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覺得下一代的社交網路應該是什麼樣子
雙向精確匹配:就是典型的用戶配對,常見產品如交友網站、某博、SNS都有類似的功能,通常情況下匹配成功/曝光不到1%,匹配程度高低直接會影響互動效率,尤其是交友產品,比如陌陌、花田這種交流門檻很低的產品,會充斥著大量的無回復信息,這其實是種極大的浪費,在真實世界中,即便你在大街上跟人搭個訕,也不至於被不理不睬,正是因為網路的門檻太低,才導致大量的無效溝通,也因此對很多用戶產生了垃圾騷擾,這個問題會隨著技術手段如大數據挖掘慢慢弱化,但是很難產生質變。
B. 「十三五」規劃建議中的「下一代互聯網」是個什麼樣子
下一代互聯網是指不同於現在互聯網的新一代互聯網。它使用的是IPv6地址協議,採用128位編碼方式,這就使得互聯網地址資源非常充足,任何一個電器都可能成為一個網路終端。
C. 下一代社交網路會是什麼樣
在回答這道題的時候,總有一種自己在預知未來的感覺。社交網路到現在其實並沒有更換的太多,從九幾年的QQ,到現在的微信、陌陌之類的,QQ現在仍然存在,不過是換了面貌,從只能像電報一樣發文字到現在可以發圖片、聲音,可以視頻聊天。
在前幾年的春晚上我第一次看見了全息投影技術,我就在想,這應該就是未來的趨勢了吧,從只可以語音文字到現在可以視頻通話,接下來應該就是全息投影,讓你跟你想要聊天的人實現真正的面對面的交流。
再比如社交網路的在線下的便捷性,如果你想在網上社交,那麼線下見面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線下交流的便捷性很重要,現在騰訊高德都可以發位置,讓你很輕松的找到對方的位置,我覺得未來的社交網路在這方面可能會更加具體,投影的不止是人,可能還有身邊的景物,這會讓你更輕松的看景找人。
D. 大家比較說明一下 下一代網路與後下一代網路
「下一代網路(NGN)正在部署、制定標准和投資建設當中,2008年上半年就會有幾家公司開始提供業務。後下一代網路,現在處於研究的起步階段,全球都在付出巨大努力。從底層物理層網路到應用層,各個項目都在各國進行當中。
在下一代網路以後,網路一定還會演進成更先進的後下一代網路。」12月19日在京召開的2008中國通信技術年會上,北京郵電大學校長林金桐這樣描述了13年以後的網路———後下一代網路。
近日,國際電聯(ITU)剛剛頒布了下一代網路的相關國際標准。林金桐認為,下一代網路有三個發展趨勢:無所不包,所有的信息都是數字化,並且可以通過網際網路獲取;無處不在,無線移動技術可以保證網民隨時隨地接入;無人不用,所有人可以得到平等權利發布信息和獲取信息。
「下一代網路的體系結構,ITU基本上已有了架構標准,它分成了三個層次:最底層是傳輸層次,第二個層次是一個服務的平台,再上一層就是有一些應用。」林金桐說:「下一代網路的目標是基於IP(互聯網協議)的網路會代替傳統電話網,綜合了電信、電視、網際網路和移動網4種網路業務,業務的范圍會包括語音、視頻、數字、手機。它要解決網際網路面臨的問題和應該保持傳統電信業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假如完成了這4個目標,網路就從這一代轉到了下一代。有了下一代網路,為什麼還需要後下一代網路?林金桐給出了8個理由,因為網路的容量10年以內會增加到現在的1000倍。所以,從網路的容量估計需要後下一代網路。它還要滿足公開性、透明性、簡單性。第5個是可靠性,指隱私保護和可尋跡性。第6個是無處不在,指廣泛應用的數字內容和完全的移動支撐。第7個需求是能夠適應和支持技術不斷地進步和可持續發展。第8點是後下一代網路能耗更小。假如採用目前的技術,10年以後整個信息通信行業的耗能將會是人類所有耗能總和的50%。將來的網路是一個巨大的無處不在的網路,它把我們的生活變成了兩個世界,一個世界是真實的世界,另一個是虛擬的世界,叫做第二人生。在第二個世界裡,有一個網路,每一樣東西都在那個虛擬世界上,有一個地址、標志、連接。
E. 什麼是下一代網路
NGN是基於分組的網路,能夠提供電信業務,利用多種寬頻能力和QoS保證的傳送技術,其業務相關功能與其傳送技術相獨立;NGN使用戶可以自由接入到不同的業務提供商;NGN支持通用移動性。
F. 下一代網路的背景
NGN 是「下一代網路(Next Generation Network)」或「新一代網路(New Generation Network)」的縮寫。那它的「上一代」網路是什麼?
其實,上一代網路就是普通的電話網。自從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話機以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人們為之而興奮。電話網,也就是以音聲傳導為目的的回線交換技術被使用至今。電話網的出現拉近了人們的距離,但在這個階段,只能進行聲音的傳送。相信大家一定還記得當時裝一部電話的費用非常高昂,打一個電話也得措辭得當,長話短說,否則電話費用將是一筆很大的賬單。
隨著技術的進步,以數據通信為主要目的的基於網際網路的分組交換通信也漸漸被使用。至2000年為止,第1代以聲音為主的網路通信量尚佔有優勢。而現今,因為數據通信大量增加的原因,更加節省費用的並同樣可以支持音聲傳送的分組交換傳送通信網路漸漸被使用。音聲通信與數據通信相結合的一元化信息傳送的第2代網路被賦予運用。網際網路與電話網相比,簡單性與安全性是一個弱點。於是,集合了ip網路的長處的下一代通信網路NGN出現了。
NGN是從傳統的以電路交換為主的PSTN網路,逐漸邁向以分組交換為主的網路,它承載了原有PSTN網路的所有業務,把大量的數據傳輸卸載到IP網路中以減輕PSTN網路的重荷,又以IP技術的新特性增加和增強了許多新老業務。從某種意義上講,NGN是基於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時分復用)的PSTN語音網路和基於IP/ATM的分組網路融合的產物,它使得在新一代網路上語音、視頻、數據等綜合業務成為了可能。如下圖所示。
NGN的「誕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是原有網路的簡單延伸及疊加,也不是革命而是演進!人們稱之為「電信史上的一塊里程碑,標識著新一代電信網路時代的到來。」
NGN網路除了以上說的電話網、IP網路以外,也包括播放網。以NGN為基礎的流媒體服務和播放服務也在被標准化,融合了前兩者網路的通信與播放的融合網路也正在被開發中。
2009年,中國感測網標准體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國際標准化組織提交的多項標准提案被採納。感測網標准化工作已經取得積極進展。感測網在國際上又稱為物聯網,這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後的又一次信息產業浪潮。物聯網用途廣泛,遍及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監測、老人護理、個人健康等多個領域。這一技術將會發展成為一個上萬億元規模的高科技市場。隨著感測器、軟體、網路等關鍵技術迅猛發展,感測網產業規模快速增長,應用領域廣泛拓展,帶來信息產業發展的新機遇。中國對物聯網的發展也高度重視,並將此稱為感測網。經過長期艱苦努力,中國相關機構和企業攻克了大量關鍵技術,取得了國際標准制定的重要話語權,感測網發展具備了一定產業基礎,在電力、交通、安防等相關領域的應用也初見成效。《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年)》和新一代寬頻移動無線通信網重大專項中均將感測網列入重點研究領域。9月11日,經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批准,全國信息技術標准化技術委員會組建了感測器網路標准工作組。標准工作組聚集了中國科學院、中國移動等國內感測網主要的技術研究和應用單位,將積極開展感測網標准制訂工作,深度參與國際標准化活動,旨在通過標准化為產業發展奠定堅實技術基礎。
G. 下一代網路的基本介紹
NGN是一個分組網路,它提供包括電信業務在內的多種業務,能夠利用多種帶寬和具有QoS能力的傳送技術,實現業務功能與底層傳送技術的分離;它允許用戶對不同業務提供商網路的自由接入,並支持通用移動性,實現用戶對業務使用的一致性和統一性。它是以軟交換為核心的,能夠提供包括語音、數據、視頻和多媒體業務的基於分組技術的綜合開放的網路架構,代表了通信網路發展的方向。NGN具有分組傳送、控制功能從承載、呼叫/會話、應用/業務中分離、業務提供與網路分離、提供開放介面、利用各基本的業務組成模塊、提供廣泛的業務和應用、端到端QoS和透明的傳輸能力通過開放的介面規范與傳統網路實現互通、通用移動性、允許用戶自由地接入不同業務提供商、支持多樣標志體系,融合固定與移動業務等等特徵。
H. 下一代計算機網路會是什麼樣
IPV6普及時代,每台計算機擁有自己的IP地址,上網速度大幅提升。
I. 下一代社交網路長什麼樣
一、風口已經過去?
近段時間以來,資本寒冬論甚囂塵上,在O2O們從雲端摔回地面的同時,社交產品創業者們也紛紛被打入冷宮。「社交啊,現在就是個坑。」「這個時候,誰還看社交啊?」投資經理們如是說。在他們看來,一來社交看不懂、離錢太遠,二來已經有了微信QQ這樣連阿里都奈何不得的巨怪、幾成壟斷之勢,三來最主要的,過去幾年來各種社交產品走馬燈式地PR,各種新奇概念、豪華團隊、牛人背景、運營資源漫天飛,然而——
幾年過去了,好像紛紛都沒了聲音。錢也砸了,並沒有誰真正起來。
社交確實是個坑,別看門檻低得要死,好像是個人都能說「我要做社交」,但其難度卻高得波詭雲譎,落得不錯還能「火一把才死」,而大多數產品除了在各種互聯網媒體露下臉,接下來就只能註定默默無聞。於是人們紛紛說,時間窗口已經過去了,人們從PC向移動端遷移的紅利已經耗盡,社交已無風口。
他們說得對不對?也對也不對。
為何不對?因為按照這種籠統的「時間窗口論」,臉書根本別想起來,MySpace當時可是如日中天;微信也根本別想鬧騰,因為那時候全中國一大半人都用了QQ。然而這些產品為何起來了?原因在於雖然本質都是「社交網路」,但卻是不同類型、不同形態甚至「不同時代」的產品。所以,我們充其量只能說「某一時代」產品的時間窗口已經結束,比如「傳統的關系鏈結構」產品已無空間,中國有微信美國有臉書,再怎麼「切、加、變」都只是自娛自樂。還是關注?還是廣場?還是im?還是news feed?……別看了沒戲的。
但如果,是全新結構形態的下一代社交網路呢?
為何又對呢?因為能夠想到、設計甚至開發出這種下一代社交網路,遠遠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這需要的是對人性最深入的洞察,和對社會結構及未來趨勢的敏銳感知,遠遠不是技術、資金和牛逼背景可以解決的。我們現在看移動互聯網的早期,像陌陌等產品在結構和功能上都不復雜,只要恰好處在PC向移動遷移的「人口紅利大潮」中就能取得成功,而這種成功在今天已經完全不可復制了。
所以,移動互聯網的早期是社交產品的「風口期」,所謂風口就是借著勢就可以了、豬都能上天。而眼下的時代則成為社交產品的「迭代攻堅期」,巨大的機會仍然存在,但像金礦一般深埋地下,不是一般人可以觸及。這是一個萬死一生的蠻荒之地,只有真正的「產品教父」才能掙扎求生,也正因為如此社交成為「互聯網之王」——難度最高,獲利最大。
這是一片沒有風吹過的金礦。風該停了,那些靠炒作一個概念、拿著一個BP、靠一個所謂牛逼背景忽悠投資人的項目應該死去了,他們的死帶來的不應是對社交賽道的失望,而是冷靜實干者的新生。從「是個人都能做」的生意,到少數高智商者的權力游戲,這個故事才有意思。
機會還在,機會很大,可是金礦埋在哪裡?
二、社交產品的賽道分析
分析社交創業,少不了對賽道的把握。知乎上創新工場的孫志超一氣之下羅列了39種社交概念:通用社交、群聊社交、問答社交、職場社交、夜店社交……看得人頭昏眼花。孫總的回答肯定是想諷刺一下,社交產品概念太多、水分太大。然而不管創業者和VC們怎麼炒概念,其實宏觀來看,社交領域有且只有兩條賽道。
一是以熟人溝通為「側重」的熟人社交,這條賽道的代表自然是微信。一是以陌生人交流為「側重」的陌生人社交。而陌生人社交又有兩種趨勢:
一個是「反社交壓力」的弱身份化,即不強調身份和內容的沉澱,用戶上去純粹是為了卸下面具釋放社交壓力,或者一時無聊打發時間,從無秘、耳語到早期的same、抱抱,其實都是這個類型。這類產品的特點是短平快、噱頭很足,很容易在產品的早期取得成功——請注意,只是早期哦。
另一個是「強調社交增值」的強身份化,即盡管是陌生社交,但仍強調穩定的id身份、個人數據信息的沉澱和內容的積累,這樣的代表有脈脈、微博等,他們製造一種「雖然現實生活中不認識、但網路上已經比較熟絡」的狀態,從而帶來一種拓寬人際版圖、打開人脈圈的「增值體驗」。
OK,那麼這兩條賽道三個方向分別對應了人們什麼需求呢?——約炮?我去……不要一提社交就是約炮,不過我們也承認,這三者都貫穿著「男女之間的化學反應」,這是共性,我們來說差異點。
1、熟人社交,替代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溝通說話,我今天懶得見你了,我們用微信聊!
2、反壓力的陌生社交是無聊經濟的產物,人們要排遣無聊,人們要宣洩內心,人們要刺激一下——來,我們摘下面具爽一把。今天有一張「壞壞的」照片必須發憋不住了,來,我們去same上找個頻道。
3、強身份化的陌生社交則對應人們在社交中的「投資傾向」,即每個人都想通過結識更多的人脈來提升自己的「社交資產」、獲得一種「增值狀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擴大人際圈、拓寬人脈版圖、提升自己的社交影響力。「哈哈,我今天加到俞敏洪咯,我可是認識俞敏洪的人哦,俞敏洪給我點贊咯!」「哈哈,現在互聯網圈一半公司的人我都認識,雖沒見面,但我的知名度起來了。」
從需求迫切和場景頻率兩個角度看,熟人社交最迫切頻繁,強身份化的陌生社交是「入世主義者」的最愛,而反壓力社交是人們面臨巨大社交壓力忽然想要「避世」的選擇,或者實在無聊需要排遣的去處,頻率最不穩定。由此,三者的商業價值由高到低,熟人社交已經被形成「大網效應」的微信鎖死,反壓力社交因為身份關系難以沉澱、負能量常常很多,商業前景一直烏雲密布。
看起來,只有強調身份關系、信息沉澱、能給用戶帶來「增值體驗」的這部分陌生人社交了。
omg,這又是一個軍閥混戰的煉獄,陌陌、微博、QQ興趣部落、貼吧、豆瓣、脈脈……你真的不是把我往坑裡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