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信網邏輯上是哪些構成的
您好! 電信網由核心網、接入網(AN)和用戶駐地網(CPN)三大部分組成。 核心網和接入網屬於公共電信網, CPN為用戶自有通信網,傳統CPN是單用戶。
㈡ 電信網的電信網組成
電信網由終端設備、傳輸鏈路和交換設備三要素構成
電信網由終端設備、傳輸鏈路和交換設備三要素構成,運行時還應輔之以信令系統、通信協議以及相應的運行支撐系統。現在世界各國的通信體系正向數字化的電信網發展,將逐漸代替模擬通信的傳輸和交換,並且向智能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但是由於電信網具有全程全網互通的性質,已有的電信網不能同時更新,因此,電信網的發展是一個逐步的過程。
㈢ 能不能介紹一下中國電信的網路結構
電信網路從模擬通信過渡到數字通信經歷的變革一樣,IP電信網幾乎所有的基本概念都與傳統網路不同。世界上對下一代電信網路的體系結構的研究目前處於起步階段,目前我們看到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網的體系結構和IP軟交換體系結構以及IP智能網的體系結構都是這個變革中的一小部分。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技術的不斷發展,IP電信網將有一套包括信源編碼、信道編碼、寬頻傳輸、業務交換、網路控制和網路管理的全新的電信理論體系出現。UT斯達康公司正和中國國內的研究部門以及國際社會一起為完成新的體系結構而努力。
㈣ 接入網的組成是什麼
整個電信網按網路功能分為三個部分:傳輸網、交換網和接入網。接入網負責將電信業務透明傳送到用戶,具體而言,接入即為本地交換機與用戶之間的連接部分,通常包括用戶線傳輸系統、復用設備、交叉連接設備或用戶/網路終端設備。而實際上接供業務的實體就是業務結點。
㈤ 典型ip電信網的結構可分為哪些
典型IP電信網路的結構可分為:骨幹網、城域網、接入網
IP是Internet Protocol(網際互連協議)的縮寫,是TCP/IP體系中的網路層協議。設計IP的目的是提高網路的可擴展性:一是解決互聯網問題,實現大規模、異構網路的互聯互通;二是分割頂層網路應用和底層網路技術之間的耦合關系,以利於兩者的獨立發展。根據端到端的設計原則,IP只為主機提供一種無連接、不可靠的、盡力而為的數據報傳輸服務。
IP是整個TCP/IP協議族的核心,也是構成互聯網的基礎。IP位於TCP/IP模型的網路層(相當於OSI模型的網路層),對上可載送傳輸層各種協議的信息,例如TCP、UDP等;對下可將IP信息包放到鏈路層,通過乙太網、令牌環網路等各種技術來傳送。
為了能適應異構網路,IP強調適應性、簡潔性和可操作性,並在可靠性做了一定的犧牲。IP不保證分組的交付時限和可靠性,所傳送分組有可能出現丟失、重復、延遲或亂序等問題。
㈥ 電信網的組成除了硬體設備外,還包括什麼
電信網體系結構
電信網體系結構是由交換設備和傳輸設備組成,並通過終端設備為用戶提供電信服務的系統組織形式。按功能可分為實體(物理)、鏈路和網路三級。
1. 實體(物理)級
通過傳輸媒質和傳輸系統,為所傳輸的信號提供足夠的功率,保證在相鄰交換中心之間傳送的信號具有可允許的信噪比、信號損傷或誤比特率,並具備鏈路接續、保持和拆除功能。
2. 鏈路級
對信號進行加工,保證在相鄰交換中心的鏈路中,模擬信號高效傳輸和數字幀信號正確傳送,如模擬信號動態范圍的壓縮擴展,數字信號的幀同步、信道編碼、檢錯糾錯等。
3. 網路級
具有路由選擇、流量控制、擁塞控制等功能。可根據信令在始發交換中心與目的交換中心間為電路交換業務提供臨時電路,或為分組虛電路業務提供顯路由。也可根據報文報頭或分組標志項中的收信地址以及依據網路狀態制訂的動態路由表選擇排隊隊列,實現報文交換或分組交換。
電信網(地理)路由結構
以交換設備和電路轉接設備分別作為交換中心和電路轉接節點,並與傳輸鏈路組成的實體結構。電路轉接節點包括各種傳輸復用系統的群路、電路終端和轉接、配線設備。傳輸鏈路多為同桿、同槽、同管道有線復用系統,或同射束多系統地面微波復用系統。路由結構與地貌、地物(包括河流、山嶽、交通干線、城市分布、城市街道等)密切相關,不僅局限性較大,且不易變更,一般呈縱橫交錯的不規則柵格型。不過,在此格型網上,藉助於電路轉接點的群路分支和轉接功能,可在網的交換中心間形成各種形狀的拓撲結構。路由結構的優化原則是在滿足安全要求前提下(如干線雙路由敷設,交換中心和電路轉接節點的雙路由接入)工程造價最低。
電信網拓撲結構
描述交換中心間、交換中心與終端間鄰接關系的連通圖,是規劃和運用電信網的有力工具,可用點-點矩陣、點-鏈矩陣描述其鄰接關系,並可以有向鏈和加權鏈的形式描述流向、流量、容量、費用或時延,用以建立結構優化演算法,或利用選擇路由演算法,實現流量分配的優化。
4.1性質分類
按拓撲結構的性質,電信網結構可分為集中型結構和分散型結構兩大類。
1. 集中型結構
在小業務量條件下,以交換費用為代價換取高電路利用率的一種結構。有空分型星形結構、分時共用型匯流排結構和環形結構。
2. 分散型結構
在大業務量條件下,各鏈路利用率均可達到建立低呼損直達路由水平時採用的結構。有隻直連不互轉的互連網和全連通的網狀網。
4.2 實體分類
電信網拓撲結構的應用按實體可分為面向終端網和中繼網。
1. 面向終端(用戶)網
為網內終端直接互通或接入中繼網服務。由於單個終端業務量很小,均採用集中型拓撲,如市話用戶接入網、用戶小交換機網、匯流排型和環形數據區域網、無線尋呼網(單向廣播型網)和蜂窩無線電話網(廣播型網,通話為按需分配的頻分或時分信道)。
2. 中繼網
為多個面向終端網之間提供臨時傳輸通路。根據業務和服務范圍,可劃分為交換方式和拓撲結構各具特色的、不同層次的專業網。
4.3 業務分類
電信網拓撲結構的應用按業務可分為電話網和非話業務網。
1. 電話網
電話為實時交互型通信,時延上限為數百毫秒,通信時長遠大於自動接續處理時延,適於採用電路交換方式。在採用呼損制自動接續條件下,電路利用率受愛爾蘭呼損公式(Erlang B)制約。對於局間業務量較小的電路必須在拓撲結構、流量分配或接續操作等方面採取匯接、高效直達、溢出迂迴和採用等待制人工接續等措施。①匯接。即採用集中型星形結構。當增加的交換費用小於節約的傳輸費用時即可採用。長途網傳輸交換費用比很大時,更是如此。當重復應用星形拓撲時,即形成長途網的多級輻射型基幹路由。②高效直達、溢出迂迴。用增大直達路由呼損的方法提高其利用率,而將溢出話務量迂迴至呼損低的其他路由。③等待制人工接續。電路利用率改為受愛爾蘭時延公式(Erlang C)制約,在時延不受限條件下,包括接續處理時間在內的電路利用率接近於1。為使利用率和時延適當折衷應採用少級網。
在局間話務量大的交換中心間應建立低呼損直達路由。據此,在市話網匯接局間和長途網大區匯接局間應分別建立低呼損直達路由,形成最安全、最完備的網狀網。
2. 非話業務網
電報、文件傳真、數據等均屬記錄型通信業務,均可用存儲排隊轉發方式傳送,形成電路利用率或吞吐量受時延翻約的通信體系。但由於業務的性質不同,適用的交換方式也不同,故對網路拓撲結構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對電報、資料檢索等數據量較大、允許有較大時延的業務,以採用電路交換或報文交換為宜;對數據量小,要求時延小的突發型交互數據業務,則以採用分組交換為宜。報文交換與數據報分組交換同屬非連接型傳送方式,均可採用分散性較大的柵格型無級網。電路交換雖然也與虛電路分組交換同屬面向連接的傳送方式,但由於後者在信息分組傳送過程中,經過的節點均將引入時延,為此也可採用分散性強的柵格型無級網或少級網。對於需要確保安全的分組交換網(如公共信道7號信令網),則可採用終端雙路由接入(如源宿終端SP)、交換中心(如雙轉接節點STP)雙路由交叉連接的柵格型網結構。
㈦ 電信的光纖網路結構
高速電信網路系統的結構
隨著數據網路的商業用戶和Internet用戶的飛速發展,網路運營商試圖構建一種在公共平台上支持多種業務的網路,即在單一網路平台上集成話音、視頻和數據業務,此外,目前許多企業還希望在公共承載網路上開設虛擬專用網路。
任何網路均由接入、交換、傳輸和網路控制/管理四部分組成,這四個部分的綜合是構建綜合平台的基礎,這是一個理想化和最終發展目標。就目前而言,一個以支持數據業務為核心的網路如圖1所示,網路可由以下設備構成:
接入層:在用戶端支持多種業務的接入,由於接入環路成本昂貴以及期望局端/用戶業務接入介面的單一化,接入設備應能向上連接高速傳輸線路,向下支持多種業務的介面。這樣的接入設備具體有支持PPP協議的綜合接入設備IAD(Integrated Access Device)、通過數字用戶線接入復用器DSLAM(Digital Subscriber Line Access Multiplexer)的ASDL接入設備以及第3代無線接入設備。
傳輸層:面向用戶端支持透明的TDM線路的接入,在網路核心提供大帶寬的數據傳輸能力,並替代傳統的配線架,構建靈活和可重用的長途傳輸網路。傳輸層設備包括用於低速率接入和會聚的非同步分叉設備(ADM-Asynchronous De-Multiplexer)和用於速率靜態交換的數字交叉連接設備(DCS-Digital Cross System)。
媒體層:這里採用媒體層,而不是綜合網路體系中的「交換層」,是因為IP數據網路的核心設備採用路由器,雖然逐步引入第2層交換能力,但畢竟和交換機是有區別的,故不擬採用交換機的提法。 這里媒體層主要指網路為完成端到端的數據傳輸進行的路由判決和數據轉發的功能。它是網路的交換核心,目的是在傳輸層基礎上構建端到端的通信過程,這里可能包括的技術有ATM和IP。具體設備分成網路核心單元(交換機)和異種網路互連單元(網關)。其中,交換設備又可細分為支持各種媒體接入的媒體交換機(MSW-Media switch)和用於長途傳輸的骨幹交換機(CSW-Core switch),實際網路中交換機也可由直接支持第3層功能的路由器或具有2/3層功能的交換路由設備替代;網關則又劃分成完成相應功能的各種設備,如數據網關(DGW-Data gateway)、接入網關(AGW-Access gateway)、中繼網關(TGW-Trunk gateway)和無線網關(wireless gateway)。
控制層:用於媒體層的網路設備的控制,在傳統電信網路中由No.7信令支持網路控制操作;但在IP網路中,協議框架中控制能力比較弱,因此需要額外的設備完成類似信令網路的功能,這里包括支持不同網路信令互通的信令網關(SGW-Signaling gateway)、用於控制媒體交換機的媒體網關控制器(MGC-Media Gateway Control)以及用於加強廣域網中基於QoS路由選擇的路由控制器(RC(Routing Controller)。
業務層:在電信網路環境中,通過智能網路平台提供各種增值服務;而在多媒體網路環境中,也需要相應的業務生成和維護環境,即業務執行節點(SEN-Service Execution Node)。
注意,圖1中傳統網路和數據網路互聯互通時,信息傳輸和信令傳輸分別在不同層次上進行交流,這和網路分層概念是相符合的。
現有高速數據網路的構建尚處於傳輸層和媒體層,主要完成網路物理平台的構建,側重於高速網路的傳輸和交換平台。高速網路的構建包括骨幹網路和邊緣接入,其中骨幹網路包括網路高速自愈能力和端到端交換能力,而接入網路則需支持多種媒體接入。接入網部分除了直接用戶的接入,另外還可作為與其他網路的網關接入。隨著Internet網路的普及並逐步過渡到其他網路的匯接網路,網關接入其他網路的功效將引起人們的重視。
控制層和網路業務層作為網路的邏輯控制體系,應能支持新業務的引入和構成,但目前這方面尚處於非常薄弱狀態,只能實現如何與其他網路的互聯互通的功能。這是因為傳統的IP網路主要支持基於站點的各種服務,如WWW、FTP和電子郵件等,但隨著人們對Internet業務的期望以及高速IP網路的建設,將引入諸如話音和視頻等信息服務,Internet網路也將逐步轉化成一個電信級的運營網路,這就要求網路逐步從「無政府」狀態向可控制、保證質量的狀態轉化,這就要求網路在不同層次上作相應的改進。特別是在控制層和網路業務層,應在網路控制體系增加各種網路設備的環境中,能夠更方便地提供各種策略服務、完備的用戶管理,而這些服務和管理本身的工作難度和復雜度可能會超過網路本身支持業務的復雜度,對應網路的開銷也是如此,有關這方面的許多問題還處於研究階段。在IP網路協議並不完善的今天,為滿足這方面的需求,不同的廠商也提出了有限解決方案。我們認為,傳統電信網路雖然在其媒體層上運作方式和高速IP網路有所不同,但在網路管理和業務實現,甚至許多控制方法方面值得高速IP網路平台借鑒。
媒體層和傳輸層網路結構
數據網路的媒體層和傳輸層作為物理骨幹平台,20年前產業界就期望將多種類型的業務合成,可在單一平台上傳輸單一流,人們提出基於ATM的綜合業務數字網路(B-ISDN),將音頻、視頻和數據信息轉化成ATM信元承載格式,以便通過SDH網路傳輸。時至今日,網路期望的業務種類和運作模型均有所不同,應重新評估基於ATM的B-ISDN網路。與此同時,幾乎所有桌面的計算機均支持乙太網絡和IP協議,而在企業網路環境中,ATM技術並不支持端到端通信過程,另外,幀中繼技術仍然是目前支持廣域數據的主要接入方式。因此,在新的網路體系構架中必須考慮到IP業務的支持,圖2給出了目前可能的,由若干種網路組成的技術方案。
圖2給出的若干功能設備和實際產業界推出的設備可能有所不同,如有些廠商推出的ATM交換機是ATM傳輸設備,而有些廠商的IP設備實際上是ATM和IP的混合設備。圖2中給出不同層次的網路設備的功能和相應局限性。
網路層提供端到端的傳輸路由,在多跳通信網路中,為實現從發送端將信息傳送到接收端,網路層的路由設備必須能夠在網路中根據通信過程的需求,建立一條傳輸路由。IP路由器充分體現了現有Internet網路工作準則:網路協議可自動適配網路拓撲的變化、網路協議開銷比較大,適合中低速數據傳遞、無連接工作方式限制了Internet支持連續媒體信息的傳輸。1997年後,IETF提出了一系列協議用於改善Internet網路的服務質量問題,但是無連接的工作模式導致通信過程中信息傳輸路由根據網路拓撲狀態的變化而變化,這樣在網路中很難進行資源預留、流量控制以及接入控制等操作。Internet網路若想支持實時連續媒體通信必須改變整個運作框架。可以看到,Internet協議的最大優勢在於廣泛的互聯性,這意味著基於現有的IP路由設備無法建立多業務傳輸平台。
鏈路層支持網路中相鄰節點間信息的可靠傳輸,鏈路層的網路設備是交換機,如ATM交換機和幀中繼交換機。但是,ATM技術的定位主要來自其運作的機制,ATM技術綜合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技術,迄今為止,還沒有比ATM在傳輸、交換和復用等方面更先進的技術。雖然廣域網路中的分組交換、DDN網和幀中繼網路在不同層次上可以支持不同數據率的通信業務,但實際上各種網路目前都已經不堪重負,市場迫切需要更強大的通信網路支持計算機通信。
物理層主要支持比特流的傳輸,在大容量數據傳輸中保證傳輸的可靠性,網路出現線路和設備故障時,能夠在50ms范圍內實現無中斷的線路切換。這和OSI協議層的物理層的功能是不完全相同的,另外在物理層還需支持豐富的網路管理和控制信令傳送通道。在目前環境下, SDH是在物理層提供可靠通信的設備。
光纖層用於實現以往常規光纜/電纜所不能提供的高速傳輸能力,例如,目前在光纖上採用多波長復用方式提供多達400Gb/s傳輸能力,甚至太比特級傳輸速率。但是,目前DWDM傳輸還只限於點到點的傳輸,在光層上未能實現強有力的自愈網路和未能提供強大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根據以上的分層網路分析,重新估計圖2給出的6種組網方式,如表1所示。
顯然,越來越多的新興網路運營商更看重IP市場,IP市場包括了Internet上網訪問業務以及基於傳統數據網路的IP業務互聯。其中,前者面向將來的業務服務市場,而後者則占現有數據市場的絕大多數份額,代表了商業社會的網路應用。因此,網路運營商期望能在IP路由設備增加ATM的QoS機制和SDH的自愈保護功能,大幅度降低網路構建和運維成本,從而增加其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業務層和控制層網路
隨著運營商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營運的費用和設備的投資同樣受到網路運營者的關注。傳統的數據網路未能支持類似於電話網路完備的管理和控制功能,在新興的綜合網路中有關控制和業務生成/管理的功能層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網路運營商和設備提供商正在協同制定有關的標准,期望在水平方向將原有的集中交換機功能擴展到數據網路核心的交換和路由設備,從網路分層的垂直方向將相應的業務功能生成環境控制操作分布於媒體層和業務層相應設備中。從而可簡化業務流量控制並優化網路中的用戶操作。圖3給出了在PSTN和IP網路間的網路視圖。基於分組的高速IP網路可提供網路、傳輸和終端用戶間的協議轉換、網路和業務的管理以及與傳統通信網路的互聯互通。
在媒體層和傳輸層將融入更多的現有網路結構,同時逐步過渡到統一的交換和傳輸平台;特別在媒體控制層和業務生成層將引入更多的網路控制單元和業務生成單元,並能和現有的智能網路平台更好地融為一體,以提供電信的管理和服務。圖中的網關完成IP網路和PSTN網路的信息傳輸轉換功能,關口設備通過媒體網關控制協議(MGCP)完成多個網關的管理,並支持點到點的呼叫控制過程,關口的業務管理中心(SMC)模塊完成各種網路增值業務,並通過信令網關(SGW)和智能網路平台連接,提供功能更強大的附加業務。業務控制點(SCP)和信令交換點(SSP)均歸屬於電信的智能網路平台,其中SCP執行由業務生成環境(SCE)生成的數據驅動的代碼程序,這些程序將完成特定業務流程;SSP實現對具體交換設備的業務控制和操作以及信令採集。所有網路中各種設備的控制均可由SMC和網管中心(NMC)通過SNMP協議予以完成。另外,網路整體的安全性可通過各個平台的防火牆予以保證。
高速電信級數據網路體系結構主要是以電信級IP網路為主要目標,有關各層次的技術正在逐步成熟,許多標准化組織正在推出相應信令和業務生成環境的協議。可以預測,將來的通信網路不是一個完全脫離於現有技術的實體,而是能夠很好地融合現有各種技術和各種網路的綜合性網路
資料引用:http://www.knowsky.com/8639.html
㈧ 一個功能完整的電信網,大體可劃分為幾個部分各部分的功能是什麼
將各電信點和電信電路有機地連接起來的一個體系。由終端設備、交換設備和傳輸設備三部分構成。前二者構成電信點;傳輸設備構成電信電路。
分類 ①按照不同的業務種類和通信方式,可劃分為電話通信網、電報通信網、數據通信網、用戶電報通信網和傳真通信網等。②按照不同的通信范圍,可劃分為國際電信網、國內電信網、長途電信網、市內電信網和農村電信網等。③從使用的性質上來分,有專用電信網和公用電信網。專用電信網僅供某些專業用戶使用,如鐵道、軍事等部門的專用電信網;公用電信網則一般公民均可使用。④從傳輸信號方式來分,可劃分為模擬通信網和數字通信網。
結構方式 電信網的基本形式有三種:①網狀網(點點相連制)。由於在各交換點(局)之間都建立直達電路,故可靠性高,傳遞速度快,但需要電路多,投資大,電路利用率低,只有在各點之間業務量很大時才宜採用。②星狀網(輻射式)。這種方式就是設立一個中心局,各局均與中心局有直達電路,其他各局之間通話都要通過中心局轉接。這種方式的網路結構簡單,電路利用率較高,電路較少,投資費用也較少,但可靠性差。③復合網(輻射匯接制)。綜合上述二種方式構成,根據各局在網上所處的位置劃分不同等級的中心局,在一級中心局間採用網狀網,其餘各級逐級輻射。
長途電信網一般都採用輻射匯接制。美國最先採用這種方式。1956年,中國確定採用四級輻射匯接制,第一級為北京及省間中心,一般為大區中心所在地;第二級為省中心,一般為省會所在地;第三級為縣間中心;第四級為縣中心。
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電信技術不斷提高。為了達到迅速、可靠、經濟,將逐步採用數字化傳輸設備和交換設備,電信通信網將向數字化網過渡,最終將出現新型的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也就是將各種不同業務種類的電信網,例如電話網、電報網、數據網、圖象通信網等綜合到統一的數字通路中進行傳輸和交換,在網中所有的傳輸系統和交換系統均統一數字化。採用這種電信網,可節省投資,便於規劃網路和發展新業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