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心安即是歸處是什麼意思
全句:人生無常,心安即是歸處。
意思是:人世間變化無常,一個能夠讓你的內心平靜,有安全感的的地方,就是歸宿。一般用作成語時可以用:安安心心來表示。
心若計較,處處都有怨言;心若放寬,時時都是春天。世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對你百依百順的人,能讓你如願以償的事都很少。
你若非要計較,沒有一個人、一件事能讓你滿意。人活一世,求個心的安穩,何必跟自己過不去。心寬一寸,路寬一丈。若不是心寬似海,哪有人生風平浪靜?人生無常,心安即是歸處。
(1)心定即是歸處網路用語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余問柔:「廣南風土, 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因為綴詞雲。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的好友王鞏因為受到使蘇軾遭殺身之禍的「烏台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王鞏受貶時,其歌妓柔奴(寓娘)毅然隨行到嶺南。元豐六年(1083)王鞏北歸,出柔奴為蘇軾勸酒。
蘇軾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也有學者認為這首詞作於元豐八年(1085)十二月。蘇軾元豐七年(1084)三月由黃州量移汝州,赴任途中乞常州居住,八年六月起知登州,十月,以禮部侍郎召還,十二月到京,與王鞏會宴,即席創作此詞。
這首詞中以明潔流暢的語言,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了柔奴外表與內心相統一的美好品性,通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
㈡ 心安即是歸處暗示什麼
心安即是歸處暗示追求內心的寧靜。
過去已去,只堪回味;未來還沒來,不能預知是否精彩;最好的就是把握現在,守好心,走好路,珍惜最真的情感,感受最近的幸福,享受最美的心情,無論細水長流還是波濤澎湃。
人生原本無常,心安即是歸處,好好地活著,別在乎太多。這世界,從未如我們想像的那般安定,到處都充斥著憂患或不安,擾亂人心。可是無論世界怎麼動盪,只要有你,生活便是繁花似錦,心情自會泰然自如。
此句的出處:
此句出自劉德華版的《神探狄仁傑之通天帝國》,這部戲結尾長焦定格在深邃詭譎的鬼市,狄仁傑眺臨冥河,感嘆逝者如斯:「天地既不容我,心安即是歸處」。
意思是說:冥冥之中(天意)自有安排;我(狄仁傑)將根據自己的原則為人處世,雖不為亂世所容,但內心的寧靜才是我的歸宿(終極追求)。
㈢ - 心安即是歸處 是什麼意思
心安應該是指歸屬感吧。在那裡能找到認同、支持、和關愛,不會感到寂寞和孤獨,人生沒有意義。
㈣ 「心安即是歸處」是什麼意思
這是電影《通天帝國》中狄仁傑的講一句台詞。
天意昭烔:形容天目光明亮,自有安排;
我自獨行:我根據自己的原則處世;
天地雖不容我:雖然堅持原則往往不為亂世所容;
心安即是歸處:應源自佛家的學說,追求內心的寧靜;
我覺得意思是說:冥冥之中(天意)自有安排;我(狄仁傑)將根據自己的原則為人處世,雖不為亂世所容,但內心的寧靜才是我的歸宿(終極追求)
意思是說他不再管什麼天意天理(即當時人認為武則天當皇帝是逆天而行),只願按自己的認為正確的路去走(即而支持武則天稱帝),縱然天地都因此不能容他,但只要他心裡知道自己是對的就算是死也是死得其所。
㈤ 天意昭炯。我自獨行。天地雖不容我。心安即是歸處 是什麼意思
漂泊也許是一種悲哀;我們很愛流浪,我們喜歡獨處.心的歸宿,才是重點...
㈥ 天意昭烔,我自獨行。天地雖不容我,心安即是歸處,請解釋下這句話什麼意思
電影通天帝國結尾的時候,狄仁傑的一句台詞。
天意昭烔:形容天目光明亮,自有安排;
我自獨行:我根據自己的原則處世;
天地雖不容我:雖然堅持原則往往不為亂世所容;
心安即是歸處:應源自佛家的學說,追求內心的寧靜;
所以我個人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冥冥之中(天意)自有安排;我(狄仁傑)將根據自己的原則為人處世,雖不為亂世所容,但內心的寧靜才是我的歸宿(終極追求)
㈦ 心動從來不是歸處一心定才是歸處什麼意思
心動,動心,從來不是一種最後的結果,而能夠心安定下來,能夠一心不亂才是真正的心靈的歸處。
這可以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定力,成熟起來的過程,能夠淡定從容。也可以用來形容對於愛情的看法,能夠專心對待一個人才是真正的愛情。
㈧ 心安即是歸處什麼意思
讓自己心裡感到安靜舒適的地方就是自己嚮往的地方。