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這次美國大選涌現出哪些新特點
新千年以來美國總統大選報道分析 呈現五個特點
競選報道的基本原則:平衡
美國新聞媒體對大選報道的基本原則是:採取完全中立的立場。例如,支持布希和克里兩位總統候選人的報道篇幅和字數完全相同,力求不偏不倚,兩方面都不得罪。美國媒體在大選中保持中立立場,一是美國媒體在歷史上有強調客觀、公正的傳統,力求准確地向受眾報道事實;二是為了減少麻煩和來自外界的壓力,乃不得已而為之。
CNN邀請專家分析選情或發表評論時,總是安排兩方面的支持者同時出現。美國媒體大都設有「職業道德編輯」,所有節目或文章都要經過他們審閱,以杜絕明顯的政治傾向,保持中立。2004年大選期間,《紐約時報》發表「挺克」社論,很快遭到政府的壓力,兩天後該報刊登了布希訪問華盛頓一個教會的新聞,並配發布希與主教握手言歡的大幅照片,以保持報道的總體平衡。
競選報道的發展趨勢:網路化
新千年以來,網路傳播已被普遍應用於美國大選中,網路傳播的優勢與政治選舉宣傳的需要相融合,成為候選人進行信息傳播、募集捐款以及與選民互動的重要平台。
2004年博客躋身大選報道的舞台,及時發布和隨時更新選舉信息。對於總統候選人來說,這意味著網站在實現競選信息傳播這一功能時,漸漸超越了過往簡單的信息羅列模式,承擔起候選人網路「新聞發言人」角色;對於受眾來說,博客以虛擬模式構築了一種基於網路的「新型民主」,輔助受眾了解大選新聞、獲得觀點。
一些大型網站在發布大選新聞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伴隨著2008年總統大選臨近,YouTube已成為選民和候選人互動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政治平台,政客們甚至對該網站充滿了敬畏。政治運動網站Politics Online的創始人菲利浦·諾布爾說:「過去候選人在選戰運動中對創新技術的運用非常有限,而此次選舉中卻發生了巨大變化,科技已成為造勢宣傳最基本的平台,幾乎每一次運動從頭到尾都有YouTube的參與。」在本屆總統大選中,從黨內提名到調查投票、籌劃路演內容及發表聲明、宣傳冊子,大多數候選人都充分利用YouTube。網民的熱情毫不遜於候選人,他們上傳的內容豐富多彩,有為CNN、YouTube選舉辯論提供的問題;也有女性選民歌頌自己心儀的候選人的音樂視頻《我愛上了奧巴馬》,這一視頻上傳僅1個月,點擊率已超過250萬次;還有一段婦女們對奧巴馬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魯迪·朱利安尼進行的辯論戰視頻,短短4天的瀏覽量超過50萬次。
2007年3月19日美國最大的社交網站MySpace即推出美國10位總統競選人的網頁。MySpace首席執行官克瑞斯·戴沃夫說,作為美國點擊率最高的網站,MySpace將在即將開始的美國總統大選中發揮強大的作用。新年伊始,趕在大選初選的前一天,MySpace舉行了一場「虛擬選舉」,網站戲稱這是「全國第一場總統預選」,1月2日網站收到15萬多張選票。
競選報道的娛樂化色彩:性丑聞
政治娛樂化已經成為當今美國新聞界的一大重要現象,媒體的監督功能常常退守到次要的地位。傳媒在美國屬於商業企業,它不是公共機構,它也代替不了公共機構所能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娛樂化的突出表現是各家媒體對競選人的丑聞津津樂道,特別是性丑聞。揭露性丑聞似乎變成了大選中的「家常便飯」,幾乎沒有哪個總統候選人沒經歷過這樣的「考驗」。目前勝出呼聲最高的候選人之一希拉里·柯林頓最近被媒體指稱她具有同性戀傾向,其競選班子里年輕漂亮的胡瑪·阿貝丁常伴希拉里左右。
在美國,那些受到媒體精英鄙夷的「腐敗墮落新聞」,卻被數量眾多的美國觀眾視為「反映華府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們對卧室緋聞這類敏感話題更感興趣。共和黨候選人前紐約市長魯迪·朱利安尼「動用公款與情婦廝混」的性丑聞也成為最近很多人的話題,一些報道煞有介事地聲稱,為了方便同情婦鬼混,朱利安尼濫用安全保護的經費。最早曝光這則消息的是一家影響力日增的網站Politic.com,消息出現在兩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一場重要的電視辯論的間隙,這讓朱利安尼大為震怒,怒斥這是「政治對手對他的打擊」。
曝光競選人的性丑聞首先符合了兩黨互相攻擊的特性,從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競選總統時,就遭到政敵對其私生活的猛烈攻擊;其次,大選期間關於兩黨競選人的報道無所不包,涉及私生活的內容更引人注目。近年來,一些總統競選人所謂的「性丑聞」報道遵循了類似的規律:大報首先獲得線索,但苦於無法核實或者出於政治或新聞標准考慮,決定暫時不報,然後網站或者博客搶先發出。新媒體的崛起給了「性丑聞」傳播更多的空間,由Google、YouTube這些網路媒體的弄潮兒造就的「曬時代」,也使原來充斥嚴肅話題的「新聞空間」被擠對得更為狹小。
B. 網路對美國總統選舉的作用
雖然奧巴馬成功地運用了網路,但選舉由意識形態來決定,由於經濟危機,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向左轉,導致自由派的奧巴馬獲勝,我不認為網路
在其中起到多大作用
C. 美國大選是如何通過互聯網干擾民意的
這句話來自西方的媒體,那些共和黨因為在選舉中沒有充分認識到這種新的營銷方式的威力。而敗給奧總統的一句自我安慰而的話。
互聯網的確幫助了奧巴馬,但是在選舉中占的比例還是比較重要的。
例如:奧巴馬通過互聯網獲得小額捐款,根據長尾效應,這些小額度的競選捐款的累積也是巨大的。
其他的還有占據BBS、博客等輿論宣傳工具,使傳播面積得到從來沒有的擴大。
D. 社交媒體對美國大選有哪些影響
Facebook針對所有年滿18周歲的美國公民推出一個紅白藍三色選舉通知按鈕。盡管這種動員投票舉動看似與政治無關,但實際上Facebook是一款強大的政治工具。
另外,社交媒體上用戶的活躍程度也不同,但在投票權利上每個人都是相同的。一個支持希拉里的中產階級可能因為忙碌而不會在Facebook上發布太多的政治觀點,但是他仍然和那些成天轉發特朗普驚世駭俗言論的大學生們一樣有一票的發言權。
E. 為什麼美國總統大選不採用網路投票
2012美國總統大選已經進入到了白熱化的電視辯論階段,美國時間11月6日,美國人民就將投票選舉出下一任美國總統。1960年,電視媒體的興起開創了總統候選人之間電視辯論的先河,而現在網路時代已經來臨,網路的普及能不能給總統選舉帶去什麼新內容呢?
就目前而言,美國的總統選舉體系並不完美,票選環節便是關鍵之處。票選舞弊、恐嚇選民、黨派操縱、故意將票站設遠的案例時有發生,投票率低下(美國投票率通常小於50%)也是揮之不去的問題之一。按理來說,在這個電腦、智能手機等計算設備和網路都已經普及的時代,使用網路在線投票應該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難題。可是,網路真能發揮我們想像中的功效嗎?答案是:不行。
技術障礙:確保投票平台安全和可靠是個大問題
由於總統大選的特殊性,該選舉容不得一絲一毫的虛假。如果人們要藉助網路投票系統來進行票選,那麼系統的性能必須經得起多方考驗。第一,這套系統要保障每一個選民的選票內容不會泄露給第三方;第二,選票系統要記錄每一張選票背後的選民信息;第三,該系統要保證每張選票背後的選民信息不會被第三方探知;第四,該系統要保證每位選民只能投票一次;最後,系統的統計數據要完全反映選票的真實情況,不能出現任何誤差。這必須是一套可靠、靈活、方便的系統,而且還得是一套省錢的系統。人們能否開發出滿足以上所有要求的網路投票系統呢?大部分業內專家都對此持懷疑態度。
事實上,有關網路投票系統的開發從2000年就開始了,至今也有不少測試系統問世,但與之相伴的卻是不絕於耳的警告聲。無論是網路安全行業內的專家,還是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NSTC)這樣的政府組織,都從測試系統中發現了系統安全、選民身份認證和選票審計等相關方面的漏洞。行業專家認為,至少在可見的未來內,一套能夠滿足選舉要求的網路投票系統都無法誕生。網路在我們的印象中向來是無所不能的存在,它為何突然變得如此無力了呢?
斯坦福大學教授大衛·迪爾(David Dill)是研究網路投票系統的專家,他認為這套系統的誕生不僅遠在天涯,而且可能永遠都不會到來。作為計算機安全領域的專家,迪爾掌管著「選舉核實」(Verified Voting)組織,該組織的工作目的就是開發一套滿足選舉投票要求的網路投票系統。「在我看來,網路投票對於總統選舉的價值是存在的,但我們始終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如果只有一兩個問題需要解決那還好辦一些,但事實是:存在的問題太多了。」
迪爾認為,最棘手的問題是如何確保投票平台的可信度。當人們使用網路投票系統進行投票時,他們需要依賴個人電腦、平板和手機等終端設備,然而這些終端設備無法保證選民投出的選票信息不被篡改。「網路投票就是為了便捷,所以必然要牽扯到這些非常私人化的終端設備。電腦上會不會有病毒,會不會有惡意軟體,這些都不好說。」 迪爾認為,許多人的電腦事實上早已遭受網路黑客的進攻淪為肉雞,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他們使用密碼學手段加密選票信息,黑客依然有辦法篡改上傳的數據。況且,黑客並不是唯一的威脅來源。總統選舉牽扯到太多人的利益,想方設法操縱選票的單位和個人數不勝數。這些人可能是黑客,也有可能是應用的編寫人員,而應用編程人員擁有進入操作系統的合法身份。 設想一下,當用戶在《瘋狂的小鳥》中愉快地發射小鳥時,他可能就把自己的選票投出去了。 總之,通過移動設備投票的想法十分不靠譜。「長遠地說,誰也不能保障這些設備的安全性。」迪爾表示,即使人們在移動設備上安裝了安全控制項,他們依然無法阻止自己的設備被操縱,安全控制項擋不住擁有進入操作系統合法身份的編程人員。
雖然困難重重,但人們開發網路投票系統的信念卻從未動搖。支持者認為,在目前的投票體系內,選民為了投出自己寶貴一票需要在路上耗費很長時間,在許多票站還都存在選民排起長龍的擁堵情況。如果每個人都能夠輕而易舉地通過身邊的設備上網投票,投票率會爬升到歷史無法企及的高度,這簡直可以稱得上是民主的福音。
在「民主福音」的召喚下,美國人民在過去的十幾年內的確做了大量的嘗試。1999年,比爾·柯林頓要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開發一套值得信賴的網路投票系統,希望藉此挽回日益低落的投票率。2000年,民主黨在亞利桑那州的初選中使用了網路投票系統,而共和黨也在阿拉斯加州的選舉前民意調查中使用了網路投票系統,然而這些系統無一例外地夭折了。對於這些不完美的測試系統,計算機信息領域專家大衛·傑弗森博士(Dr. David Jefferson)和艾未爾·魯賓博士(Dr. Aviel Rubin)認為,問題出現在計算機和網路的基礎架構之上,如果沒有根本性的變革出現,網路投票只能是天方夜譚。
用戶需求:美國總統四年才選一次,公眾對網路投票並沒有那麼大的需求
盡管網路專家預斷了網路投票的不可實現性,但現實中依舊堅持走在這條路上的人還大有人在。Safevote、Everyone Counts和Diebold While等組織都在不斷開發屬於自己的專利技術,他們還與各級政府部分達成了小規模的合作。紙質選票的缺點也越來越多地被各州政府接受,不少州政府都為選票實現了電子化,當然他們仍舊無力採用遠程網路投票。
人們在網上閱讀,在網上購物,網路正在慢慢佔領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部分。網路投票系統的支持者認為,只要人們有在線投票的需求,困難終究會被克服。「網路投票終將實現」,這種論調看似公理般無需證明,卻實為一種空泛的念想。事實上,對於普通人而言,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並不如每天都能在線購物那般重要,而政府鑽研網路投票系統的動機也只有提升投票率一點。對於軍方而言,開發網路投票系統是為了給身處異鄉的大兵們投票權,但他們的動機也僅限於此。「一切只是時間問題。人們通過網路做任何事情,只要他們有在線投票的需求,困難終究會被克服。」聯邦選舉委員會(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前任理事戴夫·馬森(Dave Mason)對網路投票系統的未來持有樂觀態度,然而與他站在同一戰線上的公眾真是少之又少。
科技發展的力量不容置疑,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有足夠大的用戶需求,完美的網路投票解決方案終將出現。但是,僅僅是總統選舉這一件事無法激起足夠的用戶需求。
美國總統選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45年,那時的社會形態與如今完全不同,所以總統選舉這個事情的概念也大不一樣。當時人們沒有電視,沒有網路,總統選舉倒成為了最好的休閑之一。「投票是一項社會活動。十九世紀時人們在投票之餘會聚集在一起,押寶哪位候選人將獲得成功。而現在,我們會帶著自己的孩子去票站,讓他體驗生活,明白作為一名社會公民都有哪些權利和義務。從某些角度來說,選舉投票會驅使人群有目的性地流動。」馬里蘭聖瑪麗學院(St. Mary's College of Maryland)政治學科教授麥克·J.G·該隱(Michael J. G. Cain)認為傳統的投票活動沒必要改變。「當然我也不是說改變就不會發生,但至少不是現在。」
在刺激投票率方面,網路投票系統究竟能發揮多大的作用還有待考證。影響投票率的因素十分復雜,比如說,對於許多放棄選票的選民而言,給予更加便利的投票方式對他們毫無價值。在俄勒岡州(Oregon),選民在親赴票站之餘也可以通過郵件投票,但這個政策並沒有收獲多少的投票率。在網路投票之餘,美國政府還能提供一些更為簡單的促進方案,比如將選舉日定為公休假,或是將放寬投票期限,這些手段都不用網路工程師出馬。
值得認可的觀點認為,推出網路投票系統的難度太大,人們應當把精力放到其他更亟待解決的難題上。所以,本領高強的互聯網這次是碰到了一座拿不下的五指山。11月6日,美國人民仍然需要去票站排隊投出自己神聖的一票。
F. 為什麼不開通網路選舉,中國人多才適合開通網路選舉,為什麼不開通,為什麼堅持多少年形式上的選舉;
愚民太多了啊,網路選舉是直接選舉了,中國以目前人民素質還是以選舉人大代表再以人大代表選舉主席這種方式好
G. 如何看待bilibili吧大選應該鼓勵還是批評
我覺得應該保持中立的態度。任何一件事情,在不了解真相之前,我們都不應該,過多的發表自己的看法。這件事情也不例外,更何況這是發生在網路上的大選。我們更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做網路噴子和鍵盤俠。
對於這場大選,不應該傾注太多的個人情感。因為它畢竟是在虛擬生活。我們不應該,讓虛擬生活的事情,影響到了我們在現實生活。虛擬生活只是我們放鬆的一種途徑,我們畢竟還是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多關注現實生活中的事情,少關注一點虛擬世界的事情。網路的存在,是為了方便我們的生活,而不是,讓互聯網束縛我們的思想。
H. 關於美國大選
採用的是選舉人票制度,每一州是一個選舉人團,按照該州的人口擁有一定數量的選舉人票。50州+1個特區總共有533張選舉人票。獲得超過半數選舉人票者當選總統。
在大部分州採用勝者全得的方式,即在該州在普選中獲勝者即得到該州全部的選舉人票。而極少數州採用按比例分配的方式,按照普選票得票比例分配選舉人票。
這個制度一定程度上簡化了選舉方式。但是卻會發生贏得普選輸掉大選的情況(美國歷史上就出現過兩位輸掉普選卻贏得大選的少數派總統)
I. 美國大選為何不網上投票
在還有數州未計票完畢的情況下,奧巴馬就以足夠票數連任美國總統。雖然輸給了奧巴馬陣營,但羅姆尼陣營也有話要說:本次大選投票率仍舊低於60%,考慮到兩位候選人差距並不大,如果讓更多的人參選,當總統的就不一定是奧巴馬了。 也許投票率低的一大原因是太麻煩,選民不得不請假大老遠跑到投票站,在寒風中排著長隊等待行使自己的權利。在網路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為何不改由網上投票呢? 網上投票的安全性相當不妙 雖然有總統候選人的激情演說以及無數志願者的辛勤勞動,美國大選的投票率卻一直並不理想——統計數據顯示,自1908年後,美大選投票率均未超過65%。奧巴馬首次當選總統的2008年,美國公民中只有57.4%參與投票。 這種情況主要是去選舉站投票不方便造成的,很多人寧願在家睡大覺也不願意去投票站排長龍。有一種做法可以解決低投票率的問題:網上投票。這種方式已經在一些國家得到重視,但現在在美國大選中用這種投票,還有很多困難。 這里有一個疑問:在互聯網如此發達、個人電腦與智能手機已經相當普及的情況下,為什麼不推廣網上投票? 目前,美國法律不允許在州和聯邦選舉中使用網上投票,主要是出於安全考慮。在傳統投票中,也時常有做假、舞弊的事情發生,但這樣的事發生概率很小,而且實現難度很大。但一旦網上投票系統出了問題,麻煩就大了。 在美劇《英雄》中,一個具有能和機器對話超能力的小男孩,僅憑一己之力就完全改變了總統大選投票數據。雖然那隻是影視劇虛構出來的,但在現實中,確實可能出現類似情形:超級黑客利用投票系統漏洞,瞬間改變投票結果。畢竟,像五角大樓網站那樣的銅牆鐵壁都可能被黑,還有什麼網上投票系統是絕對安全的呢? 美國官方曾經測試過網上投票系統的安全性,結果相當不妙。2010年,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對一款用來選舉校董的投票系統進行了測試,官方廣邀各路黑客高手前來挑戰,以驗證該系統是否就像開發者吹噓的那樣,堅固如金城湯池。 結果,來自密歇根大學的亞歷克斯·哈德爾曼與他的學生們,只用了36小時就發現了系統的一個漏洞,並通過後台操作「選」出電視節目《飛出個未來》中的機器人本德為學校董事會主席,令系統的「高度安全性」成為笑柄。 這還只是校董選舉,應邀而來的黑客多是業余級的。如果選舉具有很高的政治意義,如總統大選、議會選舉,就很容易遭國家級的頂尖黑客攻擊。正如哈德爾曼所說:「我們還不知道怎麼對付國家級的攻擊。」 網上投票,正在路上 一些跡象表明,美國對網上投票也不是絕對排斥的。例如針對海外選民投票不便這種情況,美國有30個州允許這些選民將選票作為附件,通過電子郵件或門戶網站發回國內,這可能是迄今為止美國在網上投票方面跨出的最遠一步。海外選民電郵選票已經摧生了一批電子投票公司,這些公司需要先取得州政府安全認證,後面才會被獲准收集電郵選票。 2009年,夏威夷州首府火奴魯魯在城市管理者選舉中第一個實現了「全數字化」。每個選民均收到了一個賬戶、密碼,到指定網站去投票。今年也是第一次,谷歌與Facebook允許選民通過他們的網站登記。 網上投票在有些國家已經大規模開展。例如,愛沙尼亞已在2005年開放網上投票系統,並在2007年初的議會選舉中允許網上投票,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用互聯網舉行如此高級別選舉的國家。愛沙尼亞能這樣做,主要是因為該國選民數量只有約100萬,另外該國只有一個身份識別系統,非常易於管理。 鑒於網上投票存在諸多風險,分析人士認為,美國近期不太可能接受互聯網投票,至少不會在州或者聯邦一級的選舉中允許這種投票方式。但網上投票支持者認為安全風險是可以解決的,總體來說,網上投票仍是一個趨勢,很多商家已經瞄出了其中的商機。密歇根軟體公司Konnech對此就很重視,該公司認為網路選舉在地方選舉中會很有市場。他們開發的一款智能手機應用程序ABVote將參加今年年底的底特律模擬選舉,希望藉此擴大影響,說服政府官員在未來真實的選舉中接受網上投票。「美國准備好了,我們也就准備好了。」就職於該公司的勞拉·波特表示。
J. 網路公開票選屬於民主選舉嗎
網路公開票選不屬於民主選舉。因為他作弊的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