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震引發網路安全危機,那麼歐美這些國家難道沒發生過地震,他們是如何應對的呢
由於我們的互聯網過度依賴美國,所以說才會出現外面地震國內亂的情況。
國外也有地震引起網路中斷的現象,但相比之下,美國和歐洲的影響沒有我國這么強烈。
這也是發展中的問題,中國現在已經開始向美國說不,積極採取措施,建立自己的自主網路覆蓋體系,今後會慢慢好些的,但這個問題不會全部不受影響,因為是「互聯」,所以人家有問題,你在那個點就「聯不上」。
② 2013年3月27號台灣地震,到目前為止那邊手機網路信號恢復了沒有,我怎麼發不過去信息,台北那邊電話打不通
從來都沒有問題阿 電話打不通是不是你打錯了
國際電話碼 國碼 區碼 電話號碼
00 886 2 12345678
③ 為什麼互聯網路沒有在汶川大地震中被切斷網路線路是什麼
無線通信網路
1、cdma
2、gprs
3、edgprs
4、衛星無線網路
都是無線的
④ 「中國地震網」怎麼打不開了
可以打開:
http://www.csi.ac.cn/
如果沒有打開有可能是因為訪問者較多,造成的網路堵塞或者網速較慢。使網頁打開失敗。
⑤ 遭遇地震怎麼辦
簡單地說,當建築物倒塌落在物體或傢具上的屋頂重力會撞擊到這些物體,使得靠近它們的地方留下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就是被我稱作的「生命三角」。物體越大,越堅固,它被擠壓的餘地就越小。而物體被擠壓得越小,這個空間就越大,於是利用這個空間的人免於受傷的可能性就越大。
下次,你在電視里觀看倒塌的建築物時,數一數這些形成的「三角」。你會發現到處都有這些三角。在倒塌的建築物里,這是最常見的形狀。幾乎到處都有。
道格觀察到地震中的自救10項要領:
當建築物倒下時,每個只「蹲下和掩護」的人都幾乎全被壓死了。而那些躲到物體,如桌子,或汽車下躲避的人也總是受到了重傷或死亡。
貓,狗和小孩子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會自然地蜷縮起身體。地震時,你也應這麼做。這是一種安全的本能。而你在一個很小的空間里便可做到。靠近一個物體,一個沙發,或一個大物體,結果它僅受到輕微的擠壓。
在地震中,木質建築物最牢固。木頭具有彈性,並且與地震的力量一起移動。如果木質建築物倒塌了,會留出很大的生存空間,而且,木質材料密度最小,重量最小。磚塊材料則會破碎成一塊塊更小的磚。磚塊會造成人員受傷,但是,被磚塊壓傷的人遠比被水泥壓傷的人數要少得多。
如晚上發生地震,而你正在床上,你只要簡單地滾下床。床的周圍便是一個安全的空間。◣如地震發生,你正在看電視,不能迅速地從門或窗口逃離,那就在靠近沙發,或椅子的旁邊躺下,然後蜷縮起來。
大樓倒塌時,被發現很多人在門口死亡。這是怎麼回事?如你站在門框下,當門框向前或向後倒下時,你會被頭頂上的屋頂砸傷。如門框向側面倒下,你會被壓在當中,所以,不管怎麼樣,你都會受到致命傷害!
千萬不要走樓梯,因樓梯與建築物搖晃頻率不同,樓梯和大樓的結構物會不斷發生個別碰撞。人在樓梯上時,會被樓梯的台階割斷,會造成很恐怖的毀傷!就算樓梯沒有倒塌,也要遠離樓梯,哪怕不是因為地震而斷裂,還會因為承受過多的人群而坍塌。
盡量靠近建築物的外牆或離開建築物。靠近牆的外側遠比內側要好。你越靠近建築物的中心,你的逃生路徑被阻擋的可能性就越大。
地震時,在車內的人會被路邊墜落的物體砸傷,這正是Nimitz Freeway路上所發生的事情。San Francisco地震無辜受害者都是呆在車內。其實,他們可簡單地離開車輛,靠近車輛坐下,或躺在車邊就可以了。所有被壓垮的車輛旁邊都有一個3英呎高的空間,除非車輛是被物體垂直落下。我發現,在報社或辦公室里堆有很多報紙的地方,通常會好些,因為報紙不受擠壓。你在紙堆旁可找到一個比較大的空間。
⑥ 這次遇到這么大的地震,國家怎麼就沒有什麼預報措施嗎
地震前,綿竹的蟾蜍跑出來了,當時當地的專家說那是因為當地的環境適合蟾蜍生長,而不是天災的信號
⑦ 地震了網路伺服器怎麼辦,如果伺服器爛了,我網盤上的東西就沒了,這下慘了,伺服器是怎麼預防地震的
伺服器一般都設在非地震帶,而且保護措施也會很強的,完全不用擔心,伺服器要是壞了對企業也是極大的損失,所以各大雲企業也很在意這個問題,在選址等方面很用心。
⑧ 中國地震網昨天晚上我們這地震了,為什莫地震網上查不出來
在山西-運城不存在地震記錄。
昨天有地震記錄的地方是:
2011年05月09日 16:31:34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 震級: 3.1
2011年05月09日 16:12:1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沙雅縣 震級: 3.7
2011年05月09日 07:31:00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 震級: 3.7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強震, 截至2011年05月06日12時00分共記錄到餘震總數為86403個。其中6.0~6.9級地震8個,5.0~5.9級地震40個,4.0~4.9級地震274個,3.0~3.9級地震1375個。
⑨ 地震來臨前為什麼國家沒測出來
地震的預報
地震和刮風下雨一樣,都是一種自然現象,在它來臨之前是有前兆的,特別是強烈地震,在孕育過程中總會引起地下和地上各種物理及化學變化,給人們提供信息,只要人們認真觀測並掌握地震前兆的規律,地震預報總有一天會實現。
在地震預報方面,我國地震工作者已經取得可喜的成績。1975年2月4日海城7.3級地震時,我國做出了成功的預報,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預報。在其後又成功地預報了1976年5月29日雲南龍陵7.3級地震和1976年8月16日、8月29日在四川松潘、平武之間發生的兩次7.2級地震。最近十幾年又有幾次較好的地震預報。成功的地震預報不但極大地減輕人員傷亡,而且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些震例說明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預測、可以預防的。
在震前的一段時間內,震區附近總會出現一些異常變化。如地下水的變化,突然升、降或變味、發渾、發響、冒泡。氣象的變化,如天氣驟冷、驟熱,出現大旱、大澇,電磁場的變化、臨震前動物、植物的異常反應等等。根據這些反應進行綜合研究,再加上專業部門從地震機制,地震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生物變化、天體影響及氣象異常等方面利用儀器觀測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可以對發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進行預報。如海城1975年的7.3級地震的成功預報,就是一例。但是,由於地震成因的復雜性和發震的突然性,以及人們現時的科學水平有限,直到目前地震預報還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在世界上尚無一個可靠途徑和手段能准確的預報所有破壞性地震。為此各國地震工作者和專家都在努力探索。
但是,地震預報是當代科學難題之一,地震預報遠沒有過關,還停留在半經驗半理論階段,全球每年在陸地上發生的幾次七級以上地震及我國近些年發生的一些中強地震、特別是1976年唐山7.8級大地震都未能作短臨預報。這些地震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因此,地震預報需要全世界科學家的共同合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需要地震工作者幾代人的艱苦奮斗才有可能最終在理論上攻克。
發布地震預報的規定
地震預報一般由省級人民政府發布,情況緊急時,可由市、縣人民政府發布48小時內的臨震警報,並同時向上級報告。北京地區的地震預報則由國家地震局負責提出,經國務院批准後,再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向社會發布。其它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發布地震預報消息。
我國地震預報的水平
我國目前的地震預報水平的狀況,大體可以這樣概括:
我們對地震孕育發生的原理、規律有所認識,但還沒有完全認識;我們能夠對某些類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預報,但還不能預報所有的地震,我們作出的較大時間尺度的中長期預報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臨預報的成功率還相對較低。
我國的地震預報由於國家的重視和其明確的任務性,經過一代人的努力,已居於世界先進行列。在第四個地震活躍期內,曾成功地對海城等幾次大震做過短臨預報,因此經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審,作為唯一對地震作出過成功短臨預報的國家,被載入史冊。
但是從世界范圍說,地震預報仍處於探索階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發展的規律,我們的預報主要是根據多年積累的觀測資料和震例,進行經驗性預報。因此,不可避免地帶有很大的局限性。為此,《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第十六條規定:國家對地震預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
地震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程序發布。
任何單位或者從事地震工作的專業人員關於短期地震預測或者臨震預測的意見,應當報國務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按照前款規定處理,不得擅自向社會擴散。
在我國,地震預報的發布權在政府。屬於地震系統的任何一級行政單位、研究單位、觀測台站、科學家和任何個人,都無權發布有關地震預報的消息。
地震科學
一、地震科學數據資源狀況
根據國家賦予中國地震局的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和緊急救援等職能,為提高地震監測預報能力,作好防震減災工作,中國地震局非常重視地震科學數據的採集工作。經過30多年的發展,建成了多學科、多門類的地球學科的基礎數據觀測網,包括 415個地震觀測和強震動觀測台站、130多個重力和地殼形變觀測台站、330多個地下流體觀測台站和140個地磁、地電觀測台站,並在首都圈等重點地震監視區建設了較密集的流動水準、GPS、重力、地磁等觀測網。「九五」期間中國地震局對觀測網的部分測項和台站進行了數字化改造,「十五」期間將繼續投入 20多億元進行數字地震觀測網路建設。除了日常監測工作外,中國地震局還開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探測、地質調查、地震災害調查、實驗工作,組織和參與了一系列國家大型科學研究和工程建設項目,如地學大斷面編制、地震區劃、大陸強震機理研究、火山與火山災害監測研究、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等工作,累計地球物理探測剖面超過7萬公里、活斷層調查數千條,並在實施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基礎數據。
地震科學數據按照其獲取途徑可以劃分為五大類:
觀測數據。包括:地震、地磁、重力、地形變、地電、地下流體、強震動、現今地殼運動等觀測數據。這是地震科學數據中數量最大的一類數據。
探測數據。包括:人工地震、大地電磁、地震流動台陣等數據。
調查數據。包括:地震地質、地震災害、地震現場科考、工程震害、震害預測、地震遙感等數據。
實驗數據。包括:構造物理實驗、新構造年代測試、建築物結構抗震實驗、岩土地震工程實驗等數據。
專題數據。這類數據為綜合性數據,主要服務於某一重要研究專題、重大工程項目、某一特定區域綜合研究等工作目標而建立的。如:地學大斷面探測研究、火山監測研究、水庫地震監測研究、礦震監測研究、典型大震震害、中國大陸地殼應力環境數據、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建築物地震安全性評價等方面的數據。
以為內很復雜 需要考慮的情況過於多且復雜 所以很難預測到
⑩ 現在有地震,中國地震網也不報了,怎麼回事
都報的,而且都是和地震發生同步播報的,只不過國內只發布三級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