別數據從何而來,到何處去.所以也就可以真正的形成LINK.

既然可以判別地址,那麼地址是按照什麼來判別的呢?

那就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MAC地址

大家肯定都聽說過我們的網卡都有MAC地址

有些人可能也知道MAC地址都是唯一的.

對.MAC地址是全球唯一的.也就是說你的網卡雖然便宜.但是他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有些人說他可以改MAC.那就不是唯一了.對.雖然可以更改,那隻是欺騙上層對封包裡面的MAC地址進行改寫.你網卡真正的MAC地址是固化的.無法修改的.

我們有了MAC地址了.這樣就可以有針對性對所有連接在一起的計算機進行通訊了.是的.我們終於可以在一個區域網內通訊了.

但是有個問題我們前面沒有提到.就是既然物理層傳輸的是電信號.那麼如果我有2台機器一起發電信號,信號豈不是混亂了么?

非常正確.這個問題在網路裡面成為"碰撞",所以協議裡面規定了如果你需要往外發數據,一定需要先看看電纜裡面有沒有別的信號.如果沒有,那就可以發.如果2者同時發送,檢測到碰撞之後2者分別等待一個隨機時間,然後重發.這個就是重要的"碰撞檢測".

哈.看來問題解決了.不是么.現在整個網路可以正常運行了.

確實如此.但是如果連接在網路上的計算機越來越多,那麼碰撞的現象會越來越頻繁.這樣效率一定很低了.恩.這里還有一個重要概念"沖突域".在同一個物理上連接的網路上的所有設備是屬於同一個沖突域的.

接著就需要引入我們的2層設備來分割沖突域了.

網橋(Bridge)就是連接2個不同的物理網路的.主要功能是在2個網路之間轉發Frame.因為從實際中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很多時候並非整個網路都在相互通訊.最多相互通訊的一組計算機我們可以分在一個小的沖突域內.這樣分割以後可以減少沖突域,也就相對的減少了沖突的機會.而之間使用網橋來橋接,由於網橋兩邊的通訊不是非常頻繁,所以使用網橋來為2邊作為"代言人".這樣任意一個小網路裡面產生沖突的機會就少了.

交換機(Switch)是我們最熟悉的設備了,交換機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個多口網橋(Multi port Bridge).同理可得.交換機的每個口後面都是一個沖突域.我們都說交換機比HUB快,就是因為交換機分割了所有的沖突域.
由於現在交換機非常便宜.所以一般我們都是直接在交換機的口上接計算機.這樣每台計算機都是一個獨立的沖突域.這樣碰撞的問題就沒有了.所以速度是比HUB快.

而前面說過.2層設備主要是個轉發的功能.交換機的主要功能就是轉發包.而不是讓所有的沖突域直接物理連接.所以交換機有CPU,有內存,可以對frame進行處理等等.這些也是交換機和HUB的區別

3.網路層

我們前面的一些技術就可以構建出區域網了.有了網路層以後.數據才能夠真正的在整個世界間傳送

由於倫納德·博薩卡(Leonard Bosack)和姍蒂•雷納(Sandy Lerner)為了解決他們之間的通信問題(關於路由器發明的版本有很多.你聽到的別的說法可能比這個說法更准確,但是誰知道呢.呵呵).路由器被發明用來解決"信息孤島"問題.而且如果是由SWITCH來構建整個網路,那麼整個網路將會有"中心節點",這樣也不符合ARPANET的初衷.所以我們有了這一層.(這樣說可能會感覺本末倒置,但是先這么理解吧.)

這一層的基本單元是包(Packet).所有的包都有一個IP頭.啊.聽起來很熟悉不是么.IP就是用來在這層上面標識包的來源和目的地址的.

這層的一個主要概念就是"路由",也就是和switch一樣,把包轉發到其他的地方.不過有個不同的地方,switch只有知道具體的MAC在哪裡的情況下才能夠發送給指定的計算機,而路由則不需要知道最終IP所在的計算機在哪個位置,只要知道那個途徑可以過去就可以工作.

這3層構建了整個網路的基礎.由於TCP/IP模型將最下面2層合並成為一層,所以在TCP/IP裡面總共這2層也是整個構架最基礎的內容.而網路方面要做的工作也都是針對於這2層做的.
2: TCP/IP.真實世界的模型

上一講裡面我們說過OSI 7層模型只是一個理論模型,而實際中只需要保證7層的功能能夠實現,實際分層無需按照7層來分.而且如果真的分7層.那麼數據處理的速度便要慢許多.

在實際應用中.使用最多的便是DoD模型.也成為TCP/IP協議簇

DoD模型(Department Of Defanse Model 美國國防部模型)顧名思義,是美國國防部設計的一個網路模型.最早用於ARPANET.這些話可能在許多教材的第一章就會講了.但是一般教材對於DoD模型與OSI模型對應關系都沒有講到.或者很多是模糊或者錯誤的.

在這里我就要描述一下2者對應關系.OSI模型有7層我們已經知道了,而DoD模型則只有4層.下面是對應關系

OSI DoD
7.Application ┐
6.Presentation |-> 4. Application/Process
5.Session ┘
4.Transport ---> 3. Host to Host
3.Network ---> 2. Internet
2.Data Link ┬-> 1. Network Access
1.Physical ┘

由於我不會製表符.所以圖有些難看.其實就是OSI的1.2層對應DoD的第1層,OSI的5.6.7對應DoD的第4層

其實這個還是比較容易記憶的

由於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非常密切.所以分為一個.然後上面依次對應,最上面的一大塊成為應用層(處理層)

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可用的實際模型了.不過一般我們在描述某個設備或者協議的時候.還是會使用OSI的模型,比如我們在討論SWITCH的時候,就會說他是一個2層的設備.而路由器是一個3層的設備,還會有一些特殊的設備,比如3層交換機,4層交換機.這些都是使用OSI模型進行分類的.這點大家不要搞混淆了.

我們一直聽說TCP或者UDP.還有什麼SMTP.POP3.這些協議到底是在哪一層定義的那?接下來的一張圖會給大家一個非常清晰的概念了(不能算是圖拉 :D ).

4. APPLICATION

HTTP,FTP,telnet,SNMP,SMTP,POP3,DNS等等

3.Host to Host

TCP,UDP

2.internet

ICMP,ARP,RARP,IP

1.Network Access

Ethernet,FastEthernet,Token Ring等等

恩...這下清楚了.讓我們從下至上來看看

首先是最下層的.包括了乙太網,快速乙太網,還有現在的千M乙太網等等的協議,這些協議規定了線纜的絞數.連接方式等等物理層的東西.還有底層使用MAC通訊的方式等等.

接下來是IP.ARP這些.IP在OSI模型的時候也說過.通過IP地址.我們在轉發包的時候無需知道具體目標機的位置.而路由器自然會根據路由表來轉發.最後一站一站的慢慢傳遞.達到最終目標.而ARP協議就是在IP和MAC之間轉換用的.

我在上一章提過,由於有了路由器,IP,整個網路才真正能夠覆蓋全球.所以這一層叫做internet大家也應該容易記憶了.

WOW.TCP,UDP是我們聽說最多的了.他是屬於控制網路連接的.在OSI稱為Transport.傳輸層.在DoD內是Host to Host 端對端.意思其實是一樣的.就是在在2台計算機之間構建出一個虛擬的通訊通道來.
最上面一層就無窮無盡了.所有的最終應用層的東西都在這里,你甚至可以定義你自己的協議類型.這些都是完全可以的.因為本身這一層就是提供給開發人員自行發揮的.只是上面列舉的都經過標准化了.

TCP包頭結構

源埠 16位
目標埠 16位
序列號 32位
回應序號 32位
TCP頭長度 4位
reserved 6位
控制代碼 6位
窗口大小 16位
偏移量 16位
校驗和 16位
選項 32位(可選)

這樣我們得出了TCP包頭的最小大小.就是20位元組.

UDP包頭結構
源埠 16位
目的埠 16位
長度 16位
校驗和 16位

恩...UDP的包小很多.確實如此.因為UDP是非可靠連接.設計初衷就是盡可能快的將數據包發送出去.所以UDP協議顯得非常精簡.

有一個問題,似乎這些頭裡面怎麼沒有IP地址啊.沒有IP地址這些包往哪裡發送那?

對.你觀察的很仔細.TCP和UDP的頭裡面確實沒有任何IP信息.我們回頭想一下TCP和UDP是屬於DoD的哪一層的? 對了!是第3層. 而IP則位於模型的第二層.也就是他們兩者雖然有聯系.但是不屬於同一層.

模型的一個重要規則就是.當發送端發送一個數據,上一層將數據傳往下一層的時候.上一層的包就成為了下一層包的數據部分.

而到接受端接受到數據.下一層將本層的頭部信息去掉後交給上一層去處理.

那麼我們來看看實際例子:

假使我們通過SMTP協議發送數據AAA到另外一段.那麼數據先會被加上SMTP的頭.成為[SMTP]AAA.往下發送到TCP層.成為[TCP][SMTP]AAA.再往下送到internet層[IP][TCP][SMTP]AAA.然後成為[MAC][IP][TCP][SMTP]AAA

這樣通過enternet或者FastEnternet發送到路由器.路由器得到後替換自己的MAC地址上去.傳到下一級的路由器.這樣經過長途跋涉.最終這個數據流到達目標機.

目標機先從下面一層開始.去掉MAC,成為[IP][TCP][SMTP]AAA往上到IP層,恩,比對後是發送給我這個IP的.去掉,成為[TCP][SMTP]AAA.TCP接到了查看校驗和,沒錯.往上[SMTP]AAA.最後SMTP協議去解釋.得到了AAA.

萬里長征終於結束.我們也將AAA發送到了目標機.大家也應該明白了為何TCP包頭和UDP包頭裡面沒有IP地址那?因為IP位於他們下面一層.TCP和UDP的包頭信息是作為IP包的數據段來傳送的.

IP層可不管那許多.他只管他那層的協議,也就是管把從上面層來的數據加上自己的頭,傳到下面一層.把從下面一層來的數據去掉頭.傳到上面一層.

每層都是這么乾的.完美的契合完成了數據包的最終旅程.

㈨ 網路層分為哪幾種協議

TCP/IP網路層的核心是IP協議,與IP協議配套使用實現其功能的還有地址解析協議ARP、逆地址解析協議RARP、網際網路報文協議ICMP、網際網路組管理協議IGMP。

㈩ OSI七層模型的每一層都有哪些協議謝謝!

第一層:物理層

物理層規定了激活、維持、關閉通信端點之間的機械特性、電氣特性、功能特性以及過程特性。該層為上層協議提供了一個傳輸數據的物理媒體。只是說明標准。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比特(bit)。

屬於物理層定義的典型規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fddi令牌環網等。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質上提供可靠的傳輸。該層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定址、數據的成幀、流量控制、數據的檢錯、重發等。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幀(frame)。數據鏈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ARP、RARP、SDLC、HDLC、PPP、STP、幀中繼等

第三層:網路層

網路層負責對子網間的數據包進行路由選擇。網路層還可以實現擁塞控制、網際互連等功能。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數據包(packet)。網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第四層:傳輸層

傳輸層是第一個端到端,即主機到主機的層次。傳輸層負責將上層數據分段並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傳輸。此外,傳輸層還要處理端到端的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問題。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數據段(segment)。傳輸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第五層:會話層

會話層管理主機之間的會話進程,即負責建立、管理、終止進程之間的會話。會話層還利用在數據中插入校驗點來實現數據的同步。會話層協議的代表包括:RPC、SQL、NFS 、X WINDOWS、ASP

第六層:表示層

表示層對上層數據或信息進行變換以保證一個主機應用層信息可以被另一個主機的應用程序理解。表示層的數據轉換包括數據的加密、壓縮、格式轉換等。表示層協議的代表包括:ASCII、PICT、TIFF、JPEG、 MIDI、MPEG

第七層:應用層

應用層為操作系統或網路應用程序提供訪問網路服務的介面。應用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10)三層網路架構用到了哪些協議擴展閱讀:

談到網路不能不談OSI參考模型,OSI參考模型(OSI/RM)的全稱是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pen System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OSI/RM),它是由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的一個網路系統互連模型。雖然OSI參考模型的實際應用意義不是很大,但其的確對於理解網路協議內部的運作很有幫助,也為我們學習網路協議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

七層理解:

物理層:物理介面規范,傳輸比特流,網卡是工作在物理層的。

數據層:成幀,保證幀的無誤傳輸,MAC地址,形成EHTHERNET幀

網路層:路由選擇,流量控制,IP地址,形成IP包

傳輸層:埠地址,如HTTP對應80埠。TCP和UDP工作於該層,還有就是差錯校驗和流量控制。

會話層:組織兩個會話進程之間的通信,並管理數據的交換使用NETBIOS和WINSOCK協議。QQ等軟體進行通訊因該是工作在會話層的。

表示層:使得不同操作系統之間通信成為可能。

應用層:對應於各個應用軟

閱讀全文

與三層網路架構用到了哪些協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網路忽然4g變2g 瀏覽:439
win7設置無線網路名 瀏覽:216
計算機網路自下而上 瀏覽:559
企業的網路營銷規劃 瀏覽:216
手機怎麼連接網路不能用 瀏覽:216
怎麼通過伺服器訪問網路 瀏覽:646
mac連不上網路和手機熱點 瀏覽:253
如何解決網路異常現象 瀏覽:85
網路連接顯示500 瀏覽:587
車載ce導航無線網路 瀏覽:530
特徵融合分類網路怎麼做 瀏覽:648
自己家的wifi沒有網路了怎麼設置 瀏覽:512
電腦怎麼蹭wifi的網路 瀏覽:993
電視只能用有線網路不能連接wifi 瀏覽:556
二級交換網路的交叉點怎麼計算 瀏覽:920
威寧企業網路營銷 瀏覽:442
有線電視網路能上wifi嗎 瀏覽:149
不想要電腦怎麼設置網路 瀏覽:804
天長教體局無線網路 瀏覽:184
月卡無線網路 瀏覽:66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