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語義網路的語義網路
語義網路是一種出現比較早的知識表達形式,在人工智慧中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應用。語義網路最早是1968年奎廉(Quillian)在他的博士論文中作為人類聯想記憶的一個顯式心理學模型提出的。1972年,西蒙正式提出語義網路的概念,討論了它和一階謂詞的關系,並將語義網路應用到了自然語言理解的研究中。
語義網路是一種採用網路形式表示人類知識的方法。
一個語義網路是一個帶標示的有向圖。其中,帶有標識的結點表示問題領域中的物體、概念、時間、動作或者態勢。在語義網路知識表示中,結點一般劃分為實例節點和類節點兩種類型。結點之間帶有標識的有向弧標識結點之間的語義聯系,是語義網路組織知識的關鍵。 以個體為中心組織知識的語義聯系
一、實體聯系
用於表示類節點與所屬實例節點之間的聯系,通常標識為
ISA。例如,「張三是一名教師」可以表示為右圖所示的語義網路。
二、泛化聯系用於表示一種類節點與更抽象的類節點之間的聯
系,通常用AKO(a kind of)表示。
三、聚集聯系用於表示某一個個體與其組成成分之間的聯系,
通常用part-of表示聚集聯系基於概念的分解性,將高層
概念分解為若干低層概念的集合。
四、屬性聯系用於表示個體、屬性及其取值之間的聯系。通常用有向弧表示
屬性,用這些弧指向的結點表示各自的值。
『貳』 語言學:詞與詞之間的三種語義關系
在語言學理論中,詞與詞之間的三種語義關系,包括上下義關系、總分關系和類義關系。
1、上下義關系。上下義關系是詞語之間語義上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凡是一個詞語的全部語義(概念意義)包括在另一
個詞語的語義之中,這兩個詞語就構成上下義關系。上下義關系就是邏輯學上的屬種關系,具有屬種關系的一
組詞就是上下義詞,其中表示屬概念的詞是上義詞,表示種概念的詞是下義詞。例如:「筆-鋼筆」、「人-男
人」、「聽-偷聽」、「銷售-批發」、「紅-粉紅」、「白-雪白」等等。其中「筆」是「鋼筆」的上義詞
,「鋼筆」是「筆」的下義詞。其餘依此類推。
2、總分關系
。總分關系是詞語之間語義上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如果一個詞語所指的事物屬於另一個詞語所指事物的一
個構成部分,這兩個詞語之間就構成總分關系。具有整體部分關系的一組詞是總分詞,其中表示整體的詞是總
義詞,表示部分的詞是分義詞。例如:「中國-上海」、「大學-系」、「房子-客廳」、「教學樓-教室」、「
身體-頭」、「鞋子-鞋底」、「四季-春天」、「森林-樹」、「船隊-船」等等。其中「中國」是「上海
」的總義詞,「上海」是「中國」的分義詞。其餘依此類推。
3、類義關系。類義關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類義關系是指表示同類事物現象的詞語之間的語義關系,包括上下義
關系、總分關系、同義關系、反義關系和狹義類義關系。如一般所謂類義詞典的「類義」,就是指的廣義類關
系,狹義類義關系是詞語語義上的同屬異類關系,即詞語所指事物屬於同一大類(或整體)而分屬不同種類(
或部分),不包括同義、反義、上下義或總分關系。這里只說狹義類義關系。具有狹義類義關系的詞就是類義
詞,例如:「蘋果、梨、桃子、香蕉……」、「花瓣、花萼、花托、花蕊」、「蛙泳、仰泳、蝶泳、自由泳」、「
煮、蒸、炒、炸」、「東、南、西、北」、「博士、碩士、學士」、「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漢朝」等等。「蘋果」、「梨」等都屬於同一個大類「水果」,但分別是屬於不同的各類;「花瓣、花萼」等都
是「花」的組成部分,所以都是類義詞。其餘依此類推。
語義網路分析是一種出現較早的知識表達形式,並在人工智慧中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應用。語義網路最早是1968年奎廉(Quillian)在他的博士論文中作為人類聯想記憶的一個顯式心理學模型提出的,認為記憶是由概念間的聯系來是實現的,他主張處理問句時,將語義放在首位。
當時的語義網路主要應用於自然語言理解系統中,表示事物之間的關系。由於其強大和直觀的表示能力,不久就廣泛應用於人工智慧研究和應用開發的許多領域。1972年,西蒙正式提出語義網路的概念,討論了它和一階謂詞的關系,並將語義網路應用到了自然語言理解的研究中。
常見的步驟:
語義網路採用網路形式表示人類的知識,其表示由詞法部分、結構部分、過程部分和語義部分四部分組成。
一個語義網路是一個帶標示的有向圖。其中,帶有標識的結點表示問題領域中的物體、概念、時間、動作或者態勢。在語義網路知識表示中,結點一般劃分為實例節點和類節點兩種類型。結點之間帶有標識的有向弧標識結點之間的語義聯系,是語義網路組織知識的關鍵。
因為語義網路表示知識的實質是知識的圖解表示,所以這種表示法容易把各種事物有機地聯系起來,它特別適於表達關系知識。語義網路通過對於個體間的聯系追溯到有關個體的節點,實現對知識的直接存取,能比較正確地反映人類對客觀事物的本質認識。
應用語義網路使得知識表示更為直觀,便於理解。
『肆』 試比較框架與語義網路區別及關系
框架語義學假設,詞語可以通過它所在的語言結構,選擇和突出基本的語義框架的某些方面或某些實例,而這是以一定的方式(按照一定的原則)進行的。
因此,解釋詞語的意義和功能,可以按照從基本的語義框架的描寫開始直到對這些方式的特點加以了詳細刻畫這樣的思路進行。
框架和詞語之間的關系非常像Langacker的認知語法中base(基底)和側面(profile)的關系。Langacker的例子是「hypotenuse」(直角三角形之斜邊)。
SLING框架語義學
SLING採用的語言學理論是框架語義學,這是認知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利用語義框架、語義網路來理解詞彙意義,而非語法句法分析。它把句子作為一個語義框架,語義框架中詞元的語義類別不同,與之相關的語義角色的名稱就不同。
如在以下示例中,例句可以被簡單粗暴地劃分為三種成分讓SLING歸類:實體(人物、地點、事件等)、度量(日期、距離等)和其他概念(動詞類成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