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華為交換機配置如何回收IP地址
不是有個max leasetimee 可以用嗎,把釋放時間搞短點,或者再清arpp 緩存
Ⅱ 哪裡可以買電話交換機
一般在電腦市場都有賣。小型的有2進8出,也就是2個外線,8個內線。價格大概是300左右。
Ⅲ 上海普陀哪裡可以期貨開戶
新世紀期貨上海營業部
營業部簡介: 浙江新世紀期貨有限公司是1993年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核准注冊成立的國內第一批專業期貨公司,也是國內首批獲得金融期貨結算業務資格及金融期貨代理業務資格的期貨公司。公司注冊資本金為億元。截止2013年第3季度,凈資產為億元。
浙江新世紀期貨公司由國有大型企業控股,股東實力雄厚。公司總部位於杭州市繁華的武林廣場南側,營業面積達3100多平方米,下設北京、上海、宜昌、浙江蕭山、湖州、嵊州、溫州、寧波、東陽、衢州、臨安等十一家營業部。
浙江新世紀期貨公司繫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會員單位,從事國內期貨和金融期貨經紀代理、期貨投資咨詢。多年來,在董事會的領導和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公司連續多年受到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和鄭州商品交易所的表彰,多次被上海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和大連商品交易所評為優秀會員和交易20強單位。
詳細地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2550號物貿大廈905-908室
普民期貨上海營業部
營業部簡介: 上海普民期貨經紀有限公司前身為上海普民實業有限公司期貨部,於1995年取得上海有色金屬期貨交易所席位,並借住普民實業多年在有色金屬行業內建立起的良好信譽,迅速成長為金屬交易所的主要會員。1997年通過資產重組,由普民實業等股東出資籌建期貨經紀公司並於當年通過了國家工商總局審核登記注冊,獲得中國證監會《期貨經紀業務許可證》的專業期貨經紀公司。公司經歷了中國期貨市場從起步、試點到規范發展的全過程,經驗豐富,資信良好,在行業內享有良好聲譽。
詳細地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2550號8樓C座
大陸期貨上海長壽路營業部
營業部簡介: 大陸期貨上海營業部地處繁華的普陀區長壽路財富時代大廈17樓,交通非常便捷,本營業部環境寬敞、舒適、明亮。設有大戶室、中戶室等專業交易場所,的伺服器及網路交換系統,保證客戶交易下單順暢,營業部提供免費的富遠行情軟體、文華行情等專業行情軟體,使客戶對行情一目瞭然,除正常的交易系統外,營業部還有數套後備交易系統及電話下單服務,使客戶交易無後顧之憂。營業部除先進的交易系統和舒適的交易場所外,還設有專業的客戶服務中心。客戶服務中心擁有經驗豐富的專業期貨分析人員,可以根據客戶的自身情況度身訂制屬於客戶自己的投資交易計劃,第一時間為客戶提供交易咨詢及專業的行情分析,公司最大地滿足投資者需求、努力實現客戶資產的保值增值,追求公司與客戶的雙贏。本營業部客戶可自由訂制下列
特色服務:1:每日手機簡訊發送行情資訊。2,e-mail發布開盤收盤報告。3,每月定期內部研究報告。4,新品種介紹培訓。
詳細地址:
上海長壽路137號財富時代大廈17樓
國泰君安期貨中山北路營業部
營業部簡介: 國泰君安期貨中山北路營業部匯集了數名期貨領域資深人士,多年的市場歷練使他們具有獨到的市場眼光及精準的市場分析能力。
國泰君安期貨中山北路營業部快捷安全的交易通訊系統,更為客戶提供了先進、安全、便捷的交易平台。
詳細地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000號長城大廈506-508(曹楊路中山北路口)
上海中期期貨上海中山北路營業部
營業部簡介: 上海中期中山北路營業部位於上海市中山北路2000號(靠近光新路口)中期大廈17層。周邊有地鐵3號、4號、7號線,還有十多輛公交車直達,自駕車的投資者可從內環鎮坪路(由西向東)或光新路(由東向西)出口下來即可到達,交通十分便捷。
詳細地址:
上海市普陀區中山北路2000號17層
一德期貨上海營業部
營業部簡介: 一德期貨上海營業部成立於2000年11月,營業部位於當代中國有色金屬現貨交易中心——上海物貿大廈,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和金融市場氛圍。
營業部立足上海,面向華東,經過全體員工幾年的努力,已培養出一批具有一流服務意識和專業技能的期貨從業人員。短短幾年,上海營業部已成為公司最有實力的分支機構,也是上海地區最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期貨經紀機構之一。
詳細地址:
上海市普陀區中山北路2550號物貿大廈1604-1608
大有期貨上海營業部
營業部簡介: 大有期貨上海營業部地處上海市普陀區中山北路2550號物貿大廈,有金屬 現貨資訊豐富。
詳細地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2550號2樓
華鑫期貨上海中山北路營業部
營業部簡介: 中山北路營業部在螺紋鋼、化工、農產品等品種有著較為雄厚的現貨客戶基礎,信息及時、實戰經驗豐富,有著大量協助客戶操作成功的示例。
??? 我們認為,專業首先是思維方式的專業,然後才是行為的專業;在實踐工作中不斷創新,注重細節是我們的工作特點;客戶利益至上,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是我們的第一工作準則。
??? 華鑫期貨中山北路營業部熱切期盼和企業家以及職業經理人們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各種溝通和合作,也期待著您蒞臨營業部對我們的工作進行指導和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是我們所期待的。
詳細地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2550號物貿大廈12層A座1205-1208室
招金期貨上海營業部
營業部簡介: 經中國證監會批准(許可證號碼B019515006005),上海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記注冊(營業執照號碼3100001007277-9000),招金期貨有限公司上海營業部於2005年1月正式成立。依託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軟硬體服務,嚴格的財務管理和風險控制手段,經驗豐富的管理團隊,我們將最大限度的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努力實現客戶資產的保值與增值。
詳細地址:
上海市普陀區中山北路1777號飛洲時代大廈1905室、1906室
東華期貨上海營業部
營業部簡介: 東華期貨上海營業部是江蘇省首批獲准在上海設立的營業部, 1994 年進軍上海期貨業,在十幾年的穩步發展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績。我們為客戶提供 「 文華財經 」 、 「 博易大師 」 、 「 富遠行情 」 等網上期貨行情系統以及自助委託、網上交易等現代化交易手段能迅速快捷地傳遞交易指令,為交易者提供完善的行情分析。
詳細地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 2550 號物貿大廈 805-808 室
Ⅳ 楊宇 說有他的個人簡歷,以及他的成功經歷,發我下,
人名,著名人物有雲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副院長、四川中醫學院教授、廈門大學講師 。另有健美操運動員、 演員 、網路工程師 、足球運動員 、作者。
一、雲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副院長
1967年1月生,貴州興仁縣人。雲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雲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副院長,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儀表材料學會常務理事。 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有:(1)用固相反應法結合冷壓燒結工藝制備出當時國內最高臨界電流密度的Bi系氧化物高溫超塊材(Jc~2000A/cm 2液氮溫區);(2)國際上率先生長出不同結構的SiGe/Si量子阱發光材料,解決了硅基量子阱發光材料的關鍵生長工藝;(3)國內首先研製出SiGe/Si量子阱紅外探測器;(4)國內較早設計並研製64×2的GaAsAl/GaAs正入射量子阱探測器面陣;(5)博士後流動站工作期間,為中德聯合實驗室解決了Si集成電路上粘附力強、低電阻的不同金屬電極制備的特殊工藝問題;(6)採用磁控濺射技術在非晶硅基底上制備出Ge晶體薄膜,在國際上首先探索到Ge晶體大規模產業化應用的路子;(7)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47篇。
二、成都中醫葯大學研究生處處長、教授
楊宇,男,1953年生,四川省成都市人。1980年考入湖南中醫學院攻讀溫病學專業碩士學位,1983年畢業獲碩士學位後,分配到成都中醫葯大學溫病學教研室從事教學工作。1994年任溫病學教研室主任,現為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中醫葯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學校學位委員會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中國中醫葯學會感染病分會常委兼副秘書長、四川省中醫葯學會溫病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承擔研究生、七年制、本專科生、留學生、西學中班、高師班、進修生等不同層次的《溫病學》、《方劑學》、《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等課程的教學任務。擔任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葯院校規劃教材《溫病學》(本科和七年制兩種)的副主編;擔任副主編的全國協編研究生教材《溫病學說之研究》,獲教育部2002年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與張之文教授共同主編出版《現代中醫感染性疾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共約150萬字)。 教學科研中,側重於溫病各家學說的繼承發揚。強調溯源求本,融各家之長,選擇其治法與方葯為切入點,以期理論與臨床緊密結合,學以致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及國家重大出版計劃子項目1項,主持或參與省部級、廳局級、校級科研課題共8項,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及會議論文集發表論文50餘篇,主編、參編專著(已出版)8種。 上世紀80年代後期,藉助中醫葯學知識,開展道教醫學及道教養生學研究,在學校《學報》、《宗教學研究》、《東洋醫學》發表相關論文,出版譯著3種,赴日本東京出席「第四屆亞洲傳統醫學大會」進行交流,並為本科生、研究生舉辦講座和選修課。 長期從事感染性疾病的中醫臨床工作,挖掘溫病學有效治法和方葯,應用於慢性感染性疾病取得較好療效。 受學校派遣,先後赴法國、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出席國際會議、講學和學術訪問
三、健美操運動員
楊宇,男,浙江寧波人,寧波效實中學畢業。 2005年獲首屆甬城「十佳學子」 健美操國家二級運動員,浙江省、北京市男單二級甲組冠軍。
四、演員
性別:男 身高:185CM 體重:76Kg 出生日期:1977年2月10日 從業經歷: 畢業於北京北普陀影視研修學院 音樂劇《金沙》第二代男主角「沙」 1999年入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80590部隊文工團----任獨唱演員2001年參加全軍文藝匯演,演唱《報答》---- 獲表演二等獎 2004年參加北京「明日之星」歌手秀----獲冠軍 2005年參加《金沙》音樂劇男一號沙 2006年參加《金沙》出訪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任男主角 2006年授予優秀青年加入成都市青年聯合會----青聯委員 2007年擔任香港「美學慈善基金會」----任慈善大使 2007年攜《金沙》音樂劇參加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出,同年於上海大劇院參加亞洲國際藝術節團幕演出 2007年《金沙》全國巡演於北京(保利)、得港、澳門、深圳、武漢、寧波、溫州、蘇州、創下中國音樂劇500場演出記錄 2008年入選中國原創音樂劇《蝶》劇組特邀男一號演員 2008年參加四川省《錦綉天府》新年晚會 2009年拍攝MTV《謝謝您》劉家昌作詞作曲,並擔當音樂製作人 2009年成立別處娛樂有限公司 電視劇作品: 《人生大事》 歌舞劇作品: 總政歌劇團大型《玉鳥兵站》
五、網路工程師
楊宇,男,黑龍江省伊春市人,出生於1978-11-16,中國聯通黑龍江伊春分公司信息化中心網路主管,多年從事網路管理及網站建設,其文章《思科交換機與路由器的網路優化》獲得聯通省級技術革新獎。
六、足球運動員 簡介 履歷
英文名:Yang Y 外文全名:Yang Yu 生日:1985-11-14 場上位置:前衛 身高:178厘米 體重:68公斤 慣用腳:右腳 出生地:成都市 (中國) 國籍:中國 代表國家隊:出場0次,進0球 現屬球隊:已退役(2010)
履歷
賽季 俱樂部 號碼 出場 進球 國家 聯賽等級 排名
2009 北京宏登 13
中國 2 12
2008 重慶力帆 12
中國 2 2
七、廈門大學講師
男,講師 教育背景與工作經歷: 1991-1995 廈門大學財政金融系 金融專業 學士 1995-1999 福建興業銀行廈門分行 信貸部/風險管理部/國際業務部 1999-2001 廈門信息港建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投資部 2001-2004 廈門大學管理學院 MBA(工商管理碩士) 碩士 2004-2008 廈門大學會計系 財務會計方向 博士 2004-2008 廈門國家會計學院 教務處教學科研情況: 1.《傳統企業與電子商務》——光明日報理論周刊(權威刊物),2003年4月 2.《研究與開發支出的會計處理探討》——財務與會計(一級核心刊物),2008年第2期 3.《論財務會計要素概念的歷史變遷》——廈門大學學報(一級核心刊物),2008年第4期
八、動畫作家
《打,打個大西瓜》的創作者叫楊宇,四川瀘州人,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葯學院,大三的時候開始學習CG動畫,畢業後到成都的一家廣告公司,但只在該公司工作了一年就辭職專注做《打,打個大西瓜》這部動畫片,因為理想是做一個原創漫畫家,楊宇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這部動畫片的製作上。楊宇稱,「三年半期間,我過的生活跟生活在空間站似的,三點一線:客廳、卧室、廁所」,「餃克力」花了3年半的時間製作這個16分鍾的動畫,這3年內他幾乎沒有關注過外界的事情,就連他的QQ都是去年9月份才申請的。他一個人在家裡獨立完成了《打,打個大西瓜》。
九、深圳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
姓 名 楊宇 職 務 深圳市機關事務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性 別 男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57年11月 籍 貫 廣東省吳川市 學歷背景 研究生畢業 工作經歷 2003年6月任深圳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局黨組成員。 工作分工 分管政工人事處、車輛管理處(機關車隊)、業務督導處、機關文印中心。
Ⅳ 上海楊浦區手機回收
試試樂回收網,我經常換手機,舊手機都是在這個網站處理掉的。
Ⅵ 本公司長期回收二手思科網路交換機 網路路由器 原裝光纖模塊 網路防火牆 網路語音網關 回收華為3COM網路設
有回收這些交換機嗎?
1 Cisco 6509/2 x WS-X6K-SUP1A-2GE/1 x WS-X6348/3 X WS-X6408-GBIC/2 X POWER SUPPLY
1 Cisco 6509/2 x WS-X6K-SUP1A-2GE/1 x WS-X6248-RJ-45/6 X WS-X6408-GBIC
2 X POWER SUPPLY/
1 Cisco 6509/2 x WS-X6K-SUP1A-2GE/2 x WS-X6K-SUP1A-2GE.1 x WS-X6348/2 X WS-X6416-GBIC
2 X POWER SUPPLY/
1 Cisco 6509/2 x WS-X6K-SUP1A-2GE/1 x WS-X6348/2 X WS-X6416-GBIC/2 X POWER SUPPLY
1 Cisco 6509/2 x WS-X6K-SUP1A-2GE/1 x WS-X6248-RJ-45/3 X WS-X6408-GBIC
2 X POWER SUPPLY/
1 Cisco 6509/1 X WS-X4012/ 1 X WS-X4232-GB-RJ/1 X WS-X4148-RJ
Ⅶ 誰可以給我兩篇作文啊
上海
「申」、「滬」的由來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大約在六千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兩千年之久。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
歷史沿革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蘇州。會稽郡轄繆縣、由拳縣和海鹽縣。繆縣包括今嘉定、上海兩縣及青浦、松江兩縣大部和市區部分地區。今嘉定縣境內還有一個以繆命名的繆城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築了一條由咸陽經湖北、湖南而抵江蘇、上海一帶的寬闊馳道。據史載,馳道寬50步,每隔3丈植樹一株。馳道通過今松江西北,「經青浦古塘橋,西通吳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將南下巡遊,曾通過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橫山、小崑山、三泖地帶,看到當地物產豐富,人眾熙攘,人們劃船在水上交易。這說明上海那時還沒有形成城市。
公元前207年的漢代,繆縣政為婁縣。今金山縣境內的海鹽縣,漢時為劉濞的封國,此地煮海水以制鹽。這種鹽稱散鹽,質量好而量多,都被運往吳都(蘇州)集散。和海鹽縣發展同時,由拳縣也在發展之中。由於局部地體下沉現象存在,海鹽部分淪為拓湖,由拳也陷入了谷水。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前後海鹽縣被迫向南遷移。
到了晉代上海地區主要依靠漁、鹽之利,經濟已相當發達。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鹽縣地域置青浦縣和前京縣。唐時將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建華亭縣,縣治設在今松江縣境內,天寶五年(746年),在今青浦東北的吳淞江南岸設置了青龍鎮,直屬華亭縣。青龍鎮原是三國時吳孫權建造和停泊戰艦的場所。青龍港是吳淞江下游的起點,是唐代對外貿易的新興港口,航運船隻不僅可抵沿海和內河重鎮,而且可直達日本、朝鮮。
宋初,華亭縣改屬兩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興)。這時華亭縣以東的海灘,已經成為重要鹽場,「人煙浩穰,海舶輻揍」,商業日益發達。宋宣和元年(1119年),隨著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龍鎮更見發展。據宋詩人梅堯臣在《青龍雜志》中記載,青龍鎮有二十二橋、三十六坊,還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煙火萬家」,時人譽稱「小杭州」。青龍鎮雖如此繁華,但當年作為華亭一個海口的上海,仍然是個荒涼的漁村。後來因為吳淞江下游的淤淺,曾經繁華一時的青龍鎮,就逐漸喪失了作為長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趨蕭條冷落。
宋熙寧年間(l068一l077年),貿易中心轉移到華亭東北地區,這里形成居民點,由漁村變成初具規模的小鎮。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設立鎮治,並派鎮將駐守。因地處上海浦西側,便稱「上海鎮」。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鎮設立市舶司,與廣州、泉州、溫州、杭州、慶元、澉浦合稱全國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門設在後來的上海縣署內,即今小東門方浜南路的光啟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縣」,這是上海建城的開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區商肆酒樓林立,這時,上海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區又進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規模。
近代上海
16世紀(明代中葉)上海成為全國棉紡織手工業的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海關。19世紀中葉,上海已成為商賈雲集的繁華港口。鴉片戰爭以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開辟為「通商」口岸。在此後的一百年裡,外國列強紛紛入侵上海,使上海成了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侵略的主要據點。1949年5月27日,上海這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獲得解放,開始新生。
歷史性變革
上海的解放揭開了上海發展新的歷史篇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上海人民經過50多年的艱苦奮斗,從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條件下畸形發展起來的舊上海,使上海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1978年以來,上海的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加大,上海人民以強烈的進取精神,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大膽實踐,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徵、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點的發展新路,使上海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發生了歷史性的大變革,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正向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的目標邁進。
地理位置
上海位於北緯31度14分,東經121度29分,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口,長江與東海在此連接。上海正當我國南北弧形海岸線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是一個良好的江海港口。
氣候
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夏較長。2004年,全年平均氣溫18.1℃,日照1929.6小時,降雨量1158.1毫米。全年5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個雨期。
土地面積
解放初期,上海的土地面積僅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蘇省的嘉定、寶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崇明10個縣劃歸上海,使上海市的轄區范圍擴大到5910平方公里,幾乎是解放初期的10倍。2004年末,上海全市面積6340.5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0.06%,南北長約120公里,東西寬約100公里。其中區域面積5299.29平方公里,縣域面積1041.21平方公里。境內轄有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1041.21平方公里,是我國的第三大島。
水文
上海地區河湖眾多,水網密布,水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江南水鄉,境內水域面積697平方公里,相當於全市總面積的11%。上海河網大多屬黃浦江水系,主要有黃浦江及其支流蘇州河、川揚河、淀浦河等。黃浦江源自太湖,全長113公里,流經市區,江道寬度300~770米,平均360米。終年不凍,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蘇州河上海境內段長54公里,河道平均寬度45米。上海的湖泊集中在與江、浙交界的西部窪地,最大湖泊為澱山湖,面積為62平方公里。
地勢
上海境內除西南部有少數丘陵山脈外,全為坦盪低平的平原,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為4米左右。陸地地勢總體呈現由東向西低微傾斜。大金山為上海境內最高點,海拔高度103.4米。
行政區劃
解放初期,上海共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後經多次行政區劃調整和撤縣建區,至2003年末,上海共有18個區、1個縣,共118個鎮,3個鄉,100個街道辦事處,3293個居民委員會和1991個村民委員會。
黃浦區 面積 12平方千米,人口 62萬。郵政編碼200001。區人民政府駐延安東路300號。
盧灣區 面積 8平方千米,人口 33萬。郵政編碼200020。區人民政府駐重慶南路139號。
徐匯區 面積 55平方千米,人口 89萬。郵政編碼200030。區人民政府駐漕溪北路336號。
長寧區 面積 38平方千米,人口 62萬。郵政編碼200050。區人民政府駐愚園路1320號。
靜安區 面積 8平方千米,人口 32萬。郵政編碼200040。區人民政府駐常德路370號。
普陀區 面積 55平方千米,人口 85萬。郵政編碼200333。區人民政府駐大渡河路1668號。
閘北區 面積 29平方千米,人口 71萬。郵政編碼200070。區人民政府駐大統路480號。
虹口區 面積 23平方千米,人口 79萬。郵政編碼200080。區人民政府駐虹鎮老街。
楊浦區 面積 61平方千米,人口108萬。郵政編碼200082。區人民政府駐江浦路549號。
閔行區 面積 372平方千米,人口 75萬。郵政編碼201100。區人民政府駐莘庄鎮滬閔路6258號。
寶山區 面積 415平方千米,人口 85萬。郵政編碼201900。區人民政府駐密山路5號。
嘉定區 面積 459平方千米,人口 51萬。郵政編碼201800。區人民政府駐博樂南路111號。
浦東新區 面積 523平方千米,人口177萬。郵政編碼200135。區人民政府駐世紀大道2001號。
金山區 面積 586平方千米,人口 53萬。郵政編碼201540。區人民政府駐金山大道2000號。
松江區 面積 605平方千米,人口 51萬。郵政編碼201600。區人民政府駐園中路1號。
青浦區 面積 676平方千米,人口 46萬。郵政編碼201700。區人民政府駐公園路100號。
南匯區 面積 688平方千米,人口 70萬。郵政編碼201300。區人民政府駐惠南鎮人民東路3252號。
奉賢區 面積 687平方千米,人口 51萬。郵政編碼201400。區人民政府駐南橋鎮解放中路。
崇明縣 面積1041平方千米,人口 64萬。郵政編碼202150。縣人民政府駐城橋鎮人民路68號。
人口
由於大量人口遷入和外來流動人口增長迅速,上海人口總量規模不斷擴大。上海開埠時人口不足10萬,至1949年解放時,上海人口為520萬,2005年11月1日零時,上海市常住人口為1778萬人,與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37萬人,增長8.35%;年平均增加27.4萬人,年平均增長1.62%;其中,外來常住人口為438萬人,佔24.63%。。
人口自然變動
上海是全國第一個出現人口自然變動負增長的省級行政區。1995年常住人口的出生數為12.39萬人,出生率為7.04‰;死亡人口為10.7萬人,死亡率為6.08‰;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6‰。其中,本市戶籍人口的出生率為6.08‰;死亡率為7.5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6‰,連續第13年保持負增長。
性別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為893萬人,占總人口的50.22%;女性為885萬人,占總人口的49.78%。性別比為100.90(以女性為100)。
人口文化程度
上海人口整體文化素質不斷提高。據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在上海6歲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所佔比重達到18.1%,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提高6.7個百分點;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佔24.8%,提高1個百分點;初中及小學文化程度人口佔51.6%,比重下降了6.3個百分點。
人才居住證
上海不斷推進人才高地建設,吸引優秀人才集聚。至2004年末,全市已有6.27萬名境內外人才獲得上海市居住證。其中,境外人才0.4萬名,境內人才5.87萬名。在獲得上海市居住證的人才中,本科以上學歷佔66.2%,碩士、博士以上佔7.8%。
就業
上海不斷優化創業環境,進一步促進就業。2004年末,上海共有從業人員836.49萬人,其中國有單位從業人員149.29萬人,佔17.8%;集體單位從業人員225.52萬人,佔27%;「三資」、私營等其他經濟單位從業人員461.68萬人,佔55.2%。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5%,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是近10年來的首次下降。
經濟增長
進入新世紀,上海以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實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著力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進一步擴大內外開放,加快科技和體制創新,使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經濟增長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1992年以來,上海經濟已連續1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0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9143.9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75.3%,平均每年增長11.9%。
財政收入
在總體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財政收入持續快速增長。2005年,上海完成財政收入4095.81億元,比2000年增長1.3倍,平均每年增長18.5%。全年地方財政收入1433.9億元,比上年增長20.7%。其中,增值稅226.12億元, 增長13.4%;營業稅512.93億元,增長15.9%;個人所得稅111.92億元,增長26.2%;房產稅34.1億元,增長25.9%。「十五」時期,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累計完成4726.56億元,平均每年增長23.6%,相當於建國至「九五」期末總和的69%。
上海地位
正在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邁進的上海,肩負著面向世界、服務全國、聯動長三角的重任,在全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這個人口僅佔全國1%、土地面積佔全國0.06%的城市裡,完成的財政收入佔全國的八分之一,口岸進出口商品總額佔全國的四分之一,港口貨物吞吐量佔全國的十分之一。
產業結構
上海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加快發展。2005年,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475.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87.8%,平均每年增長13.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588.38億元,比2000年增長66.7%三次產業的比例關系由2000年的1.6∶46.3∶52.1調整為0.9∶48.9∶50.2。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
第三產業加快發展,上海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2004年,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住宿和餐飲業六大行業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接近40%。其中,金融業增加值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居第三產業之首,達到10%;上海保險網批發和零售業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2%。房地產業繼續快速發展,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0.5%上升到8.4%。
就業結構
隨著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上海的就業結構變化顯著,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不斷增加。2005年,三次產業從業人員的結構比例從2000年的10.8:44.3:44.9調整為7.1:37.5:55.4。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提高10.5個百分點,第一、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則分別下降3.7個和6.8個百分點。
投資結構
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42.55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246.86億元,增長6.1%,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5.2%。投資結構發生新變化。從產業投向看,第三產業完成投資2454.87億元,比上年增長18.6%,增幅明顯高於工業投資增長7.3%的水平。從經濟類型看,非國有經濟投資2302.28億元,增長8.1%;國有經濟投資1240.27億元,增長29.9%。民間投資比重進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民間投資完成942.15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6.6%,比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
所有制結構
上海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國資、外資、民資共同推動經濟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05年,在上海市生產總值中,公有制經濟所佔比重由上年的59.6%下降為57.5%;非公有制經濟所佔比重由上年的40.4%上升為42.5%。其中私營及個體經濟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7%上升為16.4%。
農業產值
上海郊區以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為重點,不斷加快農業結構調整。2005年,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79.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下降9.1%,平均每年下降0.7%。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233.39億元,比2000年下降7%。
農副產品生產
上海嚴格實行耕地保護,糧食生產保持穩定。全年糧食種植面積達到16.61萬公頃,糧食總產量達到105.36萬噸。全年優質稻種植比例達到94%,優質油料作物種植比例達到70%。農業標准化生產水平繼續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注冊品牌的農產品139個,有149家企業的273個農產品通過無公害農產品、安全衛生優質農產品、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認證。
農產品出口
上海農產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長。2005年,郊區初級農產品出口總額14.55億元,比上年增長37.4%。農產品出口在原有畜禽、水產等品種的基礎上,新增了花卉、蔬菜等深加工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為歐洲、中東、美國、南非、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
現代農業園
農業生產的集中化和科技化水平穩步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有143個規模化、現代化蔬菜園藝場;12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投入各類建設資金54.82億元,引入產業開發項目128個,有163項科研成果在園區推廣應用。
農業規模化經營
上海農業規模化經營不斷加快。至2005年末,全市有420家農業產業化企業,3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40多萬戶分散農戶、10萬公頃種養面積進入規模經營產業鏈。全市糧食規模經營面積占糧食種植總面積的比重達到45.9%。
工業發展
上海依託大基地、大項目建設,促進工業生產持續增長。2005年,上海實現工業增加值4155.2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94%,平均每年增長14.2%。其中,重工業增加值2912.93億元;輕工業增加值1081.75億元。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6876.7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1.4倍,平均每年增長19.2%。
重點發展行業
重點發展行業對上海工業生產的拉動作用明顯。2005年,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汽車製造業、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製造業、精品鋼材製造業、成套設備製造業和生物醫葯製造業六個重點發展行業完成總產值9993.55億元,比上年增長16.5%,拉動全市工業總產值增長10.1個百分點,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3.2%;其新增工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新增產值的比重達到70.8%;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385.2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63.5%。
高新技術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增長。2005年,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826.67億元,比上年增長22%,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8.6%。其中,電子及信息領域完成工業總產值3530.92億元,增長29.3%;光機電一體化完成工業總產值468.9億元,增長14.4%;生物、醫葯技術完成工業總產值233.69億元,增長11.7%。
區縣工業
區縣工業增長加快。2005年,上海規模以上區縣工業完成總產值9175.33億元,比上年增長18%,增幅高於全市工業4.1個百分點;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8.1%,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0.3個百分點。全年「1+3+9」工業園區完成總產值7349.67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其中,9個市級工業園區完成總產值1399.77億元,增長19.2%。
工業經濟效益
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總體良好。2005年,上海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02.3。工業企業實現利潤939.56億元,實現稅金605.59億元。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資工業企業實現利潤447.95億元,占工業利潤總額的47.7%;實現稅金242.44億元,占工業稅金總額的40%。
工業產品產量
適應市場需求的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8.6%。集成電路、微型電子計算機、民用鋼質船舶、汽車、房間空氣調節器、行動電話機、程式控制交換機等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增長。
信息產業
信息產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2005年,上海信息產業實現增加值1097.91億元,比上年增長25.7%,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2%,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全年信息產品製造業增加值653.75億元,增長25.8%;信息產品銷售業增加值21.66億元,增長12.7%;信息服務業增加值422.5億元,增長26.4%。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信息基礎設施集約化建設加快。2005年,上海用於信息化建設的固定資產投資308.87億元,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8.7%。2005年末,國際互聯網出口帶寬增加到30G;國際互聯網用戶803萬戶,寬頻接入用戶247.4萬戶,分別比上年末增加170萬戶和88.58萬戶。全市有衛星站點915個。
信息化重大工程
2005年,集約化信息管線、超級計算中心、互聯網路交換中心等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設加快,加快了上海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
信息技術應用
城市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加快,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應用水平不斷提高。至2005年末,社會保障卡累計發放963.67萬張,公交「一卡通」銷售量達到1974.02萬張,數字證書發放56.1萬張。社會誠信體系進一步完善。至2005年末,個人信用聯合徵信系統共採集618萬市民的信用記錄,比上年末增加85萬人;出具個人信用報告460萬份,增加182萬份;企業聯合徵信入庫量達到60萬戶。
城市建設投資
樞紐型、功能性、網路化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重要突破。2001~2005年,全市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累計達到3257.21億元,平均每年增長12.6%,占同期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4.6%。城市基礎設施網路的不斷完善,為進一步改善上海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城市綜合功能創造了有利條件。
重大城市建設工程
上海的重大工程建設根據上海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目標,科學統籌,加快推進,相繼建成了一批跨黃浦江的大橋、隧道、高架路、高速公路、地鐵、磁浮線、浦東國際機場、洋山深水港等標志性工程。2005年,上海重大工程建設完成投資607.13億元。年內洋山深水港一期、浦東鐵路一期、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東海大橋等重大工程相繼建成。A6新衛、A7亭楓等高速公路建成;軌道交通4號線投入運營;翔殷路隧道建成通車,使中心城區的越江車道數增至54條。
舊區改造
上海新一輪舊區改造突出重點,保持合理規模。2001~2005年,全市共拆除舊住宅建築面積2431.5萬平方米,動遷居民36.57萬戶。2005年,全市完成舊居住區綜合整治1.31萬幢,面積1550萬平方米;「平改坡」1541幢,面積386萬平方米;更新維修電梯360台。
環境保護和治理
加大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力度,上海整體生態環境繼續改善。2005年,全市用於環保的資金投入281億元,相當於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3.07%。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全年整治中心城區河道76條(段)共60公里,中心城區河道水質明顯改善。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二期工程基本完成。蘇州河水系有594家單位的污染源被截流,蘇州河幹流基本消除黑臭,主要水質指標已穩定達到景觀水標准。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提高。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22天,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8.2%。全市區域月降塵平均值為8.8噸/平方公里,比上年下降11.8%。污染治理能力進一步增強。污水處理能力達到471萬噸/日,比上年增加28.4萬噸/日;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0.2%。全年新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5400噸/日。
城市綠化
城市綠化建設加快推進。至2005年末,上海城市園林綠地面積2.89萬公頃,其中,公共綠地面積1.2萬公頃。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1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37%。近年來相繼建成了延安中路綠地、太平橋綠地、黃興公園、大寧綠地、徐家匯公園、廣場公園三期、徐家匯公園三期、延虹綠地、世博林綠地、新江灣城綠地等200多塊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開放式生態景觀綠地,使市民的生活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科研力量
科技隊伍不斷壯大。至2005年末,上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擁有工程技術人員17.77萬人,科技活動人員7.52萬人。企業辦科技機構479家。至2005年末,上海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9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67人。
科研投入
科技投入力度不斷加大。2005年,全市用於研究與發展(R&D)經費支出214億元,比上年增長25.5%,相當於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2.34%,比2000年提高0.65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04個百分點。
上海中長期發展目標
面對充滿機遇而又富有挑戰的21世紀,上海已經確定了新的中長期發展目標:把上海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Ⅷ 請問誰有上海的資料(包括交通、經濟、發展等等)~~~~~~
上海
「申」、「滬」的由來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大約在六千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兩千年之久。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
歷史沿革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蘇州。會稽郡轄繆縣、由拳縣和海鹽縣。繆縣包括今嘉定、上海兩縣及青浦、松江兩縣大部和市區部分地區。今嘉定縣境內還有一個以繆命名的繆城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築了一條由咸陽經湖北、湖南而抵江蘇、上海一帶的寬闊馳道。據史載,馳道寬50步,每隔3丈植樹一株。馳道通過今松江西北,「經青浦古塘橋,西通吳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將南下巡遊,曾通過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橫山、小崑山、三泖地帶,看到當地物產豐富,人眾熙攘,人們劃船在水上交易。這說明上海那時還沒有形成城市。
公元前207年的漢代,繆縣政為婁縣。今金山縣境內的海鹽縣,漢時為劉濞的封國,此地煮海水以制鹽。這種鹽稱散鹽,質量好而量多,都被運往吳都(蘇州)集散。和海鹽縣發展同時,由拳縣也在發展之中。由於局部地體下沉現象存在,海鹽部分淪為拓湖,由拳也陷入了谷水。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前後海鹽縣被迫向南遷移。
到了晉代上海地區主要依靠漁、鹽之利,經濟已相當發達。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鹽縣地域置青浦縣和前京縣。唐時將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建華亭縣,縣治設在今松江縣境內,天寶五年(746年),在今青浦東北的吳淞江南岸設置了青龍鎮,直屬華亭縣。青龍鎮原是三國時吳孫權建造和停泊戰艦的場所。青龍港是吳淞江下游的起點,是唐代對外貿易的新興港口,航運船隻不僅可抵沿海和內河重鎮,而且可直達日本、朝鮮。
宋初,華亭縣改屬兩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興)。這時華亭縣以東的海灘,已經成為重要鹽場,「人煙浩穰,海舶輻揍」,商業日益發達。宋宣和元年(1119年),隨著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龍鎮更見發展。據宋詩人梅堯臣在《青龍雜志》中記載,青龍鎮有二十二橋、三十六坊,還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煙火萬家」,時人譽稱「小杭州」。青龍鎮雖如此繁華,但當年作為華亭一個海口的上海,仍然是個荒涼的漁村。後來因為吳淞江下游的淤淺,曾經繁華一時的青龍鎮,就逐漸喪失了作為長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趨蕭條冷落。
宋熙寧年間(l068一l077年),貿易中心轉移到華亭東北地區,這里形成居民點,由漁村變成初具規模的小鎮。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設立鎮治,並派鎮將駐守。因地處上海浦西側,便稱「上海鎮」。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鎮設立市舶司,與廣州、泉州、溫州、杭州、慶元、澉浦合稱全國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門設在後來的上海縣署內,即今小東門方浜南路的光啟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縣」,這是上海建城的開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區商肆酒樓林立,這時,上海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區又進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規模。
近代上海
16世紀(明代中葉)上海成為全國棉紡織手工業的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海關。19世紀中葉,上海已成為商賈雲集的繁華港口。鴉片戰爭以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開辟為「通商」口岸。在此後的一百年裡,外國列強紛紛入侵上海,使上海成了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侵略的主要據點。1949年5月27日,上海這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獲得解放,開始新生。
歷史性變革
上海的解放揭開了上海發展新的歷史篇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上海人民經過50多年的艱苦奮斗,從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條件下畸形發展起來的舊上海,使上海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1978年以來,上海的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加大,上海人民以強烈的進取精神,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大膽實踐,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徵、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點的發展新路,使上海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發生了歷史性的大變革,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正向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的目標邁進。
地理位置
上海位於北緯31度14分,東經121度29分,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口,長江與東海在此連接。上海正當我國南北弧形海岸線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是一個良好的江海港口。
氣候
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夏較長。2004年,全年平均氣溫18.1℃,日照1929.6小時,降雨量1158.1毫米。全年5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個雨期。
土地面積
解放初期,上海的土地面積僅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蘇省的嘉定、寶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崇明10個縣劃歸上海,使上海市的轄區范圍擴大到5910平方公里,幾乎是解放初期的10倍。2004年末,上海全市面積6340.5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0.06%,南北長約120公里,東西寬約100公里。其中區域面積5299.29平方公里,縣域面積1041.21平方公里。境內轄有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1041.21平方公里,是我國的第三大島。
水文
上海地區河湖眾多,水網密布,水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江南水鄉,境內水域面積697平方公里,相當於全市總面積的11%。上海河網大多屬黃浦江水系,主要有黃浦江及其支流蘇州河、川揚河、淀浦河等。黃浦江源自太湖,全長113公里,流經市區,江道寬度300~770米,平均360米。終年不凍,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蘇州河上海境內段長54公里,河道平均寬度45米。上海的湖泊集中在與江、浙交界的西部窪地,最大湖泊為澱山湖,面積為62平方公里。
地勢
上海境內除西南部有少數丘陵山脈外,全為坦盪低平的平原,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為4米左右。陸地地勢總體呈現由東向西低微傾斜。大金山為上海境內最高點,海拔高度103.4米。
行政區劃
解放初期,上海共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後經多次行政區劃調整和撤縣建區,至2003年末,上海共有18個區、1個縣,共118個鎮,3個鄉,100個街道辦事處,3293個居民委員會和1991個村民委員會。
黃浦區 面積 12平方千米,人口 62萬。郵政編碼200001。區人民政府駐延安東路300號。
盧灣區 面積 8平方千米,人口 33萬。郵政編碼200020。區人民政府駐重慶南路139號。
徐匯區 面積 55平方千米,人口 89萬。郵政編碼200030。區人民政府駐漕溪北路336號。
長寧區 面積 38平方千米,人口 62萬。郵政編碼200050。區人民政府駐愚園路1320號。
靜安區 面積 8平方千米,人口 32萬。郵政編碼200040。區人民政府駐常德路370號。
普陀區 面積 55平方千米,人口 85萬。郵政編碼200333。區人民政府駐大渡河路1668號。
閘北區 面積 29平方千米,人口 71萬。郵政編碼200070。區人民政府駐大統路480號。
虹口區 面積 23平方千米,人口 79萬。郵政編碼200080。區人民政府駐虹鎮老街。
楊浦區 面積 61平方千米,人口108萬。郵政編碼200082。區人民政府駐江浦路549號。
閔行區 面積 372平方千米,人口 75萬。郵政編碼201100。區人民政府駐莘庄鎮滬閔路6258號。
寶山區 面積 415平方千米,人口 85萬。郵政編碼201900。區人民政府駐密山路5號。
嘉定區 面積 459平方千米,人口 51萬。郵政編碼201800。區人民政府駐博樂南路111號。
浦東新區 面積 523平方千米,人口177萬。郵政編碼200135。區人民政府駐世紀大道2001號。
金山區 面積 586平方千米,人口 53萬。郵政編碼201540。區人民政府駐金山大道2000號。
松江區 面積 605平方千米,人口 51萬。郵政編碼201600。區人民政府駐園中路1號。
青浦區 面積 676平方千米,人口 46萬。郵政編碼201700。區人民政府駐公園路100號。
南匯區 面積 688平方千米,人口 70萬。郵政編碼201300。區人民政府駐惠南鎮人民東路3252號。
奉賢區 面積 687平方千米,人口 51萬。郵政編碼201400。區人民政府駐南橋鎮解放中路。
崇明縣 面積1041平方千米,人口 64萬。郵政編碼202150。縣人民政府駐城橋鎮人民路68號。
人口
由於大量人口遷入和外來流動人口增長迅速,上海人口總量規模不斷擴大。上海開埠時人口不足10萬,至1949年解放時,上海人口為520萬,2005年11月1日零時,上海市常住人口為1778萬人,與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37萬人,增長8.35%;年平均增加27.4萬人,年平均增長1.62%;其中,外來常住人口為438萬人,佔24.63%。。
人口自然變動
上海是全國第一個出現人口自然變動負增長的省級行政區。1995年常住人口的出生數為12.39萬人,出生率為7.04‰;死亡人口為10.7萬人,死亡率為6.08‰;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6‰。其中,本市戶籍人口的出生率為6.08‰;死亡率為7.5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6‰,連續第13年保持負增長。
性別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為893萬人,占總人口的50.22%;女性為885萬人,占總人口的49.78%。性別比為100.90(以女性為100)。
人口文化程度
上海人口整體文化素質不斷提高。據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在上海6歲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所佔比重達到18.1%,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提高6.7個百分點;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佔24.8%,提高1個百分點;初中及小學文化程度人口佔51.6%,比重下降了6.3個百分點。
人才居住證
上海不斷推進人才高地建設,吸引優秀人才集聚。至2004年末,全市已有6.27萬名境內外人才獲得上海市居住證。其中,境外人才0.4萬名,境內人才5.87萬名。在獲得上海市居住證的人才中,本科以上學歷佔66.2%,碩士、博士以上佔7.8%。
就業
上海不斷優化創業環境,進一步促進就業。2004年末,上海共有從業人員836.49萬人,其中國有單位從業人員149.29萬人,佔17.8%;集體單位從業人員225.52萬人,佔27%;「三資」、私營等其他經濟單位從業人員461.68萬人,佔55.2%。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5%,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是近10年來的首次下降。
經濟增長
進入新世紀,上海以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實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著力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進一步擴大內外開放,加快科技和體制創新,使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經濟增長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1992年以來,上海經濟已連續1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0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9143.9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75.3%,平均每年增長11.9%。
財政收入
在總體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財政收入持續快速增長。2005年,上海完成財政收入4095.81億元,比2000年增長1.3倍,平均每年增長18.5%。全年地方財政收入1433.9億元,比上年增長20.7%。其中,增值稅226.12億元, 增長13.4%;營業稅512.93億元,增長15.9%;個人所得稅111.92億元,增長26.2%;房產稅34.1億元,增長25.9%。「十五」時期,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累計完成4726.56億元,平均每年增長23.6%,相當於建國至「九五」期末總和的69%。
上海地位
正在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邁進的上海,肩負著面向世界、服務全國、聯動長三角的重任,在全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這個人口僅佔全國1%、土地面積佔全國0.06%的城市裡,完成的財政收入佔全國的八分之一,口岸進出口商品總額佔全國的四分之一,港口貨物吞吐量佔全國的十分之一。
產業結構
上海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加快發展。2005年,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475.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87.8%,平均每年增長13.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588.38億元,比2000年增長66.7%三次產業的比例關系由2000年的1.6∶46.3∶52.1調整為0.9∶48.9∶50.2。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
第三產業加快發展,上海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2004年,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住宿和餐飲業六大行業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接近40%。其中,金融業增加值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居第三產業之首,達到10%;上海保險網批發和零售業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2%。房地產業繼續快速發展,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0.5%上升到8.4%。
就業結構
隨著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上海的就業結構變化顯著,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不斷增加。2005年,三次產業從業人員的結構比例從2000年的10.8:44.3:44.9調整為7.1:37.5:55.4。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提高10.5個百分點,第一、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則分別下降3.7個和6.8個百分點。
投資結構
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42.55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246.86億元,增長6.1%,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5.2%。投資結構發生新變化。從產業投向看,第三產業完成投資2454.87億元,比上年增長18.6%,增幅明顯高於工業投資增長7.3%的水平。從經濟類型看,非國有經濟投資2302.28億元,增長8.1%;國有經濟投資1240.27億元,增長29.9%。民間投資比重進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民間投資完成942.15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6.6%,比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
所有制結構
上海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國資、外資、民資共同推動經濟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05年,在上海市生產總值中,公有制經濟所佔比重由上年的59.6%下降為57.5%;非公有制經濟所佔比重由上年的40.4%上升為42.5%。其中私營及個體經濟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7%上升為16.4%。
農業產值
上海郊區以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為重點,不斷加快農業結構調整。2005年,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79.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下降9.1%,平均每年下降0.7%。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233.39億元,比2000年下降7%。
農副產品生產
上海嚴格實行耕地保護,糧食生產保持穩定。全年糧食種植面積達到16.61萬公頃,糧食總產量達到105.36萬噸。全年優質稻種植比例達到94%,優質油料作物種植比例達到70%。農業標准化生產水平繼續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注冊品牌的農產品139個,有149家企業的273個農產品通過無公害農產品、安全衛生優質農產品、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認證。
農產品出口
上海農產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長。2005年,郊區初級農產品出口總額14.55億元,比上年增長37.4%。農產品出口在原有畜禽、水產等品種的基礎上,新增了花卉、蔬菜等深加工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為歐洲、中東、美國、南非、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
現代農業園
農業生產的集中化和科技化水平穩步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有143個規模化、現代化蔬菜園藝場;12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投入各類建設資金54.82億元,引入產業開發項目128個,有163項科研成果在園區推廣應用。
農業規模化經營
上海農業規模化經營不斷加快。至2005年末,全市有420家農業產業化企業,3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40多萬戶分散農戶、10萬公頃種養面積進入規模經營產業鏈。全市糧食規模經營面積占糧食種植總面積的比重達到45.9%。
工業發展
上海依託大基地、大項目建設,促進工業生產持續增長。2005年,上海實現工業增加值4155.2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94%,平均每年增長14.2%。其中,重工業增加值2912.93億元;輕工業增加值1081.75億元。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6876.7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1.4倍,平均每年增長19.2%。
重點發展行業
重點發展行業對上海工業生產的拉動作用明顯。2005年,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汽車製造業、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製造業、精品鋼材製造業、成套設備製造業和生物醫葯製造業六個重點發展行業完成總產值9993.55億元,比上年增長16.5%,拉動全市工業總產值增長10.1個百分點,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3.2%;其新增工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新增產值的比重達到70.8%;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385.2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63.5%。
高新技術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增長。2005年,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826.67億元,比上年增長22%,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8.6%。其中,電子及信息領域完成工業總產值3530.92億元,增長29.3%;光機電一體化完成工業總產值468.9億元,增長14.4%;生物、醫葯技術完成工業總產值233.69億元,增長11.7%。
區縣工業
區縣工業增長加快。2005年,上海規模以上區縣工業完成總產值9175.33億元,比上年增長18%,增幅高於全市工業4.1個百分點;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8.1%,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0.3個百分點。全年「1+3+9」工業園區完成總產值7349.67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其中,9個市級工業園區完成總產值1399.77億元,增長19.2%。
工業經濟效益
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總體良好。2005年,上海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02.3。工業企業實現利潤939.56億元,實現稅金605.59億元。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資工業企業實現利潤447.95億元,占工業利潤總額的47.7%;實現稅金242.44億元,占工業稅金總額的40%。
工業產品產量
適應市場需求的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8.6%。集成電路、微型電子計算機、民用鋼質船舶、汽車、房間空氣調節器、行動電話機、程式控制交換機等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增長。
信息產業
信息產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2005年,上海信息產業實現增加值1097.91億元,比上年增長25.7%,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2%,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全年信息產品製造業增加值653.75億元,增長25.8%;信息產品銷售業增加值21.66億元,增長12.7%;信息服務業增加值422.5億元,增長26.4%。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信息基礎設施集約化建設加快。2005年,上海用於信息化建設的固定資產投資308.87億元,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8.7%。2005年末,國際互聯網出口帶寬增加到30G;國際互聯網用戶803萬戶,寬頻接入用戶247.4萬戶,分別比上年末增加170萬戶和88.58萬戶。全市有衛星站點915個。
信息化重大工程
2005年,集約化信息管線、超級計算中心、互聯網路交換中心等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設加快,加快了上海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
信息技術應用
城市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加快,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應用水平不斷提高。至2005年末,社會保障卡累計發放963.67萬張,公交「一卡通」銷售量達到1974.02萬張,數字證書發放56.1萬張。社會誠信體系進一步完善。至2005年末,個人信用聯合徵信系統共採集618萬市民的信用記錄,比上年末增加85萬人;出具個人信用報告460萬份,增加182萬份;企業聯合徵信入庫量達到60萬戶。
城市建設投資
樞紐型、功能性、網路化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重要突破。2001~2005年,全市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累計達到3257.21億元,平均每年增長12.6%,占同期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4.6%。城市基礎設施網路的不斷完善,為進一步改善上海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城市綜合功能創造了有利條件。
重大城市建設工程
上海的重大工程建設根據上海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目標,科學統籌,加快推進,相繼建成了一批跨黃浦江的大橋、隧道、高架路、高速公路、地鐵、磁浮線、浦東國際機場、洋山深水港等標志性工程。2005年,上海重大工程建設完成投資607.13億元。年內洋山深水港一期、浦東鐵路一期、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東海大橋等重大工程相繼建成。A6新衛、A7亭楓等高速公路建成;軌道交通4號線投入運營;翔殷路隧道建成通車,使中心城區的越江車道數增至54條。
舊區改造
上海新一輪舊區改造突出重點,保持合理規模。2001~2005年,全市共拆除舊住宅建築面積2431.5萬平方米,動遷居民36.57萬戶。2005年,全市完成舊居住區綜合整治1.31萬幢,面積1550萬平方米;「平改坡」1541幢,面積386萬平方米;更新維修電梯360台。
環境保護和治理
加大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力度,上海整體生態環境繼續改善。2005年,全市用於環保的資金投入281億元,相當於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3.07%。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全年整治中心城區河道76條(段)共60公里,中心城區河道水質明顯改善。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二期工程基本完成。蘇州河水系有594家單位的污染源被截流,蘇州河幹流基本消除黑臭,主要水質指標已穩定達到景觀水標准。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提高。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22天,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8.2%。全市區域月降塵平均值為8.8噸/平方公里,比上年下降11.8%。污染治理能力進一步增強。污水處理能力達到471萬噸/日,比上年增加28.4萬噸/日;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0.2%。全年新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5400噸/日。
城市綠化
城市綠化建設加快推進。至2005年末,上海城市園林綠地面積2.89萬公頃,其中,公共綠地面積1.2萬公頃。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1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37%。近年來相繼建成了延安中路綠地、太平橋綠地、黃興公園、大寧綠地、徐家匯公園、廣場公園三期、徐家匯公園三期、延虹綠地、世博林綠地、新江灣城綠地等200多塊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開放式生態景觀綠地,使市民的生活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科研力量
科技隊伍不斷壯大。至2005年末,上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擁有工程技術人員17.77萬人,科技活動人員7.52萬人。企業辦科技機構479家。至2005年末,上海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9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67人。
科研投入
科技投入力度不斷加大。2005年,全市用於研究與發展(R&D)經費支出214億元,比上年增長25.5%,相當於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2.34%,比2000年提高0.65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04個百分點。
上海中長期發展目標
面對充滿機遇而又富有挑戰的21世紀,上海已經確定了新的中長期發展目標:把上海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