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沒有現在的媒體,也沒有網路,那些詩人詞人的作品在當時是如何流傳開來廣為人知的
每個時期都有那時盛行的文學,流派。
西晉的時候,造紙術(西漢)已經發明了,並在魏晉時期有所發展,到了南北朝,紙寫本達到了繁榮,寫抄本盛行,書籍量大增。
比如靠自己宣傳啊,這是唐人慣用的手法呢~ 比如歸隱,來給自己增加好名氣。你歸隱了,名氣就大了,知道你的人就多了。 比如行卷。把自己得意的詩抄下來【唐代貌似也有傳奇行卷的】,抄好多份送給別人。老師說當時的詩名有有官位的人家都不用燒柴火,直接燒人家的卷軸都燒不完。【行卷是科舉的一個基礎。通過這種宣傳來在科舉上獲得優勢。比如現在說的什麼門什麼門的稱老師稱弟子的,不是真的教過你,而是你的詩詞被他看過 比如出遊,到處走來走去遊山玩水看誰賞識你。 其實圈子也不是很大,所以流傳下來的,比起他們寫的,真的只有一丟丟~
❷ 古代都是些什麼人在造謠
古代都是些什麼人在造謠 中國古代的謠言多發生在亂世之秋,即所謂「亂世多謠」,歷次農民起義和政權的更迭,莫不是以謠言為先鋒,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便深得謠言真諦。 中國的「謠言史」可謂源遠流長,梳理中國古代的謠言史可以清楚地發現,從最初樸素的預言吉凶功能,到後來有目的的政治利用,謠言的屬性和傳播方式愈加復雜,變得多樣性。
1、巫師,中國古代最早的「大謠」 中國古代謠言的發端出現在何時?如今已很難考證。但如果問誰是最早的造謠者,則有跡可循——原始巫師。 遠古時曾經有過「家為巫史」的情況,言下之意,那時的人們個個都會玩兩手巫術。古人喜歡占卜,無論是下雨等日常生活瑣事,還是後來的國家大事,很多都是靠巫師占卜預測來決定的。但並不是所有的占卜結果都准確,從學術角度來講,巫師那些不靈驗的預言就是謠言。 所以說,巫師可以算得上是謠言的鼻祖,用今天的網路語言來說,巫師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批「大謠」。 古代文獻中也不乏謠言的有關記載。屈原在《楚辭·離騷》中說:「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謠」是造謠的意思,「諑」是傳謠的簡稱。這里的謠言和我們所熟知現代含義大致相同,都是指沒有事實根據、憑空捏造的虛假言論。 而其實在古代,謠言一度是作為褒義詞而存在的。歷史文獻關於「謠言」二字的最早記載見於《後漢書·杜詩傳》,其中有一句是「詩守南楚,民作謠言。」此處的「謠言」便是歌謠、頌贊的意思。 在信息不甚發達的古代,簡潔、易於傳播的謠言,甚至還承擔著大眾傳媒的作用,統治者可以從民間謠言了解人民對政事的訴求。《列子》中有記載,堯就曾微服大道,知謠聽政。 然而,正是謠言的開放性特徵使得它常常被有心人利用,謠言真實性也越來越不可靠,到後來,謠言漸成「政治工具」,無論是變更政權還是打擊政敵,謠言都成為一種攻擊武器。
2、農民起義軍的「謠言」運用 中國古代的謠言多發生在亂世之秋,即所謂「亂世多謠」,歷次農民起義和政權的更迭,莫不是以謠言為先鋒,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便深得謠言真諦。 「大楚興,陳勝王」,大抵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一句口號,作為暴政欺壓下的底層貧苦農民頭領,陳勝把謠言的力量發揮得淋漓盡致。據《史記》所記,陳勝是這樣「造謠」的—— 他們在起事前把寫有「陳勝王」的綢帕塞進魚肚裡,有意讓炊事兵買到。不知真相的炊事兵發現了魚腹中剖出的「丹書」後,自然驚奇無比,四處講述、傳播。陳勝又安排吳廣半夜在附近荒廟里,點燃篝火裝作鬼火,模仿狐狸聲音,大聲呼喊「大楚興,陳勝王」。 於是,中國歷史首次農民大起義,在一則荒誕「謠言」導引下,粉墨登場了。 還有「陳橋兵變」,趙匡胤能夠最終取得勝利登上皇位,謠言也是幕後的大「推手」。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為了讓公元960年上演的「黃袍加身」這幕劇更有舞台效果,他在統率大軍剛離開不久,便讓部下在東京城內散布了一則謠言:「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 等到大軍行至陳橋驛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又在將士中散布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 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這時「醉酒」的趙匡胤「被黃袍加身」就顯得理所當然。到此,他還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就這樣,謠言成就了一代帝王,開創了一個朝代。
3、皇帝也「造謠」 謠言並不專屬於反叛者,在歷朝的歌舞昇平時期也有謠言,古代高明的統治者會適當利用謠言治理民眾,以提升權威,維護自己的統治——皇帝也造謠。 宋真宗趙恆為洗「澶淵之恥」,便曾製造了一起「天書」謠言。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宋真宗在崇文殿開御前會議,他向大臣說起了往年的一件奇事:一個穿著絳紫色長袍的神人曾降臨夢境,告訴他來年一月,在正殿建黃籙道場,上天會降天書《大中祥符》三篇。於是「朕當即令內庭於正殿修道場、做法事,至今一月有餘。今晨皇城司上奏,承天門屋南角,發現一黃色包裹,朕思之,即神仙所雲天書?」 大臣們來到承天門,真的看到一黃色包裹。隱約還能看出,裡面寫了許多字。宋真宗先帶領群臣向天書下拜,然後令大臣當眾宣讀,書雲:「趙受命,興於宋;居其器,守於正;世七百,九九定......」 天書的大致意思是說,大宋王朝能傳七百世。從此一傳十十傳百,穩定了臣心民心。不過謠言終究是謠言,北宋事實上只存在了一百多年就滅亡了。 上行下效,古代官員為打擊政敵,也常製造謠言,引起皇帝的猜忌,幹掉對手。 如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手下的「宣傳部長」李岩,為起義軍的壯大立下大功,很有威望。同僚牛金星不服氣,為了搞垮受寵的李岩,放出了「李岩要當皇帝」的謠言,疑心極重的李自成,果然將斷不該殺的李岩殺了——謠言變成了謠禍!
4、民間「謠言」 在古代民間,一些脫離了盛世和亂世區別的非政治性謠言也非常流行,尤其是每當有自然災害發生,總會有謠言不脛而走,古人卻也信以為真。 古代人深信「天人感應」說,由於不了解大自然的生命規律,往往對它充滿著恐懼和神秘主義感受,甚至把自然災害的發生歸咎為自身不足而引起上天的懲罰。他們敬畏自然,也因此多有祭祀活動。 元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了元朝至正十四年發生的一起謠言事件。那年,南方廣大地區發水災,大雨連續下了80多天,出現了嚴重的澇災和大飢荒。此時有謠言流傳說原來潛藏地下的龍,乘著大雨紛紛從地下鑽出來了,而且數量特多。有的見多識廣的人居然也說,老天爺「起了殺機」了,他們對上天派龍來收拾地上的人的說法深信不疑。 明代隆慶元年的一起民間謠言更具代表性。當時的社會一度風傳朝廷將到江南采選秀女的謠言。一直到第二年,謠言不僅沒有散去,反而愈演愈烈,傳聞說選秀女的太監已從湖州啟程赴杭州。 當時,無論書香門第還是貧民百姓,家中凡有適齡女子的,都顧不得擇選佳婿,急著把女兒嫁出去。此時正逢杭城守將在城頭放了三聲炮,老百姓聽到炮聲,慌忙奔走相告:「選秀女的太監到啦!」,於是城內一片混亂。這就是著名的因謠言引發的「拉郎配事件」。 和現代很多急於成名者做法一樣,古代也有借謠言進行自我炒作的人。 宋朝時福建浦城的章家生了個兒子叫章得象,好學勤奮,很有才華。家人為了替他造勢,還特意炮製謠言——「南台江合出率相」,故作神秘地暗地裡跟別人說,於是他的名聲很快傳謠到了京城。等到章得象赴京趕考,主考官們紛紛主動開後門,於是他順利登榜,從此官運亨通,連年遷升,最後真做到了宰相的高位。
❸ 在古代時期,沒有網路朋友圈,那些詩詞歌賦又是如何傳播的
在古代時候,即沒有網路,也沒有微信、微博、朋友圈,就連傳遞一封家書都要幾個月才能到達,可神奇的是,在古代一旦有好的詩篇出來,往往很快就能傳遍街頭巷尾,紅遍大江南北,那麼這些詩歌是通過什麼樣的途徑,達到了這么快速而廣泛的傳播呢?
第一種途徑就是口耳相傳,奔走相告,比如王勃的滕王閣,這是一首七言詩,是王勃在一次宴會上所做,參會的人都是些王公貴族,經常參加上流的聚會活動,從而這首滕王閣才得以傳播,並且王勃也因此名聲大振,可是宴席並不是天天有,因此通過這種方式出名的詩詞還是比較少的。
❹ 諸葛亮在沒有網路的古代,是怎麼做到閉門不出知天下事的
答案可想而知,諸葛亮雖然是謀士,但是還沒有出神入化到這種地步。諸葛亮之所以清楚的知道天下事就要得益於他廣闊的人脈,他雖然遠離朝堂之上,卻與司馬徽等達官貴族都有私交,可以從他們口中了解到很多一手的信息;再一個就是當時的民謠之多,而這些民謠都是商人或者讀書人根據當地的情況編寫的,朗朗上口,一個傳給一個,長此以往一個地方就會輕易地了解到另一個地方;除此之外古時候還會經常張貼告示,喊一些響亮的口號,來說明或者號召民眾多了解多參與這些事情。
這些了解信息的方法,或許不同於飛鴿傳書,對於無心理會朝政的平常老百姓來說就只是個茶餘飯後聊天的話題,但是對於有心人來說,把消息進行整理,再經過周密的謀劃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也就是諸葛亮可以精準的判斷時事的原因!
❺ 古代隱士足不出戶,沒有網路的他們是如何知道天下局勢的
古代隱士隱居山林,而且那時候也沒有現在社會這樣信息爆炸,但是他們能夠通過一些渠道來了解天下大事。古代隱士了解天下事情的主要渠道就是結交朋友,這些隱士自命清高不願意踏足塵世,但是他們對於國家對於人民有很大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希望利用自己的才能為這個國家做點事情,所以他們在一直關注著天下大事。他們在等待著一個機會,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一個用自己一鳴驚人的機會,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前期充足的准備,不斷積蓄自己的力量。
諸葛亮的岳母就是荊州蔡氏的族人。荊州蔡氏那是荊州地區最大的士族,劉表都要聽從荊州蔡氏的命令,所以諸葛亮對於荊州盤根錯節的勢力了如指掌。
❻ 古代是怎麼傳遞信息
烽火台
在中國古代,為了傳遞軍事情報,人們曾設立過烽火台,利用火與煙傳遞信息。烽火台白天燒狼糞,夜間點柴草。傳說燒狼糞時有很大的濃煙直沖藍天,在白天比火光更易被人發現,因此烽火有時又被稱為狼煙。當發現敵情時,燃起烽火,台台相傳,一直傳到軍營。在2700多年前,中國周朝時的烽火告警系統就已經很完備了。
馬拉松長跑是為了報信
在交通和通信很不發達的古代,人們要傳遞信息只能靠兩條腿或騎馬。馬拉松長跑項目,就是為了紀念一位2000多年前為傳送捷報而犧牲的英雄設立的。公元前490年,希臘軍隊在馬拉松平原擊退波斯王大流士一世軍隊的入侵。傳令兵菲迪皮茨一口氣從馬拉松鎮跑到首都雅典報告喜訊,當他跑完42.195千米的路程,趕到雅典廣場說完捷報之後,就精疲力竭,倒地而死。為了紀念這位戰士的英雄事跡,1896年,在世界第一屆奧運會上,他跑過的距離被作為一個長跑比賽項目列入運動會。
用驛站傳遞信息
文字的發明促進了人們的交往,從此通信也就開始了。中國遠在周朝時就建立了專門傳遞官府文書的驛站,通過騎馬將文書一個驛站接一個驛站地傳遞下去,同時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驛郵制度,以實現快速、准確的通信。秦代統一六國後,就將驛站信息傳遞系統作為國家的行政機構確定下來。驛郵是以駿馬每小時奔跑15千米左右的速度傳遞信息,來實現遠距離通信的。在當時這已經很快了。
信鴿和信猴
為了傳遞信息,古時候的人們還想出了許多奇異的方法,比如漂流瓶、信號樹、信鴿和信猴等等。
在奈及利亞貝喀薩地區,人們用猴子送信。人們將母猴和子猴分別關在兩地,並時常將母猴帶去尋找子猴,使母猴認得路線。當人們需要通信時,將信裝在竹筒里綁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尋找子猴,母猴總能將信送到目的地。
信鴿從古至今,一直是有效的信息傳送工具。在通信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信鴿仍有用武之地。在戰爭中,通信聯絡至關緊要。然而一旦爆發核戰爭,核爆炸產生的強烈電磁輻射將使現有的各種電子通信系統陷於癱瘓,但信鴿仍能自由飛翔。瑞士軍隊訓練培育出了能雙向投書的信鴿。這些信鴿不再傳送傳統的文字書信,而是攜帶著裝在膠囊里的計算機晶元,內中的密碼情報也只能在專門的裝置上閱讀,保密性極高。信鴿甚至有可能成為特種通信兵。
郵局的出現
一般認為,郵局是波斯王居魯士大帝創立的。居魯士統治著一個疆土廣袤的大帝國,由使者傳遞書信和信息已經不能適應帝國的需要。為此,他建立了一個由許多驛站組成的郵遞行政部門,這便是最早的郵局。這些驛站間隔一定的距離,負責照料每日跑完一站路的驛馬。
中國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郵政制度,到唐代基本完善。元朝還整頓了連接東西方的驛站傳遞制度。
公元前31年,羅馬人在奧古斯都統治時期,仿照這樣的機構,建立了公共驛站。站里備有喂足草料的驛馬和供過往官員住宿的客房。
在中世紀,羅馬式郵局已經消失,修道院遍布歐洲。修道院之間的通信通過使用稱為撀尥祭瓟的羊皮紙卷進行。第一個修道院在紙卷上寫上他們的傳言,送達的各修道院再加上他們的傳言,從而使紙卷越來越長。例如,傳送聖·維落爾修道院院長死訊的紙卷長達9.5米,寬0.25米。人們稱之為修士郵局。
大清郵局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5年),是清代上海地區十三家主要的通郵站之一。經歷了民營的信局-外國郵局-文報局-海關郵政-大清郵政等不同階段。他是目前華東地區唯一留存的清朝郵局遺址,也是近代中國郵政歷史的縮影。
1878年(清光緒四年),煙台「華洋書信館」在周村設立分館,是為淄博地區大清郵政 機構的前身。1900年底,周村大清郵局開辦。1902年,博山二等大清郵局設立,附 設八陡、西冶街2處代辦所,並設信櫃5處,有村鎮信差2人,另有通沂水、王莊信差2人 ,通萊蕪、泰安信差4人。1904年,臨淄西關廣順號、衛生堂葯店設郵政代辦處。翌年 ,桓台設三等郵局,張店、索鎮設分局。張店大清郵政分局設在原張店街里東四街,為商家 代辦,辦理信件和匯兌業務。時周村、淄川、新城(桓台)索鎮、張店等局隸屬濟南總局, 博山、臨淄、金嶺、淄河等局隸屬青州總局。�
辛亥革命以後,「大清郵局」改稱「中華郵局」。郵局內部設郵務員、郵務佐、郵差、局役 四級。原張店大清郵政分局,遷至南北街。�
1919年1月,臨淄中華郵局在臨淄城建立,始為三等郵局,翌年10月升為二等郵局, 鄉間設辛店、淄河店、孫婁店、西古城4處分櫃。1920年8月設立桓台縣郵局(三等局 )、張店郵局(三等局,後升為二等)、周村郵局(二等局)、博山郵局(二等局)。桓台 縣郵局在北石橋、曹村扒頭橋設信櫃,屬商家代辦。�
1921年,博山郵局增設村鎮巡外郵差2人,分南北2路,3日巡行一周。西河、源泉、 八陡、夏庄、邢家莊均設信櫃。�
1924年,張店中華郵局改為二等二級局,租用民房3間,經營匯票、保價信、平信。南 定亦設郵政局。�
1926年,張店郵局遷至原張店二馬路(今西一路),並增設包裹郵寄等業務。同時在福 勝里、衛固設置信箱,馬尚、衛固分別設立郵寄代辦所,辦理小額匯兌業務。�
1931年,辛店分櫃升為辛店郵局。�
1943年,鐵山、衛固、石橋設郵政代辦所,後改為郵務所,辦理小額匯兌業務。�
1945年,張店、南定均為二等乙級郵局。張店郵局配有局長1人,郵務值2人,信差3 人,苦力4人。昌城、馬尚亦設有郵政代辦所。�
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中華郵局」即被戰時郵局接收。�
…………………
直到今天的網路通訊,電子郵件。
最早的信封
在信封誕生之前,為了保守信件秘密,人們頗傷腦筋。古希臘人為了寄信,先把奴隸的頭發剃凈,在頭皮上寫信,等頭發長好,再將信寄出。收信人把奴隸的頭發剃光就可讀到信的內容。公元前10世紀,美索不達米亞的亞述人以制好的粘土板作信紙,刻上信的內容,然後裝進陶器燒好,收信人必須打破陶器才能得知信的內容。
中國春秋戰國和秦漢時代,常見的書信是木牘。木牘一般長1尺約0.33米,故也叫尺牘。信封用木板製成,呈鯉魚形,一底一蓋夾在尺牘的外面,木板上刻上三道線槽,用繩子捆繞三圈,然後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線端或交叉處加以檢木,封上粘土,上蓋印章,作為信驗,以防私拆。這種木板可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信封。
中國火漆傳入歐洲後,封漆成為通信保密的法寶。1820年,英國書商布魯爾在海濱度假時發現不少小姐和女士熱衷寫信,但又怕信中內容被人知道,於是設計了一批信封。這是世界上第一批紙質商品信封。1844年,倫敦出現了第一台糊信封的機器。從此,紙質信封風行全球。
信封上的郵戳
如今,郵戳的主要用途是蓋銷郵票。然而郵戳卻比郵票早問世400多年。15世紀30年代,義大利水城威尼斯的郵局首先使用了郵戳。當時只是在郵件上蓋個小圖章,註明收寄郵件的地名。此後又出現了郵資已付的郵戳,但都沒有具體的日期。
1661年,英國郵政總局局長比紹普,為了檢查和考核郵遞員是否及時傳遞郵件,創制了世界上第一個帶有日期的郵戳,從而使郵戳趨於完善,一直沿用至今。這枚郵戳比世界上第一枚郵票的出世早179年。
1879年,中國清朝政府開辦了大清郵局,使用的是八卦郵戳。八卦郵戳只表示地名,不表明日期。後來的郵戳上才逐漸加上年代日期的標記。不過,郵戳上的紀年比較特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採用公元紀年。
進入20世紀後,郵戳的種類不斷增多,除了日戳外,還有郵資已付戳、紀念戳、免費軍郵戳、旅遊勝地紀念戳等10餘種。
最早的一便士郵票
在比紹普發明帶日期郵戳之前的1365年,法國巴黎市郵政局為了對付日益增多的因拒付郵費而積壓的信件,受郵戳的啟發,印行了一種特製的小紙片。紙片上沒有圖案,只印有字樣。這種印有郵資已付戳記的小紙片,便是最早的郵票。
愛爾蘭人詹姆斯·查默斯在1834年印製出世界上最早的郵票,而實施是在1838年英國的郵政大臣羅蘭·希爾爵士改革郵政之後。希爾規定全國郵資標准一律按半盎司收一便士,並發行了一便士的郵票。
在郵票上打孔
1847年,英國人亨利·亞瑟發明了第一台郵票分剪設備。最初,這台設備只能裁剪郵票。一年後,發明人對這種機器進行了改進,製造出能打一排小孔的穿孔機。1854年,第一枚齒孔郵票穿孔機誕生了。
信箱
1650年前後,巴黎已有郵局,負責與外省和外國的通信郵務,而巴黎市內的居民之間卻無法進行通信聯系。為此在年,法國人德維萊耶第一次把一些用來放信的箱子掛在主要街道拐角處的牆壁上作為信箱,彌補了這個缺陷。在市內居住的居民只要把已付郵費的票據貼在信封上,就可以就近把信投入信箱,郵局的職員每日三次開箱收取。
1692年,巴黎共有6個這樣的信箱,1723年有7個,1740年有12個,到了1780年已經增加到500多個。
明信片
1861年,美國的約翰·查爾頓在費城發明了明信片。之後,一個名叫哈里·李普曼的商人對明信片的設計加進了裝飾,進行公開發行並申請了專利。預付郵資明信片不用再貼郵票。這種明信片是由奧地利維也納伊施塔特軍事學院的伊曼紐爾·赫爾曼首先發明的。1869年10月1日,預付郵資明信片首次在世界上發行,其表面為淡黃色,上附一張面值2克萊澤的郵票。明信片可以對親屬、友人等表示問候、祝賀、抱歉等等,是其他通信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至今還在大量使用,並且種類越來越多,裝飾越來越具有藝術性,給人們帶來一種美的享受。如生日賀卡、學生賀卡、結婚賀卡等等。今天,明信片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郵政的專用顏色
世界各國郵政的專用顏色是按照本國的傳統和習慣設定的。如英國用紅色,美國用灰色,中國用綠色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1949年12月舉行的第一次全國郵政會議上,曾討論了郵政專用顏色問題,認為綠色象徵了和平、青春和繁榮,所以作出決議,規定人民郵政採用綠色為專用色。
國際郵件是怎樣郵遞的
世界各地大小郵局約654000家,國際郵件每天達10億份。世界郵政聯盟169個會員國的數百萬名郵務人員在為送信工作服務。那麼國際郵件是如何傳遞的呢?例如一個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皮斯里弗工作的人,星期一寫信給住在法國南部尼斯附近的朋友。郵差當天下午收集好郵件送到鎮上的郵局。郵務人員把本地郵件跟寄往加拿大其他地方的郵件分開,又把國際郵件分為太平洋以西的和太平洋以東的兩大類。晚上,郵件都裝上貨車運往160千米外的大草原城。第二天早上兩類國際郵件裝上貨車又運往480千米外的省會埃德蒙頓,從埃德蒙頓郵局運往機場。在機場,西行郵件空運到溫哥華,東行郵件運往多倫多。郵件到達多倫多後按目的地所屬的國家分類,這個過程到星期四才完成。星期四晚上,國際班機從多倫多飛往巴黎,在星期五早上到達。
在巴黎,郵件由機械化系統處理。編碼機根據郵區號碼加上條碼,指明信件最後由哪裡派送。另一部機器按行政區把信件一一分類。信件沿輸送帶送往郵袋,郵袋再經貨車、火車和飛機送到馬賽和尼斯。尼斯的郵務人員把信件分類,星期六早晨把郵件運往郵局,由郵差送到他朋友的家。
全球快遞服務
普通郵遞服務不夠迅速,因為郵務人員要處理數以億計郵件,派送速度慢,郵件要數天甚至數星期才送達目的地。20世紀60年代後期,各地的公司都遇到迅速運送郵件的大難題,國際快遞公司應運而生。商業機構派飛機前往世界各地,大多數可在24小時內到達。空運快遞服務公司採用最新科技,預定貨運班機和客機機位,以便隨時選用最快捷的路線。大規模的快遞公司以電腦儲存世界各地班機升降的時間表,不少公司還自置飛機和直升機,所有快遞公司都有專用車隊,置備小貨車和摩托車,逐戶收取和派送郵件。
美國最大的快遞公司1989年擁有飛機418架,平均每天處理郵件14萬份。歐洲快遞公司可在第二天把郵件送抵歐洲其他地區,歐洲以外的地方則在兩天內送到。美國快遞公司能在即日或翌日把郵件送到國內的目的地。
快遞的郵件大多是信件或者小郵包,利用快遞服務運送製成品的廠商也日漸增多。在70年代,快遞業的總營業額每兩三年增長一倍,1990年年總值約達40億美元。
用火箭快遞郵件
美國一家公司別出心裁地創造,它設備簡單,比宇航火箭的造價低得多。它用火箭的彈頭艙傳遞郵件,載重量為10千克,火箭到達目的地上空後,火箭艙門自動開啟,將郵件用降落傘射出,然後用無線電通知當地郵局來接收郵件。火箭穿過大氣層航行,速度很快,從紐約到倫敦只需50分鍾。這家公司現已正式接受郵政業務。
電子信使
電子信使是一種特定規格的信件,投入電子信箱後,信件就被自動拆開,通過光電器件逐字逐句地掃描,把光信號變成電信號。這樣,文字圖像信息就通過傳真機傳到遠方,而信件原稿能自動銷毀。同時,收信函傳真機就把接收到的電信號還原成光信號,用攝影方法,把發信人的手跡記錄在標准信件上,自動封口,然後輸出一封地址、姓名、信函內容與寄發信件一模一樣的信函。無論相隔多遠,電子信使只花幾十秒鍾就可完成整個傳遞過程。
1980年6月7日,第一封從倫敦通過衛星,在短暫的1分鍾內跨越大西洋,到達加拿大的多倫多。當地郵局收到電子信後,以特快傳遞方式遞交給了收信人。
到21世紀郵票將成珍品
到21世紀中葉,通信已不再需要任何郵票,現有的郵票都會變成珍稀之物。比利時一位郵政專家肯定地說,到2040年,即郵票誕生200周年大慶時,它就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退休進博物館了。因為電腦化書信處理系統將取代郵政。寫信時,在電腦打字機上打出初稿,在熒屏上修改,滿意後只需把代號輸入電腦,信件就會出現在收件人的終端電腦上。另外,隨著先進電話系統的普及,人們可以隨時和世界各地的親友通話,不必寫信了。
莫爾斯拍發了第一封電報
1844年5月24日,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里,科學家和政府官員觀看莫爾斯親手操縱電報機。隨著一連串的點、劃信號的發出,遠在64千米外的巴爾的摩城收到了世界上第一份電報,電文是撋系鄞叢熗撕蔚鵲鈉婕�。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拍發的第一份正式的長途電報。
莫爾斯的發明揭開了人類通信史的嶄新一頁。人們第一次意識到:電報是有用的。在一切以電為人類服務的事業中,電報是最早的應用。
將用戶電報機聯入計算機網,用戶坐在家中就可以進行資料和文獻檢索,從電報機上收到文獻資料,而無需跑圖書館。記者可以在用戶電報機前給遠在千里之外的報社發稿,商人可以用它來洽談生意。用戶電報在國外已使用非常廣泛。
早期的電話機
因為電話的發話端和收話端的結構完全一樣,因此在電話機發明的初期,電話機上只有一個筒子,連聽帶講都用它。因為打電話的人在講完話後得馬上把話筒放到耳朵上去聽對方說話,忙中出錯,許多人就會鬧出用耳朵說話或用嘴巴聽話的笑話了。
現在的電話機
電話機發展到今天,已經不是當初那種樣子了。現在的電話機,話筒由兩部分組成,一端講話,一端聽話,非常方便。聽話的一端裝有受話器,講話的一端裝有送話器。
送話器是打電話時對著說話的部分,它已經不像電話機初期那樣由金屬薄片和電磁鐵組成了,因為那樣產生的感應電流太小,通話距離一長就聽不清楚了。現在的送話器主要由一個金屬薄片和一個裝有碳粒的小鐵盒組成,稱之為碳粒送話器。當對著送話器講話時,聲波推動著金屬薄片來回振動,給碳粒以大小不等的壓力,從而使電流隨著話音的變化而變化。利用這個原理,送話器便將講話聲音的大小變化轉換成了電流的大小變化,在導線上傳輸出去。
受話器是打電話時貼著耳朵的部分,結構和初期的電話機相似,仍由一個電磁鐵和一個金屬薄片組成。對方的聲音通過送話器被轉換成相應的電流,流經受話器的線圈,使金屬薄片隨之振動,形成了聲音,從而雙方通話的目的就達到了。
貝恩發明了傳真機
1843年,英國的貝恩發明了最初的傳真機。貝恩把金屬板剪切成文字形狀,放在絕緣板上,然後用幾只金屬爪在上面擦過,爪就與文字形金屬部分或絕緣板部分相接觸。貝恩在每隻爪上接一根電線,電線的另一端連接電報收報機,收報機上裝有鉛筆。爪與金屬文字部分接觸或脫離時,這種變化像電報信號一樣經電線傳向收報機,於是收報機一端的鉛筆就在紙上劃線。這樣,許多爪同時接觸到金屬文字時,通過電線把這種變化傳向收報機,收報機的鉛筆接觸到紙上,紙便按照爪的壓接速度移動,從而在紙上畫出文字的形狀。
無線電尋呼系統
當一個人需要與某個行蹤不定的朋友通電話時,他可以打電話向尋呼台發出信號,尋呼台將其轉換為無線信號在全市發出後,被尋呼的人隨身攜帶的BP機就會發生撪綏嘟棓的聲音,使被呼叫者可以知道是誰在呼叫他,並立即與呼叫者取得聯系。
無線電尋呼系統的終端設備是收信機,也就是BP機,可以別在腰帶上,或放在口袋裡。隨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BP機可以做得越來越小。無線電尋呼系統一般是由郵電部門為廣大的公眾用戶服務的尋呼系統,容量較大,結構大都採用單局多站制,即在一個廣大的服務范圍內建立一個尋呼中心局和若干個基地站,這些基地站都均勻地分散在服務區內,構成一個尋呼網路。每個基地站都受尋呼中心局的控制,在同一時刻發出同一信號。同時尋呼中心局與市內電話局有直接聯系。這樣,人們就可以用市內電話呼叫BP機用戶,而BP機用戶這時就能從離他最近的基地站發出的電波中收到呼叫信號。
手持行動電話
步談機是以電池作電源的小型無線電話機,初期產品就可以背在身上。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研製成功的,供士兵在戰斗中作短距離通信使用。大型無線電話則可安裝在坦克、軍用卡車及其他車輛上。戰後,無線電話經過改良,移動通信機常在巡邏車、救護車、消防指揮車以及港灣消防船上使用。
移動無線電話是美國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治安、航空、船舶、運輸、工商企業、地方政府等部門不僅將行動電話作為通信手段,而且還把它作為管理的工具。在美國使用的移動無線電話中,90%是對講電話機。使用對講電話的雙方,在指定頻道上作單頻或雙頻單工聯系群呼,各個頻段都有使用,近距離用甚高頻或特高頻,遠的用中、短波或衛星微波傳送。現已開發出選呼和以話音啟動發送代替按鍵的准雙工制;無中心共用信道網對此又作改進,不僅能撥號叫通,雙頻雙工通話,而且充分利用頻道空閑時間實行共用以節約頻道。方法是指定頻道作為互相聯系,自選頻道作為通話,用後自動復原。
電子計算機出現了
在電子計算機誕生以前,曾有過機械式計算機。1642年,法國的帕斯卡製成了最早的十進制加法器。1673年,德國的萊布尼茲發明了手搖計算機,並提出二進制運演算法。英國的巴貝奇分別於1822年、1834年設計了差分機和分析機,用穿孔卡來使計算過程自動化。1941年,德國的朱賽利用電磁繼電器試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二進製程序控制的通用自動電式計算機棧冢�承汀?944年,美國的艾肯試製成最後一台機械式計算機Mark-1號機,它是全電子式計算機的前身。
計算機奠定了信息化社會的基礎
計算機可以模擬並代替人腦的部分思維功能,擴大了人類信息處理的能力,提高了資料存儲和使用效率,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計算機滲透到人類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引起整個人類社會的巨大變革,成為一場劃時代的信息革命。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為工業化社會過渡到信息化社會創造了條件。
夢幻般的多媒體技術
以前的個人電腦只能處理文字和數字,即單媒體。現在,個人電腦不僅能處理文字和數字,而且還能處理圖像、文本、音頻、視頻等多種媒介,這就是多媒體。多媒體是將計算機、電視機、錄像機、錄音機和游戲機等技術融為一體,形成電腦與用戶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的操作環境。人機相互交流是多媒體最大的特點。電視、電影你只能在一旁欣賞,而在多媒體上,你可以從圖形到顏色都予以修改,你可以參與其中,改變劇情,叫演員按照你的意思演出。
多媒體技術集計算機技術、聲像技術和通信技術為一體,採用先進的數字記錄和傳輸方式,可代替目前多種家用電器,因此將遍及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多媒體能做什麼?
多媒體技術使通信更加方便。人們可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利用多媒體同親友、客戶通話。通話者之間不僅能聞其聲、見其面而且還可以把圖像保存下來。人們也不必分別購置電視機、錄像機、個人電腦、電話機、收錄機等家用電器,只需一台多媒體計算機就可以把這些功能全部包含在內。它還具有聲像圖書館的功能,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閱讀到各種圖、聲、文並茂的電子雜志。多媒體技術也可使教學多樣化,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大量教學資源,為科學家提供一個更方便的科研工具。計算機輔助設計更加直觀形象,人們可利用它繪出更精美的圖畫,譜成更美妙的音樂。
信息高速公路
互聯網路(Internet)是一種把許多網路都連接在一起的國際性網路,是最高層次的骨幹網路。在它下面連接地區性網路,地區性網路與廣域網相連接,廣域網連接區域網,區域網里連接著許多計算機。這樣,把許多計算機連接在一起,實現資源共享。
互聯網路有許多用途。利用它可向全球的互聯網路用戶發送電子郵件,發送開會通知或簡報等,可召開分散於世界各地有關人員的電子會議,建立電子信箱。在互聯網路上發布新聞,可以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研究人員可以快速進行論文、報告和計算機源程序的交換。用戶可以自由地、高速地檢索出分布於不同網路上的信息。用戶還可以從遠處進行登錄,使用連接於互聯網路上的軟體硬體資源,例如使用巨型計算機。通過遠地登錄還可以利用各種商用數據服務。企業還可以利用互聯網路發布廣告。
❼ 古人在打仗時,沒有網路的他們是如何傳達命令的
現代戰爭中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在現代通訊科技如此發達的年代,戰場上傳輸信息也是一件讓人非常頭疼的事情。但是古代通訊科技不發達,傳達命令所依靠的方式就比較原始了。首先就是騎著快馬的傳令兵,通過快速移動,在兩個集團之間傳輸命令。其次就是採用煙霧,火光燈信號,對命令進行傳達。最後就是採取影視劇中經常看到的飛鴿傳書的方式傳達命令。
最後就是採取影視劇中經常看到的飛鴿傳書的方式傳達命令。飛鴿傳書這種方式我們在影視劇和小說中經常能夠看到,但是實際上,這類方式還是有一定的漏洞的。如果信鴿迷路或者被敵人截獲,那麼很大程度上是會出現軍事情報泄密或者無法收到的事情發生的。而且說實話,飛鴿傳書的可靠性並不算高,在實際歷史中很少有人使用,只是作為了一個傳說加以記載。
其實古人在打仗的時候,是深刻明白兵貴神速這個道理。所以絞盡腦汁,想出了許多傳遞信息的方式和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即使是放在現在,信息戰也是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❽ 中國古代不乏"謠言" 古時防控有哪些手段
近來,謠言話題很熱。各類謠言藉助網路平台迅速傳播,對社會秩序構成極大的危害。因此,以打擊網路謠言為主的網路「嚴打」行動可謂意義重大。關於「謠言」一詞,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名詞,沒有事實根據的消息。如散布謠言,不要輕信謠言。」對於「造謠」一詞,其解釋則為:「動詞,為達到某種目的而捏造消息,迷惑群眾。如造謠生事,造謠中傷」。如果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古代同樣不乏謠言。但與現在利用網路造謠、傳謠不同的是,古代謠言相對成熟的載體和傳播方式,最常用的是童謠、讖緯等形式。 科考舉子 為中狀元解元大造「謠言」 「眾人知不知,今年狀元是彭時」 「三人兩小,太陽離島」 現代謠言好多都是所謂的「文化人」製造的,在古代也是這樣。一些學子出於考取功名、擴大影響等目的,於是有意利用造謠形式進行炒作。 明代彭時的《彭文憲公筆記》里,記錄了不少當時的科舉逸聞,其中有一則發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故事。事發正統年間,彭時參加會試,就在考試結束後、公布名次之前,傳出了一則民謠:「眾人知不知,今年狀元是彭時。」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發榜後,彭時真是第一名,成了狀元。對此,連彭時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實際上,這所謂的民謠不過是一種謠言。 彭時真的不知道?他自己可以說不知道,但聯系當時科舉考場上的腐敗現象,彭時應該是造謠者,至少參與了造謠。 當時主考官常與考生進行權力交換,接受學生的賄賂,一些成績不太好的考生,最後也能取得很好的名次。為了掩飾這裡面的貓膩,他們便會以讖語、童謠等形式,散布謠言,擴大該考生的影響。 無獨有偶,萬曆年間也曾有一則事關科舉成績的童謠傳出,而且驚人相似的是,童謠最後也應驗了。這起造謠嫌疑人叫徐海曙,字日升,據《池北偶談》所記,徐海曙參加萬曆年間在山東舉行的一次鄉試,不久濟南市面上便傳出了這么一則童謠,只有短短的八個字: 「三人兩小,太陽離島。」 發榜後,時人才知道,這童謠說的是新晉解元徐海曙。徐海曙字日升,童謠就是將他的姓名拆開來形成的。「三人兩小」就是「徐」字;「太陽離」,不就是「日升」嗎。現代研究者分析,這則謠言也應該是徐海曙與主考官的交易結果,是有意製造出來的,以亂真相。 後來的清朝學子也喜歡造謠。清褚人獲《堅瓠集》里記述了一名叫翟永齡的考生故事。當時翟海槎欲赴南京趕考。但由於沒有盤纏,他買棗數十斛出售,籌集費用。如何將棗兒賣了,又能擴大自己的影響?他便想到造謠。 翟海槎每次經過街市,便會喊來成群的孩子,給他們每個人分一捧棗兒。但是有條件的,要在沿街唱喊童謠:「不要輕,不要輕,今年解元翟永齡。」 當時聽到這童謠的勢利者,還真相信了,急著往翟的居所來拜訪未來的解元。為了拉近關系,紛紛買翟的棗兒,翟靠賣棗兒大賺了一把。 陳勝韓山童揭竿而起 廣傳民謠 「大楚興,陳勝王」 「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縱觀歷史,古代的「謠言」可以說滲透到當時社會的各個角落。不過,有時並無「正面」「負面」之說,民間也常借造謠、傳言來表達情緒,釋放不滿,東漢末年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就是民間造時權臣董卓的謠,咒罵他將不得好死。 歷史上有「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說法,所謂謠言,如果後來能成功地變成現實也就不再是謠言,而變成了偉大的預言,從史料上看,古代歷次農民起義大多都是利用「謠言」先製造輿論。《史記·陳涉世家》記載:先是用硃砂在一塊白綢布上寫下「陳勝王」三字,然後塞進魚肚裡,並有意讓士兵買去宰殺。未出意料,看到從魚腹中剖出的「丹書」,士兵都感到十分驚奇。這還不夠,陳勝又安排吳廣半夜跑到附近的荒廟里,點燃篝火裝作鬼火,模仿狐狸聲音,大聲叫喊「大楚興,陳勝王」。結果這些小當兵的,半夜聽到這鬼聲音,都十分驚恐,第二天便傳開了。 此後,不論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農民起義軍都跟著學起來,只要是農民起義,就會出現「謠言」—— 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唐末曹州王仙芝起義:「金色蝦蟆爭努眼,翻卻曹州天下反。」 元末韓山童紅巾軍起義:「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 楊堅趙匡胤朱元璋 欲得天下先造「謠言」 「白楊樹頭金雞鳴只有阿舅無外甥」 「塔兒紅,朱衣人做主人翁」 在古代,最擅長「造謠」的,並不是喝過墨水的學子,應該是「天下第一人」——皇帝,其「造謠」手法相當老到,很輕松便通過「謠言」搞定了個人崇拜,讓大家迷信自己。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能順利代周建隋,便是借讖語這種形式,讓大家知道,他當皇帝是天意。當時社會上出現了這么一則謠言:「白楊樹頭金雞鳴,只有阿舅無外甥。」 據《隋書·五行志上》記載,當時楊堅故作不解,讓同僚給他分析,同僚稱,白楊是指楊堅,金雞代表皇冠,「白楊樹頭金雞鳴」連起來理解就是,皇冠將戴在楊堅的頭上;下面一句「只有阿舅無外甥」,是說周家天下的氣數盡矣。 楊堅聽罷大喜,遂下定決心代周稱帝。可以肯定,這則謠言是楊堅方面散布的,為避嫌,將這童謠出現時間提前到了北周初。公元581年,楊堅終於廢黜他的外孫周靜帝,自立為帝,改國號「隋」。 值得一提的是,楊堅從「謠言」里獲得了很大成功,得到了天下。在他當了皇帝以後,擔心他人再利用「謠言」來推翻隋朝政權,便開始禁謠了。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也是一位利用「謠言」的高手,也是靠「造謠」坐上了皇帝寶座的。公元960年,趙匡胤統率大軍剛離開不久,便讓部下在東京城內散布了一則「謠言」:「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 等到大軍行至陳橋驛,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又在將士中散布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 如此這般,趙匡胤手下將士的情緒,很快 就被煽動起來,喝醉酒的趙匡胤「被黃袍加身」。披上黃袍後,趙匡胤還裝出一副不情願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朱元璋同樣精於利用「造謠」。據《元史·五行志二》記載,在他的起義規模越來越大、勝利在望之時,河北一帶突然出現了一則童謠:「塔兒黑,北人做主南人客;塔兒紅,朱衣人做主人翁」。 好在朱元璋最後真的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朱姓明朝。這樣,這童謠便不再是謠言了,而成了神奇的預言。 朱元璋「造謠」並非上述一起,在元順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元大都北京街頭出現了一首童謠:「一陣黃風一陣沙,千里萬里無人家;回頭雪消不堪看,三眼和尚弄瞎馬。」 這里的「三眼和尚」,便是指非同尋常的朱元璋,朱元璋曾當過和尚;蒙古人自稱馬上民族,這里的「瞎馬」自然是代指已快不行了的元朝廷。 古代防控「謠言」有哪些手段? 在古代,對於封建帝王而言,謠言的害處自然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歷朝歷代均視謠言為禍。那麼,古代官方是如何防控謠言的? 一是開展嚴打,重者滿門抄斬。當權者通常會以嚴刑峻法,嚴厲打擊製造和散布謠言者,穩定社會秩序。秦滅六國後,推崇法家的秦朝廷明文立法用嚴刑峻法防控謠言。《史記》中記載,秦始皇曾下令: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謠言誹謗者族誅。 二是鼓勵舉報,這種做法一般用於社會相對安定時。漢文帝劉恆、魏文帝曹丕在位時期,都曾一度廢除「妖言誹謗罪」和「誹謗告發罪」,給予民眾充分的言論自由。但鼓勵舉報也有負作用,有的人為得朝廷獎賞,有時會製造新謠言冤枉無辜。 三是以謠制謠,即製造新的謠言,給對手造成壓力和混亂。「秦始皇出身問題」謠言的出現和控制行動,是這方面最著名的案例之一。出於政治目的,趙國製造謠言,稱「嬴政不姓嬴,他是呂不韋的兒子」。這么說等於指責嬴政王位繼承的合法性。而當時其他六國,在蘇秦的游說下呈「合縱」之勢決定對抗秦國,秦國面臨內外危機。秦國於是想到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以緋聞血統問題對「合縱」的領軍人物春申君製造謠言,進行定點打擊,稱「當今楚國太子,並非楚王之血脈,而是春申君之骨肉」。為了讓大家相信,還公開了相應的證據。 春申君一聽這么說,坐不住了,匆忙辭別趙國,日夜兼程回楚國處理自己的謠言危機,「合縱」策略也因此流產,秦國度過了危機。
❾ 古代沒有互聯網,詩人是怎樣宣傳自己的詩的
相比較於現代咨詢的傳遞速度,古代可是真叫一個慢啊。現在互聯網的發達,讓信息可以在瞬間就被千萬人看到,明星的一條生活中尋常的微博就可以引得幾百萬甚至數千萬粉絲點贊或者評論。而古代信息的傳遞靠口耳相傳,交通的速度就決定了信息傳遞的速度。交通以車馬為主,若是以換馬來實現騎馬不停歇的狂奔倒也不用多久就能傳遞信息,但是那多半是軍令。
古代詩人也經常進行交流,他們覺得詩人之間的交流有利於自己水平的進步。所以大家相互賞讀詩作變成了一種很好的宣傳方式,若是在聚會中一鳴驚人則更是扶搖直上。
❿ 沒有網路和手機的古人,他們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下一個烽火台看見以後馬上點燃自己的烽火台,以此類推,一級一級往下傳,很快在最短的時間內就會傳到國都,或重要軍事機構。都被束縛到土地之上,統治者的目的是讓他們經營農業,農業是立國之本。但也有比例不少的人服勞役或者干一些工程,這些人是如何得知遠方親朋的消息吶?真的有敵人入侵,厲王擊鼓發出警報,老百姓以為又是國王喝醉酒鬧著玩的,沒有趕去守城,於是厲王更改了原先的命令重新申明報警信號,老百姓才相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