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個信息系統主要包括哪些要素
信息是客觀存在的。它是指一切事物通過物質載體所發出的消息、情報、指令中所有的一切可傳遞和交換的知識內容。信息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活動中普遍存在的一切物質和事物的屬性,它是物質存在的方式和運動的規律與特點的反映,也是事物相互聯系及作用的反映。不同物質和事物有不同的特徵,不同的特徵就會通過不同的物質形式(如:聲波、電磁波、文字、圖像、顏色、符號等)發出不同的消息。簡單點來講,信息就是各種事物發出的消息中有意義的知識內容。如果一條消息告訴人們原來不知道的新知識和新內容越多,它所含的信息量就越大,那麼這條消息的意義也越大。
信息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它是我們社會的一切知識、學問以及從客觀現象中提煉出來的各種消息的總和。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信息交流和傳遞的范圍很廣,信息在交流和傳遞過程中具有非排它性、無損耗性和可輸送性。人所共知,不論是網路上的信息庫還是圖書館存儲的各種各樣的圖書資料,誰都可以查詢、檢索和利用,內容不會因人而異,每個人都可以分享同一條信息。信息只有在成為權利的情況下才會具有排它性。信息富有滲透性,它要力圖沖破保密的非自然束縛,通過各種渠道和傳輸手段擴大其影響。一條好的有價值的信息不但可以持續不斷地反復使用,而且可以擴散。另外,信息隨著它的被利用而成為了資源。信息可以以光速用各種通信手段高效率、高質量地輸送。信息的本質特性就是信息的非排它性、無損耗性和可輸送性。
信息、物質與能源被稱為現代社會的三大支柱。信息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識源泉。沒有信息,沒有信息交換,生物不能進化,自然界不能諧調。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那麼就不會有人類的文明、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也不能駕馭大自然。人類社會發展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人們對信息利用的水平。早時候,通信系統由電話、電報和廣播組成。隨著,通信技術不斷更新,現在的通信系統除電話、電報、廣播外,還包括電視、雷達、傳真、遙測、遙控、遙感、計算機以及全息照相等。
通信系統一般說來,信源產生消息(包含信息),發射機將消息轉變為能在信道上傳輸的信號,接收機再將接收到的信號解調、解碼,恢復消息供接收者使用。通信的主要目標之一是使接收端得到一個與發送端盡可能相同的復現消息。在通信過程中需要研究和重視的是編碼和雜訊問題。
一個信息系統主要包括人員、機器、網路和資料庫四個要素。資料庫是信息源。信息的載體形式多樣,可以是書刊紙張,也可以是膠片、磁帶、磁碟、光碟、屏幕等。因此,作為信息源的資料庫可以是數字化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也可以是機讀文本文件、電子系統等。它們為信息高速公路、互聯網路提供信息。網路主要指各種信息系統所構成的信息網路體系以及必要的網路標准、通信協議、操作規程和傳輸編碼等,網路起著信息傳輸通道的作用。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種大的信息傳輸的通道。目前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已經有大量的英語數據在運行,今後應該逐漸加大中文數據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流通量。信息系統中的機器是信息設施,主要包括用來獲取、傳輸、處理和利用信息的各種物理設備,例如電子計算機終端、傳真機、掃描機、列印機等。信息系統中的人員是信息主體,應包括各種各樣的信息資源的開發者、提供者、管理者和使用者。人(員)、機(器)、網(絡)、數據(庫)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由信息生產部門研製信息產品,建立各種類型的資料庫,信息高速公路、互聯網路和資料庫相互聯系在一起,信息使用者通過計算機終端查詢信息。
② 信息系統的要素有哪些
信息系統的要素有計算機硬體、網路和通訊設備、計算機軟體、信息資源、信息用戶和規章制度。
信息系統結構
基礎設施層:由支持計算機信息系統運行的硬體、系統軟體和網路組成。資源管理層:包括各類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信息,以及實現信息採集、存儲、傳輸、存取和管理的各種資源管理系統,主要有資料庫管理系統、目錄服務系統、內容管理系統等。
業務邏輯層:由實現各種業務功能、流程、規則、策略等應用業務的一組信息處理代碼構成。應用表現層:是通過人機交互等方式,將業務邏輯和資源緊密結合在一起,並以多媒體等豐富的形式向用戶展現信息處理的結果。
(2)信息網路的基本要素是什麼擴展閱讀
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管理
1、提高安全意識,有效保障信息系統安全。由於信息系統安全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是一項系統工程,綜合性強、涉及面廣,需各部門密切合作與配合;而在實際中,電子化業務已滲透到各部門。
因此,不能一談到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就認為是技術部門的事,而應從全局著手,提高全員計算機安全意識,增長計算機安全知識,自覺遵守安全管理制度,規范化操作,從整體上提高信息安全的防範能力。
2、提高技術水平,增強信息系統的技術防範能力。由於信息系統安全是動態的,沒有一勞永逸的安全防範措施。因此要及時更新安全技術,提高技術水平,不斷調整安全策略和選用安全性較強的操作系統、資料庫系統,制定統一的安全標准、演算法和協議等,不要只注重效率而忽視了安全。
3、建立和健全安全管理和防範規章制度,切實發揮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安全和管理是分不開的,即使有好的安全設備和系統,沒有一套好的安全管理方法,並貫徹實施,安全是空談。
在信息系統安全中,人是安全管理的關鍵因素,要培養高素質的安全技術人才,在管理體制上要制定相應安全管理和防範規章制度,嚴格執行,自覺遵守。
③ 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網路包含哪四個要素
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3)信息網路的基本要素是什麼擴展閱讀
21世紀人類將全面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重要特徵就是數字化、網路化和信息化。要實現信息化就必須依靠完善的網路,因為網路可以非常迅速地傳遞信息。因此網路現在已經成為信息社會的命脈和發展知識經濟的重要基礎。網路對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以及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三網」,即電信網路、有線電視網路和計算機網路。這三種網路向用戶提供的服務不同。電信網路的用戶可得到電話、電報以及傳真等服務;有線電視網路的用戶能夠觀看各種電視節目。
計算機網路則可使用戶能夠迅速傳送數據文件,以及從網路上查找並獲取各種有用資料,包括圖像和視頻文件。這三種網路在信息化過程中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中發展最快的並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計算機網路。
隨著技術的發展,電信網路和有線電視網路都逐漸融入了現代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的技術,這就產生了「網路融合」的概念。
④ 網路安全的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是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審查性。
五要素的基本內容如下:
1、保密性:信息不泄露給非授權用戶、實體或過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2、完整性:數據未經授權不能進行改變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儲或傳輸過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壞和丟失的特性。
3、可用性:可被授權實體訪問並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當需要時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如網路環境下拒絕服務、破壞網路和有關系統的正常運行等都屬於對可用性的攻擊。
4、可控性:對信息的傳播及內容具有控制能力。
5、可審查性:出現安全問題時提供依據與手段。
(4)信息網路的基本要素是什麼擴展閱讀:
2014年全球網路安全市場規模有望達到956億美元,並且在未來5年,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0.3%,到2019年,這一數據有望觸及1557.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695.1億元)。
從行業來看,航空航天、國防等領域仍將是網路安全市場的主要推動力量。從地區收益來看,北美地區將是最大的市場。同時,亞太地區、中東和非洲地區有望在一定的時機呈現更大的增長速度。
此外,由於網路犯罪逐漸增長導致金融資產的損失,並可能損害國家的基礎設施和經濟,因此雲服務提供商和垂直行業,如能源,石油和天然氣等都將加大網路安全解決方案的投入。
⑤ 計算機網路中的網路要素包括
.計算機網路的協議三要素
答:三要素是:1,語法:關於諸如數據格式及信號電平等的規定;2,語義:關於協議動作和差錯處理等控制信息;3,定時:包含速率匹配和排序等。
你還可以了解更多啊!
計算機網路
1. 關於計算機網路的定義。
答:廣義的觀點: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實現遠程信息處理或進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資源共享的觀點: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的方式連接起來,並且各自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對用戶透明的觀點:存在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資源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來調用完成用戶任務所需要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實際上這種觀點描述的是一個分布式系統。
2. 計算機網路的拓樸結構。
答:計算機網路採用拓樸學的研究方法,將網路中的設備定義為結點,把兩個設備之間的連接線路定義為鏈路。計算機網路也是由一組結點和鏈路組成的的幾何圖形,這就是拓樸結構。
分類:按信道類型分,分為點---點線路通信子網和廣播信道的通信子網。採用點——點連線的通信子網的基本結構有四類:星狀、環狀、樹狀和網狀;廣播信道通子網有匯流排狀、環狀和無線狀。
3. 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
答:將計算機網路的層次結構模型和分層協議的集合定義為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4.計算機網路的協議三要素
答:三要素是:1,語法:關於諸如數據格式及信號電平等的規定;2,語義:關於協議動作和差錯處理等控制信息;3,定時:包含速率匹配和排序等。
5.OSI七層協議體系結構和各級的主要作用
答:七層指:由低到高,依次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各層作用分別是:
物理層:向上與數據鏈路層相連,向下直接連接傳輸介質。提供一些建立、維持和釋放物理連接的方法,以便能在兩個或多個數據鏈路實體間進行數據位流的傳輸。
數據鏈路層:通過差錯控制、流量控制等,將不可靠的物理傳輸信道變成無差錯的可靠的數據鏈路。將數據組成適合正確傳輸的幀形式的數據單元,對網路層屏蔽物理層的特性和差異,使高層協議不必考慮物理傳輸介質的可靠性問題。
網路層:決定數據在通信子網中的傳送路徑,控制通信子網中的數據流量並防止擁塞等,提供建立、維護和終止網路連接的手段。網路層是通信子網的最高層。
傳輸層:為源主機到目的主機提供可靠的、有效的數據傳輸,這種傳輸與網路無關,傳輸層是獨立於物理網路的。其上層協議不必了解實際網路,就可將數據安全可靠地傳送到目的地。
會話層:建立、維護和同步進行通信的高層之間的對話。服務主要是:協調應用程序之間的連接建立和中斷;為數據交互提供同步點;協調通信雙方誰可在何時發送數據;確保數據交換在會話關閉之前完成等。
表示層:把源端機器的數據編碼成適合於傳輸的比特序列,傳送到目的端後再進行解碼,在保持數據含義不變的條件下,轉換成用戶所理解的形式。
應用層:為用戶的應用進程訪問OSI環境提供服務。
6.TCP/IP協議體系結構
答:TCP/IP是一個協議系列,目前已飲食了100多個協議,用於將各種計算機和數據通信設備組成計算機網路。
TCP/IP協議具有如下特點:1,協議標准具有開放性,其獨立於特定的計算機硬體與操作系統,可以免費使用;2,統一分配網路地址,使得整個TCP/IP設備在網路中都具有惟一的IP地址。
分層:應用層(SMTP, DNS, NFS, FTP, Telnet, Others)、傳輸層(TCP,UDP)、互聯層(IP,ICMP, ARP, RARP)、主機——網路層(Ethernet, ARPANET, PDN ,Others)。
傳輸控制協議TCP:定義了兩台計算機之間進行可靠數據傳輸所交換的數據和確認信息的格式,以及計算機為了確保數據的正確到達而採取的措施。
IP協議:
7.計算機網路常用的傳輸介質及光纖傳輸的類型與特點
答:有:1,有線介質,包括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2,無線介質,包括無線電傳輸系統,紅外線,微波。
雙絞線:將兩根相互絕緣的導體按一定的規格將它們纏繞在一起製成。
同軸電纜:由兩個同心圓導中間填充絕緣材料製成。
8.計算機網路的交換技術種類和各自的特點
答:數據交換的種類有:線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虛電路,數據報),快速交換(ATM(非同步傳輸模式),FR(幀中繼))。
線路交換:在一對需要進行通信的設備(結點)之間提供一條暫的專用的傳輸通道。工作步驟:線路建立,數據通信,電路拆除,釋放相關資源。
報文交換特點:1,在源與目的結點之間無須建立專用通道,對網路的故障適應能力較強;2,沒有建立和拆除電路的時間延遲;3,線路利用率較高,可以進行速率上的調整;4,可靠性較高;5,每個節點對報文進行全面的處理,如果傳輸出錯,要重發整個報文。
分組交換(packet switching):傳輸的信息是報文分組,將一個長的報文分割成若干個分組來傳輸。
高速交換:ATM(非同步傳輸模式):把線路交換跟分組交換相結合。以固定長度(53位元組:信元頭5位元組,正文48位元組)。FR(幀中繼):採用永久虛電路,只要接收完幀的目的地址(不是指向本結點就立即轉發幀)若傳輸出錯,則給下游結點發送錯誤指示,要它終止接收,並要求上游重發該幀。
9.以數據報為例敘述交換技術的工作過程
10.CSMA/CD匯流排型網路的拓樸結構,幀結構及其基本工作過程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帶有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
拓樸結構:?
11.令牌環網的拓樸結構,幀結構及其基本工作過程
12.計算機網路流量控制的目的和流量控制的級別
目的:1,防止網路因過載而引起吞吐量下降和延時的增加;2,減少擁塞,避免死鎖;3,在互相競爭的用戶之間公平合理地分配資源。
四種級別:1,相鄰結點間的流量控制,2,源結點和目的結點間的流量控制;3,主機與源結點間的流量控制;4,源主機與目的主機間的流量控制。
13.關於源路由網橋的概念和工作原理(P102)
源路由網橋(IEEE802。5工作組選用的網橋,面向令牌環網):是指源站點要提供偵傳送的路由信息,該路由信息(Routing Information)設置在該幀的頭部,用於標識幀的傳輸路徑(面向連接的網橋)。
工作原理:源站要向目的站通信前,必須尋找通向目的站的路徑(實際上是建立連接的過程:源站首先向全網廣播一個「探測幀」,該幀每經過一個網橋,網橋把自己相關路由信息寫入該探測幀,為該到達目的站時,該數據包就記錄下一張它所經過的路徑圖(路由表)。目的站會使這個探測幀返回(實際由目的站發出一個應答幀)當源站接收到應答幀時,則可以說連接已建立)。
14.關於透明網橋的概念和工作原理(P99)
所謂透明網橋是指網橋的操作過程對其埠上連接的網段上的工作站是「透明的」,換句話說,工作站用戶並不知道網橋的存在。
15.路由器的基本工作過程及其作用
基本工作過程:
A, 路由器工作在網路層,它的傳輸單位是分組(packet),又稱數據包
B, 當路由器接收到一個包時,首先進行拆包,把數據鏈路層的信息去掉,讀取網路層的信息
C, 根據包的目的地址(指向)進行:本地提交(本網是目的結點所在網路);分組轉發(選擇轉發路由)
D,數據安全性檢查(轉發檢驗)
E, 通過安全檢查後,則進行打包,(封裝)加入數據鏈路層的信息,轉發該包。
基本功能:
1, 協議轉換
2, 路由選擇
3, 支持多協議的路由選擇
4, 流量控制
5, 分組的分段與組裝
6, 網路管理功能
(未完成)16.路由選擇演算法的分類和理想路由選擇演算法應具有的特點
路由演算法有:距離矢量演算法和鏈路狀態演算法。
距離矢量演算法:以某一參考點到達目的結點的距離作為度量的演算法。這里的距離指該路徑上所經歷的最少網關(也指路由器)數。
鏈路狀態演算法:實際上是一種「最短路徑優先」的演算法。
特點:?
17.距離向量演算法和RIP的工作過程(p110)
距離向量演算法的基本思想:以某一參考點到目的結點的距離作為演算法的度量。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協議工作過程:1,初始化(啟動RIP協議);2,路由表交換路由信息;3,路由表更新(最知線路優先)。(P113)
18.路由器的主機名和埠配置使用方法
配置主機名(路由器):每台路由器主機的預設名Router。假設把它配置為路由器R2則輸入命令:
router (config) #host name Router (R2)
顯示:Router R2 (config) #
埠配置(埠地址配置):
① Router R2 (config) # interface eithernet 0
② Router R2 (config-if) # ip address 200.111.50.1 255.255.255.0
配置埠的IP地址:200.111.50.1
相應的子網掩碼:255.255.255.0
③ Router R2 (config ) # interface serial 0 (0是串列口)
④ Router R2 (config-if)# ip address 128.120.1.1 255.255.255.0
19.奈奎斯特和香農定律原理
(離散信號的信道容量)奈奎斯特定律:C = 2 F log2 L (bps) 每秒的信道容量,信道的最大傳輸速率
C:信道容量。 F:帶寬。 L:符號的離散取值。
(連續信號的信道容量)香農定律:C = F log2 (1+S/N)
S:通過的信號平均功率。 N:雜訊(干擾信號)的功率。所謂雜訊是指干擾信號(雜訊)在所有頻率上的強度都一樣。 S/N:採用信噪比來代替。 SNR 其單位是分貝。DB
分貝值 = 10 log10 (S/N) 分貝值是可測量的。則可利用分貝值得到S/N。
20.計算機網路中常用的編碼技術
(1) 單極性不歸零編碼(NRZ)
(2) 曼徹斯特編碼(Manchester Encoding)
(3) 差分曼徹斯特編碼
21.畫圖說明頻移鍵控法的工作原理
22.PCM技術的基本工作步驟
1, 取樣:按照一定的時間間隔采樣測量模擬信號幅值
2, 量化:將取樣點測量的信號幅值分級取整
3, 編碼:將量化的結果(整數據)用二進制數表示出來
23.非同步傳輸的編碼結構
也叫「起/停方式」:每傳送1個字元(5bit/8bit)都在字元前面加入一位開始位(「0」表示使用停電平表示傳送開始),而在代碼校驗(奇/偶)後面跟隨停止位(1位,3/2位或2位,用「1」高電平表示,代表字元傳輸結束)
以ASCII碼的A字元為例(11位非同步碼結構)
A字元:41H = 1000001 編碼後:01000001111
24.HDLC的幀結構和基於比特流的傳輸控制流程規程的主要特性
HDLC(High Data Link Control)高級數據鏈路控制:基於比特傳輸的控制規程。主要特徵如下:
① 通信方式:全雙工
② 差錯控制:循環冗餘碼(CRC)
③ 同步方式:同步
④ 電碼:隨機碼(任意二進制編碼)
⑤ 信息長度:可變區
⑥ 速率:2400bps以上
⑦ 發關方式:連續發送,即發送方送出一個信息幀後,不等接收方的應答,則繼續發關隨後的幀,接收方的應答信號是利用全雙工的另一信道在它發送給發送方的信息幀的控制欄位中夾帶回「已收到某編號的信息幀」(期待接收某個編號的幀)這表明此號幀以前的信息幀已正確接收。如果發現傳輸出錯,則請求重傳該號幀及其隨後的幀。
HDLC的幀結構:
F
A
C
I
FCS
F
同步標志(01111110) 地址 控制欄位 正文 循環冗餘碼 標志
25.計算機網路中使用的循環冗餘碼校驗的工作原理
26.多路復用的基本思想和種類
多路復用原理:就是讓一條線路復用成多個子信道來使用
種類有:
1, 頻分多路復用(FDM):分割線路的帶寬,形成多個子信道(頻度)
2, 同步時分多路復用(TDM):分割線路的傳輸時間形成多個子信道(一個時間片)時隙
3, 統計時分多路復用(STDM):分割線路的傳輸時間。但動不是固定給用戶分配時間片,而是需要傳送時,才給它分配時間片。
4, 波分多路復用(WOM):光纖上使用分割的是信號光的波長
27.頻分多路復用的工作原理
28.時分多路復用的種類和各自的工作特性
29.會話層的同步方法
為了控制信息流同時能夠從軟體或操作失誤中恢復過來,會話層允許在數據中插入同步點,當出現故障時,找到故障處的前一個同步點並從該同步點進行恢復,這個過程稱為再同步。對話過程中可以插入次同步點,如果傳輸中出了故障,控制流可以退回到對話中的一個或多個次同步上進行恢復。主同步點必須被確認,次同步點不需要確認。
30.表示層的局部語法和傳送語法
局部語法:某一具體計算機所使用的語法稱為局部語法。局部語法的差異使得同一數據對象在不同的計算機中被表示成不同的比特序列。
傳送語法:符全傳送過程要求的語法。數據以傳送語法的形式在網路中傳送,發送方將符合自己局部語法的比特序列轉換成符合傳送語法的比特序列。
31.交換機的交換結構和各自的特點
交換結構有:軟體執行交換結構、矩陣交換結構、匯流排交換結構、共享存儲器交換結構。
軟體執行交換結構:藉助CPU和RAM的硬體環境,用特定的軟體來實現埠之間的幀交換。所有功能均由軟體來實現,操作靈活,但隨著端品數和增加,CPU的負擔加重。
矩陣交換:採用硬體方法進行交換。優點是利用硬體交換,結構緊湊,交換速度快,延遲時間短,缺點是隨著埠的增加,監控和管理變得困難。
匯流排交換:對匯流排的帶寬要求較高,造價高,但性能也好。
存儲交換:結構簡單、容易實現,但通過RAM操作會產生延時。
32.交換機的組成和各部分的主要作用
大多數交換器都有一塊背板,把各種板卡插在其上面,實現相應連接,交換器的主要部件包括控制、邏輯、陣列、及埠四個。
1, 控制部件:其作用是控制、管理交換器,識別連接到各埠的區域網的類型,並自動地進行交換器的測試
2, 邏輯部件:其作用是讀取輸入數據幀的目的地址,並以此目的地址與埠地址表中的內容進行比較,找出該目的地址對應的埠號,批示陣列部件按通對應的(輸出埠)矩陣開頭(來接到輸出埠)
3, 陣列部件:一旦接收到邏輯部件的指令時,啟動源埠(輸入)與目的埠(輸出)之間的交叉連接,並保持該連接直到該幀全部傳送完
4, 埠部件:可以看成一組物理介面
33.交換機的轉發率和過濾率
交換器的過濾率是在某段時間內(通常為1秒)所解釋多少幀的目的地址,這種能力稱為過濾率。
轉發率是指在某段時間內(1秒)所轉發幀的數目,稱為轉發率。
34.如何使用交換機、集線器、路由器、防火牆和常用傳輸介質組建企業網路
35.關於VLAN的定義和其主要功能(P87)
VLAN(virtual LAN)虛擬區域網:建立在物理交換機之上的,它利用軟體進行邏輯工作組的劃分和管理。
36.X.25的協議體系結構
X.25協議是CCITT關於公用數據網上以分組方式工作的DTE與DCE之間的介面標准,其功能是為公用數據網在分組交換方式下提供終端操作,它不涉及通信子網的內部結構。
層次結構:自下至上分別稱為物理級、幀級、分組級。
37.幀中繼的基本工作原理
38.ATM的協議參考模型(P141)
39.ATM交換技術的特點
特點:
(1) 採用面向連接的工作方式。
(2) 採用非同步時分多路方式
(3) 網路沒有逐段鏈路的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
(4) 信頭功能簡單
(5) 小的信元長度
40.ATM交換虛連接的工作過程(P132)
41.什麼是ISDN,定義了哪些設備和介面
ISDN是用來解決一些小的辦公室或撥號用戶需要比傳統電話撥號服務能提供更寬傳輸帶寬的應用,同時ISDN也可用來提供線路備份。
42.IP地址結構和子網劃分的作用
結構:每個IP地址共有32位,分為4段,以X。X。X。X表示,每個X為8位,取值為0~255。分為網路地址和主機地址兩部分,其中網路地址表示一個網路,主機地址用來表示這個網路中的一台主機。
子網劃分作用:
⑥ 網路信息安全基本要素有哪些
網路安全技術,信息加密技術,數字簽名與CA認證技術,防火牆技術,Internet安全技術,網路信息安全協議與安全標准,網路信息安全防範策略,網路信息安全法律等
⑦ 網路的三要素有哪些
每種網路中都有大量的軟體、硬體,名稱也各不相同,但是任何一個網路都必須有以下三個組成部分:
至少有兩台分離的電腦,在它們之間有一些需要共享的東西。
一種能保持電腦之間進行接觸的通道。
一些保證電腦之間相互通信的規則。
也許舉個例子更能說明這三部分的作用。有兩個哲學家,一個住在希臘,另一個住在德國,他們都只會說本地語言。有一天他們想互相討論一下兔子世界的道德問題,那麼怎麼辦?首先,兩位哲學家會各找一位電氣工程師兼翻譯和一架電報機。然後希臘哲學家把自己的看法講述給他的工程師,工程師把它轉換成英語用摩爾斯電報碼拍發出去。德國的工程師接收到電報碼後,解讀出它的含義,然後又用德語向德國哲學家轉述。這樣德國哲學家就明白了希臘哲學家的想法。
在這個例子中,兩位哲學家相當於兩台電腦,他們之間有需要共享的東西(對兔子世界道德問題的看法)。電報機是保證兩位哲學家進行接觸的通道,兩位兼作翻譯的工程師保證哲學家之間通信的可讀性,他們都遵守相同規則(用摩爾斯電報碼拍發英語)。
上面講的三個組成部分總結成術語就是:
可以共享的某些資源--網路服務(NetworkServices)。
保證相互接觸的通道--傳輸介質(TransmissionMedia)。
保證通信的規則--協議(Protocols)。
這三部分通常又稱為網路三要素,由此編織的碩大的網路將全球聯成了一體。
網路的基本功能網路不僅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相互通信的途徑,而且還是一個有史以來人類最豐富的信息資源庫,還是一龐大的,可供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自由論壇,還是一場當代高技術與商貿相結合的電子商務革命。
主要可以幫助網上用戶實現以下基本功能:
收發電子郵件收發電子郵件是Internet最基本且使用很廣泛的服務之一,人們使用Internr電子郵件系統可方便、快捷、經濟地與世界各地聯網的用戶收發郵件。普通國際郵件一般要一周左右才能送達,而電子郵件則在轉瞬間完成郵件發送,價格約為普通郵件的1/10~1/5,由於多用途的郵件協議(MIME),使用電子郵件系統可以發送多媒體信息(包括圖像、文本文件、聲音等)。電子郵件提高了人們對信息的利用速度和利用水平,從而使電子郵件成為最受人歡迎的通信方式,它正在逐漸取代傳統的郵政系統,在Internr用戶較多的國家,傳統的郵政系統已經受到嚴重的沖擊。
網路文件傳輸服務在Internr發展早期,網路中許多文件信息特別是電腦共享自由軟體,是以匿名網路文件傳輸(Aobryroods,FTP),在網路中進行傳遞的,它對Internr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現在,網路文件傳輸服務在Internr信息傳輸中仍是不可缺少的。
人們使用網路文件傳輸服務可以下載各種實用軟體、數據、文件等,對信息共享、傳送、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網路信息資源檢索作為一個有史以來人類最大最豐富的信息知識空間,目前它的信息量近乎是無限的。它的信息資源主要存放在世界各地的網路伺服器中,它的信息內容極其廣泛,包括藝術、建築、文學、商業投資、國際貿易、經濟、教育、聯機圖書館資料庫、娛樂、電影、音樂、時實新聞、雜志、報紙、體育、游戲、政治、軍事、法律、科學、技術、環境、宗教等,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目前,Internr的資源以WWW超文本信息內容最為豐富,WWW檢索工具的訪問使用率最高。主要的WWW檢索引擎有:Yahoo、AltaVista、BigBook公司、EXeife、Infoseek、Lyeos公司、WebnCrawler,上述檢索引擎一般向用戶提供兩種檢索方式,即目錄檢索和關鍵詞檢索。
總之,只要你需要信息,就可以直接進行網路檢索,獲取信息,為我所用。
網路新聞在Internr中,還有一個世界范圍的自由論壇,即網路新聞。它利用Internr網路通信系統進行網路新聞傳輸。網路新聞是免費的,它包括8000多個專題,涉及的內容極其豐富,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題目,並與世界各地互不相識的人們進行問題討論和思想交流。
通過網路新聞,你可以向世界各地素不相識的人們提問,並陳述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如果你經常閱讀網路新聞,你將從中獲取許多有益的幫助,它將成為你的良師益友。
除了網路新聞USENET外,讀者還可以通過WWW網址:http://WWW.cnn.com瀏覽Internr多媒體新聞,它是由美國有線新聞網路CNN在Internr上建立的WWW新聞站點,CNN是世界上最大的從事電視新聞的公司。讀者通過該站點不僅可以瀏覽CNN發布的世界各地新聞內容,還可以獲取有關天氣、運動、科。技、保健、娛樂等信息內容,包括北京地區四天內的天氣預報。
⑧ 信息系統的五個基本要素
信息系統的要素有計算機硬體、網路和通訊設備、計算機軟體、信息資源、信息用戶和規章制度。
信息系統結構
基礎設施層:由支持計算機信息系統運行的硬體、系統軟體和網路組成。資源管理層:包括各類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信息,以及實現信息採集、存儲、傳輸、存取和管理的各種資源管理系統,主要有資料庫管理系統、目錄服務系統、內容管理系統等。
業務邏輯層:由實現各種業務功能、流程、規則、策略等應用業務的一組信息處理代碼構成。應用表現層:是通過人機交互等方式,將業務邏輯和資源緊密結合在一起,並以多媒體等豐富的形式向用戶展現信息處理的結果。
(8)信息網路的基本要素是什麼擴展閱讀
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管理
1、提高安全意識,有效保障信息系統安全。由於信息系統安全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是一項系統工程,綜合性強、涉及面廣,需各部門密切合作與配合;而在實際中,電子化業務已滲透到各部門。
因此,不能一談到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就認為是技術部門的事,而應從全局著手,提高全員計算機安全意識,增長計算機安全知識,自覺遵守安全管理制度,規范化操作,從整體上提高信息安全的防範能力。
2、提高技術水平,增強信息系統的技術防範能力。由於信息系統安全是動態的,沒有一勞永逸的安全防範措施。因此要及時更新安全技術,提高技術水平,不斷調整安全策略和選用安全性較強的操作系統、資料庫系統,制定統一的安全標准、演算法和協議等,不要只注重效率而忽視了安全。
3、建立和健全安全管理和防範規章制度,切實發揮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安全和管理是分不開的,即使有好的安全設備和系統,沒有一套好的安全管理方法,並貫徹實施,安全是空談。
在信息系統安全中,人是安全管理的關鍵因素,要培養高素質的安全技術人才,在管理體制上要制定相應安全管理和防範規章制度,嚴格執行,自覺遵守。
⑨ 簡述計算機信息安全的五個基本要素
信息安全的五個基本要素,即需保證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完整性、可用性、不可否認性。
1、保密性
要求保護數據內容不被泄漏,加密是實現機密性要求的常用手段。
它是信息安全一誕生就具有的特性,也是信息安全主要的研究內容之一。更通俗地講,就是說未授權的用戶不能夠獲取敏感信息。
對紙質文檔信息,我們只需要保護好文件,不被非授權者接觸即可。而對計算機及網路環境中的信息,不僅要制止非授權者對信息的閱讀。也要阻止授權者將其訪問的信息傳遞給非授權者,以致信息被泄漏。
2、真實性
對信息的來源進行判斷,能對偽造來源的信息予以鑒別。
3、完整性
要求保護的數據內容是完整的、沒有被篡改的。常見的保證一致性的技術手段是數字簽名。
它是保護信息保持原始的狀態,使信息保持其真實性。如果這些信息被蓄意地修改、插入、刪除等,形成虛假信息將帶來嚴重的後果。
4、可用性
是指授權主體在需要信息時能及時得到服務的能力。可用性是在信息安全保護階段對信息安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在網路化空間中必須滿足的一項信息安全要求。
5、不可否認性
指在網路環境中,信息交換的雙方不能否認其在交換過程中發送信息或接收信息的行為。
信息安全行業中的主流技術如下:
1、病毒檢測與清除技術
2、安全防護技術
包含網路防護技術(防火牆、UTM、入侵檢測防禦等);應用防護技術(如應用程序介面安全技術等);系統防護技術(如防篡改、系統備份與恢復技術等),防止外部網路用戶以非法手段進入內部網路,訪問內部資源,保護內部網路操作環境的相關技術。
3、安全審計技術
包含日誌審計和行為審計,通過日誌審計協助管理員在受到攻擊後察看網路日誌,從而評估網路配置的合理性、安全策略的有效性,追溯分析安全攻擊軌跡,並能為實時防禦提供手段。通過對員工或用戶的網路行為審計,確認行為的合規性,確保信息及網路使用的合規性。
4、安全檢測與監控技術
對信息系統中的流量以及應用內容進行二至七層的檢測並適度監管和控制,避免網路流量的濫用、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的傳播。
5、解密、加密技術
6、身份認證技術
用來確定訪問或介入信息系統用戶或者設備身份的合法性的技術,典型的手段有用戶名口令、身份識別、PKI 證書和生物認證等。
⑩ 保障信息網路安全的三大要素是什麼三大要素間的關系是什麼
保障信息網路安全的三大要素是人、技術和管理。
三大要素間的關系:在保障信息網路安全的過程中,技術是核心,人員是關鍵,管理是保障,我們必須做到管理和技術並重,技術和措施結合,充分發揮人員的作用,在法律和安全標準的約束下,才能保證網路信息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