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網路上的欠條有法律效力嗎
網路上的欠條也同樣有法律效力,前提是雙方都承認有借貸關系存在,法院才能認定該網路借條有效。但更多的時候,法院無法僅靠網路來完全確定事實,建議借條最好還是以書面形式出現。
《網路借款電子借條》是當今時代的產物,隨著網路科技的蓬勃發展,網路借貸平台不斷增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之規定,電子數據可以成為證據之一,但是要求法官必須查證屬實。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
證據包括: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1)網路借條屬於什麼罪擴展閱讀:
規范的借條應具備如下內容:
1、應約定清楚借款人和貸款人的法定全名;
2、應約定清楚借款金額,包括大寫和小寫的金額;
3、應約定清楚借款時間期限,包括借款的起止年月日和明確的借款期限;
4、應約定清楚還款的具體年月日;
5、應約定清楚借款的利息,應有明確的年利率或月利率,最終應支付的借款利息總額(包括大寫和小寫金額)等約定;
6、應約定清楚借款本息償還的年月日時間及付款方式;
7、應由借款本人親自簽章、手印或親筆書寫的簽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❷ 網路借條是合法放款嗎可以報案嗎
利一年的利息不超過百分之三十六就是合法。國家規定的最高還款利息是百分之二十四。利息超過百分之三十六 保留證據先別還 也別管。她恐嚇威脅你 你就可以報警告她敲詐勒索 恐嚇 。
❸ 在網路上傳播不良信息屬於什麼違法行為,民事,行政還是刑事
在網路上傳播不良信息屬於行政法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屬於刑事違法行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許多難以預見的風險和挑戰,人們很難為自己的未來制定準確的預期,在心理上和思想上難免會出現迷惘和浮躁,進而衍生出懷疑、猜忌、不滿和攻擊等負面情緒這些情緒往往是網路謠言產生的心理動因。
法律分析
行為人造謠毀人清白的,是對他人名譽權的侵犯。一般受害人可以追究行為人的責任,要求對方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如果行為人的行為情節特別惡劣,那麼行為人可能涉嫌侮辱罪或誹謗罪。受害人可以提起刑事訴訟,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網路傳播有害信息要以其具體危害的犯罪客體來確定具體是什麼罪名,有害信息又稱有害數據,是指計算機信息系統及其存儲介質中存在、出現的,以計算機程序、圖像、文字,聲音等多種形式表示的,破壞民族團結等危害國家安全內容的信息,含有宣傳封建迷信、淫穢色情、兇殺、教唆犯罪等危害社會秩序的內容,或者是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運行和功能發揮,以及應用軟體,數據的完整性,用於違法活動的包括計算機病毒在內的計算機程序。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❹ 關於網路借錢,屬於詐騙還是什麼
網路借錢並不是都是詐騙,只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網路借錢才屬於詐騙。
詐騙,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款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1、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 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
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0萬元以上的,屬於詐騙數額特別巨大,但不是唯一情節。詐騙數額在10萬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應認定為「情節特別嚴重」:
(1)詐騙集團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詐騙犯罪中情節嚴重的主犯;
(2)慣犯或者流竄作案危害嚴重的;
(3)詐騙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個人急需的生產資料,嚴重影響生產或者造成其他嚴重損失的;
(4)詐騙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救濟、醫療款物,造成嚴重後果的;
(5)揮霍詐騙的財物,致使詐騙的財物無法返還的;
(6)使用詐騙的財物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
(7)曾因詐騙受過刑事處罰的;
(8)導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
(9)具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數額在5萬元至10萬元以上的,應當依照本法第152條的規定追究上述人員的刑事責任;數額在20萬至30萬元以上的,依照本法第152條的規定追究上述人員的刑事責任。
已經著手實行詐騙行為,只是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獲取財物的,是詐騙未遂。詐騙未遂,情節嚴重的,也應當定罪並依法處罰,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可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追究有關人員刑事責任參照本條第四款規定的數額,確定適用原《刑法》第151條或者第152條的具體數額標准,並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
❺ 把借條放上網是屬於違法犯罪行為嗎如果屬於是民事罪還是刑事罪
私自公布公民的個人信息,應該是屬於違法行為!此事涉及公民的信息隱私權利,應該是屬於民法通則的管轄范圍。如果數量巨大或者是造成極壞的社會影響,有可能會觸犯刑法的!
❻ 借條是因為被網路咋騙問朋友借錢受法律保護嘛
這不可能吧,你問朋友措錢是私一事,好象不受法律保護。要當心,現網上騙子很多,請隨時提高自己的警惕。
❼ 網路詐騙有借條可以報案嗎
根據查詢相關資料顯示:要看主觀意圖和具體行為是否存在詐騙。如果以打借條的方式實施詐騙,就涉嫌詐騙罪,可以報警。最好查詢當地官方網站獲得第一手權威信息。
❽ 沒有經過本人同意把借條發在網路上是犯罪嗎
只要沒有給你造成實質性的損失,就不能叫犯罪吧?什麼叫犯罪,就是違反《刑法》的行為。至今還沒有法律條款規定,在網路上發表借條的行為屬於犯罪。所以,你的提問就有答案了。
❾ 有借條算不算是詐騙罪
有人認為,只要寫了借條,就不會構成詐騙罪,如果無力償還,也只是一種經濟糾紛,屬於民事范疇。這種認識是錯誤的,事實上,判斷的關鍵在於,是否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故意。
比如,某人先編造自己有一套不動產的虛假情況,然後利用假的房產證獲取被害人的信任。因某人的欺詐行為在先,故他在獲取錢財後所寫的借條並非其真實意思表示,而他在借條中寫明的「以房產證為抵押」也成為一項無法履行的義務。某人騙得錢款後,將錢款全部用於個人揮霍,經出借人多次催促仍拒不還款,其主觀上的非法佔有故意非常明顯,客觀上也實施了虛構事實。這就構成了詐騙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