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兒園中班活動方案
為了確保活動扎實開展,時常需要預先制定活動方案,活動方案是綜合考量活動相關的因素後所制定的書面計劃。我們應該怎麼制定活動方案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兒園中班活動方案(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活動目標:
1、嘗試繪畫人物,能夠畫出人物臉部的主要器官。
2、在用直線和弧線作畫的基礎上,嘗試畫出波浪、圓圈等線條來裝飾媽媽的頭發,逐步提高幼兒控制手部動作的能力。
3、啟發幼兒按照自已的想像,選擇不同線條和顏色給媽媽理發,表達對媽媽的感情。
活動准備:
1、媽媽的照片若干,發型圖4張
2、白紙、黑筆、蠟筆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談話活動
1、教師:我們都有自己的媽媽,誰來介紹一下你媽媽長得什麼樣?
你們有沒有仔細看過媽媽的頭發呢?媽媽有漂亮的頭發嗎?
那你媽媽的頭發是怎樣的?
(頭發是直直的、長長的。頭發是捲起來的。頭發前面是直的,旁邊是卷的……)
2、教師:你們媽媽的頭發有沒有染過顏色?
(有紅頭發,有黃頭發,還有的頭發有點兒黑有點兒黃……)
3、教師:媽媽是在那裡把頭發理的這么漂亮的?是誰給媽媽理的發呢?
(在理發店,在美發廳,是理發師給媽媽理的。)
二、欣賞媽媽的照片,感受不同發型的特點。
1、教師:你們看,今天老師把誰的媽媽請到了電視機里?
這位媽媽的頭發是什麼樣的?
2、幼兒欣賞長、短、直、卷的發型誰的媽媽頭發上染了顏色呢?
三、幼兒自己動手為媽媽設計發型
1、教師:現在你想為媽媽設計一個美麗的發型嗎?
設計發型前我們要先給媽媽畫張像,媽媽的臉是什麼形狀的?臉上有什麼?
2、教師:示範畫臉你想為媽媽設計一個什麼樣的發型呢?
幼兒自由討論後個別介紹。
3、教師示範畫頭發
教師:現在媽媽有了喜歡的發型,誰能夠讓媽媽變得更漂亮。
4、教師示範圖色
5、幼兒動手設計發型。
四、講評你最喜歡哪一位媽媽?為什麼?
大家都為媽媽設計了漂亮的發型,我們一起和媽媽和張影留念一下吧。
幼兒做一個可愛的動作,喀嚓!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認識公共汽車、輪船、地鐵、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及相關的交通安全常識。
2、鼓勵幼兒大膽的提出問題,並學習自己去找到問題的答案。
3、鼓勵幼兒大膽的與別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問題板塊:
海、陸、空立體交通圖,將幼兒的問題展示出來。
如:怎樣過馬路最安全?
交通標志什麼樣?
輪船、飛機什麼樣?
我可以怎樣出去玩?(利用哪些交通工具)
主題壁報:
利用樓道牆面展示幼兒對交通相關知識的認識。
利用班內瓷磚牆展示幼兒收集來的資料――幼兒去過的地方、幼兒見過的交通工具等。
區域游戲相關內容:
1、電腦閱覽室:增加有關交通工具的圖書、交通相關的光碟。
2、美勞區:幼兒收集的各種廢舊材料、相關的製作書籍。
3、益智區:交通工具的拼圖、交通安全棋等。
4、建築區:各種建築圖例、各種交通工具模型、各種交通標志模型等。
家園合作:
1、利用樓道及家長園地展示主題進程。
2、出示主題網路圖和主題目標以及主要教育內容。
3、提出家園合作建議,請家長幫助幼兒搜集主題相關的資料,並通過帶幼兒參加大量的戶外活動豐富幼兒相關知識經驗。
資源利用:
1、交通工具圖片和模型;
2、交通安全的圖書;
3、歌曲:《小飛機》、《開汽車》、《小火車》;
4、游戲光碟:《神奇龜》;
5、交通工具玩具:拼圖等。
6、觀立交橋。
7、觀察小區內的汽車。
8、參觀過街天橋和地下通道。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對美工活動的興趣,能用廢舊材料製作常見的車輛。
2、引導幼兒通過練習與操作活動,體驗成功的樂趣。
活動形式: 集體活動
活動准備: 盒子、瓶蓋、等廢舊材料;剪刀、雙面膠等工具。
設計意圖:
1、在活動區中出示劉浩一做的汽車,引起幼兒製作的興趣。提問:「這是什麼?它是用什麼做的?」
2、討論:「你們想做什麼樣的車子?可以用什麼來做?」
3、請幼兒自選材料進行製作,要求幼兒節約各種材料。
將幼兒的作品進行展示,請幼兒互相進行介紹,從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師幼互動:
劉浩一拿著自己的車說:「你們知道這是怎麼做的嗎?」
楊靜說:「這是用紙盒子做的吧?車軲轆是用硬紙片做的。」
劉暢說:「劉浩一做的這是公共汽車吧?還挺像的!我覺得這個紙盒子有點大,要是在小一點就好了。」
袁智鑫:「我想做一個壓路車,能把馬路上的坑壓平。我需要紙盒子和可樂瓶子。」
劉浩一:「我想用好多紙盒子再做一個火車。」
楊靜:「我想做一個公共汽車。」
劉暢:「我想做一個太空車,可以在宇宙上走,還可以飛的。」
袁智鑫選了兩個易拉罐和一個大紙盒子,回到座位用雙面膠進行粘貼。還用兩個瓶蓋做車燈,最後在車頂加了一個天窗。
劉浩一用雙面膠把五六個紙盒連在了一起,剪了一些不太圓的硬紙片做火車軲轆。
劉暢:「劉浩一,你這個車軲轆怎麼不圓呀?」
劉浩一:「那怎麼辦呀?我剪不好!」
劉暢:「你不會用別的呀?那不是有好多瓶子蓋嗎?」
劉浩一把紙軲轆換成了瓶蓋軲轆,果然好看多了。
孩子們把車停在了「停車場」,互相介紹自己的作品,高興極了。
教育反思
幼兒通過對自己製作出來的作品進行觀察、討論,更有興趣去嘗試,並且更客觀、觀察也更細致、全面。因為是同班的作品,而不是教師的作品,因此幼兒分析起來更加客觀,也更敢說話。在以後的活動中,教師應該多嘗試用孩子的作品作範例,引發幼兒的討論。從以往的主導位置撤下來,變成幼兒活動的支持者。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動物寶寶和媽媽之間的'親情。
2、發展幼兒理解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引導幼兒了解動物世界中媽媽愛寶寶的趣聞軼事,培養幼兒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
重難點分析:
重點:使幼兒感受動物寶寶和媽媽之間的親情。
難點:引導幼兒將日常生活經驗與愛的主題結合,並能口齒清晰地講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活動准備:
1、多媒體課件(袋鼠媽媽和小袋鼠;老虎媽媽和小老虎;青蛙媽媽和小蝌蚪。)
2、動物寶寶和媽媽的趣聞軼事錄像。
活動過程:
(一)導入:(4分鍾)
談話:媽媽愛寶寶引出課題。
提問:媽媽愛你嗎?媽媽是怎樣愛你的?(自由表達)
小結:動物媽媽們也非常愛自己的寶寶,那他們又是怎樣愛自己寶寶的呢?咱們一起來看一看。
(二)展開:(18分鍾)
1、觀看課件感知動物媽媽對寶寶的愛,播放課件幼兒欣賞並講述。(5分鍾)
提問:剛才你看到了什麼動物?他們在和自己的小寶寶們做什麼?
小結:原來啊,動物媽媽跟小朋友的爸爸媽媽一樣,願意陪著自己的寶寶做游戲,很愛自己的寶寶。
2、配上兒歌再次播放課件,引導幼兒理解動物媽媽對寶寶的愛。(7分鍾)
提問:袋鼠媽媽是怎樣愛自己寶寶的?老虎媽媽是怎樣愛自己的寶寶的媽媽為什麼要使勁摔寶寶?青蛙媽媽是怎樣對待小蝌蚪的?小蝌蚪為什麼不要媽媽照顧?(引導幼兒跟隨課件學習兒歌)
小結:袋鼠媽媽愛寶寶,將小寶寶放到袋子里;老虎媽媽愛寶寶,為了讓自己的寶寶更快的成長,使勁將寶寶往地上摔;青蛙媽媽愛小蝌蚪,給小蝌蚪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這些動物媽媽都有不同的愛寶寶的方式。
3、拓展經驗仿編兒歌。(6分鍾)
提問:你還知道其他的動物媽媽撫養寶寶的故事嗎?請個別幼兒講一講可結合錄像上其他有關內容進行講述。幼兒將自己仿編的兒歌說給大家聽。
例:燕子媽媽愛乖乖怎麼愛?飛來飛去找呀找銜來食物喂乖乖。企鵝媽媽愛乖乖怎麼愛?小腳放到大腳上來天氣寒冷凍不壞。松鼠媽媽愛乖乖怎麼愛?辛苦把它喂養大離家再也不回來。
小結:其實,很多動物媽媽都是愛自己的寶寶的。有的嚴厲、有的呵護,不同的動物媽媽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著自己對於小寶寶的關心和愛護。就像小朋友的爸爸媽媽一樣,都是世界上最關心你們的人。
(三)結束:(3分鍾)
活動小結:動物媽媽們為了保護好小動物付出了很多艱辛的勞動,在動物世界裡,還有許多有關動物媽媽愛寶寶的故事,你們可以從書本上、互聯網上、書店裡找到,你可以把你找到的最有趣的動物媽媽愛寶寶的故事告訴老師和小朋友。
附:教學反思
情感教育是幼兒園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讓每個孩子感受愛、理解愛、表達愛,讓孩子在充滿愛的氛圍中成長是多麼愜意、美好的事情。《愛》這首兒歌就讓人感覺很溫暖,在通過理解動物媽媽對寶寶愛的基礎上引導孩子理解感受自己媽媽對孩子的愛。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有三個:情感目標為引導幼兒感受兒歌中動物寶寶和媽媽之間的親情;能力目標重在發展幼兒理解力和語言表達力;知識目標定為引導幼兒了解動物世界中媽媽愛寶寶的趣聞軼事,培養幼兒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
其實學前期是培養幼兒情商的關鍵時期,而教學的價值並非讓孩子學會多少字,掌握多少所謂的知識。其實所謂教育的真諦就在於教予情,育予心,讓孩子們感受自然、感受親情、感受愛。所以在本次教學活動中將情感目標作為教育的重點,而難點在於引導幼兒將日常生活經驗與愛的主題結合,並能口齒清晰地講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在教學過程中,幼兒能在老師創設的情景中自由感受愛的氛圍,並能理解兒歌《愛》所包涵的情感。反思整個教學,我認為在教學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幼兒在表述的過程中語言描述不完整,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進一步引導提升。第二,在引導幼兒將以往經驗與兒歌相結合的過程中,發現幼兒的知識遷移能力有待提升,幼兒階段的孩子是培養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的重要階段,知識遷移能力更應該從小培養,這一方面的思維訓練還需在教學中進一步加強。第三,在教學准備中多是各種小動物圖片、視頻,一些幼兒可以觸摸、感受的模擬實物比較少,對於幼兒而言,應在教學中准備些更直觀的物品讓幼兒感受,這是我今後的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設計意圖】
幾年前一首「健康歌」給當時年幼的我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今天我們的幼兒園的又放起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看著孩子健康的舞蹈,機靈的坐著歌曲里的動作,我會心的笑了!幼兒園通過這次健康教案活動設計,充分的發揮了孩子們與音樂配合的天賦。
【活動目標】
1、感受歌曲活潑歡快的情緒。能較清楚地演唱歌曲,並唱准休止符。
2、能根據歌詞創編動作,進行歌表演。
3、感受運動身體的快樂。
【活動准備】
1、健康歌磁帶
2、小貓、小狗、小雞卡片
【活動過程】
一、欣賞歌曲。
教師放健康歌錄音,讓幼兒欣賞,提問幼兒這是什麼音樂?你聽了這首歌想干什麼?歌曲中唱到我們身體的哪些部位在運動?
二、學習歌曲
1、引導幼兒仔細聽一聽歌里唱的是什麼,把剛才聽到的歌曲的歌詞來按節奏朗誦,讓幼兒知道有的地方要停頓,不能發出聲音。
2、練聲
1=C
5 6 5 4 3 1 | 2 1 2 3 5 — |3 3 3 5 5 5| 3 3 2 2 | 1—— — —|
我愛 我的 小 雞 小雞 怎樣 叫 ? 嘰嘰 嘰 嘰嘰嘰 嘰嘰 嘰嘰 嘰
我愛 我的 小 貓 小貓 怎樣 叫 ? 喵喵 喵 喵喵喵 喵喵 喵喵 喵
我愛 我的 小 狗 小狗 怎樣 叫 ? 汪汪 汪 汪汪汪 汪汪 汪汪 汪
3、教師彈琴,幼兒跟著唱歌。
三、進行創編動作
1、教師放錄音,幼兒自由運動身體,創編動作。根據歌詞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誰做的動作好,就用誰的,來調動幼兒創編的積極性,最後,創編出適合幼兒表演的健康歌。
2、引導幼兒跟音樂磁帶快樂的邊唱邊做創編的動作,比比誰的動作最漂亮最有力。
3、我們身體上還有什麼地方也需要經常的做運動?
說了那麼多的地方,能不能聽著音樂做做看?什麼時候做?我來做望遠鏡,找找你們有幾種不一樣的運動身體的方法。
4、集體初步嘗試
四、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用這首好聽的健康歌運動了身體,小朋友們高興嗎?我們要經常鍛煉身體,每天運動我們的身體。我們身體才會長的棒,不容易生病。
【活動延伸】
啟發幼兒說出多種運動身體的方法,如:拍球、跳繩、滑滑梯、跑步等。
❷ 讀一本書可以從哪四個方面來談感想
1. 你為什麼選擇這本書?
2. 你對本書的評價如何?
3. 主人公/主要內容
3.1 針對小說書描述一下書中的主人公。描述一下從這本書里你看到了哪些優秀品德。
3.2 針對小說書結合書中的主人公的某些感受談談自己的經歷,感想和體會。
3.3 針對非小說類書談談此書的主要內容。 列出5-8個關於主題的有趣事實
4. 情節
4.1 小說類型,此書主要是講的什麼?簡單說下故事情節。可以列舉此書開頭,發展和結束部分的數件事件
4.2 非小說類類型,書中哪些寫作方法幫助你理解書的內容。舉兩個例子說說它們是如何幫助你理解的
5. 你的見解
5.1你喜歡本書什麼?書的開頭是否很有趣吸引人?讀者有沒有感受一種特殊的方式來講述這個故事,有沒有讓你想起以往的經歷,此書哪部分寫得最棒等問題。
5.2哪些概念脫穎而出?讀完此書,就本書的主題,你的想法有哪些改變,結合此書談談其他相關主題。
6. 書的主題和主要內容
6.1小說類型,作者在此書中分享了哪些人生感悟,用書中具體詳情解釋。
6.2非小說類類型,讀完此書,你覺得作者希望你懂得什麼道理或者學會做了什麼,寫出真情實感就可以了。
❸ 有些出版的小說書封面上的圖片作者是從哪裡弄來的
有一部分是找的漫畫里的圖片,也有一部分是請網路畫家畫的。
❹ 簡述利用學校圖書館書目檢索系統可以從哪些角度來查詢一本圖書的信息
簡單地說可以從一本書的主題,書名,作者,出版年代+出版社+出版地,關鍵詞,索書號,isbn號等角度來查詢這本書的信息。
❺ 《十萬個為什麼》這本書,是從哪裡來的
十萬個為什麼是一種書。就是幼兒啟蒙的教材,它是中國第一本網路全書。《十萬個為什麼》這一圖書品牌是由少年兒童出版社(上海)於1961年首創的,該品牌誕生40多年來,以其貼近讀者的編輯形式、嚴格篩選的圖文內容影響了無數求知道路上的讀者。近年來,雖然同名圖書層出不窮,但是上少版《十萬個為什麼》憑借其獨特的編輯理念和對質量的嚴格要求,仍然成為廣大讀者的第一選擇。
《十萬個為什麼》一書誕生在四十多年前,而《十萬個為什麼》被業界視作圖書品牌,大規模開發利用卻是近幾年的事。作為原創者的少年兒童出版社而言,他們不僅在以往用富有創造性的勞動締造了這部流傳數代的傳世好書,還在今天用同樣的熱情和包容精神為這個屬於中國出版人自己的圖書品牌努力耕耘著。
❻ 十萬個為什麼的探索網路圖
摘要 親,你這個題是什麼意思呢?什麼叫探索網路圖?
❼ 書籍的來歷是什麼怎麼來的
中國最早的書籍出現在商朝。
它們是由竹子和木頭製成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的和容易接近的東西。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人們把竹子和木頭切成小塊,用刷子在上面寫字,但沒有合適的書寫材料。竹片叫「竹簡」,木片叫「木簡」。它們統稱為「簡」。
一般來說,只有一行字是寫的,如果是錯的,就用刀刮寫。因此,在古代,「刪削」這個詞已經使用了很長時間。書大而小,古時簡單而短,最長的三英尺,最短的只有五英寸。寫一本書需要很多的簡單,把這些簡單化聯系在一起就成了一本書。
在編目中,經常使用麻繩,也使用絲繩(稱為「絲編」)或皮條(稱為「韋編」)。古書中提到「韋編三絕」,意思是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因為他經常讀《易經》,把簡化的管子擦掉三次。
根據一本書的長度,決定它應該用幾段來編纂,通常是兩段或三段,以及四段或五段以上。表示書籍數量的「書」這個詞是象形文字,就像一根繩子連接著一系列簡化的書籍。
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過寫在絲織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書輕便,而且易於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 ,所以帛書的數量遠比竹木簡書為少。
東漢又出現了紙書,紙書輕便、易於書寫,價格比較便宜,深受人們歡迎。以後紙書便逐漸流傳開來,到了晉朝,紙書完全取代了竹木簡書和帛書。
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書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所制的書。到公元1世紀時希臘和羅馬用動物的皮來記錄國家的法律、歷史等重要內容,和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一樣都是古代書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的拷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與人工都相當高。
在中世紀時期只有少數的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有著書籍的應用。直到15世紀谷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書籍才作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從而得以廣泛的傳播。
進入本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網路的普及書已經擺脫了紙張的局限,電子書又以空間小、便於傳播、便於保存等優勢,成為未來書的發展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