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說說網路大電影與院線電影的區別
網路大電影與院線電影的區別
網路大電影,自2014年愛奇藝首次定義以來,指的是超過60分鍾時長、製作精良、以互聯網為首播平台、結構完整、內容豐富的影片。至2018年,這類電影已顯著提升影響力,例如《靈魂擺渡 黃泉》在豆瓣獲得7.1分評分,超過6萬人參與評分,其票房分賬收益達到了45478204元,首次突破了4000萬大關,成為口碑與收益雙贏的佳作。根據視聽發展報告,2018年網路大電影的備案數量達到了2141部,上線的有1030部,但也有一些項目未能成功實施,這反映出市場既充滿活力又面臨挑戰。
網路大電影的發展滿足了觀眾對碎片化娛樂的需求,其低廉的觀影成本和靈活的觀影時間成為其優勢,但與院線電影相比,在觀影體驗上略顯不足,通常作為院線電影的補充,滿足不同觀眾的多樣化需求。接下來,我們將探討兩者在題材內容、投入產出、審查流程和分賬模式方面的主要差異。
1. 題材內容的差異
院線電影受到《電影管理條例》的嚴格審查,對題材有較多限制,例如禁止穿越、動物成精等題材。而網路大電影的題材更為廣泛,包括奇幻、穿越等,但也因此容易產生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有時會出現「雷劇」。
2. 成本與回報的對比
院線電影製作周期較長,如《大魚海棠》耗時12年,製作成本高。網路大電影則製作周期短,新人演員有更多機會。在資本投入上,院線電影通常投入巨大,而網路大電影則以小預算為主。院線電影的排片受多種因素影響,網路大電影則能快速上線,回報周期較短。
3. 審查與備案流程
院線電影需要經歷劇本備案和兩階段審查。網路大電影的備案制度有所升級,需要進行兩次備案和公示,特別是大投資的網路劇和電影,在製作前和完成後都需要進行信息登記。
4. 分賬模式的差異
院線電影主要依靠票房分賬,而網路大電影依賴於流量,例如愛奇藝的評級分賬體系和優酷的會員觀看時長分賬。兩者的分賬模式各有特點,並且網路大電影市場的記錄在不斷刷新。
盡管網路大電影市場存在分化現象,但高質量作品的不斷涌現和審查機制的改革預示著網路大電影正從粗放型向精品化發展。未來,隨著審查政策的調整,我們期待網路大電影市場將更加規范,精品內容將更加豐富。
② 66%院線電影票房不足千萬,「配置」比網大高,為啥票房卻比網大差
院線電影票房不足千萬而配置高於網路大電影,票房卻較差的原因主要在於發行渠道和策略的差異。
發行渠道不同:
市場定位與觀眾需求:
發行策略與成本考慮:
綜上所述,院線電影雖然配置較高,但由於發行渠道、市場定位、發行策略以及成本考慮等因素的限制,導致很多電影在票房上表現不佳。而網路大電影則通過靈活的發行渠道和策略,以及更低的風險和成本,獲得了更好的市場表現。因此,對於電影產業來說,發行理念的革新和新鮮活力的注入是其持續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