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常見的網際網路服務有哪些
1、WWW服務
Internet上集文本、聲音、圖像、視頻等多媒體信息於一身的全球信息資源網路,是Internet上的重要組成部分。瀏覽器(Browser)為用戶通向WWW的橋梁和獲取WWW信息的窗口,通過瀏覽器,用戶可以在浩瀚的Internet海洋中漫遊,搜索和瀏覽自己感興趣的所有信息。
2、電子郵件服務
Internet上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服務。用戶只要能與Internet連接,具有能收發電子郵件的程序及個人的E-mail地址,就可以與Internet上具有E-mail所有用戶方便、快速、經濟地交換電子郵件可以在兩個用戶間交換,也可以向多個用戶發送同一封郵件,或將收到的郵件轉發給其它用戶。
3、Usenet網路新聞組服務
一個由眾多趣味相投的用戶共同組織起來的各種專題討論組的集合。通常也將之稱為全球性的電子公告板系統(BBS)。Usenet用於發布公告、新聞、評論及各種文章供網上用戶使用和討論。討論內容按不同的專題分類組織,每一類為一個專題組,稱為新聞組,其內部還可以分出更多的子專題。
4、文件傳輸服務
文本傳輸服務又稱為FTP服務,它是Internet中最早提供的服務功能之一,仍然在廣泛使用。
FTP文件傳輸服務允許Internet上的用戶將一台計算機上的文件傳輸到另一台上,幾乎所有類型的文件,包括文本文件、二進制可執行文件、聲音文件、圖像文件、數據壓縮文件等,都可以用FTP傳送。
5、遠程登錄服務
遠程登錄服務又被成為Telnet服務,它是Internet中最早提供的服務功能之一。該協議定義了遠程登錄用戶與伺服器交互的方式。Telnet允許用戶在一台連網的計算機上登錄到一個遠程分時系統中,然後像使用自己的計算機一樣使用該遠程系統。
6、電子公告牌服務
BBS(Bulletin Board Service,公告牌服務)為Internet上的一種電子信息服務系統。
7、其他Internet服務
網路電話、IRC、ICQ、聯絡聊天、網路購物、網路視頻、微博、網路社區。
(1)通用網路技術咨詢有哪些擴展閱讀
子郵件通常在數秒鍾內即可送達至全球任意位置的收件人信箱中,其速度比電話通信更為高效快捷。如果接收者在收到電子郵件後的短時間內作出回復,往往發送者仍在計算機旁工作的時候就可以收到回復的電子郵件,接收雙方交換一系列簡短的電子郵件就像一次次簡短的會話。
電子郵件發送的信件內容除普通文字內容外,還可以是軟體、數據,甚至是錄音、動畫、電視或各類多媒體信息。
與電話通信或郵政信件發送不同,E-mail採取的是非同步工作方式,它在高速傳輸的同時允許收信人自由決定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接收和回復,發送電子郵件時不會因占線或接收方不在而耽誤時間。
收件人無需固定守候在線路另一端,可以在用戶方便的任意時間、任意地點,甚至是在旅途中收取E-mail,從而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❷ 網路安全的關鍵技術有哪些
一.虛擬網技術
虛擬網技術主要基於近年發展的區域網交換技術(ATM和乙太網交換)。交換技術將傳統的基於廣播的區域網技術發展為面向連接的技術。因此,網管系統有能力限制區域網通訊的范圍而無需通過開銷很大的路由器。
由以上運行機制帶來的網路安全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信息態咐塵只到達應該到達的地點。因此、防止了大部分基於網路監聽的入侵手段。通過虛擬網設置的訪問控制,使在虛擬網外的網路節點不能直接訪問虛擬網內節點。但是,虛擬網技術也帶來了新的安全問題:
執行虛擬網交換的設備越來越復雜,從而成為被攻擊的對象。
基於網路廣播原理的入侵監控技術在高速交換網路內需要特殊的設置。
基於MAC的VLAN不能防止MAC欺騙攻擊。
乙太網從本質上基於廣播機制,但應用了交換器和VLAN技術後,實際上轉變為點到點通訊,除非設置了監聽口,信息交換也不會存在監聽和插入(改變)問題。
但是,採用基於MAC的VLAN劃分將面臨假冒MAC地址的攻擊。因此,VLAN的劃分最好基於交換機埠。但這要求整個網路桌面使用交換埠或每個交換埠所在的網段機器均屬於相同的VLAN。
網路層通訊可以跨越路由器,因此攻擊可以從遠方發起。IP協議族各廠家實現的不完善,因此,在網路層發現的安全漏洞相對更多,如IP sweep, teardrop, sync-flood, IP spoofing攻擊等。
二.防火牆枝術
網路防火牆技術是一種用來加強網路之間訪問控制,防止外部網路用戶以非法手段通過外部網路帆禪進入內部網路,訪問內部網路資源,保護內部網路操作環境的特殊網路互聯設備.它對兩個或多個網路之間傳輸的數據包如鏈接方式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來實施檢查,以決定網路之間的通信是否被允許,並監視網路運行狀態.
防火牆產品主要有堡壘主機,包過濾路由器,應用層網關(代理伺服器)以及電路層網關,屏蔽主機防火牆,雙宿主機等類型.
雖然防火牆是保護網路免遭黑客襲擊的有效手段,但也有明顯不足:無法防範通過防火牆以外的其它途徑的攻擊,不能防止來自內部變節者和不經心的用戶們帶來的威脅,也不能完全防止傳送已感染病毒的軟體或文件,以及無法防範數據驅動型的攻擊.
自從1986年美國Digital公司在Internet上安裝了全球第一個商用防火牆系統,提出了防火牆概念後,防火牆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國內外已有數十家公司推出了功能各不相同的防火牆產品系列.
防火牆處於5層網路安全體系中的最底層,屬於網路層安全技術范疇.在這一層上,企業對安全系統提出的問題是:所有的IP是否都能訪問到企業的內部網路系統如果答案是"是",則說明企業內部網還沒有在網路層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
作為內部網路與外部公共網路之間的第一道屏障,防火牆是最先受到人們重視的網路安全產品之一.雖然從理論上看,防火牆處於網路安全的最底層,負責網路間的安全認證與傳輸,但隨著網路安全技術的整體發展和網路應用的不斷變化,現代防火牆技術已經逐步走向網路層之外的其他安全層次,不僅要完成傳統防火牆的過濾任務,同時還能為各種網路應用提供相應的安全服務.另外還有多種防火牆產品正朝著數據安全與用戶認證,防止病毒與黑客簡殲侵入等方向發展.
1、使用Firewall的益處
保護脆弱的服務
通過過濾不安全的服務,Firewall可以極大地提高網路安全和減少子網中主機的風險。
例如,Firewall可以禁止NIS、NFS服務通過,Firewall同時可以拒絕源路由和ICMP重定向封包。
控制對系統的訪問
Firewall可以提供對系統的訪問控制。如允許從外部訪問某些主機,同時禁止訪問另外的主機。例如,Firewall允許外部訪問特定的Mail Server和Web Server。
集中的安全管理
Firewall對企業內部網實現集中的安全管理,在Firewall定義的安全規則可以運用於整個內部網路系統,而無須在內部網每台機器上分別設立安全策略。如在Firewall可以定義不同的認證方法,而不需在每台機器上分別安裝特定的認證軟體。外部用戶也只需要經過—次認證即可訪問內部網。
增強的保密性
使用Firewall可以阻止攻擊者獲取攻擊網路系統的有用信息,如Finger和DNS。
記錄和統計網路利用數據以及非法使用數據
Firewall可以記錄和統計通過Firewall的網路通訊,提供關於網路使用的統計數據,並且,Firewall可以提供統計數據,來判斷可能的攻擊和探測。
策略執行
Firewall提供了制定和執行網路安全策略的手段。未設置Firewall時,網路安全取決於每台主機的用戶。
2、 設置Firewall的要素
網路策略
影響Firewall系統設計、安裝和使用的網路策略可分為兩級,高級的網路策略定義允許和禁止的服務以及如何使用服務,低級的網路策略描述Firewall如何限制和過濾在高級策略中定義的服務。
服務訪問策略
服務訪問策略集中在Internet訪問服務以及外部網路訪問(如撥入策略、SLIP/PPP連接等)。
服務訪問策略必須是可行的和合理的。可行的策略必須在阻止己知的網路風險和提供用戶服務之間獲得平衡。典型的服務訪問策略是:允許通過增強認證的用戶在必要的情況下從Internet訪問某些內部主機和服務;允許內部用戶訪問指定的Internet主機和服務。
Firewall設計策略
Firewall設計策略基於特定的firewall,定義完成服務訪問策略的規則。通常有兩種基本的設計策略:
允許任何服務除非被明確禁止;
禁止任何服務除非被明確允許。
通常採用第二種類型的設計策略。
3、 Firewall的基本分類
包過濾型
包過濾型產品是防火牆的初級產品,其技術依據是網路中的分包傳輸技術.網路上的數據都是以"包"為單位進行傳輸的,數據被分割成為一定大小的數據包,每一個數據包中都會包含一些特定信息,如數據的源地址,目標地址,TCP/UDP源埠和目標埠等.防火牆通過讀取數據包中的地址信息來判斷這些"包"是否來自可信任的安全站點 ,一旦發現來自危險站點的數據包,防火牆便會將這些數據拒之門外.系統管理員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制訂判斷規則.
包過濾技術的優點是簡單實用,實現成本較低,在應用環境比較簡單的情況下,能夠以較小的代價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系統的安全.
但包過濾技術的缺陷也是明顯的.包過濾技術是一種完全基於網路層的安全技術,只能根據數據包的來源,目標和埠等網路信息進行判斷,無法識別基於應用層的惡意侵入,如惡意的Java小程序以及電子郵件中附帶的病毒.有經驗的黑客很容易偽造IP地址,騙過包過濾型防火牆.
網路地址轉換(NAT)
是一種用於把IP地址轉換成臨時的,外部的,注冊的IP地址標准.它允許具有私有IP地址的內部網路訪問網際網路.它還意味著用戶不許要為其網路中每一台機器取得注冊的IP地址.
在內部網路通過安全網卡訪問外部網路時,將產生一個映射記錄.系統將外出的源地址和源埠映射為一個偽裝的地址和埠,讓這個偽裝的地址和埠通過非安全網卡與外部網路連接,這樣對外就隱藏了真實的內部網路地址.在外部網路通過非安全網卡訪問內部網路時,它並不知道內部網路的連接情況,而只是通過一個開放的IP地址和埠來請求訪問.OLM防火牆根據預先定義好的映射規則來判斷這個訪問是否安全.當符合規則時,防火牆認為訪問是安全的,可以接受訪問請求,也可以將連接請求映射到不同的內部計算機中.當不符合規則時,防火牆認為該訪問是不安全的,不能被接受,防火牆將屏蔽外部的連接請求.網路地址轉換的過程對於用戶來說是透明的,不需要用戶進行設置,用戶只要進行常規操作即可.
代理型
代理型防火牆也可以被稱為代理伺服器,它的安全性要高於包過濾型產品,並已經開始向應用層發展.代理伺服器位於客戶機與伺服器之間,完全阻擋了二者間的數據交流.從客戶機來看,代理伺服器相當於一台真正的伺服器;而從伺服器來看,代理伺服器又是一台真正的客戶機.當客戶機需要使用伺服器上的數據時,首先將數據請求發給代理伺服器,代理伺服器再根據這一請求向伺服器索取數據,然後再由代理伺服器將數據傳輸給客戶機.由於外部系統與內部伺服器之間沒有直接的數據通道,外部的惡意侵害也就很難傷害到企業內部網路系統.
代理型防火牆的優點是安全性較高,可以針對應用層進行偵測和掃描,對付基於應用層的侵入和病毒都十分有效.其缺點是對系統的整體性能有較大的影響,而且代理伺服器必須針對客戶機可能產生的所有應用類型逐一進行設置,大大增加了系統管理的復雜性。
監測型監測型
防火牆是新一代的產品,這一技術實際已經超越了最初的防火牆定義.監測型防火牆能夠對各層的數據進行主動的,實時的監測,在對這些數據加以分析的基礎上,監測型防火牆能夠有效地判斷出各層中的非法侵入.同時,這種檢測型防火牆產品一般還帶有分布式探測器,這些探測器安置在各種應用伺服器和其他網路的節點之中,不僅能夠檢測來自網路外部的攻擊,同時對來自內部的惡意破壞也有極強的防範作用.據權威機構統計,在針對網路系統的攻擊中,有相當比例的攻擊來自網路內部.因此,監測型防火牆不僅超越了傳統防火牆的定義,而且在安全性上也超越了前兩代產品
雖然監測型防火牆安全性上已超越了包過濾型和代理伺服器型防火牆,但由於監測型防火牆技術的實現成本較高,也不易管理,所以在實用中的防火牆產品仍然以第二代代理型產品為主,但在某些方面也已經開始使用監測型防火牆.基於對系統成本與安全技術成本的綜合考慮,用戶可以選擇性地使用某些監測型技術.這樣既能夠保證網路系統的安全性需求,同時也能有效地控制安全系統的總擁有成本.
實際上,作為當前防火牆產品的主流趨勢,大多數代理伺服器(也稱應用網關)也集成了包過濾技術,這兩種技術的混合應用顯然比單獨使用具有更大的優勢.由於這種產品是基於應用的,應用網關能提供對協議的過濾.例如,它可以過濾掉FTP連接中的PUT命令,而且通過代理應用,應用網關能夠有效地避免內部網路的信息外泄.正是由於應用網關的這些特點,使得應用過程中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對多種網路應用協議的有效支持和對網路整體性能的影響上。
4、 建設Firewall的原則
分析安全和服務需求
以下問題有助於分析安全和服務需求:
√ 計劃使用哪些Internet服務(如http,ftp,gopher),從何處使用Internet服務(本地網,撥號,遠程辦公室)。
√ 增加的需要,如加密或拔號接入支持。
√ 提供以上服務和訪問的風險。
√ 提供網路安全控制的同時,對系統應用服務犧牲的代價。
策略的靈活性
Internet相關的網路安全策略總的來說,應該保持一定的靈活性,主要有以下原因:
√ Internet自身發展非常快,機構可能需要不斷使用Internet提供的新服務開展業務。新的協議和服務大量涌現帶來新的安全問題,安全策略必須能反應和處理這些問題。
√ 機構面臨的風險並非是靜態的,機構職能轉變、網路設置改變都有可能改變風險。
遠程用戶認證策略
√ 遠程用戶不能通過放置於Firewall後的未經認證的Modem訪問系統。
√ PPP/SLIP連接必須通過Firewall認證。
√ 對遠程用戶進行認證方法培訓。
撥入/撥出策略
√ 撥入/撥出能力必須在設計Firewall時進行考慮和集成。
√ 外部撥入用戶必須通過Firewall的認證。
Information Server策略
√ 公共信息伺服器的安全必須集成到Firewall中。
√ 必須對公共信息伺服器進行嚴格的安全控制,否則將成為系統安全的缺口。
√ 為Information server定義折中的安全策略允許提供公共服務。
√ 對公共信息服務和商業信息(如email)講行安全策略區分。
Firewall系統的基本特徵
√ Firewall必須支持.「禁止任何服務除非被明確允許」的設計策略。
√ Firewall必須支持實際的安全政策,而非改變安全策略適應Firewall。
√ Firewall必須是靈活的,以適應新的服務和機構智能改變帶來的安全策略的改變。
√ Firewall必須支持增強的認證機制。
√ Firewall應該使用過濾技術以允許或拒絕對特定主機的訪問。
√ IP過濾描述語言應該靈活,界面友好,並支持源IP和目的IP,協議類型,源和目的TCP/UDP口,以及到達和離開界面。
√ Firewall應該為FTP、TELNET提供代理服務,以提供增強和集中的認證管理機制。如果提供其它的服務(如NNTP,http等)也必須通過代理伺服器。
√ Firewall應該支持集中的SMTP處理,減少內部網和遠程系統的直接連接。
√ Firewall應該支持對公共Information server的訪問,支持對公共Information server的保護,並且將Information server同內部網隔離。
√ Firewall可支持對撥號接入的集中管理和過濾。
√ Firewall應支持對交通、可疑活動的日誌記錄。
√ 如果Firewall需要通用的操作系統,必須保證使用的操作系統安裝了所有己知的安全漏洞Patch。
√ Firewall的設計應該是可理解和管理的。
√ Firewall依賴的操作系統應及時地升級以彌補安全漏洞。
5、選擇防火牆的要點
(1) 安全性:即是否通過了嚴格的入侵測試。
(2) 抗攻擊能力:對典型攻擊的防禦能力
(3) 性能:是否能夠提供足夠的網路吞吐能力
(4) 自我完備能力:自身的安全性,Fail-close
(5) 可管理能力:是否支持SNMP網管
(6) VPN支持
(7) 認證和加密特性
(8) 服務的類型和原理
(9)網路地址轉換能力
三.病毒防護技術
病毒歷來是信息系統安全的主要問題之一。由於網路的廣泛互聯,病毒的傳播途徑和速度大大加快。
我們將病毒的途徑分為:
(1 ) 通過FTP,電子郵件傳播。
(2) 通過軟盤、光碟、磁帶傳播。
(3) 通過Web游覽傳播,主要是惡意的Java控制項網站。
(4) 通過群件系統傳播。
病毒防護的主要技術如下:
(1) 阻止病毒的傳播。
在防火牆、代理伺服器、SMTP伺服器、網路伺服器、群件伺服器上安裝病毒過濾軟體。在桌面PC安裝病毒監控軟體。
(2) 檢查和清除病毒。
使用防病毒軟體檢查和清除病毒。
(3) 病毒資料庫的升級。
病毒資料庫應不斷更新,並下發到桌面系統。
(4) 在防火牆、代理伺服器及PC上安裝Java及ActiveX控制掃描軟體,禁止未經許可的控制項下載和安裝。
四.入侵檢測技術
利用防火牆技術,經過仔細的配置,通常能夠在內外網之間提供安全的網路保護,降低了網路安全風險。但是,僅僅使用防火牆、網路安全還遠遠不夠:
(1) 入侵者可尋找防火牆背後可能敞開的後門。
(2) 入侵者可能就在防火牆內。
(3) 由於性能的限制,防火焰通常不能提供實時的入侵檢測能力。
入侵檢測系統是近年出現的新型網路安全技術,目的是提供實時的入侵檢測及採取相應的防護手段,如記錄證據用於跟蹤和恢復、斷開網路連接等。
實時入侵檢測能力之所以重要首先它能夠對付來自內部網路的攻擊,其次它能夠縮短hacker入侵的時間。
入侵檢測系統可分為兩類:
√ 基於主機
√ 基於網路
基於主機的入侵檢測系統用於保護關鍵應用的伺服器,實時監視可疑的連接、系統日誌檢查,非法訪問的闖入等,並且提供對典型應用的監視如Web伺服器應用。
基於網路的入侵檢測系統用於實時監控網路關鍵路徑的信息,其基本模型如右圖示:
上述模型由四個部分組成:
(1) Passive protocol Analyzer網路數據包的協議分析器、將結果送給模式匹配部分並根據需要保存。
(2) Pattern-Matching Signature Analysis根據協議分析器的結果匹配入侵特徵,結果傳送給Countermeasure部分。
(3) countermeasure執行規定的動作。
(4) Storage保存分析結果及相關數據。
基於主機的安全監控系統具備如下特點:
(1) 精確,可以精確地判斷入侵事件。
(2) 高級,可以判斷應用層的入侵事件。
(3) 對入侵時間立即進行反應。
(4) 針對不同操作系統特點。
(5) 佔用主機寶貴資源。
基於網路的安全監控系統具備如下特點:
(1) 能夠監視經過本網段的任何活動。
(2) 實時網路監視。
(3) 監視粒度更細致。
(4) 精確度較差。
(5) 防入侵欺騙的能力較差。
(6) 交換網路環境難於配置。
基於主機及網路的入侵監控系統通常均可配置為分布式模式:
(1) 在需要監視的伺服器上安裝監視模塊(agent),分別向管理伺服器報告及上傳證據,提供跨平台的入侵監視解決方案。
(2) 在需要監視的網路路徑上,放置監視模塊(sensor),分別向管理伺服器報告及上傳證據,提供跨網路的入侵監視解決方案。
選擇入侵監視系統的要點是:
(1) 協議分析及檢測能力。
(2) 解碼效率(速度)。
(3) 自身安全的完備性。
(4) 精確度及完整度,防欺騙能力。
(5) 模式更新速度。
五.安全掃描技術
網路安全技術中,另一類重要技術為安全掃描技術。安全掃描技術與防火牆、安全監控系統互相配合能夠提供很高安全性的網路。
安全掃描工具源於Hacker在入侵網路系統時採用的工具。商品化的安全掃描工具為網路安全漏洞的發現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安全掃描工具通常也分為基於伺服器和基於網路的掃描器。
基於伺服器的掃描器主要掃描伺服器相關的安全漏洞,如password文件,目錄和文件許可權,共享文件系統,敏感服務,軟體,系統漏洞等,並給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建議。通常與相應的伺服器操作系統緊密相關。
基於網路的安全掃描主要掃描設定網路內的伺服器、路由器、網橋、變換機、訪問伺服器、防火牆等設備的安全漏洞,並可設定模擬攻擊,以測試系統的防禦能力。通常該類掃描器限制使用范圍(IP地址或路由器跳數)。網路安全掃描的主要性能應該考慮以下方面:
(1) 速度。在網路內進行安全掃描非常耗時。
(2) 網路拓撲。通過GUI的圖形界面,可迭擇一步或某些區域的設備。
(3) 能夠發現的漏洞數量。
(4) 是否支持可定製的攻擊方法。通常提供強大的工具構造特定的攻擊方法。因為網路內伺服器及其它設備對相同協議的實現存在差別,所以預制的掃描方法肯定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
(5) 報告,掃描器應該能夠給出清楚的安全漏洞報告。
(6) 更新周期。提供該項產品的廠商應盡快給出新發現的安生漏洞掃描特性升級,並給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安全掃描器不能實時監視網路上的入侵,但是能夠測試和評價系統的安全性,並及時發現安全漏洞。
六. 認證和數宇簽名技術
認證技術主要解決網路通訊過程中通訊雙方的身份認可,數字簽名作為身份認證技術中的一種具體技術,同時數字簽名還可用於通信過程中的不可抵賴要求的實現。
認證技術將應用到企業網路中的以下方面:
(1) 路由器認證,路由器和交換機之間的認證。
(2) 操作系統認證。操作系統對用戶的認證。
(3) 網管系統對網管設備之間的認證。
(4) VPN網關設備之間的認證。
(5) 撥號訪問伺服器與客戶間的認證。
(6) 應用伺服器(如Web Server)與客戶的認證。
(7) 電子郵件通訊雙方的認證。
數字簽名技術主要用於:
(1) 基於PKI認證體系的認證過程。
(2) 基於PKI的電子郵件及交易(通過Web進行的交易)的不可抵賴記錄。
認證過程通常涉及到加密和密鑰交換。通常,加密可使用對稱加密、不對稱加密及兩種加密方法的混合。
UserName/Password認證
該種認證方式是最常用的一種認證方式,用於操作系統登錄、telnet、rlogin等,但由於此種認證方式過程不加密,即password容易被監聽和解密。
使用摘要演算法的認證
Radius(撥號認證協議)、路由協議(OSPF)、SNMP Security Protocol等均使用共享的Security Key,加上摘要演算法(MD5)進行認證,由於摘要演算法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因此,在認證過程中,由摘要信息不能計算出共享的security key,敏感信息不在網路上傳輸。市場上主要採用的摘要演算法有MD5和SHA-1。
基於PKI的認證
使用公開密鑰體系進行認證和加密。該種方法安全程度較高,綜合採用了摘要演算法、不對稱加密、對稱加密、數字簽名等技術,很好地將安全性和高效率結合起來。後面描述了基於PKI認證的基本原理。這種認證方法目前應用在電子郵件、應用伺服器訪問、客戶認證、防火牆驗證等領域。
該種認證方法安全程度很高,但是涉及到比較繁重的證書管理任務。
❸ Internet提供了哪些主要服務
Internet提供了以下4種服務:
1.Internet上提供了高級瀏覽WWW服務
WWW(World Wide Web)服務是一種建立在超文本基礎上的瀏覽、查詢網際網路信息的方式,它以交互方式查詢並且訪問存放於遠程計算機的信息,為多種網際網路瀏覽與檢索訪問提供一個單獨一致的訪問機制。Web 頁將文本、超媒體、圖形和聲音結合在一起。網際網路給企業帶來通信與獲取信息資源的便利條件。
2.Internet上提供了電子郵件E-mail服務
電子郵件是—種用電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換的通信方式,是互聯網應用最廣的服務。通過網路的電子郵件系統,用戶可以以非常低廉的價格(不管發送到哪裡,都只需負擔網費)、非常快速的方式(幾秒鍾之內可以發送到世界上任何指定的目的地),與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網路用戶聯系。
3.Internet上提供了遠程登錄Telnet服務
Telnet協議是TCP/IP協議族中的一員,是Internet遠程登陸服務的標准協議和主要方式。它為用戶提供了在本地計算機上完成遠程主機工作的能力。
4.Internet上提供了文件傳輸FTP服務
FTP 是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傳輸協議)的英文簡稱,而中文簡稱為「文傳協議」。用於Internet上的控制文件的雙向傳輸。同時,它也是一個應用程序(Application)。基於不同的操作系統有不同的FTP應用程序,而所有這些應用程序都遵守同一種協議以傳輸文件。在FTP的使用當中,用戶經常遇到兩個概念:"下載"(Download)和"上傳"(Upload)。"下載"文件就是從遠程主機拷貝文件至自己的計算機上;"上傳"文件就是將文件從自己的計算機中拷貝至遠程主機上。
Internet,中文正式譯名為網際網路,又叫做國際互聯網。它是由那些使用公用語言互相通信的計算機連接而成的全球網路。一旦你連接到它的任何一個節點上,就意味著您的計算機已經連入Internet網上了。Internet目前的用戶已經遍及全球,有超過幾億人在使用Internet,並且它的用戶數還在以等比級數上升。
(3)通用網路技術咨詢有哪些擴展閱讀:
Internet 的特點:
1、系統不與具體的專用網路相關聯,用戶可以在世界范圍內的任何地點、任何時候方便的訪問網路上面任何一個節點;
2、對用戶的計算機和網路操作的要求很低;
3、絕大部分報文是通過填寫屏幕單證的方式形成的;
4、Internet的帶寬高;
5、Internet的費用低。
網路起源
Internet是在美國早期的軍用計算機網ARPANET(阿帕網)的基礎上經過不斷發展變化而形成的。Internet的起源主要可分為一下幾個階段。
1.Internet的雛形階段
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dvance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開始建立一個命名為ARPANET的網路。當時建立這個網路的目的是出於軍事需要,計劃建立一個計算機網路,當網路中的一部分被破壞時,其餘網路部分會很快建立起新的聯系。人們普遍認為這就是Internet的雛形。
2.Internet的發展階段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在1985開始建立計算機網路NSFNET。NSF規劃建立了15個超級計算機中心及國家教育科研網,用於支持科研和教育的全國性規模的NSFNET,並以此作為基礎,實現同其他網路的連接。NSFNET成為Internet上主要用於科研和教育的主幹部分,代替了ARPANET的骨乾地位。1989年MILNET(由ARPANET分離出來)實現和NSFNET連接後,就開始採用Internet這個名稱。自此以後,其他部門的計算機網路相繼並入Internet,ARPANET就宣告解散了。
3.Internet的商業化階段
20世紀90年代初,商業機構開始進入Internet,使Internet開始了商業化的新進程,成為Internet大發展的強大推動力。1995年,NSFNET停止運作,Internet已徹底商業化了。
參考資料:網路-Internet
❹ 網路新技術有哪些
問題一:網路技術包括哪些技術 網路的關鍵技術有網路結點、寬頻網路系統、資源管理和任務調度工具、應用層的可視化工具。網路結點是網路計算資源的提供者,包括高端伺服器、集群系統、MPP系統大型存儲設備、資料庫等。寬頻網路系統是在網路計算環境中,提供高性能通信的必要手段。資源管理和任務調度工具用來解決資源的描述、組織和管理等關鍵問題。任務調度工具根據當前系統的負載情況,對系統內的任務進行動態調度,提高系統的運行效率。網路計算主要是科學計算,它往往伴隨著海量數據。如果把計算結果轉換成直觀的圖形信息,就能幫助研究人員擺脫理解數據的困難。這需要開發能在網路計算中傳輸和讀取,並提供友好用戶界面的可視化工具。
ke./view/25363
問題二:最新的網路技術有哪些 就在三G通信技術正處於醞釀之中時,更高的技術應用已經在實驗室進行研發。因此在人們期待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所帶來的優質服務的同時,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的最新技術也在實驗室悄然進行當中。那麼到底什麼是四G通信呢? 到二009年為止人們還無法對四G通信進行精確地定義,有人說四G通信的概念來自其他無線服務的技術,從無線應用協定、全球袖珍型無線服務到三G;有人說四G通信是一個超越二0一0年以外的研究主題,四G通信是系統中的系統,可利用各種不同的無線技術;但不管人們對四G通信怎樣進行定義,有一點人們能夠肯定的是四G通信可能是一個比三G通信更完美的新無線世界,它可創造出許多消費者難以想像的應用。四G最大的數據傳輸速率超過一00Mbit/s,這個速率是移動中國數據傳輸速率的一萬倍,也是三G移動中國速率的50倍。四G手機可以提供高性能的匯流媒體內容,並通過ID應用程序成為個人身份鑒定設備。它也可以接受高解析度的電影和電視節目,從而成為合並廣播和通信的新基礎設施中的一個紐帶。此外,四G的無線即時連接等某些服務費用會比三G便宜。還有,四G有望集成不同模式的無線通信――從無線局域中國和藍牙等室內中國絡、蜂窩信號、廣播電視到衛星通信,移動用戶可以自由地從一個標准漫遊到另一個標准。 四G通信技術並沒有脫離以前的通信技術,而是以傳統通信技術為基礎,並利用了一些新的通信技術,來不斷提高無線通信的中國絡效率和功能的。如果說三G能為人們提供一個高速傳輸的無線通信環境的話,那麼四G通信會是一種超高速無線中國絡,一種不需要電纜的信息超級高速公路,這種新中國絡可使中國用戶以無線及三維空間虛擬實境連線。 與傳統的通信技術相比,四G通信技術最明顯的優勢在於通話質量及數據通信速度。然而,在通話品質方面,移動中國消費者還是能接受的。隨著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現有移動中國中國中手機的通話質量還在進一步提高。數據通信速度的高速化的確是一個很大優點,它的最大數據傳輸速率達到一00Mbit/s,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另外由於技術的先進性確保了成本投資的大大減少,未來的四G通信費用也要比二009年通信費用低。 四G通信技術是繼第三代以後的又一次無線通信技術演進,其開發更加具有明確的目標性:提高移動裝置無線訪問互聯中國的速度--據三G市場分三個階段走的的發展計劃,三G的多媒體服務在一0年後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此時覆蓋全球的三G中國絡已經基本建成,全球二5%以上人口使用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在發達國家,三G服務的普及率更超過陸0%,那麼這時就需要有更新一代的系統來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 為了充分利用四G通信給人們帶來的先進服務,人們還必須藉助各種各樣的四G終端才能實現,而不少通信營運商正是看到了未來通信的巨大市場潛力,他們已經開始把眼光瞄準到生產四G通信終端產品上,例如生產具有高速分組通信功能的小型終端、生產對應配備攝像機的可視中國以及電影電視的影像發送服務的終端,或者是生產與計算機相匹配的卡式數據通信專用終端。有了這些通信終端後,人們手機用戶就可以隨心所欲的漫遊了,隨時隨地的享受高質量的通信了。 四G系統中國絡結構及其關鍵技術 四G移動系統中國絡結構可分為三層:物理中國絡層、中間環境層、應用中國絡層。物理中國絡層提供接入和路由選擇功能,它們由無線和核心中國的結合格式完成。中間環境層的功能有QoS映射、地址變換和完全性管理等。物理中國絡層與中間環境層及其應用環境之間的介面是開放的,它使發展和提供新的應用及服務變得更為容易,提供無縫高數據率的無線服務,並運行於......>>
問題三:現在lte網路有什麼新技術新功能 VoLTE(移動不是一直在推銷他的高清語音么)
CA(如果你手機顯示為4G+,那就是了)
eMTC(物聯網最近炒的很火吧,從NbIoT一路走來,最近新聞不是說共享單車要和各大運營商聯合么)
MIMO(TM9、TM10、TM11,層出不窮啊,一路向5G的massiveMIMO演進)
shortTTI(協議制定中,現在還沒有,代表著LTE走向5G技術的過渡演進)
問題四:現在網路營銷最新的技術有哪些 簡單的說,網路營銷就是以互聯網為主要手段進行的,為達到一定目的活動。其主要特點是成本低,效率高,傳播廣,效果好,信息及時即到等。
最新有效網路方法:
搜尋引擎
一種是競價投入(網路的競價排名,谷歌的贊助商鏈接等等),另一種就是至於自己站點的優化。
BBS就是利用論壇的人氣,通過專業的策劃、撰寫、發放、答疑、監測、匯報等流程,在論壇空間利用論壇強大的聚眾能力實施高效傳播。
網路紅人,網路紅人這也是近年來網路上尤其爆熱的一門話題,但怎麼去利用這一點,值得大家好好思考。
問題五:互聯網技術包括哪些? 一、互聯網技術的范圍:
第一層是硬體,主要指數據存儲、處理和傳輸的主機和網路通信設備;
第二層是指軟體,包括可用來搜集、存儲、檢索、分析、應用、評估信息的各種軟體,它包括我們通常所指的ERP(企業資源計劃)、CRM(客戶關系管理)、SCM(供應鏈管理)等商用管理軟體,也包括用來加強流程管理的WF(工作流)管理軟體、輔助分析的DW/DM(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軟體等;
第三層是指應用,指搜集、存儲、檢索、分析、應用、評估使用各種信息,包括應用ERP、CRM、SCM等軟體直接輔助決策,也包括利用其它決策分析模型或藉助DW/DM等技術手段來進一步提高分析的質量,輔助決策者作決策(強調一點,只是輔助而不是替代人決策)。
二、互聯網技術的組成:
1、感測技術。 這是人的感覺器官的延伸與拓展,最明顯的例子是條碼閱讀器;
2、通信技術。 這是人的神經系統的延伸與拓展,承擔傳遞信息的功能;3、計算機技術。 這是人的大腦功能延伸與拓展,承擔對信息進行處理的功能
互聯網技術基礎技術的提供 IC研發、軟體編寫 如INTEL、MS等;
互聯網技術技術產品化 元器件、部件、組件製造 如精英、大眾等;
互聯網技術產品集成化 計算機及外設製造商 如聯想、IBM;
互聯網技術產品系統化 解決方案、信息系統 如華為、HP;
互聯網技術產品流通 渠道、銷售 如神州數碼;
互聯網技術產品服務 咨詢服務和售後服務 如藍色快車;
互聯網技術產業輿論支持 IT類媒體 如CCW、CCID;
互聯網技術產業第三方服務 各種需要配套的服務 如法律咨詢、PR服務; 互聯網技術後備人員培養 各種院校 如計算機專業;
互聯網技術產業合作組織 各種協會、 *** 。
問題六:簡單介紹有哪些網路和通信技術 OFDM傳輸技術,MIMO技術,空時編碼,智能天線
問題七:近兩年新興網路技術有哪些? 一、VR
即VR(Virtual Reality,即虛擬現實,簡稱VR),是由美國VPL公司創建人拉尼爾(Jaron Lanier)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其具體內涵是:綜合利用計算機圖形系統和各種現實及控制等介面設備,在計算機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維環境中提供沉浸感覺的技術。其中,計算機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維環境稱為虛擬環境(即Virtual Environment,簡稱VE)。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模擬系統的技術。它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境,利用多源信息融合的互動式三維動態視景和實體行為的系統模擬使用戶沉浸到該環境中。
二、AR
同義詞 a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一般指增強現實
增強現實技術(Augmented Reality,簡稱 AR),是一種實時地計算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並加上相應圖像的技術,這種技術的目標是在屏幕上把虛擬世界套在現實世界並進行互動。這種技術由1990年提出。隨著隨身電子產品運算能力的提升,預期增強現實的用途將會越來越廣。
問題八:網路技術包含哪些內容? 計算機網路技術包含的兩個主要技術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 如果你要成為一個網路工程師要學的技術就很多 1:計算機與網路知識 1. 計算機系統知識 1.1 硬體知識 1.1.1 計算機結構 計算機組成(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存儲器、I/O部件) 指令系統(指令、定址方式、CISC、RISC) 多處理器(緊耦合系統、松耦合系統、陣列處理機、雙機系統、同步) 處理器性能 1.1.2 存儲器 存儲介質(半導體存儲器、磁存儲器、光存儲器) 存儲系統 主存與輔存 主存類型,主存容量和性能 主存配置(主存奇偶校驗、交叉存取、多級主存、主存保護系統) 高速緩存 輔存設備的性能和容量計算 1.1.3 輸入輸出結構和設備 I/O介面(中斷、DMA、通道、SCSI、並行介面、通用介面匯流排、RS-232、USB、IEEE1394、紅外線介面、輸入輸出控制系統、通道) 輸入輸出設備類型和特性 1.1.4 嵌入式系統基礎知識 1.2 操作系統知識 1.2.1 基本概念 操作系統定義、特徵、功能及分類(批處理、分時、實時、網路、分布式) 多道程序 內核和中斷控制 進程和線程 1.2.2 處理機管理、存儲管理、設備管理、文件管理、作業管理 進程的狀態及轉換 進行調度演算法(分時輪轉、優先順序、搶占) 死鎖 存儲管理方案(分段與分頁、虛存、頁面置換演算法) 設備管理的有關技術(Spooling、緩沖、DMA、匯流排、即插即用技術) 文件管理 共享和安全(共享方式、可靠性與安全性、恢復處理、保護機制) 作業的狀態及轉換 作業調度演算法(先來先服務、短作業優先、高響應比優先) 1.3 系統配置方法 1.3.1 系統配置技術 系統架構模式(2層、3層及多層C/S和B/S系統) 系統配置方法(雙機、雙工、熱備份、容錯、緊耦合多處理器、松耦合多處理器) 處理模式(集中式、分布式、批處理、實時系統、Web計算、移動計算) 1.3.2 系統性能 性能設計(系統調整、響應特性) 性能指標、性能評估(測試基準、系統監視器) 1.3.3 系統可靠性 可靠性計算(MTBF、MTTR、可用性、故障率) 可靠性設計(失效安全、軟失效、部件可靠性及系統可靠性的分配及預估) 可靠性指標和可靠性評估,RAS(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維護性) 2. 系統開發和運行基礎知識 2.1 系統開發基礎知識 2.1.1 需求分析和設計方法 需求分析 結構化分析設計 面向對象設計 模塊設計、I/O設計、人機界面設計 2.1.2 開發環境 開發工具(設計工具、編程工具、測試工具、CASE) 集中開發環境 2.1.3 測試評審方法 測試方法 評審方法 測試設計和管理方法(注入故障、系統測試) 2.1.4 項目管理基礎知識 制定項目計劃 質量計劃、管理和評估 過程管理(PERT圖、甘特圖、工作分解結構、進度控制、關鍵路徑) 配置管理 人員計劃和管理 文檔管理(文檔規范、變更手續) 開發組織和作用(開發組成員、項目經理) 成本管理和風險管理 2.1.5 系統可審計性 審計方法、審計跟蹤 在系統中納入和可審計性 2.2 系統運行和維護知識 2.2.1 系統運行 系統運行管理(計算機系統、網路) 系統成本管理 系統運行(作業調度、......>>
問題九:關於互聯網的專業有哪些? 這個范圍非常非常廣,可以說,現實中的任何一家企業都和互聯網相關。
比如各種機械產品控制電路,說到底,只是微型電腦,各種手機,也需要用到互聯網。
你應該從自己喜歡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問別人哪些相關不是很好的方法。
如果有一定的功底,建議你學習電子商務吧,以後是一個大的方向,大家都在網上買東西了。
問題十:計算機網路前沿技術 計算機網路新技術有哪些 計算機「前沿技術」是指「高技術領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導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術,是未來高技術更新換代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國家高技術創新能力的綜合體現。
主要有以下六點:
(1)GIS與「數字地球」
(2)虛擬現實
(3)智能化與個性化的WEB信息檢索技術
(4)智能信息處理技術
(5)網格技術與雲計算
(6)下一代網
❺ 電子商務中幾種通用的網路技術
電子商務中幾種通用的網路技術
電子商務現在可以被廣泛地應用與推廣,最根本的就是就是強大的網路信息技術,下面我為大家搜索整理了關於電子商務中幾種通用的網路技術,歡迎參考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一、ASP技術
ASP是Active Server Page的縮寫,意為“活動伺服器網頁”。ASP是微軟公司開發的代替CGI腳本程序的一種應用,它可以與資料庫和其它程序進行交互,是一種簡單、方便的編程工具。與HTML相比,ASP網頁具有以下特點:
1.利用ASP可以實現突破靜態網頁的一些功能限制,實現動態網頁技術;
2.ASP文件是包含在HTML代碼所組成的文件中的,易於修改和測試;
3.伺服器上的ASP解釋程序會在伺服器端制定ASP程序,並將結果以HTML格式傳送到客戶端瀏覽器上,因此使用各種瀏覽器都可以正常瀏覽ASP所產生的網頁;
4.ASP提供了一些內置對象,使用這些對象可以使伺服器端腳本功能更強。例如可以從web瀏覽器中獲取用戶通過HTML表單提交的信息,並在腳本中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然後向web瀏覽器發送信息;
5.ASP可以使用伺服器端ActiveX組件來執行各種各樣的任務,例如存取資料庫、發現哦那個Email或訪問文件系統等。
6.由於伺服器是將ASP程序執行的結果以HTML格式傳回客戶端瀏覽器,因此使用者不會看到ASP所編寫的原始程序代碼,可防止ASP程序代碼被竊取。
二、流媒體技術
流媒體技術也稱流式媒體技術.所謂流媒體技術就是把連續的影像和聲音信息經過壓縮處理後放上網站伺服器,讓用戶一邊下載一邊觀看、收聽,而不要等整個壓縮文件下載到自己的計算機上才可以觀看的網路傳輸技術。該技術先在使用者端的計算機上創建一個緩沖區,在播放前預先下一段數據作為緩沖,在網路實際連線速度小於播放所耗的速度時,播放程序就會取用一小段緩沖區內的數據,這樣可以避免播放的中斷,也使得播放品質得以保證。
流媒體技術不是一種單一的技術,它是網路技術及視/音頻技術的有機結合。在網路上實現流媒體技術,需要解決流媒體的製作、發布、傳輸及播放等方面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則需要利用視音頻技術及網路技術來解決.
三、構建“伺服器”技術
一台計算機在沒有安裝服務軟體之前是不能稱之為伺服器的,只有安裝了相應的服務軟體(如:IIS. Apache 等), 能夠為用戶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才能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伺服器”。一般說來, 一個完善的服務系統它應為提供如下的服務:WEB服務、FTP服務、視音頻服務、資料庫服務、E_mail服務。
1.WEB服務。Web services是建立可互操作的分布式應用程序的新平台。作為一個Windows程序員,你可能已經用COM或DCOM建立過基於組件的分布式應用程序。COM是一個非常好的組件技術,但是我們也很容易舉出COM並不能滿足要求的情況。
Web service平台是一套標准,它定義了應用程序如何在Web上實現互操作性。你可以用任何你喜歡的語言,在任何你喜歡的平台上寫Web service,只要我們可以通過Web service標准對這些服務進行查詢和訪問。
2.FTP服務。FTP是File transfer Protocol的簡寫,即文件傳輸協議。對於一個系統來說在文件上傳與下載的量很少的情況下,利用HTTP可以了,但是當有大量的用戶進行大量的文件上傳與下載時,HTTP就力不能及了,它畢竟主要是來提供WEB服務的,此時就非FTP莫屬了。
3.音頻、視頻服務。隨著網路帶寬環境的.不斷改善以及流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 使得在WEB上實現實時的、流暢的傳輸的多媒體信息成為可能。多媒體信息具有形象、直觀、信息量大以及易於理解特點。在網路教學中如果能多為學生提供一些關於教學多媒體信息, 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因此音頻視頻服務的提供一般採用WEB應用程序與媒體伺服器結合的方式。WEB應用程序進行資源的管理與發布, 媒體伺服器提供基本的視音頻服務功能。
4.數據服務。目前,資料庫的應用主要以關系資料庫為主,關系型資料庫具有完備的理論基礎、簡潔的數據模型、透明的查詢語言和方便的操作方法,藉助於ASP、PHP、JSP等技術就可以實現Internet應用中資料庫數據的顯示、維護、輸出以及到HTML的格式轉換等。
對於資料庫管理系統,本著安全性、並發性、穩定性、開發性、先進性等原則不宜採用如Access等這樣的小型資料庫,建議採用如:Oracle、SQLServer 2000等大型資料庫,但是當用戶較少,對性能要求不高的情況下,如在程序的調試階段也可採用Access等這樣的小型資料庫,當系統正式運行時再將數據移植到大型的資料庫當中。資料庫當中一般都保存大量的敏感的信息,這些信息一旦泄露就可以對系統造成致命的威脅,因此資料庫安全性設計就顯得非常重要。
5.Email服務。對於一個資源庫系統來說,Email服務並不是必須的, 但是如果想為用戶之間的通信提供更加穩定的服務的話, 它就變得很重要的。另外, 在Win2000 中, 系統自帶了SMTP 服務, 利用它, 編寫一個簡單ASP 程序就可以實現Email 的發送功能。在Win2003 中, 系統不僅帶了SMTP服務, 還有POP服務, 利用它我們就可以製作了一個簡單的E-mail伺服器了。
此外很重要的還有信息安全技術是電子商務最重要的安全保證,利用可信計算平台可信信息鏈的傳遞,在可信環境中確保用戶惟一身份、許可權、工作空間的完整性和可用性;確保存儲、處理、傳輸的機密性和完整性;以及服務和應用程序的完整性。
;❻ 網路信息技術包括哪些
如今網路技術的發展是非常快的,那麼就有很多新的技術出現!最近就有一個網路信息技術非常的流行!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它是干什麼的,然後包括哪些方面的知識啊!所以下面學習啦小編就要跟大家講解下網路信息技術包括哪些這方面的知識~那麼對此感興趣的網友可以多來了解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網路信息技術包括哪些?
網路信息技術
IT是信息技術的簡稱,Information Technology,指與信息相關的技術。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書上對此有不同解釋。但一個基本上大家都同意的觀點是,IT有以下三部分組成: -----感測技術 這是人的感覺器官的延伸與拓展,最明顯的例子是條碼閱讀器; -----通信技術 這是人的神經系統的延伸與拓展,承擔傳遞信息的功能; -----計算機技術 這是人的大腦功能延伸與拓展,承擔對信息進行處理的功能。 所謂信息化是用信息技術來改造其他產業與行業,從而提高企業的效益。在這個過程中信息技術承擔了一個得力工具的角色。
廣泛運用
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在21世紀已成為各行業的公用技術,因為任何管理活動都離不開對信息的信賴。
物質、能量、信息三方面構成系統,而信息是所有系統必備的要素。並不是電腦出現之後才有信息,我們能感覺到事物的存在,或想像出事物之間的關系,都是由於有信息作用於我們,大千世界有不可枚舉的各種原始的或隱藏信息,正是因為這些信息類型存在差別,我們才得以用感官來區分不同的物質。
如果信息的乘載方式,與其內容一樣是千差萬別的,如同鐵路的跨度因車不同一樣,我們就無法建立信息的高速公路來傳輸和處理這些信息了。這也是IT要解決的最基礎性的問題了。信息內容與形式就如同「車」與「貨」的關系一樣,統一了車的標准,也就統一了路和橋的標准,同時也解決了貨物包裝與運輸的標准,如此就會提高物流業的效率了。
IT對應用它的不同行業來說,是改革的暴君,它強迫我們不斷地學習、投資、改革工作方式,甚至徹底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實際上,真實世界的另一種形式「virtual world」或者說「digital world」正在形成,也許這就是「反物質」。不過這個世界的基礎是統一的,其皇帝是Microsoft、IBM、Intel等儲王。
介紹
IT產業分類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產業有一個大致的分類,可以供大家參考:
IT基礎技術的提供、IC研發、軟體編寫,如INTEL、MS等;
IT技術產品化、元器件、部件、組件製造,如精英、大眾等;
IT產品集成化、計算機及外設製造商,如聯想、IBM;
IT產品系統化、解決方案、信息系統,如華為、HP;
IT產品流通、渠道、銷售,如神州數碼;
IT產品服務、咨詢服務和售後服務,如藍色快車;
IT產業輿論支持、IT類媒體,如CCW、CCID ;
IT產業第三方服務、各種需要配套的服務,如法律咨詢、PR服務 ;
IT後備人員培養、各種院校,如計算機專業;
IT產業合作組織、各種協會、集會。
技高何處
對信息流的處理方法,經歷了手工記事,古代的「結繩記事」,機械計算(如算盤,手搖計算器),到電子計算器,再到微機、伺服器計算機、實時數據處理系統。
傳統的方法,一句話,就是「模擬」實際對象的方法,再應用數字邏輯後得到結果,這其中,數字的形式沒有任何變化,最多引入的邏輯運算標記(如代數字母),或實物代替(如用「算盤珠」代替),因此應用受到了這種「物」形的限制,運算速度和傳遞都嚴重地受到時空的制約。
而電子計算機的方法卻是「虛擬」的,運算中的「物體」被屏蔽,數量關系簡化成電路的「通與斷」,也就是機器能出現的或認知的「1和0」。任何事物的數量和運算,都表現為「0或1」的邏輯關系。
從這一點上看,電子計算機的方法,有點像「物理學」和「化學」的研究方法,即把事物分解到最小元素,再定義其性質。當代物理學把物質最終分解為「六種」元素,大千世界都是由這些要素的排列組合組成。
計算機的方法,也就是信息的方法,也與「遺傳基因」的信息不謀而合。生物繁衍中的信息要素也是兩種:X和Y染色體。信息能夠跨越物質的時空界限進行永無休止的復制,就是藉助了這種「遁形」的數字形式,到了「數字化時代」,一切都可用這種「代碼」表達,現實世界中任何關系,在電腦中都是形式上無差別的「數字關系」,固此,我們堅信,數字化是我們現實世界走向統一的、完成自動化的根本途徑。
信息化將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它改變我們的思想和處世哲學。
區別
說到「機械化」與「自動化」,一個有文化的人都能想像出它們是什麼,可是「數字化」或「e化」就不同了,只有對IT有了解的人才能知其本質。
前「兩化」與後「兩化」,無論在方法和運行上都不可同日而語,模擬形式的「自動化」都是一種「封閉式」孤立事件,只有「數字化」,才是「開放的系統」,也就是說用「數碼」表示和運行的事物才能有強大的功能,尤其是智能。事物的運動與變化,從信息上看,都是信息的產生、儲存、傳輸、轉換、處理、運算、更新、替換與交換的系統工程。能夠順利完成這個過程的手段就是信息流控製程序。
真正能做到「自動化」的,只能依賴於以「數字化」為基礎的系統(軟硬兼施的工程)。
導入過程
從IT的技術原理和技術規范來看,誰都不能將其居為己有,可是當我們走進這座IT城堡時,發現我們彷彿走進了一座歷史悠久的王國,這里的法律、城區、街道、交通和行政管理體制早已存在,我們的工作就是在不斷地復制著這個「城堡」中的東西,我們也發現了一種自由的空間---「自定義」方式,但前後突圍的空間有限,且也只能在特定的環境中用已有工具進行工作。
每隔幾年,這個城堡都有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工具推出,新的產品中,又增加了一些陌生的成份。IT人和應用IT的人,都在樂此不疲地跟著「時尚」潮流奔騰。這就是說,數字化的過程就是「向西方IT的軟、硬公司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迅速裁員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每個人支配的資本或資產數量會急驟上升,對復合型、高學歷、白領人才的需求會逐年提高。如果一個十億人口的國家面臨如此的「數字化」,將面對嚴重人才短缺和人口過剩的問題。但「數字化」是不可迴避的,文明層次上,它會提高生產效率,從利潤上吃掉對手;軍事上,意味著給對手以致命的打擊。
數字化
「數字化」是一種「自然趨勢」,沒有國界或「民族性」。不管誰發明它們,數字化規律性為科學所用,經過半個世紀的人類努力,它已經形成了「標准和軌道」,如同人的「手」是十個手指,用手我們可以創造世界,如果出於「愛國主義」的熱情,可以將手做成12個指頭,但卻不能被生物學所接受。
信息化也就是「全球化」。在這個世界,越是講國界,就越是痛苦,無奈地「痛並快樂著」吧,被拖著走不如站起來向前跟著走,這樣會好受些。
以前,在學習哲學時,遇到過一種命題:世界統一於物質。到了「數字化時代」,我們不可避免地重復另一種命題:世界統一於「1和0」。它們不代表「America或Russia」,只代表信息的代碼。
實際上,除了「文化、經濟、軍事」的POWER之外,我們發現了第四種元素可以統一世界,它就是「數碼技術」。
因為數字本就是無差別的、標准化的和象「水」一般可以流動的,也是必須的。它流動時的基礎條件也是通用的,它的「內在」的統一性決定了,使用它的人必須在同一「Virtual空間」進行活動。
這個空間的奠基者:IBM、微軟等,目前是這個世界的霸主。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已是IT的教主,如果不想做它們的教徒,只有另立門戶,如Linux,可是難在擁有充足的信眾。
數字化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它的創新者,可是,不用數字化卻是「等死」。
數字化對大眾的好處,已是不言自明,它正消除信息、財富和身份面前的不平等,網路通信、遠程教學、程序工具都給以均等的參與或創造的權利。
一種平民化的文化隨著「信息化」的推進正「姍姍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