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軸心國是什麼意思
就是發動戰爭的主要國家
❷ 軸心國與同盟國,這是什麼意思求解。
軸心國就是法西斯德國和其他幾個國家的聯盟,同盟國則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家。這是二戰,對各個參展國的統稱
❸ 同盟國和軸心國是什麼
現在同盟國指的是二戰時期的 美國、英國、蘇聯、法國、中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軸心國指義大利、德國、日本
❹ 為什麼叫盟軍、協約國、軸心國
一戰
同盟國 (德語: Mittelmächte,意思是中央國) 由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當時的土耳其)與保加利亞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協約國對敵。中央國的稱呼,是因為以上國家在俄羅斯以西、法國與英國之東。又稱中央同盟國
協約國(Entente Powers)主要由法國、俄羅斯帝國、大英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國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同盟國對敵。「Entente」是法語詞彙,意指諒解
二戰
軸心國(Axis),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結成的法西斯國家聯盟,領導者是納粹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及與他們合作的一些國家和佔領國。名稱源於1936年11月1日義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在《德意同盟條約》簽定後不久對此評價的一次演說:「柏林和羅馬的垂直線不是壁壘,而是軸心」,因柏林和羅馬在同一經度線上,因此,後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稱為「軸心」,參加國稱為「軸心國」。
那麼二戰同盟國解釋就相對簡單 為了對抗軸心國所以組成的同盟就成為同盟國 (也被稱為反法西斯國家)美國、英國、蘇聯、中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盧森堡、荷蘭、紐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南斯拉夫、墨西哥、菲律賓、阿比西尼亞、伊拉克、巴西、玻利維亞、伊朗、哥倫比亞、賴比瑞亞、法國(1940年6月法國淪亡後稱自由法國)、厄瓜多、秘魯、智利、巴拉圭、委內瑞拉、烏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黎巴嫩。
你仔細觀察會發現一個規律 所謂正義一方等非正義一方之後才選定名字的 也就是說名字的選定主動權在非正義的一方手裡 而正義一方是之後被動選擇的
望採納!!
❺ 二戰中的『軸心國』是啥意思都有哪些國家參加
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結成的法西斯國家聯盟,領導者是納粹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及與他們合作的一些國家和佔領國. 軸心國 德國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5月8日投降 義大利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3年9月3日退出 日本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8月15日投降 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加入 1944年10月16日退出 羅馬尼亞 1940年11月23日加入 1944年8月23日退出 斯洛伐克 1940年11月24日加入(傀儡政權) 保加利亞 1941年3月1日加入 1944年9月5日退出 南斯拉夫 1941年3月25日加入 1941年3月27日退出 (南斯拉夫是在政變後被軸心國瓜分佔領) 克羅埃西亞 1941年6月15日加入(烏斯塔沙傀儡政權)
❻ 什麼叫 同盟國與軸心國
1942年1月1日,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宣言表示贊成《大西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強調戰勝共同敵人的重要性;簽字國保證用自己的全部軍事和經濟資源與德意日法西斯國家作戰,與盟國合作,不單獨同敵人締結停戰協定或和約;將在戰勝法西斯主義的斗爭中給予物質上援助和貢獻的其他國家可加入本宣言。宣言的簽署和發表,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到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加入同盟的共達52個國家。
軸心國,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結成的法西斯國家聯盟,領導者是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日本帝國及與他們合作的一些國家和佔領國。——常識歷史篇。
❼ 什麼是軸心國
軸心國
(Zhouxinguo)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和大戰期間結成侵略性政治軍事集團的德、意、日法西斯國家。德、意、日三國的法西斯政權為重新瓜分世界,共同對付英、法、美和反共反蘇,在對外侵略過程中逐漸調整相互之間的矛盾而結盟。 1936年10月25日,德國和義大利在柏林簽訂協定,德國承認義大利吞並衣索比亞,兩國在多瑙河流域和巴爾干半島劃分勢力范圍,決定解決國際問題的共同方針。幾天以後,墨索里尼發表演說,宣稱羅馬和柏林是軸心,歐洲國家應該圍繞這個軸心進行合作。 11月25日,德國和日本在柏林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12月,日本和義大利訂立協定,彼此承認對中國東北和衣索比亞的佔領。 1937年11月6日,義大利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標志著軸心國侵略同盟初步形成。1939年5月22日,德、意簽訂同盟條約即「鋼鐵盟約」,結成軍事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後的1940年9月27日,三國簽訂《同盟條約》,正式結成軍事集團。後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國相繼加入該集團。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徹底瓦解。
出自:http://218.22.166.105:8000/Resource/Book/E/JXCKS/TS011095/1395_ts011095.ehm
軸心國將領見:
http://army.news.tom.com/general/foreign/rynd/index.html
❽ 二戰中的軸心國是什麼意思
軸心國英文是Axis
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日本、義大利,三大法西斯國家聯盟,
其實,這個詞最早是義大利的法西斯領袖墨索里尼提出來的,1936年11月1日《德意同盟條約》簽定後他在一次演說中提到:「柏林和羅馬的垂直線不是壁壘,而是軸心」,正好柏林和羅馬又在同一經度線上,因此,後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稱為「軸心」,參加國稱為「軸心國」。
1936年10月25日,德國和義大利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建立柏林-羅馬軸心。1939年5月22日,兩國又簽訂了《德意同盟條約》(又被稱為「鋼鐵條約」)。此前日本已經在1936年11月25日同德國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義大利於1937年11月6日加入)。 日本簽字後希特勒說:「從前柏林羅馬是歐洲的軸心,現在是世界的大三角。」
1940年9月27日,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國外交代表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三國公約),成立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為核心的軍事集團。這個軍事集團的成員被稱為「軸心國」。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後,日本於5月25日宣布廢除三國公約。同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軸心國集團滅亡。
其成員國有
德國 1940 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5月8日投降
義大利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3年9月3日退出
日本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8月15日投降
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加入 1944年10月16日退出
羅馬尼亞 1940年11月23日加入 1944年8月23日退出
斯洛伐克 1940年11月24日加入(傀儡政權)
保加利亞 1941年3月1日加入 1944年9月5日退出
南斯拉夫 1941年3月25日加入 1941年3月27日退出 (南斯拉夫是在政變後被軸心國瓜分佔領)
克羅埃西亞 1941年6月15日加入(烏斯塔沙傀儡政權)
編輯本段軸心國建立的傀儡政權
偽滿洲國(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就是內蒙德王的偽政府
汪偽國民政府(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斯洛伐克(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克羅埃西亞(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塞爾維亞
義大利社會共和國1942年德國扶植墨索里尼二次復出後建立的傀儡政權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緬甸巴莫政權
菲律賓第二共和國勞雷爾政權
軸心國的合作國
芬蘭(反共 產國際協定成員)
西班牙(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泰國(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維希法國
軸心國的佔領國以及地區
法國
丹麥(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挪威
荷蘭
比利時
盧森堡
希臘
捷克
斯洛伐克
波蘭
南斯拉夫
中國部分地區
蘇聯部分地區
緬甸
法屬印度支那
新加坡
馬來亞
荷屬東印度
帝汶
新幾內亞
菲律賓
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都是日本佔領區
❾ 軸心國什麼意思
名稱由來:
源於1936年11月1日義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在《德意同盟條約》簽定後不久對此評價的一次演說:「柏林和羅馬的垂直線不是壁壘,而是軸心」,因柏林和羅馬在同一經度線上,因此,後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稱為「軸心」,參加國稱為「軸心國」。
軸心國歷史
1936年10月25日,德國和義大利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建立柏林-羅馬軸心。1939年5月22日,兩國又簽訂了《德意同盟條約》(又被稱為"鋼鐵條約")。此前日本已經在1936年11月25日同德國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義大利於1937年11月6日加入)。
1940年9月27日,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國外交代表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三國公約),成立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為核心的軍事集團。這個軍事集團的成員被稱為「軸心國」。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後,日本於5月25日宣布廢除三國公約。同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軸心國集團滅亡。
軸心國成員
德國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5月8日投降
義大利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3年9月3日退出
日本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8月15日投降
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加入 1944年10月16日退出
羅馬尼亞 1940年11月23日加入 1944年8月23日退出
捷克斯洛伐克 1940年11月24日加入 (傀儡政權)
保加利亞 1941年3月1日加入 1944年9月5日退出
南斯拉夫 1941年3月25日加入 1941年3月27日退出 (南斯拉夫是在政變後被德國控制,成為德國的附屬國)
克羅埃西亞 1941年6月15日加入 (傀儡政權)
軸心國成員和反共產國際協定的成員國需要加以區分。作為軸心國成立標志的三國公約是一個軍事同盟性質的條約;而反共產國際協定則是一個針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政治合作條約,在其成員遭到第三國攻擊、或攻擊第三國時,反共產國際協定的其他成員國不需要對其宣戰。法律意義上的軸心國成員只包括上述8國(南斯拉夫在加入後兩天退出)。但是歷史學家通常將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國也算作軸心國成員,雖然事實上這些國家並未加入三國公約。
[編輯]
軸心國建立的傀儡政權
滿洲國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汪精衛政權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斯洛伐克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克羅埃西亞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塞爾維亞
義大利社會共和國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緬甸巴莫政權
菲律賓勞雷爾政權
軸心國的合作國
芬蘭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西班牙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泰國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維希法國
軸心國的佔領國
法國
丹麥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挪威
荷蘭
比利時
盧森堡
希臘
捷克斯洛伐克
波蘭
南斯拉夫
中國
蘇聯
❿ 軸心國集團是什麼
你是指
第二次世界大戰
嗎?第二次世界大戰
軸心國
是德國義大利日本,形成以柏林-羅馬-東京為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