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網路謠言的表現形式
近年來我國頻繁出現的網路謠言大致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政治謠言。主要涉及國內外政府的政策動向、政府行為等,這些謠言多因媒體記者或公眾對政府行動的動機和取向的無端猜測而引發,謠言針對的對象直接指向政府。比如石家莊抵押大樓為三鹿籌款事件、河南內鄉300官員被抓的謠言等等。政治謠言不僅直接影響我國政府在國內外的威信和百姓對政府的信任,還會間接影響我國的外交策略和經濟政策。第二,商業謠言。主要包括食品安全問題的謠言、有關企業發展決策取向的謠言以及股市謠言等。隨著問題食品的增多和民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與食品有關的謠言也日漸趨多,而由於股市監管力度的不足,股市謠言也一直橫行網路。比如四川蛆橘謠言事件、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事件等。此類謠言一方面造成民眾社會安全感的流失,另一方面會對企業和生產商未來的發展造成巨大的沖擊。第三,與災難有關的謠言。這一類型的謠言多是在某一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發生之後,由此引發的有關其他相關災難及應對偏方的謠言,它們極具殺傷力,甚至會直接造成社會大范圍的恐慌,進一步引發對某種特殊商品的搶購,造成物資浪費。比如汶川大地震之後的各種地震謠言、非典卷土重來的謠言以及影響期較長的有關2012世界末日的謠言等。第四,與社會傷害有關的謠言。在社會矛盾或問題增多的背景下,各種非正常死亡、惡勢力團伙犯罪事件不斷增多,由此引發的謠言也增多。比如新疆針刺謠言、天門挖腎謠言等,這些都直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會恐慌。第五,有關公眾人物的謠言。此類謠言,主要是傷害了被針對的公眾人物的名譽,影響范圍相對較小。
② 如何辨別網上的謠言
第一、謠言多為聳人聽聞,一看讓人情緒激動。一旦你看到這樣的信息,有這樣的情緒反應,就應該冷靜下來想一想:「這是真的嗎?」
第二、謠言多會引起大眾的鼓噪和情緒失控。當很多人義憤填膺、抨擊、鞭撻、謾罵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情的時候,你要想方設法搞清真相,看是不是背後有人在陰謀搗亂。
第三、謠言多喜歡用數字「一」、「三」以及很大的整數,比如動車事故中,秦火火就用了賠償「3000萬歐元」給兩位義大利人。當看到這些數字時,就要警覺,這很可能是謠言。
第四、謠言常使用一些不確定的詞語,諸如「據說」、「根據可靠的來源」、「可能」、「也許」,對自己消息的來源含糊其辭,不能提供第一手的證據。
第五、謠言往往有「獨家發布」的特點,就是只有一個來源。所以確認謠言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看看各個大的傳媒是否有獨立的報道,如果不見其他媒體報道,就很可能是謠言。
第六、謠言往往有自身的矛盾,一旦發言內容不合情理,前後相互矛盾,就很可能是假信息。
第七、造謠者往往首先把自己撇清,把信息來源指向不確定的第三方,常用些「信不信由你」的詞語,就是說「你相信了,後果自負」。
第八、造謠者的身份與內容不符。比如,秦火火就是社會上的普通人員,他怎麼會首先獲得國家賠償外籍遇難者的數額的消息?
第九、造謠往往是一種習慣性的行為,如果聳人聽聞的消息總是來自某個人或者某個機構,那麼這個人很可能是有意造假者。比如以前網路上經常有明星的性丑聞,但都是來自北京的一位網民,他就是靠這種新聞出名的。
③ 網路謠言有哪些規律
網路謠言往往有這些規律:
一是有意編造,別有用心。造謠者罔顧事實,憑空捏造所謂真相,甚至自導自演,炮製圖片視頻等「證據」,以謀取不正當利益。
二是偷換概念,混淆視聽。造謠者利用誇張、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實本原和全貌,頻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語言,愚弄公眾認知。
④ 如何來判斷網路謠言一一新聞五要素
新聞五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影響。
網路謠言的突出特點就是五要素不全或故意模糊。
尤其消息源是「據說」,「據網友」,而不準確說明網友身份,一般都不真實。
⑤ 網路謠言的特徵是什麼
網路謠言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徵:通過網路傳播,主題誇張,無事實根據。
⑥ 新聞有真有假,我們稱之為謠言,哪么謠言的特點有哪5點
我認為謠言有這五個特點1:欺騙性,2不真實的,3廣泛傳播性4恐怖性5傳播范圍還特別廣。所以我們要做到不信謠不傳謠
⑦ 網路謠言的特徵
網路謠言[1]是指通過網路介質(例如微博、國外網站、網路論壇、社交網站、聊天軟體等)而傳播的謠言沒有事實依據帶有攻擊性,目的性的話語。主要涉及突發事件、公共衛生領域、食品葯品安全領域、政治人物 、顛覆傳統、離經叛道等內容。
謠言傳播具有突發性且流傳速度極快,因此對正常的社會秩序易造成不良影響。[2]偷換概念、以偏概全,食品謠言防不勝防;寧信其有、不信其無,從眾心理加速傳播。網路謠言尤其是網路政治謠言由於真偽難辨、蠱惑性強,容易帶來嚴重社會問題,甚至引發社會動盪和政局失穩。許多國家把打擊網路政治謠言作為謠言治理的重要內容,綜合施策、嚴厲打擊。[3][1]
2013年9月9日最高法和最高檢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了網路謠言在什麼情況下構成犯罪。該司法解釋於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
《2017年食品謠言治理報告》[4]顯示,截至2018年7月,中國健康傳媒集團食品葯品輿情監測中心謠言資料庫,已積累謠言及辟謠數據超過5萬條。其中,2017年與食品謠言相關的信息達1.7萬余條。[5]11月20日報道,小視頻成謠言傳播新渠道。[6]
中文名
網路謠言
介質
網路介質
內容
沒有事實依據的話語
涉及領域
突發事件、公共領域、政治人物等
特點
突發性且流傳速度極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