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沒有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的軟體!!
有 !
以<石鍾山記>為例!
《石鍾山記》學習要點和能力訓練
一.學習要點
1.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①作者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宋仁宗嘉佑進士。因政見和王安石、司馬光都不合,被新舊兩黨排擠,一再被貶,甚至入獄(因反對王安石變法,以作詩「謗訕朝廷」罪入獄)。這種政治遭遇和長期在許多地方做地方官的經歷,使他對社會和人民生活加深了了解。蘇軾的文章縱橫奔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詞,改變了五代以來婉約柔靡的風格,開放了豪放派的詞風。他的詩也有很高成就。他還是書畫家,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②寫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6月,蘇軾由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團練使,官名,宋代刺史兼團練使,管民間武裝,為虛銜,無職權)調任汝州(今河南臨汝縣)團練副使時,順便送他長子蘇邁到饒州(今江西上饒市)德興縣任縣尉(縣令下屬管地方治安的官),途經湖口,游覽了石鍾山,寫了這篇散文。蘇軾為了弄清石鍾山得名的原因,親身探訪考察,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雖然他考察得出的結論不一定完全正確,但他的精神應肯定。而蘇軾就此議論的「事非親歷,不可臆斷」的道理,更有重要意義。
2.課文內容簡析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對石鍾山命名緣由兩種解釋的疑問——質疑。
這一部分是議論,疑酈元之說,「鍾磬」實驗,為伏筆,中間月夜泛舟和結尾「嘆酈元之簡」與之相呼應;疑李渤之說為伏筆,中間寺僧敲石和結尾「笑李渤之陋」與之相呼應。
第二部分(第2段):通過親身實地考察探究石鍾山命名緣由——解疑。
這一部分是記敘。月夜泛舟目見耳聞,照應開頭對酈元之說的疑問,又為後文「嘆酈元之簡」「笑李渤之陋」作了鋪墊。
第三部分(第3段):抒發感想:事須親歷,不可臆斷——結論。
這一部分是議論。「嘆酈元之簡」「笑李渤之陋」均照應開端和中間。
3.總結中心思想與寫作特點
①中心思想
作者通過親身實地考察探究石鍾山命名緣由,解除了對酈道元、李渤之說的疑問,從而抒發了感想:事須親歷,不可臆斷。
②寫作特點
其一:因事見理,敘議結合。
不同於一般游記,不重在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前後議論,中間記敘描寫,通過記游來闡發道理。
其二:前後呼應,結構嚴謹。
詳見前內容分析。
二、能力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題。
胡威少有志尚,厲清白。其父質之為荊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貧,無車馬童僕,威自驅驢單行,拜見父。停廄中十餘日,告歸。臨辭,質賜絹一匹,為道路糧。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審於何得此絹?」質曰:「是吾俸祿之餘,故以為汝糧耳。」威受之,辭歸。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cuàn,燒火做飯),食畢,復隨旅進道,往還如是。質帳下都督,素不相識,先其將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餘里要之。因與為伴,每事佐助經營之,又少進飲食,行數百里。威疑之,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後因他信,具以白質。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於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晉武帝賜見,論邊事,語及平生。帝嘆其父清,謂威曰:「卿清孰與父清?」威對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為不如?」對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遠也。」(《三國志·注》)
1.對下列句子中紅色的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陰資裝百餘里要之 陰:暗中。
B.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 向:向來。
C.具以白質 白:告訴。
D.語及平生 及:到。
2.對下列句中紅色字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其父質之為荊州也 ┏威自京都省之
┗質賜絹一匹,為道路糧 ┗ 威自驅驢單行
A.兩個「為」意義相同,兩個「自」意義也相同。
B.兩個「為」意義相同,兩個「自」意義不同。
C.兩個「為」意義不同,兩個「自」意義也不同。
D.兩個「為」意義不同,兩個「自」意義相同。
3.下列各句中紅色的字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不審於何得此絹
審問而明辨之也
C.食畢,復隨旅進道
壽畢,請以劍舞
D.先其將歸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
4.下列各句中紅色的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其父質之為荊州也
是吾俸祿之餘
B.故以為汝糧耳
具以白質
C.其父質之為荊州也
先其將歸
D.因與為伴,每事佐助經營之
後因他信,具以白質
5.「食畢,復隨旅進道,往還如是」的意思,正確的一項是( )
A.吃完飯,又隨著旅客上路,像這樣去了又回來。
B.吃完飯,又隨著旅行上路,像這樣去了又回來。
C.吃完飯,又隨著旅行上路,像這樣往還道路客舍間。
D.吃完飯,又隨著旅客上路,像這樣往還道路客舍間。
6.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胡威去荊州探望父親,一路無車馬童僕,自驅驢單行,拜見父親後,他住在養馬的房舍中十餘日,告歸。
B.胡質給胡威一匹絹為道路花費用,胡威問明絹的來歷才接受,並把它作為路途花費而用了。
C.胡質帳下的都督為了討好胡質,故意請假還家,與胡威同路而行,每事佐助經營,又少進飲食。
D.胡威懷疑,密誘問,才知道此人的身份,後來通過送信人告知胡質此事,胡質懲罰了那個都督。
附參考答案、簡析及譯文
1.B(向:先前。)
2.C(第一個「為」是動詞「治理」,第二個「為」是動詞「作為」;第一個「自」是介詞「從」,第二個「自」是代詞「自己」。)
3.C(第一個「省」是「探望」,第二個「省」是「檢查」;第一個「審」是「知道」,第二個「審」是「詳細」;兩個「畢」都是「完畢」;第一個「先」是「在……之前」,第二個「先」是「表率」。)
4.B(第一個「之」是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第二個「之」是助詞「的」。兩個「以」是介詞「把」。第一個「其」是「他的」,第二個「其」是「他」。第一個「因」是「於是」,第二個「因」是「通過」。)
5.D(「旅」指「旅客」,「往還」指「往返道路客舍間」。)6.B(胡威沒有花費這匹絹。)
【譯文】
胡威少年有很高志向,嚴格要求自己品質清純。他的父親胡質管理荊州,胡威從京都去探望他。胡威家貧,沒有車馬童僕,胡威自己騎著驢單獨前去,拜見了父親。他的驢放在馬圈中養了十幾天,他告訴父親要回家。臨到辭別時,胡質送給胡威一匹絹,作為道路上的花費。胡威跪下說:「父親大人很清白,我不知道從哪兒得到這絹?」胡質說:「這是我的俸祿剩餘的,所以把它作為你的花費罷了。」胡威接受了絹,辭別父親回家。每次到了客舍,自己放驢,取來柴草燒火做飯,吃完飯,又隨著旅客上路,像這樣往返道路和客舍之間。胡質官署下面有個都督,向來不相識,在胡威將回家之前,請假回家,暗中准備行裝在一百多里的地方邀請胡威。胡威於是和他結成同伴,每件事情這個都督都幫助他辦,又稍微進獻些飲食,這樣走了幾百里。胡威有點懷疑他,秘密地引誘詢問,才知道他是父親官署的都督,於是拿先前父親送給他的絹答謝了他,打發他走了。後來通過別的送信人,把這些全都告訴了胡質。胡質下令用木棒打了那個都督一百下,除掉了他官名。他們父子清廉謹慎如此。於是父子名譽顯著傳聞,歷任州郡長官。晉武帝召見胡威,談論邊境之事,說到一生的事。皇帝感嘆他的父親清廉,對胡威說:「您和父親比,誰更清廉?」胡威說:「我不如父親。」皇帝說:「因為什麼不如?」回答說:「我父親清廉恐怕別人知道,我清廉恐怕別人不知道,這是我不如父親,差得很遠啊。」
《石鍾山記》在線測試
一、選擇題(每題20分)
1.下列各句中的紅色字與例句中加點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A.而此獨以鍾名,何也
B.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
C.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
D.可燒而走也
2.下列各句中的紅色詞語的意義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
A.自以為得其實 B.因得觀所謂石鍾者
C.自以為得之矣 D.得雙石於潭上
3.從句式角度考慮,不同類的一句是( )
A.宋何罪之有 B.時人莫之許也
C.城中皆不之覺 D.而言之不詳
4.下面與"自以為得其實"中"以為"含義、用法不相同的是( )
A.酈元以為下臨深潭 B.趙王以為賢大夫
C.以魯肅為贊軍校尉 D.不以為苦,反以為樂
5.對下面的一段文字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博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A.這段使用的修辭手法有誇張、擬人、比喻、摹聲。
B.文中對夜景的描寫是從明暗、高下、動靜、遠近、形聲等十個角度進行的。
C.本段描寫的作用是為寫水聲進行烘托,以便突出實地調查才可靠。
D.本段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渲染山上的氣氛,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猛獸奇鬼"與人伴行,增加了探險的趣味。
答案與解析
1
答案:D
分析:例句"雖大風浪不能鳴也"中的"鳴"是使動用法,D句"可燒而走也"中"走"也是使動用法。A句"而此獨以鍾名"中"名"和B句"函梁君臣之首"中的"函"都是名詞作動詞;C中"事不目見耳聞"中的"目"是名詞作狀語。
2
答案:B
分析:A、C、D三句中的"得"都是"得到"的意思。B句中的"得"是"能夠"的意思。
3
答案:D
分析:本題考查對文言特殊句式的把握能力。A、B、C三項,皆有代詞"何、之"提到謂語前面,都是賓語前置句。
4
答案:C
分析:題干中的"以為"根據其語境,應譯為"認為"。選項A、B、D三項中"以為"皆與題干之義相同。C項中"以為"應為"用……做"。
5
答案:D
分析:本題考查對文章的鑒賞評價能力。回答此題一要判斷本題是否運用了選項中提到的修辭手法,二要分析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三要真正讀懂原文的意思。此題誤選A,是因為有的同學不知道"摹聲"也是修辭手法。其實,只要讀懂了本段文字,就不難看出D項的明顯錯誤。"猛獸奇鬼"是"大石"的喻體,增加了文章的恐怖氛圍。
課外拓展:
延續千年的石鍾山命名之爭
在祖國的山河中,恐怕很少有哪一處像石鍾山那樣,有關它命名緣由的爭論延續了1000多年,不少學者名流捲入了爭論,其中最有名的是宋代的蘇軾。
爭論中蘇軾寫了篇《石鍾山記》。由於文章寫得好,千百年來,《石鍾山記》廣為流傳,在中學課本中,該文一直作為重點古文入選。「江山名人兩相映」,石鍾山也因蘇軾和他的《石鍾山記》名揚海內,婦孺皆知。後人為感激蘇東坡,特地在石鍾山建「懷蘇亭」紀念這位文豪。
石鍾山在廬山東北麓鄱陽湖與長江交匯處,海拔57米,周圍數里左右。因為這里有兩座石鍾山,所以兩山所在地湖口縣縣城又稱「雙鍾鎮」。人們習慣上所指的石鍾山,是緊靠長江的這一座,又稱下石鍾山。 石鍾山稱謂最早見於文字是在漢代桑欽(一說是晉朝的郭璞)所著的《水經》中。《水經》是一本薄薄的小冊子,書中對石鍾山僅提了一句「彭蠡之口,有石鍾山焉。」 到了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公元466—527年)為《水經注》作注,寫了20倍於《水經》的《水經注》,在《水經注》中,酈道元第一次提出了石鍾山之所以以鍾命名的原因,是由於石鍾山「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鍾」。 也許酈道元說得太簡略了一點,所以到了唐元和年間,在江州(九江)任刺史的李渤為了進一步弄清石鍾山命名的根由,特地去石鍾山考察了一番,寫了篇《辨石鍾山記》。這篇文章雖比不上後來蘇軾的《石鍾山記》,但也文彩斐然,行文流暢,推理嚴密。李渤在文章中說:他在石鍾山下的深潭邊發現兩塊巨石,用東西敲打二石,南邊的那塊聲音厚重而模糊,北邊的那塊則聲音清亮高亢。所以他得出結論:石鍾山命名的緣由,在於此山的大石能發出洪鍾般的聲響。
可是後人對酈與李的解釋都不夠滿意,北宋大詩人蘇軾就是一個。
蘇軾是位有心人,他認為石鍾山得名的原因前人雖有不同的解釋,但都不能令人信服。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蘇軾離湖北黃州(今黃岡)赴汝州上任,兼送長子蘇邁去德興縣,有機會親臨石鍾山,解開自己多年來的疑惑。他們到石鍾山後,山寺僧人派了兩位小童領著蘇氏父子,在亂石中揀了幾塊大石用斧頭敲擊,發出咚咚的聲響,蘇軾當然不信,只是笑而不言。當夜,他與兒子蘇邁乘小船親臨石鍾山下絕壁,進行實地考察。這是一個月明之夜,父子倆看到了月影里側立千尺的巨石,聽到了雲霄間驚鶻的鳴叫與山谷中鸛鶴令人心悸的啼聲。他們發現了石穴石罅同風水相吞吐發出奇特的聲響。原來,石鍾山下的岩石「空中而多竅」,波浪沖擊石洞石穴,水石相搏發出鍾鼓之聲……蘇軾恍然大悟,以為找到了石鍾山命名的根由。他喜不自禁,月夜歸舟,即寫出了名文《石鍾山記》。文中嘆息酈道元言之不詳,嘲笑李渤缺乏探險精神。
蘇軾為一代文豪,詩、文、畫、書法都足以雄視百代,世稱「李(白)江蘇(軾)海」。《石鍾山記》一問世,人們便被它的推理、氣勢所折服。南宋著名詞人劉克庄道:「坡公此記,議論,天下之名言也;筆力,天下之至文也。」 從此,關於石鍾山命名之爭,似乎也因蘇軾一錘定音,告一段落。
蘇軾的《石鍾山記》盡管寫得好,但他得出的結論仍令人生疑。到了明、清時期,一些敢於獨立思考和勤於實地考察的人,仍在辛勤地探索石鍾山命名的秘密。晚清學者俞樾(俞平伯曾祖、章太炎之師)到石鍾山後,經過周密的考察,認為石鍾山的命名,應從「形」的角度來考慮,蘇軾在《石鍾山記》中雖強調實地考察的重要性,但他自己偏偏忽略了調查時不應忽略的一個重要條件:江湖水位,冬夏懸殊極大。蘇軾到石鍾山是農歷六月,正是鄱陽湖洪水季節。唯有冬天水退,石鍾山下洞口才會大部分露出水面。冬、夏相比較,石鍾山的秘密才便於有心者了解。俞樾認為石鍾山以鍾命名,是因為它「全山皆空,如鍾覆地」。「此二山(包括上石鍾山——引者)當以形論,不當以聲論。」俞樾在自己的《春在堂隨筆》中批評蘇軾:「東坡當時,猶過其門,而未入其室也」。
這就使人不免為蘇軾感到遺憾了。想當年蘇東坡月夜歸來,是多麼洋洋自得,他在《石鍾山記》中,那樣自信,又是嘆酈道元的簡單,又是笑李渤的淺薄,誰知大文豪自己也不高明。倘詩人地下有知,該尷尬一笑吧?真是人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酈、李、蘇解釋石鍾山命名的原因盡管不完全一樣,但都是從聲音的角度出發,俞樾與他們不同,他從山形狀的角度考察。後來,有人認為:石鍾山命名,「形」與「聲」都是其因素之一。它既有形如覆鍾的一面,又有水石相吞吐,聲若洪鍾的一面。(胡傳釗《石鍾山志序》)從此,關於石鍾山命名之爭才漸告結束,世人的認識也趨於一致。
石鍾山據江湖交匯之處,號稱「江湖鎖鑰」,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朱元璋陳友諒鄱陽湖之戰,陳友諒在石鍾山水域中箭,身死兵敗;太平天國與曾國藩湘軍激戰,此山為重要據點,李烈鈞討伐袁世凱,司令部就設在石鍾山。石鍾山雖是座彈丸小島,但怪石嶙峋,林木蔥郁。登臨縱目,長江、廬山、鄱陽湖盡收眼底,令人胸襟大開。
石鍾山記
蘇軾
《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鍾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捕,聲如洪鍾。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木包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或曰此顴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鍾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鍾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如需要其他資料,加QQ770150694
本資源包括初一到高三所有學科的解析,助你學習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